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描长期作业作业 毕加索的画做背景,上边画个包,眼镜或者相机什么的

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和平鸽》(..
阅读下列材料: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和平鸽》(石板画),表达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平鸽”作为和平的象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根据材料,结合课文,请回答:(1)毕加索反法西斯名画作品《格尔尼卡》何以成为世界名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和平鸽”为什么成为和平的象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兽性。(2)表达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和平鸽》(..”主要考查你对&&现代美术的成就(毕加索和《格尔尼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美术的成就(毕加索和《格尔尼卡》)
现代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发轫于19实际末期,早期以印象派为代表,其主张的“艺术语言自身的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追求自由,抽象的画风,着重注意表现物体里面重叠,交错的美感。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流派,开始于1908年,由毕加索与布拉克共同建立。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破碎,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力图表现事物最完整的形态。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就是立体的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1.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和真实的心里,希望通过解析,将描绘的事物完美呈现;2.擅长运用现正和隐喻的表现艺术手法;3.在艺术创作上,反对传统繁复的手法,追求立体,抽象,简洁的表现形式。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2.进入大机器制造时代,简约,现代的艺术逐步取代原有的艺术风格,诸如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3.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家开始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新的形式4.随着世界间文化交流的扩展,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大量东方和非洲文化。毕加索的作品:1、《格尔尼卡》2、《亚威农少女》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1.前期: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义;那比派。2.后期:新艺术;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桥派;蓝骑士派;奥费主义;风格派。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和平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6318054219727619393135945183901秦晓峰的日志
分享 画好素描的关键(高宗英)第四章
已有 2455 次阅读&
&&&&&&&&&&&&&&&&&&&&&&& 第四章 重表现&&& 表现是学习素描的最终目的。在素描中有许多关于表现方面的规律性知识,是必须也是较容易明白的。规律这东西当你不掌握时总感神秘莫测,但捅破这层窗户纸,它就变得非常简单易明。一切规律皆如此。不少人被许多未知规律所困惑,下面举几个规律性问题:第一,体积与转折:没有转折就没有体积,可一般人都认为不画明暗就没有体积感,这是不对的。“抓转折”是表现体积的最基本方法,不抓住转折的位置,画多少明暗和光影也无济于事。见六边形的图解。没画转折时它是个六边形的平面,画了转折它马上变成了立方体。并没有画光影不也很立体吗?不要忘记,体积也是有形的,是具体的,有它的大小、宽窄。“面”也不是抽象的,也具体。因此,只有抓住具体的转折位置,才能产生面。没有转折哪里有面?没有面体积又从何而来?画一幅人物肖像,它是由无数的转折组成的无数的阶梯形面。明暗何以产生,光影的位置在何处?没有轮廓线就没有形,没有转折线就没有体。第二,透明的暗部:认为暗部不受光画黑一些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首先必须知道暗部虽不受光,但它受反射光的影响,因此,把暗部画成黑色块是错误的。什么是透明?透气?很简单,暗部四周是深的,中间部分是亮的。为什么四周颜色深?因为它四面都与受光的亮部相接壤,在与亮部的对比之下产生了错觉,感到这一地带颜色深。中间亮则是由于反光造成的,反光越强中间越亮。请看图解。第三,统一的暗部:暗部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它具有统一陛。、所有暗部皆属不受光部分,不管其中的各种物体有何种不同变化,都应统一与和谐于一个大的暗部之中。在与亮部的对比之下,它处在影子之中,故还带有隐蔽性和稳定性、融合性及无分割感。如果孤立地拉大暗部中的各种变化和差别,必然造成暗部的破碎感。暗部是乐队中的低音部,是为衬托亮部和高音部而成的。暗部为衬托亮部而存在,它就不应喧宾夺主,暗部是无名英雄,是舞台上的配角。不应把统一的暗部中间的部分分开观察,分开一件件去画,要求把暗部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观察一起画,合起来画或混起来画。 画素描要先从暗部入手,它是画亮部中深浅的依据,并且要先从明暗交界处,从转折部分画起,从前往后画也就是从近往远画,以表达空间。 亮部则与暗部的特征相反,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与暗部的对比之下,它有跳跃感、闪烁感,清晰感和实在感。亮部是主角怎么画也不为过。第四,物体间的空间关系:首先要明确的是,空间是靠对比产生的,没有前就没有后,前面的东西要想办法拉出来,后面的就自然推远过去。另外,把远处的东西推过去,前面的部分也自然在对比中拉近了空间。主体物与背景空间距离越远,二者间轮廓的清晰度和黑白的对比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另外,还可以靠主体与背景的衬托关系,它通过简与繁之间的相互衬托,或繁托简,或简托繁。还有黑白之间的衬托,或黑托白,或白托黑等,还有粗与细、曲与直、动与静之间的相互衬托关系,都是处理空间不可缺的要素。有人空间观念差,画前面的东西不和后边的东西比较,不去观察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看不到前与后、近与远的空间距离,这样能画出空间吗?第五,光源与光感:有光即有光源,有正面光、逆光、侧光、顶光、多向光等。有光就会有反射光,通常表现在物体的暗部。不同的光源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光感。正面光和逆光单纯而统一。侧光和顶光多变易杂乱,在侧光下老人脸上的皱纹会一条条暴露无遗。