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之年少轻狂狂主角周旺乡村小说

辰河水哺育的隆回文学
辰河水哺育的隆回文学
从望云山发源的辰河水,清丽多姿,甜如奶汁,既滋润了辰河两岸肥沃的田野,又为隆回哺育出一代代文学人才,使隆回文学从小到大,逐渐走向成熟;从诗歌的一枝独秀,到小说散文各个门类的共同繁荣,形成了隆回文坛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为隆回的文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一、从辰水河畔走出来的诗歌群体
隆回是湖南有名的诗歌之乡,这里活跃着一个庞大的诗歌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喝辰河水长大的。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胡光曙、罗长江、匡国泰等,和辰河水更是结下不解之缘。
1954年,还是初中学生的胡光曙带着他的一批作品,走进了湖南诗坛,他那清亮而稍带稚气的歌喉,引起了湖南文学界的注意。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发表了几百首诗,成了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他的诗,生活气息浓厚,散发着泥土芳香,其代表作《七江水,我的家乡》更是脍炙人口,至今仍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篇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主义力作。在这一时期,洪菁、彭建洪、黄维一等几位诗歌作者的名字,也经常在省内外报刊上出现,成为七、八十年代辰河诗歌群体中的骨干。
七十年代,隆回的诗歌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诗歌作者队伍,还是作品发表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仍然青春焕发,时有新作问世,年轻一代的诗人崭露头角,出手不凡,收获甚丰。如青年诗人罗长江发表在《诗刊》上的组诗《井冈诗笺》获湖南省文学艺术奖。杨辉周、王亦春等诗坛新秀脱颖而出,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为隆回诗坛的崛起做出了贡献。隆回这一时期的诗作,大都采用革命现社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其主题多为讴歌工农兵,讴歌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八十年代开始,隆回的诗歌创作更加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芙蓉》杂志在1987年第一期,一次推出我县19位作者的诗作。诗人们的创作大都倾向于抒写心灵,具有较大的热情倾注在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想象力十分丰富。其诗集《鸟巢下的风景》、《青山的童话》等以及获台湾“蓝星奖”的《一天》,使他在诗坛名声鹊起。这一时期,之熹、马萧萧、刘晓平等一批新秀,也都佳作叠出,向诗坛发起了集团式的冲锋。值得称赞的是,这个辰水河畔走出来的诗歌群体,时刻也没有忘记过辰河水对他们的哺育之恩,满怀深情地为辰水描绘最美的画图。匡国泰的《故乡河》是这些画图中最值得观赏的一幅:“通过露珠的眼睛/看我故乡河之晨/太阳是温的/像刚掰开的橙/彩霞是温的/似姑娘才晾的衣/……那是谁挑着木桶/走进一帧水印木刻。”
二、从辰河水获得灵气的小说队伍
相对而言,隆回的小说队伍没有诗歌队伍那种阵容与气势。为数不多的几位小说作者,坚守着他们那一片阵地,默默耕耘,只顾播种,不问收获。但播下了种子,自然就有收获,并且收获甚丰,因为辰河水的浇灌,使这些小说作者都充满了创作灵气。
杨辉周是隆回建县后第一个发表小说的作者,1975年,他的短篇小说《拆桥的人》在上海的《朝霞》杂志上发表,之后,又连续发表了十几部通俗小说。1995年,又出版了长篇通俗小说《风流慈禧》。他的通俗小说情节曲折,故事动人,雅俗共赏,拥有一大批读者。谭杰、黄钶等一批作者的小说作品,也都属于这一类型。
龙会吟、肖新平、张焕南等小说作者走的却是另一条创作之路——纯文学创作。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为隆回文坛的崛起增添着一块块砖瓦。1977年,张焕南的短篇小说《假日交公》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这是隆回小说作者第一次在全国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之后,他又在《芙蓉》和《湖南日报》上发表过几篇小说。
1983年,龙会吟的中篇小说《天边一钩弯弯月》在大型文学丛刊《芙蓉》上发表,填补了隆回中篇小说创作的空白。之后,又在《湖南文学》、《诗燕》、《青少年文学》等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作品70多篇。其中《果园情》获“湖南省共产党人颂征文”一等奖,并选入集子出版,是我县第一位获得省级小说奖的作者。其创作的中篇小说《国土所长》、《小河有珠》因为关注现实,有一定特色,《海燕》杂志发表时将其摆在显要位置。他创作的小小说《谷雨茶》,在文学圈子里评价很高,并被《作家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几家刊物转载。
三、辰河水沐浴过的散文之花
1950年至1998年,隆回共发表散文作品近千篇,其中最早的是胡光曙于1960年9月发表在上海《萌芽》杂志上的《熏肥》,使隆回文坛开出了第一朵散文之花。1984年4月,罗长江发表在《旅行家》上的散文《月夜·乡情·故乡河》获中央广播电台等四单位征文二等奖,之后,《月女》、《野性的瑶山》、《远处是岸》等散文和散文诗分别在湖南省第三次青年文学竞赛、全国会龙诗散文大赛中获奖。1985年,匡国泰的《绵绵瑶山情》发表在香港《中国旅游》杂志上。之后,他在写诗之余,又发表了一系列散文作品。其中1996年发表在《湖南文学》上的《颗粒》被《散文选刊》转载。刘小林的散文《雪峰山花瑶特有的风情——打滔》也在《群众文化》上发表。1996年后,黄维一由写诗转向散文创作,写出了很多清新秀丽、风格独特的散文佳作,引起了读者注意。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散文新秀,如陈静、郭明慧等。
也许是这些散文作者都用辰河水沐浴过,他们的散文作品也都清新秀丽,如一朵朵水灵灵的鲜花,清香醉人,犹如用辰河水酿出来的美酒,喝上一口,甘美醇和,使人微醺。
几起几落的戏剧事业
隆回人喜欢看戏,也喜欢唱戏。这里有着戏剧生存与发展的良好土壤。但在解放前,由于戏剧艺人地位低下,隆回城乡没有专业剧团,只有业余的祁剧班、花鼓戏班,木偶戏班这些戏班,大部分以村落为主,或以家族成员为主,也有省数艺人客串搭班。一般是闲时唱戏,忙时生产。逢大户人家的婚寿喜庆或村里修祠堂,续族谱时唱几天。演出剧目都是班师傅言传身教的传统戏,虽有宣扬忠孝仁义方面的积极内容,但也有不少封建糟粕。解放后,隆回成立了专业剧团,戏剧创作也曾有过一段欣欣向荣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剧团终被撤销。综观隆回的戏剧事业,确实是几起几落。
繁& 荣& 时& 期
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各行各业都充满着勃勃生机。人民对戏剧的需求也更强烈,更迫切了。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祁剧艺人郭金枝从邵阳艺光剧团带来三十多人,加上从桃洪镇的春光业余祁剧团挑选的二十来人,建立了第一个职业剧团——隆回祁剧团,由郭金枝、花中仙任正副团长。祁剧团虽然是民营性质,国家财政并没给资助,但箱笼(服装)、行当齐全。主要生角有桂益茂、胡前陆、黄金文,主要小生有郭金枝、唐其仙;花脸有宋金品、吕和甫、刘艳葵;旦角有花中仙、谢美芝、周月英、花中红;老旦有唐再生;小花脸有周巧言、周语胃、黄少泉等。剧团几乎天天演出,有时还演日夜两场,演出的剧目基本上是传统古装戏,深受城乡人民的欢迎。有时也到外县甚至于外省巡回演出。能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三气周瑜》、《黄忠举箭》、《珍珠塔》、《大闹天宫》等百多出。
当时,各地的业余剧团也很活跃,滩头、横板桥、荷香桥……几乎各乡都有业余剧团。县文化馆经常召开业余剧团负责人会议,组织学习上面的有关文件并常派干部下乡辅导,帮助业余剧团提高演出水平。
可以说,这段时期隆回的戏剧开始走向繁荣。
1965年,经政府批准,隆回县祁剧团实行民营公助,县财政每年给予适当补助,演职员的待遇也由原来的评工分分配制改为固定工资制。剧团的生产和演职员的生活有了保障。同时,派出正式干部加强剧团领导,使剧团逐步走上正规。
在这段时期,单一的传统祁剧已满足不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同年,祁剧团改为文工团,将桂益茂、黄金文、宋金品、唐其仙等只擅长唱祁剧的老艺人下放回家,同时,陆续招收了一批新演员,并从机关单位和学校调进一些文艺人才。文工团以唱现代戏为主,既唱祁剧,也唱歌剧、花鼓戏。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霓红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打铜锣》、《补锅》、《游乡》、《借牛》等剧目,演出水平在县级剧团中亦属上乘。可以说,这时期的戏剧处于繁荣时期。
沉& 寂& 时& 期
1966年,极“左”路线大搞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禁锢,戏剧首当其冲。不仅传统戏禁演,一些现代戏也挨批判,不准上演。剧团就只能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几个样板戏,而且改演京剧。花中仙、郭金枝等老艺人,挨批受斗后,又下放农村,连饭碗也丢了。
更惨的还是业余剧团,传统戏禁演了,演板戏又没钱办服装道具,曾闹出过背着蓑衣扮演杨子荣的笑话,因此只能演唱一些快板、对品词、表演唱之类。
戏剧万花纷谢,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
