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私下与劳动者就工伤赔偿达成协议是否有效

工伤赔偿,和解协议是否有效?
&【法律咨询】您好,胡律师。我单位有一个员工,上班时受伤,单位没有购买社保。员工主动找单位,要求私了,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内容大概为:员工自愿放弃进行伤残鉴定,员工要求单位一次性支付补偿1万元,事情就此了结。在单位支付了赔偿款后,今年该员工自己申请了工伤认定,并进行了鉴定,是九级伤残,现在要求单位支付各项赔偿款5万。我们已经达成和解协议了,怎么还要单位赔偿啊,难道和解协议没有效吗?
【胡敏律师解答】呵呵,让人头疼的和解协议。工伤赔偿中,和解协议是否有效,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工伤赔偿和解协议本质是民事合同,平等主体针对某一问题达成的合意。在劳动纠纷中,和解是法律所允许的一种解决问题方式,具有便捷、高效等优点。合同法53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合同法第54条规定,如存在“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或“订立时显示公平的合同”,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变更或撤销。本案中的和解协议是否有效,就要和解协议是否属于合同法第53、54条所规定的情形。
工伤赔偿的标准是不是法律强制性的规定?有争议。我国没有劳动基准立法,一般认为工伤赔偿标准是一种计算标准或参考标准,如低于标准赔偿,劳动者同意,视为劳动者对自己实体权利的放弃。工伤赔偿协议,一般不会因为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是否有效,还要看是否存在合同法所说的“重大误解”、“显示公平”的情形。最高院民一庭在“工伤事故民事审判实务问答”(载《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这样论述:“工伤者在于用人单位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并经用人单位履行完毕后,又以补偿低于法定标准为由反悔的
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争议时不能以补偿标准低于法定标准为由认定协议无效。如果当事人以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为诉讼理由,请求变更或撤销的,可视情况作出处理。如果补偿金额相差不大,或在协商时明智补偿标准仍接受的,一般不予支持,如确对工伤补偿标准不了解实际所获补偿有明显低于法定标准的,可以变更或撤销补偿协议。”
本案劳动者没有评残就进行了赔付,工伤能否评残,能评几级伤残,伤残能赔付多少钱,作为劳动者,他并不知晓。经过鉴定后,发现获得赔付与应得赔付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劳动者以重大误解为理由请求撤销赔偿协议,应能得到支持。
& &&单位与员工私了的情形很多,除了工伤,还有经济补偿,未签合同赔偿等,怎么规避签了合同却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呢?胡敏律师建议,单位在签和解细节协议时,应详细告知劳动者法定赔偿内容,并在协议中明确,按照法律规定应赔付多少,劳动充分了解上述赔偿项目和数额,基于某原因(如单位困难),仅要求赔付多少,自愿放弃差额部分。这样的协议,可大大降低被撤销的法律风险。
我的更多文章:
( 22:09:02)( 22:37:14)( 23:21:41)( 12:38:50)( 15:40:55)( 14:23:19)( 16:21:58)( 12:13:11)( 19:44:0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私了不影响工伤认定 -- 政策法规 --
&法规搜索:
私了不影响工伤认定
&&& 9:34:51
&&& 【案例】张某在某塑编厂工作时受伤。治愈后,双方所属街道办事处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员制作了笔录,张某和塑编厂厂长均在笔录上签了字。之后,张某和厂方签订了赔偿协议书,塑编厂按照协议内容支付了张某11万余元赔偿费。
&&& 几日后,张某到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在调查过程中,塑编厂不予认可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张某遂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在确认劳动关系案件审理过程中,塑编厂矢口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但未出具任何证据。张某提供的赔偿协议书上只有劳动者和厂长(法定代表人)的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无人民调解组织印章,也无调解员签字。
&&& 人社局根据事实和相关法律依据认定了张某所受伤害为工伤。张某又再次申请仲裁,要求塑编厂支付工伤待遇。
&&& 仲裁机构最后支持了张某的工伤赔偿请求,裁决被申请人扣除已支付张某的款项外,应再支付张某人民币98818.9元。
&&& 【评析】劳动者遭遇工伤以后,用人单位私下与劳动者就工伤赔偿达成协议的情况越来越多。那么这种工伤私了的协议究竟法律效力如何呢?
