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最新政策百事通里面介绍土地测肥仪在那里

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
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
  为实现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探索科学发展途经,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战略决策,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神农架林区。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年。第一章 & &规划背景  一、试验区的提出  鄂渝湘黔毗邻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国政协从2004年开始,连续召开四届“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提出把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已形成《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年5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将武陵山区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之一,开展扶贫开发攻坚。国家已将武陵山区的脱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十二五”规划。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支持,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为加快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实施了“616”对口支援工程,作出了《关于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工作会议,在五峰县、鹤峰县开展了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2010年11月,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2011年2月,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2月16日,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州举行了试验区建设的启动仪式。建设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探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新路径的重大举措。  二、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试验区面积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48.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0.8:28.4:40.8。财政总收入66.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城镇化率30.7%,森林覆盖率72%。  (一)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具有叠加的政策机遇。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和即将颁布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将有力推进武陵山地区加快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研究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等一批重大政策,我省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616”对口支援工程、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神农架生态补偿省级试点等举措,将为试验区建设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具有加快发展的资源禀赋。林特资源丰厚,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72%;已形成了茶叶、烟叶、魔芋、高山蔬菜、林果、地道中药材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特色产业。矿产、水电资源丰富,试验区拥有各类金属矿产75种,其中高磷铁矿、硅石矿、煤矿、天然气、高岭土、硒矿、石膏矿、磷矿、铅锌矿储量极为丰富,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鄂西大铁矿所在地;硒矿储量世界第一,有“世界硒都”之誉;水电蕴藏量743万千瓦,可开发550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达400多万千瓦。旅游资源丰裕,试验区内拥有神农架、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八百里清江画廓、五峰柴埠溪等一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同时,在文化资源上,是古人类文化、巴文化的发祥地,《龙船调》的故乡,《黑暗传》的传承地;具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积淀的“红色文化”、“二战”时期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形成的“抗战文化”;反映区域少数民族风土民情的女儿会、纤夫节、牛王节、过社等民俗文化。  ——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经过长期发展和探索,试验区农业已走上了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建立了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国家重点项目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等项目的相继建成,地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因素递减。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完成一批500千伏安、220千伏安、110千伏安输变电工程建设,电力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试验区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  ——交通条件仍然落后。区内宣恩、咸丰、来凤、鹤峰、五峰、神农架林区6个县尚未通高速公路,咸丰、鹤峰、五峰3个县未通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全覆盖的骨干交通网络没有形成,对内互连互通不畅,对外大通道少,公路密度小、等级低、路况差。综合交通发展不够已成为制约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产业发展后劲不强。试验区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竞争能力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除资源型加工业外,缺乏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工业项目。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亟待改善和加强。  ——贫困问题突出。财政困难,试验区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当年地方预算支出的25%左右,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财政运转,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本级投入水平低,财政保障能力弱。农民贫困,2010年试验区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46元;贫困人口140.8万人,占总人口的30%,贫困面大、程度深。  三、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试验区,是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需要。试验区是集贫困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区一体的特殊类型地区,同时又是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是长江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中,除恩施市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外,其它县(市、区)均为生态限制性或禁止性开发区域。为保障试验区按照国家确定的主体功能方向发展,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路子,必须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建立绿色发展考核体系,以制度促进试验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试验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试验区是我省西南门户,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建设试验区,通过推动区域合作和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优势农产品、矿产资源、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整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试验区,是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需要。试验区是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区域。通过建设试验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国家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脱贫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抓住先行先试的机遇,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武陵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四)建设试验区,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湖北武陵山区聚居土家、苗、侗、瑶、布依、白等30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文化差异明显。