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岩间圣母赏析》与《受胎告知》略加点评

佛罗伦萨画派(下集)
& & 佛罗伦萨画派(下集)
○ 佛罗伦萨画派中期画家:& 1,◎达&芬奇,2,◎米开朗琪罗,3,◎拉斐尔。
○&佛罗伦萨画派后期:
佛罗伦萨画派后期,达&芬奇去米兰,生产了米兰画派后,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去罗马,生产了罗马画派后,佛罗伦萨画派逐渐变成风格主义,影响力逐渐被罗马画派替代。
1,达&芬奇,
○达芬奇,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博学者,其同时是建筑师、解剖学者、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发明家,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而且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年4月15日生于托斯卡纳的芬奇附近。他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日病逝。
○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
○文艺复兴精神的代表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达芬奇依据沙莱的外观所绘的主要作品《施洗者圣约翰》看起来有趣诙谐且袒胸露肩,也受到评论家如马丁&肯普及詹姆士&沙士罗批评为一幅灌输同性恋思想的画作。
西元1506年,达芬奇遇到一位伦巴底贵族的15岁儿子法兰西斯科&梅尔立伯爵(Count Francesco
Melzi)。梅尔立也变成达芬奇的学徒及同伴。
&除此之外,达芬奇还有许多在不同领域著名或者影响历史的朋友。包括在西元年任职于凯萨&波吉耳之下而结识席撒。在这时间,也认识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后来变成好友。此外,也包括了法兰西那斯&贾弗黎尔斯(Franchinus
Gaffurius)及伊莎贝拉&黛丝恬(Isabella d'Este),这两位带达芬奇来到曼切华,而达芬奇也为他们画肖像。
○达&芬奇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 ○代表性作品
&& 《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受胎告知》,作于1475年—1480年,
《吉内薇拉&班琪》(Ginevra de' Benci;c. 1475)
《柏诺瓦的圣母》(The Benois Madonna;)
《持康乃馨的圣母》(The Virgin with Flowers;)
《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
《岩间圣母》,作于1483年—1486年,
《抱银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1488&90) &
《音乐家肖像》(Portrait of a Musician;c. 1490) &
《哺乳圣母》(Madonna Litta;1490&91)&
《拉&蓓儿&菲罗奈瑞》(La belle Ferroni&re;)
《最后的晚餐》,作于1498年,
《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 )
《纺车边的圣母》(Madonna of the Yarnwinder;1501)
《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1505年/1507年,
《岩间圣母》,作于1508年,
《莉妲和天鹅》(Leda and the Swan;1508) &
《圣母子与圣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c. 1510)
《施洗者圣约翰 (达芬奇)》,作于约1514年,
《巴卡斯》(Bacchus或St. John in the Wilderness;1515)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
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
1500年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
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
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
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
《受胎告知》,作于1475年—1480年
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构图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
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
《吉内薇拉&班琪》(Ginevra de' Benci;c. 1475)
稍后创作的《吉内薇拉&班琪》,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
《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
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岩间圣母》,作于1508年,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
这幅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尤其,这幅画,达芬奇在很久以后,又创作了一幅,虽布局并无多大变换,但人物的动作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应该算是对第一幅的更正.
