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功能,请简要概括青年人对第三段的论述思路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2年步步高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四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提分专练三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新媒体文学的可能周思明新媒体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新媒体文学的可能周思明新媒体文学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性质,它不仅推动了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发展,而且加剧了文学体制和文学秩序的深刻裂变。对新媒体的界定,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目前,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讯的方式。当前的新媒体文学,不仅仅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还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甚至是一种文化商品而被纳入到商业价值的生产中。新媒体文学逐渐出现了产业化趋势。新媒体文学的产业化使得文学网站与网络写手的利益得到保障,为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然而,文学的创作在新媒体中得以迅猛发展的同时,新媒体文学也暴露出它的短板与局限。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中国迅速进入全民写作的时代,无门槛的写作首先带来文学作品数量的激增。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我国发表的长篇小说总共不过200部左右,但几年前的一次网络征文大赛,一天内就收到长篇小说147部,而盛大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这些作者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这样的写作文学价值有多高,颇值得怀疑。这也正是新媒体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和经验的地方,门槛的拆除带来的不光是文学生产力的解放,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令人始料不及的妖魔和垃圾。《共产党宣言》中说过,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与生产,消费的世界性形成,才开始产生和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确实,文学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社会需要,文学的产业化可以解放文学生产力,促进文学新的生长点。海德格尔曾经追问:“在技术化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通过对新媒体文学及其产业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当我们在新媒体文学产业化与文学人文内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时,文学新的路途就被打通,文学将继续发挥其“文以载道”的功能,以新的经典作品形式在当代文学史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新媒体文学庶几就是网络文学的别名,正如作家麦家所言,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领军人物。读他们的作品,故弄玄虚的成分更多一些,充满好奇与想象力,但是与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能够交融在一起的东西还太少,与读者真正实现内心交流的东西还太少。新媒体文学作家现在亟须要做的是多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亲密接触,多与我们的人民亲密接触,多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统与民族现代化价值诉求亲密接触。新媒体文学不仅要凸显个人意志、一己情趣,更要对国家、集体、民众意志有所担当、有所表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媒体文学应赋予作品更多、更深、更广的内涵,提供给读者更多属于现实的、心灵的东西,使之真正具有向上、向善、向美的雅俗兼具之品质。(选自《河北日报》,有删改)小题1:结合全文,说明“新媒体文学”具有哪些特点?(6分)&&&&&&&&&&&&&&&&&&&&&&&&&&&&&&&&&&&&&&&&&&&&&&&&&&&&&&&&&&&&&&&&&&&&&&&&&&&&&&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小题3:在新媒体文学产业化形势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新媒体文学的真正的“家园”?(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特质;出现产业化倾向;不少作品重数量轻质量 (答“缺乏内涵与品质”也可) (每点2分)小题2:首先提出新媒体文学概念及新媒体出现的价值;然后分析新媒体文学的不足和局限;最后论述如何更好建设新媒体文学。(每点2分)小题3:在新媒体文学产业化与文学人文内蕴之间找到平衡点;重视“文以载道”的功能;创作出新的经典作品。(6分)(每点2分)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论述题一般都在提出这个概念附近的几个语段寻找答案,可从文段的开头结尾进行分析,可直接引用原句,也可自己概括。如文章第一段开头第一句,“新媒体文学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性质”,可直接用原句概括;文章第二段结尾“新媒体文学逐渐出现了产业化趋势”。文章第三段“无门槛的写作首先带来文学作品数量的激增…这样的写作文学价值有多高,颇值得怀疑”可概括为重数量轻质量。小题2: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行为思路,其实就是概括段落大意。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一的思路来概括即可。如文章1-2段,首先提出新媒体文学概念及新媒体出现的价值;第3段分析新媒体文学的不足和局限;4-6段提出如何更好建设新媒体文学及期望。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找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如何建设新媒体文学的真正的“家园”相关语段进行分析,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如文章第4段,“通过对新媒体文学及其产业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当我们在新媒体文学产业化与文学人文内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时,文学新的路途就被打通,文学将继续发挥其“文以载道”的功能,以新的经典作品形式在当代文学史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可分别从平衡点、功能、作品形式等方面进行概括。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新媒体文学的可能周思明新媒体文学..”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2).拟人搜索(3).反衬(4).对比(5).反复(6).排比(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新媒体文学的可能周思明新媒体文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49332892231489872841122576931464492012年――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2年――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地区:江苏
上传人:kPvq****@
版本:通用
类型:期中/期末
上传时间:
已有5170人下载该资源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下载文档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2015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专用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2章专题2 题型1 把握论述思路题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题