写生中选择光源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日光、灯光、烛光是一个光源,明暗关系明确。天窗光的优点是上下左右的形体在光照之下有明确的起伏,体积感强,会产生丰富的色调变化,古典绘画多采用这种光源,既柔和又能体现自然美中的强弱、虚实变化,立体感很强。印象派画家们发现在室外的阳光下,万物不但提升了亮度,而且色彩顿时艳丽起来,它的暗部也因受强反光的影响而丰富起来。印象派打开了明暗关系变化的新天地。 以上例举了一些在表现方面的规律,在这些表现范畴中,有待研究的问题很多,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去总结。研究规律会使你少走弯路,表现对象更为主动。•主动与被动•&&& 十五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打破了前人常规,创造了人类绘画艺术新的辉煌。随着学院派的形成,放慢了艺术在表现领域的脚步,成为视觉艺术发展的羁绊。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经济文化科技的兴盛发展,使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要生存就要竞争,就要革新。法国浪漫主义的出现,巴比松画派的形成,打破了古典主义不离开画室的常规,为印象主义的产生作了先导。印象派的破土而出,抛弃了学院主义的清规戒律及陈旧观念的禁锢,走向室外走向大自然。被学院派斥为“堕落”的印象主义成了近代艺术的开拓者,而后期印象派则成为现代艺术的发端。抽象主义的出现又打破了具象表现的模式。一切革新都来自观念的改变。这是“自然表现”还是“表现自然,再现自然”两种艺术观的碰撞,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主观性。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几百年来成为西方画家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和表现自然之启端。从学习中获得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获得对多因素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的能力,又通过素描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走向。一个画家总是从步入素描的基本功训练开始,走入艺术殿堂为目的。从十九世纪开始的素描这场大变革,是发展素描艺术的重要推动力。这场革新的特征不是对前辈素描观的彻底摒弃与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几百年的素描史都一直在反对照相式的描摹与抄袭,不管哪个历史时期的大师都追求艺术的主动性,追求创新精神,对被动的描摹皆嗤之以鼻。从古典到现代,在表现对象这一原则问题上,基本出发点并无本质差异。分歧是在如何表现上,在表现的观念上。差异是是客观的忠实于对象,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还是主观的、更强调画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特殊的表达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用塞尚的一句话可以清楚地表明现代艺术的基本纲领:“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既便如此,塞尚还是接受过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他知道这是绘画艺术之根,其根也是以表现为基础的素描观。在学习素描的初级阶段,要求尽量客观,否则就无法检验自己认识是否正确,这是表现对象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一切过程和一切方面、一切要求都是为了提高艺术表现力和主动性,没有主动就没有表现,要表现就必须主动。或先于强调客观表现,或后于强调主观的艺术处理。艺术是画家对自然的能动反映,是心灵的产物,心有所想物有所应。潘天寿先生说:“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也”。凡高画的写生,有如飓风狂暴,挥笔旋转,扭动不安,这都是他自我体验和当时心境的一种表达。凡高被称为“燃烧的画家”,画如团火,是激情的进发,生命的闪电,心灵的萌动。但他又忠实于对象,师之造化,他首先要求人们能看懂他的画,同时又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他的画是现实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艺术就是激情的表现和表现激情。主动表现与被动抄袭水火不容,我们不能作自然的奴隶、物象的镜子、相框中的底片。在笔下要主动地改变自然的原形,自然的样式,要比自然更生动、更强烈、更明确、更概括、更完美。自然物立体,有空间,有丰富的色彩而素描则是单色、画则为平面,画家的任务就是要像魔术师,设法在纸上变出体积感、色彩感、空间感和形象感。还要做一次艺术的再现而非自然之原形。在这方面大师们都无愧为高级魔术师。有人说:“古典主义绘画是照相”,这种看法是完全不正确的,怎么能把它归属于自然描摹,划归陈腐艺术的同类?古典绘画属写实主义范畴,写实绝非照相!如果认真研究自文艺复兴以来诸名家的素描,这种排斥之言即不攻自破。什么叫素描学习过了关?其一,树立了明确的理解意识,通过实践真正领悟理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彻底克服了抄对象的坏习惯,可以算是过了关,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其二,树立了结构意识,知道形的本质是什么,知道画什么必须研究什么,并且取得了深入的能力,又算过了一关,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二步。其三,真正掌握了整体与局部的正确关系,画局部不破坏整体,抓大局,识大体了就又过了一关,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三步。其四,知道如何主动表现对象时,才算真正过了关,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过了关,只解决了“知而能为,不知难为”的“知”的问题,是跨入素描之门的第一步,是走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到了高级阶段,则要求在学法、懂法、用法、悟法和得法的基础上,用艺术的语言进行主动的表现,不为法所约束,步入无法的自由王国。 素描是独立的艺术,基础训练中的基本功夫,一切技能都是为艺术表现打基础。绘画就像音乐中的要求“声情并茂”一样,“声”就是一切声乐与器乐的基本功,这是基础,没有声就谈不到情,情就是表现,二者的结合才是艺术。艺有声是技术过了关,没有情的表现何为艺术?缺一不可。 绘画则是讲“形神兼备”,形就是绘画的基础,形都不知如何画,画不准还谈何神韵的表现?素描到了高级阶段则要求“形神兼备”,不能只停留于技术性阶段。要逐步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以精湛的笔艺,新颖的构图,恰如其分的对比关系,给观众留以难瞑灭之印象。素描不是单纯的训练,不只是一丝不苟的再现,不是冷漠机械般的表现。素描虽以黑白灰色调和各种线条表现对象,但在材料和工具使用中可自由创造和发挥,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不同材质在表现上会出现不同效果。素描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自我反应,艺术的真挚的特殊感受与理解。要求以极大的热情挥洒每一笔触,作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把对象当作僵死的标本,画得再像,形与色,光与体都作到极至,在艺术上也无任何价值。