建立试验区,推进民族地区自治,通过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传统,实现民族团结;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来,促进民族融合;通过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第二章 &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条件;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将试验区建成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先进地区、武陵山区脱贫致富先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绿色大繁荣。  ——坚持特色发展。推动试验区走特色发展之路,谋划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促使富民强区。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开放的视野、市场的手段、改革的办法,创新科学发展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将试验区融入全省跨越发展潮流。  ——坚持区域协作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谋划试验区各项改革和建设,强化区域整体经济功能,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试验区实现明显变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38%,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5%以上。农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工业发展取得突破,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乡面貌一新。  到2020年,试验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战略支柱,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逐步扭转。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山川更加秀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  
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15年规划
年均增长(%)
2020年规划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30.8:28.4:40.8
森林覆盖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四、基本任务  搭建开放的发展大平台。着眼试验区东靠武汉、宜昌,西邻重庆、成都,北有长江黄金水道、南有张家界,清江横穿试验区东西,通过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快速通道,加强试验区与周边的城市圈、经济区(带)、协作区、著名旅游景区联系和交流合作,构建发展大平台。  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创建有机农产品品牌,整体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合理发展资源型工业,大力培育新型特色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突破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构筑兼备经济效益的生态屏障。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使试验区能更好的发挥华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大力实施低产林改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建设,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对口帮扶,扩大就业,增加城乡人民收入。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第三章 &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统筹规划的原则,打通大通道,构建安澜水利,筑建电力保障网络,加快信息化进程,根本改善试验区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建设试验区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打造一个区域交通枢纽、建设12条高速公路、8条铁路、2个机场、推动长江、清江沿线港口建设,加快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抓住国家重新调整国道、省道路网布局机遇,进一步扩大试验区国道省道干线的覆盖范围,提高技术等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危桥改造力度,提升农村的通行条件。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在建项目恩施至黔江、恩施至来凤高速公路、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进度,推进规划内项目恩施至奉节高速公路,过境恩施市的安康至张家界铁路,恩施至黔江铁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将恩施市建成集铁路、高速、航空为一体的试验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高速公路。加快宜巴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利川至万州、建始至巴东高速公路,过境五峰、鹤峰、来凤的宜都至咸丰高速公路,过境恩施的安康至吉首高速公路,过境五峰的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加强过境神农架、巴东、鹤峰的保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过境咸丰、来凤的黔江至张家界高速公路、过境神农架连接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的兴山至房县高速公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在试验区形成通畅便捷的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机场。按照航空一类口岸建设标准,加快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增加营运单位、开辟新航线、扩大运营范围,提高机场的吞吐能力。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达175万人次。支持神农架民用支线机场的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环保机场。  ——铁路。推进渝利铁路湖北段建设顺利实施。抓好黔张常铁路前期工作,完善咸丰、来凤火车站规划设计和配套,进一步加大运城至石门铁路过境长阳、五峰,郑渝铁路过境巴东并设站,十堰至宜昌铁路过境神农架并设站,恩施至吉首铁路的争取力度。  ——港口航道。加强航道通航能力和码头建设,整合港口资源,提高试验区港口通行能力。将巴东长江港口作为试验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切入点,重点建设长江巴东小溪河综合码头工程、长江巴东港航信息中心,疏浚整治神农溪等三峡库区支流航道。加大对清江航道的整治力度,提高清江航道的通航标准。  ——普通公路。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重点推进交通主通道联络线,旅游公路、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公路等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试验区100%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不断扩大自然村沥青(水泥)路覆盖面。  专栏一:重点公路建设项目  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五峰、神农架高速公路连接线  旅游公路:建设腾龙洞至大峡谷、神农溪至神农架、坪坝营至唐崖土司城、下渔口至水布垭、恩施至大峡谷至奉节、清江画廊沿江线、清江画廊至柴埠溪、坪坝营至白岩山、唐垭至野山河、椒园至芭蕉、椿木营至桑植公路  道路升级:积极争取试验区省道S325鸦来线、S327巴巫线、S245巴鹤线、S232来永线等升为国道;扩大省道覆盖范围,加强国省道升级改造  其它公路:建设恩施红庙至吉心城东出口公路、利川至彭水县、G318利川绕城线、利智线与利鱼线利川城区连接线、建始县工业园区至红岩、秭归至巴东县城、巴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至火车站、209国道巴东长江大桥南岸绕城线、G209竹园坡至谭家坝、咸丰客运中心至丁寨火车站、咸丰县绕城北线工程、来凤小河坪至湘鄂情大桥、来凤虎岔口至火车站、长阳县龙舟坪至宜都五眼泉、陆渔一级公路延伸线、神农架八角庙至阳日等一级公路;建设石柱经利川、建始、五峰至慈利二级公路  二、建设水利基础设施  围绕国家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支持长阳、鹤峰、来凤、巴东、建始、利川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实施塘坝整治工程。完善山区中小型灌区配套,增强抗旱能力,重点建设利中盆地、宣南、酉水、溪东、盛家坝等灌区。围绕水资源节约利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雨水积蓄利用项目,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县城防洪标准,到2020年,县城防洪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完成洪涝灾害易发,流域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在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防洪救灾能力。推进神农溪引江补汉工程,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围绕民生水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保障城镇居民饮用水质量达标。