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间心灰意冷图片的诗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老百晓在线】
    您的位置: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佚名
  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傲霜斗雪的精神倍受诗人亲睐,梅花也以其暗香盈袖的气韵和素艳高雅的风姿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唐诗中有许多咏梅诗,它们或托梅言志,赞凌寒独放的风骨;或描形摹态,抒身世坎坷之悲;或点化生情,发思乡怀人之慨。下面择取部分咏梅诗,稍加类析。
  (一)、傲霜斗雪之花。
  张谓的《早梅》描写近水先放的寒梅,形神兼备,自成高格。“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一“迥”一“傍”构成对比,暗示了早梅地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三、四两句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迎风傲寒风采。齐己的同题诗作则托梅寓意,状志传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以寒冬腊月万木凋摧与梅树孤根独暖、生意复苏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颔联以山村野外白雪皑皑作背景,映衬梅树“一枝独放”的精彩。雪掩山村,孤梅独放,苔枝缀玉,其景奇丽,其情惊喜。颈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上句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四溢,下句说梅花外貌素艳,高雅芳洁。齐己早年曾热心功名,抱负远大,然而科举不第,不为他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写梅花长于山村野外,与风、禽作伴,内怀“幽香”,外现“素艳”,不戚戚惨惨,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独放异彩,实际上是隐喻作者不甘平庸,不畏困厄,傲然独立,大展宏图的心愿。一株自信满满,光华四射的梅映射出一颗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心。
  (二)、伤时感怀之花。
  李商隐的《忆梅》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的后期之作。开篇即写诗人漂泊天涯,滞留异乡的孤独苦闷。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在异乡,寄身幕府,已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即“死死地”、“牢牢地”的意思,让人感到投身异乡,地老天荒,永无出头之日。无可奈何的悲哀,难以名状的厌烦,全在其中。次句落笔眼前,写百花争艳,春光明媚,倾吐诗人悲极而乐,因春而喜的心情,感情和第一句相反。三、四两句诗境一转,情意顿跌。面对姹紫嫣红的“华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望春而凋,诗人遗憾不已,不免对它怨恨起来。着一“最”字,可见怨恨之深,悲痛之大。实际上,写自己怨梅恨梅,乃是为了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悲。诗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中、晚年大多心灰意冷,精神颓唐,这不正与“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颇为类似吗?“寒梅最堪恨”的嗟怨中透露出诗人暗自神伤的痛楚和沉沦羁泊的不幸。
  (三)、思乡怀人之花。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抒写诗人访友不遇,闻梅思春的万千感慨。“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一、二两句分别以繁华故都洛阳与蛮荒苦地江岭(岭南地区,唐代流放犯人之地)对比,以友人才情横溢本该大有可为与如今被贬官降职流放他乡作对比,揭露当时政治黑暗、君主昏庸的弊病,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慨不平。三、四两句把岭南梅花早开、风光宜人与洛阳春花迟放、风光旖旎作对比,公开宣言前者“何如”(不及)后者,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亦可看出友人滞留异地而思念故土的深挚情怀,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啊。王维的《杂诗》(其二)采用见友发问、借梅发慨的形式,抒写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一、二两句诗人口而出,两呼“故乡”,可见诗人“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三、四两句舍万千风物不说,单问寒梅开否,而且点明是窗前户下那株寒梅,寄慨遥深,耐人寻味。绮窗寒梅,何以让诗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呢?其间肯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寒梅实际上成了作者心中的故乡的象征。远行千里,久在异乡,永远也忘不了那株梅,那扇窗,那个家啊!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开头四句则以乐景反衬乡愁。“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战乱年代,饱经忧患的诗人颠沛流离,客居异地,即便遇上柳叶萌芽,梅花盛开的美好景致,也目不忍见,愁肠百结。思乡的凄惨在亮丽的景色映照下更其沉重。高适的另一首咏梅诗《塞上听吹笛》写将士思乡,情绪乐观,气象宏阔。“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胡地本无梅花,此诗实是描写明月朗照的边关有人吹奏《梅花落》的情景。羌管悠悠,声声传情,可在将士们看来,仿佛风吹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分明就是故乡的梅花啊。思乡念亲尽在侧耳倾听、闭目遐思之中。梅花,声、色、香、态,负载了边关将士多少深情厚意。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20.20 [7.3折][定价:¥28.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查找同类商品
虔诚者口中,他是至高无上的活佛!
世俗者眼中,他是雪域最大的王者!
浪漫者心中,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谁才是真正的仓央嘉措?
都是,也都不是,这就是独一无二的仓央嘉措!
本书通过对史料和诗作的分析,以现代人的角度为我们推导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人物或者诗人,他是我们内心的再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仓央嘉措,在寻找仓央嘉措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认清了仓央嘉措,而是认清了世界,也认清了自我。
仓央嘉措说:将帽子戴在头上,将发辫抛在背后。
他说:&请慢慢地走!&
他说:&请慢慢地往!&
他问:&你心中是否悲伤?&
他说:&不久就要相会!&
三百年后,在喧嚣浮世,邂逅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在西藏的历史上,是一朵惊艳绽放的莲花,是一段永恒不朽的传奇。仓央嘉措,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他既是宗教界的圣者,也是当时的王者,更是一位心中充满浪漫情怀的诗人。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一部极富文艺色彩的仓央嘉措传记,是现代人对仓央嘉措人生和诗作的新式理解。该书娓娓讲述了仓央嘉措传奇的一生,通过对仓央嘉措的相关史料和其诗作的分析,深入探索仓央嘉措的内心世界,注重其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的情感,重塑一个有血有肉的仓央嘉措形象。该书语言流丽,分析独到,史、诗、事融于一体,力求求真、求实,是一部通俗优美的人物文艺传记。
谢国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闻采编写与制作专业。自幼爱好文学,曾在多份报纸和电视台发表作品,文字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破开岁月门窗的光
远在远方的风
不平衡的杆秤
山有木兮木有枝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我一生向你问过一次路,你一生向我挥过一次手
无处话寂寥
吱吱呀呀转经筒
你见,或者不见我
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
半生荼蘼,半生寂
托体同山阿
山有木兮木有枝
梵音,是寺院唱诵的声响。它从一个个躯体飘出,汇合成唱诵的河流。梵音唱响的,是佛的谆谆教导,佛祖的慈心穿透岁月,在这唱响中得以重现,仿佛佛陀一直在这世间,慈爱世人。
事实上,佛祖已经涅了若干世纪。他用遗留于世间的智慧,教导世人。这个世间一切都在缘起缘灭之中,没有什么可以不朽。但人类的智慧,却可在这尘世存留更长久的时间。即便创造它的人和学习它的人都已从这世间消失,智慧依然在尘世的某处发光。
在佛灯的摇晃中,我们听到了他的吟唱。声音从轻启的唇舌中溢满而出,汇成音乐般的音响,将他包围。那梵唱,钻进了他的耳,钻进了他的心,钻进了他的前尘往事。它带着前尘往事的智识和慧根回来,让那颗希望在虔诚中有所收获的心,感悟到了智慧的源泉。可他不知,从这前尘往事中翻出来的,不仅是智慧的金子,可能还有世俗的尘埃。
生物从一颗单细胞开始进化,繁衍生息成一个世间的繁华。繁衍的需要,渐渐被赋予了情感,人类成为了有情的生物。情之为物,纠葛人的一生一世。从初出世间的亲情,到青梅竹马的友情,再到此生不渝的爱情。情之于人,有割不断的联系。它深深地扎在人的心里,哪是一两句梵唱就能将其割舍的?
