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亲知道可以出家的地方?就是当和尚出家视,希望正宗一点的

您(@)目前可用积分:108552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凶险的心灵之旅--------原帖天涯
1588 次点击
8:52:36 发布在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在佛陀的课堂上要时刻保持清醒,否则,一念之差,天壤之别。佛陀为什么要把课堂设置得这么凶险呢?原因是:只有凶险的环境才能激发人的智慧。  智慧不能灌输给学生,老子是非常智慧的,可是他的课没人喜欢听,就是因为老子直接向学生灌输。不但灌不进去,反而被学生嘲笑。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可见下士们的大笑让老子耿耿于怀。  佛陀吸取了老子的教训,佛陀认为智慧只能从心里长出来,不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他采取了和老子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佛陀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与老子的完全相反,是“下士闻之,信以为真,中士闻之,半信半疑,上士闻之,笑”。  信则成魔,笑则成佛。在佛陀的课堂上,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去信,因为那是佛陀设下的圈套。只有识破圈套,跳出圈套,才算是学到了东西。    第一节 金色的诱惑     “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罗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拈婆罗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这一课,凶险之极,只有迦叶过关。其他人在进入教室的时候就一脚踏空,坠入云里雾里。在佛前栽了个大跟头。佛陀的课是要教大家智慧的。所有课程的开篇都是强调这门课的重要性的。佛陀狠狠地侮辱了大家的智商,所以就强调了这门课是多么重要,要加强学习啊。  迦叶是如何躲过这一劫的呢?  那天,他一进教室就感觉到了一种很诡异的气氛。在教室里坐着人和神。“神”是什么?佛陀说众生平等,那佛陀的意思是人与神是平等的。既然平等,那为何它用“神”的称呼。“神”似乎高人一等啊。仔细观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个问题想不通啊,等一会去问佛陀吧。  课一开始就跳出来了一个“大梵天王”,迦叶心头又是一惊,怎么还有一个“天王”?就算在课堂之外“天王”很了不起,可是在佛的面前,在课堂之上,课堂外面的身份不应该带进来吧。佛是最讲究平等的,佛为什么不制止这种故意制造等级差别的行为呢?在课堂上都不平等,那这个世界哪里还会有平等?又是一个想不通。  只见这个“天王”以金色婆罗花献佛,并请佛说法。这也很奇怪啊,佛陀今日不就是来上课的吗?怎么还要一个同学来请,还献上了一朵十分扎眼的花。今天这是在搞什么名堂啊,教室叫做“灵山”,同学中坐着“神”与“天王”,花叫做“金色婆罗花”。到处都透着古怪。  佛陀接过花后,又不讲话,而是将花遍示大众,这时一直在冷眼观察的迦叶逐渐领悟了佛陀的意思。  这节课人为雕琢的痕迹太明显了,因为佛本来就是要说法的,而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罗花献佛,是多此一举。他多此一举不是故意在佛前表现自己。因为佛陀很自然地接过了花,一点都没感觉到惊讶。说明佛陀事先已经知道了。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了,这一切都是佛陀安排的。花是道具,那“天王”呢?“天王”是佛的助手。  想到这里迦叶的心中豁然开朗,刚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全清楚了,在坐的“神”是佛陀请的群众演员。迦叶看着茫然的同学、敬业的演员、逼真的道具和富有想象力的佛陀,这出戏真是精彩绝伦,妙不可言,顿时一笑。  迦叶一笑,佛陀当即表扬了他。责令其他同学做深刻检讨。什么是智慧?最起码不能被迷惑吧。在课堂上被迷惑,还有佛陀来指点,在课堂外被迷惑,指望谁来救呢?既然佛陀这么容易就能迷惑人,那课堂外迷惑人的东西就更多了。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佛陀就在课堂上堆砌了一大堆金灿灿的东西,让许多人瞎了眼,教室里分明危机四伏,全是破绽,可许多人就是看不破。  他们从一开始就昏迷了,来到灵山,一个什么圣地,心情那个激动啊,见到同学里竟然有“神”,有“天王”,就想着自己和“天王”是同学,多么荣幸啊,这不就预示着自己灿烂的未来吗?从这里毕业以后,那还得了啊,说不定也被佛陀封个什么“金身罗汉”之类的,出去也可以风光一下。等到天王拿出“金色婆罗花”,那些人的眼睛都直了,人家“天王”就是厉害啊,出手不凡,在佛前露脸了。  这么想的人都入了魔道,因为令他们兴奋的不过是些空洞的名头,是虚妄的东西。他们期望有朝一日,自己毕业的时候,佛陀给他们一个名分,封一个荣誉称号。全然忘记了佛陀的教导――众生平等。  凡佛陀所能赐予的,乞丐都能,如果真的想要一个名分,就去求街边的乞丐,让他们帮一下忙。  在这些人渐入魔道的时候,佛得敲打一下他们,让他们清醒清醒。  于是佛陀拿着花来到每个人的面前,一言不发,这是无言的责备。“拈婆罗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佛陀越是不动声色,学生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无言胜过万钧雷霆,把那些“金灿灿”的东西从学生的心里抹去了。  学生的心中一片茫然。心中空了,才能明白。空明,佛陀负责清空,学生自己去悟明。  这时候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错了,只不过不能马上领悟自己错在哪里。知错就好,错在哪里自己去想,因为智慧是要从心里长出来的,自己悟效果比较好。  自悟是很难的,所以佛陀给了提示,一:佛拿这花让学生看,意思就是:这“金色”让你们昏迷了;二:佛陀表扬了迦叶,跟迦叶说的话是一个重大提示。佛强调了“教外别传”,“教”就是让大家去信的,不能辩驳,抹杀人的思考能力。而“教外”就是让学生有怀疑精神,要学会独立思考。就象迦叶所做的那样。  经过这节课,大家都变聪明了,都没有那么好糊弄了。学生变精了,老师必须出更厉害的招式;教学相长嘛。如果佛陀不论出什么招式都能被学生看破,那就说明没什么东西可教了,学生可以毕业了。第二节 光明世界   人喜不喜欢被恭维呢?如果不喜欢,只能说恭维者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那佛陀恭维人用什么方式呢?一定是人无法拒绝的方式。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佛陀无法替人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那佛陀就恭维人一下,恭维又不用花钱,也不消耗资源,还能让大家都很快乐,能把人从忧愁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在第一节课上,大家都对金色的东西有了戒备,佛陀就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故意露出破绽,让人抛弃一些金色的东西,抛弃之后就会得到佛陀的礼物。佛法是不会亏待人的,抛弃了虚妄的东西,就会收到更有价值的馈赠。    那天,佛陀召集众弟子,给大家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  佛说,有一个世界,金玉遍地,亭台楼榭都是黄金做的,连绵的山脉都是用金银财宝堆积而成的。那里的泉眼流出来的就是琼浆玉液,树上结的都是美味的果实。生活在那里的众神,衣着光鲜,不用干活,每顿都吃味道极佳又能长生不老的仙果,那里真是极乐世界啊。  佛陀描述的正是无数人的梦想。但是大家都长了心眼,知道事情绝对不会那么简单,佛陀说这些的目的何在?  老子说“巧言令人智昏”,佛陀用尽了一切可以用的词藻,难道就是让人们再昏一次,把大家的智商再侮辱一遍?佛陀应该不会这么无聊,同样的事情要做两遍?  在大家苦苦思索的时候,只有迦叶低头在笑,佛看见了,也会心一笑,二人心照不宣。这就是佛陀在第一节课说的“以心印心之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迦叶为什么又笑了,这节课佛陀确实是用了“巧言”,其他同学虽然也认出了这是“巧言”,但是找不到漏洞在哪里,把这个谜团琢磨来琢磨去,不得要领。只有迦叶解开了。解开后就收到了佛的礼物,这让迦叶喜形于色。  对于佛陀出的这个题目,迦叶是这样应对的:佛陀所描述的这个世界看似荒诞之极,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佛在出家以前是个王子,他做王子的时候就是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的。极乐世界里的生活又如何呢?反正佛陀是从那里跑出来的。  佛陀可以出家,那极乐世界里的众神可以出家吗?他们能逃离他们所在的星球吗?如果不能,那至少也会在梦中逃离。众神做梦都想要逃离自己所在的世界。  有一天,众神中出了一位智者,相当与众神的佛陀,他给大家讲了一个不为神知的事实。  神的佛陀说:有一个世界,遍地都是泥土和岩石,上面长满了花草树木。那里的森林遮天蔽日,方圆几万公里不见陆地,在森林里有无数珍稀野兽。那里的泉流出来的就是水啊,清澈甘甜,不象我们这里的水酒精味浓得都没法喝。那里的水可以随便喝,那一口下去要喝掉多少滴水啊,那一滴水里又有多少水分子啊,真是奢侈啊。那里的土地非常神奇,把种子播到土里就能长出庄稼,能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食品的种类有万万亿种。