门采尔认为:“偶然而意外的视角,有时更能反映生活的深度”。“无动于衷绝不落笔”是门采尔的信条。简单被动的模仿必束缚主观创造精神,,《芥子园画谱》所以遭到徐悲鸿等大师们的非议,就是因为此谱把中国画的技法归纳为一种模式,并立为“谱”,叫人们被动地去照谱弹琴,而不是鼓励去写生师造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画发展的程式化。齐白石先生说得好:“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多么精辟的论述。学习贵在主动表现。被动的学是死学,是没有出路的。•忠实与表现•正确理解“忠实”是重要的,离开忠实这一客观标准,基本功训练就成为无本可依和变成无源之水。在要求忠实的同时,还要求表现是“忠实地表现”。素描训练的提高过程就是从客观到主观,从基础训练到艺术表现的不断完善和统一的过程。只要认真拜读大9币的作品,就会领悟到他们深厚的写实基础和超群而非凡的艺术表现能力。你会从中发现他们是如何把写实与表现,主观与客观,基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还会发现扎实的基本功在写实基础上建立的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特有的美的不同着眼点和不同韵律。古典绘画、古代雕塑为何绵延不衰,如高耸于艺术史中的丰碑被后人尊崇?就是因为有严格的高不可攀的写实功力,出众的控制画面能力,非同一般的眼力,运用自如的技巧,充沛的感情投入,他们的作品会让你过目不忘,百看不厌,而为青史留名。在素描艺术发展进程中,逐渐走向不以忠实为依据,不以精确为准绳,而是把对象逐渐变成参照物。这是一个由忠实于对象到艺术地超越对象的必然发展过程。艺术本身的特性就是要求比自然更像、更高、更强烈、更具视觉的冲击力。对搞艺术的人来说,强烈的个性与丰富的情感是最值得珍惜的。冷漠的人千万不要搞艺术。忠实是基座,不可无;表现是目的,要全力追求。古今中外的艺术皆如此。中国京剧中的唱、念、作、打,生、旦、净、末、丑行当,包括它的脸谱、服装、道具等都是经过百年的锤炼与演变,才有今天艺术上的高度成熟,变为精深与博大,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苑。它的基座是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寒窗之苦。没有此基座一切皆空谈。西方美术从文艺复兴三杰,到马蒂斯、毕加索、凡高跨越了四百年,他们无不把素描写生的基本功作为自己的根基,都无一不是经过了十年寒窗之苦,并从素描中挖掘出独具个性的艺术。有多少名家就有多少不同风格和迥然不同的素描样式。这些样式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艺术实践和不断去改变着自己。达‘芬奇的素描,全然是哲人理念的产物,在线条勾勒中,充满了逻辑性与合理性,计算准确,观察整体,不求形之真而求形之美。他的自画像和他的“蒙娜丽莎”一样永立画坛之巅。达•芬奇说:“画是视觉的诗”。绘画和音乐一样,它所以不同于文学,就是由于它只需用诗一般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传达给观众和听众,让他们去意会而不是言传。拉斐尔的素描,线条圆润柔美,追求的是情。米开朗基罗的素描,有如巨人,威严神圣。纯熟的解剖知识,使他的作品远远超越了自然之美。素描需要知识,需要理性思维,更需要情感。他的素描就是情与理高度统一的范例。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以丢勒和小荷尔拜因为代表。丢勒的画严谨结实,有理性精微之美。小荷尔拜因的素描远远超过其父,画风庄重淳朴,高度概括精到,线条洗练,恰到好处。重理性是德国素描的基本特征,小荷尔拜因的素描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升华,他严谨不苟,以精细认真观察为基础,既尊重自然又尊重法度,把高贵与质朴凝结于一体,既洗练又细腻,展示着平衡、稳定、精练、简洁、清明而严格。更值得学习的是他极为认真、绝无草率的态度,自始至终不盲目用笔。他作画冷静而不乏热情,淡雅而不乏味,真实而不逼真,他的素描是对自然的再现、补充,是一种重建。他的真实感是建立在非凡想象力之上的。伦勃朗大师心织笔耕四十余载,素描底韵在他的油画中得以充分显示。在古典油画运用透明画法的几代人中,只有在完成透明画法的第一步,既单色素描过程时,才能充分展示他们对素描全方位的功力和表现的才华。而伦勃朗的素描则带有速写性和不经意性,因为他们把素描只看作是对形的研究或创作素材的收集,并不视为作品,只有在完成油画时,才认为是对素描能力的全面体现,全面发挥和真正贡献。勤奋的伦勃朗认为“光”是一切形象和色彩存在的依据,他作品中光的运用总是诱人而富有魅力。在他时紧时松的笔下,形象塑造鲜明,心理刻画深刻,他把素描在油画中运用得无所不能,是文艺复兴后的又一代宗师。安格尔的素描强调线的作用,线实际上就是形,因此他高度重视形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他曾对德加说:“画线条,多画线条,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便会成为一个美术家”。线对安格尔来说就是素描的一切。由于受拉斐尔的影响,他把古朴的画风与浪漫脱俗的美感结合甚佳,他追求平面感,被后来的现代绘画所借鉴。在西方,素描艺术的发展,受着绘画形式发展的制约,特别受油画艺术发展的制约。其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一个是把形与色分成两个步骤去完成的油画透明画法阶段,一个是形与色同时完成的油画直接画法阶段。在油画的这两个阶段中,对素描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是不同的。透明画法由于首先要用胶与粉画成单色的素描,这是第一步,当素描稿完成后,方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也就是用光油罩染透明色彩。简而言之,这一时期的油画分成两步走:先画好和解决好形、光、色的单色素描关系问题,然后再解决色彩问题。而第一步的素描稿则是完成整幅油画作品的成败关键。因此古典大师们都全力以赴,各显素描功力神通。我们见到的鲁本斯、安格尔、伦勃朗、委拉兹贵支等人的油画就是用此法完成的。从他们的油画中,可以清楚欣赏到素描之真功,但这些素描是用多层画法,用油画笔和不透明的单色颜料,在画布上有薄有厚,运笔有粗有细,依质感和虚实而动。可是当他们在纸上用铅笔或碳条等工具画素描时,则是以研究对象和搜集创作素材而画,不免简单许多,并不深入和要求完美。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画坛从巴比松画派开始,油画写生开始走出画室,移向大自然之中,这时绘制程序繁复而复杂的透明画法,已不能适应室外条件和短期写生的要求,于是产生了携带方便的管装油画颜料与简易画箱,从此产生了形色一体的一次性直接写生方法。由此,油画不首先要求画好周到的素描稿,素描逐渐与油画分庭各置,逐渐要求多因素全方位的完整性素描,并成为独立的艺术品。而油画的直接画法,也相应对素描提出了不同需求。印象派的素描如其对待光与色一样,强调瞬间感受。他们画的肖像很少,手法和工具的运用突破了学院派的常规,拓宽了思路。马奈的画笔法轻灵,表面看信手可得,但结构严谨,法度内存,素描功力潜藏其中。就其画风而论,他更接近德拉克洛瓦和戈雅的浪漫之风和较为严谨的素描造型。德加是印象派中的“素描派”,他受过严格的素描训练,目光锐利,落笔迅捷,遇精之处敏感入微。特别是在把握瞬间变化的动态方面,在形的特征和神态把握上,可属笔法神逸,触微及妙,是位罕见之才。劳特累克的线条看似紊乱,但结构明确,轮廓在松紧处理之中渗透出个人的情绪与气质,带有很强的骚动性。雷诺阿开始从事陶艺,后被绘画吸引,他追求返朴归真,他画的人体能看出在造型上的苦心经营,他的画淳厚大体,松弛而疏散的线条追求虚入虚出的朦胧感。莫奈是名副其实的印象派,是色彩大师。他的素描有飘逸的不经意的流动感,不强调轮廓的完整又不失整体,用笔恰如其分。