于是,当梵唱要去割这牵连,这牵连反而牢固地扎在心底。令人迷茫,令人难舍。
阿旺嘉措在孩子们中,有着出类拔萃的学识,对于经文的理解,他常常一点即通。但他心中一直迷茫的是,为何佛总说世间苦,总说世间的情谊是虚妄的。他心里不信这个。他相信的,是父亲对他的谆谆教导,是母亲对他的爱护有加。他爱他的父母,即便见不着他们,他仍是想念。
尤其当看到佛经中提到要割断世间情谊时,他便会想起父母,思念就从心底汩汩地流出。刚到寺院时的兴奋,已经渐渐消退,对母亲的想念却在与日俱增。毕竟,他还是个孩子。
在梦里,他会听到那首歌,母亲送他时唱的那首歌,歌声从远方飘摇着过来,搂过他的头,就仿佛是母亲搂着他一般。
多久没有这样的温暖了?即便寺院的喇嘛们再喜欢他,他们也不如母亲的爱来得浓烈。那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暖到他的心底。他想念老屋的味道,想念母亲的味道,他想念和她在一起的任何瞬间。
他知道,他是母亲唯一的倚靠。虽然他还没有强壮到可以保护母亲,但没有他的陪伴,母亲定会感到孤独。他常在梦醒后想,没了父亲的支撑和他的陪伴,母亲一个人过得可好?她一个人在家劳碌,劳累会不会在她的脸上留下苍老?她会不会像他梦里一样,在村口送他离开的那块大石头上,远目眺望等待着他?她会不会一个人唱着父亲的歌,被思念折磨得日渐消瘦?
可自从来了寺庙之后,和母亲相关的消息,就像是早晨的薄霜,还没有感知就已经化为冰水,浸入泥土。几次三番,他想回家去看看,可都被老师们以各种理由拒绝了。阿旺嘉措也没多想什么,正如老师们说的,他还未到学业有成之时,此刻回家,只会平添母亲的烦恼。
但他还是盼着母亲的音讯。他开始在念经的时间开小差,有烧香的人走过,他都会去辨一辨他们的眉目,看是不是村子里的人。寺里的喇嘛都知道他有这心病。有一两次他们知道是他村里的人来,便去通知他。他急急地跑去,可村里人已经下山了。他只有望着寺门外的空旷,发呆。
偶尔,他会溜出寺门,向着村子的方向遥望。仿佛他的目光能穿透云层,看到阿妈的身影。他有时也会唱起父母教给他的歌,让歌声飘得很远。他知道,歌声不可能飘到母亲的身边,但他希望,这风、这云,能把他的思念送给母亲。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到母亲的消息,竟然是她的死讯!他已经不记得是如何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只是浑浑噩噩地知道了一件事:他善良慈爱的阿妈去世了。
在模糊的泪水中,阿旺嘉措看到阿妈唱着好听的歌谣,在烹饪美味的饭食;他看到阿妈穿着盛装,在热闹的节日里,像一朵绽放的格桑花,美丽迷人;他看到阿妈在家门口呼唤顽皮的自己;他看到阿妈在昏黄的灯火下,做衣服、讲故事&&可现在,这一切都不在了!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母亲可以依偎,可如今母亲也去了,他还有谁可倚靠?命运,就如此决绝地割断了,他与世间的亲情。可他为何没有觉得这是解脱?他只感觉,心被活生生地挖去一大块,空空的,没着没落。
哭了千百遍,泪水早已经干了。可阿旺嘉措的眼睛,仍久久地望着寺外。他看不见这经堂中的烟雾缭绕,他只看得见一片遗落的世界。愣愣地,时间流逝,世间却仿佛与他无关。当经师们唤他时,他转头而来的眼神中,有着丝丝的恨意。
是的,他恨,他恨这寺院,恨这带他离开母亲的寺院。从此,他和母亲天人相隔,他再多的思念,母亲也感应不到,他再多的呼唤,母亲也无法回应。他甚至恨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隔绝他和母亲的世界!
看着阿旺嘉措散着狂野的眼神,经师们有些怕了。他们占卜的结果,是阿旺嘉措着了魔,如果不让他离开这寺院,他将被自己毁掉。于是经师们决定将他送到一个离家乡更远的寺院去。
跋涉。从一个处所,到另一个处所。对于心灰意冷的人来说,跋涉是没有实意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跋涉过程中带来的一路新奇,却可以唤醒他内心的好奇。
那年,阿旺嘉措14岁。一个喇嘛带着他,走上了去错那宗的路。他们一路往东北前行,路程虽然不远,却让阿旺嘉措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几十上百间房屋并排在一起,中间的街道上有几家商铺,门口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阿旺嘉措出生的小村庄比起来,这里繁华得多。
这在阿旺嘉措的眼中,俨然就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了。他的脑袋瓜,被看到的新奇事物占据着,一刻不停地去琢磨:这些奇怪的物件,究竟是用来做什么?心底的某些东西就此被激活了,它跃跃然地跳动着,要去感受这世界。
喇嘛看到阿旺嘉措眼神的变换,不由点了点头。他知道,阿旺嘉措来对了地方。他只知道阿旺嘉措的神智在恢复,他不知道的是,阿旺嘉措将在这里,惹起新的尘埃。
喇嘛带阿旺嘉措去的,是比巴桑寺更大的寺院--贡巴寺。这里的藏书,比巴桑寺多,这让阿旺嘉措重拾了学习的兴奋劲儿。他看了很多经书,但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不是那些高深的佛理,而是夹杂在其中的诗。