哪里象我们成天吃一种果子。在那个世界里的众人,拥有草木、土石与各种珍奇动物。多好玩啊,哪象我们无聊至死还总死不了。  众神听完后都啧啧称奇,某神说:如果有机会去地球,我愿意用我的一切去换。另一神说: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能让我在地球呆一分钟,我就心满意足了。  迦叶的思绪从现实世界飞到了极乐世界,又从极乐世界飞了回来。就象是刚从外星球回来的一样,还是地球可爱啊,看着周围的同学,感觉是那么亲切,就连脚下的一株小草都那么可爱,这株小草是生命经过多少亿年才进化来的,小草里面的细胞排列得那么美妙。更不要去说那些参天的大树,活蹦乱跳的小狗了,太珍贵了,太耀眼了,金子是耀眼的。可眼前的每一样东西都比金子耀眼。遍地的泥土与岩石也比黄金有价值得多。  迦叶看到了大光明。真是佛光普照,照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迦叶收到了佛陀的恭维,因为迦叶是众神羡慕与崇拜的对象,是众神之神。如果整个世界都收到佛陀的恭维就好了,空气是多么宝贵,小草是多么神奇,动物是多么珍稀,朋友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就是光明世界,远胜佛陀所言的极乐世界。  放弃极乐世界就能收获光明世界,如果执着于极乐世界,那非常不幸,因为极乐世界是牢笼。第三节 极乐世界  有个人找到佛陀,要做佛的弟子,佛陀问:“为何而来?”他说:“我被尘世中的烦恼纠缠,苦不堪言,愿意侍奉佛左右,以期修成正果,到达极乐的彼岸”。佛说:“修道是很苦的,你受得了吗?”来人表示只要能修成正果,做什么都愿意。佛说:“好”。  修行生活开始了,每天凌晨就起床诵经,天亮后就挑水扫地,然后跟着大家一起出去修桥补路,做些善事,佛说这样可以给自己加分的,多做一件善事,自己就离目标更近一些。所以大家都是不要命地干,惟恐自己落后,惟恐自己比别人的分数少,比别人晚一步成正果。  就这样,白天干这么重的活,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晚上回到宿舍,他感觉到自己的这一天过得好充实啊,他就在心里盘算自己这一天做了多少善事,念了多少遍佛经,自己对佛陀是多么虔诚,佛陀一定是记在帐上,给自己加了许多分,只要能到达极乐世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然后就睡着了。  连续这样几天,他觉得自己已经到极限了,可是一个师兄告诉他,要坚持住,当自己快到极限的时候,咬牙挺过去,然后就不觉得累了。这就叫上升了一个层次。   果然,他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已经上了一个层次,是个合格的修行者。可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许多师兄晚上都不睡觉,在那里念佛。他发现自己落后了,也赶紧加入晚上念佛的行列。每天只睡可怜的几个小时,过了好久,他又适应了这种变态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他认为自己绝对已经达到人类的极限了,正当他和师兄们交流自己心得的时候,听说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这个庙里有个出家了几十年的老和尚了,拥用一项绝技,每天24小时都处于修炼状态,相当于24小时挂机,那加分的速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于是他想方设法去接近老和尚,去打听些修炼密籍,在跟老和尚交谈的时候,他试探着问:“你这么用功,而且都几十年了,放眼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几个比你更厉害的和尚了,你一定已经得到正果了吧?”老和尚很谦虚,说:“佛法博大精深,象我这样的才是刚入门而以,离得正果还早着呢,而你呢,依然在门外站着”。小和尚一听极受打击,自己都已经拼了老命了,依然在门外站着,自己可能这辈子都没希望了,想退出这场游戏,可是以前付出的那么多难道就白付出了,再说自己刚来的时候在佛面前信誓旦旦,就这么走了,佛要是怪罪怎么办啊?被佛瞧不起又如何是好啊?  接连好多天,小和尚都神情恍惚,心里矛盾之极。这时候一直在观察小和尚的观音菩萨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去向佛陀汇报,说:“小和尚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已经开始觉悟了”。佛陀说:“把他叫过来”。   小和尚去见佛陀,当时观音在场, 24小时全天候老和尚也在,师兄们也在。师兄们都朝他挤眉弄眼,暗中笑他。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走到佛前,佛问:“在这里住的还习惯吧?”  “习惯”。  “你好象对我有怨言”。  “没有”。  “有就是有,你怎么想的我还不知道吗?你打算欺骗佛吗?”  “不敢,怨言确实是有一点点”。  “有一点点,那说明你只悟了一点点,为什么不能彻悟呢?究竟是什么束缚了你,让你不敢越雷池一步?”  佛说:“人之所以不能领会佛法的真意,就是因为说假话,欺骗自己,欺骗佛。我现在再问你,你觉得这里的生活苦不苦?”  小和尚说:“苦啊,太苦了”。  大家哄堂大笑,佛笑着说:“好了,你悟了,人不能象木鱼一样,狠狠敲它一辈子,它都没个反应,你知道苦,就还有救。”  佛继续说:“你来的时候是说要到达极乐的彼岸,现在你知道彼岸在哪里了吧?”  佛前众弟子,异口同声大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喊完,大家都放肆地大笑。从没见这帮家伙这么开心过。可能是大家憋得太久了。  佛说:“明白了吗?你就是从极乐世界来的,现在回到那里去吧。”  小和尚说:“我明白了,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  佛说:“他们跟你不一样,他们有的人没有家,有的人家里比这还要苦,现在他们都在这里安家了,我这里就是他们的极乐世界啊”。  一个大和尚说:“大家为了渡你,也吃了不少苦啊,每天陪你只能吃一顿饭,干活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偷懒,怕被你看出来,晚上还时不时地念几句佛。你走了,我们也能过一段安静日子,这段时间我们也累坏了。”  小和尚谢过众位师兄,然后看了看老和尚。  老和尚说:“我老了,佛陀可怜我,没让我跟你们出去干重活,我一天睡八小时,我说我睡觉的时候也是在修炼,谁会有意见呢?佛陀都没意见,至于修炼的分数,佛陀怎么会那么无聊去记录每个人的分数呢?”  佛说:“没有极苦,哪有极乐,你已经历过极苦,就能体会到极乐。尘世中的烦恼都来自于分数上的得失,明白了分数的真相,心中烦恼可以尽除,尘世即为极乐世界。”  小和尚走后,大家意犹未尽,吵着让佛陀多放几天假。佛答应了,然后大家继续聊天,  有个人说:“还是那个人悟得最快,来的第一天就跑了,他还挺精的,上午干完活,吃饭的时候狂吃了一顿,然后就跑了。”大家都笑,说:“那家伙也是,走也打个招呼嘛,在佛前说的话立刻忘个精光。”   佛说:“那个人的悟性是天生的,他走了不跟我打招呼,说明他不需要人去渡,自己来自己走,逍遥于佛法之外,不论世间有没有佛,都不妨碍他快乐生活。”  佛继续说:“一个人在我这里呆得越久,说明他以前的生活越苦,只有在这里的苦超过了以前的苦,他才会悟,一个天生快乐的人在哪里都快乐,到了我这里是一分钟都呆不下去的。在哪里都快乐的人,当然不需要佛再多此一举去渡他,他来也是来看新鲜的”。  众人愤愤不平说:“是啊,纯粹来捣乱的,好回去跟亲戚朋友吹嘘自己见到了佛,免费一日游啊,以后再有这种人来,先交钱再说”。第四节 因果报应  从古至今,不论哪朝哪代,世间的恶行都是何其多啊!恶行从哪儿来呢?  佛有大慈悲心,那如何消除世间的一切恶行,就是佛陀最关心的问题了。  某人找到佛陀,希望佛陀能指点他一下。  佛问他:“什么事让你困惑呢?”  答:“在我的国家里,权贵互相倾轧,百姓苦不堪言,我能做什么吗?”  佛问弟子,如何认识一个国家?众弟子说,看这个国家的少年就知道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智则国弱智。  佛问来人:“那你们国家的少年是怎么样的?”  来人答道:“被虐待”。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国家的少年,从三岁起就上学,熟读圣贤书,头悬梁,锥刺股,与戒尺相伴。难道不是被虐待?被师长逼迫学习数理化,学习音乐,学习美术,命运由分数掌握,难道不是被虐待?”  佛问:“被虐待最严重的少年长大后都干嘛去了?”  “被虐待最严重的少年,分数最高,学而优则仕,都当官去了。”  “当官后干什么?”  “谄媚上官,算计同僚,奴役下属,鞭笞黎庶”。  大家都吓傻了。  佛问:“你刚才说,他们读的是什么书?”  “圣贤书啊”。  “可是讲礼、义、廉、耻、仁爱的圣贤书?”  “正是”。  听到这里,众皆默然。  过了好久,佛才说:“其实在你们国家,学校教的不是圣贤书,圣贤所讲的东西,是人都懂,根本就不用教,更不用背。把圣贤书全烧掉,你们都不会有任何损失。背无聊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虐待,因为人最讨厌重复的东西,所以重复了几千年的圣贤书,让人倒尽了胃口。学校的虐待让学生刻骨铭心。你们的学校其实是教如何来虐待人的。  这样的学生要是当老师则虐待自己的学生,如果当官则虐待下属与百姓。官场是一所大学,人们在里面传授交流各种虐待人的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你们国家虐待人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如果一个学生悟性好,从小就拒绝被虐待,那很不幸,他会成为一名黎庶,在社会上被虐待得最惨。  如果学校用虐待的方式教书,那整个国家都被虐待,没有人能幸免,在你们国家找一个没有被蹂躏的生命比找三条腿的青蛙还难。”  