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支持城镇供水向周边农村延伸,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  推进清江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清江中上游的综合整治,把清江流域打造成为试验区内的黄金水道,安澜水乡,建成“清江画廊、清水走廊”。  三、建设电力保障网络  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骨干电网。结合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加强输配电能力建设。建设220千伏神农架、凉雾、七里坪、来凤、阳日等输变电项目,提升区域220千伏层面电力输入和外送能力。新建改造神农溪、尖山、黄茅坪、麒麟关、永和坪、松柏、宋洛等一批110千伏输变电项目,推进35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建设建始县“双50万吨”铁矿开发配套供电工程,改造升级建始县城电网工程;建设长阳新首钢铁矿开发配套供电工程;结合巴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建设500万吨球团和350万吨铸管铁矿产业园配套供电工程以及巴东经济开发区、野三关镇城镇电网改造工程;结合五峰县城搬迁,完善五峰县城城区电网;建设乡镇镇区供电设施改造工程。  ——满足江坪河、淋溪河、姚家坪、白水河等重要水电站的并网要求。  -——加强电网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预留电网规划中确定的线路走廊通道和变电站站址用地。  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通信网络。加快建立光纤、移动、微波通信相结合的现代通信体系,构建高效、高质量的宽带综合化通信网络平台。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对有线网络进行双向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加强农村宽带通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试验区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通信信号基本覆盖的目标。  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政务、企业、旅游、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各领域的信息化服务,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监控等服务能力;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第四章 &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规划引领、市场运作、品牌带动、科技支撑,推进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一、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思路,建设优质粮油、茶叶、烟叶、水果、特色蔬菜、魔芋、养殖、中药材、木本油料和桑蚕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基地。  优质粮油基地:建设优质马铃薯商品基地120万亩;建设双低优质油菜80万亩;在利川、咸丰、来凤、宣恩等建设优质水稻基地30万亩;在巴东、建始、来凤、鹤峰、宣恩等建设特色小杂粮及薯类基地15万亩。  茶叶基地:建设长阳、五峰、巴东、鹤峰、宣恩、咸丰、恩施市、利川市、神农架规模化高标准茶园,使试验区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  烟叶基地:以烟叶基地单元项目建设为牵引,建设高标准烟叶基地65万亩。  水果基地:沿长江、清江流域,在长阳、巴东建设以椪柑和脐橙为主的高标准柑橘园,使柑橘面积达到30万亩。在宣恩、利川、来凤、咸丰建设以贡水白柚、黄金梨、早熟温州蜜桔为主要品种的高标准水果基地,使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  特色蔬菜基地:建设特色蔬菜基地150万亩。重点发展以山药、凤头姜、白皮大蒜、大头菜、小香葱、莼菜、葛仙米为主的地方特种菜,以薇菜、厥菜、荠菜、鱼腥草为主的山野菜,促进基地规模化。发展食用菌600万平方米。  魔芋基地:建设巴东、长阳、五峰、建始、恩施市、咸丰、鹤峰、神农架魔芋基地,使试验区魔芋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  养殖基地:发挥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使试验区生猪出栏达到850万头。推动恩施山地黑猪、山羊、恩施黄牛、家禽的规模化养殖,发展大鲵、兔、蜂等特色养殖业,建设清江生态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中药材基地:发展木本药材,建设50万亩紫油厚朴、30万亩杜仲基地、10万亩五倍子基地、20万亩资丘木瓜基地、20万亩金福红栀基地。建立草本药材产业,建设党参基地、黄连基地、白术基地、玄参基地、独活基地各10万亩、天麻基地5万亩。  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以核桃、油茶、油桐、漆树、乌桕(木子)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新建和改造基地120万亩。同时,新建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基地50万亩,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 50万亩。  桑蚕基地:兴建来凤、宣恩桑蚕基地,使蚕桑基地达到25万亩。  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按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基本要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企业内联外引工程,不断增加企业总量和扩大企业规模。重点支持茶叶、烟叶、魔芋、蔬菜、中药材、畜牧、木本油料、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到2020年,打造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以上,过10亿元的3家以上,过5亿元的6家以上,力争培育上市企业3家以上。支持企业实施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创建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围绕独特资源、优势产业、特色文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整合区内品牌资源,创建武陵山品牌,打响清江牌、富硒牌、有机牌,打造一批中国和湖北知名名牌。  专栏二: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  中国知名品牌:恩施玉露、大山鼎、清江源、思乐牌、采花毛尖茶  湖北知名品牌:鹤峰翠泉、宜红茶、皇恩宠赐、润邦、五家台贡茶、金果茶叶、咸丰乌龙茶、恩施富硒茶、恩施红茶、神农架有机茶;一致魔芋、长友、贝诺;岩松坪椪柑、巴东椪柑、贡水白柚、宣恩早蜜桔、咸丰糖梨、益寿牌猕猴桃;火烧坪蔬菜、来凤姜、特妙小香葱、绿葱坡牌高山蔬菜;恩施山地黑猪、大派火腿、建始景阳鸡、长阳清江风味鱼;利川香莲、紫油厚朴、中华板党、利川黄连、巴东玄参、咸丰白术、川续断、利川山药、巴东香独活  建成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园。围绕地方特色农业,重点支持恩施市发展茶叶、魔芋、烟叶、药材、木本油料、肉制品、粗粮饮料等加工业;支持利川发展茶叶、药材、特色蔬菜、高山优质大米、“双低”菜子油等加工业;支持建始发展魔芋、药材等加工业;支持巴东发展茶叶、魔芋、柑橘、药材、特色蔬菜、肉制品、山地小杂粮等加工业;支持宣恩发展茶叶、特色水果、肉制品等加工业;支持咸丰发展乌龙茶、油茶、特色水果、魔芋、肉制品等加工业;支持来凤发展特色水果、特色蔬菜、肉制品、药材、木本油料等加工业;支持鹤峰发展茶叶、魔芋、药材、木本油料等加工业;支持五峰发展茶叶、魔芋、特色蔬菜、木本油料、药材等加工业;支持长阳发展茶叶、魔芋、柑橘、山羊、木本油料等加工业;支持神农架发展中药材、红豆杉、大鲵、蜂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两到三家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省级农副产品加工园区。  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在武陵山区或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大县。  三、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增加农产品技术含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在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上市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重点实施市州、县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建设五峰、恩施市、鹤峰、咸丰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长阳、建始、恩施市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宣恩、长阳柑橘良种繁育基地,来凤凤头姜脱毒良种基地,建始、恩施市、巴东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试验区各县市新建大约克母猪繁育基地并配套建设生猪品种改良设施。在神农架新建白羽乌鸡、大鲵繁育基地。实施良种繁育工程,不断提高试验区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经营效益。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动物疾病防控能力。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百事通”、“电脑农业”、“农技12316”、“农技110”、“星火110”等特色农业信息服务窗口,形成资源、技术、人才及市场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为特色农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持。