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人叫于雍和会海鲜姿造

中国有几个人叫于会海_百度知道
中国有几个人叫于会海
//zhaoren:同名同姓-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可查找全国同名人数193个于会海查询网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于会海只有一个。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各地“最美司机”层出不穷 用生命诠释职业道德---中国文明网
&&& 继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之后,全国多地又相继涌现出多位在危急时刻用生命和敬业挽救乘客和行人生命的“最美司机”。“最美司机”之美,在于其崇高的职业道德、以人为本的博大情怀和顽强的毅力。我们对“最美司机”心怀崇敬和感恩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如何保障司机这个群体的安全和健康,如何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我们每个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培养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以下几位“最美司机”代表的事迹或许能给我们些启发。(责任编辑:王德伟)&
&※&飞石砸中眼球 成都"最美司机"忍痛救34名乘客&&&&&&&&&&&&&&&&&&&&&&&&&& 善行指数:★★★★★&&&&&& &感动指数:★★★★★
&& 主要事迹:一辆大巴车从成都驶往苍溪,当行至成德南高速三台段时,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突然飞来,砸破挡风玻璃后击中司机左眼……面对前方的悬崖,受伤司机强忍剧痛连踩刹车,并向右打方向盘,致使车辆撞断护栏后撞上路边的山体停下,全车34名乘客获救。
&&& 袁彬眼睛受伤后进行了紧急制动,但这一瞬间,他被摔出车外七八米远,好在其他乘客没有被摔出车外,乘客们纷纷爬窗而出。想到车子还没有熄火,还没有晕厥的袁彬忍住面部剧痛,从窗户爬进车内,关了电视机,熄了火。他在车里没找到手机,又叫乘客拨打110、120电话,然后躺在了车内第一排上……很快失去了知觉。
  4月2日晚8:30左右,这名被大家称为 “最美司机”的袁彬从当地医院转送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住院部。经初步诊断,袁彬左眼已无保留价值,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将选择手术方案。
&※&贵州"最美司机"邬光剑:突发脑溢血稳稳停住车 乘客安全他却倒下&&&&&&&&&善行指数:★★★★★&&&&&& &感动指数:★★★★★
&& 主要事迹:27日上午9点55分,贵州铜仁市碧江区3路公交车司机邬光剑驾驶途中突发脑溢血,在全身渐失知觉的情况下,他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坚守——踩离合、减挡、刹车、靠边、拉手刹……然后重重地扑倒在方向盘上。车辆稳稳地停进公交站台,车上20多名乘客和沿途车辆、行人都安然无恙。而邬光剑,却在3月28日晚因抢救无效去世。
&&& “脑溢血发病很快,一般情况下很快就会失去意识。”铜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科的医生说,他在失去意识的一瞬间,还能将车开出100多米,绕过红绿灯,将公交车稳稳地停在站台,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 他的坚强意志,确保了乘客、行人的安全,可是,3月28日20时许,军人出身的邬光剑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邬光剑用他的责任坚守和军人素养保护了乘客的生命安全。连日来,他的故事感动着铜仁市的每一个人,他崇高的职业素养在这个春天里又一次传递着“最美正能量”。
&※&浙江"最美司机"毛志浩:路灯杆砸穿车头 司机重伤保乘客平安&&&&&&&&&&&&&&&善行指数:★★★★★&&&&&&&&感动指数:★★★★★
&&& 主要事迹:3 月24日16时50分,毛志浩驾驶602路公交车从江山开往衢州,这条线路他刚跑了1个月,1天4个来回,这一班是最后一班。10分钟后,公交车行驶到江山市区附近的新旧46省道交汇处,对向车道的一辆轿车忽然冲上中央绿化隔离带,把一根直径20多厘米的路灯杆连根撞起。
  这根路灯杆倒竖着砸向公交车,从前挡风玻璃的左侧穿进了驾驶室。毛志浩下意识地向右侧身,但是杆子还是擦着他的头顶,正中左肩,把方向盘和仪表盘全部砸毁。此时,公交车顶着路灯杆,缓缓前行,方向开始右偏。
  被路杆压中后,毛志浩左手凭着感觉减挡,右手努力去解安全带。此时,售票员余井雅和一名女乘客奋力抬高灯杆,让毛志浩挣脱出来。随后,毛志浩忍着左肋的疼痛,拉紧驾驶室左侧的手刹,停稳车辆,挂上空挡,打开双跳灯示警。
  得知车上26名乘客没有人受伤后,毛志浩用流着血的手拨打手机报警,并和余井雅分别打开前后门疏散乘客。下车后,毛志浩感觉阵阵腹痛,但他还在帮忙拦车,让乘客尽快离开。
&※&山东"最美司机"宋洋:昏迷前一百秒 挽救三十三条命&&&&&&&&&&&&&&&&&&&&&& 善行指数:★★★★★& &&&&&&感动指数:★★★★★
&&&主要事迹:<font color="#0秒,能做些什么?对于山东交运集团济宇高速运业有限公司的客车驾驶员宋洋来说,100秒可以变道、停车、开双闪、拉手刹、提醒乘客……而在这短短的100秒里,宋洋还要承担着脑干出血带来的巨大痛苦!