佛继续说:“学校虐待学生,学生虐待社会,这就是报应。上一代人虐下一代人,这就是轮回”。  来人问:“如何跳出此因果轮回”。  佛说:“必须有一代人能觉悟,在被上一代人虐待后,把虐待终止在自己身上,不要再传播下去;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在受了别人虐待后,不要把虐待转嫁到他人身上;还需要所有的人都真正享有拒绝被虐待的权利。”  “虐待止于醒悟的人,这样报应的链条就断了,人们就能跳出这个轮回了,不要人虐亦虐,那样大家都互相折磨,永无出头之日”。  来人问:“怎样让这个进程加快?我们都等不及了”  佛说:“最快的方法莫过于,让孩子们尽情玩耍,一个没有遭受蹂躏的生命,怎么会去蹂躏他人”。  来人问:“那好多真正有用的学问,怎么传承?”  “一个没有遭受蹂躏的生命自然会辨别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学问,他自己就会学,根本不用教,老师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在学生迷惑的时候,点他一下。”第五节 众生如何平等?  佛说众生平等,但是平等能让人快乐吗?人的快乐来自于超越他人,人的痛苦来自于被他人超越。众生平等确实会免除痛苦,但是会连同快乐一起丢掉。不划算。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人无法忍受与别人一样。  人们无法平等,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那人们也要分出个高下来。在财富上,在学识上,在穿戴上,在一切可以较高下的地方。  人天生就有极强大的能力,强行把平等的人,看成是不平等的。就象色彩专家能从黑颜色中区分出上百种不同的黑色来。一样的黑色,都会被人看成是不同的。完全一样的人,也会强行被人看成是有优劣之分的。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差距,都会被人捕捉到。所以人之间的差距无所谓大小,只要有,就是无限大。  那么是佛说错了吗?众生本不该平等。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有位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不明白佛为什么要说众生平等。佛说:“不论说什么都不能违背自己的心,人心是谁设定的?”  “上天”。  “那你去问天吧”。  于是学生去问天去了。  他问:“你是如何看待众生的?”  天说:“平等看待,所有人都是我的孩子,我不会偏心”。  “此话当真?我要求和一个人平等,可以吗?”  “当然可以”。  “好,我要比尔的客厅,你给我吧。”  “不行。因为我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我答应了你,那我就会答应所有人。如果每个人的要求都被满足,那么人类就不会有进取心,生活就会没意义,人类就会灭绝”。  “那人们之间的不公平,你就不管了?”  “我的职责是让人类发展下去。我平等地给了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你们看不到,却对我给的一些玩具计较得那么清楚”。  “我就要那个独一无二的玩具,让其他人羡慕我。”  “你就是为了让人羡慕啊,看来你不是真的喜欢那个客厅,你只是喜欢他的独一无二。”  “是啊,我太普通了,我迫切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  “想得到它,很简单,我每时每刻都在往人间扔这种独一无二的东西,上次我在扔的时候,是比尔率先发现并抢到的,我就是要扔这种人们看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来刺激人们努力拼搏,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我要是什么都不扔,那人们就失去新鲜感,社会如死水一般,我要是扔得太多,每个人都有一个,那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没有,所以我只能扔一件”。  “当你们在争夺的时候,说明你们很健康,如果你们什么都不争,那说明我不称职啊,我可能不称职吗?”  “做父母的最关心孩子的健康,对于每个孩子玩什么玩具,并不在意。我平等地给了每个人生命、智慧、健康,这些最宝贵的东西你们都感觉不到。我不是不公平,而是公平的地方你们都忽略了,人的眼中只有不公平”。  与天的对话结束之后。  佛问:“公平说的是机会公平,在抢夺玩具这个游戏里面,每个参与者都是公平的。结果当然是不同的,如果结果相同,那谁还对这个游戏感兴趣?谁还愿意活着?”  “人必须具有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就是玩家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大家都拼命去争取赢对手。”  “游戏人间并不是不认真,游戏是最认真的,游戏能获得快乐,免除痛苦,如果赢了,则纵情欢呼,如果输了,只不过输了一场游戏,放下即可”。  “一切可以分出高下的东西,一切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东西都是游戏”。  “人的事业是一场游戏。运动员在乎奖牌的多少,教授在乎论文的多少,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但是玩的人最在乎,谁的职业不是游戏呢?”   “人可以同时玩好几个游戏,在一场游戏中输了可以由另外一场游戏补偿。”  人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爱玩的游戏。社会上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就知道我们有多么缺乏游戏了,有钱人的游戏相对好办些,因为有人会替他们开发新游戏。我们最缺乏的是适合穷人玩的游戏。  人除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外,还需要被人尊重,被人认可,如何被人尊重呢?那就要在游戏中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别人交流游戏的经验。  为了让人们摆脱苦难,我佛创造了许多游戏,人们只要在里面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玩又擅长玩的就可以得到解脱。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  因为人千差万别,所以佛必须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当然有的问题靠游戏是解决不了的,比如健康问题,那需要另外的途径来解决。第六节 与毛毛虫的缘分  一日,佛祖与弟子聚在大树下面聊天,这时爬过来了一个毛毛虫,佛祖看见了,微微一笑说:“说法引得虫子来听,看来佛与虫子有缘”。  佛祖随便开了个玩笑,弟子听了也一笑了之。因为在弟子眼中,佛祖是个人。是人当然喜欢开玩笑了。大家也不会把玩笑当回事。  佛祖死后被神化成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君无戏言,那佛祖怎么会开玩笑呢?佛祖的话一定另有深意。  佛祖说了,佛与毛毛虫有缘。那大家都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于是毛毛虫身价倍增,因为它是佛祖特别强调的一种虫子,地位凌驾于其他虫子之上。  后来的许多和尚,在说法的时候,都特意在身边放了许多毛毛虫,以示正宗。  还有人考证到当年爬到佛祖跟前的毛毛虫是什么品种。民间也盛行养毛毛虫的风气,祈求佛祖保佑。人们经常互相品评看谁养的虫子最具庄严之相,最有佛缘。  在全国各地的寺庙里,都出售这种虫子供游人买来敬献佛祖。有的寺庙由于游客众多,于是专门高价向游客出售。美其名曰:越是买贵的虫子,越显示了对佛祖的诚心。这个寺庙还培育了一个新品种,长达三丈,重一千斤的虫子,售价六百万,哪位游客要是买了这种虫子,那佛祖一定会好好保佑他的。在敬献这种虫子的时候,都需要用专门的起重机把它吊到香案上。围观的人大呼过瘾,真是托佛祖的福啊,不然怎么有机会看到这么壮观的大场面。  一千斤啊!缘分有那么沉重吗?   缘分是铁律吗?为什么每次说法都要毛毛虫出现呢?缘分就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有亦可,没有亦可,为什么要那么执着?执着于毛毛虫,就放弃了与整个世界的缘分。  还有的和尚不满足于毛毛虫。在他说法的时候,让许多鸟儿飞到他头上,让豺狼虎豹伏在他脚下。向世人证明佛法无边,能感动禽兽。    有的和尚身怀绝技,能一句话劫持一个人,他说:“施主与我佛有缘,你前世是个罗汉,今生需要在我寺庙里修行,将来必定成佛。”  如果那个人不相信,和尚就会双手合十,万分虔诚地说:“出家人不打诳语”。  这两句话打劫了无数人。  这两句话可以从正反两面来分析。  从反面来看。  “施主与我佛有缘”。毛毛虫与我佛有缘,禽兽也与我佛有缘啊,这句话是在骂施主是毛毛虫,是禽兽。  “出家人不打诳语”。这句话很经典,就是专门提醒施主,出家人专打诳语。不打诳语人还怎么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诳故我在”。  从正面来看。  “施主与我佛有缘”。这是对的,本和尚今天特来骗你,你说有没有缘?  “出家人不打诳语”。我们确实有缘分,所以没打诳语。  再说,什么是诳语?什么不是诳语?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诳语,所以大家都是好孩子,都没打诳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众生平等,大家的缘分虽不同,但是价值相等。不要羡慕别人的缘分。  好多佛像表现的都是佛伸出手,捏着指头。什么意思呢?