第五章 & &重点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服务业  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科考探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业态,使旅游业成为试验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引擎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物流网络,使旅游业和物流业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  一、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以彰显“生态文化、土苗风情”特色为方向,以挖掘发扬土苗文化、开发旅游景点、打造核心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为重点,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突破7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过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以上。  (一)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深度开发试验区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歌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土司文化、廪君巴人文化、炎帝文化等。  开发民歌民俗文化。按照差异开发的思路,依托旅游名城,重点开发恩施女儿会、廪君节、牛王节、三峡纤夫节、土家摆手舞节、过社等节事文化活动;打造世界著名民歌《龙船调》、经典民歌《黄四姐》。依托旅游名镇名村推广耕耘时的薅草锣鼓、丝弦锣鼓,嫁娶时的土家哭嫁歌,葬礼时的撒尔嗬,祭祀时的摆手舞,土家民族舞肉莲响、茅古斯舞以及南剧、堂戏、灯戏、傩戏、柳子戏等特色民间戏曲歌舞文化及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开发建筑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宜居村庄示范、特色民居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在黄金旅游线路、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形成以土家吊脚楼为主体风格的民族建筑文化展示长廊。  开发炎帝文化。深度打造神农炎帝祭坛,提升祭祀活动规模和档次,围绕炎帝搭架采药传说和野人之迷打造大型野外情景剧场。  开发土司文化。依托屏山、唐崖、大水井、鱼木寨、舍米湖等土司遗址的开发,全面挖掘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民俗等土司文化。  开发巴人文化。抓住三里城—武落钟离山巴人始祖廪君发祥文化的论证开发机遇,结合实物史料、遗址研究,深入挖掘巴人文化,建设巴人始祖廪君文化博物馆。  (二)开发精品景区  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景区中的神农架、神农溪、清江画廊、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坪坝营为基础,重点打造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地质奇观生态旅游两大特色板块。  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板块。以沪渝高速公路、S209国道为纽带,重点开发巴东神农溪纤夫文化、神农架下谷山寨文化、三里城巴人文化、建始直立人、恩施节事文化、建始曲艺文化、咸丰土司文化、来凤宣恩土苗文化,形成土家风情板块;在景区建设上,重点完成巴东县城环城游憩带、建始直立人遗址、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唐崖土司城、坪坝营景区、鱼木寨、大水井、野三河、仙佛寺、神农架等旅游景区的开发。  地质奇观生态旅游板块。以规划建设的宜昌至张家界高速为纽带,重点开发长阳清江画廊、五峰国家野生动物园、柴埠溪峡谷风景区、董家河风景区,形成生态旅游板块。  红色旅游景区。努力打造4A级湘鄂苏区鹤峰县革命烈士陵园景区。  创建旅游景区品牌。继续完善国家5A级景区神农溪的配套设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纤夫文化旅游品牌;将神农架、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坪坝营、清江画廊、柴埠溪峡谷风景区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将五峰后河国家野生动物园、恩施梭布垭石林、利川佛宝山大峡谷漂流、咸丰唐崖河、建始野三河、巴东巴人河、鹤峰屏山等景区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  (三)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依托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推动武陵山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建设黄金旅游线。  专栏三:重点旅游线路  民族风情游:重点建设神农架—巴东—建始—恩施—利川;长阳—五峰—鹤峰—宣恩—来凤—咸丰旅游线  山水风光游:重点打造神农架—张家界;恩施—宜昌;恩施—张家界;利川—恩施—建始—巴东—长阳清江旅游线  红色旅游:宣恩县椿木营—沙道—鹤峰—湖南桑植旅游线  (四)建设游客集散地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具有辐射集散作用的旅游节点。重点建设恩施市、神农架林区、利川市3个游客集散中心,巴东、来凤、长阳、五峰4个游客集散地和一批旅游名镇名村。  旅游配套设施。以提高核心景点、景区接待能力为目标,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游客的增加量与服务能力相适应。加快重点核心景区星级酒店建设,鼓励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的旅馆、客栈,培育具有景区特色的武陵山酒店、土苗风情酒店等品牌。改善餐饮卫生条件,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加快建设和提档升级旅游集散地城市连接景区以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在旅游节点、景区加快停车场、换乘中心以及其它快速通道建设。加大景区内应急救助救援等设施建设。建设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应急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完善旅游服务热线。  游客集散中心。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镇旅游接纳能力和接待水平,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  游客集散地。依托巴东是试验区进入长江三峡唯一水上通道地位,将其打造成为接纳长江三峡游客集散地。依托来凤是试验区进入湖南张家界的必经之地,长阳是试验区连接东部的主要通道,五峰是试验区国家级珍稀动物的放养基地,将四县打造成为试验区的游客集散地。  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旅游名镇名村。  专栏四:旅游名镇名村  旅游名镇:利川谋道镇,恩施沐抚镇,建始景阳镇、高坪镇,巴东沿渡河镇、野三关镇、水布垭镇,宣恩沙道沟镇,咸丰甲马池镇、黄金洞乡,来凤百福司镇,鹤峰走马镇,五峰渔洋关镇、长乐坪镇,长阳高家堰镇、都镇湾镇,神农架木鱼镇  历史文化名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旅游名村:恩施市沐抚办事处营上村、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利川市南坪乡朝阳村、都亭办事处龙潭村,建始县业州镇代陈沟村,巴东沿渡河镇高岩村、水布垭镇三友坪村、野三关镇石桥坪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咸丰县甲马池镇坪坝营村、尖山乡唐崖寺村,来凤舍米湖村、黄柏园村、徐家寨村,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走马镇升子村,长阳县龙舟坪镇何家坪村,五峰县长乐坪镇白岩坪村、采花乡栗子坪村、渔洋关镇松林坪村,神农架木鱼镇青天袍、红坪镇塔坪民俗村  (五)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依托地方历史文化特产资源,开发以西兰卡普、刺绣、布鞋等为代表的手工艺作品,以茶叶、土家腊肉、柏杨豆干、巴东五香豆干、来凤姜、神农香菇木茸、神农蜂蜜为代表的土特产品,以宝石花漆筷、菊花石、清江奇石、神农奇石、根雕、卡通金丝猴等为代表的工艺品;以珍稀植物繁育为代表的花卉盆景。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设计创意。在恩施、利川、神农架等重要旅游城市建成比较集中的旅游购物街区和旅游商品展销批发中心,在旅游名镇名村、旅游景点、产品所在地建设规范的旅游产品服务中心。  (六)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试验区内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形成品牌共创、市场共建、信息互通、游客互送、利益共享的区域旅游发展协调格局。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实施整体推介,不断提高湖北武陵山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依法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建立良好的旅游环境,使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适、行得安全、玩得开心、购得乐意。  二、加快发展物流业  打造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依托交通运输中心和产品集聚地,构建物流园区。引进培育物流企业,形成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  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采取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覆盖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港口、机场的综合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各种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  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支持现有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引进省内及区域大型物流企业落户试验区,力争到2020年,培育3-5家大型物流企业。  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按照在铁路战场、港口、机场、高速枢纽地、主要工业产品生产园区建一个物流园区的思路,构建物流仓储网络体系。