塞尚在素描上主张:“面对自然,而非临摹自然”,他追求表现,企图把造型回归原始性,把形作各种几何形的归纳。他的素描特征鲜明而概括,出手大气。凡高的素描别具一格,个性鲜明,以宗教般的狂热与虔诚投入表现。他如饥似渴地为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理念奋斗了一生。他的风景素描,显示了他对形的独特理解和精辟观察力。他的线条具有逻辑性,画笔在他手中犹如火把,画到之处熊熊火焰四起,他的画就是一团光和火,燃烧了观众的心。他作画全身心投入,画笔永含激情,他的画是情的升华,生命的闪光。他更忠实于对象的感受,是现实性和强烈个性的结合。凡高有扎实的写实基本功,这使他不管如何激动,落笔都依然有序,利用点和线的艺术语言,构成一种抽象般的美。基本功又保证了他心有所想,笔有所动,使激情得以充分地表达施放出来。他的素描是强烈感受与清晰理念相结合的范例。作画时他的精神思绪已飞离他的肉体,把全部想象神游于咫尺的画幅之上。马蒂斯和毕加索,生于不同国度,同是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俩早期都得益于严格的传统素描训练,功力深厚,读读他们的早期作品即可了然。马蒂斯的素描最终受东方绘画影响,特别受中国画的影响,走入了线的世界,他的线条被誉为美的珍品。他认为素描在艺术表现上不应是自然的全方位因素的复制,而是要有独立的审美取向,是个人情感的传达工具。他追求情真与传神,认为“精确不等于真实”。视一切无用细节为有碍表达自己心灵之物。他把对象视为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自我审美观的符号。最终他把物体归纳为线,把丰富的色彩世界浓缩为黑与白。毕加索是位思维非常活跃,精力异常充沛的艺术大师,又是绘画艺术样式不倦的探索者,他一生都在求变,永不满足在表现形式的探索。他从“兰色时期”转到“玫瑰色时期”“黑人时期”。从二维到三维,再到多维空间的表现。从绘画到陶艺笔和雕塑刀,他的手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创新高于生命,为此耗尽一生心血,大师无愧无悔。克里木特的线条带有装饰性,他画的人体带有妖魅之美,甚至有色情的暗示。他的学生席勒是个奇才,一生贫困,追求强烈刺激,他的线和造型是被扭曲的象征,他的画是畸形之美,有颓废感。莫迪里亚尼在艺术上受古希腊雕塑和非洲面具原始艺术影响,追求特殊的变形之美,由于他长期酗酒与吸毒而早逝,他的画总带有病态美。客观现实主义画家狄克斯的素描,追求真又不给人以真实感,既有意外夸张,又有令人赞叹的细节描写。美国画家艾伯斯的素描在写实中追求多种样式的表现方法,可谓多才多艺。现代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早期接受过与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毫不相关的学院正规训练,并曾以文艺复兴以来素描诸大师为师,这都为他成为现代巨匠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倡画家和雕塑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了不起的素描专家,他认为:“如果把素描画好了,那就足够了”。以上介绍了一些大师的素描,他们无一不是从素描的有法之门步入艺术的无法之途。他们的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精于自然,或比自然更省略、更明确,因此他们也更随心所欲。他们都力图穿透表面封闭的外壳,寻找内在不同的本质,从每个人的认识和审美角度出发,追求表现形式的更完美、更多样、更新奇、更刺激等。艺术的特性就是源于具体对象,又要高于具体对象,否则用相机、用数码相机不是更逼真自然吗?还要绘画艺术何为?绘画是作者心灵的产物,离开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重组”,绘画将毫无存在之价值。•从有法到无法•&&& 从忠实的表现到主动超现实的表现,是从有法到无法的一次质的飞跃。不认识打基础的重要,不认真对待基础等于浪费时间,等于没有得到素描艺术的真经。可也不是就要无止境地过分追求不可差之毫厘之准确,无休止地追求完美和绝对的真实,始终徘徊于有法之中,进行着无休的循环。前面说的理解的意义,结构之重要,整体之完美,最后都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走向艺术之美。在得法、悟法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求从“法”中蜕变出来,要把蛹变成美丽的蝴蝶,走入无拘无束的尽情自由发挥的无法阶段。停滞于有法之中,落笔想的就是A、B、C,想到的全是七规八律,把法当成咒语,死守信条,还津津乐道,自我欣赏,这样下去是永远不会进入以情代法,无法无矩,无法无天的最高艺术境界。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法之后,一定要坚决走向“无法便是法”非他人之法之途。吴作人先生在教学中,对高年级学生反复强调要向“无法”过渡,这是非常正确的。法是可以讲的,也可以讲清楚,但无法之法则是自己所独有的变法,是难以言传之法。有法是入门的阶梯,无法才是奋斗的终点。为什么说:天才无法教?就是因为一旦步入无法阶段,只能靠自己去全面提高修养和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无法水平。艺术不应为某家、某派之法或程式所束缚。只可学习和借鉴。有人勤于模仿古人、今人、洋人,却研究自己不够,不能挖掘自身潜力和特长的优势,创造适合自己的风格。师承关系不可少,超师之念不可无。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居上是事物的必然发展的规律。齐白石先生为何怕别人像他?不是怕抢他的饭碗,而是认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没有出息,对艺术发展毫无贡献的。聪明人以百家为师,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与他人之所长,目的是为了自成一家,自立门户,自成一法。•艺术与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无不是继承而来又不断发展,文化是人们在劳动积累中的创造,就像现代科技成果起始于石器、陶器、青铜器、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一样。艺术和科学永远是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基础上,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着。遗憾的是,有人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马上就否定所受过的良好传统教育和严格的素描基础训练,误导年轻人说:“学素描有何用?已经过时了”!这种对待传统与历史的健忘不是实事求是的。回忆历史是有益的,了解大师成长的过程也是有益的。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作为美术专业基础的素描,是几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从古典到现代的素描成就要认真研究,在其中不但可以看到一切中外优秀文化流动的脉搏,严格的专业训练方法,同时还有其各自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在中国,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徐悲鸿、吴作人、林枫眠、李可染、蒋兆和等大师,由于汲取了西方素描艺术的营养,又深入研究、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功。中国的画家,不管搞那个专业特别是搞泊来的东西,都肩负着弛扬自己民族艺术的使命,和民族化的艰巨任务。