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起源

热门搜索:
&&& & 正文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合成大量的儿茶素是茶树新陈代谢的特点。我国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大约在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时,就有了对茶的认识。中国人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在中国的古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有神农尝百草,用茶解毒的传说。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神农是古代先民的代表,《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时代演变到养殖和耕种的时代,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距今已近5000年。这几乎和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  茶树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因为最早的茶树是野生的植物,它存在的时间比人类的历史还长。在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至今还保存着不少野生的大茶树。例如,解放后发现的生长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巴达山的大茶树,树高34米,树干直径1.21米,据专家测定,这棵大茶树的树龄已经超过1700年。云南省景谷县野生古茶树,树高20米,胸围4.51米。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以茶为题材的4枚邮票,第一枚是云南省邦葳大茶树,树龄已超过1000年,它是人工栽培、经过修剪,后来又放弃修剪,自然生长的大茶树,高11.8米,距地面70厘米处的干茎直径达1.41米。以上这些大茶树能存活到今天,仍然枝繁叶茂,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也可以说是活文物、活化石。  尽管茶树的树型差异很大,但人们在种植过程中,却要经常进行修剪,控制它的生长,让它多分枝,以便于多发芽,在一定的时期还要进行重修剪。一般茶园的茶树有的修剪成平面,有的呈半圆状,树高一般控制在1米至1.5米之间,否则就不便于采摘了。  茶树尽管形态各异,叶片大小差异很大,但他们的基本形态和茶树叶片的基本成份,基本上一样。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茶叶的边缘有明显的锯齿,有明显的叶脉,叶脉呈互生状,一般有主脉7至13对,它的花似白蔷薇,果实如揲怠2枋饕镀奈镏识啻锸复罄啵枪钩刹璧奶匦缘闹饕橇嚼啵阂焕嗍恰安瓒喾印保颊甲芰康20―30%,这是茶的主要物质,其中儿茶素又占茶多酚的70%以上;另一类是生物碱,约占总量的3―5%,其中主要是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如果没有这两类物质,那就不能称为茶了。  茶的文字记载,已有3000年。晋代《华阳国志》上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表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茶叶便作为贡品。  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不断传播至世界各地。茶,这一古老的饮料,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祥源茶业&&编辑: 黄少波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历史渊源
  据可查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世界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和茶树种植都传自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树起源地总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1]&&
文章来源:美食天下
责任编辑:李雅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8月1日至31日,我省将举办第三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目前列入敦煌卡的28家优惠景区已经确定,并将通过2013年第14期《读者》杂志向海内...
高考阅卷第一阶段的评阅工作将于今日结束。昨日,记者从省招办获悉,高考试卷评阅工作结束后。省招办将组织各阅卷点在6月19日至22日对评阅试卷进行...
甘肃生活通
天气·出行更多>>
考录·求职更多>>
购物·消费更多>>
二手·交换更多>>&&&一、从荼到茶
& 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尔雅》说:& * ,苦荼&;《广雅》说:&荆巴间炙粳苦荼之叶,加入菽、姜、橘子等为茗而饮之。&茶的含义明确了。
&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释),得荼而解之&。茶的含义和用途完全明白了。神农是仰韶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约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领,教民种植,为群众造福,群众称为&天神&。
& 《神农本草》是战国时代杂家的著作,西汉增补为《神农本经》,东汉再增广为《神农本草》。这三本药物书是三个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医药家。历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 《尔雅》说:& *?,苦荼&。西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尔雅)、《经典释文》以《释诂》一篇为周公所作,其它或说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东汉郑玄说是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后人说是始于周公,成于孔子,增益于汉儒。不论周公、孔子比盂轲早几百年,孔子门人子夏也比孟轲早得多。孟轲所说?,当然是指《尔雅》的 & *?,苦荼也&,并不是朱熹、李炳英注解梓。
& 东汉郑玄、宋邢呙《尔雅疏》、清郝懿行《尔雅注疏》、邵晋涵《尔雅正义》都没有与郭璞《尔雅注》的相反注释,可见郭璞注释是正确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释是错误的。
& 孟轲宗孔子之学,共称为孔孟之道。所说的应该是《尔雅》中的粳。孟子生于以荼为治病良药的战国,当然知道是贵重药物之一,所说舍其梧?,则为贱场师也。
& 茶字多名,古人所见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乱不一。到了唐朝陆羽(公元733-804年)从《神农本草》历代《本草》的荼,从《桐君录》、《晏子春秋》的茗字,从《尔雅》的粳字,从《方言》的?* 字,从《凡将篇》的芬字,概括茶为五名。
& 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从荼字去掉一划而为茶字。
& & 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编,显庆中(公元656至661年)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
