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老师分析荀子和韩非子学说与韩非子学说的关系

&前言: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始祖与集大成者,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企图靠人的“忠诚”来维系企业管理的想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的确是过去时了。而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建全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再假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或许才是当下企业迫切需要反思与笃行的真理。 作为韩国贵族,目睹韩国国政衰乱、日渐趋危的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力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未被采纳继而发愤著书立说。他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如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了“势”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从而集法家学说之大成。《韩非子》收集的韩非多篇文章表述了其立场和情感,申明了治国主张和方法。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秦始皇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而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子怀旷世奇才,正合于世,而因忠贞爱国不负韩,终为他人寻计所害,此仁此爱感召天地,谁说法士无情义?!西风东渐,注重人性和谐慢慢成为当代中国的管理潮流。但物极必反,人性深处的矛盾,却使强势领导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也给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子等这些法家人物所留下的智慧,却可以使我们轻松高效、游刃有余地了解人性。比如,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好刑名之学,闻秦孝公求贤,离开魏惠王,筱供以他为左庶长,下令变法,商鞅在秦国震动颇大,通过变法使得秦国日渐富强。商鞅的许多经典的故事历代被世人传颂,即使在于今天,他的许多言行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乃至管理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与指导意义。所以,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今天就围绕着韩非子智慧的话题展开内容。近些年来,诸如《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请给我结果》之类的书籍热销于市,各行业企业关于“强硬执行力”的培训方兴未艾,哈佛大学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及各家MBA等机构中,法家思想涌注如泉!这些现象的发生,大合当今社会急剧竞争之势,有如战国争雄年代的旌嚣,法家思想早已在社会行各届汇成股股暗流。德国、日本人们颇具法家风骨,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能从废墟堆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精神内因。严酷犀利、无情唯法,无须繁文缛节――正合法学之行径,纵观古今中外数千年,唯有法家一派思想体系,以“社会与体制”为本体,集中体现“实效”四字!近代史上一代豪杰曾国藩,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年少以儒修学养性,厚积薄发;中期年青以法为大风,渐行叱诧之事,终积大功大德;后期不追俗愿,持盈保泰,信守道家。相反地,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平凡人们的影子,一生庸庸碌碌者多埋于事,疏于法;一生有所作为者,必然中行法道。法家思想,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以社会与体制为本体,以“管理与实效”为根本。这,对于任何企业管理或者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余世维先生说得好:“法家是基础,要先用法家把人的行为规范好,再用儒家来导正人性,再上面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适用于不同境界的管理,在起步发展阶段,管理不规范,用法家规范人的行为是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思想觉悟提高到一定层次,可以用儒家的思想来导正人性,管理发展到高层次,人的素质和品德都很高,管理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中国这个特殊时期,市场刚打开大门,很多行业没有规范的体制,若企业之风也流泛无章,任由内耗,则企业又离破产走近了一步!谭小芳老师(预定法家管理智慧,请联系)通过解读法家善与恶、思与行、法术势、矛与盾、冰与火、有私与无私、赏与罚、贤与愚等八个对立的方面,说明一个懂得领导艺术的领导者,必须掌握法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法(固定的法则)、术(控制的手段)、势(政治的权力)。管理者若能很好地把法、术、势相结合,领导的位置就不容易被蒙蔽,而下级也不会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而作乱,才能轻轻松松做领导。如果你就职于政治、管理或商业竞争等领域,要想从传统中吸取轻松驾驭局面的智慧,那么法家的领导艺术是你不二的选择,它可以使你表现出色,所获不菲。具体来说,谭小芳老师认为,法家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企业者的启发有如下几点――1、法治理念与完善的机制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始祖与集大成者,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企业的管理应当要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机制。首先,我很赞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诸子百家时对法家法治的解释与理解-----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即规章制度。非但如此,法家诸子还倡导法治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执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在商秧变法中有据可考,那就是秦孝公应用商秧变法过程中太子即后来的秦惠王犯例,商秧依法治了太子的老师的罪。在中国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正是运用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才获得成功。“该流程方案需固化,5年内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非原话)这是任正非在华为起初聘请咨询公司量身定做其营运流程与管理机制之初给华为中、高层的执行批示。谭小芳老师表示,在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当中也唯有任正非对韩非子的“法治”理念理解的独到与执行的雷厉风行。或许,这也正是华为企业能不断取成功并挤身国际知名企业行列经验之一吧。下面,我们再以扬子空调有限公司为例,从企业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来详细阐述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积极影响。扬子空调有限公司自2001年1月改制以来,一直将“成为业界最有价值和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作为组织的远景目标,同时,每一个战略年度,公司都会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年度经营目标,目标涵盖销售收入指标、产量指标、产品研发指标、工程设计指标、成本控制指标、利润指标、员工收入指标、文化建设指标等各个方面。正如法家所言:治强才是的目标,企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强大,这只是企业的短期目标,只有强大、更强大才能逐步实现组织的远期目标。扬子空调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采取的是直线式管理模式,其最大的好处是决策层能够亲自掌控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过多的中间管理环节,减少多余的层级,快速反应、高效运行,这在企业初期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所要经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宽泛,原有的组织架构就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于是从2005年起,企业大胆尝试对组织架构进行改革,从原来的直线式管理模式变革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成立了5个事业部,在所有事业部之上,成立一个纯粹的职能管理机构---扬子空调总公司,对全公司的人、财、物进行统一和分配。事业部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划小了核算单元,真正做到了通过组织的分工与协同实现经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并最终促成总体管理目标的达成,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在原有5个事业部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农业人工环境事业部,更进一步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和精细化。在法家看来,一个理想的、足以控制全局的组织结构,必须有一个能决定和支配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设立有这样一个控制中心的的,是实现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与的根本条件。企业的运营,仅有目标和组织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完善的制度是基本的保障。2、不要依赖人治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已乎根深蒂固了。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夸大或者说过于依赖“人治”,抑或是英雄人物了。