&&& 笔者认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者直接与用人单位就工伤达成赔偿协议后,劳动者又提起工伤认定及仲裁申请的,仲裁委应支持劳动者的请求。就如本案中,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只是做了初步纠纷调解,最终并没有依据法律程序将本案处理完毕,争议双方实际上还是“私了”。在证据采纳上,双方提交的赔偿协议书内容一致,但落款及加盖的印章不一样,不能排除塑编厂通过不正当渠道添加了印章。因此,仲裁委采信张某提供的赔偿协议书,不支持塑编厂以双方达成协议而不进行工伤赔偿。
&&& 在本案中,张某受伤后塑编厂未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认定工伤,违反了法律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在协商过程中,也不符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14条“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的程序规定。再者,协议书的效力应视工伤认定结论而定。显然,协议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赔偿额差异巨大,显失公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 另一种情况是:劳动者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并启动工伤认定程序,在此前提下与劳动者私了,这是有效的。因为《劳动法》第7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但是,《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撤销的有:(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因此,对于发生工伤纠纷后,协商最有效的形式就是通过调解组织按法律程序调解,制作有效的调解协议书。(王高福 青仁)
( 来源:摘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
责任编辑:凌洁“不屈的江淮、伟大的胜利”图片展在南京拉开帷幕。[]
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
一条内容为"坚持贩卖儿童判死刑"的图文帖席卷网络。[]
& &&&& & 正文
在单位发生工伤别“私了” 履行不好会出问题
【字号:&&】【】
  中国江苏网7月30日讯 & 在单位发生工伤后,单位出于种种考虑,与当事人协议&私了&,结果后来又不兑现,这样的遭遇也让当事人很郁闷&&
  连云港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为工伤后离职又没有获得补偿的劳动者讨公道。
  【案情介绍】
  2010年9月,曹先生进入某电子公司工作,公司没有为其办理社保参保手续。日,曹先生在工作中受伤。日,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其为工伤。日,曹先生被鉴定为伤残七级。
  日,公司与曹先生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公司一次性支付其补偿金6.8万元,双方劳动关系、工伤保险关系终止。之后,双方未实际履行该协议。日,该公司出具《辞职证明书》,称曹先生于2010年9月入职,现因个人原因提出离职,双方劳动关系解除。离职后,曹先生向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请求裁决电子公司按照七级伤残标准支付其所有工伤保险待遇。
  【争议焦点】
  职工发生工伤,双方就工伤赔偿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但当事人一方反悔或未履行协议时,协议是否有效。
  【案件评析】
  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认为,劳动者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就工伤保险待遇私下与劳动者达成的协议,当事人有异议提起劳动仲裁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公平原则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作出判断。对于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协议,仲裁委有权依据劳动者的请求,判决用人单位补足双方协议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
  本案中,曹先生在公司工作过程中受伤,并已被认定为工伤,其依法应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双方虽就工伤保险待遇事宜签订了书面协议,但公司并未按协议约定向曹先生支付相关补偿金,双方的劳动关系也未实际终止。因此,该协议对曹先生不具有约束力,曹先生依法享有获得相应工伤赔偿的权利,仲裁委支持了曹先生的仲裁请求。
  【启示思考】
  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表示,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经相关劳动部门认定为工伤的,有权利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劳动者受工伤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私下达成赔偿协议,之后劳动者又就工伤保险待遇提起仲裁申请,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赔偿,应综合衡量意思自治和公平原则,对赔偿协议的效力作出具体判断。
  如果赔偿协议是在劳动者已认定工伤和评定伤残等级的情况下签订的,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情形,那么应该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认定协议有效。但是如果劳动者能证明该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等情形,符合合同变更或撤销情形的,仲裁委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赔偿协议是在劳动者未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工伤和评定伤残等级的情形下签订的,且劳动者实际所获补偿明显低于法定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可以变更或撤销补偿协议,判决用人单位补足双方协议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记 者 陈兵 通讯员 韦利)
在单位发生工伤别“私了” 履行不好会出问题
&&责任编辑:孙骏、娄静&&
弥子瑕一、晋卫灵公与弥子瑕《韩非子?说...
