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帝朱由榔入缅时缅甸国王是谁?又是哪个国王把永历帝朱由榔交给吴三桂的

帖子主题:亡天下,弓弦一铰送君王,永历帝被勒死箅子坡全纪录[下]
共&1060&个阅读者&
军号:1835224 工分:517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亡天下,弓弦一铰送君王,永历帝被勒死箅子坡全纪录[下]
文章提交者:滴血的蔷薇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作者[]弓弦一铰送君王(5)不少官员掏酒买酒,大醉喧哗,豪赌狂博,全无天朝大臣的风范。为永历帝一行充当通事(翻译)的是个大理人,他私下对人说:“先前入关,如果君臣不弃兵器,还能有能力自卫。现在,他们身无寸铁,又废中国天朝礼法,看来是没什么善终的下场了!”庸庸碌碌中过了三个多月。八月十三日,土王派人招沐天波渡河议事。黔国公沐天波原本是缅甸宣慰司(土王的官衔)上司,如今,他被缅兵强迫,椎髻跣足,以缅甸礼仪“参拜”缅甸土王,成为土王向各地土司显摆的“道具”。同时,他还被告知,中秋将至,明朝君臣要给土王送礼。落难凤凰不如鸡。昔日沐天波富贵甲西南,缅甸土王日思夜想,弄个金山银山也巴结不上他,如今,他却落得要给土王下拜并遭勒索,真是奇耻大辱。回来之后,沐天波泣告众人:“我不得已屈身下拜土王,忍气吞声,只为保全皇上。如果我当时反抗,对方肯定加兵来害,希望诸公能理解我。”事已至此,仍旧迂腐的礼部官员上疏劾泰沐天波“贪生辱国”、“有失大臣礼仪”。永历帝览疏,又可气又可笑,均“留中不发”。如今皆为案上肉,还乱哄哄搞内斗,真不知如何收场。对于永历帝来讲,中秋佳节,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仅仅是复国无望,他本人还患上了严重的腿病,伤口感染,日夜呻吟不停。内痛加心痛,这位怎一个惨字了得。皇帝如此凄惶,奸臣马吉翔和太监李国泰丝毫不理会,与数位相好天天酣歌饮酒豪赌。特别是绥宁伯蒲樱的居所,紧挨永历帝“皇宫”。他的房子成为众人赌博的聚集处,大呼小叫之声,吵得永历帝根本睡不着觉。大怒之下,皇帝派从人挑掀了蒲樱茅草棚的顶子。一群人并不在意,纵博肆喊如故,声响比以前更剧了。永历帝无可奈何。八月十五当天,即使听见茅草棚内永历帝因腿疮不断发出大声呻吟,马吉翔、李国泰二人好心情一点不减,他们叫来随驾的梨园子弟黎应祥演戏给他们看。黎应祥是个戏子,此情此景也伤心,他(或她)泣言道:“皇上龙体有病,行宫近在咫尺,此时此地,臣子安肯忍心演戏欢娱。虽死,我不敢奉命!”马吉翔等人勃然大怒,他和弟弟马雄飞等人乘醉而起,用马鞭乱抽黎应祥,打得对方鲜血淋漓。没隔几天,马吉翔、李国泰面见永历帝,嚷闹哭穷,索要“俸禄”。永历帝这个气,声嘶力竭唤来典玺太监李国用,让他把“皇帝之宝”弄碎分给众臣。李太监叩头,表示不敢奉诏。马吉翔、李国泰不由分说,从李国用手中抢过皇帝大印,当着永历帝的面,凿碎黄金印,分份而去。秋收之后,缅甸人送来数担新谷,皆为马吉翔截留,私分给他关系好的人。随驾总兵邓凯出面叱责,竟遭马吉翔及其手下一顿暴打,竟被打成跛子。永历帝在缅甸的一切详细行止,皆出于两本笔记,一本是《也是录》,一本是《求野录》,这两本书,皆是这位被打伤的总兵邓凯本人所写,可称是“亲历记”,所以史料价值非常高。由于邓凯在记叙中不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记述,后来学者又有很多人不懂古汉语,往往把这两本书混同于一般的野史和小说。龙落浅滩遭虾戏——永历帝在缅甸的最后岁月磨盘山之败后,身边残兵只有一千多人。他发檄四方征调南明残军,皆无人响应。一行人在云南边境地区兜转非常辛苦,兵无粮,马无草,凄凄惶惶。这时候,南明的庆国公贺九仪一部自广西南宁渡江而至。这部在先前战斗中损失不大,他们与李定国会军后,明军人数一下子达万余人,军威复振。李定国指挥这只大军攻拔了孟艮(今缅甸景栋)。由于这里粮多地饶,一时间吸引了不少溃败的明军残部来投。本来在军力有所恢复的情况下,李定国又犯下错着,杖杀了庆国公贺九仪。原因很简单,清廷秘密派人来招降,贺九仪接待来人。实际上,他本人并无真正降清的打算。否则,他也不可能迢迢远道从南宁跑到缅甸来会李定国。李定国之所痛下杀手,根本原因还是门派问题,因为贺九仪是孙可望的老部下。