《最后的晚餐》,作于1498年,
《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圣母子与圣安娜》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1505年/1507年
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维特鲁威人》
&&&&&&&&&&&&&&&&&&&
《维特鲁威人》
《抱银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1488&90) &
《抱银貂的女子》(
《莉妲和天鹅》(Leda and the Swan;1508)
《莉妲和天鹅》
2,米开朗基罗
&& ○米开朗基罗
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之后又跟随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主要以自学为主。
之后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
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了他极大影响。并产生了崇古思想。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
&在罗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
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
&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萨伏纳罗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为了完全彻底地掌握人体结构,他曾亲自解剖尸体进行研究。时兴的新帕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明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
伦佐&美第奇死后,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佛罗伦萨陷于一片混乱,他深感故乡非久留之地,而赴威尼斯和波伦亚,后转道罗马寻找发展机会。罗马到处林立古
代雕像,犹如走进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
○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喜欢男人,说米氏是同性恋者并非空穴来风。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米氏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他与多个男模特有过情感纠葛,为他们写下了众多诗篇。
1532年秋天,23岁的卡瓦切里在圣安杰洛与米开朗基罗初次见面。他翩翩的风度、高贵的姿容立即吸引了米氏对男体的敏感与热爱近乎痴狂,这也令我们有幸看到《大卫》
、 《摩西》 、 《奴隶》组像、 《创世纪》等一系列惊人之作。
见到卡瓦切里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画出了他最好的几幅素描,为美第奇礼拜堂制作朱理亚诺公爵雕像时,米氏所雕的面部是卡瓦切里的脸孔,他对他的眷恋,由此可见一斑。
英俊的卡瓦切里也没有背叛艺术大师深切的情感付出,他始终是他忠诚的赞赏者。直到米氏弥留之际,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
○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
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
1501年,26岁的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
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3年的一幅板上绘画作品《圣家族》。
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记》,《创造亚当》。
1511年米开朗基罗为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的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日》
《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两幅壁画作品应该是1550年绘于梵蒂冈巴奥林纳小教堂的《保罗归宗》和《彼得殉难》。
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专注建筑。)
(1546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拒绝了这项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项委托,一个附带的条件是不要报酬,因为他并不能确定他还有多少时间从事这项工作,然而他为此一直干了十六年。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之后,教堂的大半工程尚未进行,1590年,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圆顶方案由G&波尔塔实施完成。)
1562年受其门生,著名画家,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之邀成为迪亚诺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他的作品雄壮宏伟,因此他所画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气质。一生未婚,纯讲精神而不涉及肉体。他在孤独中奋战了一生。
○他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又兼具浪漫主义风格,有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
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
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
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
从米开朗基罗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可看出画家一生内心世界的张力关系。无论是高扬画家人文精神的一面还是叙述作者宗教情怀特点都未免过于简单,无论是指责委托方的苛刻要求还是肯定受托方的人格对应都未免过于抽象。
同样,从画面的外观形式分析,米开朗基罗的造型风格既是创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矫饰主义的鼻祖,后来的唯美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出处。况且,就是精神,包括宗教精神和基督性本身即存在着差别,精神更是一个危险的任人弘扬的信号。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