  3月9日上午10时15分左右,宋洋驾驶载有33人的大客车行至济聊高速茌平县境内,脑干突然出血。车上的3G视频监控真实地记录下宋洋昏迷前100秒的短暂瞬间:10点15分30秒,宋洋身体忽然轻微晃动,出现不适。他立即观察后视镜,果断靠右侧变道,将车辆稳稳地停在应急车道上,打开双闪示警灯,并试图拉起左侧手刹。此时,左手已不听使唤,宋洋艰难地调整身体,用右手拉起了手刹。大巴车停稳后,宋洋才吃力地回头说:“过来人,我不行了,找大夫。”尽管距离很近,但其口齿已模糊,仅有前排的少数乘客能听见。10点17分10秒,宋洋逐渐失去意识。
&&&&3月20日,宋洋因医治无效离世。朵朵菊花,条条挽联。23日上午,在初春寒风下,济南市万名群众自发到殡仪馆为山东“最美司机”宋洋送行。
&※&青岛"最美司机"昏迷前拉手刹 乘客不离不弃忙救人&&&&&&&&&&&&&&&&&&&&&&&&& 善行指数:★★★★☆&&&&&&&&感动指数:★★★★☆
&& 主要事迹:2012年11月13日,青岛211路公交车司机于会海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开始一天的工作。7时38分,于师傅已跑完第一圈路程,行驶到第二圈的敦化路小学车站。他脚踩刹车,等待乘客上下车。即将关闭车门之际,这名之前一直正常驾驶的公交车司机,突然用双手抱了抱头,随即瘫坐在驾驶座上。
  监控录像显示,意识到自己突发疾病后,本来用脚踩住刹车的于会海,在昏迷前用力拉上手刹,停稳了车辆,从而保证了车上40多名乘客的安全。
&&&&记者从车载监控录像上看到,发病后的于师傅表情痛苦,不时摇头,几次想拿起手机拨电话,但都未能成功拨出。获悉司机突发疾病后,一位穿红色冬衣的中年女乘客赶紧从车门处挤到驾驶室,询问于师傅的情况,并很快从挎包里掏出一个药瓶,给于师傅吃了两粒速效救心丸。
&※&致敬“最美” 更应保障司机安全
  “最美司机”,平民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巨大贡献;“最美”精神处处闪光,对“最美”精神的崇敬你我皆然。精神光辉值得致敬,但生命消逝的悲剧令人扼腕。在社会普遍看到“最美司机”们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职业素养的同时,公共交通司机这个有着众多从业者的群体,存在哪些职业危险因素、从业安全如何保障、如何更有效地避免悲剧发生,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司机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接触噪声、尾气污染等有害因素几率大以及长时间的精神高度紧张等原因,是慢性胃肠炎、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的高发群体。“职业病”不应该因为其广泛频发,尤其是多以慢性病面貌出现,就被忽视。长期慢性病是重症、突发危急病症的潜在因素,这是一种常识,衢州司机姜永古、济南司机宋洋的脑溢血等突发非一日之寒,对职业病的预防需要提早关注。司机的例行体检应该纳入行业规定,做好健康监护,才能减少意外发生。同时,对车辆产品缺陷必须零容忍,对危险因素的排查必须是地毯式的。
&&&&另外,公路管理方有义务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战线长,任何路段的任何时刻都应该尽最大努力置于安全环境之中,尽力避免吴斌事例中的“致命铁块”出现。
&&&&在紧要关头,“最美司机”们调动了个体惊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正能量。社会推崇这种精神,但不应把化解危机的担子都压在超常发挥的个体身上。保障所有司机的安全,对“最美司机”的敬意才能转化出最大的能量。
&※&往期专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主办&
新华通讯社协办 新华网承办&
中国文明网 (C)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期_2013年第6-7期_资讯_开课网_
反腐关键在“常”“长”二字上狠下功夫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的决心和魄力,更体现了党中央对有关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规律性把握。
反腐倡廉如何做到经常抓,长期抓,如何落实“常”、“长”二字?