孰不知,人却是尘世间最不可靠的了。所谓的德才兼备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那种企图靠人的“忠诚”来维系企业管理的想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的确是过去时了。而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建全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再假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或许才是当下企业迫切需要反思与笃行的真理。3、执行力或许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也许真的不是缺“法治”的环境或者说基础,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缺失所谓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如果能做到像商秧执法一样“王子犯与庶民同罪”,公平、公开、公正的执法,或许企业的执行力自然就有了。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得要因地制宜,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执行的艺术性、灵活性,或许身为执行者才不至于落得像商秧一样“作法自毖”。4、“治吏不治民”与“管理者”基于为君主进言献策这一特定政治目的,《韩非子》所论述的对象是各级政府官员及君主的亲属、侍者,而不是普通民众。他论述道:“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若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外储说右下》)也即,摇树的人如果一一去掀动每一片树叶,那么即使累的筋疲力尽,也无法使树叶全部抖动;而如果左右摇动树干,那么,树上所有的叶子都会一起晃动。同样道理,善于张网捕鱼的人,只要拉住渔网的纲绳,鱼儿就能尽收网中;而如果一个个地拨弄网眼,不仅劳苦不堪,还将一无所获。在此,官吏就如同民众的“本”和“纲”。谭小芳老师表示,韩非的这一比喻不仅贴切、生动,而且寓意深刻――的确,为数众多的民众恰似“叶”、“目”,作为最高统治者当然难以一一对其进行管理控制。而如果抓住官吏这一管理民众的“本”、“纲”,就能够取得“撼木摄叶”、“纲举目张”的控制成效。为此,韩非得出结论:“故明主治吏不治民。”他强调,只要最高统治者能够选准、用好各级官吏,就可以借助他们而控制好众多的平民百姓,形成臣下恪尽职守,百姓安分守己的局面。如此,君主便能安坐于朝廷之上,悠闲自得于闲暇之中,即使清净无为,也能把国家治理好。韩非子的这一管理对象界定对现代管理而言也是具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的。20世纪,管理学家们称之为管理的世纪。世纪之初,经泰罗、法约尔等早期管理学家的努力,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萌芽、诞生,并进入到科学管理时代;霍桑实验之后,行为学派在管理学中大行其道,使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了革命性变革;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新的管理学理论不断提出,管理学进入了丛林时代。纵观20世纪学理论的发展,可谓蓬蓬勃勃、枝繁叶茂。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却蓦然发现,整个20世纪人类在管理学研究对象界定方面出现了重大缺失,即只看到了对工人和普遍民众的管理,而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置于了管理的视野之外。于是不少学者提出,21世纪就是“管理管理者”的世纪。相比之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韩非子就已在实质上提出了管理管理者的思想,并就此提出了大量管理之术。这些思想、技巧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管理者”的世纪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齐放,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道家老子庄子学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学说,法家韩非子,兵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和无家人士的学说各自论述观点,究竟是对我们社会发展是好还是坏呢?那_百度作业帮
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齐放,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道家老子庄子学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学说,法家韩非子,兵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和无家人士的学说各自论述观点,究竟是对我们社会发展是好还是坏呢?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是有功还是有过呢?
好 当然好了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的主要资料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又有李耳、伯阳、老来子等称谓(需进一步考证),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宇宙的本源,“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他出身微贱,做过工匠,自称"贱人"。曾学过儒学,后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学,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墨子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有深切的体会,激烈反对"富侮贫,贵傲贱",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财的要将财分人,有道的要用道教人,这样可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但是这种"兼爱思想"抹煞了阶级对立的事实,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墨子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主张,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也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非正义战争。《墨子·公输篇》记载了一个故事: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楚是大国,宋是较小的国,墨子从齐国赶到楚国,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能以大国欺侮小国;同时,他还派人赶到宋国帮助作好防守的准备,结果制止了楚对宋的战争。不过,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鬼神能够赏贤罚暴,这说明他仍未突破宗教迷信世界观的束缚。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行为记载在《墨子》一书里。今本《墨子》共15卷,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荀子》)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名家是什么时期的人?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著名哲学家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人?人物越多越好,认我和其他网友们共同长知识.诸子百家统归类于春秋战国_百度作业帮
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名家是什么时期的人?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著名哲学家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人?人物越多越好,认我和其他网友们共同长知识.诸子百家统归类于春秋战国时期未免太笼统了吧?春秋是从哪年到哪年?战国是从哪年到哪年?谁是春秋人?谁是战国人?老师!什么样?没词儿了吧?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长长见识!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产生原因: (1)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原因: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当时的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形成不同派别,从而出现了“诸子百家”. (4)环境原因: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还有像文子、尸子等等。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诸子百家概述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Mon Apr 7 13:26:34 2003), 本站(ytht.net)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除了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外,其他都是战国的,春秋应该是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战国就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
春秋是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战国是秦亡周开始算起,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算谁是春秋谁是战国应该是从他们成名算吧?还是出生?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者老子:春秋楚国人,作过官,级别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道家创始者(注意不是道教)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有“亚圣”之称荀子:战国时期人,儒家,崇尚唯物思想墨子:战国鲁国人,墨家创始人,本名“墨翟”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荀子韩非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