到了文革后期,戏剧界的形势开始有了变化,即层层强调自编自演,年年搞专业、业余的汇演。剧团为此配备了专职编剧,文化馆也加强了戏剧创作和辅导的力量。在年年举行的汇演中,在大量的直接为政治服务,为中心服务的文艺节目之外,也出过一些好的小戏。如陈初旭编剧的《卖牛》、杨辉周编剧的《两袋种子》、王亦春编剧的《请石匠》。《卖牛》参加地区汇演,《请石匠》参加全省汇演。《两袋种子》在地区汇演获奖后,文化馆组队到全县各区演出,同时,许多业余剧团也排演了这个戏,深受群众欢迎。
辉& 煌& 时& 期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开始“解冻”,戏剧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县文工团<在文革中,改名为文工队>恢复了祁剧团的名称。一批下放回家的老艺人,陆续落实了政策,重返舞台又招收了一批新演员。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同时,加强了编导力量,祁剧团配备了三个专职编剧〈陈初旭、杨辉周、周厚隆〉,三个专职导演〈花中仙、蒋润、曾传新〉,作曲有肖权俊、肖长友,舞美有谭春雨、隆汉平,剧团的阵容前所未有的整齐。
一些禁演了十几年的优秀传统戏重新上演,特别是《十五贯》、《大闹天宫》、《白蛇传》等剧目,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在邵阳市演《十五贯》时,场场爆满,一些观众凌晨二点就到售票窗外等着买票。剧中的一些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胡又光扮演的娄阿鼠,郭金枝扮演的况钟、周瑜,胡瑞姗扮演的窦娥,黄语萍扮演的白素贞,邓桃英扮演的青蛇精,陈自才扮演的孙悟空,陈太山扮演的许仙,至今仍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进入八十年代后,隆回的创作剧目出现了新的突破。以前的创作剧目都是为汇演而写、而演,演出三两场就“寿终正寝”,人民称这些戏为汇演戏。1980,杨辉周以蔡锷护国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祁剧《蔡锷出京》,县祁剧团排演后,受到城乡观众的热烈欢迎。在隆回、邵阳市、新化、武岗等地演出时,座无虚席,场场火爆。在武冈演出时,高价票高出原价票价的四倍。省长刘正看了这个戏后,当即到后台与演职员座谈,并把作者召到他家里进行长谈。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谭碧波,率领云南省戏剧考察团专程来看这出戏,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接着,杨辉周又创作了蔡锷护国的第二部大戏《西南惊雷》,后来又创作了以老虎县长徐君虎处理永和金号惨案为素材的大型祁剧《福和惨案》,县祁剧团在隆回、邵阳等地公演时,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好戏的产生离不开好演员。通过排演上述几部近现代历史戏,锻炼并提高了一批演员的素质。张建龙扮演的蔡锷,曾素萍扮演的蔡夫人,张竹云扮演的小凤仙,刘胜云扮演的袁乃宽,廖深田扮演的杨团长,龙端秀扮演的俞母,胡又光扮演的警察厅长,陈自才扮演的余县长,邓桃英扮演的记者等,都相当成功,塑造出一大批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肖长友为《蔡锷出京》谱的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
这段时期业余戏剧亦很繁荣。王亦春、刘梅声、阮子飞等编导人才,陆续调进县文化馆,周厚隆、杨辉周亦先后调进文化馆,把业余戏剧创作和演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阮子飞自编、自导、自演的《抢木匠》参加全省首届工农兵业余文艺汇演,获三等奖;王亦春创作的小歌剧《红军盐》、刘梅声等创作的花鼓戏《卖花》,参加地区汇演,亦受到好评;周厚隆创作的小歌剧《深情曲》参加省、地汇演,引起强烈反响,被省电视台录制成艺术片播放,中央台随即进行了转播。杨辉周创作的《双哭坟》、《卖鱼》先后在国家级最高戏剧刊物《剧本》上发表花鼓戏《卖鱼》还经县组织排练参加省、市汇演,获省、市演出优秀奖和剧本一等奖,中央文化部领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王旭国因成功地饰演了该剧主角而被评为全省优秀演员。
各地业余剧团亦很活跃,经常演出的有42个。桃洪镇、荷香桥、滩头、三溪、七江、苏河等地的业余剧团,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低& 谷& 时& 期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影、电视、录相、通俗歌曲和新潮舞蹈的冲击戏剧失去了几千年的“霸主”地位,无可奈何花落去。县祁剧团由盛而衰,每次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排出一部新戏,演不了三五场。观众急剧减少,经济入不敷出,演职人员人心涣散,人心思迁,剧团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县委、县政府根据文化部对剧团“自生自灭,死活由之”的政策,经多次研究,做出撤消隆回祁剧团的决定。隆回祁剧团终于以32岁的寿命,英年早逝。剧团演职员或提前退休,或调入其他单位,剧团房地产也全部移交给了魏源图书馆。
专业戏剧如此,业余戏剧自然也不佳。不少业余剧团自行解散、消失,只剩下几个基础较好的业余剧团,仍顽强地坚持“农闲演出,农忙生产”。
县文化馆做为全县唯一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的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亦举步维艰,但几个创作人员仍在为戏剧事业尽绵薄之力。杨辉周创作的小戏《乡长钓鱼》、《金银花》、《陌生人》,谭杰创作的《转正》,阮子飞创作的《抢干部》先后参加省、市调演,或在省级刊物发表,为被称为“夕阳艺术”的戏剧闪射出几缕霞光。
专业戏剧不景气了,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近年来,各行业仍在不断地举办各种汇演。由于我县的编、导、演人才济济,每次汇演,都载誉而归。如马日初为粮食系统编导的《蔡九送粮》参加省粮食系统汇演,杨辉周创作的《银杉恋》参加省林业系统汇演,《费尽心机》参加市计生系统汇演,《抗洪曲》参加市电力系统汇演,《请客》参加市建委系统汇演,阮子飞创作的《采访》参加省、市国税系统汇演,纷纷获奖,既为隆回赢得了荣誉,也为我县的戏剧事业增添了几分生气。
1996年年底,受全国几家著名文化团体组建“心连心艺术团”送戏下乡、下厂、下部队的启发。县委、政府领导决定我县成立文艺下乡演出队,送戏下乡。县文化局立即组建队伍,边创作、边排练,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内,排演了一台政治内容好,艺术水平高,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到全县二十六个乡镇,几大厂矿及六都寨灌区巡回演出三十多场,观众十多万人次。特别是杨辉周创作的小歌剧《爱心》、戏剧小品《躲亲家》,阮子飞创作的群口快板《禁赌》等节目,在观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
1998年春,县委、县政府要求文化部门继续组织文艺演出队送戏下乡,并由财政拨给专项经费。县文化局和文化馆全力以赴,并从有关单位抽调了一批文艺精英,排演了杨辉周创作的大型现代花鼓戏《儿大女大》。这出戏是1989年创作的,由邵阳市花鼓剧团首演,参加市专业剧团汇演,曾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和省文化厅百场演出奖。这出戏一直是该团的保留剧目,盛演不衰,在我县影剧院连演了17场,并在我县滩头、六都寨等地演出。以后,岳阳县花鼓剧团亦排演该剧,参加中国湖南第二届“映山红”戏剧节,获剧本一等奖和演出奖,国家文化部和省委领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邀请该剧晋京演出。
这次的下乡演出,再次在全县引起轰动,无论城镇乡下,观众如潮。
建县以来参加地、市以上汇演或发表的主要创作剧目
汇演或发表单位
汇演或发表单位
小型花鼓戏
地区农村业余文艺汇演,专业剧团汇演
地区专业剧团汇演
小型花鼓戏
地区农村文艺汇演,省专业剧团汇演
就错这一回
省专业剧团分片汇演一等奖
地区专业剧团汇演
地区专业剧团汇演
地区专业剧团汇演
地区专业剧团汇演三等奖
地区汇演一等奖
地区汇演二等奖
邵阳市公演
《剧本》、《湖南戏剧》发表获湖南省第二届剧本奖
地区业余文艺汇演
地区业余文艺汇演、省电视台录制播放,中央台转播
小型花鼓戏
地区汇演,省刊发表
小型花鼓戏
省汇演优秀剧本奖
省社教文艺汇演一等奖
大型花鼓戏
省、市汇演,一等剧本奖
小型花鼓戏
省粮食系统汇演一等奖
小型花鼓戏
省林业系统汇演三等奖
市计生系统汇演
小型花鼓戏
省市国税系统汇演一等奖
市电力系统汇演
花鼓戏小品
市文化局汇演
市文化局汇演
市建委系统汇演一等奖
隆回——全国现代民间绘图画画乡
1987年,隆回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同时被命名的共51个县,我县位列第十二,湖南仅两个(另一个为麻阳县)。
隆回的民间绘画历史悠久,要基深厚。早在清乾隆年间,滩头年画就已闻史遐迩,曾为鲁迅先生钟爱并收藏。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农民美术作者脱颖而出,当时仅仅是为了配合形势的需要,在墙上画些宣传画,如:“猪比象大”、“玉米长得冲云宵”等。尽管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过于夸张,超越现实,但作为农民作者,有如此丰富大胆的想象是难能右可贵的。
到了七十年代,在文化馆王余吾老师(全省有名画家)的热心扶持和精心指导下,县内出现了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青年美术作者,如王清明、肖祝善、周英黔、范国清、王祝光等,其中仅一人是教师,其余均是农民。他们以国画为主进行创作。王清明的《牧鹅》、范国清的《老队长的新课题》等作品相继在省、市获奖。肖祝善的《鸡肥蛋大》,经湖南省文化厅推荐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并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