7月8日下午,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在微博...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我的位置: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私下签订工伤补偿协议的效力认定
时间:&&|&&作者:杨建强&&|&&浏览:1096
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应当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本案中,虽然原、被告签订了工伤赔偿调解协议书,但是协议签订时被告伤残等级鉴定未作出,双方签订的工伤赔偿调解协议书缺乏客观事实依据。
【案情】被告芮某玉系原告市龙某通信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某通信公司)职工,双方自2004年9月建立劳动关系,最近一期自日起至&日止。日晚,被告骑车摔伤,日经溧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原告对不服,向溧水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期间在行政复议机关主持下,原、被告双方于日达成了调解协议书。日,被告经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5级伤残。日被告申请,同年2月21日,溧水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裁决:龙某通信公司一次性支付芮某玉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合计元。原告认为,溧水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严重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故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原告不承担溧水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溧劳仲案字(2011)第42号仲裁裁决书所确定的法律责任。【审判】溧水法院经审理认为,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应当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本案中,虽然原、被告签订了调解协议书,但是协议签订时被告伤残等级鉴定未作出,双方签订的工伤赔偿调解协议书缺乏客观事实依据,且协议书中约定的赔偿金额明显低于《》及相关法律规定的赔偿标准。应当按照工伤保险待遇,由原告补足被告调解协议书中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因此,溧水法院判决驳回了原告南京市龙某通信工程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并要求原告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被告工伤赔偿差额部分元。宣判后,原告不服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理由是:一审法院超出龙某通信公司与芮某玉订立的调解协议书来确定上诉人的义务缺乏法律依据,芮某玉在一审期间并未要求撤销该调解协议书,一审判决也未认定该调解协议书无效,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应当按照该协议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南京中院经审理,确认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针对龙某通信公司的上诉理由,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虽然龙某通信公司与芮某玉于日签订了工伤赔偿调解协议书,但是该协议签订时芮某玉的伤残等级鉴定没有作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养老金、医疗费以及工伤保险待遇、经济补偿金、培训费及其他相关费用的案件,给付数额不当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变更。根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芮某玉仅得24860元,远低于依据工伤等级计算的应得数额,一审法院判决变更,并无不当。因此,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评析】这是一起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私下达成工伤赔偿协议后,劳动者反悔所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针对工伤所达成的协议效力问题。之所以出现协议处理工伤的情况,更多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以致于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不能够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赔偿款项来分担自己的风险,于是通过协议处理的方式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兼有公法和私法的双重属性,公法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排斥意思自治,其法律规范对当事人具有强行性,在允许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以合同形式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同时,又作出许多强制性规定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后与用人单位签订赔偿协议,该协议具有私法性的一面。对工伤赔偿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不能一概而论。一、有效的协议如果该赔偿协议是在劳动者已认定工伤和评定伤残等级的前提下签订的,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情形的,应当认定协议有效。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也可以协商解决。”法律并没有强行限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工伤赔偿待遇协商解决。况且,在已经认定工伤和评定伤残等级的情况下,劳动者对自己能够获得的利益是有所认识。双方进行协商的过程,是各自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博弈的过程,对预期的风险都应当有预判能力。因此,只要工伤赔偿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劳动者又不能举证证明用人单位在签订协议时采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手段的,应当认定该协议有效。二、可变更的协议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规定尚不完善、灵活,特别是工伤赔偿程序必须先经过工伤认定、再劳动能力伤残等级鉴定、后经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的一方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工伤赔偿案件,整个程序下来也要一年以上的时间,遇上复杂的案件可能要拖上几年。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很多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后选择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减轻讼累,缩短获赔时间。本案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调解协议的时间是日,当时劳动能力伤残等级鉴定尚未作出。虽然双方的协议书是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但在协商过程中,芮某玉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处于不明状态,他并不清楚可以获得怎样的利益,导致轻易与用人单位订立了协议。因此,芮某玉处分权利的行为属于有瑕疵的行为,其效力处于待定状态。而且双方协议约定的赔偿金额过分低于芮某玉依法应获得的赔偿金额,该协议履行的后果明显对芮某玉不利,必然导致其权利受到损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变更给付数额不当的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因此,如果工伤赔偿协议是在劳动者未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工伤和评定伤残等级情形下签订的,且劳动者实际所获补偿明显低于法定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人民法院可以变更补偿协议,裁决用人单位补足双方协议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
作者: [陕西-西安]专长:交通事故 婚姻家庭 房产纠纷 法律顾问 刑事辩护 律所:陕西东瑞律师事务所8526积分 | 帮助6779人 | 18个好评电话:
温馨提示:华律网专题由编辑人员收集整理而来,不代表华律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法律问题(如离婚、房产纠纷、
人身伤害、刑事等),建议您(免费)。
相关推荐阅读:
法律咨询向律师描述您的问题吧
请描述您的事件原委,问题描述的越详细,律师解答的会越准确哦!
