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文包诗150字ps怎么写字

古诗有效教学的佳径 - 周婷 - 华东师范大学E-教研员之家博客
本功能需要JavaScript支持,开启以获得更多功能。
古诗有效教学的佳径分类:
查看: 268 |
古诗有效教学的佳径
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周 婷
读了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学》一书,也想就古诗教学做个小练习。
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因此品味古诗优美的语言,提升对诗词形象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进入“悠悠我心,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应该是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在古诗常态教学中,我们常常按这样的步骤走着:释题、介绍诗人,一字一句直译,朗读背诵……其教学流程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填灌式讲解。这样的教学过于程式化,方法单调、呆板,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影响学生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我在实践中尝试着用整合的方法来优化古诗教学,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古诗教学中的整合即按照古诗本身的特点,依循教学规律,找寻一首古诗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整合点,或者找寻两首或两首以上古诗的整合点,打破单一教学或单篇教学的格局,激活情境,创设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发协作交流,兼容学习,实现意义建构。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实践感受:
一、同题材诗歌整合
苏教版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有表现儿童生活情趣的《池上》、《小儿垂钓》,有描摹四季风景的《春晓》、《山行》,有记写优美名胜的《望庐山瀑布》、《望洞庭》,有抒写人间美好情感的《赠汪伦》、《游子吟》,有怀乡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有哲理言志的《题西林壁》、《江雪》,有景意交融的《暮江吟》、《春日偶成》……虽然题材丰富多样,但仔细阅读,会发现有不少古诗内容或表现形式相似,可以采用整合的方法来教学。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学习者习得新知,不是依靠教师及书本知识的输出,而是依靠学生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以及群体协作,通过同化、顺应过程,自主地建构知识意义。因此在这一理念的关照下优化古诗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享受到古诗教学的独特魅力。
(一)找交汇点
学生进入中年级后,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已有所发展,加上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我们可以运用整合法尽量释放学生学习空间,引导他们思考、自主学习。因为同一题材的古诗本身就具有不少的共性特点,便于找到两者的“交汇点”,可以先学习其中一篇,然后归纳概括出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学习另一篇,从学法指导上来整合两首古诗的教学。比如:《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均十分传神地刻画了行进途中看到的秋天最富特征的景色,并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教学中可以先从《山行》的学习中,教学生先抓所见——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体会秋天特有的风景。然后扣住“寒”“坐爱”两词体会诗人所感:诗人从一般文人为之伤感的“寒”秋中,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颇有一种特别的惬意。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枫桥夜泊》,先抓所见,再抓所感,放手让学生读、画、议、评,体会霜天残月、江枫渔火、乌啼钟击的秋夜愁思图。
(二)找不同点
1.诗眼不同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对文字的敏锐感觉在凝练的古诗语言品悟中尤为重要。我们要巧妙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善于抓住不同诗文的“诗眼”,涵咏不同诗情,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仍以前两首诗古诗为例,为什么都是写秋景,前者让人读出“喜爱”之情,后者却品味除了出“愁思”,关键就在于诗眼不同。《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一个“爱”字,《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一个“愁”字,分别向我们述说了诗人不同的内心世界。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我们教会学生抓准诗句中重点词语把玩,明确了古诗主旨,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扣住“诗眼”,斟词酌句,对感悟同题材诗词不同的意境是何等重要啊。
2.诗人经历不同
王国雄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诗歌不同的“意境”往往取决于诗人不同的人生阅历。因为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感情世界和生活经历相容而成的。如“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山水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写实主义诗人李绅的《悯农》、苦吟派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圣”杜甫的《绝句》、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孟子曾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而,在整合同题材古诗教学中一定要恰当联系诗人特定的背景、生平和思想,就能更加贴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比如《元日》和《江雪》,这两首古诗的语境和意境都很有特点,他们都是托景言志诗,分别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所作。七言绝句《元日》寄予了除旧布新、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景;五言绝句《江雪》则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孤傲不屈的情调。教学中就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从诗人的人生阅历比对中学习,知道《元日》折射的是王安石身为朝廷宰相,力求推行新法的政治经历。《江雪》抒写的正是柳宗元被贬之后的不屈精神和孤傲情怀。
二、现代和经典整合
尽管古诗精美,意境深远,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受语言习惯和阅读经历所限,还是觉得较深难懂,更难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蕴,所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整合,融入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元素,让古诗教学行走于经典和现代之间,展现新的光彩。
1.音、诗、画相得益彰
古诗再凝练,都是借助语言文字,呈现出一定的形象,构成某种特定的意境,来抒发诗人情感,故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可见,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用具体的图像、音乐串联成一个景情交融的可视可感的生动画面,将古诗词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听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场景,就一定能帮助学生真切感受诗人所叙情境。
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送别场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在理解全诗后,我让学生戴上耳机,欣赏轻柔和缓的流行歌曲《黄鹤楼送别》:
波涛汹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待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伴随着歌声,出现多媒体画面: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孟浩然所乘小船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只有江水东流……这时学生自己就是李白,正久伫江边,无限惆怅。
以上教学音、诗、画巧妙融合,进行审美冲击,再加上教师语言渲染,启发学生联想,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诗中的视听之美。古诗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由此接通,由此激活了古诗词教学的流程,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浸润了学生的心灵。
2.读、演、评相辅相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古诗教学可以用读、演、评的整合方式,打破以往教师串讲的格局,以学生的自主设计、自我感悟、互动研讨来唤醒内在的学习潜力。
如教学袁枚的《所见》,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教者可以设计:如果我们要来表演一下古诗描述的画面,根据诗歌内容,导演应该提什么要求?演牧童的孩子神情、言行应该有哪些变化?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推荐同学表演,相互评述。这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能让学生尽情发挥,倾洒潜质。看来通过链接现代表演技巧,展示古诗学习成果,也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
3.随文整合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打破了单一呈现古诗的模式,创新了“文包诗”——随现代文学古诗的新形式。如二上的《静夜诗》是融在《英英学古诗》一文中的,二下的《游子吟》是放置在《母亲的恩情》课文中,三上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包裹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这种新样式,特别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创作背景,如果前面介绍的两种整合方式是外在形式的整合,这应该是内在内容意蕴的整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文,先读通读透,再由文理解诗,找到文和诗内在联系;也可以由诗生疑,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课内课外融为一体
