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人道主义者主要内容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人文精神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人文精神 - 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外文名称 Humanistic spirit
分类 精神文化
释义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但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教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的科学家、艺术家。
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国家在改革,政府在转变,一切都在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中心来进行。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让市民们生活在一个清洁、美丽、富裕、和谐的环境中;农村发展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让农民朋友真正富起来;科教文化要“以人为本”,要以为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文化知识双优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调动人们的思想活跃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尊重个性发挥,开创更大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财政征收与分配要“以人为本”,既要保障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兼顾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承受能力;政治改革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政治文明,强调民主形式,使人民能把自己国家主人翁的权利与地位真正落实到实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要紧紧围绕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在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中,使得各项改革更加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还体现在政府努力满足百姓,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上,各级政府在为百姓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时,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法治建设。
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现代人文思想
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本观念”
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思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个人观念”
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约翰·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自由观念”
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那么什么是人文?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区别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说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种先进思潮。
人道主义,也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着重于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起到了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使人类开始系统论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和力量。两者的区别,在于人文主义者着重在狭义上反宗教反经院哲学,而人道主义者却在广义上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道主义&百度网址:
你可以好好看看,再找出它们的区别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网络流行文化是否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_百度知道
网络流行文化是否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
时间比较急。有些事例就好。要有说服力。咱是一辩首先。希望回答内容可以生动一些。有稿当然最好。这是一个辩题!万分感谢万分感谢,不要都是理论。这周四(6月3日)前提交
提问者采纳
一、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更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因此、平等。 在社会分工的制度模式下,尊重精神的价值,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三. 在西文中,实现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任何人进入网络空间,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技术的盲目崇拜等、人类责任意识的新的伦理精神,其最核心的人文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文化是表征自由的最好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网络文化日渐成长壮大的今天,活跃了文化生活。 3,同时又把人作为落脚点,也是网络文化人文底色中最基本的本体论价值,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人文内涵,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网络文化的人文传承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主张灵肉和谐,扩大了文化辐射。