你已输入0/3000字
下一步你还可以:
看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
遇到法律问题,上华律网在线咨询律师!中国最便捷、最大、最专业法律咨询平台,12万执业律师为您解答!
在线客服:
(注:此为客服QQ不提供法律咨询!)
(投诉建议与合作)
律师服务热线:400- 传真:028- 四川?成都市高新西区天辰路88号(电子科技大学西区科技园内)当前位置: >
浅析工伤赔偿和解协议性质和有效性
  工伤事故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进入机器制造机器的社会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成长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还有工伤事故的层出不穷。为解决这个矛盾,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工伤保险制度。
&&& 我国在2004年施行的《》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工伤保险条例》第1条)。该法通过行政法的强制性把大多数的工伤事故纳入工伤保险关系中,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私权领域的渗透,从该法施行之后我国的工伤赔偿纠纷也开始独立于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开始笼罩上行政权的影子。
&&& 在我国工伤赔偿处理实践中,经常出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私下签订和解协议,无论该劳动者是否经过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无论是否有行政机关或者法院的参与,双方都就工伤赔偿数额达成协议。这实际上规避了工伤保险法律的适用。在达成协议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出现以各种理由推翻以前的和解协议的情况,尤其是在劳动者没有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情况下签订的和解协议。这种协议不仅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诟病,也遭到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社会甚至发出了&工伤岂可私了?&的疑问。针对这种&热烈的&一边倒的批评,笔者作为在基层法院专门审理劳动争议的一名普通法官,结合民法理论和审判实践,拟对没有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工伤赔偿和解协议(本文和解协议即指该类协议,除非文中作出特别说明)做一&冷静的&分析,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工伤损害事故的性质
  (一)主要有两种学说
  1、侵权行为说
  该说认为工伤损害事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侵权行为,应当由《民法通则》调整,并有一般侵权行为向特殊侵权行为定性的演变过程。典型的例子如《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9年第1期登载的《张连起、张国莉诉张学珍损害赔偿纠纷案》,以及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5期登载的《刘明诉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第八工程公司、罗友敏工伤赔偿案》,这两个案子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遵循着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的一般侵权行为思路来认定工伤损害事故。然而随着工伤事故的日益严重,民法学者梁慧星认为工伤损害属特殊侵权行为,受雇人在工作中遭受的伤害为工业事故,工业事故在现代民法中属于特殊侵权行为。之后的2003年最高法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也采纳了这一观点。《人损解释》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其措辞斩钉截铁,没有为雇主通过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而获得免责留下丝毫余地,显然采纳了无过错责任。但无论是认为工伤损害是一般侵权还是特殊侵权,其性质都属于侵权行为,应当在侵权行为法的范围内也就是民法的范围内加以调整。
  2、工伤保险关系说
  持此观点学者认为,按照现行劳动法规范,工伤损害的性质是劳动保险,由劳动保险法规调整该说认为工伤保险正是摆脱侵权法的思维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劳动法的日益独立,工伤赔偿责任逐渐从民法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体系。这是社会保障生存权在工伤保险领域中的反映,即对经济弱者进行保护和帮助时要求国家作为的权利,而非侵权行为法所能涵盖。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损害赔偿最大的区别是:不以用人单位的过错、劳动者的损害与用人单位过错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条件,只要认定损害属于工伤即可。实际上是用工伤保险法律排斥了民事法律的适用余地。
  (二)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
  1、工伤损害事故是一种被赋予了国家强制性的特殊侵权行为
  对于工伤损害事故,民法从工业事故无过错责任特殊侵权行为的角度加以规范,劳动法从工伤保险关系的角度加以规范,这就构成了工伤损害事故这一法律关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工业事故的特殊侵权行为,又是工伤损害的劳动保险。而且二者存在交集,即被工伤保险所涵盖的同时构成侵权责任的工伤事故。因此,关于工伤损害事故的性质应在二者交集的基础之上加以讨论。其实,侵权行为说和保险关系说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都从某一角度揭示了工伤损害事故的性质,但都有局限性。工伤损害事故从原则上说,就是现代民法上的工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性质应属于特殊侵权行为,但侵权行为说没有从保护生存权的角度看,工伤损害事故也具有工伤保险的性质;而保险关系说割裂了工伤保险关系与侵权行为关系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工伤保险是以侵权行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工伤损害事故来源于侵权行为,在国家法律赋予它行政上的强制性后即具有了工伤保险性质。只看到工伤损害事故侵权性质,认为工伤赔偿和解协议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认定和解协议有效是错误的;同样只看到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强制性,一概认为和解协议没有理论和法律基础,从而认定和解协议绝对无效也是片面的观点。
  二、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的性质
  (一)认定和解协议性质的前提是要区分侵权之债和合同之债