肯定其空灵闲适,但因为其不利于当前读者认识现实的严 酷,所以还是不读为好。 2 二 三 7 8 5 6 一 1 3 4 2 三 7 8 5 6 一 1 3 4 二 2 三 7 8 5 6 一 1 3 4 二 答案  2 三 7 8 6 一 1 3 4 二 5 2 7 8 6 一 1 3 4 二 5 三 2 7 8 6 一 1 3 4 二 5 三 2 7 8 6 一 1 3 4 二 5 三 2 7 8 6 一 1 3 4 二 5 三 2 7 8 6 一 1 3 4 二 5 三 2 7 8 6 一 1 3 4 二 5 三 答案  2 7 8 一 1 3 4 二 5 三 6 答案  2 8 6 一 1 3 4 二 5 三 7 答案  2 7 6 一 1 3 4 二 5 三 8 * 111 答案  解析  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一 1 2 二 3 4 三 7 8 5 6 1 2 二 3 4 三 7 8 5 6 一 1 2 二 3 4 三 7 8 5 6 一 1 2 二 3 4 三 7 8 5 6 一 1 2 二 3 4 三 7 8 5 6 一 1 2 二 3 4 三 7 8 5 6 一 答案  2 二 3 4 三 7 8 5 6 一 1 答案  二 3 4 三 7 8 5 6 一 1 2 2 二 4 三 7 8 5 6 一 1 3 2 二 4 三 7 8 5 6 一 1 3 2 二 三 7 8 5 6 一 1 3 4 2 二 三 7 8 5 6 一 1 3 4 答案  答案  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 答案  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提示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解析  参考答案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答案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因题突破 高考现场 解析  答案  答案  题型一 把握论述思路题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题 &&钩玄提要,循路识真 专题二 循考点阅读,依类题精练 把握论述思路题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题 知 识 构 建 核 心 突 破 规 范 养 成 练 出 高 分 答案  答案  * 111 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1.掌握论述类文本结构的一般知识和阅读方法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阅读要有耐心,要细读,要逐段逐句地有序阅读,抓住标题,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勾画圈点。要有前后勾连的意识,将关键信息连缀起来,思考前后文的语义、情感变化,进而明确思路。 2.梳理思路的方法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2)捕捉关键词句,把握段落重点含意。这些关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认识: ①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②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③从词义类型上看:关联词、语义主次轻重的词及全文的中心词。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示层次、思路的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这些词有: 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②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4)前后勾连,思考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语义联系、论证关系。 3.从具体文本出发,认清关键部位的特点 (1)引论: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最关键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在这时,寻找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尤为重要。本论内部的层次有这么几种: 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如2011年江苏卷的《捧与挖》:先谈&捧&的动机,再谈&捧&的危害;谈危害,又由轻到重,由实到虚。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选自《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该段的论述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提出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根本的差别的观点。然后具体阐释二者的根本差别:想象空间是创造者自由创造的,现实空间则是客观存在的。最后总结全段,得出&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的结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本色与文采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2.(1)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引论提出元代杂剧创作先后出现的两种流派&&本色派和文采派,中间本论部分分别分析这两派各自的特点,最后结论总结并深化观点:两派&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对照式,将本色派的特点与文采派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色。二、概括文章基本观点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文本阅读对文章观点的考查要点在于对观点的提取和概括。如何提取、概括呢?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性语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对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来说,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遗漏内容要点,考生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理清思路。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性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章并没有相应的概括性语句。遇到这种情况时,考生就要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关注诺奖背后的文学生态若即若离的诺贝尔文学奖,总是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在年复一年的失望之余,莫言今秋可能与诺贝尔文学奖亲密接触的噱头甫一曝出,有着深深诺奖情结的国人再度像被打足了鸡血针&&顿时涌现出难以抑制的亢奋。然而,穿过亢奋的迷雾,我们到底该津津乐道于奖项,还是当下的文学命运呢?前不久,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终于搬上银幕,此片未映先火。如果考虑莫言经张艺谋搬上银幕《红高粱》的大红大紫,足见严肃文学在浅阅读时代依然可以保持足够旺盛的生命力。然而,类似的经典似乎只属于过去。近年来无论是&茅奖&还是&鲁奖&,最令人关注的往往不是最终脱颖而出的&杰作&,而是弥漫于作品评价过程中的诸多&八卦&。虽然有少数作品经改编成影视后,短期内也曾获得过不错的票房或收视率,但很难像早些年的&茅奖&作品那样,真正成为一代或者几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费解的是,尽管一边是传统文学奖项遴选出的作品难以赢得读者,另一边却是&中国文学处在最好的时候&的高论。再者,在某些畸形评比下,文学进步的动力&&文学批评之风居然日渐萎靡,甚至有堕落为&红包批评&的迹象。层出不穷的&腰封王&现象,何尝不是当今文学生态扭曲的写照之一?记得几年前,王蒙在与80后作家对话时曾坦诚地指出,80后作家&没有昨天&,引得社会深思。王蒙这里所指的&昨天&是对历史人文的丰富积淀,这是老一辈文学工作者的优势。