因为在佛眼里,天上落下了无数朵花,天花乱坠,佛伸手拈了一个,然后满足地笑了。  每个人都拈了一朵属于自己的花,不要羡慕别人的。你伸出手接住一朵花,你和这朵花有缘分。  佛的手里空空,并没有花,说明那空出来的位置可以放置一切落下的东西。刚才接住的东西已经扔掉了,等着迎接新的东西。  可是佛的手里真的是空空啊。  静静地坐在那里就接到了一朵宁静的花,让人有宁静的表情。宁静的花是什么样子的?是空无。第七节 舍利  舍利有很多故事。  故事一:当头棒喝。  佛祖死后,留下了舍利。这些宛如宝石的舍利勾起了许多人的欲望。大家纷纷传说只有得道的人死后才会有舍利,于是许多人为了证明自己得道,千方百计得让自己死后也能留下什么东西。据说要想死后能烧出舍利来,活的时候必须忍受种种非人的折磨。  佛祖为了渡世人,特意忍受痛苦,给人们出了一道题。让大家看破世间的荒诞,痛苦的来源。  佛祖的舍利就揭示了人性荒诞的一面。活着是为了死后被赞美。死要面子活受罪。千辛万苦得到的舍利有什么用呢?  人生的痛苦大致都类似于强求舍利,为了无意义的虚荣而遭受了太多的苦难。为何不放下虚荣心,痛痛快快地活着呢?  佛祖就是痛心于人们身陷痛苦不能自拔,如果连个舍利人们都看不破,那还修什么道啊?  有的舍利非常漂亮,这也算一种价值吧,起码可以给大众开开眼,知道世界的奇妙。有的舍利形象吓人,难道修了一辈子道就是为了死后吓吓人吗?  这事情该怎么解决呢?参照庄子对待尸体的态度,就知道该如何对待舍利了。    故事二:缘  佛祖不是有意要留下舍利的,为什么有呢?只能用缘来解释了,就是巧合。当然佛祖死后被神话了,那么关于佛祖的任何巧合都会被后人效仿的。  佛祖是在菩提树下开悟的,为什么偏偏在菩提树下呢?为什么不在梧桐树下呢?这个问题要是请专家来研究那事情就多了,能写出一万本专著来。  为什么?没原因,那天佛祖碰巧钻到菩提树下去了。菩提树是无辜的,大家放过它吧。  佛祖死后为什么留下舍利?不为什么,碰巧呗。世界很奇妙,一个人死后烧出几块石头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比这更神奇的事情人们都无动于衷,为什么对这件事那么感兴趣?人要是对每件事都刨根问底的话,那累死了。  解决办法,向庄子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世界上奇妙的事情多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我还不知道呢,哪有时间研究舍利是怎么炼成的。起码炼钢我马上就能用,炼舍利?没兴趣。反正后人很聪明,这个问题留给他们吧。    故事三:个人爱好  佛祖在世时,职业是渡人,可是有个业余爱好,那就是炼舍利。是啊人如果没有个爱好,活着确实没啥大意思。有个爱好,也有个寄托嘛。  舍利是没啥意义,可是平时无聊的时候,起码可以用来解闷啊,比如今天又喝了什么草药,心里想这药会让自己的舍利变得更大,更亮,更透明,心里有个东西占着,就不会无聊了。出家人的生活很苦的,也没有娱乐,那炼舍利也算是一种娱乐吧。这样说来,舍利就由无意义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这个游戏确实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首先那清苦的生活一般人都受不了。其次,最后的结果自己是看不到了。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成色如何都是死了才知道,才被别人知道。自己是无从得知了。  如果成色和个头能排进世界十大舍利排行榜,那舍利的主人也只能九泉含笑了。    故事四:道具  佛祖指示某弟子故意制造舍利,来测试人们对舍利的反应。就象第一节灵山会上的金色婆罗花一样,金光闪闪的东西最容易迷惑人。  既然是个测试,那做一个真的舍利成本太高了,拿个假的就可以了。  看不透金色婆罗花的人,依然看不透舍利。  如果不是为了测试,佛祖为什么非要弄个舍利呢?佛祖主张众生平等,人们的大部分痛苦都是来源于和别人互相攀比。现在倒好,佛祖弄了个舍利,让大家都来攀比,挑逗人们的虚荣心。破坏社会和谐。这跟佛祖劝人“放下”的宗旨是相悖的。    故事五:宗派斗争的武器  毫无疑问,炼舍利是一门技术,古代人们研究尸体的兴趣很大。有很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古埃及。研究尸体可以得到国王或者贵族的资助,可以申请到经费啊。是一门显学。所以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处理尸体的专门技术。  有一些人掌握了炼舍利的诀窍,现代人把舍利看得很神秘,其实那种技术如果说穿了很简单。就是有某种诀窍,掌握了就能炼出好看的舍利  佛祖的弟子中有某个人掌握了这种技术,在佛祖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佛祖当成了实验品,令佛祖死后烧出了舍利,如果佛祖不死,佛祖一定当场揭穿他的伎俩。可惜当舍利跟大家见面时,佛祖已经没机会说出事情的真相了。  当佛祖死后,大家在争论哪一派是佛祖的正宗传人的时候,有一派就底气十足得说,谁能烧出舍利谁就正宗。  这样就挑起了宗派之间的斗争,有的宗派不会烧舍利,就反击说,“生身舍利”没有“法身舍利”重要,“法身舍利”才是根本。这场宗派斗争都现在还没个结果。  弟子利用师父的尸体达到某种目的,并不鲜见。耶酥死后,弟子们先是把他埋了,然后偷偷把尸体挖走,然后再故意召集一群人装模作样地掘开耶酥的墓,发现尸体不见了,于是就说耶酥复活了。  这么拙劣的表演,居然有人信,应该说居然有那么多人信!造假的技术含量也太低了。这种造假技术跟舍利比一比,那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要不怎么说佛是教人智慧的呢?佛祖把自己的弟子教得太聪明了,造假都造得惊天地,泣鬼神。第八节 执着  佛说不执着。  那么当我们在打升级的时候,要不要执着呢?如果在大家都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有个人来了一句,“争什么争啊,只不过是个游戏”。这多扫兴啊。这个人是多么遭人恨啊!  不执着,怎么能体会到快乐。所以一定要执着。  当在升级中一败涂地,被对手疯狂羞辱时,就要控制一下,让自己处于执着与不执着之间。依然让自己沉迷于游戏中,试图反败为胜。如果成功的话,那可真是太爽了。这个成功的可能性不要放弃。另一方面让自己意识到这确实是个游戏,这种游戏中的痛苦起码比闲得发慌要好得多。  佛法就是让人把自己的快乐最大化,只得不失。该得到的快乐绝不放手,该得到的痛苦也要转化成快乐。  既然快乐来源与执着,那佛为什么专门强调“不执着”呢?为什么不说“执着”呢?因为去佛陀那里寻求解脱的人都是游戏玩不好的人。这些失意的人,伤痕累累,问佛陀该怎么办?对他们只能说,不执着。  别说是佛陀这么开导他们,换做是我们,我们不也要这么来开导一个想不开的人吗?所以佛法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如果说佛法神秘,那是因为古汉语太神秘了。  对佛说过的话,一定要考虑语境。佛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说的。适合别人的很可能完全不适合自己。  对于在尘世中失意的人,佛让他们放下,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就不再玩尘世中的游戏了,那人不玩游戏又能干什么呢?  考虑一下,如果你没有游戏可玩,你去干什么?一,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做牛做马,没时间玩。二,创造一个新游戏。人不可能呆着什么都不干的,那会憋死人的。  所以呆在寺庙里的人,他们不玩尘世中的游戏,他们必定做两件事,一,谋生。二,玩佛教游戏。佛教确实是一种游戏,游戏的特征就是能分高下,有积分,能升级,而且永远玩不到尽头。能让人打通关的游戏不是好游戏。  当年佛祖面对众多要求解脱的人,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一是让他们化缘,养活自己。二就是开发一个新型的游戏,让他们不至于无聊致死。  佛教发展了几千年,佛教游戏已经很完备了。一入门,就从最低一级开始修炼,等到积分足够的时候就晋升一级,然后就会有相应级别的装备。什么级别该穿什么鞋,该拿什么物品,能享受什么待遇,都是一丝不苟。  佛教徒执着不执着?他们只是不执着于尘世游戏而已。对于佛教游戏,他们是狂热的爱好者。玩起来废寝忘食。第九节 寺庙的功能  寺庙里的生活很清苦,一般人受不了,那呆在寺庙里的人都是什么人呢?  大致分三种,一是遭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人。他们在尘世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对尘世充满了恐惧,极度渴望能逃离尘世。佛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躲避的场所。  二是遭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人。比如佛祖。这种人没遭受什么苦难,可就是对尘世的所有东西都感到厌烦。佛祖出家前是王子,什么好玩的都玩腻了,怎么办?生命还得继续,如何才能继续呢?体验新奇。没有新奇就没有活力,生命就不是活生生的生命。  第三种人呢,就是喜欢寺庙生活,没有什么特别原因,纯属个人爱好。他可能时不时去寺庙小住一下,或者永远住那里。  那么,寺庙就有三种功能,一就是慈善机构,有的人实在是太不幸了,没有办法活下去,于是出家,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二是治疗机构,有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是一种病啊。这病放到今天都很难治。那佛陀怎么治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是说对常人感兴趣的东西都不感兴趣,那治的时候就反其道而行之。让他们过一种极端清心寡欲的生活,说不定能把他们的欲望重新激发出来。  