  结合上面讨论的工伤损害事故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出,既然工伤事故是一种赋予了国家强制性的特殊侵权行为,那么劳动者针对工伤损害提出的赔偿请求权就是一种侵权请求权,即理论上所说的侵权之债。按照债法的通说,侵权之债与合同之债是有区别的,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合同之债达成的协议是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侵权之债达成的协议是确保已经确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得以履行的协议。进一步说,合同之债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体现,而侵权之债联系双方当事人的是民事赔偿责任。合同当事人之间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可以因合同没有达成而不存在。而侵权行为的和解协议的当事人之间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却不可以因和解协议没有达成而归于消失。从逻辑顺序来看,合同一般是当事人之间产生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前提,而和解协议则是当事人之间已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后果。在笔者了解的很多社会观点中总是把和解协议与合同等同起来,用合同上的有效合同、无效合同以及可撤销合同、可变更合同理论来解释工伤赔偿和解协议,这实际上是犯了概念性错误。和解协议是对侵权之债达成的协议,所以是无法用合同理论来进行解释的。从最高法《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号)中&关于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司法解释中可以看出,和解协议本质上不属于合同法的理论范畴,最高法把调解或和解协议表述为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而不是表述为民事合同,几字之差,可谓意义深远。
  (二)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的本质不是合同而是一种民事行为
  (1)民事行为理论
  从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来看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法律行为的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的概念来法律行为这个概念,而法律行为的概念源于德国法学家萨维尼的创造,其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中,对法律行为这个概念理论化,后来为德国民法典采用。由于法律行为这个概念被用于各个部门法,为了和其他部门法相区别,民法领域的法律行为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这个概念在大陆法系通行的理解是民事主体旨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表意行为,其中不仅包括不道德或违反法律的无效法律行为,而且包括行为人有权提出撤销的可撤销法律行为。但是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采纳了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的观点,为了将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民事行为等纳入法律行为体系中,民法通则采用民事行为这个概念来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用来表述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2)民事行为有效的要件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意思表示真实。c、行为内容不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无效民事行为主要是因欠缺有效要件,从而肯定不能发生行为人预期法律效果的民事行为。包括主体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不真实以及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可撤销或可变更民事行为是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民事行为,包括重大误解、误传、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由于我国民法通则没有相关的规定,但在合同法中规定了几种效力未定的合同,由于和解协议不属于我国合同法适用的范畴。在本文中对效力待定的和解协议就不予讨论。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民法的一般理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可以类推适用,效力待定的和解协议也可以参照合同法相关规定来进行解释。
  根据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的有效的基本要件:1、主体适格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的有效性
  (一)认为工伤赔偿和解协议无效的主要观点
  1、用人单位不是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法定主体,不具有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权利,所以协议在未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之前就对是否认定工伤和劳动能力等级作出协议是无效的。
  2、劳动者签订工伤和解协议,存在显失公平、重大误解、甚至在是在用人单位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情况下签订的,违背了劳动者真实意思表示,所以该协议无效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的行为,违反了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事故的管理制度,而且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所以是无效的。
  (二)对无效观点的分析
  结合理论上对民事行为有效要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主张工伤和解协议无效的观点表面上是成立的,但是均忽视了一些关键的细节问题,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张一律无效的观点实际上是片面的。