支持有条件的物流园区创建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村级综合服务社以及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各县(市、区)产品的交易需要,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  专栏五:重点物流园区和交易市场  物流园区:恩施州粮食物流中心、恩施州开发区西区物流园区、恩施市火车站物流园区、利川市商贸物流园区、利川粮食物流中心、建始铁矿物流中心、建始火车站物流园区、巴东野三关公铁(路)联运物流中心、巴东港物流中心、巴东溪丘湾物流中心、宣恩县椒园物流园区、咸丰县城东物流园区、咸丰火车站物流园、来凤县物流园区、鹤峰县细柳城物流园区、长阳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五峰渔洋关物流园区、五峰民族工业园物流园区、神农架阳日物流园区  专业市场建设:恩施市汽车商贸城,恩施富硒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恩施硒都茶城,咸丰、五峰茶叶交易市场,长阳、五峰、建始、巴东魔芋交易市场,恩施市药品交易中心,利川、咸丰、来凤中药材交易市场,神农架、巴东林产品交易市场,来凤、五峰、巴东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宣恩县中药材交易市场第六章 & &合理发展资源型工业  发挥试验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的优势,有序合理发展资源型工业,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力争使资源型工业发展成为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  一、推动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利用  按照“保护和开发并重、资源管控从严”的原则,对试验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开发,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打造循环型产业链,努力实现矿产支柱产业链的高端化,提高产业发展的附加值,并加强中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矿产资源及尾矿的综合利用。  铁矿开发。支持武钢、新首钢采选矿工业化试验,支持新兴铸管集团公司使用高磷赤铁矿的开发试验工作。  新型建材开发。优化水泥生产能力布局,推进新型干法旋窑等量替换立窑,支持商品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中高密度纤维板、新型建筑节能保温材料、高档卫生洁具等新型建材项目建设。  煤矸石(石煤)综合利用。引进煤矸石开发企业,力争建成总装机90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项目,形成火力发电、硒钒钼等多种伴生稀散元素提取、矿渣综合利用系列开发。  煤炭产业。整合资源,加大煤矿改造提升力度,形成年产量500万吨的稳定生产能力,同时推进煤炭精深加工。  磷化工开发。依托“兴—神—保”、鹤峰走马磷矿资源,推进现有磷化工产业升级,支持精细磷化工产品开发,鼓励发展电子级、饲料级及有机磷系列产品。  非金属矿开发。推进方解石、重晶石、高岭土、大理石萤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开发,支持企业扩能改造,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市场空间。  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构建武陵山新型产业体系,为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围绕中药材资源精深加工,推进中药饮片、中间体、功能保健品及中成药开发,扶持化学原料药、生物生化制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生产。重点支持八峰药化资产重组,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支持香连药业、成城药业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圣峰药业、时珍堂药业等企业加快发展。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材料。开发可替代植物纤维环保石头造纸、塑钢型材及管材等下游产品新材料;支持以硅材料、新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为主的信息材料,以半导体照明灯具材料、智能电网元件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电器材料为主的能源材料,以新型锌合金、浮法玻璃、魔芋环保涂料、塑料管材及异型材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以高强度低松弛螺旋筋、轴承套圈、钢球和其它复合材料为主的汽车材料等多种新材料的研发项目。  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水电、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建设,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建成姚家坪等清江上游梯级电站、江坪河、淋溪河等大型水电站,使水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以上;推进长阳、宣恩和建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新增装机150万千瓦;积极推进利川、巴东、恩施市、宣恩、咸丰、鹤峰、长阳、五峰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力争新增装机130万千瓦;积极推进利川、来凤、鹤峰生物质发电和恩施市、来凤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力争新增装机11万千瓦。开发天然气资源,建成建南至利川支线,促进中国石化年产5000万立方米建南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建设。适时开发宣恩天然气。支持国家续建川气东送工程,扩建忠武线增压工程。继续扩大试验区县城天然气利用范围,建设野三关至巴东新县城、宜都至五峰渔洋关、恩施市至建始天然气管网支线,神农架林区、鹤峰县实现压缩天然气供气。推动试验区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利川、鹤峰搞好“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鼓励其它县市创建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  三、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支持各县(市、区)服务体系和创业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各类中小企业孵化;改善企业成长环境,培育壮大现有企业。  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链接“产、学、研”环节,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完善工业园区功能  以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依托,继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特色工业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支持县(市、区)开展扩区试点,构建一区多园格局,在现有工业园区中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支持恩施50亿农产品加工园、来凤百亿产业园、建始双50万吨高磷铁矿开发工业园、巴东水布垭铁矿产业园、长阳新首钢工业园、咸丰石材工业园、五峰民族工业园、阳日磷化工业园等区中园、园中园建设。第七章 &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方向,大力推进试验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建设秀美山川,促进绿色大繁荣。  一、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继续实施荒山造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00万亩、中幼林抚育150万亩、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29万亩;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完成工业原料林14万亩、生物质能源林16万亩、中药材10万亩、特色经济林30万亩、其它林木及改造6万亩、补植补造5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57万亩的建设;加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提高试验区生态环境质量。  进一步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办法,加强管护试验区内国家划定的1996万亩天然林;严格执行国家森林资源限额采伐计划,通过调整农村用能结构,减少森林资源消耗。  (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七姊妹山、五峰后河、神农架、星斗山等自然保护区,神农溪等风景名胜区,坪坝营等森林公园,腾龙洞大峡谷等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建设,实施神农架金丝猴保护与科研工程、五峰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南虎放归自然工程,在珙桐、红豆杉、楠木、水杉、秃杉、银杏、南方红豆杉、钟萼木、木莲、光叶珙桐和香果树分布集中区建设湖北武陵山区华中珍稀植物园及实施种子资源保存和繁育工程,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  二、加强环境保护  水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继续实施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工程,启动清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明显改善试验区内主要河流水质。  农村污染物排放控制。实行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农药残留量的监测,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农药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小区,减少畜禽养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科学、合理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为土壤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地修复和合理布局农作物耕种等提供技术支持。  