应该看到,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央对于当前反腐倡廉工作总体形势的研判是,“既要坚定果断刹风整纪,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不断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常”与“长”的要求,与中央对当前反腐形势的判断一脉相承。
在“常”字上下功夫,就是要保持当前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就得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对于腐败分子,有一个抓一个,“老虎”、“苍蝇”一起打,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小贪变成巨贪。
在“长”上下功夫,就要坚持不懈、长期作战,既要有惩治腐败的决心、信心,也要有长期作战的恒心、耐心。根除腐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落实“常”、“长”二字,还需上下齐心,上下一起抓。
就高层而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反腐倡廉决心和魄力有目共睹,举国激赏。对下级来说,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落实“常”与“长”的要求,还要“大”、“小”兼顾。
所谓大,实际是基本要求。共产党员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首先要讲政治、顾大局,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组织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
所谓小,实际是小事不小。比如说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开会、吃饭、用车,这些点滴细微之处就出作风,就出政治。看起来似乎是“小节”,其实关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大节,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政治觉悟。
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下了极大的决心。新一届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八项规定”,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杜绝餐桌浪费的批示,内容实在、贴近群众,每一条都抓住了要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不能忘记的是,要实现“常”与“长”这两个字,还需继续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惩治腐败当然重要,但“惩”不是目的,关键还是要“治”,而“治”的关键是预防,是治“未病”。要通过制度的完善,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让心存侥幸者时刻警醒、悬崖勒马,不让腐败有滋生的土壤。
制度建设应该有两个重点,一是继续建立健全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以外在的制度规范引导党员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持续提高内在修为,长久保持党员本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纯净的思想源流、圣洁的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涵养“精气神”、增强宗旨意识、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力量源泉。
任何腐败分子并不是天生就贪婪,往往是从思想滑坡、作风蜕变开始。因此,要通过扎实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使更多的党员干部对岗位工作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尽善尽美。在当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堕落观念的侵蚀下,党员干部经受着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精神家园的建设尤为重要。
二是继续强化监督预防机制的建设,让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没有死角,让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
积极投身党风廉政建设,是每一位党员的责任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全世界的政治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么大规模的政党。大有大的难处,大也有大的优势。如果每一位党员都能从自身做起,都能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那么8200多万党员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力量就是无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层出不穷。
有了好的制度,有了千千万万忠诚于人民的党员,共产党的肌体就会永远健康,党心、民心就会联系得更加紧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必将实现新的跨越、铸就新的辉煌。
保护举报人须先打“内鬼”
中央纪委、监察部近日表示:“提倡实名举报,凡是实名举报的,优先办理,及时回复。”此后,全国多地纪检监察部门也纷纷表示鼓励实名举报。2012年,在一系列的反腐败手段中,实名举报已经成为较为快捷和有效的反腐利器。
在反腐进程中,也出现了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的现象。以至于更多的人会首选匿名举报。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消解了民众的反腐信心,影响了民众举报的积极性,更严重阻碍了反腐败的深入开展。
因为易于联系、走访举报人,实名举报更为检察机关认可和鼓励。与匿名举报相比,实名举报人通常掌握更充分翔实的证据和材料,对于举报受理单位而言,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这种举报方式同时降低了虚报、谎报举报线索的几率。因此,实名举报不仅要鼓励,更要形成制度。
鼓励举报尤其实名举报的前提,是要能够有效保护举报人的安全,保障其合法权益。
我国有关举报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完善。《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等都明文禁止打击报复举报人,并指出构成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但现实中,却一再有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可见问题的症结并非缺少法律法规,而是有更大的权力介入和干预,使现行执法机制中问责形同虚设。比如举报材料落入被举报人手里,所举报的问题交由被举报人“亲自处理”。这些“出卖”举报人的问题,鲜见有人被追责。
从以往经验和教训来看,保护举报人须先打“内鬼”。有必要规定不同泄密情形和造成的后果,问责到具体承办部门领导和直接经办人,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处理不力甚至包庇犯罪嫌疑人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为尽可能地降低举报人的举报风险,对举报人的保护还应制度化。比如建立举报人紧急避险电话制度、举报信息明示和结果反馈制度、举报人紧急避难场所制度以及举报人奖励制度,等等。
只有举报人越有安全感,腐败分子落马的几率才会越大。
莫让群众的期待成烂尾
最近一个新的词汇闯入人们视野——“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某些地方或部门在处理热点事件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
有新闻媒体对去年国内十余件新闻事件进行梳理,追问最新进展。其中只有2件得到公开回应,其余事件则仍“欲说还休”。
应该看到,舆论热点的形成,往往聚集了群众的深切关注。这种关注,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施政目标、执政宗旨并无不同,不过是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罢了。回应群众的诉求,就是政府的良性治理!
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后,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热点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从“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被迅速处理,到雷政富的“63小时落马”,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也有一些政府部门仍存在“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的心理。即使迫于舆论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职务,也只是为了暂时平息民意“怒火”。一旦公众视线转移,下文也就不了了之。
新闻事件的不了了之,也让群众的期待落空。这些“烂尾工程”,不仅会“烂”掉某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还会导致一些不实传言进一步发酵。谣言止于真相公开,越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越会把事件越描越黑。
媒体曝光不是事件的起点,更不应成为事件的终点。媒体报道通常只是揭了盖子,暴露了问题,问题之锁还没有打开,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破解。新的舆论格局下,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在态度上接受舆论监督,更需要把舆情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个个热点事件的回应和处理中有所斩获,并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否则,病根不除,新剧情又将再次上演。
热点事件若想不至于沦落为“烂尾新闻”,关键还在于尽快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应该在现有的应急处置基础上,迅速建立热点事件调查处置的刚性制度,以约束和规范公权力部门的行为,避免拖延、推诿乃至不了了之的善后做法。