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
&《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
1501年,26岁的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 《大卫》
○其绘画代表作有1503年的一幅板上绘画作品《圣家族》和1508年《创造亚当》、1536年《最后的审判》。
《圣家族》
《圣家族》
米开朗基罗早期作于1503年的一幅板上绘画作品《圣家族》平和优化的情感、样式和艳丽鲜明的心境、颜色与其后期绘画风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后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形式越来越激化冲动,画家的心情和用色越来越隐晦不明,视域是越来越扩展地触及事件发生与所在场景或此或彼的联系:峰起的造型像是在沙滩看大海怎样涌潮,光彩暗弱的现实是流失的激动,视线下沉的远方依然是现代的风景。&
○《创世记》
《创造亚当》
天顶画的面积是14&38.5m,中部由九个叙事情节组成,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分别为"分开光暗"、"
   创造亚当划分水陆"、"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亚祭献"、"洪水汜滥"和"挪亚醉酒"。
"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
"《逐出伊甸》
"《逐出伊甸》
《逐出伊甸 局部 蛇》
〈逐出伊甸 局部 蛇〉
"洪水汜滥"
"洪水汜滥"
"洪水汜滥"局部一。
"洪水汜滥"局部二。
"洪水汜滥"局部三。
绘制的壁柱和饰带把每幅图画分隔开来,借助立面墙体弧线延伸为假想的建筑结构,并在壁柱和饰带分隔的预留空间绘上了基督家人、十二位先知以及二十个裸体人物和另外四幅圣经故事的画面。
米开朗基罗以自身处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解最终让西斯庭天顶和创世记言归一体。
天顶画分为两个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从1508的冬天至1510年的夏天,
第二阶段从1511年2月到1512年10月,历时四年。
照顾到人们受可视距离限制的生理条件,向往立于十八米之下的人们更清晰"天庭"的运动,米开朗基罗减少了画面中人物的数量和故事的细节,突出了主体的形象并且强调了活动的节奏。
西斯庭天顶画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阶段绘制的《创造亚当》。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
 ○《最后的审判》
继西斯庭天顶壁画的二十多年以后,1535年,米开朗基罗只身一人又完成了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庭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
这幅壁画覆盖了这块面壁上原先由拉裴尔(Raphael)的老师佩鲁吉诺(Perugino)绘制的几幅壁画。
《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的实际尺寸是13.7&12.2m,历时六年。&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局部。
作品《最后的审判》的创伤。
米开朗基罗在《创世记》一画中和《最后的审判》一画中以上帝手指的动作指证了一个人类过程的寓言。基督诞生是人类新纪元的开端,那个时候上帝死了已既成事实。米开朗基罗执意说破文艺复兴仍然是对上帝信仰的问题。
 3,拉斐尔&桑西
○人物生平
  拉斐尔&桑西(Raphael&Sanzio,),1483年5月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乌尔比诺镇,父亲是一个御用画师,也是他的启蒙教师。拉斐尔9岁丧母,11岁丧父,是大公的妻子艾丽萨维塔&贡萨戈收养了他,给了他宝贵的母爱,令他终生难忘。
  &#年,17岁拉斐尔进入乌姆布尔美术学校,老师彼鲁其诺是当地有名的抒情画家,对拉斐尔的早期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油画作品《圣母的婚礼》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504年,21岁的拉斐尔决心离开故乡,到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去闯荡一番。
  ※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竞争佛罗伦萨市政厅壁画时所作的草图下面,温文尔雅,俊美面庞透出一种贵族风度的拉斐尔伫立于此,专著而热切地注视着,研究着,吸取着两巨匠的超凡造诣。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
  &#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26岁拉斐尔奔赴罗马,奉命制作梵蒂冈壁画的装饰工程。
  在宫内教皇签字大厅里,拉斐尔绘制了巨大的壁画。大厅的四壁分别以神学、哲学、法律和诗歌为主题,画成了《亚当与夏娃的原罪》、《宇宙的冥想》等四组作品。天顶则充分使用金马赛克,用代表各种学问的女性化的形象等等来起装点修饰效果。《雅典学院》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博雅精湛。
  签字大厅壁画完成后,教皇又欣然将隔壁房间的壁画任务交给了他,这就是著名的“赫里奥多罗厅壁画”。
  拉斐尔的成就不仅局限于绘画方面,他还曾经是圣彼得大教堂的主任建筑师,也曾担任过古代遗迹发掘的监督官。
  如果说达&芬奇的艺术犹如大海,博大精深,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犹如高山,雄浑壮丽,那么拉斐尔的艺术则犹如山间清溪,秀美,宁静,清纯。
○创作历程
  在年之间,拉斐尔创作的最有名的圣母像有:《大公爵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椅中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
  1508年到1520年是拉斐尔的艺术创造力发挥到登峰造极的时代。拉斐尔在罗马的创作主要是在梵蒂冈皇宫绘制一系列壁画,先后绘制于皇宫的签字厅、埃利奥多罗厅、火警厅以及宫中敞廊等,其中以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他的梵蒂冈第一厅按照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所配的画,《圣礼之争》、《雅典学院》、《帕那苏斯山》、《三德像》等这些壁画虽然是为罗马教廷服务的,但拉斐尔巧妙地使它体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拉斐尔青少年时的第一件完整全品是以《圣母与圣子》为题,
 1501年《基督复活》
1501,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
1503,拉斐尔23岁时自画像《西斯廷圣母》 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 》和《披纱女子像》。
(1503年)。《十字架的基督》
在1504年,《圣马利亚之婚礼》。
&年《大公爵圣母》
(),《圣米卡埃尔与龙》和《圣乔治刺龙》
(1505)。《优雅三美神》