水土保持。以水土保持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抓手,完成治理面积2500平方公里;实施易灾草地保护建设工程,支持建始、利川、五峰等建设人工草场70万亩。  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主动避让地质灾害。对易灾地区实施综合治理,重点完成巴东黄土坡避险搬迁工程、五峰老县城滑坡减载避让和治理。  环境监测。建成和完善地质灾害、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系统及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和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推进试验区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第八章 & &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构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两横一纵”城镇带,打造一个中心城市和三个副中心城市,增强城市区域性辐射功能,全面推动中心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构架“两横一纵”城镇带  沿清江流域、沪渝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过境五峰、鹤峰、来凤的宜都至咸丰高速公路构成东西向的“两横”城镇带,沿209国道构成南北向城镇带,在整个试验区形成“两横一纵”城镇带空间布局。  “两横一纵”城镇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覆盖了整个试验区的大部分城镇,聚集了区位、交通、经济、社会、人才、科技等诸多优势,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城镇布局、功能定位,加快生产要素向城镇带及重要节点地区聚集,引导城镇和产业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骨架”。  二、加快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继续加快恩施市老城区改造和东部州城新区、西部产业区和七里坪、龙凤新城两个组团功能区的建设。重点实施恩施市城市道路建设,形成“五纵七横一环”的城市道路骨架。抓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供气供热系统、绿化美化系统、文化体育设施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努力把恩施市打造成为武陵山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之一、湖北省西南部的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及旅游中心。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40万人。  副中心城市:打造利川市、来凤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区域副中心城市。实施利川市老城改造、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把利川建成“八百里清江第一城”地标城市,努力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实施来凤县城乡统筹试点,推进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重点支持 “三线六片”建设,将其打造成“山水园林靓城、民族人文边城”。推进长阳—宜昌一体化建设,重点实施长阳新城、龙津星城、何家坪清江国际旅游小镇、清江古城、清江山水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将长阳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宜昌都市后花园、巴土生态文化城。  三、支持中心城镇发展  支持其它县(市、区)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将建始县城建成“山水园林城市、文化旅游城”;推动巴东长江二桥和“三江六岸”建设,将巴东县城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名城;将宣恩县城建成“山水园林城、民族风情园”;将咸丰县城建成“边区贸易城、生态园林城、土苗风情城、文化旅游城”;将鹤峰县城建成“山水园林、民族风情、幸福宜居”城市;支持五峰县城完成县城搬迁工作,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旅的“行政文化商贸旅游中心”;将神农架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  全面改善小城镇环境,以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设为重点,适度扩大小城镇规模。推进恩施市板桥镇、芭蕉侗族乡、沐抚镇,利川市汪营镇、谋道镇,建始县红岩寺镇、花坪乡,巴东县野三关镇、沿渡河镇,宣恩县沙道沟镇、高罗乡,咸丰县忠堡镇、甲马池镇,来凤县大河镇、百福司镇,鹤峰县走马镇、太平乡,五峰县渔洋关镇、长乐坪镇,长阳县贺家坪镇、磨市镇,神农架林区木鱼镇、红坪镇等一批小城镇发展。  建设宜居城市。实施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提高垃圾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和建设,开展国家森林城市、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活动,改善城镇居民环境。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中心村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村商贸流通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第九章 & &着力改善民生  把农村脱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作为改善试验区人民生活质量的着力点,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一、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手段,把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实行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实行区域发展与扶贫到村入户同步推进。到2020年,努力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步伐明显加快,力争试验区地区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政策扶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互助的大扶贫格局。加强规划指导,制定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促进政策。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继续落实三峡库区移民后扶政策,推动清江库区移民后扶政策的出台,努力提高库区移民生活水平。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组织广泛参与扶贫工程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扶贫事业发展。  推进工程扶贫。实施产业化扶贫,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结合起来,加强茶叶、林果、烟叶、高山蔬菜、养殖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低丘岗地改造、土地整理工程、坡改梯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大以工代赈建设力度,投入财政扶贫引导资金,统筹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实施连片开发,开展以县为单位的连片开发试点。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扶贫,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推动农村能源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规划。加快推进“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推广电脑农业,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争每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促进农民就业向技能型转变,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  完善制度扶贫。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健全贫困人口识别和监测体系,实行贫困人口信息动态管理。开展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准确掌握农村低保对象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及劳动能力情况,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潜力家庭,在享受低保金的同时,落实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对不可扶持的特殊困难家庭实施重点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推行互助资金扶贫模式,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互助金为依托,以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建立民有、民用、民管的生产发展资金。