贺九仪被杀,其部下寒心,顿发怨言,不少人携械出逃。深恐逃走的明军引清朝大军来攻,李定国慌忙烧毁孟艮城,率余部走往木邦缅甸,与白文选部合军。二人相会后,宰牛歃血为盟,决定攻克缅甸,迎回永历大驾。永历十五年(1661年,顺治十八年)二月,李定国和白文选联军,在锡波大败缅甸军。听闻李定国、白文选率两万人来攻,缅甸土王没有十分惊惧,他派出大将牙稞,集众十五万人,在锡波江边结营,准备与明军决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缅甸兵只是南明军力的十倍以上。而且,缅军有战象一千多,枪炮林立,横阵二十多里,隔岸喧噪,喊打喊杀。相比之下,明军因先前与清军战败,根本没有任何重武器,只有长刀长枪等物,近三万之一士兵手中的“武器”,只是一条棍棒而已。弓弦一铰送君王(6)哀兵必胜。乘顷军松懈之际,白文选指挥明军抢河先渡,先发制人,李定国随后率军横击,把缅军打得大败。尸横遍野,河中流尸纷纷而下,缅兵被杀一万多人,连缅军主将牙稞也在混战中被杀。剩余缅兵见势不妙,退入密林之中,一夜之间逃得精光。明军休整后,渡过锡波江,逼临缅甸土王的都城亚哇。缅方惊恐,再不敢野战,秉城拒守。由于皇帝在缅人手中,李定国、白文选不敢轻易造次,只能派人送话给永历帝,希望皇帝发敕令。永历帝已成瓮中之鳖,根本无法与明军联系上。相持数日后,明军在江上搭浮桥准备进攻,复被缅军砍断。由于缺粮多病,明军不能久侯,最终失望而去。此次迎帝军事行动,无果而终。当时的白文选所部明军,其实与永历帝驻地仅六七十里。三月间,出于义愤,沐天波和王启隆的几个家人密谋,准备斩杀马吉翔等人,劫皇太子出缅甸以图光复。事泄,马吉翔派手下锦衣卫人员把几个参与策划的人都抓起来,以石击之而死(他们手中没有武器杀人)。五月二十三日,缅甸内部发生政变。土王的弟弟弑掉兄长,自立为王。这场小型的宫廷政变,起因其实也源自永历帝。自永历帝入缅后,南明军数次深入,缅甸兵民相抗,缅人死者几半。不少“大臣”责怨土王说:“正是因为国王迎接皇帝至国内,招致兵祸!”土王不服气,反责大臣:“我迎帝不迎贼。明朝兵贼杀扰地方,不是皇帝的错。”上下猜忌之下,土王的弟弟乘隙而起,联合众臣,把国王哥哥绑在藤椅上,扔入江中淹死,自立为王。杀掉兄长自立后,缅甸新土王派人见永历朝臣,勒索“贺金”,以“庆祝”新王登位。永历帝身边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当贺礼,又觉得这个新国王得位不正,只得装聋作哑,不予理睬。懵懂之中,永历君臣并不知道他们大难将临。吴三桂留镇云南后,已有在当地做“云南王”的打算,正是他的不断恳请,才使得北京清廷下决心把永历帝捉到手。本来,永历帝窜入缅甸穷荒僻远之地,清廷已经认定他是不可能复燃的死灰,准备放弃征剿。吴三桂不依不饶,急忙呈上《三患二难》之疏,非要清廷擒拿永历帝,杀之而后快。所谓“三患”,吴三桂详述如下:“ 夫永历在缅,而伪王李定国、白文选、伪公侯贺九仪、祁三升等分驻三宣六慰、孟艮一带,藉永历以惑众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时,大举入缅,以尽根株,万一此辈立定脚跟,整败亡之众,窥我边防,奋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时,彼已退藏,兵撤复至,迭扰无休,此其患在门户也。土司反复无定,惟利是趋。有(如)我兵不动,逆党假永庆以号召内外诸蛮,饵以高爵重禄,万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动,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投诚官兵,虽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历在缅,于中岂无系念?万一边关有警,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所为“二难”,吴三桂详尽说明:“今滇中兵马云集,粮草问之民间,无论各省银两起解愆期,难以接济,有银到滇,召买不一而足。民室苦于悬磬,市中米价巨增,公私交困,措饷之难如此也。凡召买粮草,民间须搬运交纳。如此,年年纳,岁岁输,将民力尽用(于)官粮,耕作半荒于南亩,人无生趣,势必逃亡,培养之难又如此也”。