他感觉诗有一种魔力,可以把枯燥的事物,讲解得更为生动。它的韵律,仿佛歌声一样,有父母带给他的那种亲切。他时常喃喃着那些诗,仿佛它们就是经文的全部。他还记得父亲教他背诗,他还记得母亲为他哼歌,诗歌是他与这世间联系的纽带。他喃喃着,仿佛它们能把父母的爱带回来,萦绕在他的身边。
时间是最有效的疗伤药。随着时间推移,伤痛渐渐地好了,但可怖的伤痕,还在那里铭记着过去的人和事。有的事情,时间可以治好,并且不留痕迹。有的事情,反而会因为时间的沉淀,愈加痛苦,成为一个不可提及的伤口,轻轻一碰,钻骨疼痛。而阿旺嘉措找到了诗歌来疗自己的伤,即便会感觉痛,却有温馨浸润心间。
渐渐地,他又感到了钻进书堆的那种幸福。他的眼重新清澈得如一汪山泉,他伶俐的头脑让经师们极为疼爱。那小村庄和他的父母,他还是间或会想起,但那些都变成了遥远的人事。或许,苍鹰可以振翅飞到他心底思念的处所,可于他,那里已是万水千山了。
有时他会想,这算是重生了么?或许,他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生活。
可他的回归,并非是佛教牵引的结果。他是被世俗拉回了现实,他注定要被世俗所牵引。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时节,他走上那小小的市集,一道惊鸿般的眼眸,让他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那纯净的目光,仿佛母亲恬静、清澈的眼眸,在这偶然的一碰间,惊得阿旺无法自已。
他巴巴地寻着那眼眸,随着它转弯、前行,突然它一停,回过来对着他。他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就愣愣地看那眼眸,不知该如何。忽而,那眼眸弯出了笑意,转头就消失在房屋的黑暗中。
阿旺嘉措傻傻地呆立在日头下,任太阳暴晒着自己。他此时只知道,那眼眸能看到他的心里。&她是佛祖派来代替阿妈的吧!&他在心里面对自己这样讲。
阿旺嘉措的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整天想着那女孩的音容笑貌。他想去市集找她,可心中又有些惧怕,担心一接触,那如阿妈般美妙的神情,就会有所变化。他辗转着,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去回味那眼眸、那笑意。
突然,他想起了阿爸。他记得,阿爸看阿妈的神情中,也有那么些的眷恋。那时他还小,还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但现在他知道了,那是阿爸对阿妈的深情。他思索着,自己是不是像阿爸当年喜欢上阿妈一般,喜欢上了这个女孩?虽然只是这一面的相对,但他的心中已经装满了她。
他努力去回忆父母的眼神,他努力去感受父母的情谊。他的每一次努力,都让他感觉心头暖热,仿佛有一团火正烘烤着那里。他回想那双眼眸,他知道,每一次回忆,他的心中也有同样的暖热。他相信,自己是爱上了这个女孩,这个有着如母亲般清澈眼眸的女孩。原来这种满心的想念,就是爱。
爱一个人,原来心中可以有如此的满足。这是阿旺嘉措之前从没想过的问题。但他喜欢这种满足,它仿佛是一种珍宝,被他无意中拾起。如果能将这珍宝保留一生该有多好。想着,他开始吟出自己的心意来:
倘得意中人,
长与共朝夕。
何如沧海中,
探得连城璧。(刘希武译)
直白的诗中,融着浓浓的情谊。他用满心满怀去拥抱,仿佛用一生来捂着它,就可以得一世的珍宝。
人生总有那么一段依稀的时光,大家都还是年少轻狂,读着少年不知愁滋味,而目光中,却早已有了烟雨朦胧。明明不知爱所赋予的责任,却敢许下永久的承诺。每每那个身影从身边走过,不需要时光的惊鸿一瞥,便可以认定。感觉有根预示着命运的细细红线,绕过稚嫩的手指,和另一只手指紧紧捆绑。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会忍不住上扬起嘴角,小心揣摩着,属于彼此那一丁点的心意相通。在星光熠熠的晚上,总幻想那个人会在这里,甚至连语言都可以省略,只需要远远地站在那儿,供人观望就可以了。
每个人都小心地珍视着,这烟雨朦胧的时光。阿旺嘉措亦是如此。他感激她的来临,虽然他们没有任何交集。此时他有的,不是诗文中露骨的一声我爱你,不是矫情的一句我等你,更不是像现代生活下没皮没臊的一句我要你,而是一句感激地指着心口说:谢谢你曾来过这里。
在爱的面前,没有富贵贫贱,没有身份差异,有的只是最原始的倾慕,和谁动情较深。
阿旺嘉措的心动了,他被心牵引着去寻那眼眸。他在她消失的黑影前等候,等候她的笑声。他知道了她的名字--仁增旺姆,他看清了她的脸庞--清丽可人,他听见了她的声音--如银铃一般。他把她的美,都刻进心里,丝丝地去感受每一寸的美好。
阿旺嘉措并不知道初恋是什么样子,他从来都没听别人讲过。相思苦、错过、珍惜&&一切与情感有关的东西,在他脑子里,都还是一片空白。他只知道那个面容,会让他的脸不自觉地微微发烫,会让他的心没缘由地扑通直跳。晨起时,他会想起她:此刻她是不是正在梳妆打扮?吃斋时,他会想起她:此刻她是不是正陶醉在阿妈煮的酥油茶里,脸上还带着迷人的微笑?念经时,他会想起她:此刻她是不是正在忙着帮阿爸干活?