八十年代初,在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将农民画家肖祝善从鸟树下公社农机站调到县文化馆任美术专干,并将在县祁剧团担任美工的谭春雨调到县文化馆主管美术工作。在美术培训和创作上,确立以农民作者为主体、以滩头年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和瑶族风情为题材的创作思路。经过几年的辅导和培训,一大批新作者崭露头角,如刘述良、肖刚善、龚国利、欧阳志鹏、肖华、蒋学贤、王长青等,并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刘述良的《金秋季节》、肖刚善的《包粽子》、《扑蝶图》、龚国利的《补锅》、欧阳志鹏的《劈纸料》、肖华的《磨豆腐》、《机响鼠窜》等,分别被选送省级和全国民间绘画展览,有的获奖,有的被选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粹》画辑。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曹振峰先生称赞隆回的作品“富有楚地文化的情调。”
九十年代,我县农民画作者队伍更加壮大,成绩更加突出,在全国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的画展上,我县有八件作品参展,其中文牧江的《瑶山谣》获银奖,刘立强的《戏牛》获铜奖。在1995年的“省民间绘画展览”上,我县有25件作品参展并获奖,其中刘述良的《金秋季节》、谭克松的《戏竹》获金奖,次年作品均在《湖南画报》上发表。还有文牧江、胡钢牛、宁顺军等人的3件作品获银奖,肖华、王君美等4人的4件作品获铜奖。县文化局获组织奖。这是我县美术史上赴省级参赛作品最多、获奖最多的一次。
1997年,刘述良的《金秋季节》、文牧江的《瑶山谣》、肖华的《一路欢歌》、刘立强的《戏牛》等4篇作品均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集》。
建国以来,我县不但培育了几十位有成就的农民画家,而且美术专干的创作成绩突出,肖祝善煌《童趣》曾获1985年全省群众文化系统美展一等奖,他的《秋歌》和谭春雨的《知音》同时被选拔参加全国第七届美展。谭春雨的《知音》1989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我县由于有两件作品参加这届美展,为全省仅有,因而被评为“七届美展先进单位”。
1996年全省民间工艺美术年会选在隆回召开。为了推介隆回的美术作品,显示隆回的创作实力,我县同时举办了“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共展出滩头年画、瑶族挑花、民间绘画、剪纸、陶艺、根雕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作品120多件。全国著名工笔画家陈白一、省美协主席黄铁山、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刘恪山和全省民间工艺美术专家几十人与会并参观了展览,对我县美术工作和民间美术工作和民间美术给予了很高评价。
深厚的艺术根基,丰富的艺术源泉,层出不穷的优秀美术作品,使得隆回在美术界名声大振。隆回,不愧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建国以来的隆回音乐
建国以来,隆回的音乐事业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首先在创作方面,早在五十年代,隆回文化馆音乐干部谭世杰的创作歌曲《妹妹何时再嫁郎》就在文艺刊物发表。以后,县文化馆音乐专干罗莹,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创作歌曲6首,市级刊物发表创作歌曲8首。他1955年创作的歌曲《储蓄好》,被中国唱片公司选灌成唱片,1986年又收集整理《隆回民歌集成》一册,获市文化局编辑整理二等奖。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隆回的音乐事业发展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人材的培养和作品的质量上。如县文化馆音乐专干、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罗克亮,先后创作歌曲100余首,在省级刊物发表3首,市级刊物发表13首。其中有影响的歌曲作品有:《携手同跨幸福门》、《赞美你——护士姑娘》、《哥妹同把幸福栽》。同时深入生活,创作了民族舞曲20余首参加省市汇演,还为《湖南民歌集成》收集整理民歌数十首。县文化馆音乐专干肖长友曾长期在剧团工作,对戏剧音乐颇有研究。二十多年来,先后为100余出戏剧(包括歌剧、邵阳花鼓戏、湖南祁剧)谱曲配曲,并发表歌曲60余首,创作现代民族舞蹈音乐作品20多件,在省、市获奖的戏曲音乐作品有8件,民族舞蹈音乐作品有5件,歌曲10首;省级刊物发表歌曲25首,市级刊物发表歌曲38首。颇有影响的代表作有:1980年创作的大型革命历史祁剧《蔡锷出京》音乐,参加邵阳市专业剧团汇演时获音乐创作一等奖。当时,我省祁剧界的音乐创作人员对《蔡锷出京》音乐纷纷赞扬:“写得好!是我们祁剧音乐改革的重大突破”。同年12月,肖长友同志应约在邵阳市《戏剧新蕾报》发表“〈蔡锷出京〉音乐杂感”介绍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和经验。1979年他创作的歌曲《伟大的转变、伟大的进军》被选入歌曲专辑《献给祖国的歌》中,向建国全省汇演,获音乐创作三等奖。1991年创作的瑶族群舞曲《快乐的讨念拜》参加“91中国邵阳市雪峰蜜橘节”文艺调演,获音乐创作一等奖并得到了前来参加蜜桔节的港澳同胞的高度评价。他为《蔡锷出京》所谱音乐中蔡锷与小凤仙临别的一段唱皮《要相见到黄泉》登载在《湖南戏曲音乐集成·新腔部份》,该作者的传略已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史人录》、《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大型权威辞书。
其次在声乐方面:县文化馆声乐专干罗世平,曾多次在省市声乐大赛中夺魁获奖。后起之秀——隆回一中教师刘淮保,1994年参加湖南省青年歌手赛获三等奖,参加邵阳市青年歌手大赛获一等奖,1997年参加全省电视歌手大赛获三等奖,1998年代表湖南省电视台赴京参加全国第八届电视歌手大赛,获得好成绩。他除了本人在声乐方面连创佳绩外,还培养了大批学生,1995年带领一中学生参加重点中学文艺调演,获合唱一等奖,1996年至1998年参加全省各类合唱比赛,均获一等奖。还有桃洪镇的袁树雄、苏秋菊,农民中专的陈烨,滩头双江中学的肖时葵,高坪镇的袁雷峰,在省市声乐大赛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第三在器乐方面:近几年来,隆回的铜管乐队发展迅速,已达数十个,演奏人员200多名(其中还有两支娘子军铜管乐队)。他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隆 回 县 文 化 市 场 概 述
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壮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隆回县文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单的综述,由于资料不甚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期待指正。
隆回这片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沃土,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灿烂的龙山文化。到了清代,魏源、邹汉勋等杰出代表人物脱颖而出,使隆回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深厚的文化积累不但滋润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为以后隆回的文化经营活动奠定了基础。
我县境内最早的文化经营活动是戏剧演出。据史料记载,木偶戏、阳戏等在明清时期传入隆回,并促进了祁剧、花鼓戏等本土原有剧种的繁荣,可见戏剧演出在此之前即已达到了相当的普及程度。清乾隆年间,以独特的工艺和浓郁地方特色见长的滩头年画达到鼎盛时期,“时有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产品销往云、贵、川、陕、鄂、豫、赣、粤、桂等省及东南亚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销量达2000余万份。”民国五年(1916年),雷松林在桃花坪开设了我县第一家书店——雷记春和堂书纸店。由此可见,我县文化市场的起源可谓历史悠久,只是当时经营者相当分散,尚未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市场体系,无大气候可言,加上当时文化市场的概念尚未提出,也就容易被人们忽视罢了。
形成与发展
我县文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逐渐形成,发展壮大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经营活动主生于八十年代初。1984年3月,县城桃洪镇出现了第一个个体录相放映队。1987年2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发《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暂行办法》,我县文化馆在其会议室内开设了全县第一家舞厅,接着,开了“以文补文”的先河,桃洪镇文化站又开办了文化书店。县文化馆舞厅开业时设备简陋,效益却不差,文化经营项目的低投入与高收益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浓厚的兴趣,从而带动了全县文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我县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机遇,现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到1997年底,全县文化经营户已发展到385户,从业人员达到2340人,年产值(销售额)达到650万元,成为我县经济增长中一支不可缺的力量。