&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圣善寺沙门某写灵运禅师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公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时所立的唐碑上,荼字都变为茶字。如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写来峰慧禅师及令狐楚撰文、郑纲写的百岩太师怀晖碑的茶毗,都是改变的显著明证。改荼为茶的原因,则与陆羽《茶经》、卢仝《茶歌》的影响有关。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二、茶字演生&
& 古时的茶字很笼统,包括一切。近代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根据实践和事物的发展,划分为茶树、茶鲜叶和茶叶的区别。
& 茶树是生物,人人都知道的。时时刻刻不断地呼吸作用和新陈代谢;鲜叶是从茶树采下来制茶而离开茶树,是停止呼吸作用,时时刻刻不断地氧化作用。呼吸作用和氧化作用,同是吸氧吐碳,两者现象错觉相似,其实本质有很大殊异,一生一死。
& 茶叶概念是指制好的成品而可饮用的,包括六大茶类数百个花色,各种制茶法,无数不同的外形内质,不能与茶树划等号。自从1940年复旦大学设立茶业专业的教学计划,都设有茶树栽培学、茶叶制造学和茶叶化学的专业课。国内外都用很新的物理化学方法,分析茶叶本质,在杂志上发表无数的新资料。
& 茶叶、茶业、茶学各有涵义不同,要研究分别性质运用。
& 三、从茶到六大茶类&
& & 从茶字到六大茶类,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时期。最早是:茶鲜叶先到干叶再后而到蒸青团茶;其次从蒸青团茶到炒青绿茶;最后从炒青绿茶到六大茶类。
& 1、茶鲜叶到干叶时期:这个时期很长,有史可查。周朝茶为祭品,以供丧事之用。茶树生长有季节性不可能随采随祭,必须晴天晒干或雨天阴干收藏,以便随时取用。但与活人无关就无人研究其本质。到了春秋,荼鲜叶为食用。,&炙三弋五卵茗菜,喝用&为菜汤;西晋郭璞《尔雅注》说:&冬生叶,可煮乍羹饮。&又说:&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古时茶亦称苦菜。
& 到了战国扩大为药用,就需要晒干或阴干,如中草药。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晒干比阴干本质变化大。田艺蘅于公元1554年写的《煮泉小品》说:&芽茶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阴干如现时制白茶,品质特有风味,与其它茶类不同。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 到了魏朝(公元220至264年)才制造饼茶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饼茶青草气味很浓。由物质变精神,经过产生了去掉青草气味的认识,再实践,发明蒸青制法,把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茶味有了改进。
& 由制造饼茶去掉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
&2、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时期:这个时期也分为两阶段。从公元961年至1368年,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这个阶段自宋至元约三百多年。先是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制造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当时著名散茶,有顾渚紫笋、毗陵阳羡、绍兴日铸、兴隆双井,等等。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 经过无数循环往复的实践和认识,到十二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大缺点。
&3、炒青到六大茶类时期:公元年前后,自明朝到清朝。这个阶段,虽然也只有三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六大茶类,无所不有。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要求高香的品质,认识到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绿茶的制法。
& & 通过实践,认识是无数往复的循环,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推陈出新。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等名茶先后出现,都屑于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发明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五大茶类。
& & 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按照制法系统性和品质系统性,排列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次序,分别叙述起源。其起源历史则错综复杂交叉,不能分先后。
四、六大茶类的起源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我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劳动人民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体会,逐步加深认识,提高了制茶技术,制法和品质都有提高。炒青香味比蒸青好;炒青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炒青比蒸青省工,价廉物美,深受大众欢迎。因此,炒青技术大发展并取代蒸青。
& & &明朝研究绿茶制法者越来越多,有很多新的发明。如由烘青到晒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而认识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等制法。
& 1、炒青绿茶起源:十二世纪末,发明炒青杀青制法,明朝很多茶书有具体记述。如顾元庆在公元1541年写的《茶谱》、许次纾在公元1591年写的《茶疏》,不仅详述了炒青制法,而且说明提高香气的技术措施。
& & 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说:茶初摘时,须拣除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茶笺》又说:&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黄.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现时炒青制法都以此为规范。杀青抖炒,散去水气,杀青后摊放,散失热水蒸汽,就是扇的转变。通过揉捻,香味容易泡出来。揉捻后炭火炒干或烘干,炒干者为炒青,烘干者为烘青。先炒后烘或先烘后炒的为半烘炒绿茶,种类很多。
& 2、黄茶起源:黄茶有两类型: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不象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世纪就有了。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的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20多天变黄的。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现时霍山黄大茶制法,正是如此。
& &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发展而来的。如《明 &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 & 3、黑茶起源:黑茶有两个类型;一是起源于十一世纪前后。四川绿茶运销西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压缩体积,蒸制为边销团块茶,便于长期远运。因此,边销茶品质更加醇厚,边区人民更加喜爱饮用边销茶,使边销茶成为西北边区唯一重要商品,等于一日不可少的粮食。