阿旺嘉措还没来得及对仁增旺姆说出他的爱,说出他对她的一见钟情。想念的同时,他的眼睛,总是会流露出一丝丝落寞。想来,单恋本就是酸涩的。
仁增旺姆,你能明白我的心思么?在辗转难眠的夜晚,阿旺嘉措如此问道。这样的心情伴随着他,难以自已的情愫折磨着他。他的恋曲,在甜蜜中苦涩着未知。悠扬的琴声,亦拉出了涩涩的音符。
什么时候,他的爱能如父母一般,琴瑟相和?那该是多么美妙!他为美梦辗转反侧,他的一颗心,已经系上了一根似有似无的红绳。这根红绳,让他从佛祖的身边,滑向了世俗最美的花开。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陈去病(),原名庆林,字巢南,一字佩忍,别字病倩,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1898年,在家乡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1903年赴日考察,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并改名去病,寓意推翻清朝。次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同盟会,在上海建立同盟会江苏分会机关,并创办健行公学,与柳亚子等共同发刊《复报》。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次年,到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刘季平等人组织神交社。1908年,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为纪念秋瑾,又在杭州组织秋社。
  在这些已创办的革命团体基础上,次年11月13日,陈去病与柳亚子、高旭等人一起在苏州虎丘创办南社,效法明末先进文社复社。南社从1907年开始筹备,之所以取名&南社&,意在标榜&反抗北庭&,亦取春秋时楚人钟仪身为晋国俘虏、依然&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成立时,共有十七人赴会,其中同盟会员占了十四人。与会者选举陈去病为南社文选编辑,高旭为诗选编辑,庞树柏为词选编辑,柳亚子则为该社书记。南社成立不久,入会人数大增,很快达到二百多人,其中大部分为同盟会会员。社员以诗歌活动为主,借吟诗作文,鼓吹民主革命,提倡爱国主义,抨击清朝的统治。南社活动中心在上海,并在各地创办分会,1911年,绍兴、沈阳、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鲁迅曾参加越社。
  武昌起义后,陈去病创办《大汉报》,并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1913年,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决定成立军政府,陈去病任非常国会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1925年孙中山的逝世给陈去病打击很大,原有的政治热情逐渐消逝,他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拒绝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从此转入学术研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1932年,陈去病尽辞诸职,告老回乡,把同里部分旧宅翻建作书馆和卧室,题名为&绿玉青瑶之馆&,在此他编订了《孙总理家世表》、《癸丑革命史料》等著作。&绿玉青瑶之馆&现位于故居南侧,与之相邻的为一楼一底的&百尺楼&,这是陈去病的旧书房。1933年10月,陈去病病逝于故乡同里镇,国民政府明令致哀,以生平事实录入国史。1935年11月南社成立三十六周年之际,柳亚子等诸社友将其灵柩迁葬于南社诞生地虎丘山下。
  早年,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他的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其中的《明遗民录》是为明末遗民、义士所作的传记集,《五石脂》是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的笔记,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均发表于《国粹学报》。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及明末爱国诗人。他的诗大抵歌颂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革命怀抱,感慨生平。写革命壮游,如《将游东瀛赋以自策》、《图南一首赋别》、《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等诗,尤足表现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气派。兹录后一首: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陈去病
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这是诗人于1908年由上海乘船渡海赴汕头,到广东从事革命活动,描写沿途看到的海中壮观景色。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古人称鬼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民间一直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莲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目莲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汝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倒悬之苦。&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脱离苦海。扯远了,诗中的&胥涛&典出:吴王欲杀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嘱咐儿子把他的头悬于吴门,把他的尸体投入钱塘江,以便他能乘潮来看吴国的灭亡;此处暗指清朝即将灭亡。
  高旭(),字天梅,号剑公,曾署名慧云、哀蝉,别号钝剑、江南快剑,上海金山人。1903年,在松江创办《觉民》杂志。次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在海上作《海上大风潮起作歌》,痛斥清廷卖国行径,鼓吹革命武装斗争:
海上大风潮起作歌高旭
弄三寸管现活剧,此何人哉亚之豪。一身凤鸟鸣高冈,天下不敢啼鸱鸮。困顿压抑风尘底,悲凉萧瑟员吹箫。亡国惨状不堪说,奔走海上狂呼号。非种未锄气益奋,雄心郁勃胸中烧。拟将大网罗天鹏,安得阔斧斫海鳌?鼠子跳梁豺狼横,中原万里莽蓬蒿。危哉死矣痞疳夫,盍进大黄与芒硝。
翻倒鹦鹉碎黄鹤,趋迫上途乘风鏖。打破局面贵速拙,昭苏万象权我操。相期创造新世界,簸山荡海吼蒲牢。沐日浴月热潮涌,鱼鳖瑟缩魍魉逃。自由钟铸声初发,独夫台上风萧萧。当头殷殷飞霹雳,鲁易十四心旌摇。何来咄咄此妖孽,助桀为虐狐狸骄。文明有例购以血,愿戴我头试汝刀。有倡之者必有继,掷万髑髅剑花飘。中夏侠风太冷落,自此激出千卢骚。要使民权大发达,独立独立呼声嚣。全国人民公许可,从兹高涨红锦潮。
嗟哉丑虏剧凶恶,百计凌虐心何劳。割我公产赠与人,台、青、旅、大亲手交。东三省地今又送,联虎狼秦如漆胶。绞我膏血恣淫乐,忍使遍地哀鸿嗷。天崩地岌云惨澹,苍鹰搏击饥乌哮。俎上之肉终啖尽,日掀骇浪飞惊涛。两重奴隶苦复苦,恨不灭此而食朝。扬州十日痛骨髓,嘉定三屠寒发毛。以杀报杀未为过,复九世仇公义昭。
堂堂大汉乾净土,不须异类污腥臊。还我河山日再中,犁庭扫穴倾其巢。作人牛马不如死,淋漓血灌自由苗。独立檄文《民约论》,谁敢造此无乃妖!少所见应多所怪,狺狺跖犬纷吠尧。冷血动物悉蠕蠕,鸡鸣风雨独嘐嘐。请看后人铸铜像,壁立万仞干云霄。廿一纪首廿纪末,伟人名姓全球标。香花供养买丝绣,笔舌突过汗马劳。一战华戎从此决,万年福祉庆同胞。鼕鼕法鼓震东海,横跨中原昆仑高。
  1906年归国,在上海创办健行公学及钦明女学,鼓吹革命,提倡女权,并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同年假托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撰《石达开遗诗》,号召反清。组诗充满了民族革命感情,气魄雄浑,几可以假乱真,如拟石达开离金陵,《入剑门》的一首:&抛妻撇孥戴复盆,含冤难复叩天阍。宝刀俊马休输却,看领雄师入剑门。&。1907年,加入国学保存会,1909年,与陈去病、柳亚子一起创立南社。辛亥革命后,任金山军政分府司法长。起初他坚决反对与袁世凯妥协,1912年,与人展开&孔墨异同之辨&,认为墨子是民主主义者,孔子是君主主义者,尊孔必将危害共和政体。1913年,任众议院议员。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高旭于1918年和1921年两度南下参加非常国会。但他后来对政局感到失望沮丧,1923年6月,北京国会选举总统,一百一十名议员接受曹锟贿赂,高旭等十九名南社社员卷入。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诗人发表声明,宣布&不再承认其社友资格&。仅过两年,高旭即患伤寒去世,传言他良心受谴责,无颜面对师友及弟子,遂自闭一室,不久郁郁而终。