我县的文化经营活动可以分为八大类。一是娱乐市场,包括歌舞厅、卡拉OK厅、桌(台)球室、电子游戏厅等。这类经营活动中最先普及和发展的是桌(台)球,1993年就遍及城乡,全县共有1200多户经营户。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等项目由于投资巨大,消费群体的文化层次要求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建制镇。1997年底光县城3家舞厅、3家卡拉OK厅的装修和设备投资总额就在200万元以上。二是书刊市场,以图书、报刊、杂志我印刷、零售、出租为主要经营方式。九十年代中期,我县印刷业发展迅速,国有、集体、个体印刷厂发展到50多家,年营销额在500万元以上。三是音像市场,经营录相放映,录音录相制品零售出租。1995年底到1996年初,VCD出租点26家,这些出租点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四是演出市场。这一市场发育较早,较为成熟,主要是营业性演出,包括民间职业剧团、业余剧团及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铜管乐队。我县由于县影剧院硬件设施齐备,条件优越,受到全国各地剧团的青睐。自1985年以来县影剧院已接待全国各地剧团120多个,全国著名演员蒋大为、陈爱莲、张振富、陈汝佳、小六龄童等都在该院演出过。五是艺术品培训市场,包括声乐、舞蹈、器乐、美术等方面的培训。六是电影市场,除县电影公司负责发行和集镇电影院的放映以外,农村电影市场主要由个体电影队负责。八十年代初我县农村电影市场日渐萎缩,现在能开展正常工作的农村电影队仅80个左右。七是美术市场。主要经营美术品装裱及工业美术设计等业务。尽管我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绘画画乡,但美术市场却仍然处于初始状态,有待进一步培育。八是文物市场,由于国家文物法规和政策的限制,我县经国家批准的文物经营单位尚属空白。
规范和管理
1988年2月8日,国家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省文化厅、省工商局于1988年3月17日将这一文件转发到全省各地,从而拉开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序幕。1990年1月11日湖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确立了文化行政机关管理文化市场的原则,并将文化市场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我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始于1985年,最初管理的主要是演出市场。1991年5月7日,县编委批准设立隆回县文化市场管理站,并加挂隆回县文化稽查队的牌子,定编5人。为了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对全县文化市场实行宏观调控,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隆回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担任正副主任,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文化局、物价局、工商局、税务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的建立,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坚持管理与扶持相结合,致力培育文化市场。文化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需要正确引导和积极扶持。我县文化市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引导、管理、培育的过程。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在从严管理的同时,注意通过政策导向、信息服务、维护经营户合法权益等有效手段,引导全县文化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八十年代初期,县文化局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发动,鼓励所属单位大力开展“以文补文”的有偿服务活动,给全县人民做出了样子。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了交谊舞培训班和器乐培训班,为文化经营活动培养了消费群体和工作人员。
大力宣传文化法规,提高广大文化经营户的法制观念。县文化局通过举办经营户法制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发表电视公告以及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的宣传,共办培训班42期,培训1860多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2万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每年组织有关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文化市场中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据统计,1991年至1997年,全县共开展以扫“黄”打“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集中整治活动15次,查处大要案件65起,共收缴淫秽录音录相制品1052盒(片),没收非法出版物12万多本。1989年,滩头镇录相放映场经营负责人赵某因放映淫秽录相被查获,并被判处劳教二年。
情系文化站
1980年1月,我被招聘为北山公社文化站半脱产辅导员。那时的公社文化站,是县文化馆延伸到基层的群众文化组织,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前沿阵地。早在1975年,县文化部门就在群众工作基础较好的公社配备了“半脱产辅导员”,用以组织、辅导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并用文艺演出的形式配合党的中心开展宣传。当时,县文化馆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经费的限制,不可能派出干部下到基层去,只好委托公社聘请一名有文艺特长的同志兼管文化工作。顾名思义,所谓“半脱产辅导员”就是安排一半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一半时间参加生产劳动。辅导员行政上归当地党委领导,业务上隶属县文化馆管理,工资由县文化馆下发。开始每人每月10元,后增至每月12.5元。从此以后,“12.5元”就成了文化站半脱产辅导员的代名词。虽说文化站半脱产辅导员还不算正式干部,工资也不高,但在那个干部牌子响当当,农民的劳动工值只有几毛钱的年代,这一差使是令人羡慕的。我当时确充满一种自豪和感激之情。
说起进文化站,其实也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记得1979年,我曾是参加修建六都寨水库万名民工之一员。挑土筑坝,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在水库大坝上。开始,我在连部(当时大队为连、公社为营),后来调到营部,营部领导见我工地宣传(通讯报道、墙报)搞得不错,走脚报信利索、勤快,有时哼几句电影插曲出蛮顺耳,慢慢对我有了好的印象。适逢这年公社文化站的辅导员调走,而当时北山乡公社是县里领导的点,各项工作都要走在全县的前头,文化工作自然不能例外。看到文化站工作停摆,党委很重视,决定从本地聘一名半脱产辅导员。于是,将我的名字报了上去。一天,县文化馆两名同志来公社考察,一个是馆长马文政,一个是音乐干部罗克亮。他们向党委了解我的基本情况后,就直接找我本人。我第一次见到文化部门的领导和老师,心里“呯呯”地跳,低着头,红着脸,就象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不敢正面相视。马馆长很随和,很能讲话。他先问了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再就文化站的性质、作用、地位,文化站辅导员的职责、基本条件等说了很多。接着,就进行面试,要我写一版字,再唱一首歌。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我紧张得手足无措,但在此时,我只得硬着头皮豁出去了。等把字写好,额上已冒了汗。接着是唱歌,歌曲由自已任意选。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时普及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看过不知多少遍,加上课堂上老师曾教过不少唱段,我便选唱了《沙家滨》中的《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一曲下来,已是大汗淋漓、脸红耳赤了。两位考官见状忍不住笑。考毕,马馆长说:“文化站的辅导员要有一定的业务技能,才能做好工作。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编排导演、新闻摄影样样都要懂一点;其次要热爱群众文化事业。文化辅导员没有什么权,也没有多少利,半脱产更是清苦,每月仅12.5元工资,要不计较得失,以苦为乐……”至今,考试的情景历历在目,马馆长的话语记忆犹新。此后大约20来天,我正式收到了召开全县文化工作会议通知,宣布我为北山公社第五任文化站“半脱产辅导员”,那时我才18岁,是全县文化辅导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虽说北山公社文化站建站时间较长,但站长仅有一间小房,配了一桌、一椅、一架简易床,再就是百余本图书,几十本旧连环画,一个旧书架,原来购买的一把二胡还不知去向。公社分配我的工作:一是协助电影队搞好电影放映,放映机是8.75毫米小型号);二是办好阵地宣传栏,负责编写墙报、黑板报;三是利用原有的图书开办图书室。我白天在公社写写画画,晚上常常和电影队的同志下队放映,有时也给公社跑跑腿,打打杂。好在公社领导对我十分照顾,将我视为全脱产工作人员,并特意从电影队放映收入中每月拿出30元,作为我的工资。我每月可领到42.5元,同公社一般干部相差不多,一直领到84年12月份止。