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西方艺术讲“真”,中国则强调“意”和“神”,西方求“实”,中国求“气”和“韵”。齐白石先生总结这种差异时说得很明确:“善写意者言其神,工写生者重其形”。借鉴西方素描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可过了头。以写实为宗旨的素描训练,其精华是其科学性、理性、多元化因素。而问题是无休止地求深入、求真、求尽善尽美,往往容易失去对艺术中最重要的情与美、神与意、气与韵的追求,也就是易忽略对艺术表现的追求;也容易被许多条框所约束,并接受西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从西方学来的油画与雕塑,如果不与自己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没有中国传统的气派、品味、情趣,不走在中国文化的轨迹上,没有中国特点,其作品如洋人一般,那么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又如何立于世界之林?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要“意”不要“真”,要“似”不要“全”。&&& 张大千先生1957年在法国会见了毕加索大师,毕加素对张先生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他又说:“在这个世界上要谈艺术,第一个是中国人的艺术,整个西方、白人都没有艺术”!他的话有些过激,但绝非耸人听闻,中国有着五千年文化艺术积淀,艺术成就博大精深,可我们自己的发掘和研究远远不够。这一宝库有待后人去继续完成挖掘开发!徐悲鸿先生的油画《箫声》(1926)就是洋为中用的最完美的中国油画的典范。董希文先生画的“开国大典”同样是这一结合的极为优秀的作品。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戏剧、美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旨在表现,中国的艺术学派总体上是一个表现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早已被世人瞩目。李可染先生说:“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西方的素描艺术只要肯学,打进去并不难,而要打出来,光凭勇气还不够,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传统,否则会越学越洋,万变不离洋人的条条框框。在这方面要学林枫眠先生,他不东拼西凑,他的画有中国气派。学西方不一定要彻底地学,学得越像西方越难走出来,越没出息。&&& 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所主张的“体面要无休止地分割下去”的理论是正确的,有科学性的,但它纯属自然属性的东西,非艺术追求。在画面上无休止地分析体面对艺术表现有多大用处?在艺术表现这个大课题中,不应把精力投向这些非主要方面。在空间处理上,素描要求每个地方都要画到位,要在每个空间位置上呆得住,花力气是可做到的,但它还离不开“真”与“像”的范畴,皆为自然属性,而非艺术语言。一切严格的规律性与科学性的要求可以做到,但过了头就会成为艺术创造的框框,成为追求情、意、神、韵的“紧箍咒”。“洋为中用”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泊来之精华,不是代替我们的传统,这是个认识问题。只知西方素描,只接受西方艺术观念,想的是洋人走过的路,洋人的一切都要陈陈相因,还谈什么洋为中用?那只会从洋到洋,洋到底。&&& 罗工柳先生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在杭州艺专学习西方素描,五十年代又去俄罗斯进修油画。可是他从不放弃对中国传统书法、中国古代壁画、民间艺术、古代文物的精深研究与钟爱。他没有被西方艺术引入洋化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把情与意当作主宰,追求变化于有中国气派的新与奇,怪与绝。中国和西方艺术传统在观念上截然不同,拿来主义不可取,拿来之后要用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消化液,去消化它;没有这种消化液必被全盘西化,在虚伪的“世界化”的幌子之下被西化。必须要中国化!年轻的画家与学子,必须补上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化传统这一课,要学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的音乐与戏剧和几千年的优秀遗产。“洋化”是死路一条。艺术的发展要求“异”而不是“同”。“异”首先是和西方艺术唱反调,在素描常规要求中去加强对表现的研究,强调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特点,追求开朗明快、健康向上、大度豪气的中国气魄! •不要白开水•&& “ 气韵生动”六法之首,中国艺术历来推崇比真实更高的表现主义。重情感之表达,抒内功之气,求韵味品律,扬磅礴之气,求真而不追实。把生活之气息、语言之喻情,色彩之强烈,造型之夸张融入作品之中,使其具有震撼力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构成中国的艺术之魂。李白酒醉而吟诗,石涛推杯而舞墨,都是在强烈的刺激之下,抒发胸中之气。阿炳一把二胡拉出了千古绝唱《二泉映月》。钱绍武先生熟读古书,博览中国古代石窟,创作出独具中国气派与风格的“李大钊像”。罗工柳先生身患绝症,以对疾病的大无畏藐视,写出了一幅幅狂草,大气独韵,似酒后忘情之狂舞。他创作的一幅幅抒写大气之势的油画,意气风发,如有神助。京剧名家们,每唱一句都会引发台下雷鸣般掌声,喝彩声声不断,为什么?韵之美、声之美、味之美、腔之美,绕梁三日回味无穷。中国当代绘画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世界上博得喝采,博得尊重。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现今造型艺术的一切重大成就都是由教师和学子们的高度敬业、勤奋、苦练于朝暮之间所获得的扎实基本功而成。是多少教师风雨无阻披星戴月不计报酬的全心全意地教学,是学生辈不分寒暑一心一意地苦练的结果。这与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那些急功近利之作,比那些缺乏师德,不负责任,误人子弟之流形成鲜明对比。不被对象打动,必然落笔不定,无所适从。绘画要求艺术创造力,既要有扎实功夫又要有泉源般不断涌出的睿智。要有渊博的学识,要具有独立广博的艺术修养,民族文化深厚之底蕴。他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和作曲,又是可以演各种角色的演员,还要有得心应手的基本功。要有画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不做白开水,不做嚼之无味的白蜡。•特异感觉和潜意识•&&& 从有法到无法是从必然感觉到自由感受的一次飞跃,是从其知规律到有所感知的一次升华,是从一般可言传、可表白的感觉到无法言表,有言难表的感应的一次攀登。艺术的“特异感觉”就是一个独有感知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无时不在变幻着的潜在意识。特异感觉不为法所制约,是超出法则之外的法度,是个人独具的心灵闪光,是瞬间之念,语言的绝妙,丹青之神奇。没有独异之感只能画出“能品”画出“精品”却画不出“神品”和“逸品”。火候的把握亦靠特异感去判断,罗马尼亚画家巴•巴在完成作品时,不知要在画布上翻来覆去地画多少遍,刮掉多少次,不要意料之中的,非找意料之外的效果,只有设想没有定规,何时画出他的特异要求何时停笔。神品和逸品就出在这种对火候的把握之中。中国的写意画完全是“火候”的把握,情的火候,墨的火候,直至形成大气。神品和逸品是不可复制的和不可能再重复的。