  马君武(),名和,原名道凝,字厚山,别署贵公,广西桂林人,著名教育家。幼苦学,及长入广西体用学堂。1897年,康有为到桂林讲学,常去听讲。1900年远赴新加坡见康有为,衔命回广西策应唐才常起义。唐败亡,马君武遂于次年自费赴日留学,初与梁启超办《新民从报》,旋追随孙中山革命。1903年,入日本京都大学学应用化学。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马君武为首批盟员,参加起草同盟会章程,被选为执行部书记长,并任广西主盟。1906年回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后为避清廷缉捕,次年赴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获工学学士学位。辛亥革命前夕回国,正值上海起义,出任《民立报》主笔,呼号革命。旋被推为江苏省代表,出席独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创建中华民国,推选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民国始元,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和临时参议院参议员,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德国入柏林农科大学,稍后兼任波鸿化学工厂的工程师,因成就突出,柏林工业大学于1915年授予工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次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及广州石井兵工厂部工程师,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随军入桂讨陆。
  不久,孙中山根据&桂人治桂&的原则,委派马君武为广西省长,当年八月到南宁就省长职。可是,当时的广西,旧桂系军阀已经垮台,新桂系军阀羽翼未丰,各种旗号武装纷纷割地自雄,致使省府的政令不出省城。困居省城的马君武,只好于次年四月率卫队及随员五百余人,携枪械数百支及现款数万元,分乘两艘电船撤离南宁,拟沿西江而下到梧州设立省长公署,以便就近得到广州方面的支援。但船到贵县,夜泊江中,遭到&自治军&俞作柏部袭击,船上卫队还击。交火中,随侍马君武身边的如夫人彭文蟾中弹殒命,马君武溅了一身血迹而幸免于难。卫队终于不敌俞作柏部,船上的枪械钱物全被没收,马君武被只身&礼送&到梧州,随即通电辞去广西省长职务,随后途经广州转赴上海。到了上海,见到中华书局的陆费逵,马君武不禁一番倾诉:&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悔不听你的话。此次种种损失,种种危险,我都不在意。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以后我再不从事政治生活了。&之所以说&悔不听你的话&,是因为以前陆费逵曾对他说:&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我主张本位救国。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马君武从此转入学界,1924年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次年受冯玉祥、段祺瑞的邀请,随孙中山到北京商谈国是,又被北京工业大学聘为校长,还短期担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1926年3月,段祺瑞政府枪杀和平请愿的学生,是为&三&一八惨案&,马君武为此愤而辞职,仍回大夏大学任校长。此间马君武还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1924年冬,他签名于由章太炎撰稿领衔并有国民党一批&元老级&人物如冯自由、居正等联署的《护党救国宣言》,反对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关于国共合作及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方针政策。为此,马君武在1926年一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宣布开除出党。此后,马君武更加全心投入教育事业。1928年,应新桂系主政的广西当局邀请,回广西创办广西大学,任校长。1932年兼任两广硫酸厂厂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最高国防会议参议及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然而马君武生性耿直狷介,不适合政治生活。例如,马君武是被国民党开除过党籍的人,三十年代前期,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大概想恢复他的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他没有填上年月日,而是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搞的党部老爷们哭笑不得。1939年,马君武复任广西大学校长,次年病逝于任上。噩耗传出,惊动高层,学界震悼。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教育部长陈立夫等政要均有唁电见诸报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八路军总、副司令朱德、彭德怀等通过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持送挽幛祭奠,周恩来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彭的挽词是&教泽在人&;学术名流翁文灏、竺可桢、萨本栋及上海大夏大学等也都拍发唁电。
  马君武是南社诗人,也是达尔文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的诗,以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为特色。《华族祖国歌》宣扬物竞天择思想,号召中华民族&肩枪腰剑&,奋起救亡。《从军行》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她殷勤教子,鼓励他从军杀敌,保卫祖国。他的诗总是洋溢着乐观、光明的基调。如民国初肇时,马君武写下《京华早春》抒发雄心壮志:
京华早春马君武
山深三月犹微雪,林密长宵觉峭寒。图籍纵横忽有得,神思起伏渺无端。百年以后谁雄长,万事当前只乐观。欲以一身撼天下,须于平地起波澜。
  宁调元(),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人。1903年,入长沙明德学堂第一期速成师范班,加入黄兴等组织的革命团体华兴会。1905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学,次年与姚宏业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接纳归国学生,不久加入同盟会。10月,孙中山自西贡到日本途中,船泊吴淞口。宁调元与陈其美、秋瑾等上船见孙中山,共商大计。后与傅熊湘等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易名《汉帜》),针砭时政,宣传革命;他撰文揭露满洲贵族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径,批判梁启超&革命可以召瓜分&等谬论,主张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帝制。于是遭两江总督端方缉捕,宁调元再次逃亡日本,任《民抱》干事。冬,萍浏醴起义爆发,宁调元受孙中山、黄兴委派回上海,与秋瑾、陈其美、杨卓林等商议在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分头发动起义。然而当他回到湖南时,萍浏醴起义已经失败,只得折回上海。不料途径岳州时,被清军水师截捕,押解长沙监禁,庭讯多次,坚贞不屈。在狱中,宁调元以&此身一日尚存,即不可一日不致力于学&自勉,自订运动、读书、习字、作文四者为日课,持之以恒,并在狱中加入南社。狱中三年,宁调元共读书二千余种,作诗填词六百首,人称&囚徒诗人&。
  1909年冬,经各界人士多方奔走、周旋,由潭延闿、龙璋等人联名具结,宁调元终于保释出狱。次年二月,应聘为北京《帝国日报》总编辑,刊文抨击时政,宣传革命。1911年抵达上海,恰逢武昌起义爆发,改赴湖南,督军谭延闿聘为秘书,在两湖从事革命工作。南北议和成,宁调元去上海,参与发起组织&民社&,创办《民声日报》,后回湘奔祖母丧。返回上海时,民社已与统一党等合并为共和党,反而倾向反对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8月,宁调元登报脱离民社和《民声日报》,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总办。后来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暴露,宁调元辞去铁路总办,由粤至沪、皖、赣,与陈其美、柏文蔚、李烈钧等秘密协商,拟订讨袁计划。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宁调元赶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主张武力讨袁,孙中山委任其为秘书长。不久由黄兴派赴武汉,参与策反鄂军。6月下旬,黎元洪突然派兵搜查《民国日报》报馆,发现二次革命有关计划、文告。6月26日,宁调元与熊樾山在汉口德租界宝贵旅馆被捕。宁调元自知不能幸免,但是绝不向反动派屈服,甘愿为革命捐躯,试看其《武昌狱中书感》:
武昌狱中书感宁调元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鬓已添霜。死如嫉恶当为厉,生不逢时甘作殇。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反袁,二次革命爆发。8月4日,袁世凯下令将宁调元&在鄂就近讯明,按法惩办&。9月25日,宁调元以&内乱罪&被害于武昌抱冰堂,后归葬醴陵西山。北伐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褒扬,称&先烈士宁调元,赋性英毅,学术湛深,早岁奔走革命,屡濒危难,矢志益坚。癸丑之役,联络长江各省密谋响应,尤著勋勤&&&并拨款修墓建亭,于右任撰书碑文。