1506年,《圣母子》又称《奥尔良圣母》,和《草地上的圣母》
1507 ~1508《带金莺的圣母》和《花园中的圣母》
 1509年后,《神学》、 《哲学》、《诗学》和《法学》,《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
》,《波尔戈的火警》和《加拉泰亚的凯旋》等。
〈圣礼的辩论〉
&《雅典学院》 ,《帕尔纳苏斯山》
 1512年《赫利奥多罗斯被赶出庙宇》 壁画
年,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
1514年《教皇会见阿提拉》,〈该拉忒亚〉 湿壁画
1514,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披纱的夫人》(又名:《冬娜&薇拉塔》
1515年《波尔宫火警》& 湿壁画
1517年《耶酥的复活》
1518年《基督显容》,《拉芙娜&莉娜》,〈教皇利奥十世和二主教像〉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
米开朗基罗以气概气派雄强见长,而拉斐尔则以和睦庄重为特色。
拉斐尔找到了“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
他的画既没有达&芬奇画中那朦胧、神秘的晦涩;也没有米开朗基罗雕刻中那紧张、沉重的悲剧意识。他的画单纯、明快、温煦、甜美,与前者相比显得更亲切、更平和、更能接近一般欣赏者的审美口味。
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中出色地表现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对抗。
果戈理说,拉斐尔&桑齐奥是一位崇高的艺术神化创作大师。他天才地吸收了达芬奇的艺术精华和米开朗基罗苍劲有力的创作风格。瓦萨里认为,拉斐尔的画,他的画中人物“与其说是用颜色和线条构成,倒不如说是用血和肉组成。”被认为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驾齐驱、不分仲伯。
拉斐尔对圣母的赞美,实际上是这位艺术大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其先进性首先在对生活美的价值观上,它已经战胜了厌世哲学。
○性格与艺术风格
 拉斐尔&桑西()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的三杰之一。他从小随父学画,7岁丧母,11岁丧父后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秀美、典雅、和谐、明朗,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
  拉斐尔尤好塑造温柔秀美的圣母圣婴形象:在文艺复兴艺坛之三杰当中,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可谓精巧含蓄、恬静和谐,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作品是雄伟壮丽、充满动感,而拉斐尔的艺术作品泽是典雅和谐、秀美诱人。由此,后人评论说,拉斐尔的绘画则象征着理想,而拉斐尔是美的化身。
  拉斐尔一生绝少塑造强悍有力的英雄人物。就是塑造英雄人物,他也把残酷的场面画的十分和谐。
拉斐尔尤好塑造温柔秀美的圣母圣婴形象,他笔下的女性,都非常人性化,而且每一幅都不同。后人一致认为,他的圣母像聚集了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同身受的母爱情调,
  拉斐尔塑造的女性,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其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后人望尘莫及。他生前生后被称作“画家的王子”。这一切都与拉斐尔温柔的性格有关系。
  拉斐尔人缘极好,十分懂得尊重人: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样,都要效力于教皇朱力阿斯二世。但拉斐尔与朱力阿斯二世一向处得很好,而随后的利奥十世也非常喜欢拉斐尔,特地赐给他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还把红衣主教比比耶纳的一个侄女许配给他。虽然拉斐尔对此心存不满,但他没有直接回绝,而是一直拖着这桩婚事不办,直至自己意外死亡。
  总之,拉斐尔为人谦虚,待人诚恳,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很早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巨星和万人迷。他的性情就像他的画一样四处受人追捧,艺术家们都把他当作成功的典范。拉斐尔于1520年他37岁生日那天去世,他的死震惊了罗马城,上至教皇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他英年早逝而悲痛万分。罗马人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教皇还坚持把他葬在万神殿,这是绝无仅有的殊荣!
  幸福童年造就拉斐尔温和的性格:拉斐尔的一生是非常顺利幸福的,充满了温暖、爱护、肯定、自信、安全感。这些都是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一生所十分欠缺的。
  拉斐尔一出生以来就备受父母的爱护。父亲是一位画家兼诗人,虽然生活不很富裕,却家有贤妻,事业有成。在拉斐尔之前,他曾有过两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所以拉斐尔出生后,父母都对他呵护有加,早晚祈祷他健康成长,并以“天使”来加以命名(拉斐尔在意大利文中表示天使)。拉斐尔从小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兴趣与天分。&
  活得滋润,画得滋润:拉斐尔作画,既追求个人的独特风格,也能讨教皇百姓欢欣,可谓面面俱到。他的画作可以摆动在圣母与情妇之间,也可以调和异教与基督教信仰,令所有人都为之倾倒。拉斐尔的画,也绝少探究人生的苦痛与信念,而是竭力塑造人生的情欲和欢乐、美的创造和拥有。
  拉斐尔以画圣母圣婴而闻名于世,在他流传至今的300幅作品中,有近40多幅作品是专门画圣母圣婴的。在这里,拉斐尔所追求的境界,既不是达&芬奇似的母子精神团聚的投射,也不是米开朗琪罗似的自我分裂状态的完形,而是在追求一种人间真善美的心理整合。这里的心理整合,就是人们认知状态的高度协调与人格状态的高度完善———一种天堂的体验。
《圣母的婚礼》
《圣母的婚礼》1504年 170&117厘米
这幅画的构图样式、环境和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师的佩鲁基诺画的《基督将天门的钥匙交给彼得》,人物造型除带有老师娴静优雅的风格特征外,开始显露自己独特的柔美风格。画面取对称式布局,背景是顶天立地的多边形洗礼堂充满天堂。大量使用水平线、垂直线和半圆形曲线,造成刚中有柔、简洁明快、整体变化和谐的美感。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使空间深远。画面前景仍以对称式布满人物,视觉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仪式,约瑟将订婚戒指戴在玛利亚的手上,左右两边分别两组男女青年。玛利亚后面的一组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约瑟背后的男青年则是求婚者,他们手执求婚标志的棍棒,谁的棒头开花,谁就是命中注定的玛利亚的未婚夫,正是约瑟的棒头开出一朵小花,这一神的意愿使其他求婚者陷入痛苦和不安,有的甚至激愤,前景中的青年就绝望地折断了手中的求婚棒。这是一幕充满戏剧性的场面。画中无论男女,形象都塑造得俊美,作者大量使用变化多样的曲线,人物的体态面貌、衣服的褶纹变化,都给人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画家自己对这幅画很满意,第一次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