这种治疗方法也可以这么理解:对常人喜欢玩的游戏都不感兴趣,那就开发一种常人绝对不玩的游戏给他们。还真的有效果。  三是娱乐中心,在寺庙里面集中了佛教游戏的专业玩家,他们可以给在家里玩佛教游戏的业余玩家提供专业指导。第十节 游戏精神  人们低估了游戏的重要性。游戏态度好象就是“不认真”的同意词。原因是当人们特别认真的时候,都忘记了自己是在玩游戏。  大家都看过足球,在球场上的球员和球迷,有没有当那场球是游戏,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游戏中,忘我得投入其中。  游戏过后,大家都醒来了,再来回味一下游戏所带来的苦与乐,还是挺有意思的。  但是有的游戏,玩家得实在是太投入了,从来就没醒过,无法从游戏的苦乐中自拔。  比如职场上的打拼,这是标准的游戏,平时要努力积分,然后一步一步往上爬,永远爬不到尽头。如果很容易就升级,那这游戏不好玩,如果游戏有尽头,那也不好玩。  现代的职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晋级制度设计得很合理,让人欲罢不能。当白天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投入到里面,毕竟我们很在乎这个游戏,不能出一点差错。晚上下了班,最好醒过来,那不过是一个游戏,游戏的结果不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的。  当在事业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和同时闹矛盾,或者搞砸了一件事,在心情极度郁闷的时候,就要醒过来,看看自己沉迷游戏的狼狈样,在感叹一下,这游戏的情节真曲折,然后再对情节的未来做一下展望。  如果游戏中没有设置障碍,那有人会玩吗?  职场游戏是从古流传至今的经典游戏,在里面能没有障碍吗?如果游戏中没有障碍,人会无聊死。所以游戏中的障碍是来给我们解闷的。  事业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一个游戏,每天我们都最好能从里面醒来片刻,醒来后干什么呢?不能干坐着,要换另外一个游戏来玩。  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人们在衣食无忧之后,就从一个游戏换到另一个游戏。  所以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看不破自己最在意的东西其实是个游戏。失意的时候醒过来。  如果一个人玩世不恭,那说明他不喜欢世俗游戏,感到厌倦,那他喜欢出世游戏,他很认真得玩世不恭。所以不管怎么样,他都会专注于一个游戏,人跳不出游戏之外。  我们都知道人人平等,可是我们做的事情不就是在超越别人吗?这个矛盾怎么解释?  在游戏里,玩家是平等的,但是游戏就是要决出胜负。所以游戏开始于平等,终结于不平等。而且一个好的游戏,必定有公平的游戏规则,如果游戏规则不公平,那这个游戏最终会被人抛弃。  所以在游戏里面,人们都是认真的,是个偏执狂,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当人们从游戏中醒过来的时候,心中空无一物,该认真什么呢?该去执着什么呢?心中无物,如何执着?所有人在醒的时候心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在醒来的片刻是完全平等的。  游戏所营造的都是过眼云烟,但是人类是离不开过眼云烟的。没有过眼云烟和没有水都会要了人的命,可是没有过眼云烟让人死得更快。  让一个健康的人,处于没有声音没有光线的环境中,很快这个人就会精神崩溃。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相是无,可是这真相人只能在其中一瞬间。不可能持续太久。  人生活在假相中,可能从来没领悟过真相,但这不妨碍他生活。有的人领悟了真相,可是依然得生活在假相中。  可见过眼云烟对人类来说跟水一样重要,离开了它,活不了。  人们对游戏有偏见,对过眼云烟也有偏见,觉得它们不重要,不真实。可是人有没有见过不是过眼云烟的东西?  人生就应该逍遥于过眼云烟,至于真相如何?死了自然就知道了。真相是永恒的,人死后就处于永恒的真相了。所以真相很便宜的,一点都不宝贵。  所以在这活着的瞬间,还是珍惜眼前的过眼云烟吧。第十一节 降妖除魔  过眼云烟跟水一样是人们的必须品。假相是人们所喜欢的,对人无害,那么佛陀为什么还要辨析真假?因为把假相当成假相人才会快乐。把假相当成真相人会受很大的拖累。  也就是说把游戏当成游戏来玩,才会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把游戏当成神圣的东西就会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折磨。  佛教中有个游戏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果当成游戏来玩很有趣。如果当真了,那对人的折磨简直可以用摧残来形容。  “降妖除魔”这个游戏,简单说就是捉鬼了。许多信佛的人都说自己会捉鬼,而且说的时候信誓旦旦,不由得人不信,很多人确实觉得捉鬼太荒诞,但是听了之后,也会在心里留下一点阴影,因为那个人说得太真实了。  “降妖除魔”这个游戏,以正义的名义去“降妖除魔”,再加上玩家是信佛的,搞的人不敢下断言说它是个游戏。  也就是说看不破它是个游戏。  这个游戏是这样来的:古代人们不满足于一些,下棋,练字,这类常见的游戏,总幻想着做一个大英雄,解救全人类。这是个正常的心态,可是不容易满足。今天我们可以在电脑游戏或网络游戏中过一把当英雄的瘾。古人怎么办?古人没有电脑但是有人脑,古人把人脑当电脑用了,让自己的大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自己在里面扮演“降妖除魔”的主角,然后在想象出无数的妖魔鬼怪,然后成天与之战斗,游戏要设计得合理,就要让妖魔鬼怪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永远没有除完的时候。  这种游戏玩起来很累的,全靠人脑去想象,玩时间长了,对大脑有很大的损伤,沉迷于这个游戏的人,大脑都有点烧坏了的意思。  现代人幸运多了,借助科技,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脑解放出来,让电脑来显示这些虚幻的东西。  我就拿以前很多的网游《传奇》来做例子。那里面也是有砍不完的怪物。玩家级别越高,砍的怪物也越强。当一个《传奇》玩家跟别人描述自己的光辉历史时,那不也一样是头头是道,战斗的细节都可以完全描述,不容得别人质疑。  佛教的“降妖除魔”和《传奇》都是游戏,但是我觉得《传奇》更真实。因为《传奇》更有物质基础。而且很重要一点,它允许玩家之间互相比试。  “降妖除魔”有限制,因为它只在玩家自己的头脑中,别人是进不来的,只能通过他的语言了解他,所以在佛教游戏中有个好玩的现象,就是大家在比试法术的时候都是靠说的。从双方说的东西来看谁的境界高。  我曾在网上和一个玩“捉鬼”的人交流过。我说:“鬼神都是虚妄的,你怎么这么投入?”他很不屑地说:“你外行不懂啦。”  隔行如隔山,如果你不玩《传奇》,就去跟一个狂热的《传奇》玩家交流,人家是不会跟你有什么共同语言的。   如果你对“降妖除魔”的玩家水平有怀疑,那别人就会说:“有本事你也来啊,你差远啦”。  玩家都是自负的,尤其是对门外汉更是嚣张。如果你对一个《传奇》玩家表示出不尊敬,人家就会说:“你小子也注册个帐号过来,看我不秒你?”如果你要是真注册了,那你就死定了。你进去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只穿了条短裤,手无寸铁。而你刚才很鄙视的那个人,在游戏中,身着铠甲,戴头盔,穿战靴,什么戒指、手镯一大把,手里拿着一柄华丽的大刀。这时候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有多渺小了。说秒杀,都太长了。  所以对“降妖除魔”这个游戏,如果不感兴趣,就不要进去,一进去的话,那就要从零开始,被高级别的玩家狂虐。  “降妖除魔”确实是个游戏,跟佛法无关。佛法的“降妖除魔”跟游戏的“降妖除魔”不一样。  佛法是让人的心中空无一物。鬼神只存在于人的心中,人心中阴暗的地方就是鬼神的藏身之地。佛法让人心空明。用光明照遍人心,哪里还有什么鬼神?  佛法之除“鬼神”,如闪电一般,瞬间除净。心如明镜无尘埃,连尘埃都没有,哪里还有鬼神?  而游戏除“鬼神”就不同了,一定要具体,要有细节,而且要越除越多,越除越强,还不能除完,除完就没得玩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之“降妖除魔”其实是让玩家身陷妖魔的重重包围之中,永远无法解脱。把游戏误解为佛法,简直是对佛法的污蔑,因为佛法除的是心魔,要除就瞬间尽除。第十二节 以人之心度人之腹  佛是人,所以要理解佛的本意,就不要忘记一个事实:佛是一个人。如果认为佛有超人的力量,那一定会误解他的。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既然是一句具体的话,那在理解的时候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对于已经山穷水尽的人来说,回头是解脱。  在其他情况下,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对于意气风发的少年,雄心勃勃欲大展宏图的人们,这是最好的鼓励。  既然要去拼搏,人们总会有担心,担心自己会失败,担心自己承受不住失败的痛苦。  从而犹豫不决。  好比面对浩瀚的海洋,人在好奇心,求知心已及征服欲的驱使下是极想去探索的。但是又担心会遭什么不测风云。  航海的生活肯定很苦了,但是也很快乐,快乐和痛苦是相伴的,如果想与痛苦绝缘,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一块石头,那就没有了痛苦,当然也没有快乐。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需要有个人来做做思想工作,打消人的顾虑。