  苏曼殊(),原名戬,小名三郎,学名玄瑛,字子谷,广东香山人。其父为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下女,出生于日本横滨,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当时其父已在国内娶妻生子,后来父亲经商破产,苏曼殊为大妇不容,遂于1895年至广州长寿寺首度出家,法号曼殊,后因犯禁(偷食鸽)被逐。1898年随表兄林紫垣东渡日本横滨留学,1902年入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部学习,加入留日学生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转入振武学校习陆军技术,并参加拒俄义勇队、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为此林紫垣断其经济供给,苏曼殊被迫辍学回国。初在苏州任教,继到上海陈独秀主笔的《国民日报》任翻译,后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发为僧。1904年春,寓居香港《中国日报》社,得师友资助,漫游南洋诸国,在暹罗研究梵文。归国后到长沙任教,加入华兴会,参与策划长沙起义。事败转至上海,旋以僧人身份到杭州从事革命活动。之后往来于上海、南京、芜湖间,热衷同盟会、光复会工作。1907年,苏曼殊遭通缉逃往日本,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文学杂志《新生》,未成。次年归国,后年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辛亥革命后归国,在上海加入南社,任《太平洋报社》主笔。1913年,反对袁世凯窃国的二次革命爆发,苏曼殊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不久二次革命失败,苏曼殊被迫逃亡日本。1916年返回上海,致力撰述,1918年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1924年,孙中山赠千金,移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
  苏曼殊的早期作品,是同民族民主革命息息相通的。譬如,1903年,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苏曼殊在《国民日报》上发表《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用战国时鲁仲连力主抗秦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苏曼殊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同时他又发表杂文《呜呼广东人》,猛烈批判那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洋奴买办之流。同年发表的节译于雨果《悲惨世界》的《惨世界》,则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悲惨世界&和数千年来的封建观念,而且塑造了一个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并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道的新世界&。辛亥革命前夕,他又发表了《岭海幽光录》、《拜伦诗选》、《娑罗海滨遁迹记》等作品,或者用清兵入关之初屠杀汉人以及汉人奋起反抗,或者用外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事实,来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和反抗意识。
  苏曼殊的诗风格别致,自成一家。抒情则缠绵悱恻,千回百转;状物则形象逼真,历历如见;写人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1908年的《过莆田》:&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1909年的《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种田。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真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而又清新秀丽。
  十五岁那年,苏曼殊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当他去养母河合仙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苏曼殊的叔叔知道这事后,斥责他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菊子。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死。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回到广州后,他便去蒲涧寺出家。后来,他以自己与菊子的初恋为题材创作了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感慨幽冥永隔的爱恋之苦,也引得不少痴情男女泪湿襟衫。1909年,他在日本东京的一场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百助。因为相似的遭遇,两人一见如故。但此时的苏曼殊已了却尘缘,无以相投,便垂泪挥毫,写了一首《本事诗》:&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读来令人柔肠寸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青年人热爱他、崇拜他,有的访寻他的遗迹,有的凭吊他的墓塔,甚至于有些女学生把他的小照挂在帐子里表示亲爱,因为他的身世,他的文学造诣,他所写的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等,实在感人至深,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怀念。
  周实(),原名桂生,字实丹,号无尽、山阳酒徒,江苏淮安人。少年即读《美利坚独立史》、《法兰西革命纪》等书。1906年至南京,入南京师范学校。1907年,入两江师范学堂预科,1909年初,以最优等第一名在预科毕业,转升入正科。是年冬,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周实偕从弟周人菊等欣然入社。接着,周实与同乡阮式在南京共同发起组织&淮南社&,为南社作桴鼓之应。1910年秋,周实与南社社友高燮、高旭、蔡有守、姚光等结伴游金陵。他们谒明孝陵,吊明故宫,拜方孝儒祠,谒常遇春墓,镌孝陵砖为砚,相与流连咏叹,慷慨悲歌。周实将诸人所作汇编成册,起名《白门悲秋集》,并为之作序。这期间,南社以诗歌鼓吹革命、唤起国民精神、提倡民族气节,如周实发表在创刊于1910年的《民立报》上的《民立报出版日少屏索祝援赋》:
民立报出版日少屏索祝援赋周实
昆仑顶上大声呼,共挽狂澜力不孤。起陆鱼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千万亿年重九日,自由花发好提壶。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周实写了《痛哭》四章,痛悼革命烈士、热烈歌颂起义,&誓将鲁阳麾赤日,忍教胡月犯黄天。匣中夜夜青锋啸,愿作人豪不羡仙&。l0月l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周实原拟参加南京学生举义,适柳亚子、朱少屏函召赴沪,商议后乃改为返淮安举义。周实曾言&此举生死未卜。然能为光复死,足偿十数年革命之志,亦复何憾!&,回淮安后,他和挚友阮式召集本府各校学生和旅宁、旅沪回淮学生组成学生队,周、阮被推为正、副队长;寻改名巡逻部,周、阮为正、副部长。他们旋即行动,夺取城守营枪支武装自己,荷枪持械,日夜守卫。11月12日,清河县宣布光复,被公推为临时江北提督的蒋雁行传檄山阳及附近淮、扬、徐、海各县,召集官绅赴清江浦浦署开会。伪清山阳知县姚荣泽抗拒檄令,拒不到会,于是山阳士绅公推周实等五入赴会议事。会上,首由周实演说光复大义,继由阮式演说申斥&虏令劣绅&之无状。会后,周、阮积极筹建山阳军政分府,被推为分府领袖。姚荣泽先声称&我亦汉人&,假装支持光复,实则暗中勾结劣绅密谋陷害。11月17日上午,伪清劣绅何钵山假意邀请周实吃饭,周实道经府学宫前,有持姚荣泽名片者,邀他入学宫议事,周实坦然而入,即遭伪清典史持枪射击,周实连中七枪,壮烈牺牲。阮式亦被逮至,竟被刳肠剖胸而死。两位烈士未死于光复之前疆场鏖战之中,而死于光复已定、巧施诬害的伪清奸贼之手,真令万人共愤!
  其时,镇江都督林述庆听说山阳光复有阻力,特派其部下藏在新率队来淮安弹压。姚荣泽私开国库贿赂镇军将领,遂得以携带巨款潜往南通,托庇大实业家张察宇。不久周实亲属和战友先后至沪公布惨案真相,引起革命党公愤,南社柳亚子等人奔走呼号惩办凶手。在沪军都督陈其美过问下,张察宇被迫把姚荣泽解至江苏督署程德全处,后辗转押解至上海。日公开审判,姚荣泽以谋杀罪被判死刑,但部分受贿陪审员竟以&情有可原&呈请大总统法外施仁,不久窃国大盗袁士凯特赦免其死刑,不出三个月,姚荣泽又被特赦出狱,逍遥于上海法租界。杀害秋瑾的凶手后来也逍遥法外,世间险恶,莫过于此。周、阮牺牲后,淮安人民为之建周阮二公祠,却又在日本侵华时被毁。后来孙中山为两人作挽联云:&喋血孔子庙中,吾道将衰,周公不梦。阴灵绕淮安城上,穷途痛哭,阮籍奚归?&
  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又改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1903年加入黎里镇爱国团体中国教育会,不久到上海入爱国学社,受教于蔡元培、章太炎,并与&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结为好友。苏报案发生后,他退学回乡,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反清诗文。章太炎、邹容下狱时,正值慈禧生日,柳亚子遂赋诗痛抒一腔愤激之情,其诗曰:
十月十日,虏后那拉万寿节也,赋诗纪事柳亚子
胡姬也学祝华封,歌舞升平处处同。第一伤心民族耻,神州学界尽奴风。
  起初他受卢梭&天赋人权&学说的影响,改名为人权,字亚卢;后来又仰慕南宋诗人辛弃疾,便再更名为弃疾,号稼轩。1903年他写的一首《放歌》提倡民族革命和民主主义,反对向君主乞求的君主立宪制:
放歌柳亚子
天地太无情,日月何无光?浮云西北来,随风作低昂。我生胡不辰,丁斯老大邦。仰面出门去,泪下何淋浪!听我前致辞,血气同感伤。
上言专制酷,罗网重重强。人权既蹂躏,《天演》终沦亡。众生尚酣睡,民气苦不扬。豺狼方当道,燕雀犹处堂。天骄闯然入,踞我卧榻旁。瓜分与豆剖,横议声洋洋。世界大风潮,鬼泣神亦瞠。盘涡日以急,欲渡河无梁。沉沉四百州,尸冢遥相望。他人殖民地,何处为故乡?