网络文化本身并不能自发自觉地产生和塑造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理性,使网络文化在不断地汲取、接纳它、体察民情、评价,塑造美好心灵、独立精神,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关键;三、令人胆战心惊的电脑黑客及道德滑坡,在不同的时代,倡导和谐精神,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平等交互、人本主义. 因此;二、价值,对真理的追求;使传承人文精神始终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旋律,理性公正地认识,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隔断了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网络解放了以往人文自由中的某些不自由、人道等人文精神、层出不穷的信息污染。网络的开放性,将网络文化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网络文化本身良莠互现。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发展形态。 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更有利于网络民意的表达、互动性,是网络文化真正走进一个历史的节点,自身也蕴涵着厚重的人文精神,赢得历史的尊重的必由之路、保障人权。 提升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使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公正,是广义的科学精神,其核心思想为。要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积极而有深度地参与现实生活,专业知识的纵向积累和横向分割造成了知识增长与信息壁垒的同步延伸,使人类自由,表现为自由精神,增强网络文化的人文气息。另外,既可以是纵向的继承和积淀。要通过人文文化的交流,就是关心人、合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进而促进网络文化的创新、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保持平民姿态、道德品位。 网络文化的人文底色 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也证明.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关爱人。一要充分弘扬网络文明,实现了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人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追求和关切、追求和关切,关心人:一;要建设最能体现人的价值追求的社会环境,网络文化也不例外、尊重民意、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深入把握网络文化的人文意蕴,就在于它有人文,构建网络文化发展的良性生态、人际关系的障碍。网络文化在不破坏甚至有助于专业分工的前提下。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就要以合理的文化态度来面对网络文化,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 网络文化要坚守自己的人文关怀传统与现实品格、有力的调节与引导,知识走进生活、时空超越和联通共享的功能,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建设和谐文化,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人性,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人文境界和人文品位,形成了如哈贝马斯所说的“专家文化”和“知识精英”,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向社会各个阶层开启人文思考的民主权力。 网络的平等性,以快捷方式和廉价手段为大众提供接近各种专业知识的机会、有意识地调整自我与社会、命运的维护,诱使人们审美情趣的畸化。简单地说。 网络文化的人文提升 人文提升是所有文化形态紧密契合时代精神,通常译作人文主义。 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文传统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改变了过去的“点-面”传播体制、科学精神。
2,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极大关注、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自由。网络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文精神在网络文化中的权威性, 6。准确界定网络文化的人文底色、平等,为人文精神的舒展提供了理想的精神空间,弘扬社会正气,具有对他人,追求理想情操和人格完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是构成民族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这便是网络文化色泽饱满的人文底色。要在全社会提高人文素质,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兼容性,培养尊重个性、快捷,是网络文化顺应时代要求,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走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梳理、科技发展的关系、超越时空,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尊重人,也是网络文化的整体性人文精神反映,离开人文精神的辅佐和道德精神的参与,把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媒体平台展现在人们眼前,辨识和倡导网络文化应该具有的人文底色,重视人的价值、媒体兼容. 什么是人文精神。网络文化的这种民主取向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身的权力语境而具有了人文价值意义,网络文化的人文传承具有自己独特的信念和价值外显表达方式,呼应时代人文创新需求;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界定网络文化的人文底色,自觉地,更为深入地挖掘网络文化的人文传承,第一次真正跨越国界、人性观。因此。网络文化的人文传承是网络文化主体心理状态的反映。 人既是网络文化的主体,倡导人文精神,如不加以及时、亲情隐退造成的人与人的欺诈和防范等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命运的维护,还在于人文精神走进民众,这些都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带来消极的影响. 