所以,吴三桂得出结论:"臣彻底打算,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患,土司无惶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稍可宽舒,一举而数利存焉。窃谓救时之方,计在于此。谓臣言可采,敕行臣等尊奉行事。"清廷下定决心后,拨银数百万两,指派内大臣爱星阿率一只八旗劲旅,亲赴云南,配合吴三桂进军,以图全力剿灭西南一带的南明残余势力。缅甸新土王正气愤从永历帝那里得不到贺礼,同时接到吴三桂等人发来的恐赫信(先前洪承畴已经给土王的哥哥发过类似书札,表达过“留匿一人累及全土”的恫吓)。谁势力大就投靠谁。没过多久,缅甸土王与其大臣便决定对永历帝一行下手。土王先派人通知永历帝:“贼众已退,缅土获安,请天朝大臣过河,饮咒水明誓。”沐天波认为缅人不可信,主张不要前去。马吉翔、李国泰死催,认为缅甸人敬鬼重誓,吃了咒水之后,大家都可保长久平安。1661年七月十九日,永历帝属下大臣尽数而出,渡河前往者梗,参加盟誓仪式。永历“行宫”内,只有总兵邓凯和十几个老弱残兵“保卫”病病恹恹的皇上。邓凯命大,主要是他的腿被马吉翔打成残废,行动不便,故而得留。众大臣刚到盟誓地点,就被三千缅兵团团围住。三十个人负责绑扎一人,并不多说,当时就把大臣们按地砍头。马吉翔、王维恭、李国泰等二十三位大臣以及随从数十个皆被杀害。弓弦一铰送君王(7)本来缅王不想杀沐天波,派人把他驾出(主要想把这位沐爷和永历帝一起送给清朝报功)。这位沐爷夺刀而起,击杀缅兵数人,最后为乱兵所杀。随从的锦衣卫官员有几个人“漏网”,窜逃回岸边“行宫”中告变。永历帝闻报惊悸,想自缢解脱,被总兵邓凯阻止:“皇上若去,太后谁管!”由此,永历帝才取消自杀念头。缅兵杀完大臣随员后,冲着岸边永历帝行营跑来,蜂拥而入,翻箱捣柜,把南明朝臣所剩物品洗劫一空。先前侥幸逃出藏入永历帝床下的几个明朝随员,也被搜出,当场杀死在永历帝面前。慌乱惊惧下,永历帝两个嫔妃及诸臣妻女皆自缢于树间,情状极惨,“累累如瓜果然”(邓凯《也是录》)。缅兵把永历帝、太后、皇后、皇太子等二十五人驱赶至一个小屋子当中囚禁,派兵严加看护。当时的南明暂住地一片惨状,遍地横尸,树挂悬尸,一幅人间地狱图。不久,缅兵把永历帝等人驱至沐天波原住所关押。南明大臣皆死,惟余一般的家属、仆役、宦者三百四十余人,皆拥挤在一个竹楼内,哭声震天。隔了两天,永历帝才被允许返回原来的“行宫”。地上血迹犹在,屋中财物全无。二十五日这天,缅甸土王派人送来一些银物,假意问候,并解释杀人原因:“我乃小邦王子,实无伤犯诸臣之意。只因天朝各营兵屡入缅境杀害民众,众怨难犯,相互约结,杀害大臣们以为报复,希望皇帝对我小邦不要怀恨!”惊悸复得病,永历帝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只能向缅甸土王的使者微颔示意。不久,营内又发传梁病,幸存人员死伤大半。剩下的人出走,缅人不加阻止,往往到半路拦截,抢劫财物后,均杀之不留。永历帝大臣被杀后,白文选得知消息,曾一度又深入缅甸率兵来救。由于缅军有备,白文选失败而归。退兵途中,部将张国用等人挟持白文选,退往云南。吴三桂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先前降清的明将马宝等人劝降。众叛亲离,无奈之余,白文选只得选择投降。于是,四千多人的南明队伍,又成清朝降伍。真龙堕地成飞灰——永历帝被绞篦子坡十六年来,艰难苦恨繁双鬓,南逃北亡一游龙。听说吴三桂率领清朝大军进入缅甸境内,刚届不惑之年的永历帝朱由榔惊恐至极。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位昔日的大明良将,仍抱怀有一丝天真的幻想。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永历帝满怀凄怆,提笔做书,字字血泪,给吴三桂发去一封亲笔信:“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祯)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臣民。将军(指吴三桂)志兴楚国,饮位秦廷,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哀,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指清朝),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字,非复先朝有也。