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不是要把人束缚在岸上,那样人会更痛苦。扼杀一个人的好奇心,事业心,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激励,彻底大小人的顾虑。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广阔的海洋,大胆地去探索吧,因为在探索的路上,苦也是一种乐趣。苦海无边,就是乐海无边。  如果不幸走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要做的很简单,回头就行了,无论眼前的风浪有多大,只要回头,内心就是平静的。  不论航行了多远,一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岸永远跟随着远航的人。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就回一下头,休息一下,然后继续拼搏。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既羡慕从海上满载而归的人,又惧怕海上的风险。这句话可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岸确实很好,但人不能一辈子呆在岸上吧,人是有生命的,生命力的体现不是在岸上,岸只是休息的地方,生命的意义难道是休息吗?  所以不管大海有多险恶,都要往前冲。不用怕,不论走到哪里,岸都紧紧跟随着,遇到狂风巨浪,回一下头,避避风头。  经历过风浪的人才能明白岸的意义。没有经历过风浪,就想一直呆在岸上,那岸只不过是摇篮。摇篮里的生命是没有长大的生命。第十三节 放下屠刀 拿起什么  屠刀当然是要放下了,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什么是屠刀?如果拿屠刀的人意识到自己手里有屠刀,他自然就放下了,还用得着别人去提醒他吗?  所以“放下屠刀”是一句废话,小孩子都知道屠刀是要放下的。什么是屠刀?这才是关键问题。屠夫之所以紧握手中的刀,是因为他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人们所遭受的苦难来源于天灾人祸。所以要消除苦难,必须消除天灾人祸。天灾如何对付,这里先不说。  要消除人祸,很容易,大家都把刀放下就行了。“放下屠刀”这句话似乎都是对别人讲的。因为老百姓手里都拿不住有形的刀啊。有形的刀放下之后,我们不是还要受苦吗?我们所承受的痛苦有多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形的刀呢?  痛苦大部分来自于无形的刀。社会上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一把刀,时时刻刻地屠杀着别人,而别人也同样拿了一把刀在不停地屠杀另外的人。所以总的来说,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屠杀着他人和自己。  人们之间的不尊重就是一把刀。我们经常见到的,富有的人蔑视穷困的人,穷困的人蔑视更穷困的人。有权利的人欺压无权利的人,结果每个人都被欺压了。现在每个人都喊自己是弱势群体。因为被欺压得刻骨铭心。尊严被屠杀得荡然无存。  既然这无形的屠刀危害这么大,为什么不放弃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不知道放下刀后该干什么?  对人的不尊重是屠刀,但是如果对任何人都恭恭敬敬,不敢说错一句话,这样人也受不了。人天生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生活方式,手里有刀确实伤害人,可是手里没刀呢,更糟糕。因为要放下手里的刀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免得表现除了对别人的不尊重,对他人的欺压。在这样的思想压力下生活,人是受不了的,就象是回到了文革时代,时刻检讨自己。  人的快乐来源于超越他人,既然超越他人,就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了心理压力,就有可能被人指责为用刀屠杀了他人。  所以完全放下刀之后,生活会更糟糕,还不如不放。  有一种说法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成佛后的生活更糟糕。还不如痛快地拿起刀,重返社会,大施拳脚,快意恩仇。怎么都比无聊致死强。  人天性好斗,如果不好斗,如何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所以自从有了人,地球上的战争就没停过。“不要战争”这是句大道理,可是大道理不能违背人性啊。既然地球上总有战争,那再显然不过了,人们最喜欢的就是战争。何必要睁眼说瞎话呢?  人们都知道战争会死人,可是完全没有战争,人会憋死的,与其憋死不如痛快地打一仗。就象《天地英雄》里的老不死说的,玩的就是命啊。  “放下屠刀”既然这句话很著名,那就说明屠刀是放不下的。如果能放下,早就放下了,还用人去说吗?  既然屠刀放不下,那可不可以换一个杀伤力比较弱的屠刀,这样可以两全其美啊,既满足了人们好斗的本性,又不会那么痛苦。  这个当然可以。放下屠刀,拿起玩具刀。  生活是一场游戏,在游戏中对对手的不尊重那叫不尊重吗?你有没有见过在玩游戏的时候,对对手非常客客气气的?在游戏中,对对手只有一个态度,那就是虐待。除了虐待就是狂虐。  当所有人都拿玩具刀玩的时候,那大家都知道那是杀不死人的,也不伤害人的感情。玩累了,退出游戏之后,大家是好朋友。休息过后,继续投入游戏时,那就又要互相虐待了。第十四节 一份礼物    “未知”是一份珍贵的礼物,生命的必需品。如果消除了未知,也就消除了生命。因为人永远无法明白“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道理。如果真明白了,那人就对活着没兴趣了。    “未知”的存在也是让人类永葆前进动力的根源,因为不论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都需要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军。所以无限的“未知”就给人类留下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理解了“未知”的用途,就能从对“未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了。    人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既然“未知”是一个宝贵的礼物,为什么要对礼物恐惧呢?原因就是没有看到“未知”的正面作用。没有意识到它原来是份礼物。    如果明白了“未知”的正面作用。就会跟庄子的想法一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    如果“未知”可以消除,那就是说人类的探索是有尽头的,那如果一天到不了尽头,那就一天寝食难安。既然知道了探索是无涯的,那就可以放下心来,只探索自己所能探索的事情,至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那就留给更有能力的其他人吧。    这种对待“未知”的态度也不是崇尚消极,而是要以平常心来探索,有了平常心,那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不会有焦虑,效果会更好。    那么佛法跟“未知”有什么关系呢?     前面讲过佛法有“尽驱鬼神”的功能,这就跟“未知”有关系。    因为鬼神不存在,人类存在这么多年了,谁都没有发现过鬼神存在的证据,但是“鬼神”依然在人的心中存在。    如果要劝一个迷信鬼神的人,你对他说:鬼神不存在。他有一个很好的反驳:“你怎么会知道鬼神不存在,人类的知识很有限,现在没有发现鬼神,说不定以后会发现鬼神。”    如果人们抱定这个理由,那鬼神永远存在,因为不论人类怎样去努力,“未知领域”永远存在,迷信鬼神的人只要把“鬼神”保留在未知领域就可以了。这样的话,鬼神永远不可能从人的心里驱逐出去。    如果明白了“未知”的正面作用,就能把“鬼神”从“未知领域”中开除出去。    “未知”是上天赐给人的礼物,这个礼物保证了人类永远可以享受到新鲜事物。这个礼物不是一个让人盛放“乱七八糟”东西的容器。    这个礼物还有一个用法,它允许人类发挥自己的无穷想象,用小说家的方式填补“未知”。这也是人的一大乐趣。    小说家当然有权利在“未知”里面填补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所以“鬼神”可以装扮小说,成就小说的神奇。    对于这个用法,人们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小说家言当真。    一个人的心里如果有“鬼神”存在,那就整天疑神疑鬼,就不能坦然地生活。是比较痛苦的,如何解脱呢?就是要把心里的垃圾清除掉,由于是要清除心里的垃圾,就不能强行清除,必须要主人自己清除。    认识“未知”还能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算命。    算命的前提当然是命运是注定的。命运是不是注定的?这个问题不用讨论,因为命运是不是注定的结果都一样。    假设命运是注定的,那它会不会提前泄露呢?    春节晚会的节目安排在开演前是定好的,是注定的,它会不会提前泄露呢?当然会,因为导演没有把保密工作做好。    那么掌握命运的神明(假设这个神明是存在的),会不会做好这个保密工作呢?替每个人保守他命运的秘密是神明的职责,因为提前泄露会对人造成很大的损失。    正因为命运的秘密不会提前泄露,人才会感觉到每天都是新鲜的,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社会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有的人可能会想如果命运提前泄露,那人不就可以避免灾难了?当然可以避免灾难,不过在避免灾难的同时,把快乐也避免了,把惊喜也避免了,把一出出人生的悲剧喜剧全避免了。这些都没有了,人还剩下什么?    所以掌握“命运”的神明,它的首要职责就是保密。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对神明是否能胜任它的职责提出了质疑,挑战“神明”保密的能力。    反正直到今天,还没有挑战成功的例子。    我看过《推背图》这部书,这部书确实很神奇,根据很多人的分析破译,它精准地预言了上世纪日军侵华的灾难。可惜这是在日军侵华之后才被破译出来的。这部书根本没有起到预测灾难的作用。    所以这部书的神奇就是它的附会能力超强。可能是此书的作者,发现了一个预测命运的万能公式,不论后世发生了什么,它都能附会上。    既然命运是“未知”的,那应该如何应对呢?只有坦然应对了。    对“未知”感到恐惧的,就往往被恐惧折磨。相信命运的人,就往往被命运捉弄。    不相信命运,对待未来十分坦然,那命运就是想捉弄都无从捉弄。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华锋2008]
