九国夜雪.寻梦人第一,二,四句写什么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13年新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13年新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小题1】第一句从触觉角度感知衾枕冷,可见雪之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明,说明雪大与深;第四句从听觉角度,可知雪重。(3分) 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写视听结合也可)(1分)&&&&【小题2】寂静&&谪居时的孤寂(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默写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7分)①既见复关,&&&&&&&&&&&&&。(《诗经·氓》)②还顾望旧乡,&&&&&&&&&&&&&&。(《涉江采芙蓉》)③&&&&&&&&&&&&&&,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④&&&&&&&&&&&&&&,枉用相存。(《短歌行》)⑤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⑥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朝天子·秋夜客怀(元)周德清&&&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小题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5分)【小题2】本曲是如何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单选题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B.作者借廉颇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C.表达当时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而产生的痛惜心情。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在结尾处渲染出了悲壮苍凉的氛围。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人们对古典诗歌的感悟,往往因为对某个词语理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不超过60字)(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一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解释为“辉煌灿烂的阳光”比“黯淡苍白的阳光”更好,你觉得他这样理解的依据是什么?(2分)(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只是”一词,有人理解为“正是”,你觉得这样的解释给诗歌的意蕴带来什么样的改变?(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唐]韦应物&[金]赵秉文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小题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分析。(2分)【小题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11分)幽居初夏①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叹息老交旧尽,睡谁共午瓯茶?【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小题1】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5分)【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下文是某小区管理部门致全体居民的公告,其中多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的2处,把相关的标号填写在横线上并加以修改。(4分)为了①搞好环境卫生,②本小区新建了多处袋装垃圾回收点。从5月1日起,居民的③生活垃圾④用塑料袋一律装好后,投入⑤袋装垃圾回收点的塑料桶内,⑥工业垃圾、建筑垃圾⑦一律不准投入。⑧千万留神。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诗中一二两句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夜雪的突出了他哪些特点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结合诗中一二两句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夜雪的突出了他哪些特点
结合诗中一二两句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夜雪的突出了他哪些特点
1、这首诗的一、二句通过诗人的所感所见,侧面描写了夜雪.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突出了雪“大”的特点.2、勾勒出深夜一场大雪的到来,诗人倍感政治失意、彻夜无眠的处境.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结合全诗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0125
(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意对即可)(2)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6866285138130012153561117998136439杜甫的《春望》诗的第一、二句主要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后四句主要写什么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杜甫的《春望》诗的第一、二句主要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后四句主要写什么
杜甫的《春望》诗的第一、二句主要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后四句主要写什么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雪猫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