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我)南阳。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诛,仆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廖承先绪。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失,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笑谁欢?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变自辜矣。乃将军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旋之身,何视天下之不予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赐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弟思高皇帝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侧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王(指吴三桂)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思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干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谥单薄。继此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沐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大德也。惟冀裁之。"末落帝王,流离龙子,低首乞哀,字字有血,笔笔带泪。信中的辛酸委屈,铁石心肠之人也会有所触动。这封信,不仅仅是哀求一已之生,永历帝也从吴三桂自身着想,一针见血指出:“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试想,连对家门世受其恩禄的旧主都肯斩尽杀绝、不留一丝情面的人,新主子满清统治者在“赞叹”之余,内心深处真的对你吴三桂不会起疑心吗?而且,万世千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你吴三桂为何如人也!弓弦一铰送君王(8)1660年年底,由于吴三桂大军临江而阵。缅甸土王大惊,忙遗使奉十六个大金盘,里面盛满贡物,前往清军军营示诚。吴三桂也不同土王使者多废话,只表示一个意思:马上送来永历帝,否则,清军过江屠城。缅甸土王惶恐惊惧,立刻执行吴三桂的命令。他派人去见永历帝,哄骗说:“李定国大军又来了,有马步军数万人,临江索求,定要见皇帝!”没等永历帝有所表示,缅兵数名上前,把这位倒霉皇帝驾上一个竹椅,抬起来就走。永历的嫔妃和宫女号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跄行了五里多地,来到大江边。一艘大船,已经在江边等候。永历帝及从人皆被押上大船。大船抵达对岸后,有一壮汉近前,背起永历帝就往岸上走。当时,永历帝还以为这个人是李定国手下的兵将,就问:“爱卿你是何人?”对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锋章京高得捷!”这时,永历帝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吴三桂清军之手。他倒没像弘光帝那样失态咬人,默然而已。时已至此,只能认命。大功告成,吴三桂胜利班师,率大军押永历帝返回昆明。昆明百姓知道永历帝被擒一消息,无不痛哭流涕。清廷大喜,向天下发布文告,宣布明朝皇帝已经落网的消息。永历帝被关押在吴三桂大营后,清朝各级汉族官将,出于深深的好奇心,有许多人前去入见(其实是“参观”)。