对热点事件的调查过程也应该公开透明。在不触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应将调查过程尽可能地主动向媒体公开,甚至不妨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参与调查。这样既能增加调查结果的公信力,也会对那些试图影响事件调查进程、调查结果的利益方产生一定威慑,从而推动调查的顺利进行。
流浪救助:难也要救
春节将近,部分地区的天气持续低温严寒,作为城市流浪乞讨、残障人员等社会最困难群体的“救命”体系,城市救助服务体系“兜底保障”,各地救助量明显增加。
救助有成绩,但也有问题。
一方面,各地救助站深感力不从心。其一,欲主动救助,但人力物力不足。比如,安徽合肥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救助量1000人次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6000人次。但救助站一直是38人,每天8人值班;各地救助站普遍救助车不足,工作人员只能打车去实施救助,但在把流浪者带回救助站时,常遭拒载。
其二,救助站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倍感委屈。目前各地救助站一般都仅有几十名工作人员,而每年救助对象至少数千人次,且以精神病患者、智障、孤残人士为主,甚至还有一些逃避法律制裁的违法犯罪分子。工作难度、职业风险都很大。一些救助机构的临时聘用人员拿着1000多元的工资。
另一方面,受助人群情况复杂。一些职业乞讨者不愿意接受救助,更不愿返回原籍,对于救助采取“告知不听、救助不去、劝阻无效、制止不服”的抗拒态度。
一些受助对象在救助站长期主动“滞留”,反复接受救助,甚至赖着不走,挤占了本已十分紧张的救助资源。
还有一些受助对象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找到亲属、住址,被动“滞留”。仅仅呼和浩特一个救助站,近年来就先后救助各类滞留人员18795人次,其中精神病人9585人次,占“滞留”人数的51%。
如何让救助体系运转更加顺畅有效?一些建议颇为可取。
例如,在市、县一级进一步设置救助站,在街道、社区设置救助点,形成市、区、县、街道的“四位一体”模式,实现城市救助工作的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救助。对生活确实困难,尤其是因病无法行动的流浪者,要联系卫生部门全力救助;对职业流浪者要耐心劝说,如果劝说无效,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应采取保护性强制措施。
再例如,流浪者多来自农村,经过一次救助后需引起基层重视,解决流浪者生活中的困难。对于流浪者多次返回城市乞讨的情况,可对其属地基层管理者进行问责。
此外,救助工作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还需在更高层面上设计统筹。包括完善相关法律,对于未成年人、老年人、吸毒人员、精神病和传染病患者等特殊对象的管理和安置需有相应法规;也包括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公安、城管、卫生等多部门在救助工作方面联合管理。
“退二进三”不如“提二进三”
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许多地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或延续“退二进三”战略。窃以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退二进三”未必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好出路。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的适配性。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要素主要从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向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由此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在城市化中后期,随着二产分工的细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渐超过二产。由于三产的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于二产,当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时,经济增速亦将放缓。
在新近公布的各省区市经济年报中,上海和北京经济增速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反映。以上海为例,从2003年起,上海逐步将一般制造业如上海纺织等国企和更多的民企向周边省市转移,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2012年三产比重达到了60%,其经济增速在连续保持16年两位数增长后,于2008年跌入个位数,并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
虽然增速下滑,但质量提升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北京和上海的GDP质量指数均名列前茅。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天津和重庆分别以13.8%和13.6%的GDP增幅领跑全国,原因何在?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来看,近20年来,北京和上海二产占GDP的比重下降明显,特别是北京,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天津下降了4个百分点,重庆则提升了15个百分点,高速发展的第二产业是这两个城市GDP增幅领跑全国的重要支撑。
由此可见,就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而言,不宜过早“去工业化”、“退二进三”,而应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即“提二进三”,这样,未来才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退二进三”。
二产与三产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首先,高端制造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创新空间。其次,高端制造业的吸纳就业能力并不逊于服务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1年的报告显示,以高端制造业著称的德国和韩国,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是不断增加的。第三,高端制造业的能耗污染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因此,现阶段“提二进三”,既可以把握住从新兴工业中获利的机会,也可以防止产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下滑,保持足够的生产率提升潜力,同时能防止大量产业工人失业。2012年消费亮点耀眼
对于过去一年来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业界的研究仍在持续。准确认识和分析过去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对于做好下一步的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我们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去推动经济继续前行。劲小了不行,劲使过了也不行,劲使偏了更不行。
日前,有国外学者在分析去年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时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与此相反的论调则是过于悲观的预期,有人甚至开始谈论“硬着陆”。
上述两种观点都夸大了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中国经济去年在第一季度获得8.1%的增速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放缓的影响下,经济增长面临着外部需求急速萎缩的下行压力。此后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放缓,二季度以后的增长都在8%以下。到四季度才呈回升态势。
从全年看,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仅实现了6.2%的增长,远低于10%的预定目标。在外贸增长大幅放缓的情况下,全年取得经济增长7.8%这样的成绩,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逐渐增强。
这一成就的取得,有别于国际金融危机后“4万亿”大手笔刺激下的增长。尽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不小,但中央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政府应对经济放缓的政策,仅限于温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包括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降低基准利率。财政政策上没有发生大的转向。另一个主要动力来自于消费。中西部地区两位数的增长有力地填补了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的放缓。而中西部地区的增长的主动力,也主要来源于强劲的国内需求。2012年社会消费总额比上年名义增长14.3%,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1.8%。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转型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于,由过去主要靠出口拉动转变成了更多地依靠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不过根据这些就判断中国经济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型,还为时尚早。一方面,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还有待消化,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仍存在投资过热的情形,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增大的内需,其潜力也有待进一步释放。
2012年中国经济所走的道路是对的,积极变化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内需关联的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大力推进,能够释放巨大消费需求的城镇化也要把握好方向。毕竟,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既是中国百姓之福,也是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利好。
“民工荒”,谁该慌?