  1、用人单位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当然不是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法定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不具有与劳动者就工伤赔偿具体数额达成协议的主体资格。实际上,如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协议中明确:该赔偿数额只是对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等级的事先估计大概数额,在劳动行政部门作出是否工伤认定以及鉴定出劳动能力等级之后,该赔偿数额可以根据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级发生变化,那么,这就说明用人单位并没有通过和解协议本身来代替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意思表示。该反对观点没有看到有些协议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的赔偿数额只是对是否工伤和劳动能力等级作出了一个大致的估计数额,并没有据此进行认定工伤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所以这个反对观点具有片面性。
  2、不可否认在现实中由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地位上的不平等,有不少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欺骗、胁迫劳动者、以及乘劳动者之危,迫使劳动者在不了解工伤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在不清楚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具体标准下签订了工伤赔偿协议,这种协议违背了劳动者的真实意思表示,认定无效是有合情合理的。但是,随着我们法治国家的进展,劳动法规的完善和宣传,劳动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工伤认定标准和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特别是劳动者在咨询律师和相关政府部门后,在律师或者在劳动保障所甚至是在法院的主持下签订的和解协议的是否能认为无效,还是值得探讨的。上述协议特别是在劳动保障所和法院主持下签订的和解协议,虽然工伤未经认定、劳动能力等级未经鉴定,但是劳动者通过律师、劳动保障所、法院等专门人士和机构完全可以了解相关的法律和标准,这些专门人士和机构也有义务在调解时向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进行法律法规、鉴定标准的充分释明。劳动者完全可以在了解相关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权利和赔偿具体数额作出一定的让步和放弃。笔者在基层法院调解时候,有的劳动者在完全了解相关法律和标准的情况下,明确表示为了尽快获得赔偿可以对具体数额作出让步,只要不是和最终鉴定结果差距太大,劳动者表示可以接受和解协议达成的赔偿数额。针对这样的情况下签订的工伤赔偿和解协议,一味的否定其有效力是否有意义,应该是值得主张协议无效的人深思的
  3、诚然,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规定的。但是国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绝对无效。相反,《工伤保险条例》第52条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6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第21条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和解。&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实际上给了工伤赔偿纠纷当事人协商和解的权利而没有一味的否定双方当事人和解协议的效力。工伤赔偿纠纷中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协议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首先应推定其是有效的。
  (三)工伤赔偿和解协议有效的具体要件
  1、双方当事人对工伤赔偿纠纷有处分的主体资格。比如劳动者死亡的工伤赔偿纠纷,其近亲属就是适格的和解协议当事人。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结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进行认定,对租赁厂房、承包经营、劳务派遣情况下认定赔偿主体资格要参照相关的法律法律和规章
  2、双方当事人对和解协议内容权利有明确的认知和处分权并协商一致。特别是劳动者对是否认定工伤和劳动能力鉴定等级标准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3、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对劳动者在协议中放弃进行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等级鉴定的协议条款,由于这些条款涉及国家强制性规范,协议中不能加以协商,这一条款应认定无效,但这些条款的无效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四)认定和解协议有效在实践中的积极意义
  1、认定和解协议效力可以减轻劳动者在工伤处理程序中的讼累
  以下是笔者整理的我国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工伤处理步骤以及该步骤可能经过的程序
  1、申请工伤认定
  证据不足的先确认劳动关系
  (1) 劳动仲裁
  (2) 民事一审
  (3) 民事二审
  2、工伤认定部门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3、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
  (1) 行政复议
  (2) 行政一审
  (3) 行政二审
  4、工伤认定部门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结论(对此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5、劳动能力鉴定
  (1)、劳动能力鉴定部门作出伤残等级鉴定
  (2)、对鉴定结论不服,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3)、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最终劳动能力鉴定
6、工伤待遇索赔
  (1) 劳动仲裁
  (2) 民事一审
  (3) 民事二审
  (4) 民事执行
  从以上程序我们看到,工伤赔偿程序可以说到了繁琐的程度,也许我国法律是想给劳动者一个多方维权的渠道,但是也无形中增加了劳动者的讼累。笔者在基层法院接触的工伤赔偿案件基本上已经到了上述步骤的第6个阶段,从工伤事故发生后到劳动者走进法院处理赔偿纠纷基本都经过一年以上了,经过两年以上的也有不少人。如此漫长的维权道路是否值得提倡实在值得我们法律界人士深思。法谚有云&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工伤赔偿中迟到的赔偿难道还是有效的赔偿吗?相反。如果在工伤处理程序中赋予双方当事人和解的权利,赋予该和解协议的效力。无论协商调解的数额是多少,大多数协议都得到有效的履行,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迅速获得赔偿后起码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压力,甚至可以缓解一个家庭的燃眉之急。对劳动者而言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工伤赔偿和解协议,但是却关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不可谓不大。执法、司法机构在认定和解协议无效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到这种因素?