当然,真正的文学具有强大的包容能量,不仅要有渊博的历史人文知识,还必须勇于将敏感的触角伸向现实。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造访中国时也指出,&文学是对现实的批判,是一种变化和变革&,&文学应具备社会意义,不应远离政治,不应远离社会&。由此可见,真正的文学至少不应回避现实,不应缺少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包括影视的文化载体只能拿历史说事,在戏说与穿越中猎奇解构,透支或扭曲历史,这肯定不属于健康的文学生态。 莫言倘若能得诺奖,我们当然乐见其成。即便莫言获奖,一个奖项也并不足以真正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相较于莫言可能获奖的亢奋喧嚣,最应思考的倒是,这是现实文学生态下的偶然特例,还是一个可以复制的良好开端呢?(选自日《华西都市报》) 3.作者认为中国当下的文学生态存在着哪些不健康的问题?试作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近年来的获奖作品难以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印记(传统文学奖项遴选出的作品难以赢得读者),②文学批评之风萎靡堕落,③回避现实(在戏说与穿越中猎奇解构,透支或扭曲历史)。 4.作者是怎样看待莫言可能获得诺奖这一问题的?请简要列出作者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乐见其成;但不应过度亢奋,而更应关注国内不健康的文学生态;即使获奖也可能只是一个特例,未必能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1.&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在阅读时,应能从文章中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观点态度常常集中体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相关段落的中心句中。多数情况下,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语句,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作者的观点态度不都是直接明朗的,有时隐晦,有时分散,有时还会混在别人的态度之中。这些都需要考生明辨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述方式,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呢?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这种有概括性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材料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时常听人们说,文章要作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节选自莫邪《雅与俗》)5.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柯倩婷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所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多年来对母亲的恨,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搜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了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的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选自《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6.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 (2012&江苏)《笑的价值》(原文见本章专题一)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现场答案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作者间接观点的把握,第二问考查论证的作用。该答案答第一问,对这句话里作者的观点答得并不明确,&传统观念&一词是说明作者赞成该观念还是反对该观念呢?其实,作者借对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叙述已把自己对它的否定寓于字里行间了,如&热衷&&摆脱不了&&老观念&这些词。考生应学会从字里行间分析把握作者较为含蓄、间接的观点态度。该答案答第二问,有点无视题干要求了。因为题干明确要求答出对论述&笑的价值&的作用,而不是只凭思维定势,见到&作用&就是为下文做铺垫。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通过分析句子含意来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热衷于&与&远胜于&&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这些词句都能表现出作者的否定态度。这一段列举了一种反面现象,紧接着下段就提出了正面的观点。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方法一: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1.整体把握主旨。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借助于这些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利用&显性因素&。所谓&显性因素&,是指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主要修辞手法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的意义及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挖掘潜在信息。考生要善于从小处入手,挖掘潜在信息,如文章出处、写作时间、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等,做到探幽发微,仔细辨析。 4.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意图。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议论性文字,推究材料与作者意图之间的关系。 5.综合分析鉴别。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各个段落、层次中,渗透在字里行间。因此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离不开综合分析。 6.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对自己所论述的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不是简单的赞成或反对,作者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否定的。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学会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方法二:掌握几条具体方法 1.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较为集中的句段、隐含观点态度的句子进行&重锤猛敲&,作细致而精准的揣摩与分析。示例:请简要分析作者对&悲愤出诗人&所持的态度。当然,&悲愤出诗人&这句话,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并非绝对真理。不能绝对地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一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也不能认为作家悲惨到根本没有创作条件时,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作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他们个 到什么不幸,却仍然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因而为人民产生伟大的悲愤之情,这种崇高的悲愤之情,不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吗? 分析:全文的观点态度都集中在这一段中,而且表述委婉曲折。因此,必须对该段作准确细致的分析,并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提炼。细读该段,抓住&同时&一词,可以看出该段的两个层次。