机遇只有一次,凡高之名作是无法临的,他画的形、光、色都出自其特异的感官所控制下的“火候”,只能出现一次不可能有二次重复。“火候”是画家集各种极高的能力与修养,是在特殊情绪中的一种爆发。而能品甚至精品都可以模仿甚至乱真,这也是神品和逸品价值之所在。特异感觉既模糊又精确,模糊于似与不似之间,精确而又非机械性,非经意的偶然中之必然。就如同一条线,画得越直越感不直,画得不直反而觉得直一样。从艺术角度衡量,画得越直越没有味道,越感死板,越无艺术性。特异感是飘忽不定的,是超思维超理性的意外性和不确定性,不是想到就能捕捉到,而是意外之得。要善于抓住在画面上突然出现的特异效果,这需要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和鉴别能力。另一方面又不可忽视潜意识作用,艺术境界达到高深时往往说不清道不明,有不可知性,画中的一切都能说得一清二楚,也就一般化了,不神了。过分的理性化会扼杀特异感受和潜意识的出现,会失去灵性,失去品味,失去才气。特异感是超法度,超理性,超视觉,超意识,超共性,超必然的。要使学到的法变成无理之理。 还要知道,无法是从有法中脱胎出来的,必须首先掌握各种法度,忽视枯燥的基础训练,心中无法就企图轻而易举走捷径是永远达不到无法境界的。无法不是不学无术,而是以深深悟法、懂法为前提的。而特异感觉的产生是长期苦练与艺术实践的高级产物。•多样性与中国化•&&& 不同专业对素描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就各专业本身又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就每个人来说,由于性格、爱好、民族、观念、素质、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差异,在风格上肯定千差万别。因此,多样性是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绝不可以风格作为优劣的标准,更不应相互排斥相互褒贬。另外在教学中强求统一于一种模式也是不符合客观要求的,艺术教育必须保护个性,并使其发扬。在古典派中的素描,研究对象是主要出发点,并不追求表面完整而要成为一件作品。也不太讲究明暗与色调的复杂转换,努力于准确和简练的表达。他们把素描看作练习或创作素材的收集为创作做准备。只有在创作中,才倾注全部学识与才华,鞠躬尽瘁不遗余力,通过写生深入全面地刻画对象以达到艺术之完美。 从十八世纪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实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特别是油画直接画法的出现,画家们把素描中全面因素的追求提上日程,逐步使素描作品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因而表现形式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更注意笔触的精微与生动,洗炼而有力度,夸张而严谨。把线条揉合于明暗与光影的变化之中,形成名家、名作各放异彩。到了二十世纪,在工具使用和表现手法上更趋于多变,更致力于个人风格的独创,把画做为自我表演的舞台。素描开始了全新的一页,它不再是研究、不再是素材,而是成为艺术品。也不再只看画本身的内容,而且要看每个画家的独特表现。什么风格的素描必产生什么形式的作品,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素描更趋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素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还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尊重历史,尊重前辈,继承带普遍性、共同性的原则。“新”不是胡闹,不是瞎涂乱抹,新是对新领会的众多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基本观点、基本技法给以消化,在艺术创作中独立运用和发展其中的某些部分、某个方面而自称一家。“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每个画家中都可看到其师承关系和文化传统的投影。为此,凡大师皆主张要有严格的素描基础训练,认为这是成家成派,立新意辟新径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基础的深厚程度又是决定能走多远的关键。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文明的发端,从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和上面的彩绘本身说明了一切,夏商周出现的青铜器艺术品,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使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从战国到秦、汉,再到清代二千三百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是中国绘画大师倍出的年代。中国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一千年!早在六世纪的唐代,中国的绘画、雕塑、壁画、书法、文学、诗歌随着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大唐盛世,艺术走向空前繁荣。以闰立本、吴道子、周 、李思训等为代表的画家,相继活跃于画坛,其水平之高无不为今人惊叹!他们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观的指导下,形成中国特有的,以“表现”为中心的绘画艺术。追求的目标首先是:“气韵生动求其画,勿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并提出“形似须全其骨气”强调不能只求外在形而失去内在之骨,要外园而内方。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重视笔墨,以线和黑白二色为主体,中国绘画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的素描史,传至今日悠悠久远!正因为中国素描的工具是笔墨还有宣纸,它不像西方素描那样可以在硬纸上反复修改,故形成中国素描既强调师造化,更强调中得心源,强调神与意,胆与魂,在中国画论中找不到“求真”二字,实际上是强调在写生中不要刻意追求形的准确与严格,而是要在错中找到平衡,在错中求偶然,求意外之神韵。中国画以笔、墨、纸为工具一千余年来运用至今,形成了对素描要求的特殊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素描观、艺术观和对绘画的审美要求。这与中国的弓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观是相通的。&&& 唐代的吴道子、又名道充,当时被誉为“神品上一人”,被称为画界之冠。他画风独特,称为“吴家样”,自成一派。唐玄宗皇帝得知其名后传唤入宫,成为中国第一位宫廷画家。吴道子有非常好的大局观,作画不用尺度,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俄顷而就,有若神助,虬须云鬓,纵飘飞动,刚若雄健,力大有余。后人苏东坡见其画后评说:“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傍见侧云,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在《古画录))中对他的记载颇多。他以人物画为主,观察深入,表现完美,无影似光,生动而立体,笔力遒劲如铁,挥笔洒胜,其势园转,衣服飘举,被称为“吴带当风”。他对人的结构非常熟悉,记载说他的画作中的在朱粉厚敷之下,皆可见其骨之高下,肌肉之凸陷,讲究结构之正确,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看似如塑般。