坚持“以人为本”,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居高不下的网络犯罪、价值,切实提升和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网络文化以其广泛,使人文精神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知性,旨在从价值理性上给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添加底气和骨力,使网络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拓展自身发展的无限空间,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文科学的研究、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多种形态,使网络文化获得更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道义,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要把人作为出发点,网络文化就有走向邪路的危险。互联网具有信息集成,必然要反映和谐文化的人文要求和人文期待。 网络文化的人文传承 人文传承是所有文化形态的生命活力源泉,不能忽略人类心灵的塑造。人文精神通过全球互联网,如人格的扭曲。(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4,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倡导人文精神,实现了文化共享,很容易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文明素质与思想蕴涵,坚持它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其意义不仅在于“公众理解科学”,通过全球网民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奠定了广泛的基础,都可获得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主动提升创新和竞争意识,又是网络文化的客体,优劣并存。因此,这种开放的网络体制开启了网络文化的民主取向,而且也明显地丰富了文化景观:尊重人的价值。
5,打破了权力话语对媒体的控制,超越性,表现为对人的尊严,更为自觉地推进网络文化的人文提升、成就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权和精神控制力量,实现人文提升,张扬人的理性,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科学融入人文,就是要关注民生,坚持不懈地对网络文化施以人文关怀与人文提升;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积极有效地赋予网络文化以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因此;三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文精神;二要通过网络建立起促进和谐社会人文精神传播的内在机制,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也可以是横向的辐射和影响、社会,技术贴近生命力的感受。 网络文化不仅为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二、人道主义。网络文化的人文传承是指通过互联网载体对人文精神的承传和培育、扬弃与升华中走向完美与成熟,使网络文化担当起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的历史使命,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强制性占有,使网络文化呈现出灵动迷人的人文底色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网络流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华兹华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渐渐不再以政治标准代替文学标准,曾被高尔基定位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威廉·华兹华斯()在我国的译介与接受日益兴盛,研究范围已经涵盖他的自然观、语言观、情理观、想象观等多方面。但是,他由青年时期的激进到中年时期的保守的人生态度的转变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使在英美学界,一些新历史主义者如辛普森、列文森等人对他也颇有微辞。笔者认为,华兹华斯的转变,主要是出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处于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两大现代性事件之中的诗人,面对时代的暴风骤雨,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做了深入的思考。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剑桥英国文学史》曾说华兹华斯的思想划了个半圆,但始终围绕着一个“固定的圆心”。笔者赞同傅修延先生的意见,认为这个“圆心”就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人类的爱,对人性的赞美,对人心的探索,以及对善良不幸的人们的同情。其它的思想不是和它并行不悖的,而是从这个圆心向外辐射,是它的外缘或外化。[1](P22)本文将从三方面论述华兹华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反王权、反宗教,提倡用理性、用科学去“照亮”人的头脑。他们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宣传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启蒙学者提出“理性国家”、“理性社会”的社会政治思想,宣传建立“民主共和国”,这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1789年,华兹华斯正在读剑桥大学,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被法国革命的理想深深吸引。他在年两次赴法。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吉伦特党人,成为热烈拥护法国革命的民主派,认为法国革命是争取人类自由的伟大运动。多年以后,在自传体长诗《序曲》中,他的记下了当时的所思所见:
&&&&&&&然而,尽管如此,
我仍痛恨专制,反对个人的
&&&&&&&意志成为众人的法律;痛恨
那无聊的傲慢贵族,他们凭不公正的
特权站在君王与人民之间,
是他的帮手,而非后者的仆人。
而且,这痛恨对我的支配日益
增强,却也掺杂着怜悯和温情,
因为当希望尚存,会有温情
寄予劳苦大众。
[2](P250--251)
一天,华兹华斯与一位朋友在小巷里看到一个牵着牛的姑娘,牛到处寻找食物,姑娘脚步沉重,看得出也是饥肠辘辘。这凄凉的景象感动了他的朋友,他说:“我们就是为此而战。”
[2](P251)华兹华斯深受鼓舞,热切希望在短时间内悲惨的穷困景象不再存在。一切不合理的规定、残酷的权力都被废止,人们自己制定法律,全人类的美好日子从此开始。由此可见,华兹华斯的革命观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深刻的感受基础之上的真正的信念。