实行扶贫到村到户,探索实施到户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探索扶贫资金滚动使用办法,推进资金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把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抢抓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等机遇,立足县(市、区)实际,通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合理发展资源性工业来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完善资源型工业的产业链条,创新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新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统筹考虑农村中小学校舍布局,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改造二期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大力支持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二期工程,加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与发展,抓好县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重点建设10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级职业学校,建设20个品牌专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湖北民族学院建成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民族大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偏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教育资助行动计划”,打破常规、择优引进紧缺学科教师;认真组织实施教师“国培计划”和“农村教育素质提高工程”,全方位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促进文体事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需求为目标,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打造试验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地一品”体育品牌,建立民族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中国土家族博物馆、神农架自然博物馆、恩施州民族文化中心、传媒中心、科技馆、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等项目建设,推进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建设。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发展壮大文化体育产业,支持广电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民族体育场馆等文体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文体开发的市场主体。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支持恩施州中心医院建设,打造成武陵山地区医疗中心。支持农村县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构建县乡两级医疗急救网络。加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与实验室能力建设,以及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能力。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提升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支持州(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住院统筹”的补偿模式,扩大门诊慢性病定额补助范围。各统筹地区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应参尽参”,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参合农村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建设卫生人才支撑平台,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决策管理为核心,建设市县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机会。启动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支持试验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三、加强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监督,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十章 & &深化开放 &先行先试  拓展资源要素运作空间,增强资源要素跨区配置能力。善破善立,唯实争先,闯出试验区发展新天地。  一、 & 深化开放  全方位、多领域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城市圈以及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形成开放新格局,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变、促创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推进区域合作。组织实施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使试验区成为体现国家宏观战略的先行区。加强与武陵山区的协作,按照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交通网络形成、旅游资源整合、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建立合作建设机制。加快建立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划城市合作共建发展路子。强化试验区内部协作,合作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产量规模,促进形成区域名优品牌。整合开发矿产资源,提高开发装备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益,在开发过程中加大生态保护、恢复措施。统筹布局旅游发展项目,形成景点各具特色的旅游大景区,推动旅游产业一体化布局。打破户籍限制,推动居住地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建立国家、地方政府、商会社团等民间组织的多层面合作协作机制。  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产业辐射的切入点,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瞄准知名企业、国内大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地方优势资源开发为依托,重点围绕产业链条延伸扩展引入建设项目,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坚持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招商引资模式,充分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提高外经外贸及利用外资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品牌、技术、服务新优势,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出口效益。  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建立公正、公开、高效的投资管理体制。实行领导干部抓环境优化与升迁挂钩,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缓作为的问责力度,完善制度,建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保障环境改善的体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办好各级政府网站,推行网上办事,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二、先行先试  赋予试验区机构、人事、资源配置权力,以开放的视野、勇往直前的胆识、高效的机制、灵活的措施,探索试验区发展新模式、促进形成新机制,试出内陆贫困山区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试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办法。  (一)探索绿色发展模式  围绕“生态立区”基本目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开展铁矿、黄磷资源开发废渣、余热余压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示范;以农村能源建设为抓手,开展农村沼气用气奖励试点,推广“猪—沼—茶”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湖北省洁净能源基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开发利用水电、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将各县(市、区)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的碳汇能力。制订生态型限制开发区的生态建设标准,加强生态建设标准与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的结合,扩大生态建设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研究生态建设标准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相匹配的办法,建立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加大对试验区生态补偿力度,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环境补偿价格改革,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二)探索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逐步破除山区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建立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生产基地带动农民致富。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搭建试验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农超对接平台,构建城乡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适度扩张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中心村镇建设,吸纳农村居民向城镇迁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强化劳务输出功能,开拓输出市场,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强化政府主导,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三)探索内陆山区区域协作发展模式  按照一体化发展、共同富裕的思路,创建试验区整体发展、差异化推进机制。