文化站要干的工作很多,我从开办小型图书室做起,认真把原来的图书分门类清点好,整整齐齐摆放到书架上。连环画没有地方摆,我就学着个体图书摊点的办法,因陋就简,搞一块木板,上面绷几条松紧带,把连环画一本一本地摆放上面,让人一目了然。鉴于原有的图书太少,需要增加新书,我三番五次向分管宣传的领导阮开富同志要求购置图书,无奈公社经费太紧,难以如愿。最后,我想了个办法,直接向县委宣传部申请,要求县新华书店给予帮助。我写了报告,公社签了意见,找到县委宣传部,宣传部的黄健刚同志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在报告上签了意见,同意以代销的形式在新华书店“拨书”。首次出马,旗开得胜,心情别提多么兴奋,我一次就从新华书店扛回了两大袋新书,足有百余斤。以后又不断地进书回来。图书写初具规模,内容丰富,吸引了很多人。有部门单位的职工,有乡村群众,有学生,有老人。公社机关干部每每下乡回来,也要来图书室转一圈,选一两本图书或几本连环画,用以消磨晚上的时间(那时的公社干部晚上根本不玩扑克、字牌)。图书每天收租金一角,干部、职工、社员一视同仁。所得收入又用来添置新书,当时叫做“以文补文”。我早饭后开门,晚上关门,整天守着那间小屋,辛勤耕耘这块小小的文化绿洲。
文化站开放了图书室,办起了宣传栏,每逢“元旦”、“十一”等重大节日,则组织了一个通讯报道组,报道好人好事和公社的先进典型,在县里曾获得八二年度通讯报道集体优胜奖、两个个人二等奖。这样一来,公社党委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干部们主动参与文化站活动,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范省卿同志多次亲自动手写黑板报。
1981年11月份,县文化馆举办全县文化辅导员培训班,学习时间1个月,办班的目的是提高文化站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学习内容有编排导演、美术、书法、舞蹈等业务。学习抓得很紧,天未亮便起床练功,晚上组织学员排练戏曲。每项业务学完后,还逐项进行了考试。学员收获很大,我亦受益匪浅,为后来开展文化工作打下了一点基础。
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我县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由原来的遍地开花转移到重点扶植。我们北山文化站被列为群众文化中心站建设。1982年,县文化馆增派了专职辅导员高阳君同志,县文化馆阮子飞老师也背起被铺来这里蹲点指导,历时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化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室,办起了电影售票点(新买了16毫米放映机),结束了公社附近的干部群众露天站着看电影的历史。文化站由原来的15个平方米面积扩展到200个平方米,基本设施初具规模,共投入资金2万余元,成为全县先进文化中心站。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曾专门组织各公社宣传委员和文化辅导员到这里参观取经。北山文化站在全县群众文化工作表彰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82年,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党中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县的群众文化更是如火如茶,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1984年,我县一批群众文化工作者转为专职文化干部,我也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我们是经过严格考试,按分数取录的。考试过程还清楚记得:考前组织符合条件的对象到文化馆集中学习,历时一个月。学习内容有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群众文化概论及专业知识等,学习很正规。84年12月30日至31日正式考试,考场严肃,当时的文化局长组织进行。这次招考文化干部是我县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县仅分21名指标。文化辅导员转干,是文化工作者的一件大幸事,也充分体现了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不久,市文化局就组织转干人员到邵阳集中整训,全市共108人。记得市文化局局长刘宝田在整训动员大会上曾戏说我们是“梁山108条好汉”,是邵阳市群众文化工作的一支劲旅。从此,全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最为活跃的历史阶段。各种大型文艺汇演、文艺比赛、业余剧团演出、文学社团活动、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搞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
1985年3月,我结束了“半脱产”的岁月,离开了家乡——北山,先后被调到周旺、小沙江文化站任专职文化辅导员,并参加了全县文物普查、民间音乐集成等重大活动。在群众文化的岗位上,我深知自己是一名才入门的学生,边干边学,不敢有丝毫苟且与怠慢,唯恐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唯恐愧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称号。
1991年8月,我调离了文化单位。回首往事,宛如昨天。从“半脱产辅导员”到“专职文化干部”,既是我个人的人生旅程,也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佐证。对于这段历史,我情有独钟,永远也不会忘记。
历史遗产,千秋胜迹
&&&&&&&&&&&&&&&&&&&&&&&& ——隆回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胡光曙
隆回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为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精神,隆回县人民政府已先后三次颁发文件,正式公布了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5处。
第一批:魏源故居等17处,1982年3月公布;
第二批:谭人凤故居等12处,1991年12月公布;
第三批:紫阳渡等6处,1998年4月公布。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其中部分已陆续升格,被核定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由国务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和邵阳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公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
魏源故居座落在隆回县城北60公里处之司门前镇学堂湾村,是邵阳市唯一的一处国家难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94年4月,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就在这里诞生。
魏源(),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留下了《圣武记》、《海国图志》等多达五十多种、七百余万字的传世著作,是我国第一批“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选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故居所在地金潭,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山村,群山环绕,金水河贯流其中。这里水陆交通方便,从县城开出的客车每日自早至晚往返其间;从六都寨水库乘船,漾过风光绮丽的四十里水路,亦可直达故居。
魏源故居始建年代约为清乾隆初年,占在面积2300余平方米,木质结构,两正两横,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经过维修的槽门、正屋、读书楼、厢房、卧室、灶屋、过厅等建筑,均是原来旧貌。各处匾、对,也已恢复,均为魏源当时所撰。
读书楼是故居中最为惹人注目的一幢房舍。楼上原来的讲堂、塾师卧室、魏源住房及他用过的桌椅、文具、油灯,均按原状陈列。魏源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至今在当地仍流传着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
在魏源故居展览室里,陈列有《魏源生平事迹展》,所摄镜头,弥足珍贵。这是首次用图片对魏源生平的系统介绍。
1994年9月,纪念魏源诞生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邵阳、隆回举行,盛况空前。著名诗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特为故居书写了自撰贺联:“世但知公之政论文章,特感精诚,缀集牟尼无量寿;虽未见身后怒潮战鼓,喜酬夙志,奋起神州二百年。”
魏源故居也是邵阳市唯一的一处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及远近群众、学校师生,常见络绎于途,连绵不断,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重要场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
谭人凤故居
谭人凤故居在隆回县鸭田乡南湾村,距县城桃洪镇约85公里,与新化县水车乡毗邻。这里是一个丘陵环抱的小盆地。故居背后及左右皆山,山上苍松翠竹,柳绿桃红,屋前有池塘数亩,碧波荡漾,景致异常优美。