  2、认定和解协议效力有利于法院审理工伤赔偿案件,节约司法资源
  在确认和解协议效力的前提下,我们结合工伤赔偿的6个阶段来看。如果需要确认事实劳动关系,该和解协议本身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是确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重要证据,有利于人民法院迅速解决工伤赔偿中确认事实劳动关系的案件。如果在和解协议中有对工伤认定的内容,那么该调解协议在工伤认定阶段的行政诉讼中也是重要的诉讼证据以此类推,认定和解协议的有效性有助于人民法院审理相关的工伤案件,这也是解决现在人民法院人少案多矛盾,节约司法资源的有效措施。
  3、认定和解协议效力有助于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伤赔偿纠纷是劳资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由于工伤事故导致劳资双方产生很大的矛盾,漫长的维权道路又激化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矛盾。在基层法院的工伤案件中,劳动者无一例外的要求在工伤赔偿的同时解除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可见工伤赔偿纠纷的维权道路已经让劳动者对用人单位产生了不信任,对用人单位的归属感已经荡然无存。而和解协议的有效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用人单位认可工伤事故,劳动者也快速的获得相应的赔偿。本来紧张的劳资矛盾就有缓和的可能。用人单位也可以认可劳动者继续在单位工作,劳动者对单位的归属感没有消失。对那些符合有效要件的和解协议认定有效也是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突破口。
  (五)无效、可撤销或可变更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的情形
  1、无效情形: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无效。
  用人单位采取欺骗劳动者,胁迫和乘人之危的方式强迫劳动者签订工伤赔偿协议都是无效的。因为这都属于违背了一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由于我们上文论证了和解协议是一种民事行为而不是一种合同,所以合同法中的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的合同是可撤销合同的规定对和解协议不适用。这也是民事行为和合同区别的地方。其中用人单位在签订工伤赔偿和解协议时候故意不告知劳动者可以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诱使劳动者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逃避自己的工伤赔偿义务,该用人单位可以认定欺诈,所签订的和解协议无效。
  2、可撤销情形: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和解协议可撤销。
  可撤销的和解协议主要属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情形,用人单位没有采取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情形。但是用人单位没有尽到完全的告知义务,或者在劳动保障所和法院的调解下,双方当事人对和解协议内容产生错误认识,造成较大的损失。可撤销的协议主要涉及对是否工伤和劳动能力鉴定等级有争议的情形。双方对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事先估计和后来的实际情况有出入,除非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自愿放弃自己一部分权利的情况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可以提出对该协议的撤销。这里要提出一个情况,如果和解协议所确定的数额比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确定的数额要高,该协议是否可撤销?有观点认为和解协议比法定标准高应认定高出的部分是用人单位自愿给付劳动者的补偿金,为保护劳动者和维护和解协议有效性,用人单位不能以此为理由要求撤销该协议。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和解协议本身是平等主体间的一种民事行为,劳动者可以因为误解和不公平撤销该协议,用人单位同样可以因为误解和估计错误导致不公平而提出撤销该协议。
  3、可变更情形
  除是否认定工伤和劳动能力等级两个因素双方当事人有争议涉及到协议是否可以撤销的问题外。但是还是有其他因素影响赔偿数额,如月平均工资标准,解除劳动关系时间,劳动者年龄等等情形,这些情形有争议的话涉及到该和解协议是否可以变更。因为这些因素的争议不涉及到整个协议的有效和无效,只是当事人对一些事实情况的争议,所以笔者把这些情形归入和解协议可变更的范围。
  在工伤赔偿处理中应充分发挥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纠纷处理的专门性和权威性,劳动行政部门应该提前介入工伤赔偿纠纷。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达成的工伤赔偿和解协议应多加以指导和监督,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协议的效力。这样在减轻法院诉讼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劳动者的讼累,达到的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
本文引用地址:/peichangxieyishu/2009-11/QianXiGongShangPeiChangHeJieXieYiXingZhiHeYouXiaoXing.html
最新文章 &&
热门文章 &&
[1084782次]
[994507次]
[683238次]
[666812次]
[618643次]
[613094次]
[599117次]
[597856次]
[538679次]
各省条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