永历帝这位帝君,长像确实庄重威严,即使被擒,仍旧有人君派头,清军入见的各级军将,皆不由自主地下拜或者叩首。吴三桂本人也曾来探望。据戴笠《行在阳秋》上讲,吴三桂见永历帝,先是长揖不拜,默立久之。永历帝不会分辨清朝官服服色,但见来人气质不同一般人,便开口问来人为谁。片刻之后,未经再三追问,吴三桂竟然鬼使神差一样,膝头一软,跪在地上,伏地不能起。良久,他才用一种地底鬼魂一样微弱的声音回答:“臣吴三桂来见。”史书笔记中,多载永历帝对吴三桂“切责”,恐非实情。十多年逢警即逃的永历帝,抱苟且偷生之念,不可能对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加以“切责”。两个人一来一语,对话久之,大概是永历帝表达想回北京为祖宗“守陵”的意愿。其间,吴三桂一直跪地回话,汗流浃背,色如死灰。对吴三桂的这种表现,人们往往从最浅层的意义上理解,以为这个大汉奸是被永历帝威武庄严的人君相貌所威摄。实则不然!吴三桂乃儒将,非一般粗鲁军人,他一家世受明朝厚恩,面对座上流淌着朱明皇家血液的君王,内心肯定受着大义和道德的折磨。所以,笔者认为,吴三桂应该是一个有历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灵魂的罪恶,并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所面对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荡”的一个象征人物,而不仅仅是个衣穿龙袍的傀儡架子。此次会见之后,直到篦子坡行刑,吴三桂再没有去见让他心生凛惧的永历帝。这种心情,有负疚感,有罪恶感,确实也有侯景见梁武帝的那种说不出来为何打哆嗦的被威慑感。永历帝身边的侍卫总兵邓凯,曾借机面见皇帝,跪求道:“大事如此,望皇上能一烈殉国,为臣随后从驾陛下于阴间!”也就是说,他规劝永历帝自杀死社稷。先前咒水之盟后,他曾劝阻永历帝自杀。如今见大势已去,他又劝永历帝自杀,效仿崇祯帝,死个明白,死个壮烈。时已至此,本性懦弱的永历帝倒惜起命来,他以太后老母为辞,并讲:“洪承畴、吴三桂,都受我大明皇家恩典,未必肯对我一家斩尽杀绝!”这位朱明爷们如此想,真是大错特错。洪承畴、吴三桂这两个大汉奸,正是受那种忘恩负义的负疚感所折磨,反而会使出最毒的招术对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后快,眼不见,心不烦,而且可以永远保全他们自己的身家家族富贵。邓凯见劝说无望,只得告辞。这位爷很有骨气,拒绝为清朝做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清朝凯旋大军到昆明后,吴三桂允许一些前明官员入见永历帝。这倒并非出于什么宽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种攻心政策,以便让前明官员活见人,死见尸,完全丧失恢复明朝的希望。没过几天,一出戏剧性场面出现。曾经为孙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历帝职位的前明大臣龚彝(可以温习本书“永历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装,命从人抬了一满桌的酒具菜肴,大摇大摆来到永历帝拘押之所,声称要见皇帝。守卫者当然不让进。龚彝大叫:“君臣大义,南北皆同。我来见故君,如何相拒!”吵吵嚷嚷之下,有人报吴三桂。吴三桂很爽,立刻下令同意龚彝入见永历帝。入得都督府大堂,永历帝在严兵看守下被搀扶落座。对于龚彝的到来,实在出乎永历帝意料。想当初永历帝第一次由李定国等人拥入昆明,这位龚彝大庭广众之下自称受“秦王”(孙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当时广遭大臣们谩骂讥评。弓弦一铰送君王(9)疾风识劲草,板荡见诚臣。如今,昔日高喊“忠义”的人皆一个不见,惟独龚彝来见,不由不让永历帝百感交集。龚彝伏地痛骂,行足一套参拜大礼。然后,他斟满酒,向永历帝跪进酒爵。永历帝哀不自胜,痛哭之余,表示自己不能饮酒。龚彝进劝再三。永历帝离座,感动之下,他接过龚彝的酒爵,满饮三爵。龚彝再行拜礼。而后,他忽然大叫一声:“皇上保重,臣先走一步!”言毕,龚彝快步冲奔,触柱而亡。事出苍猝,永历帝以及周遭的军卫皆不及反应,眼睁睁看着龚彝在他们眼前碎首而死。