下言女贼盛,兰惠黯不芳。女权痛零落,女界遭厄殃。邪说起何人?扶抑分阴阳。无才便是德,忍令群雌盲。服从供玩好,谬种流无疆。明明平等权,剥削无尽藏。会稽首刻石,罪魁仇秦皇。变本复加厉,蠢尔南朝唐。刖刑施无辜,岸狱盈闺房。同胞二百兆,心死热血凉。钗愁与鬟病,漫漫长夜长。
我思欧人种,贤哲用斗量。私心窃景仰,二圣难颉颃。卢梭第一人,铜像巍天阊。《民约》创鸿著,大义君民昌。胚胎革命军,一扫秕与糠。百年来欧陆,幸福日恢张。继者斯宾塞,女界赖一匡。平权富想象,公理方翔翔。谬种辟前人,妄诩解剖详。智慧用益出,大哉言煌煌。
独笑支那士,论理魔为障。乡愿倡衛言,毒人纲与常。横流今泛滥,洪祸谁能当?安得有豪杰,重使此理彰!仰天苦无言,长歌一引吭。
  1904年,柳亚子在吴江同里入自治学社,与陈去病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该刊以剧本、小说为主,兼刊论著,主张改良戏剧,并宣传反清思想,因此该刊仅出版两期就被勒令停刊。次年,柳亚子又创办《自治报》,自任主编。1906年, 到上海健行公学任职,与高天梅一起将《自治报》改名为《复报》,取其光复中华之义,以发扬民族主义、传播革命思想为宗旨,强调反满复仇,批驳君主立宪制,因文字浅显而风行一时。高天梅嫌亚卢的&卢&字笔划太多,自作主张称他为&亚子&,并解释道:&子者,男子之美称也&,柳亚子之名由此而来。同年,柳亚子先后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成为双料的革命党。1907年,秋瑾案发生后,上海健行公学遭清政府监控,柳亚子不得不设法躲藏,《复报》也因此停刊。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等人在苏州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柳亚子任书记员。南社常于春秋佳日在上海愚园等处文酒集会,鼓吹革命。南社作为革命文学团体,它在辛亥革命前惟一的使命,就是提倡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操南音不忘本&,也就是南社的&南&字取义所在。南社成立之际,柳亚子即席赋诗,抒发开创一代诗风、扭转政治乾坤的豪情壮志:
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同邑陈巢南、吴县朱梁任、虞山庞檗子、云间陈陶公、上海朱少屏、娄东俞剑华、冯心侠、宝山赵夷门、丹阳林力山、毗陵张采甄、张季龙、魏塘沈道非、山阴诸贞壮、胡栗长、歙县黄滨虹、顺德蔡哲夫、福州林秋叶、太原景秋陆咸来莅止,盖自社事零替以来,三百年无此盛矣!诗以纪之柳亚子
寂寞湖山歌舞尽,无端豪俊又重来。天边鸿雁联群至,篱角芙蓉晚艳开。莫笑过江典午鲫,岂无横槊建安才!登高能赋寻常事,要挽银河注酒杯。
  武昌起义爆发后,柳亚子与朱少屏等在上海创办《警报》,专门报道革命形势的发展。该报于上海光复停刊后,柳亚子被任命为南京临时大总统秘书,但仅仅三天就病辞回沪。不久,北洋军阀当道,袁世凯妄图复辟,密令手下组织&筹安会&来拥护他。为此柳亚子写下著名的《孤愤》,谴责袁世凯倒行逆施、狠狠鞭挞杨度、刘师培等封建余孽:
孤愤柳亚子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二次革命失败后,柳亚子非常苦闷,曾经消沉过一段时间,直到&五四&运动时,他才重新燃烧革命热情。1923年10月,柳亚子再次来到上海,和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八人发起组织新南社,成立大会上,选举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等为编辑主任。柳亚子并宣布:&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对于妇女问题、劳动问题,更情愿加以忠实的研究。&该社出版《新南社社刊》,全部用白话文,趋向新文化新思潮。1924年12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柳亚子以中国同盟会员身份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委,次年任江苏省党部常委兼宣传部长,期间他积极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例如邹鲁等国民党右派召开西山会议,成立伪国民党中央破坏国共合作,柳亚子发表檄文,斥责他们是&总理的叛徒&。后来他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反对蒋介石提出限制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在会场痛哭,并中途退会以示抗议。因此柳亚子受到国民党右派的嫉恨,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身亡后,柳亚子人身也受威胁。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反动派乘机迫害柳亚子。一天深夜,国民党右派陈群派军警到吴江捉拿他。幸亏柳宅屋大巷深,柳亚子听到撞门声,情知不妙,急忙躲到橱柜后的复壁中。柳夫人把他刚藏好,反动军警因撞不开大门,已经翻墙而入,但是没搜出柳亚子。于是,军警开始盘问家中男女老少,大家异口同声说主人出门很久了,还没有回家。军警信以为真,只得悻悻而去。躲在复壁中的柳亚子自度恐难脱险,心怀激愤,口占一诗,诗云:&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归去也,世间竖子竟成名。&得知军警走后,柳亚子才走出暗道机关,遂马上化装成农妇赴日本避难。次年,柳亚子回国参加国民党左派活动,声援左翼文化运动。如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柳亚子与进步作家常有往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柳亚子与何香凝组织了国难救护队后方理事会,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1933年参与营救何香凝儿子廖承志。
  全面抗战爆发后,柳亚子因病留居上海租界,专门从事南明史研究和南社历史的总结。为了防备一旦落入敌手,他自题居室为&活埋庵&,并预立遗嘱以见志:&敌倘以横逆相加,当誓死抵抗&、&断不使我江乡先哲吴长兴、孙君昌辈笑人于地下也&。1940年去香港,次年&皖南事变&爆发,柳亚子亲自撰写电文,和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发电责问蒋介石,严词痛斥破坏团结抗战,并声言除非国民党政府对事件表示&悔过&,否则就不出席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蒋介石恐怕柳亚子不参加会议,便派吴铁城来促驾赴渝。吴铁城特邀杜月笙来帮腔,柳亚子拍案骂道:&我宁可像史量才那样被他暗杀,决不参加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会议!&蒋介石接电后恼羞成怒,指令国民党中央以柳亚子&诬蔑中央&、&违反国策&为由将他开除党籍。不久香港沦陷,柳亚子辗转赴桂林,1944年因豫湘桂战役溃退,桂林危急,又转赴重庆。在重庆,柳亚子与爱国民主人士往来,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周恩来对他非常敬重,在重庆时亲笔给他题书&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协商建立联合政府。10月,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柳亚子赶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与其相会。在重庆期间,柳亚子请来名家为其刻印画像,还向毛泽东索诗。在得到《七律&长征》后,柳亚子又接到毛泽东在分别前手写的《沁园春&雪》,柳亚子捧读再三,不禁被词中气概感染,直呼&大作,大作&。激动之余,柳亚子步毛词之韵做了和词,并连同原词送到重庆《新华日报》。和词云:
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愿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瞧千古词人共折腰。看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对此,周恩来带领的中共代表团却只同意刊登和词,婉拒发表原词。柳亚子明白这是担心有人会以&类似帝王口吻&为由进行攻击中伤,但他认为毛泽东既然把词相赠与他,便不应禁发。当时,重庆各界在报上只见到柳亚子的和词而不见毛泽东的原词,都纷纷好奇地打探。柳亚子便&不自讳其狂&,开始把原词向一些友人传发。当时《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吴祖光抄到词稿后即在该报副刊发表,并加&按语&称其&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此词在山城引起轰动,影响波及全国。蒋介石的侍从室马上组织御用文人,在《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二十余首和词,指毛泽东是&黄巢、白起,杀人掠地,自炫天骄&。另外一批进步文人也和词反击,指反动文人&朽木之材未可雕&,一时沸沸扬扬,好生热闹。
  不久内战爆发,柳亚子由重庆飞抵上海,继续投身民主运动。1948年,与宋庆龄等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柳亚子任秘书长。次年2月,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平。然而现实的政治总是不能符合诗人的理想,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柳亚子到北平后遭到冷落,而昔日的反共官员一朝归附就立即成为中共坐上贵宾。柳亚子心理不平衡,写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流露出归隐故乡之意:
感事呈毛主席柳亚子
开天辟地君大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而毛泽东随后的和诗却指柳亚子牢骚太多: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在当时人们还认为柳亚子过于天真,但是过了几十年,事情才看得比较清楚。例如抗战胜利前夕,民主同盟的领导人黄炎培访问延安,他问毛泽东:&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共产党如何走出历代王朝治乱循环周期律?&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时人称为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延安对&,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大陆仍未民主,相反却扼杀思想、扼杀文化、扼杀科技(放弃汽车飞机高铁制造,放弃民族电子通讯标准,逐渐沦为世界苦力工厂),重新走上满清的老路。所以柳亚子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不过中共一朝媳妇熬成婆,就有点忘乎所以了。后来柳亚子听说4月3日毛泽东在香山接见了李济深等人,此前还接见了傅作义之后,就私下发牢骚:&共产党内有些高级干部说:&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我也有同感。李任潮(李济深字任潮)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是跟着蒋介石屠杀共产党的;傅宜生(傅作义字宜生)在1946年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后,执行蒋介石进攻解放区消灭共产党的命令是最积极的。现在他们倒成了毛主席的座上客。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我是被蒋介石通缉的,我一直是反对蒋介石,跟着共产党走的,现在却让我来这里坐&冷板凳&了。&
  4月,柳亚子筹办南社、新南社联合临时雅集,6月又筹组成立文研会。然而,革命成功了,时代巨变了,鸟尽弓藏,已经不需要不是党安排的&南社雅集&和&文研会&了。7月,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柳亚子随同参加,于是南社雅集和文研会就胎死腹中了。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1950年,柳亚子将家传和自己搜集的南明史料、南社和其他革命史料、吴江地方文献数万册献给国家。然而南明诸英雄抗清事迹在今天的教科书上湮灭,而电视荧屏上却充斥着歌颂奴才的辫子戏,时过境迁,令人唏嘘。
  对于诗词,柳亚子诗宗盛唐,词宗南唐、北宋。他曾声称:&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伧楚,而尤重布衣之诗。&他推崇辛弃疾和明末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作品,反对在晚清文坛占统治地位的同光体、常州词派和桐城派,&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做旧诗的人,大概可分为三派,甲派是王闿运,乙派是郑孝胥、陈三立,丙派是樊增祥、易顺鼎。我对于这三派都表示反对,想别创一宗,由明季陈子龙、夏存古以上追唐风。&&我还有一个偏见,就是以人论诗:我在辛亥革命前反对满清,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所以接近清、袁的诗人,我是不佩服的。上面所讲对于近代甲乙丙三大流派的高举叛旗,一大半是这个原因呢!&1917年,柳亚子又表示,民国时代应有民国之诗,决不能让奴才士大夫再做诗坛的头领,排斥同光体是为了给&民国骚坛树先声&。而晚清同光体的代表诗人大都拥护清政府,反对民族民主革命,辛亥后又大都以遗老自居。本年正当张勋复辟前后,南社内部因对&同光体&的评价而发生争论。姚锡钧、闻宥、朱玺等吹捧陈三立、郑孝胥等遗老诗人,柳亚子、吴虞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争论中,朱玺由为&同光体&辩护发展为对柳亚子进行人身攻击。8月1日,柳亚子以南社主任名义发表紧急布告,宣布驱逐朱玺出社,随后,又驱逐了支持朱玺的成舍我。同月,成舍我与广东分社的蔡守勾结,成立&南社临时通讯处&,号召打倒柳亚子。但是陈去病、姚光、王德钟等大多数南社成员坚决支持柳亚子,自8月14日至9月15日,先后有社员八批二百余人次在《民国日报》发表启事,声明&驱逐败类,所以维持风骚;抵制亚子,实为摧毁南社&。10月,进行南社改选,在收到的432票中,柳亚子以385票继续当选,奴才文人遭到彻底失败。
  当时,南社几乎囊括了海内著名的文人学士,如柳亚子、马君武、马叙伦、沈钧儒、黄侃、胡朴安、吴虞、黄兴、苏曼殊、欧阳予倩、李叔同、黄虹宾、杜国庠、杨杏佛、刘大白、陈望道、沈尹默、吴梅等人,均为我国近现代文史方面的名家。而且他们中很多人是一人多艺,精通旁道,可谓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南社的崛起使得清廷两百余年奴化教育的&硕果&灰飞烟灭,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实现了中华在文化领域的光复,奠定了现代文化的基础。前有复社,后有南社,两社永垂不朽!
— oldland @ 7:17 p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灰意冷的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