[tataoismchen]
[赵志义律师]
[鸡母精文选]
[莉莉的脚]
[亚洲新闻_ya]
[西望秦川01]
[龙腾2000]
[强盗1土匪1]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00:08 &&
第十五节 不可言说之事  人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创造了世界?当然是神创造的。在这点上,人们没有分歧。如果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无法解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地方,那里是留给神明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神龛,可是神龛里的神却不相同。有的人在神龛里放入了上帝,有的人放入了真主,有的人放入了佛,放入了菩萨,还有的人放了其他形形色色的神。  那么老子与释迦牟尼在自己的神龛里放入了什么呢?  既然形形色色的神都可以在人的心中安家,那么神就是形形色色的。“上帝”既然能在一个人的心中扎根,那“上帝”就是真正的神明。我们总不能粗暴地说:你神龛里的神是假的。既然能放进去,那至少对于神龛的主人来说,那就是真正的神明。于是世界上有无数各不相同,多姿多彩的神明。  老子在了解了形形色色的神之后,不知道该选哪一个。因为它们都是真的神,都是平等的神。总不能看哪个神的信徒多,就选哪个吧。于是只好把所有的神明都放到了自己的神龛中。把所有的神明都揉到一起,结果神龛里什么都没有了。  真正的神明是“无”。形形色色的神是“无”的具体表现。  为什么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呢?因为他们心中的神龛太狭小了,容不下别人的神明。对别人的神明很排斥。觉得自己的神与别人的神是水火不相容的。或者认为自己的神凌驾于其他神之上。尤其是宗教出现后,宗教把人的心变得更狭小了,心里只能容得下本教的神。固执于自己的神,歧视他人的神,就让自己与真正的神明隔离了。  如果信仰上帝,那上帝就横亘在人与真正的神明之间,所以对一个具体的神越虔诚,离真正的神明越远。  老子的心很宽容,他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大家的神也都是平等的,只有宽容的心才能放入“空无”。“空无”无所不包,体积至大,所以狭小的心灵放不下它。  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老一家,在这件事上,他们的观点完全一致。  佛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为人心中的神龛本是空的,所以才能随便放入形形色色的神,放入什么就是什么。人心不与任何神排斥。  也因为人们的神是形形色色的,所以真正的神明是“空”。  什么至大无外?什么包容一切?只有“空无”。所以创造一切的必定不是生命,因为生命是偏执的,生命偏执于生存。因为生命是被创造的,所以创造一切的东西不可能是生命。也必定不是无生命的东西,因为无生命的东西怎么可能创造有生命的世界。  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大小,什么都没有。只好用“无”来形容它了。  有则广告的广告语是:Less is more. 那么“空即是色”就是:Nothing is everything.  神是不可言说的。操作系统里没有比尔 盖茨。神造的世界里没有神。因为没有神,所以对神,连说都说不出来。无法形容它,无法描述它,一说就错。  所以,如果问我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我无法回答。因为一说就错。  神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存在于世界之外,存在于世界之外,还叫存在吗?  实在无法说,如果非要去说,那只能说,神是“无”。  “无”是全世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1:2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37:5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45:06 &&
第十六节 宗教与信仰     宗教与信仰这两个词经常一起出现,许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了。人人都有信仰,但不是人人都信教。  只要是人,那就已经有信仰了,只不过这个天然的信仰,不容易被觉察到。空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可是生命最容易忽视的就是空气。信仰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同样被人类忽视了。  要觉察这个天然的信仰,也很容易。人可以做许多事,可就是偏不做伤害自己的事,似乎有东西束缚了人的手脚,不让人伤害自己,更厉害的是,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要伤害自己。连想到想不到,信仰给人设定了一个禁区。从“不伤害自己”引申开来,就会推出: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众生平等。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众生平等”这些都没道理的。用不着道理,也不用解释。什么东西能让所有人都无条件地接受?只有全人类共同的信仰。  信仰给人设定了禁区,限制了人的行为,可是人却从不觉得受束缚。这就是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让人感觉就象不存在一样。被信仰束缚了还觉得自由自在。  宗教也给人设定了禁区,限制了人的行为。但是宗教所设定的禁区是人为设定的,是人造的,是附加的。让人非常不自在。  “神”设定的禁区,这个禁区确实存在,可是人并不觉得受限制。可是人设定的禁区,那就多余了。  信仰是什么?石头当然不知道,而人天生就知道,不需要别人去教。宗教既然盗用信仰的名义,那就先把人变成石头,然后再教什么是信仰。  信仰不用教,也不能教,因为信仰也是一件不可言说之事。信仰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说出来就有破绽,就圆不上了。好比刚才说的全人类共同的信仰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众生平等。  这么说也只是说个大概,根本无法完全描述人类的信仰。比如尊重他人,可是对于一个为非作歹的人,要尊重他吗?如何去尊重?人知道该怎么做,可是要全面地说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宗教就非要去说这件不可言说之事,把“信仰”用文字写在经书上,让人无条件遵守。  好比佛教,教条规定:戒嗔。可是现实中有许多人确实很讨厌,弄得信佛的人很恼火,实在是忍无可忍,怎么办呢?要是痛斥对方,那犯了嗔戒。如果就这么忍着,恐怕会憋坏心脏。“生命总有出路”。有头脑灵活的教内人士,就把“嗔”引申了,说:痛斥某些人不算破戒。就痛快得大骂他一顿,也不违反教令。  这又是何苦呢?把简单的事情搞得极其复杂严肃。信仰本来就不可言说。非要去说,那不论说什么,人一定不能遵照。人既然不能遵照,那还得找借口替自己开脱,多累啊。  所以人要自在,要安乐,必须抛弃宗教。  各教都有类似的事情。  有个开明的伊斯兰教国家,为了废除“允许男人娶四个老婆”这条教义,特意引用了另一条教义:要平等地对待每个人。既然男人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老婆,那真主的本意是不允许男人娶多个老婆的。  这说得也太勉强了,谁说男人不能平等对待每个老婆?不过也没办法,宗教给人造成的麻烦都要通过这种修改教义的方式来消除。  既然宗教代表愚昧,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文明人去信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惯性。宗教虐待了人类数千年,人类都被虐待习惯了,忽然不被虐待,人会觉得非常痛苦。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描写了这点,被关了大半辈子的囚犯,死也不愿意走出监狱。是啊,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他在监狱里感觉很自在,如果出去,那太可怕了,他不敢面对监狱外面的广阔天地,那无边的自由让他陷入了极端的恐惧。