○《 母与子 》&
《 母与子 》
画中,圣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后一片柔和景色。这天,风和日丽,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融进浅蓝色的天空。右边的几簇矮树丛,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这使我们想到年轻的母亲与她的婴儿属于宗教的世界。母亲与孩子头上环绕的两道光环,是他们圣洁的标志。拉斐尔无需用这种标志来展现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他把年轻的母亲绘得那样甜蜜,梦幻般的脸画得如此温柔,当我们看着她时,我们想到的只能是圣母。她那双大大的眼睛根本没看任何东西,因为它们追随着她的思绪。她正在沉思,似乎没有注意到婴儿耶稣把他的小脚放在她那只搁在膝盖的手上。她的另一只手抱着婴儿。
当我们把她的双手与脸放在一起理解的时候,我们感到她似乎已经忘记了婴儿的存在,她在想着耶稣与他的未来前程。与他的母亲相比,小耶稣画得比他那个年龄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尔创作这个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确立了耶稣在画中的重要位置。看圣母子的脸,我们可以发现,那柔和的轮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与希腊杰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的维纳斯头像有着惊人的相似,因为,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直在对古代艺术进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尔把圣母的脸画得更加温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态画得更精致、更柔和,赋予了一件古代异教徒的艺术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义。拉斐尔赋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画中,古代艺术获得了再生,并发展成一种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尔的成就,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
《雅典学院》 绘于 宽800厘米
现藏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巨型壁画之一。在《雅典学院》的画面上,作者把古希腊以来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还有艺术家自己。整个壁画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他们或者在一起侃侃而谈,或者是独个儿在那里进行思考,人物或立,或坐,或缓步走动,人文主义的艺术家总是设法使画面上的人物享有充分的自由。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是在颂扬人的无限强大的意志和创造力,那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便是唱出引人的自觉和清醒理智的赞歌。此画中,拉斐尔不仅塑造了那些思想家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精神面貌,而且在构图上还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点,把画面上背景,建筑物的透视和前面真实建筑物的半圆拱门连接起来,扩大了壁画的空间效果,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宽敞,壮丽。
○《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
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
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
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
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
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
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我们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福。
○《耶酥的复活》
耶酥的复活 1517年 410&279厘米 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耶酥的复活》是拉斐尔应红衣主教朱利奥&美第奇邀请为法国纳博纳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也是拉斐尔临终前的最后一幅杰作。内容取材于马太福音: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突然间就在他们的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并同耶稣说话。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从云彩里传出来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到,就俯伏在地,极害怕。耶稣进来,抚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这里。在拉斐尔的这幅画中,地面上的光线虽然是阴暗的,但人群却被基督显灵的光所照亮。在空中卷起的风暴中,圣光和云朵将基督托起,犹如从天而降来到人间。在基督两边飞腾着的是摩西和以利亚,在山顶上躺卧着的是吓坏了的门徒。画家在这里运用了螺旋形造型技法,造成一种旋转的运动感,三个门徒中姿态各不相同:雅各掩面伏地,彼得惊恐万状,而约翰则被惊吓得晕头转向,都表明在神力面前无能为力。画面划分为天上和人间两部分,据记载,画的上部分出自拉斐尔本人手笔,而人间的人群则是以罗马诺为首的学生们画的。但据考证,画面左下角的那位圣安德鲁是拉斐尔所画,他的姿态动作前伸转首,身体的明暗对比强烈,这种大反差造型,为70年后的卡拉瓦乔所发展。画面色彩鲜明、响亮且丰富,这表明他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成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演讲点评简略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