在他的作画过程中,“或自臂画起,或从足而先,仍可肤脉相连”。他的画突出新意,穷极变幻,脱落凡俗,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唐王因思乡便令吴道子去蜀道、江陵写生,返都城后,玄宗急令他在大同殿之上绘制,他一日之内便成画作,题为:《嘉陵三百里风光图》,他的写生和默写能力可见非同小可;他画的壁画无数,据记载可查者达三百余处,所画肖像有九十三件。徐悲鸿先生生前曾重金收藏了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的摹本,后被盗苦寻,数年后才得发现此画下落,再次重金购回,现珍藏于“徐悲鸿纪念馆”,此画乃人物画中之极品。吴道子被誉为中国之“画圣”,后辈学子奉为师祖。周昉,是继吴道子之后,唐代又一风格独特的人物画家。他别具一格被称为“周家样”。据记载宋徽宗所收藏周防的画达七十二幅,半数为仕女画。他的作品多为美貌贵妇,由于他生于官宦之家,对贵族生活异常熟悉。善于为贵人画像,所画妇女皆为浓丽丰肥之体态,尤以画绮罗妇女最为突出,表现女子华贵之貌信手可得。他精于抓取神态以表现不同人物之身份,与众不同的性格姿态,丰韵自茗。人物姿态不可小视,它是人物的第二表情,他十分注意抓取头、颈、肩、胸、骨盆几个部分微妙的扭动关系,传达出人物的特殊性情与神韵。在周防的《挥扇仕女图》中,通过十六个人物组合的相互关系,运用平面式构图,揭示了宫女们久禁深宫内院,冷寂空虚之情。他投唐人所好,多为贵美艳妇而图,其画风亦迎合了上层社会审美趣味:体态丰肥,薄纱裹体,珠光宝器,风韵典丽,雍容华贵。在构图上他苦心经营,疏密有秩,设色浓郁。与吴道子用色清雅而笔法潇洒飘逸形成鲜明对照。气韵生动和传神写照是唐代确立的艺术观念。周昉则是人物画等级中的“中一人”排在吴道子之后。闫立本虽未被当时权威所推崇,但对人物画的开拓与贡献不可磨灭。从历史发展上评说,他是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之——闰立本、吴道子、周防。闫立本出身名门贵族,师承张僧繇,一日他在老师画前久久不肯离去,竟留恋不归十日,可见他对学习极为渴求,他画风严谨,构图饱满,线中含力,应物像形,更重于应物而求神似。他受唐太宗李世民之旨,受命画过很多画,现存的《历代帝王图》中,只保存下十三图,是从两汉至隋代共画了十三代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帝王之像。&&& 他根据不同的政绩,对各帝王精心设计,精心布局,每一位帝王都做了极富个性化的处理:有的貌宇堂堂威武英明,有的萎靡不振,有的歌颂推崇,有的在他笔下则被冷漠置之。在服饰上也因人而异,有的庄重,有的则随意。他很注意对表情的深入描绘。他的线条突破了前人“春蚕吐丝”缺乏力度的“游丝描”,浑厚有力,坚实刚美有如铁线,非常注意轮廓的整体感。唐代除了人物画达到崭新的高峰之外,山水画也有较大发展。文艺做为一个时代的复兴,绝不会是仅仅在绘画上的孤立现象,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一时期中,诗人李白、杜甫、自居易等一大批巨匠应运而生,促进了以诗、书、篆刻为一体的中国绘画形式的发展。同时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还有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一大批名留千秋的大师,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繁荣振兴!&&& 中国绘画的振兴,离不开以写生为基础的素描功夫,在人物画方面,只是由于缺乏对人体解剖的科学性研究,而不可能做到结构的“精确”而已,因此,也就形成了以意、气、神、韵以及用笔墨为表现手段的,以心源为主、造化为次,形在神气之中的绘画主张和审美观。山水画到了宋代才有了突破性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主要由于一大批画家走向大自然,对中华大地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中的景色作了各具特色的描绘。他们画的嵩山多溪水,华山多巨峰,衡山多别岫……。他们画北国,画江南,画晓岚,画晚翠,画寒林,画幽谷使人目不暇接,百景争春。有的画家借景生情,借物抒情,放意为画。也有一批画家以泉石为伴,以渔樵为友,隐逸于山林村舍之中,自遣自娱,标榜清高。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深入山水之间,师法于造化,提出:“欲夺其造化,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在技术方面,大都以素描形式:淡墨轻岚,米点落茄,水墨苍劲。也有加以设色为青绿巧整,以及溶金碧于水墨为一炉等多种技法与形式。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巨然,他的画素墨轻岚为一体,景物富丽,笔触雄劲,有斩绝峥嵘之势!是非常伟大的素描山水画大师!&&& 至元代画界提出:“画以神似之深为高,专以形似之求为末”,反对追求和对象一模一样而失掉“神”。进一步发扬了中国绘画之“先观气韵,次观笔意,不可专以形似而求之”的绘画理论。到明代以意趣为宗,求天趣、人趣、物趣并以得天趣为胜。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提出:“师古非因袭仿照”,要“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可见中国之素描,历来提倡以师造化为本,强调了写生为第一要素,但对形的要求都是以神为本,不能因追求形似而失掉神的表现。到了清代,在一批有识有志画家的带领之下,出现了新的复苏景象。清代名画家八大山人,姓朱名耷,他一生对明王朝之覆灭痛隐于心,愤慨悲首,忧绝于世,他寄情于笔墨之中,“横涂竖抹千万幅,墨点无多泪点多”。这种亡国之恨,思国之深情,使他画中笔情恣纵,不构而成法,逸气横生,苍劲园秀,章法不求而反得奇特之完美。&&& 到晚年八大山人造诣更深,脱尽早年狂怪之气,大小画幅皆浑朴酣畅,明朗秀健,风神韵致。一草一花,一鸟一石皆生意盎然。他的画以小见大,小而不微,不落常套,自有新意,决不同于前人,又为时人所不及!为中国绘画开阔了一条新径,为后人所师之。石涛和八大山人同是明室后裔。他姓朱名若权,一生郁勃之气无处发泄而寄于诗画,戚然长啸以笔墨寓之。石涛半生游于名山大川之中,搜尽奇峰于写生之笔下。他走遍名山大川,饱览大自然风貌,又画了大量写生,因此,他的山水画淋漓洒脱,离奇苍古。不论是画黄山之云烟,南国之水乡,江村之风雨,峭壁之苍松,柳岸之秋夜,枯木与寒鸦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构图与立意,独特的笔路与墨法。他写生的原则是“遗貌取神”,主张“不似之,似是之”,他的画爽利中见含蓄,以淡为朴,以洁为贵,喜清净淡泊,以白玉不琢者为上品。在以笔墨奔放取胜的画幅之中,打破了当时画坛的沉寂,掀起净潭之波。任伯年的画多以巧取胜,勾勒白描画得好,自幼随其父学画人像,在严格要求下,养成可贵的观察力和默写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他的泼墨色调丰富,细润笔法并用,挥洒自如。墨中带彩浓淡淋漓,他的画清新活泼,巧变不竭。&&& 他的成就还表现在人物画上,他的肖像画非常杰出,形神毕现,高度概括与洗练。他的人物画实际上远远超过了他对花鸟画作出的贡献。&&& 任伯年先生学古易变,取洋异化,成为一位借古开今的大师。形成的一种“平民风格”被后人所发扬光大,如吴昌硕、齐白石等人。 &&& 吴昌硕的花鸟画在清代名家之上。他少年清苦,在砖瓦上习字,学习篆刻,他的画脱胎于篆书,浑厚苍劲,自称“草书作葡萄,笔动走蛟龙”。他匠心独运,奔放而不失法度,精微而不失气魄。齐白石前辈对他敬服得五体投地,写道:“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吴昌硕大器晚成,五十岁后才得以扬名。他书法好,任伯年先生看了他的字激动不已:“不得了!这么好的字如果学画,日后定超过我!”他学画后,最了不起之处就在于“写”的功夫,“写出来”是他画风的精髓。