谭人凤,字石屏,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元勋。清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9月)诞生于湖南宝庆府新化县福田村(今属隆回县),1920年4月病逝于上海,归葬新化县文田乡中田村。小青年时代,谭人凤即放弃科孝,在本村当塾师。在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影响下,创办“福田小学”,进行教育改革。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谭人凤认识到维新难以救国,遂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之中,联络洪门会党,开展反清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黄兴等人组织的同盟会,成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谭人凤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系木结构建筑,有两排正房,两栋厢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正房的挑檐枋上刻有龙头兽面等纹饰,厢房有飞檐翘角,保留了晚清时期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因此,这里既是纪念革命自动先哲的场地,又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清代木结构建筑。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小坳遗址位于隆回县城以北72公里的高坪镇小坳村。这里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是古代人类生活的理想王国。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此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经鉴定,该遗址系典型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距今年。
湖公祠位于隆回县西洋江乡湖桥村。该祠始建于清代,系砖木结构,四合院。前后三进,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第一进为戏楼,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湖公祠的石雕刻及泥塑堆画,堪称集我国明清时代江南石刻、泥塑艺术之大成,它给人们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十一处
一、近代纪念性建筑、墓葬(6处)
魏午庄故居
魏午庄(),字光邴,号光焘,晚号湖山老人。隆回金谭人。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长(巡抚),后来他历任云贵、陕甘总督,累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魏午庄故居位于隆回县司门前镇石山湾村。距魏源故居1.5公里。故居座西朝东,系清代乾隆年间(年份不详)木质建筑物。房屋窗花做工精致,是一处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清代民间建筑群。整个院落前后四重,左右楼阁,飞檐翘角。前有护院砖墙和槽门,院内屋宇40栋,占地约4000平方米。
鸭田战斗指挥所
鸭田战斗指挥所座落在隆回县金石桥镇五罗村芦基湾望天崂山腰。此处群山连绵,树繁竹茂,环境幽静。1935年12月13日,贺龙率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先遣部队数百人,由溆浦经老鹰坡进入隆回小沙江兰草田及金石桥罗公湾、黄金井一带。次日,主力部队近万人进入兰草田、老祖湾、庙湾、龙王庙、楠木桥、大田凼、黄金井、罗公湾、五罗、荷树坳等地安营扎寨,设司令部于五罗芦基湾陈家大院。贺龙当时即安住在后正屋右间房内。指挥所旧址系清代典型民居,座南朝北,纯木结构,两正两横四合院,盖小青瓦,前有槽门,总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是我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袁吉六(公元1868年-1932年),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公元1913年—1918年)的国文教师,先生祖籍隆回县罗洪乡)。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七岁入第私塾,举凡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精古典文学。十余岁举秀才。二十九岁中光绪丁酉(公元1897年)科举人。其后,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无意仕进。
民国二年春,先生应聘为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国文教师,次年并入省立一师任教。其时,一师八班学生毛泽东,深受先生器重,尝云:“挽国家危难,必斯人也。”毛泽东亦十分敬重先生。尝云:“予之得窥古文涯涘者,袁胡之教为多。”民国十八年,先生辞归故里,晚年著述,有《文字源流》等多种传世。
袁吉六墓在隆回县罗洪乡孟公村蛇首地。1956年,毛泽东亲书墓碑“袁吉六先生之墓”。
抗日阵亡将士墓
抗日阵亡将士墓位于隆回县桃洪镇双井村和尚岭。据碑文记载,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3月,日寇以驻邵阳之116师团为基干,纠合八万余人,由中将军团长板西一郎指挥,企图进犯湘西芷江空军基地。担任资水西岸守备的国民党一百军,在唐田市、岩口铺和隆回之芙蓉山、青山界、孟公等地与日寇展开二十余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尽歼西犯之敌。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秋,在桃花坪城郊灵屋山(今县城文化宫背后)修建公墓一座,以纪念阵亡将士。建国后,抗日阵亡将士墓一直受到关注。1985年为纪念抗日胜利四十周年,县政府拨出专款将墓葬迁至新址。1995年纪念抗日胜利50周年之际,政府又拨专款对该墓进行了维修,系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蔡锷岳母唐氏墓
蔡锷,名庚良,字松坡。生于邵阳蒋河乡。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以考分第一选清朝庭出国留学人员名列。先后就读日大同高等学校。清宣统三年九月初九,蔡在云南昆明组织新军誓师起义成功,被公推为云南都督府都督。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称帝窃国,举国共愤。蔡锷潜归滇都,与唐继尧等联衔宣布云南独立。发动组织了举世闻名的反袁护国战争。三个月后,袁世凯抑郁而死,袁记王朝倾刻覆亡。蔡创再造共和之功。
蔡锷岳母唐氏适刘姓。其墓位于隆回县荷香桥镇石湾村柿花园,南距县城约25公里。隆回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该墓进行了维修。此地一面靠坡,三面临田,地势开阔,风光秀丽,每年清明,刘氏后裔均来此祭扫坟墓。
欧阳秋曝墓
欧阳秋曝,字熙,名蔚园。1892年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宝庆农民协会成立,任执行委员长。1931年农历4月不幸被捕,同年端阳节清晨英勇就义。他的许多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邵阳市志》、《隆回县志》均载有他的传略。其墓葬在司门前镇高冲山梁之上,座西朝东。1996年隆回县民政局拨专款加以整修并立“欧阳秋曝革命烈士之墓”碑。每年清明,邻近各中小学,均组织师生为此凭吊,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场所。
二、古建筑(20处)
刘富公祠位于隆回县荷香桥天马山村,座西朝东。祠前辰河自北往南穿流而过,祠后天马山群峰叠起。刘富公祠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5年),三进两厢四合院,“文化大革命”时期逐步改建为现代式小学教学楼。“刘富公祠”四字乃全国著名书法家魏肇文(隆回籍,两江总督魏午庄之子)所书,魏体阴刻,笔力遒劲。刘富公祠戏楼造型别致,建筑饶有特色。1995年夏,富公后裔在文物部门指导下,筹资进行维修,基本恢复了原来面貌。
宝莲仙寺位于隆回县西北邻近洞口、溆浦之白马山顶。白马山顶主峰海拔1780米,高为隆回各山之最。寺院座西朝东。寺外峰峦层迭,林海茫茫,距最高峰500米以内的地方长满各种奇花异草。古寺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年份不详。原有山门、佛殿。整个寺院分前后两重,四周青石筑墙。占地面积990平方米。石墙正中大门楣上有镂空浮雕双龙戏珠和阴刻楷书“宝莲仙寺”四个大字,门联是“宝筏一航普济普渡;莲花万顷即色即空”。清道光《宝庆府志》引廖友尚记云:“山巅有古刹,座上塑三神女像,穆然端肃。询之老僧云,此王氏女,元未乘三白马来隐兹峰,山因以名。”宝莲仙寺现存主殿一栋,砖木构筑,悬山顶,青砖筑面。石围墙、雕刻及神女像依旧。殿内现存有清代皮鼓、铁磬、石凳、石础等文物古迹。
天门寺座落在隆回县城正北60余公里的望云山巅,海拔1492米,四面群山耸立。晴天能出云气,雨天或有碧霞绛云,气象变化莫测。天高气爽时,凭山远眺,东可看到宝庆东塔,西可看到溆浦龙潭,北可看到新化北塔,南可看到武冈云山。该寺始建于宋代(年份不详),历经几次修茸。寺院座西朝东,东有龙头岩,西为瞭望台,南依人行道,北临百步岭。寺殿分三重,前后两殿旧名邵阳殿(隆回原属邵阳),中曰新化殿(系新化县主修)。大门依旧,门额上有“卢公观音殿”阴刻楷书,两侧的阴刻隶书对联“宋代修真刹亦古,云山在望天与齐”最为人所称道。右侧有石塔香炉,高3米。前殿大门楣上阴刻楷书“衡云在望”四字,两边刻楷书门联:“漓光普照资阳久,岳色遥连首望高”,都是颇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天门寺也是我县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观兴庵位于隆回县小沙江镇西南4公里处分水村6组月形山半腰,座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庵前为一片田垅,西10米处1808省道横贯而过。观兴庵系纯木结构的二进二厢四合院,据当地老人回忆,该庵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确否待考。观兴庵所处位置青山如屏,梯田层列,风景异常秀丽,气候凉爽,又是避署胜地,加上交通便利,故四季游客不断。