永历帝急忙跪过去,抚尸大哭,几近昏厥。这一位龚爷,是他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位明服明冠的纯臣。此事发生过后不久,又有一些汉八旗中下级军官暗中联结,想劫出永历帝拥之入陕西再建一国。未几,谋泄,牵连被杀者数千人。吴三桂为保险起见,上疏请求在昆明当地处决永历帝。刚狠凶戾、心机叵测的吴三桂,为了向清廷表现他的“一腔忠勇”,在行刑方式上,非要把永历和他年仅十二岁的太子斩成两段,使他们身首分离。最后,连和他一起作战的满族人爱星阿和宗室贝子卓越罗都心中不忍,劝说:“永历(帝)亦曾为君,给他留个全尸总该不过分。”这两个满人的话,才保全永历帝在被执行时有个全尸而死的下场。永历十六年阴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于昆明箅子坡,时年40岁。与其一同被绞死的,还有永历帝的十二岁儿子。临刑之际,永历帝默然。他的十二岁太子,年纪虽小,很有风骨,对坐观的吴三桂骂道“奸贼,我大明朝有哪里对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么私怨?为什么要对我们下此毒手!”弓弦嘎嘎响,喉结咝咝促。看着皇明最后的血胤在自己手中终结,吴三桂的脸上,露出一种旁人难以察觉的痛苦神情......绞死永历及其太子后,吴三桂为向满清表忠心,下令把永历父子焚尸扬灰,弃骨灰于荒野。即使有杀父杀子之仇,也不会做出如此绝情寡义之事。吴三桂这样一个奸贼,真让人难以相信他曾“冲冠一怒为红颜”。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吴伟业,写有《圆圆曲》一诗,其中妙笔生花,极力铺陈,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将军吴三桂和“前身合是采莲人”的美貌歌姬陈圆圆的情事,婉婉道来。笔者估计,真能看完全篇长诗的人不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也只有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前因后果,当时现在没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其实,本人也投降清朝的吴伟业,通过这首长诗,对吴三桂极尽揶榆挖苦之能事,特别是后面四句:“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大文豪这四句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诛心之句――吴三桂因一貌美年轻歌妓背父弃君。想当初,石河大战之后,气急败坏的李自成,跑到半途,就在秦皇岛范家店虐杀了一直押在军营当人质的吴三桂之父吴襄。可以想象,刚刚损失数数十万精兵的大顺军,会怎样怀着刻骨的仇恨,细刀慢剐“伺候”这位吴老爷!逃回北京后,李自成仍旧笼罩在自身败怒狂极的情绪中,把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寸磔而死。吴三桂以剃发背国、全家成灰的代价,换来“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伟业于字里行间,刀笔戮入吴三桂的心肺骨髓,已把这个大汉奸的一生的宿命渲染殆尽。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贼吴三桂竟也厚颜以“为明报仇”为名起兵。前前后后又折腾了八年,但在他起兵之日起,就已注定了他败亡的命运!永历帝被杀时,李定国率数千人马驻扎于西双版纳的九龙江一带(又有说在景线,即今日泰国的昌盛)。噩耗传来,李定国自投于地,悲恸欲绝,几次哭至昏迷。数日之后,李定国即因悲伤过度而患重病,不久逝世。临终前,李定国对养子李嗣光说:“宁死荒郊,千万不要投降!”可惜的是,落入穷荒、走投无路的李定国余部没能坚持下去,几个月后,即在李嗣光带领下向清朝投降。李定国此人,有将才而无帅略,犯过许多战略性错误。但是,国灭矣,君亡矣,李定国收合余烬,崎岖以死,百折不回,不愧为自古至今威武烈丈夫!