& 四川绿毛茶要加工为蒸压团块茶的半成品,要经过20多天的湿堆才能变黑。通过这样实践,有了变色的认识,就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发明为黑毛茶的制法。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后渥堆20多小时,使叶色变成褐绿带黑,而后烘干为黑毛茶,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以后的。
& & 渥堆作用与四川绿毛茶堆积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变色过程大大缩短、技术有很大革新。这种黑毛茶经过各种蒸压技术措施,造成各种各样的黑砖茶。如安化的黑砖茶、茯砖茶、花持 (现改为花砖茶);散装黑茶有天尖、贡尖(现改为湘尖1号、2 号)。
& & 历史上记载的黑茶,十六世纪以前,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过做色工序变为的黑茶成品,远在宋神宗赵顼熙宁(公元1068至 1077年)年间就有。十六世纪以后,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后的各种黑茶。
& & 绿色变黑色四川称做色,湖南称握堆,湖北青砖茶称沤堆云南称转色,名称虽不同,其实则一,都湿堆或半干长久堆积之故也。
& 4、白茶起源:古时的白茶是蒸压团茶屑绿茶类。现代的白茶是散装的,自成一类。宋子安于公元1064年前后写的《东溪试茶录》,是指茶树品种芽叶都是白色,叫白叶茶,现泾县春茶期间,主要产茶山区,如汀溪、爱民、南客、太元、潘村乡等地均已陆续发现有白茶树。
& & 熊蕃于公元1121年至1125年写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说:&至大观初(公元1107年),今上(指宋徽宗赵佶)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者,与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
& & 福建福鼎的白毫银针,起源于公元1796年。白牡丹是继白毫银针之后,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后传人政和、福鼎。公元 1922年,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
& 5、青茶(乌龙茶)起源: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桢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劳动人民发明的。太平天国时期闽南近海居民,纷纷逃难,安溪居民有的内迁到沙县集居;有的过海入台湾省。青茶制法就随之传入沙县和台湾,沙县和台湾很早就出产青茶。
& 有的从沙县往北前进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开发茶业。武夷山种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湾开始种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从此证明青茶发源于安溪是无可怀疑的。
& & 武夷山土地少不能容纳很多移民为生,有一部分游民流人江西上饶附近各地农村,到茶季时来武夷山为采茶制茶雇工,茶季结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
& & 清朝文宗奕订咸丰(公元1855年前后)年间,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进制茶技术措施,提高品质。武夷岩茶就于茶业危机时,在安溪青茶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技术,提高技术而兴起的,扬名国内外。制法和品质都胜过其它茶类。是时,台湾省台北包种,政和白毫莲心的青茶相继出世,以扩大销路。(另一说:青茶起源于武夷山僧人)
&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后绿的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优美,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无绿茶苦味和红茶涩味的缺点。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 6、红茶起源:红茶制法是在绿茶的晒青做色和黑茶及白茶《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先是小种红茶起源于16世纪,亦称正山小种;正山是指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桐木关生产的小种。从小种红茶流传到闽东各县简化制法的工夫红茶,则起源于公元1650年前后。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刚相反,简化鲜叶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红茶。
& & 工夫红茶是从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褐黑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渥红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制法。
& & 桐木关属星村镇,亦称星村小种。星村小种是最早远销国外的名茶,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称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植物种类》就误以武夷茶代表红茶种。由绿茶而黄茶而黑茶而青茶到红茶,由量到质变。内质的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绿茶、黄茶、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黑茶品质靠近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
 [Chen Chuan]()茶叶专家、教授。福建惠安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浙江省茶叶检验处主任,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宁波分处主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技正、福州办事处代主任,福建省贸易公司茶叶部襄理,英士大学农学院讲师、副教授、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副教授、科主任。1952年随全国院系调整到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茶业系主任、教授,茶业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担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茶业通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茶叶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茶业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年共出版教材和专著30多部,主要有《制茶技术理论》、《茶业通史》、《茶药学》、《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等,撰写论文上百篇,其中《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提出制茶方法的系统性和茶叶品质系统性分类的新观点,由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译成英文,在法国杂志上发表。被英国科技研究中心列入《世界农业名人录》(1984年版)。1988年被印度收入《世界名人传记》。 - 期待认识天下更多茶人、茶友,谈茶聊茶.