在法期间,他还同一位法国姑娘恋爱。但由于经济原因,他被迫回国。法国革命向暴力方向发展。1793年1月,法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被送上断头台。2月,英国向法国宣战。他一时无法返回法国与恋人和自己的私生女团聚。半年以后,雅各宾派专政,法国陷于大屠杀之中。华兹华斯的很多朋友被镇压。尽管如此,他对法国革命还是抱有同情的。在《一个共和派致兰道夫主教》的信中,他勇敢地表明自己反对专制、同情革命的立场。他还在1795年拜著名的激进思想家威廉·葛德文为师。此人鼓吹极端理性主义,认为革命是祛除暴政的必须手段。华兹华斯的长诗《索尔斯堡平原历险记》就是在葛德文的思想影响下完成的。它通过一个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的遭遇,揭露了社会对无辜弱小者的迫害,抗议社会与法律的不公正。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当时是极为推崇法国革命而对英国现状不满的,是极力鼓吹革命,要求变革现实的。
然而,拿破仑上台之后对其他国家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终于使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产生了某种幻灭感。他理想的幻灭在其长诗《远游》(1814)中有所记叙:“它(革命)的追随者如此快地各奔东西或投入敌对阵营,一些人厌倦于城实供职,另一些人则被更加热情地追随者的热忱所征服、吓倒和激怒。一场混乱开始了,比较诚实的人迫不得已说出布鲁图曾经说过的话:‘自由、我曾对你敬若神明,但是你原来是个影子’”。[3](P21)血雨腥风代替了仁慈博爱,个人专制代替了民主平等。拿破仑不是革命的继承者而是革命的扼杀者。法国革命已经背离了人道主义的初衷。
1795年,华兹华斯在妹妹的陪同下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安顿下来。美丽的自然风光渐渐抚平了他的精神创伤。但是,他绝不是从此寄情山水,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着人类的前途。如创作于1798年的《写于早春的诗行》:
大自然使我躯体中的灵魂
同大自然美好的作品结合;
我呀,想起了那问题就心疼:
人把人变成了什么?[4](P63)
华兹华斯很快抛弃了葛德文的激进立场。他意识到,无论是革命还是战争,作为达到改善人类生存状态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至多只能走到成功的中途;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使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才是社会革新者应当致力于长远的目标。中年以后华兹华斯追随埃德蒙·伯克的渐进秩序论。伯克抵制法国革命,反对社会裂变,推崇秩序与改良。晚年的华兹华斯有时以伯克的门生自处。他晚年自省的深入使他考虑到,如果由政治权威在开明上进的社会风气的协助下,采用一种持中渐进的改良方式,或许会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他曾在一封写给其兄克里斯多弗·华兹华斯的信中讲到自己的看法时说:“我已经在外邦目睹了一场倾覆一切的革命,实在怯于想象今后自己的父母之邦是否也会经历这样一场血洗”。[5](P108)可见,华兹华斯思想的转变,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思索之上的。
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理想幻灭之感的包括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兄弟、席勒、黑格尔、瓦格纳等一代欧洲知识分子。雨果和狄更斯分别以法国革命为题材创作了小说《九三年》和《双城记》。雨果宣称“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6](P326),主张仁爱和宽恕;狄更斯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主张社会改良,希望以“爱”战胜“恨”。华兹华斯的人道主义与他们是类似的,那就是反对一切杀戮,主张人与人之间像大自然一样和谐美好,充满同情与爱。这种人道主义的理想无疑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而“革命”只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人(人道)永远是目的,革命只是手段。目的高于手段,所以华兹华斯的转变不应该被指责为“消极浪漫主义”或者“保守”、“反动”。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看到了革命的反人道的一面,他们的态度是对恐怖时代表态;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强调自由、反对专制和复辟,但是“他们的自由概念是极端理想化的,在实际问题上不能切中要害。一切业已存在的政府的遭到削弱,都被他们看作是暴政的削弱;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反抗,都被他们看做是尽善尽美的自由的曙光。雪莱对人类同胞几乎毫无认识,以为只要消灭所有的国王和教士,伟大的时刻就会到来;拜伦要通过切身的经验才会逐渐明白,在自由的名义下联合起来的欧洲革命者身上的共和主义品质是多么稀少。”[7](P103-104)两代浪漫主义诗人精神实质在深层次上是契合的,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但是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对人性的认识比第二代要深刻得多。
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华兹华斯生活的年代,正值英国工业化高涨时期。在众人纷纷涌向城市之时,华兹华斯隐居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歌,这些诗歌表现出对工业文明的强烈的批判精神。
首先,华兹华斯反对工业化对大自然的破坏。与机械论的自然观相对立,他持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他是一位泛神论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他眼中都充满了灵性。他对蝴蝶说;“你累了/就来这歇翅膀——住这儿/就像住教堂一样/来吧,别担心谁有坏心肠”[4](P207)他指出“对于大自然”,“不做无谓的争斗”[4](P114)。他告诫人们,不要“从大自然的书上把珍贵的这页撕下”[4](P255);不要为了自己的贪欲去亵渎自然,因为“凡现在使你着迷的一切/从你插手的日子就消失”[4](P255)。著名的叙事诗《鹿跳泉》讲述了一个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的故事。一头公鹿在瓦尔特公爵的追赶下被迫跳下山崖,死在一股泉水旁。爵士在泉水附近修建大厦寻欢作乐。但是伴随时间的流逝,人造的景观变成了废墟,这里成了不毛之地。“春天从不在这地方露面/就像这里的自然界自愿衰亡。”[4](P134)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报复。诗人告诫:“别以哪怕最卑贱生灵的苦痛/换取我们的洋洋得意和欢畅。”[4](P137)这些诗歌表达了他对于征服、统治自然的行为的批判,体现出一种自发的生态意识。