课内古诗和课外拓展整合。课文中安排的古诗每学期只有几首,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篇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亲的诗;学完《小池》你还知道杨万里的其他诗作吗?与杜牧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写花、草、鸟的古诗有哪?你还读过哪些离别诗……课内外有机整合,等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进行组诗的教学。如果长期这样坚持的话,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就能学到一百多首诗了,学生古诗的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课堂学习和接触自然整合。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事物,赏心悦目的直感总能唤醒人的审美欲望和情趣。有位老师在教学《咏柳》时,把课堂移到了公园里的河岸边。让学生站在杨柳依依的绿荫下下,体验诗人所描绘的景色:柔软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着,柳叶翠绿翠绿的,又细又长就像诗人笔下的“碧玉”在装扮着整个大树。随风轻扬轻的柳条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人们不禁要问:这叶子怎么会如此精致可人,莫否它不是生长出来的,而是春风姑娘用剪刀精心地一缕缕裁剪出来的?……学生们置身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旷神怡,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迷人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潮涌动,在春光、垂柳、愉悦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把对美妙春天的无限喜爱,全寄托在生机盎然的垂柳中了。
5.古诗积累和运用整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平时要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在学习、生活、做人等方面巧妙运用古诗词,比如结合一定情境巧用以下诗句:哲理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各低各不同”;鼓励性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启拨性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赞叹性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感慨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来巩固所积累的古诗句,如结合四季变迁,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进行朗读,还可以用诗配画的方法在墙报上展示学生的成果……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和体味古诗的精妙。
综上所述,学古诗词,并非把诗词意思翻译为现代语言就算完成任务,还应该点燃学生学习激情,架设通往经典的文化之桥,让学生吟诵诗文,浸润其中,感同深受!恰当运用整合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意象、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整合法寻求一种别样的教学体验,愿它犹如“一枝红杏”能引来“万紫千红”。山行的意境是什么?怎么写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山行的意境是什么?怎么写
山行的意境是什么?怎么写
古诗《山行》描绘了深秋山中的景色,画面鲜明而优美,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人通过联想,把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都可以得知诗中“红于”的含义.这个“红于”不仅赞美了枫叶的色彩鲜艳,胜过春花,还歌颂了它的坚强性格.因为春天的红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秋天的枫叶却不怕寒冷的风霜.守望麦田------艾琳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山行说课稿
上传: 林钰芬 &&&&更新时间: 17:41:53
《山行》说课稿 上饶市一小&& 林钰芬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在悠扬的琴声中,我们即将开启本节课堂的大门,孩子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随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对诗游戏,背诵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释题后,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我结合以前教学古诗的经验发现,就算你把诗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告诉他,甚至写下来,然后你让他连贯地理解和说出诗的意思,学生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语言支离破碎。我就想,既然学生说不出来,那我何不直接把诗意告诉学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机械、生硬。这时,我想到运用&文包诗&这一形式,把古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来教学《山行》。这样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诗情&。&悟诗情&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初读古诗后,我运用课件播放岳麓山风景图,创设情境,开始讲述诗句中所包含的故事,通过文包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借着景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三步:由扶到放,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借助图片,理解&远上&&石径斜&的意思。再感受&寒山&之寒,我是这样引导的: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红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杜牧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再指导用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通过比较法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生处&与&深处&的用法比较,学生体会&生&字的妙用的同时也提醒了学生这个词默诗时不再出错。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深山中也充满生机。教给学生带着想象读诗句的方法。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重点引导学生对&坐&字的理解和悟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坐&字,解释为因为,与现在的字义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找准,于是,只能告诉学生:这个&坐&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坐&的意思是&因为&。知识的自我生成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在悟情方面我运用课件播放了很多枫林美图,并与二月里美丽的春景图进行对比,通过反复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悟诗人热爱秋天之情。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比如&生&字的体会 2.&想象漫游法&。 教学中可以听到我引导学生想象的语句:透过&有人家&这三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看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想象画面地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第五步: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电脑出示: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让学生读读这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四、说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自我反思,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想教得面面俱到,容量上显得过大。 2. 为了呈现教学中好的一面,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这是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注意的。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多指正!最后,祝亲爱的同仁们国庆节快乐!谢谢!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山行 这首诗怎么写?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山行 这首诗怎么写?
山行 这首诗怎么写?
《山行》是 一 首 优 美 的 写 景 诗 . 诗 中 描 绘 了 深 秋 季 节 山 行时 所 见 到 的 枫 林 晚 景 . 写 秋 景 的 诗 历 来 悲 凉 , 可诗 人 笔 下 的 秋 景 却 充 满 了 生 机 , 真 可 谓 是 秋 天 里 的 春 天 . 诗的前 两 句 描 绘 了 秋 山 远 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后两 句 描 绘 了 秋 山 近 景: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诗中的“晚”字更突出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因此就有了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本诗以写景为主,人、景、情紧密结合,可谓独具特色.文包诗怎么写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文包诗怎么写
文包诗怎么写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根据古诗的内容,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入文,最后还要回到诗.1、理解诗意: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领悟诗的丰富内涵,“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2、体会诗人的情感.3、回到古诗,读出感情,体会意境.4、动笔写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字怎么写好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