按惯例,春节一过,便是企业招工的“忙季”。相比往年,今年不少企业所做的准备似乎更加充分。
一是出手早。在杭州,一些企业大年初四就开始摆摊招工;二是招数多。除了加工资、送红包这些“传统”手法,一些企业还大打“亲情牌”,甚至出现了企业高层在新年开张第一天到工厂门口,列队依次向返厂员工鞠躬行礼的“景象”。
这一方面显示出连续多年的“招工难”着实让企业“心有余悸”,另一方面也暗示,今年的“民工荒”非同以往。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打工“热土”,由于经济复苏态势逐步显现,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不久前,广东省发表的监测报告显示,今年有1000万名在粤工作的外省农民工,在春节前返乡过年,数目与往年相同,但估计节后不再回粤的人数会由去年的约15万人增至50万人。与此同时,全国多地都传出了企业招工困难的消息,甚至像河南和江西这样的传统农民工输出大省也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类似的全国性“民工荒”已经不是首次出现。对于这一现象,此前更多的解释将答案指向了结构性矛盾,即农民工的绝对数量并不短缺,只是由于工人的素质和市场的要求不匹配才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工人。
不过从今年一些企业在招工市场上“饥不择食”的状况来看,结构性矛盾似乎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民工荒”的出现。
实际上,随着适龄农民工人数的相对减少,近年来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代表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的“刘易斯拐点”正日益临近。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少权威机构的预测中,2013年恰恰是这一转折点。这似乎说明劳动力供给紧平衡将成为常态,“民工荒”开始由结构性短缺向劳动力全面供应不足转变。
这种改变,对农民工而言,或许是一大利好。但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必须尽快作出调整。
对于企业而言,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当曾经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产业升级便成为唯一的选择。所以说,与其费尽心机在市场上“抢员工”,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加快升级转型上。这方面,富士康日前所作出的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招工,同时加快机器人应用的决定就值得很多企业深思。
此外,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能在传统人口红利消退的同时,创造出新型的人口红利,则经济发展或将迈上新的高峰。因此对于国家而言,改革教育制度,培育出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或应成为未来经济政策调整的一大着力点。
城镇化不能唱空城计
在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战略指引下,各地积极规划建设新城镇,一些地方制定了不低的城镇化率增长目标。但是,不少地方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仍偏重开发建设而未能审“市”度“产”,出现产业空心化,甚至空城现象。
在国际经济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中国,同时也是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显性期,产业工人迁徙潮涌。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部门必须提前考量应对动态的产业转移进程与静态的城镇规划之间的矛盾。
遗憾的是,一些城市仍然一味地扩张城市建设规模。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立足自身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而是拍脑门“筑巢引凤”,不想凤飞去了别家,沦为空巢,结果硬着头皮拼凑几家本地企业勉强搭建“草台”产业园。
全国呈现出来的形态是,城市规划“千城一面”,“高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规划雄心勃勃,但许多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配套的高科技产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支撑。直接的后果是,一些地方产业园区冷冷清清,新城沦为鬼城,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一些地方对新型城镇化换汤不换药,仍以GDP、招商引资为政府考核主要指标,投资扩张冲动造城;追求城镇化率数字指标,热衷于建园区、争项目。致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3倍于城镇化速度。
二是片面理解新型城镇化,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注重城市表面建设,修路建高楼大厦,追求地标性建筑;而不是从提升城市内在功能上花力气做文章。
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方面,当前许多产业已经呈现严重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全国各地四处开花,散、乱、小,形不成竞争合力。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是重要支撑,必须做好产城融合这篇大文章。以人为本,因城而异,因地制宜,研究产业对人的带动作用,防止新城镇建设过程中产业和园区空心化。
以人为本,因城而异,意味着城镇化率并非越快越好。大跃进式的城镇化不是健康的城镇化。低效的投资带不来真实的内需,更形不成有质量的增长。以人为本还意味着下决心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农业人口跨地转移进城的成本分担机制等。总之,必须摒弃靠水泥砖块堆砌的伪城镇化。
治理“懒政”须长效机制
据报道,今年春节前后,一些地方的公务人员上班打游戏、睡觉、看视频电影、“泡”娱乐场所等“懒政”现象,被媒体曝光,媒体还曝出部分基层政府机关节后首日“铁将军把门”。比如国务院规定春节放假7天,而湖南娄底市房地产管理局则张榜规定放假10天。
近年来,在各地一系列“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不作为”即“懒政”类型的案件,占了相当比例。
可见,“懒政”由来已久。大张旗鼓整治“懒政”,湖南也非先例。此前,黑龙江省牡丹江的“问责风暴”,江西省景德镇以“跌面子”、“丢帽子”等方式惩戒“懒庸干部”,已有报道。
毋庸置疑,“懒政”是公务员对责任的亵渎,耽误的是一方发展,辜负的是人民的希望和期待,对其危害绝不可小觑。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相比,“懒政”在中西部欠发达省市更为严重,且越往基层越突出。
探究“懒政”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拔程序竞争短缺。公务员竞争择优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缺乏公开透明清晰的选拔任用标准,未能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致使机关人浮于事。二是考核短腿。现行公务员考核往往集中在年终本人述职上,群众评价比重很低,以致公务员只要应付好上级,就能轻易蒙混过关。三是问责短路。对于公务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行为,缺乏有效社会监督,尚未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
中国正处在重要发展关口,形势日新月异、机遇稍纵即逝,容不得“懒政”存在。“懒政”的存在,是能力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这为根治“懒政”弊病指明了方向。
治理“懒政”须长效机制。要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通过竞争考核,坚决把不合格公务员及时淘汰出公务员队伍,努力建设一支能吃苦、讲奉献、敢担当、有作为的公务员队伍。同时,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根治“懒政”的良药。因为对公务员“懒政”,作为服务对象的群众最能亲身体会,也最有资格评判。
最后,要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开放媒体进行有效监督。只有建立长效机制,用规章和制度来杜绝“懒政”,让警钟长鸣,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公务员“懒政”之气,助长勤政作风。国家意志再出发