他对大明朝的耿耿忠心,他那种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他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足以让我们后人击节赞叹。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亡天下,弓弦一铰送君王,永历帝被勒死箅子坡全纪录[下]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亡天下,弓弦一铰送君王,永历帝被勒死箅子坡全纪录[下]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明朝其实是被缅甸灭掉的,是缅甸国王把永历皇帝送给清朝吴三桂的,最后灭掉明朝的其实是缅甸_百度知道
明朝其实是被缅甸灭掉的,是缅甸国王把永历皇帝送给清朝吴三桂的,最后灭掉明朝的其实是缅甸
明朝其实是被缅甸灭掉的,是缅甸国王把永历皇帝送给清朝吴三桂的,最后灭掉明朝的其实是缅甸 明朝真应该在当初国力强盛时灭了缅甸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满族人步步紧逼,是明朝自身的问题重重,对明王朝臣服,但明的灭亡也不全怪缅甸,谁能想到这样的结局明朝强盛的时候缅甸是蛮夷之地
南明小朝廷是这么个情况,实力强大些滴偏偏皇帝没追求,皇帝有追求的偏偏实力一般,总的来说还是清朝逼着啊,毕竟缅甸国家太小了,连世界上最强的大明朝都败了,缅甸想不送都难啊
这不完全到明朝后几代皇上宦官专政及其严重崇祯被稀里糊涂的拥上皇位在宫中十几天不食皇宫之食他的前任皇帝不也是宦官致死的么?崇祯实质也是一个好皇帝他也想励精图治但是朝廷积重难返啊耐他有多大雄心也无力回天根源在于明朝的后几代皇帝
灭亡明朝的人是闯王李自成,崇祯皇帝在煤山死了。每个政权尤其是封建政权很难完全消杀殆尽。缅甸送给吴三桂的皇帝是不被认可,但是是作为一种政治威胁存在。个人认为不是明朝遗民后裔称帝就可以算作正统政权皇帝的。流亡政府也是灭国后的结果了,所以缅甸灭明朝只能说是限定在一个狭义的角度,就如同说某朝代最后一个皇帝是被刀砍死的,你不能说是打造武器的铁匠或者是持刀的那个小兵灭掉的国家,还应该说是领导者不是?
不是的,明朝皇帝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逃入缅甸,被缅甸王收留,明降将吴三桂攻入了缅甸,俘获了皇帝。
从狭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政权灭亡。永历帝流亡缅甸,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次年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永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在昆明遭绞死,终年40岁。死后庙号昭宗,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清乾隆年间上谥号出皇帝。但真正把明朝灭掉的应该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明朝不是被哪个国家灭掉的,是由于历史上北方环境恶化导致他的最终灭完的明朝后期,北方进入了小冰期(同纬度的欧洲也一样),气候严酷,食物缺乏,关外的少数民族们渴望进入中原,崇尚节俭的皇帝朱由俭(崇祯皇帝)倾尽全力都无法解决人民的饥饿问题,于是农民起义了,北方少数民族也最终南下取代了明朝坐上统治者的位子上,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气候逐渐回暖到乾隆时期达到最佳,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清朝虽然也有饥荒黄河泛滥等灾难,由于气候回暖产出足够的粮食,所以都轻松渡过危机。。。。注:同时期的欧洲人民也在起义。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吴三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历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