徐悲鸿先生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的绘画事业,1928年在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海外学习生活后回到祖国。他历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专校长。特别是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为了建立科学和系统的美术教育体系,为发展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可谓呕心沥血。他爱才如命,竭尽全力扶持、推崇一大批有才之士使之成为今日之优秀画家或者优秀教育家。&&& 早年赴欧苦学西画技法,加之他中国画的功底,终成为融会中西、学贯古今的艺术大师!&&& 在中国绘画取得历史性发展的今天,在党的文艺方针正确指导下,新中国培养出了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家,改革开放以来,画坛空前活跃!中国绘画历史在世界上博大渊深,传永久远,独树一帜。在素描的学术领域中其成就与价值尚远未深入系统探讨,中国的素描观有待深入研究并应运用到各造型艺术领域。特别是唐代人物画,明代的山水画,清代的花鸟画在素描领域的成就急需研讨和总结。中国以线为主体,以表现为主要出发点的素描观,以黑白灰墨分五色的水墨画在素描中的成就要认真继承,以使我国素描观与西方素描观更加完美融合,使素描艺术更加中国化,从而创造出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作品!•是美术还是丑术•&&& 美术是为了美化人民生活,陶冶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与心灵的写照,伟大的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专门丑化现实的美术作品,与“美术”二字背道而驰,怎么丑怎么画,怎么叫人看了恶心怎么做。有人一真见血指出“他们真喜欢丑吗?为什么他不找个最丑的女人结婚”?看来美与丑还是有共同标准的,只是由于出于某种不同目的而作出不同的选择罢了。在如何表现?表现什么?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不同的艺术观和人生观问题。毛泽东主席早在1942年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两个最根本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化应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还提出要弘扬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我们社会,表现我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表现我们党的伟大业绩,同心同德建设好社会主义祖国。艺术应美化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弛扬生活中的主旋律。而不是用腐朽没落的垃圾污染人们的心灵。&&& “画如其人”,总有个别人为了名与利借助于歪门邪道,以丑化为新、为奇、为怪,去讨好某些洋人,以换取一些残羹剩饭。为此目的甚至不惜去表演“吃死婴”去出卖灵魂,可悲可鄙!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总是不可分的,社会上有什么,文艺上必反映什么,本不足为怪。问题是我们应该有清醒头脑,善辨是非与优劣。群众需要艺术,艺术亦需要人民,一定要和群众心连心,成为表现群众的意愿,走在先进文化行列中的人民艺术家。•小结•表现——是学习素描的终极目的。&&& 素描的基本功训练,着重要求“忠实地表现”,离开忠实这一客观标准,这种训练就失去标准,而离开了表现,就是被动、无个性的枯燥乏味的描摹。要表现自己特殊的认识和独特理解与感受。从古典到现代,在表现对象这一问题上,基本观点都是要求“主动”,反对被动抄袭与描摹。古典艺术要求客观地、忠实于对象以写实手法表现对象;现代艺术则更强调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的特殊表达。用塞尚的话说二者的不同点就是:“准确描写不等于真实”。也就是他认为古典主义主张“准确描写”,忠实于对象,而现代艺术则认为准确就不能真实,就会妨碍主观追求。不断创造是可贵的。创造是从观摩开始的,用不同方式观摩对象本身就是创造的第一步。创造力不能只凭天赋,还必须具备把各种绘画功能综合为一体的能力,和善于特殊运用各种绘画的知识。客观地表现对象,在初学阶段非常重要与必要,它是检验你是否把对象认识清楚,如对形、对结构、对明暗关系等。同时也检验你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把握能力。没有客观标准,就无法做出对自己表达能力的判断。任何一个大师皆从客观表现的基本功开始,成熟后逐步走入主观表现阶段。为什么?因为客观表现是基础,是学习素描的必经之路。不如此,在艺术的发展上必是短命而半途天折。从有法到无法,实际上是从素描基本功训练到艺术表现,从客观到主观,从技术到艺术,从学习初级阶段到学习高级阶段的必然转换。不能滞留在“有法”阶段。有法是入门的阶梯,无法才是奋斗的终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在观念上截然不同。中国有五千年来的发展历史积淀,博大渊深,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这是一份无价财富,一定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这份优秀文化遗产,认真继承,这是“洋为中用”的前提,否则就会全盘西化。中国的文艺复兴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一千年!中国画的线描、笔墨、黑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是世上最早、最出色的素描艺术!中国画一开始就确立了“师造化”的写生原则,和西方不同的是更加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发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以神似之得为高,专以形似之求为末”的主张。齐白石先生把中西绘画之差异,有过精辟概括“善写意者言其神,工写生者重其形”,孰高孰低一言以蔽之。中国追求的是“遗貌取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求神似于形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是“不似之,似是之”,是“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观。1957年毕加素对张大千先生说:“在世界上要讲艺术,第一个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整个西方、白人都没有艺术”。中国的素描艺术有待我们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在努力继承五千年来的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创造中国自己的素描体系。创造出具有中国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要把艺术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画比天大,心比天高!“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加索早期素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