举世瞩目的2013年全国两会,是继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极其重要的大会。本次大会的重大任务,就是把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更具广泛共识、更具动员力量的国家意志,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凝神聚力,脚踏实地,把十八大精神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建设富强国家、共创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后,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聚起民族奋进的正能量。如何让“中国梦”持续变成发展的现实,必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最强音。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代表委员们将带着厚实的民意和真知灼见,带着可触摸的“中国梦想”,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履职过程中,彰显探路“中国梦”的国家意志,凝聚绘就“中国梦”的国家力量,催生实现“中国梦”的国家行动。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把改革创新放在了民族命运攸关的高度,为新时期的改革创新把了方向、定了调子。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执政党关于改革创新的高度自觉必然成为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思想高度。大家必将把智慧投射到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把方法集聚到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上,把思想统一到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上。诚然,经过两会的集思广益,国家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对改革创新的期待变成改革创新的生动现实。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既是执政党对党员领导干部乃至全党的告诫,也彰显了执政党的主张与国家意志的高度契合。全国两会议的是国计民生,定的是大政方针,绘的是美丽中国,因此,“实”字当头一定是今年两会的最亮色。讲实话、道实情、出实招、做实事,这样的两会必然能够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想得真切,即国家的一切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而人民的一切与这个国家休戚与共。因此,实干,既是国家的高贵品格,对每一位公民而言,实干,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从党的代表大会到全国两会,这不是简单的会议次序,而是从党的主张到国家意志的制度性安排。在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本次两会,必将对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理由相信,从这个春天出发,“中国梦”会有更为清晰的未来图景,改革创新会有更为系统的路径设计,实干兴邦会有更为坚固的思想共识,国家意志会有更为铿锵的前进脚步。
用制度扎实推进改作风
从出台“八项规定”,到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再到深入群众问疾苦、听民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狠抓改进作风,一股清新的政风扑面而来:党政部门公款吃喝、讲排场的少了,节俭办事的多了;开长会、讲套话的少了,开短会、说实话的多了;干部“泡机关”、空谈务虚的少了,访民情、办实事的多了……
短短三个多月时间,一些长期为人民群众所诟病的不良习气、沉疴顽疾逐渐好转,“改作风”取得了初步成效,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许,也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作风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重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任伊始就“约法八章”,并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中央率先垂范,各地积极跟进,党风、会风、文风、干部作风为之一变。
作风之变表明,天下事,俱在人为。只要拿出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就一定能够扫除一切陈规陋习,革故鼎新。
此次“改作风”能全面推行,较快见到实效,也得益于对制度细节的注重和完善。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各省公布的实施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对作风的要求体现在一个个细微之处,干部群众一听即明,一看就懂,便于执行和监督。
一切改革事业,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改进工作作风活动中,中央开宗明义地提出,要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落脚点,“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在这一理念带动下,广大人民群众不仅积极参与监督“八项规定”的贯彻执行,还主动响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网友自发组织起“光盘行动”,号召人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相关协会发出倡议,呼吁经营者和消费者抵制浪费……官民之间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着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冰化三尺,非一日之暖”。“改作风”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确保“改作风”不走过场,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蔚然成风,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总结各级各地“改作风”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把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政策法规制度,努力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切实确保“改作风”内化为广大干群内心的自觉认同,并外化为理性的自觉行动。
扫清雾霾走向“美丽中国”
2月28日,大风扬尘天气再次降临北京,京城同时遭遇雾霾、大风、扬尘三重袭击,造成全市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级别。不独是北京,受恶劣天气影响,中国中东部的许多城市也都在这一段时间里“黯然失色”。
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也是这届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些改变,体现出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但是,对于憧憬美丽中国的人们来说,雾霾不啻于当头棒喝,更是一记警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正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没有人喜欢雾霾天气。农贸市场的小贩不喜欢,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喜欢,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不喜欢,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不喜欢。但正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同呼吸、共命运”。正视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并谋求解决之道,成为无可回避的时代课题。面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气的挑战,所有人无可回避,都必须戮力同心,并肩同行。