在制定省级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时,把试验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统筹考虑。统一对试验区各县(市、区)的工作绩效和责任落实进行考核。各县(市、区)要淡化“县”的概念,增强“区”的意识,加强区域合作协作。  增强内陆山区区域协作,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走“资源整合、合作共建、互惠共赢”的道路。探索省级资源开发共谋、设施配置共建、生态环境共治的新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交通、电网、流域治理、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上统筹安排。推进社会管理一体化,实行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处理好生态受益区与保护区的利益关系。推进对外招商服务一体化,联合搭建大舞台,各自上演好剧目,促进资源跨行政区整合。建立经常性会商机制,共同谋划试验区发展,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四)创新投资促进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的投资领域,确立政府资金导向、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格局。  创新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引导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水利、交通、能源、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养老和福利、文化、科研等领域。优先利用社会资本投入,政府性资金主要通过补助、贴息、奖励、购买服务等方式并结合其他利益补偿手段,保障投资者获得合理收益。  创新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机制。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将优质国有资源、资本、权益注入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等市场化途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公司股权结构。探索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优质资产注入投融资公司,依托其稳定收益发行债券,优化投融资公司债务结构。推动政府投融资公司以参股、控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介入重点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  创新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民营担保机构,拓展担保业务领域。支持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的民营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下,出资建立会员制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会员间融资担保问题。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新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当地政府予以奖励或补助开办费。优先申报民族地区内新设金融机构,鼓励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私募基金,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在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增加信贷投放。选择试验区部分乡镇作为统筹城乡金融服务创新示范点,开展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质押贷款试点。  (五)创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机制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着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壮大旅游产业,促进形成富民强县的支撑点。发展资源型工业,破解区位劣势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兴办异地工业园区,解决试验区工业发展短板问题。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职业教育对口援助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良好就业环境条件,推进易地就业人员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增加扶贫投入,整合新农村、产业、劳务和社会投入的扶贫资金,推进投入的适度规模化,提高资金集中度。调动民间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益性领域,享受与公立机构同等的待遇。更多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经济社会发展振兴的过程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结合起来。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养农民自强自立意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第十一章 &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研究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和督办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试验区建设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省直相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制定本部门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在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试验区各级政府要抓好规划的实施,协调推进各项改革,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政策扶持  整合各类财政投资资金,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试验区主导产业发展、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等。根据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加强对试验区主导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扶持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工业园区严格执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尽量利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顺应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市民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建立试验区主导产业、生态环保等项目用地优先支持制度,确保项目建设用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  三、加强人才科技支撑  建立试验区内“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自由流动。组织试验区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或挂职锻炼。同时,安排优秀干部到民族地区任职。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激发民族干部干事业的动力和建设试验区的信心和决心。改革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功能,大力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统筹实施各类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及社区就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大专院校采取定向委培等多种形式,为试验区培育人才。支持发展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大力培养技能人才。鼓励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对试验区进行科技扶持,联合建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科技产业园,提高试验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强对口帮扶  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内涵,建立经济支援、干部支援、人才支援、科技支援、教育支援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口支援关系。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省直部门单位对口帮扶,扩大帮扶成果;开展国有大型企业、先进发达市、县实施对口支援;争取建立中央部委和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试验区县(市、区)的工作机制,加大对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帮扶力度。  五、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有关部门和试验区市、州政府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百事通致富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