朴塘桥位于隆回县岩口乡朴塘村,西南距县城桃洪镇约52公里。该处系隆回、新邵、新化三县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络绎于途。苦于境内之朴塘水横亘其间,通衢被阻,行旅不便,元明之际(年份不详),朝天山开通寺僧始建木桥,以度行人,其后数百年间,屡废屡兴。1964年,桥亭倾圯极甚,由朴塘及附近各村集资补修。
该桥系典型的木石结构风雨桥。计有石墩五座,水门六孔,桥亭27间。石墩以方形料石砌筑,平面为六棱形,水面以上高约3米;石墩之上以方形条木筑井于干式挑梁,每墩之上纵横各二层,交错叠压,从下至上,逐层外延,形以斗拱,承托着桥梁和亭屋。梁上横铺木板面之外,全桥长约69米。每排柱架28排,两端延于桥面之外,全桥长约69米。每排柱架有立柱四柱,排列于桥面两旁,全桥联结,形成四个纵列,整齐美观。桥亭两侧置凉板凳,供过往行人憩息和乘凉。桥亭屋顶重檐翘角,盖小青瓦。1995年由文物主管部门及当地群众集资维修。
清真东寺立于隆回县城南5公里山界回族乡民族村,座西朝东,东为皮匠湾院落,西邻隆回至南寺公路,南连竹山院子,北为溪流,与胡家院子遥相对望。此处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清真东寺因座落在“清真古寺”之东而得名,与南寺、西寺、北寺互相对应。门联为知名人士马麟翼所撰并书,联云:“为我国我民分责任,与同根同种振纲常”,正殿佛台上有覆盆藻井,现已破烂。大门左首墙砖刻有“雍正五年”字样,可知始建年代当在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之后,具体年份不详。
双溪庵座落在隆回县中心的六都寨镇向东村杨家冲。座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一面开阔。距六都寨镇政府驻地750米,由镇政府驻地向东北登山坡过田垅,跨水渠再登170级石阶经保香炉,便到双溪庵。
该庵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2年)和十九年(公元1810年)进行过两次扩修。庵院有正殿、横楼、山门、保香炉四部分,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山门重修于1984年,青砖砌筑,呈八字形,单檐悬山顶。楣上有“双溪禅院”行书四字,两侧对联“双手纵多能难抡大圣千钧棒,溪清堪可鑑照澈世人一片心”。并绘有姜太公钓鱼、唐僧取经、蛟龙出海等水墨山水画。山门东南侧围墙内嵌有清嘉庆十一、十九年石碑二块。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风格。
惜字炉座落在隆回县岩口乡河边村勘藕塘冲口,建于清道光已酉(1849年)仲秋,坐东朝西,通高12米作余,为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逐层缩小。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块,碑文依稀可辨。叙述惜炉修建目的意义,警戒后人:“读书当因敬字而惜字”,切勿将“断螽残篇”、“单词只字”用以“覆音瓦裹物”、“拭几糊窗”或“飞絮以入淤泥”、“同芳草而遭践踏“。正面窗口上方堆塑双凤红鲤,塔檐饰砖质如意斗拱,且吊风铃。该塔结构严谨,造型古朴,雕刻细致,为当地一景。
李氏宗祠位于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座西北朝东南,宗祠门前是一片水田,东50米滩头至岩口公路蜿蜒而过,宗祠屋后群山连绵。始建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28年)。门联“典礼图书遗经传柱史,冠裳俎豆清望重龙门”(阴刻),系李氏后裔、全国著名政治经济学李剑农教授所撰并书。主堂过堂梁架构件完好无损,镌刻花鸟图案,工艺精细。
彭氏宗祠位于隆回县岩口乡星塘村。该地四面环山,树木葱茏,景色宜人。祠宇座东朝西,前临星塘至朴塘公路,与星塘四组彭元吉、彭永定住宅相对望,后靠老祖山,北连星塘村委员公房,南是田垅。据《彭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已酉年,经当地老人回忆和推算,当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曾进行维修。
该祠系砖木结构四合院。前后二进,两侧为厢房(今为星塘小学教室),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为假门,门额镂雕双龙戏珠,镂刻精致逼真,两侧题有对联:“先泽绵长源深资远,后昆垂裕德仰维高”。大门内为戏楼。主堂宽阔高大,原有六根抱围大小木柱,因年久严重腐蚀,1993年冬村人集资维修,将木柱改为青砖立柱。主堂上架为抬梁穿斗式结构。抬梁穿枋雕有花草图案。该祠布局紧凑,结构严谨,雕饰精致。
马门欧阳氏坊
马门欧阳氏坊位于隆回县荷田乡长排村。该坊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是为旌表马家媳妇欧阳氏青年失偶,矢志抚孤,“五十余载之贞操,三十一年之苦节”而建。系楼阁式石坊,四柱三门,梁坊两侧有浮雕人物及龙凤图案。牌坊正背两面内容相同。竖额为阴刻楷书“圣旨旌表”四字,四周环有浮雕五龙拱圣。梁坊之间嵌有碑铭和花格石窗。今长排村名缘于长牌谐音。
邹门欧阳氏坊
邹门欧阳氏坊位于隆回县北端罗洪乡下罗洪村,牌坊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高9米,宽10米。底座为四块条状基石,四根立柱,主柱内外两侧各有圆雕石狮。正楼有匾,正背分别镌刻竖额“圣旨旌表”四字,横额有“貤赠修职郎县学生邹汉纪妻欧阳氏坊”楷书大字。邹汉纪(),邹文苏长子,语音、舆地学家,有著作十余册传世。碑坊现保存完整,建筑造型雄伟,石雕特别精致,有很高艺术观赏价值。
又称闷马塔。位于隆回县城东10公里的雨山乡双冲村山坡上。紧挨320国道。始建于元代,年份不详。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八方五层,高20米,各层开窗口四个,上下相互交错。底层拱门额上嵌有石碑,刻有楷书“奎峰”二字,塔因此得名。
又名化字炉。座落在隆回县城西7.5公里三阁司乡青山村五组境内。该塔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砖石构筑,共分四层。东面墙内嵌石碑一块,碑文告诫人们要珍惜字纸,即为无用者,亦勿乱丢。并特建此塔,用来“近者易便焚化,远者请人收拾”。塔呈楼阁式,层层翘角飞檐,通高14.5米。
关王桥位于隆回县罗洪乡上罗洪村。分桥亭和桥身两部分。桥亭为青瓦木架结构,六扇二十四柱,两旁设有木板长凳,供来往过客歇息闲坐之用。该桥始建于明代,年份不详。桥长为10.3米,宽7.1米,高出水面3.5米。此桥为当地大小桥梁中历史最早的一座。1995年7月毁于洪水,有待修复。
清真寺位于隆回县城(桃洪镇)和平街,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续修后殿(礼拜大殿),咸丰九年(公元1857年)增建山门,并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在寺后修建义学,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二十年(公元1931年)两次扩修。今寺后之“群贤小学”即原回民义学。整个寺院分山门、过亭、礼拜大殿、厢房四部分。厢房设有水房(净洗室)、会客堂、住房、厨房等,有碑刻4块。清真寺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东山禅院,俗称“药王庙”。座落在距隆回县城北三十公里之大东山山顶。相传这里是药王孙思邈成仙处。东山禅院始建于唐代,清道光年间重修。殿宇座西朝东,分前后二殿和两厢房,中间四合天井。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院内有古碑,墙上有众多流传下来的藏头诗、回文诗。细细读来,妙趣无穷。该院历史悠久,游客众多,也是我县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朝京山寺,座落在隆回县三阁司乡石笋村朝京山山顶,在县城南约十五公里,始建于元代。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烧毁。八十年代初群众集资修复。整个建筑均按原来旧貌分为牌坊、前殿、正殿三大部分,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该寺四周筑有围墙,墙里墙外,树木成荫,风景秀丽,气候凉爽,乃避署胜地,本县及洞口、武冈等县来往游人,常年络绎不绝。
老庵堂,原名莲池庵,座落在隆回县城桃洪镇桃花新村椆树山脚。座北朝南。庵内建筑分两大主体,前为亭台楼阁,占地面积约400余平方米,是一九九五年桃花新村建设指挥部投资修建。后为老庵堂,分前殿、后殿两重。占地面积约400余平方米。据碑文记载,该庵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年间进行过整修,后毁于火灾。光绪二十五年,群众集资重修。后历经数次整修,现为县城及远近群众常来观瞻之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我县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望江山寺座落在石门乡金盆里村望江山山顶。在县城北约6公里处。据牌文记载,始建于明代。五十年代被毁,望江山寺分山门、牌坊、前殿、后殿、厢屋五个部分。占在面积1000平方米。整个寺院掩映在一片绿林之中。寺前山坡为桔园,寺后为望江山山峰,岩石形态奇特,有的似雄鹰展翅,有的如犀牛滚澡,有的象猩猩望月。天然雕塑,妙趣横生。寺后二十余米有松风洞,洞口有光绪二十五年鲁斋士撰刻彷陋室铭碑刻,文笔佳妙,颇有欣赏价值。望江山寺以它特有的环境风貌,历史文物吸引了大批游人,每到假日,附近学生及村童常来游玩。
三、古文化遗址·墓葬(5处)
黄花洲窑址
黄花洲窑址位于隆回县城东3公里黄花洲台地上,该窑址共有龙窑8座,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最大一座龙窑长72米,宽40米,其余窑膛原貌&& 犹存。采集的陶器残片泥质细腻,工艺精细。经鉴定,该窑址为唐代遗存。
澄水汉墓群