欢迎各位朋友欢迎加关注 @林茶网 微博: ,可联系QQ: 相互交流.
如果您看了该篇文章,觉得有所不足,需要完善请联系管理员QQ.如果觉得有用,请点击以下收藏分享按钮转发到您的新浪微博、QQ微博或QQ空间,并点评该文章,谢谢!
来源: 作者:陈椽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有关的信息
访问本页的读者也读过
大红袍最新文章
百度推荐广告
茶叶知识一周关注热点
茶叶知识推荐文章乌龙茶起源背后的传奇故事
09:15:26&&来源:&&浏览次数:&&文字大小:【】【】【】
茶叶招商加盟
  乌龙茶起源背后的传奇故事
  非红即绿,这是大多数人对于茶叶的第一印象,但有意思的是,在茶叶的世界里,并非如此黑白分明。介于绿与红之间,还有一种青茶--这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那换一个:乌龙茶--这个“名号”,足够响亮了吧。
  乌龙茶的起源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乌龙茶到底有多“乌龙”?相比红茶绿茶的鲜明,它又具备哪些温文尔雅的个性?夏天喝乌龙茶,真的能减肥吗?……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设一间[原叶]低糖乌龙茶调味茶饮料教室,告诉大家关于乌龙茶的种种信息,包括起源、冲调方法以及功效和益处。而上述提到的问题,都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详解。
  今天是第一课,讲的是关于乌龙茶的起源。
  早在宋代乌龙茶就已是贡品
  尽管名字完全不一样,但事实上,乌龙茶和绿茶本是同根生,由同一种茶树孕育出来。之所以又称它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茶叶,则是 因为它独特的加工方式:部分发酵,恰恰综合了红绿茶两者的制法。
  出于这特殊制法,乌龙茶的品质也是汲取了绿茶和红茶的优点,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郁,就连长相,也是二者合一,有着“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作为中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乌龙茶的出现时间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则无异议: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
  苏轼(年)在他的《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这里的武夷茶即是乌龙茶的鼻祖,可见,早在宋代,武夷茶已经作为贡品。后来到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设置御茶园,制龙团五千饼单独入贡,至此武夷茶名声日渐扩大,盛极一时。
  在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里,也有关于乌龙茶的记载: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洲,起初为日本绿茶,后改为中国武夷茶,于是,乌龙茶风靡到了海外。而这一记载,与《安溪茶歌》里“西洋番舶岁来贾”的描述,也正好符合。
  乌龙茶果然出于乌龙
  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人们遐想,乌龙茶也不例外。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能找到N个版本各异的传说。有说因地名而名,也有说是以茶树品种命名;有和龙太子扯上关系的,也有和英雄好汉搭点边的;有说是弄巧成拙,也有说是出自老百姓的集体智慧。
  其中有一段听起来比较有意思,说是几百年前在安溪西洋乡南岩村,有一名为“龙”的青年,以种茶、狩猎为生。因为浑身黝黑,村民都喊他“乌龙”。一日,乌龙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时在路上捕到一只山獐。到家后,因为忙着宰杀山獐,忘了制茶,直到第二天清早才发现搁置了一晚上的茶叶。乌龙赶紧动手炒制,没想到,这看似已凋萎的茶叶冲泡后,竟然甘香异常。他细心琢磨,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茶叶在篓中,经过一路奔跑颠簸,是“摇青”,之后放了一夜,是“凉青”,所以最后出来的茶叶才会如此特别。
  没想到吧,这乌龙茶原来也是因为“乌龙”(乌龙,粤语有搞错的意思)而意外诞生。
  课外阅读
  乌龙茶色、香、味、形的特别,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时尚茶客的喜爱。如今,由Beverage Partners Worldwide S.A.-可口可乐公司和雀巢公司之合资企业授权出品的[原叶]低糖乌龙茶调味茶饮料已经全新上市。100%用精选的真正茶叶泡制,茶汤清澈透亮,茶香醇厚。喝上一口,感觉舒畅。(朱玫)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的感受:
特别声明:
1、本网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第一茶叶网》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
2、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深表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即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尽快予以更正或删除。
3、本站转载文章及论坛发帖,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此条资讯链接:
关于"茶叶"的供求信息:
最新供应信息
茶叶街最新店铺
茶叶街最新商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的起源与传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