结果他出狱不久就自杀了,如果监狱是宗教的话,那他以殉教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虔诚。  那个老囚犯只不过被关了几十年,宗教关了人类几千年了,人们在宗教的禁锢中感觉很好,被虐待习惯了。  抛弃宗教的念头太可怕了,没有了宗教那日子该怎么过?没有了宗教那无边的恐惧就会压过来,似乎只有宗教才可以抵御自己内心的恐惧。  佛所谓的自在就是让人摆脱内心莫名的恐惧,让内心安宁,清静。从而可以彻底抛弃宗教这个大监狱。  可惜啊,帮助人脱离宗教的佛法也会成为一个宗教。也有了戒律,让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徒们经常批评与自我批评,看别人犯了什么戒,自己又犯了什么戒,如果犯了,那就惶惶不可终日,必到佛像跟前深深忏悔才能安宁。  可见宗教是加在人头上的大山。  佛法本来是让人感受天然的信仰的。知道自己的信仰,那样内心才能安宁。可惜“信仰”不可言说,佛只能通过言语来引导人,可是,许多人由于对佛太崇拜了,去背诵佛说的每句话。信仰不可言说。佛通过语言来引导人自己寻找信仰,信仰不在语言中,可是最容易记住的偏偏就是语言。  语言只是工具,用后可以放在一边,如果太注重语言,那副作用就出来了。  所以佛说的一切,看过后就忘记。用后即抛。本来就是用来破除宗教的,千万不要把佛法也当成宗教。那岂不是破除一个,又来一个。  用巨斧破除宗教,然后放下巨斧。如果不放,那会压着人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45:42 &&
第十七节 极乐到底有多乐     信仰给人设定的禁区,所有人都认可。比如:做人要有同情心。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大家都认可。我们共同的信仰没有给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空间。  宗教人为设定的禁区,永远有人质疑。  佛教中经常出现的“极乐”、“大乐”,到底是什么?从佛经上来看,似乎“极乐”就是终点,什么事情只要一到“极乐”,那就不需要讨论了,就大团圆了。  我倒觉得,这里很可疑啊,佛经里永远回避的话题,里面肯定有阴谋。绝对有必要来讨论一下“极乐”到底是什么?这东西听起来不错,而且还有那么多人对此趋之若骛,套用葛优的话,就是“相信群众,相信极乐世界”。  佛教的广告做得不错,可是最好还是能看一下产品怎么样?“极乐世界”是佛教的最终产品啊,是服务大众的产品啊。这个产品如何,一定要先了解一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可是,很遗憾,先看产品是不可能的。按照教内人士的说法,要体会极乐,必先起信。好比说是要看终端产品,先付款。至于这产品自己究竟喜不喜欢,那就不要管了。  问题就在这里,假如我起信了,也严格要求自己刻苦修炼,可是总感觉不到什么可乐的地方,怎么办?能退回我的损失吗?  也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极乐”是什么,所以让人们很难觉察自己被骗了,寄希望于未来的某一天,老天开眼了,忽然就极乐了,就升天了。宗教确实有寄托希望的作用,不过寄托的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泡沫。  基督教许诺入天堂,佛教许诺到达极乐。可是教徒怎么不问一问自己,天堂是自己想要的吗?极乐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吗?  “极乐”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非常非常快乐了,快乐得无以复加。一个笑话就能让人笑得喘不过气来,那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可能会要人的命吧。  难道“极乐”就是一个让人笑死的笑话?不太可能。换个思路。  现实生活中快乐的程度越高,那持续的时间就越短。难道极乐是程度又高,持续时间又长的快乐吗?这也不可能,因为人的快乐是有物质基础的,人如果长时间保持兴奋,大脑就会麻木,一麻木就不会快乐。这个也不可能,再换思路。  极乐应该是永恒的快乐,如何永恒?对人来说,快乐越长久,快乐的程度就必须越低,内心必须极度安宁。内心安宁,看不出有什么快乐,但是没有痛苦啊。没有痛苦,就是乐事一桩啊。快乐指数为零,所以快乐持续的时间就为无穷大。  综上所述,“极乐”就是“不乐”也“不苦”,是内心的宁静。  既然“极乐”就是让人内心平静,那“极乐”这个产品,谁需要?当然是内心不平静的人需要了。  佛陀宣扬佛法就是因为看到了许多人被自己的内心苦苦折磨,而得不到解脱。佛陀看到这些人的内心皱巴巴的,有的是出于莫名的恐惧,有的是出于无边的贪欲。总之佛陀准备用佛法这个熨斗将这些人的心熨平。  内心平静,对于这类人来说不就是得到了解脱,“大乐”了吗?秦始皇总是寻找长生不老药,自己被自己的贪欲搞得焦头烂额。如果佛陀让他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熨平他的心,那他也不用再苦苦追求长生不老了,不就是一种解脱吗?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本来就很平静,他就不需要佛法。难道让佛陀再用熨斗把他的心烫成皱的吗?  佛陀也承认,很多人不需要佛法,不需要佛陀去渡他,不需要佛陀去替他解除痛苦。这些人会自己把自己的心熨平。  佛陀也属于这类人,佛陀也可以自己把自己的心熨平。这就是佛不渡自己的原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5:15 &&
第十八节 做锯还是做木?     庄子是这样安排自己后事的。  庄子:“在我死后,你们把我的尸体扔到山上”。  众弟子都说不可。  庄子:“为什么这么做不行呢?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的脾气?躺在山里多自在啊。埋在土里岂不闷死了?”  弟子说:“我们担心夫子的尸体放在山中会被秃鹰吃掉”。  庄子:“你们的担心真多余,放在山中确实会被鸟吃了,可是埋到土里就会被蚂蚁吃了,为什么要厚此薄彼?”  弟子无言以对。  佛是大彻大悟之人,庄子是佛。而众弟子执着于死后的埋葬方式,既然执着就有偏见,对尸体被鸟吃有偏见。  庄子并不是真的想和弟子讨论殡葬改革的问题,而是借这个问题消除弟子心中的偏见。心中有偏见,就不悟也就不能成佛。消除了一个偏见,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心中的其他偏见也都一并消除了。  生死大事,对死如此漠视,那对什么不漠视呢?那还能执着于什么呢?庄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尸体被什么吃,这种态度就象一颗重磅炸弹,将弟子们的心炸得空空如也。令其顿悟。  人人都有佛性,不能成佛就是因为不悟,不悟是因为心中有结。解开心结的方法分两类,一类很温柔,靠潜移默化来解决,可能几十年都没啥进展。另一类很粗暴,直接砍开了事。  所谓金刚就是坚硬无比,无往不利,干什么用的?做斧头,不砍人,专砍心,哪里不平就砍哪里,将心砍平。  心平则气和,气和则恒安乐。立地成佛就是这样,看准了弟子的心结所在,一斧下去,世界就清静了。如果弟子一结开了,又生一结,那就再砍,砍、砍、砍、砍、砍、砍、砍,砍得他心里草木不生、光洁如镜就成了。  禅宗里有个形象的比喻,叫锯木。  心中有结,就如木头的枝杈,不明朗。顿时解开心结就如同用锯将枝杈锯光。那被锯的人就是木头。  当然谁都不希望自己会落个木头的名声,如果发现有人在锯自己,那一定要反抗,不然就被人占了便宜,白白被锯了。  庄子在说完“为何厚此薄彼”之后,弟子无言以对,那弟子就被锯了。如果弟子能醒悟过来,那就要把这一锯挡回去。  弟子应接着说:“既然夫子不厚此薄彼,为何不守习俗,标新立异为哪般?”  这样就挡回去了,而且还反锯庄子一把,把庄子当成了木头。  庄子岂能罢休,再反锯:“习俗不合我意,阻止我亲近自然,为何要守?”  又锯回来了,弟子接锯:“习俗即是自然,为何不亲近习俗?”  庄子:“亲近天葬习俗,不亲土葬习俗,个人有个人的自然”。  弟子:“我的自然就是不把夫子的尸体扔到山里”。  庄子:“遵守夫子的遗愿是不是你的自然?”  这样锯来锯去,除非一方累了,否则是没有结束的时候。其实这锯只需要一来回就够了,因为庄子的目的是锯木,当他发现弟子能反过来锯他的时候,那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弟子能反锯老师,说明弟子已经悟了,不再是被锯的木头,而是开悟的人。无论面对的是谁,也不论处于什么情况,都能锯下去,不正说明他已经掌握了金刚无所不利的秘密。  所以锯木不宜锯太久,否则,你来我往,弄成了拉扯,那说的话都成了扯淡。  最妙的锯木就是不立文字,不扯淡。  佛将金色婆罗花示众,就是在锯大家。大部分都没感觉到被锯,如在梦中。只有迦叶感觉到了大锯加身,当即反锯,破言为笑。佛看见了,再锯,也一笑。这时候迦叶还没笑完呢,所以就不用再反锯了,所以要是用文字锯来锯去,那就变成扯了,毫无意义.  如果不立文字,这样用微笑锯来锯去,双方心照不宣,以心印心。回味无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6:58 &&
宗教都是骗人的.有什么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4:56 &&
一个没有宗教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本版块主题总数:2668409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3289 / 昨日发帖:40786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凶险的心灵之旅--------原帖天涯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可以出家当和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