关于雾霾,我们的知识体系早已有成熟判断。论其成因,大致关乎阶段性特殊气候、长久性的污染排放两个层面;谈及后果,则有致呼吸不畅、诱发疾病等轻重之别。令人揪心的是,从目前来看,空气质量的有限改善,基本还是“靠风刮”,而来自限排、限产、限工等方面的主观努力,其影响微乎其微。
显然,这不是一个临时抱佛脚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源结构的改善,是抑制高污染企业的排放,是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量。总之,一味地抱怨起不到多少作用,有关部门必须拿出解决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所有民众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应该看到,化解雾霾之症,无任何捷径,而得从产能优化、产业升级、私家车控制、公交优先等等“老话题”内寻求突破。有鉴于此,有媒体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可谓切情入理。
雾霾下的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城市曾有过的情景并无二致。因此,我们也不妨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雾霾面前,高楼大厦隐去,工业园区隐去,车水马龙隐去。在这种时刻,我们更应该清晰地找到前行方向。扫清雾霾,才能走向美丽中国。
“三万”活动拉近干群关系
新年伊始,一场“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在荆楚大地展开。11万余名干部深入全省2.6万余个行政村,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此前,湖北省还相继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访万家、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两轮“三万”活动。
这3个“三万”活动给人们一种感觉,就是干部又来到群众身边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干部走田埂、进农户,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不仅倾心访民情听民声,而且放下架子干实事,赢得广大群众好评。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作风飘浮、高高在上成为某些“公仆”的“干部病”。这些人看起来整天忙忙碌碌,却是浮在上面多,沉到下面少。陷于会海文山、送往迎来。所谓深入基层,也不过是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群众称之为“鸭子现象”——下了水而沉不下去。这些人与群众沟通少了,了解真实情况少了,和群众感情隔膜了、疏远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下降了。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生命工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湖北省委、省政府连续推出3个“三万”活动,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办法,更是落实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有力体现。
落实“八项规定”,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勤往基层跑,沉到基层,像鸬鹚一样沉水底抓活鱼。干部走村串户,感受农民生活,掌握农村实情,不仅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思想作风也会得到净化。一位参加“三万”活动的省直机关干部说,在乡村住上几个月,天天和群众打交道,对农村和农民的认识就是不一样,做起工作来能够从群众角度着想,而且你把群众当成父母,群众也把你当成亲人。
落实“八项规定”,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把转变作风落实到为民办实事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党员干部就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最推不开的地方去,努力化解矛盾,解民困、纾民难、办实事,打开工作局面。在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中,湖北全省整修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共29.7万处,为农村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深得广大农民群众好评。
落实“八项规定”,做好群众工作,就是一切从基层考虑,一切从一线出发,创新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像开展“三万”活动一样,有抓手,定制度,坚持不懈,绝不放松。落实八项规定要克服三种心态
中央“八项规定”显示了改进工作作风、整治沉疴顽疾的决心,也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亲民为民的执政新风。近三个月来,全国上下、各地区各部门一层一层都在贯彻落实,对整肃党风政风乃至扭转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人、所有的地方都闻风而动,令行禁止。在有的地方,“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吃请之风依然大行其道。在社会层面上,最近一项调查表明,过六成的受访人员认为,人情消费既是一项巨大的浪费,也是一种不小的压力。在有的城市,一个家庭一年的人情消费在万元左右。许多人对此直呼“吃不消”,“伤不起”。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有些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八项规定”中存在一些不良心态,需要清理克服。
作秀应付心态。眼下,有的将落实“八项规定”狭义理解为不开会,该开的会也不开了;要求开短会、讲短话,提高会议实效,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却为短而短,一味只求“短”,空谈几句,泛泛而论,不管有没有实际内容,短而空,把“短”当成一种噱头,花拳绣腿式地“作秀”,变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观望怀疑心态。对于“八项规定”,虽然绝大多数人叫好称快,但也有些人心存犹疑,到底能坚持多久,到底有多大力度?这些人心存侥幸,还在等待观望,寄希望于时间的“稀释”,等待“一阵风”过后,卷土重来。
影响发展心态。近来有的人私下议论,反对浪费,狠刹吃喝风,把酒店餐饮服务业整得生意清淡了,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有的人甚至抛出一种谬论,接待也是生产力,浪费可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如此“厉行节约”,会把餐饮业整垮了。
之所以存在这些不良心态,根本原因是对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认识肤浅,思想上还是老一套,没有跟上新的节拍,看不到工作作风问题的危害,低估了中央“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魄力。这些人对中央的规定消极应付,被动执行,而不是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落实。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要让“八项规定”利剑时时高悬,促进每一位党员干部自觉警醒,克服各种消极不良心态,真正理解“八项规定”“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把落实“八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抓实干,持久发力,整改督办,善始善终。
政府机构改革需直面棘手难题
以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自身改革是本次两会的重要议题。政府自身改革历经多轮探索,走到今天这个格局实属不易。但政府机构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为敏感、最为关键,也最为基础的一项改革,因此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政府自身改革的要求以及政府机构改革本身的进程来看,其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需要直面难题,砥砺奋进。