前一层次再抓住&只反映&&并非&&&&不能绝对地说&&也不能认为&&&,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创作的唯一有利条件。后一层次抓住&也不能&&&&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而是&&&,分析的是&悲愤&是否是创作的唯一动力。然后,从作者对&悲愤出诗人&的两面分析,不难提炼出作者&辩证地看待&这一基本态度。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悲愤出诗人&:一方面,个人的不幸遭遇往往成为许多作家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作创作的唯一动力;另一方面,没有悲惨遭遇的作家也未必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此外,&以天下为己任&而产生的伟大的&悲愤&之情,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 2.要会对形象化描写或一般记叙性的文字概括归纳,提炼出议论性的表达文字。 3.要会从反面否定句中得出正面、肯定的结论。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就我所知,图书馆界在全民阅读方面已做出了很多努力,以实际行动引导社会关注阅读,关注儿童读书。东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佛山图书馆等一些市级图书馆,江苏太仓图书馆、山东青州图书馆、深圳龙岗图书馆等县区图书馆,或结合区域特色与当地读书传统,或结合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如东莞图书馆,在开展低龄儿童阅读活动中发现,不少图书馆或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优秀图画读本时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馆员们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编撰了一套&成长图(已出版两种),为图书馆或家长指导儿童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节选自王余光《儿童阅读应从纸本开始》) 1.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书馆为全民阅读做出了很大努力,其举办的活动有利于推进全民阅读,值得提倡,需要进一步推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成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儿浓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儿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 &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 相类思想。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这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节选)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句作者的观点,一要注意该句的比喻特点,二要注意&另一方面&的并列关系。 作者认为鼓吹者一方面杂糅了儒道佛思想,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并夸大了其价值。 一、把握论述思路题 (一)把握全文论述思路题 1.审题论述思路题的一般设题方式为: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本文围绕某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 2.答题 (1)它首先是一个概括各段要点的过程。答题时首先要把各段要点组织进答案中。 (2)它又不是简单地概括各段的要点,它有一个合并段落、划分层次的过程。答案既要能反映段落要点,又要能反映出层次来。 (3)答案组织一般用&先&&再&&后&&&&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这样的序数词组成一段要点明确、层次清晰、语言简洁的话。 (4)特别要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总之,那些表示承接顺序的词语如&先&&再&&次&&后&等并不只是简单的几个词的使用,它必须能反映出层次、联系、顺序来。 (5)特别注意: ①概括全文论述思路不要模式化,不要动辄&开头提出论点&之类的语言,一定要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出发,如有的驳论文开头就是&开头树立了&&批驳的靶子&。②力避答这类题的误区:层次划分不清,段意概括不准。 规范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精彩每一天&&没到过&&,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来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 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比如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都会有巨大差异。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都消失了。表面上看,这是由于现代化的开放性,使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但历史地看,还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缺失。而一个没有独特价值观的城市,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功利主义的气氛中要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几乎是一种奢谈。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文化所能做的,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也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而不仅仅是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决不可能通过策划几个方案、空提几句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当市民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信,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才开始有了雏形。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论述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从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嘲讽这一社会现象谈起,引出下文对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探讨;接着,分析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历史名城都有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价值观;然后分析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消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把握段内论述思路题篇是放大的段,段是微缩的篇。基于段与篇的内在联系,因此梳理、概括段内论证思路同全篇差不多。只是有几点要特别强调一下:①确定该段中心很重要;②理清内部层次兼及理解论证方法,因为论证层次与论证方法密不可分;③注意与上下段之间的衔接。 规范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2.请简要分析该段的论述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指出精神圣洁是衡量历史进步的重要一维,再引用黑格尔的话阐明没有信仰、价值、敬畏等的民族会变成一个吵闹的&市场&,后指出今日中国正在沦为这样的&市场&。 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一)概括内容要点题 1.审题概括题的审题除审清要求外,关键是审清答题区间。要利用题干关键词语(题干标明答题区间的词语和要筛选概括的词语)快速准确锁定答题区间,画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 2.