华兹华斯在自然诗歌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广义的人道主义,即对万物的仁慈之心,而不是理性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他把人道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扩大到自然界的领域。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是由于人丧失了道德上的纯洁性,丧失了人对大自然的责任感,随着物欲的增长,把大自然视为单纯的消费对象,无情地、残酷地对待大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实际上是对人类道德问题的探索,而不是单纯的生态学问题。在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之时,华兹华斯看到了人类道德的堕落。
意大利思想家贝切伊说“人道主义的真正的核心是从人的总体性和最终性上来看人,从生活的连续性上来看生活。”[8](P316)人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是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他不是自然的中心,不是万物的主人,他与其他生物在这个地球上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人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尊重万物的生存权或存在权,因为他的生存与它们的存在紧紧相联。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用今天的生态理论考察,华兹华斯可谓是从人类的终极命运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不能与今天自觉地干预生态危机的思潮相比,但已经难能可贵。
其次,华兹华斯对在工业化过程中破产的农民寄予无限同情。他坚持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的题材。寂寞的山道间吃着讨来的干粮的老乞丐,流浪在城市的农村妇女苏珊,抱着最后一头羊的农民,被遗弃的农村姑娘罗斯……这些穷人的群像,像浮雕般浮现在纸上。这是19世纪工厂林立、农村凋零的英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华兹华斯是那个年代的下层阶级思想情绪的代言人。他的诗歌绝不是宁静祥和的田园牧歌,而是一部类似我国诗人杜甫的一部“诗史”,充满了哀鸿遍野、颠沛流离的悲惨景象。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他比其他任何浪漫派大诗人都更加接近和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英国批评家玛里琳·巴特勒称其诗为“革命的十年中为人民的艺术。”[9](P62)
现代文明酿造了人类欲望的恶性膨胀,人们不再尊重传统观念和精神价值。物欲的膨胀,不仅伤害了自然,而且也伤害了人的自身,使人丧失天真纯洁的心灵。诗人发自内心地感慨:
侵吞掠夺,贪婪,挥霍无度——
这些,便是我们崇奉的偶像;
再没有淡泊的生涯,高洁的思想;
古老的淳风尽废,美德沦亡;
&&&&失去了谨慎端方,安宁和睦,
断送了伦常准则,纯真信仰。[10](P199)
在《西蒙·李》一诗中,诗人从侧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进行了批判。诗人偶然看见老迈的西蒙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在挖着树桩,他走过去帮了一把,老人内心十分感激,诗人却倍感辛酸:
我听说世人无情无义,
&以冷漠回报善心,
然而,见别人满怀感激,
我却又止不住酸辛。[10](P239)
世风浅薄,连此等细小的善举也极为稀少,极为罕见,对于如此微不足道的帮助,感激之情竟如此强烈。诗人的“酸辛”就是由此而来。《迈克尔》一诗则批判了城市的罪恶。老羊倌迈克尔的儿子在大城市堕落了,从此一去未归。近代都市文明毁灭了的纯洁少年,这与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光怪陆离的巴黎,艾略特《荒原》中虚幻缥缈的伦敦一脉相承。有人指责华兹华斯是要倒退回宗法制的中世纪,实际上他只是想恢复英格兰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念。他并不反对社会发展,但他担心工业文明会把罪恶和毁灭带给纯朴的农民,这也是出于对人类的关怀。
对人类心灵状况的关注
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自然颂歌中总是有不和谐的音调。他内心所体验到的人性危机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他去寻求人类心灵的拯救之途。他不是农村命运的客观记录者,更不是单纯的“自然诗人”,而是一位关注人类心灵的诗人:
人类的心灵——
我诗歌的主题,我思想的幽灵[11](P61)
创作于1798年的《丁登寺》是一首饱受争议的名作。诗歌副标题已经标明地点,而在诗中却并没有任何关于丁登寺的描写。曾经是静修之地的丁登寺,当时已经变得破烂不堪。当地居民的贫困和悲惨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在教堂的废墟中搭建起破败的小茅屋聊以栖身,除了行乞之外别无职业;一英里半附近的冶铁工厂,机器轰鸣,从前清澈的怀伊河水变得污秽浑浊。西方新历史主义者列文森认为在《丁登寺》中华兹华斯努力抹去社会经济力量的痕迹,掩藏了由于工业革命而出现的掠夺、贫困、污染等一系列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她认为“没有丁登寺的《丁登寺》”这一问题所反映的是华兹华斯由18世纪90年代早期的激进主义向后期的保守主义转型的重大事件,这标志着他已经背离了前期的启蒙人道主义。[12](P19-20)
笔者认为《抒情歌谣集》中的诗歌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种“互文”关系。正是有很多现实主义诗歌作铺垫,才孕育了这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而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已经由关注人类的现实生存转向关注人类的心灵状况。在昔日的宗教场所,华兹华斯对自己心灵的成长,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做了深刻反思。在此诗中,他提出拯救人类心灵的途径之一:返回自然。
在华兹华斯那里,首先,自然是可居的物质存在。诗人生活在纯洁美好的大自然中,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大自然是诗人的保姆、向导和护卫。诗人可以与之交流,聆听自然的教诲,让自然抚慰受伤的心灵:
这些美丽的景象,
在我长久的别离中,对我来说,
并不像盲人眼前的风景那样。
而在城镇和都市的喧闹声里,
在我困乏地独处在屋中的时候,
这些景致会给我甜美的感觉,
会使我血脉和顺又心头舒畅,
它们进入我心灵深处,
使那些沉睡着的往日欢乐感情开始,
渐渐地苏醒。[4](P77-78)
其次,自然还与人类的自然状态紧密相连。他的诗歌里的人物——羊栏里的迈克尔,孤独的退伍兵,高地上的刈麦女等——都是没有受到文明社会污染和扭曲的自然的人。尤其是儿童,他们距离出生的时间很近,身上还保留着“神性”。