澄水汉墓群位于隆回县城西3.5公里桃洪镇澄水村范家坟山矮丘上。范家坟山山丘上的汉墓群面积约300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墓砖及陶器残片。此墓群在隆回古墓葬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袁五郎墓位于隆回县高坪镇回小村樟树小山包上,是袁氏夫妇合葬古墓。该墓为土坑竖穴式,28级台阶拾级而上。墓室石塔封顶,并饰葫芦刹顶。塔下为四边形台基,共五级八面,墓葬保存完好,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宋代古墓。
范天贡墓位于隆回县城东约10公里的雨山乡洪庄村睏牛山中心地段。范天贡,昭陵范氏始祖,原籍福州罗源,奉旨令邵,为政清廉,百废俱兴。因爱其山水,遂定居洪庙(洪庄村)。石砌茔台呈八角形,伞盖顶,高2.6米,直径8米,八级石阶逐而上.另有墓碑两块,其中一块为“范天贡墓誌铭”,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立。
横江渡,又名紫阳渡,位于隆回县城西约三公里之紫河、横江两村境内。昔为宝庆至武冈交通要道。前清紫阳巡检署、紫阳公馆设此。遗址犹存。渡口有“横江”、“石室”摩崖石刻,清晰可辨,有观澜亭(即紫阳亭),有四百余年的白果大古树。历代文人学士对此多有吟咏。《宝庆府志》、《武冈州志》均有记载。横江古渡为昔武冈十景之一,是一处难得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南旅游大全》一书录有“紫阳渡”辞条。
除了上述文物保护单位之外,隆回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性建筑等尚有数十处,它们在历史、艺术和科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
隆回是一个文物大县,地大物博,文物资料十分丰富。这些记载着历史发展进程的文物,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进行科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我们应当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使隆回的文物事业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老鸭山微波站的建立
老鸭山广播电视微波站,其功能是用微波的手段,传输湖南电台、湖南电视台的广播电视信号。它是邵阳大部地区和怀化、湘西地区全部以及广西、贵州部分县市暇视、广播信号的中续站;是我省中部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的主要干线。微波站位于我县北部小沙江老鸭山巅,距县城90公里,占地3000平方米,海拔1520米,比较雪峰山转播台高山海拔300米,是全省台站位置最高的地方。这里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全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霜冻和冰冻,最低温度在零下12℃,俗称隆回的“西藏”。
1985年,县广播电视局根据湖南省广播电视厅有关文件精神,计划修建老鸭山微波站,12月正式动工。县广播电视局委派聂卫生同志负责建站工作,县建筑公司承建建筑工程。在小沙江区委、区公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历时一年,于1986年12月,全部完成该站基建工程。1987年春,美国贝尔工程师在湖南省广播电视厅技术处同志的陪同下,专程来参加机器的调试,5月,微波站正式开通运行。微波站联通了东至娄底白果岭,西至雪峰山的广播电视信号,它使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又向前跨出了一步。
微波站配有美国进口6501型微波机两台、充电机两台;295、495型柴油发电机组各一组;20米高铁塔一座;全部铺好地网等避雷设施。架设了高、低压线路两公里,专修公路2.5公里,共计投资120万元。
老鸭山微波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由省广播电视厅拨给事业经费,有工作人员12名,其中配站长一人,副站长一人。第一任站长袁仕尚,副站长曾维。1991年4月张代明同志任站长。自开播以来,微波站做到了安全、正点、优质转播广播电视信号,为僻远山区脱贫致富及时传送了党的政策、致富信息、技术,同时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欢迎。该站几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并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好评。
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出版新书介绍
隆回,自来为人文蔚起之乡,文化积淀特别深厚。近代自魏源以降二百年来,著家迭出,著述如林,影响深远。从著作出版数量来看,建国后成绩显著;尤为突出者是近年以来,一大批作者潜心著述,出版专著,硕果累累。
兹从手头已有资料中,将隆回籍著者近年出版新书简介如次。
《傻子学乖》
马铁鹰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这是一部以民间文学内容为主的书,全书所收集的29篇文章,是从作者多年来所公开发表的150余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作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树神故事》(发表于《民间文学》91年2期),使梅山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傻子学乖》获94年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
《月亮下的回想》
黄维一著。作者是近年诗坛活跃的一位新人,长期在工厂供职,阅历比较丰富,视野相当广阔。这本诗歌选集包括《最后的风景》、《感情的炊烟》、《钢铁的剪影》、《人生及其它》诸辑,共收各种题材短诗九十余首,1996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玫瑰用刺爱着》
张洪劳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这本诗集收入作者十余年来所写短诗、散文诗八十余章,分为《玫瑰用刺爱着》、《阿芳组歌》、《沉思的花朵》、《孤独和爱的日子》等辑。
著名诗评家杨光治写的序言中肯地分析了青年女诗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耕余集》
张嘉兴著。这是一位教师的旧体诗词选集。作者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已四十七年,全书所辑诗词四百二十余首,体例以诗系年,不分门别类,以见身世阅历,以见生活脚印。该书有作者学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陈早春先生题词,由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马少侨先生作序。全书采用作者手迹制版影印,装帧考究,印制精良,由台湾长青书局1996年出版。
《晚红集》
作者刘介奎,是一位耄耋之年的退休教师。这本1996年由辰河诗社编辑出版的文集分为《晚红诗词选》和《晚红回忆录》两辑,忠实地记录了老人的生平行状、美好理想,感情真挚,文辞优美。卷首录有马少侨等先生的题辞。
《护梅山房诗钞》
作者贺学海(),清光绪癸卯科举人,曾留学日本,逝世时任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护梅山房诗钞》收录其生平诗作百余首及对联、家书等作品。该书四十年代末曾印行过。现由作者长孙贺威先生加以增补,重新整理编辑,资料翔实,校注得体。卷首影印了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居正当年为该书所作题辞,弥足珍贵。1995年出版。
《隆回名胜》
熊知方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全书14万余字,分为《隆回渊源》、《名胜集锦》和《地名荟萃》三辑,较详尽地介绍了隆回这块人杰地灵的古老土地的绮丽风光。举凡历史渊源、山川形胜、文物古迹、地名趣闻等等,莫不一一描摹,文笔流畅,且附有照片五十余幅,诗词一百多首,读来引人入胜。
《晚晴楼吟稿》
刘一禾著,岳麓诗书画社1997年出版。作者抗日战争时入民国大学,师事翦伯赞、张天翼、吕振羽教授,曾任《三湘日报》总编辑。八十年代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有《燕子笺注》。《晚晴楼吟稿》选收了他各个生活时期旧体诗词五百余首。
《小月楼吟草》
萧玉苍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全书13万余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收诗词曲赋300余首(篇);第二部分《对联荟萃》,收各类楹联600余副;第三部分《新编韵对》,是对联习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启蒙读物,亦可作为教师辅导学生编写诗对的参考资料。
《愚园诗集》
魏浩著,邵阳市诗词协会1998年编辑出版。这本旧体诗集包括《愚园诗集》、《神州名胜》、《八秩唱和》和《对联选抄》诸内容,是作者生平行状的记录和抒情言志的心声。
《风流慈禧》
杨辉周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这是一本章回体通俗小说,全书计18万字,集正史和野史为一体,通过一代风流艳后的私生活和官场绯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王朝的腐败、衰亡,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 柳残阳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书分四册出版,共计95万字,作者本名魏焕伦。这是一部武侠传奇小说,写国宝青龙剑,武林一向视为武魂,引来天下奇豪怪侠相争相夺的故事,其中恩怨情仇,纠结缠绵,情节新颖,可读性强。
网友评论:
站长维护入口
政务门户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少轻狂 720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