答题 (1)掌握概括的两种基本方法:①摘要概括,摘取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作为答案,但它与摘抄有着本质区别;②抽象概括,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与抽出,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2.答题 (1)掌握概括的两种基本方法:①摘要概括,摘取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作为答案,但它与摘抄有着本质区别;②抽象概括,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与抽出,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2)树立要点意识和多点意识。所谓&要点意识&,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所谓&多点意识&,就是信息筛选题、要点概括题,答题要点很少有一个的,一般有两到三个,答题时尽量筛选,多想一下。 (3)善于聚&点&成&面&。从原文中摘录出许多要点,这只是概括要具备的材料,即一个个&点&;然后把这些&点&归纳,综合成&面&,&面&后再有&点&,这样的答案较为理想。 规范训练 (201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3.概括本段的大意。(2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说第一句为中心句,但它与后面两句内容并不一致,没讲清楚&文献综述&的问题所在,故要将后面两句也概括成一个要点。 (2013&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时尚浅说黄毓璜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①,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 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着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摘编自《啄木鸟》) 注①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4.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观点态度。题干要求概括文章的观点,首先应划定答题区间,即锁定作者阐述对&时尚&的态度的语句,然后分析概括。第三段最后一句提到人们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这是态度;第四段最后一句提到&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这也是态度;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提到&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即告诉我们不要为时尚所左右,这也是态度。 (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 (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1.审题审题主要是审清题干要求,以此确定阅读区间。须看要分析概括的是全文还是局部,&局部&又分布在文中哪些(个)地方;要分清问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是文中其他人的观点态度。 2.答题 (1)答题方法 ①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中心句、结论句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直接提取。 ②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有所显现、蕴涵在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中的,要寻找点点滴滴,通过辨别比较,得出正确的判断。 ③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比较含蓄、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要透过表面,深入体悟,作出准确地概括。(2)答题规范 ①要突出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诸如&否定&&赞成&&批判&&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 ②要分小点。如果题目问&哪些&,那至少是两点,肯定要分小点回答。如果题目没有问&哪些&,那总说观点之后,也要分解成几个小点。 ③要分类别。对于观点态度较复杂的试题要善于按类别来回答,那就能避免观点的重叠和交叉。 规范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看文化热王小波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 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 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5.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是一种操守(文化即伦理道德)。 ②文化是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6.文末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次文化热是把伦理道德当文化,再这么热下去,就会越走越窄,把伦理道德的细枝末节当文化,而真正的文化就没有了。 一、基础题组 (一)把握论述思路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总得有一点锋芒陈鲁民 ①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 ②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 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这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极人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③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 对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④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下场,文人太露锋芒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以见容官场,纵是明皇赏识,也无法弄个一官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做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竞相攻讦。何以如 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⑤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又问,怎样制止怨恨?答曰: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如 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可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前进?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当为此浮一大白。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承接前段,提出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并举例论证;接着阐述这样做对社会前进、对历史发展的危害;后举宋人张孝祥之例,阐述人就应有锋芒之气。 2.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提出中国文化有不露锋芒的传统;然后分别举例证明不露锋芒者一帆风顺,官运亨通,而锋芒毕露者招惹是非,带来祸患;后呼吁为人要显露锋芒,敢于担当,促进社会进步,显露独特魅力。 (二)概括内容要点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借鉴前人和别人的东西,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然而,文化价值观念是无法按照冯友兰先生所倡导的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的。