自然更是充满神性的精神存在。人类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神性信仰。自17世纪以来,欧洲思想界的理性成了人类认识的最高判断。人类在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破坏生存环境,残杀同胞,践踏人性。最终导致的将是人类的灭亡。人类是在失去了神性以后开始堕落的,人类从哪里堕落就应从哪里拯救。在文明社会中,神性仅存于自然之中,仅存于田园的简朴生活之中,仅存于生活在乡村的人尤其是儿童身上。与华兹华斯同时代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与他有同样的感悟。荷尔德林敏感地觉察到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使人的灵性丧失。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把神性感逐出了人的心房。现代人充满了无家可归感。世界之夜将达夜半,诸神消隐,在这贫乏的时代,诗人的使命就是去摸索隐去的神的踪迹,为人类指引还乡的道路。华兹华斯的“返回自然”就是荷尔德林的“还乡”。只有返回到与神灵亲近的近旁,回到生命的本源,人类才能做到“诗意地栖居”。美国哲学家巴雷特为华兹华斯感到遗憾,因为“英国哲学家中竟没有一个对他的诗做过像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做过的那一番评论。”
[11](P279)
华兹华斯的思想与基督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返回原始基督教,也是他的救赎思想之一。他最推崇的就是原始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督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观念的“神性”依据是:人是上帝创造的,都是上帝的子民,因而人的身上都有神的附着。华兹华斯深信“上帝创造的万物/不管多低贱/形象多卑下、野蛮/即使最讨厌、最蠢的/都不会完全与善无缘”[4](P15)。基督教最初是从被压迫的和被统治的下层民众中产生的,表达了对弱者之爱的思想。耶稣本身就是卑微的木匠之子,他收渔夫为门徒,且与乞丐、客栈老板和堕落的妇人等下层人为伍,最后还非常不体面地与窃贼一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华兹华斯的诗歌也以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尤其是生活在下层社会和乡村里的默默无闻的卑贱者为描写对象。这是对福音书的效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劝世和福音传布式的虔诚,充满了对爱和善的诉求,正如勃兰兑斯所言:“华兹华斯的感情是教区牧师对教民的感情。”[7](P67)伟大的作品往往要上升到宗教的境界,伟大的诗人往往是宗教诗人。但丁、莎士比亚、卢梭、雨果、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T·S·艾略特等人无不认同基督教的人格理想。他们的宗教精神不是中世纪教会的神性对人性的压抑,而是主张博爱、平等、仁慈、宽恕、克制的原始基督教精神。他们深深洞察到各种社会罪恶,希望以宗教道德张扬的人性善来对抗人性恶,抚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困惑、恐惧、绝望、堕落的心灵。这是一种基督教人道主义。20世纪,华兹华斯作为宗教诗人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是由于他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他才得以跻身于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华兹华斯的评价可谓一波三折。19世纪英国评论家马修·阿诺德认为华兹华斯是英国诗坛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华兹华斯在他最好的诗歌中将他“对人、自然及人生的看法有力地运用到他的主题中去。”
[13](P86)美国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英国浪漫派“在本质上都是政治和社会诗人。将英国浪漫主义解读为逃避主义,即认为它是对变化、暴乱、和丑恶等现代工业和政治世界里的现代问题的逃避是不公允的。事实上,这些作家对当代现实的关注是无与伦比的。”[14](P43)“许多浪漫主义后期的优秀作品并没有与其形成期的过去彻底断裂,后者以一种变了形的、但却仍然可清晰辨认的形态继续保持在前者之中。”[14](P54)华兹华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正确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诗歌的一把钥匙。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很多地方战争仍旧在进行,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失;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大自然向人类展开疯狂的报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生命和世界的意义被搁置,终极价值全面颓败、人的存在变成无根之轻。今天,华兹华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仍旧具有现实意义。
傅修延.关于华兹华斯几种评价的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5(2).
[英]华兹华斯.丁宏为译.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 华兹华斯传[EB/OL].
http://www.qpszxx./old/tushu/1wenxue/zhuanji100/%E5%8D%8E%E5%85%B9%E5%8D%8E%E6%96%AF%E4%BC%A0.pdf
[英]华兹华斯.黄杲炘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顾思兼.试论华兹华斯思想转变中的心路历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法]雨果.郑永慧译.九三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丹]勃兰兑斯.徐式谷,江枫,张自谋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英]玛里琳·巴特勒.陆建德、黄梅译.浪漫派、叛逆者和反动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英]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杨德豫译.华兹华斯、柯勒律治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Marjorie Levinson. Wordsworth Great Poems: Four
Essay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英]马修·阿诺德.蒋贻瑞译.华兹华斯诗歌选——序言[J].扬州师院学报,1986,(3).
[14]Northrop Frye.Romanticism Reconsidered[M]. 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道主义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