警惕利益纠葛羁绊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政府是由一个一个部门组成的,部门是合是撤是留,直接影响到部门及部门组成人员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机构改革是需要通过外力来推动的,特别是要通过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当前,要高度警惕一些政府部门以部门立法的形式来固化自己的权力,给改革设置所谓的“法律冲突”难题。因此,从法律层面来清理阻碍政府自身改革的条条框框显然是当务之急。
“影子部门”现象值得高度重视。从以往的多轮政府机构改革结果来看,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不少政府部门看上去削减了权力,转移了事项,但实际上却依托与自己关系暧昧的行业协会从事“影子部门”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脱离有关法规的监管,又能够养人捞钱,可以说是越改越舒服了。有的企业反映,不仅婆婆没少,反而又多了婶婶。企业和社会对这种部门权力“穿马甲”现象十分反感。期待政府机构改革多从斩断部门权力链条、铲除权力变异以及改革假摔的土壤上下功夫,收到改革一个、巩固一片的成效。
要研究“不管”后的管理问题。政府部门的天然习惯是管理,管理,再管理。所有政府部门都把承担管理权力作为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面临着重大的重塑抉择,其中一个明确的取向就是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一些环节上,政府要放手让市场和社会自我管理。
对政府而言,不管,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事实上,政府不仅要适应“不管”的改革要求,同时还要研究政府退出后的管理问题,即社会组织、社会法定机构如何承担起管理职能。现在存在一个倾向,即一些政府部门以改革的名义对一些领域的问题撒手不管,而又不在引导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上下功夫,导致一些领域出现管理空白,滋生很多社会问题。因此,不管与创造条件让社会来管,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题中之义,不能偏废。
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条件
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议案建议设立“雷锋奖”。事实上,中央文明委授予郭明义、庄仕华“当代雷锋”称号,某种意义就具有国家“雷锋奖”的性质。同样可喜的是,民间公益组织和有识之士也参与到这一“立标杆”活动中来。
为什么特别强调后一点?因为学雷锋活动本身就是群众性、社会性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换句话说,有些活动必须是政府行为,而有些活动则更需要民间公益组织、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就是这样,国家设“雷锋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与价值导向,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甚至作为主体参与对道德典型的奖励,设立富于民间权威性的“雷锋奖”,则直接体现出中国的道德生态与张扬道德的不竭动力。
就慈善活动与道德建设的特征与实现方式来讲,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的政党和政府不包揽精神和道德建设的责任,甚至是次要参与者,更大的建设力量来自宗教、慈善等公益组织,来自先富阶层及其道德自觉的广大民众。这与其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组织构成有关。我国的公益组织不发达,社会责任几乎全部由党和政府来承担,客观上挤压了社会组织的作用。再加上文化传统的原因,人民群众存在着强烈的官方与正统意识,因而民间道德奖励体系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和精神系统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很难以一种力量来号召全社会,包括来自政府的力量,只能寻求多元中形成主流价值和主导精神力量。既然政府不能包揽精神和道德建设的全部,那么就需要引进新生力量。哪种是新生力量?从组织角度讲当属贴近社会和群众,具有很强亲和力的公益慈善组织,从个体的角度讲主要是拥有更大经济实力与主流价值观的民间人士,特别是民营企业家。
今天,中国不管是从道德状态,还是对责任和担当者的期待,都要求民营企业家的深度介入。当我们的道德建设制度化、社会化吸引了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的目光时,就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诉求和社会担当找到了良好的途径,其社会形象也能得到更大提升。同时,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拥有了更大的力量之源,学雷锋常态化也能拥有更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们希望政府在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过程中,能给予社会公益组织更有力的呵护和支持,对民营企业家相关活动给予更大的支持和褒奖。当公益组织更加繁荣起来时,中国的道德建设就具备了实现突破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欲改文风先改作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篇幅比去年大幅缩减了3000字左右,是近些年中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
尽管政府工作报告字数缩水,内容却很厚重。无论是总结工作、阐述政策还是提出建议,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讯息尽在其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文件、领导讲话及理论文章,不良文风还随处可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长。在这些人看来,讲短了、写少了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于是逢会必讲、每讲必长。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话出千言却离题万里,这样的内容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
第二,空。在公文写作、会议报告中,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或照抄照搬、移花接木,语言雷同,空话、套话连篇累牍,言之无物。没有独立见解,缺乏生动语言,既不触及实际,也不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第三,假。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自我表扬。主要表现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讲成绩吹得天花乱坠,讲不足则轻描淡写。比如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历史经验证明,不良文风,危害极大。不仅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和落实,更会导致干部脱离群众,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了机关办事效率,败坏了党风政风,甚至毒害整个社会风气。
可以说,一切不良文风都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更与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因此,保持优良文风,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要求。
文风,折射党风政风。文风问题,说到底是个作风问题。文风不正,是作风不正的具体体现。欲改文风,先改作风。试想,一个干部如果作风飘浮,长期脱离实际,研究问题只满足于看看材料,听听汇报,网上扒扒,书上抄抄,这样的文章和讲话,辞藻再华丽,也免不了长、假、空。也有一类干部, 醉心于个人升迁,无心于真抓实干,汲汲于攒人脉,托关系,成天忙于推怀换盏,觥筹交错。这样的干部,当然难以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满意的实绩。但是,“事不够,水来凑”。政绩不显著,那就注永。这样的注水政绩和文章,不假、不空才怪。
好文章是用“脚”写出来的。我们的干部,只有真正深入到生产生活第一线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脚到、眼到、耳到、心到,人民的创造、人民的心声,自然就在笔端不请自到。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品会海外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