冯友兰先生认为,可以把文化价值观念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剥离出来,抽象地加以继承。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念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人所热衷的某些主导性价值观念就是欧洲社会在一系列政治、思 性是对身份等级制度的抗议,自由、民主和博爱是对专制政体的抗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当现代中国人把这些价值观念从欧洲人那里移植过来时,乍看起来,抽象继承的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实际上被继承过来的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整个人文精神都发生了畸变。换言之,抽象的继承方法注重的只是文化价值观念表面上的移植,完全忽略了这些观念在移植到现代中国社会后其内涵上的走样、变化,甚至变质。3.请概括材料所论述的主要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价值观念不能用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 (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读书忌① 鲁 迅读书有&忌&,就是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中之一必被克杀,或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例如现在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消遣品。然而先要读者的心里空空洞洞,混混茫茫。假如曾经看过《明季稗史》《痛史》,或者明末遗民的著作,那结果可就不同了,这两者一定要打起仗来,非打杀其一不止。 这几天偶然看见一部屈大均的《翁山文外》,其中有一篇戊申(即清康熙七年)八月做的《自代北入京记》。有些地方极有重量,抄几句在这里&&&其首顶一柳筐,以盛马粪及木炭者,则皆中华女子。皆盘头跣足,垢面,反被毛袄。人与牛羊相枕藉,腥臊之气,百余里不绝。&&&我想,如果看过这样的文章,想象过这样的情景,又没有完全忘记,那么,虽是中郎②的《广庄》或《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且还要增加愤怒。因为这实在比中郎时代的他们互相标榜还要坏,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明人小品,好的;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 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要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 注①本篇最初发表于日《中华日报&动向》。②中郎:此指曾官拜吏部中郎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4.请概述文中作者对待当时盛行阅读明人小品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核心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有人说:&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情的话。 ②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到了你的过错或缺点,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来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③假如你不知道,这事情就会和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④可是,假如你时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地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能会把事情夸张些或歪曲些。这样一来,本是无意之间的闲谈,就会成为相当严重的有意的中伤,当然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⑤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是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的;假如你喜欢你的朋友,在传话的人面前,你反而应该替他辩护一下或洗白一下才对,因为这是换得朋友对你的信心及杜绝闲话的最好办法。 5.在第①段中,作者通过引用想表达什么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后谈论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否定友情; (2)背后谈论别人是人之常情,并不意味着不够朋友; (3)过于担心朋友背后的谈论才会影响友情。 三、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怎样读小说老 舍①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②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书籍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一点好处不是别的书籍所能供给我们的。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的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地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龙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 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源源本本、头头是道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在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就往往教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③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地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数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 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的眼前。况且一部小说,又是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④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大概地说, 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⑤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 但是这个打算是想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表现,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1943年3月 (有删改) 6.文章中&小说&与&哲学&&历史&&戏剧&相比有哪些优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哲学相比,小说有趣、亲切、生动;与历史相比,小说圆满生动,活龙活现(源源本本,头头是道);与戏剧相比,小说能够自由描画。 7.文中作者教给我们哪些读小说的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看小说如何以最少、最恰当(精炼准确)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2)看小说的内容是否关心社会、关切人生。 (3)看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设计的方法。 8.文章第②段说:&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说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书籍所能替代的。 (3)读小说对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大有裨益。 (2)小说教给我们人生经验,让我们了解社会人生,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概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