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mx4怎么样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当前位置: > 公共课部 >
教研教改 >
| 关闭窗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
10:58 | 编稿:李霞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4)03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 分:4学&&& 时: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适用专业:三年制大专二年级所有专业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
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准确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了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课程充分展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总的方针政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通过完整、准确地向学生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理论的系统性以及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懂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去思考分析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重大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学难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基本的历史基础。(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教学参考书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5.《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二、学时分配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重点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论联系实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重点和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难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五节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1.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2.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6.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了解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重点和难点】: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难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四个基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把握和具体运用。【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1.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2.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第二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2.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2.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毛泽东是怎样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4.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情况,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依据、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深刻把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真理性,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感情。【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展之特殊性、规律性的关联把握;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必然性、正确性的分析。【主要内容】: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矛盾;正确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难点: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主要内容】: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2.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过程,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特点,理解和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了解我党关于发展的思想。【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难点: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发展阶段的联系;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3.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意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努力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全面了解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思想。【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新阶段国情特征对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的发展条件和提出的发展要求。【主要内容】: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4.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重点和难点】: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由30年改革开放后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内容】: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坚持这一基本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认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了解改革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目标;搞清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现实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联性把握;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 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3.统筹城乡发展。4.统筹区域发展。5.积极扩大就业。【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3.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4.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5.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原则,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难点:政治体制改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对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是理解;我国基本政治国情及其特殊性在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国民政治素质方面的主要表现。【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第三节 推进政治经济改革& 发展民主政治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主要内容】:第一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发展教育科学事业。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和主要举措。【重点和难点】: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难点: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现实实践中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深刻认识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了解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重大意义;了解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学习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政策。【重点和难点】:重点: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难点: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方针政策;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之关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2.“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3.“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实践1.“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深刻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掌握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重点和难点】:重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内涵;当今国际局势的总体特征;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难点: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谐世界”的理念;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内容】: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1.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认识加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及其实现;新世纪、新时期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难点: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内容】: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巩固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3.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2.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3.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4.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5.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法宝?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考验形成的,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解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难点: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主要内容】: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节 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节 加强党的建设1.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2.加强执政能力建设。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怎样才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四、技能训练
实训(实验)项目
实训(实验)目标
实训(实验)时间
教学录像《复兴之路》、演讲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视频欣赏与参与讨论中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章第二讲教学中
号召学生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花明楼刘少奇纪念馆
参观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四章学习结束后
观看视频、课堂讨论、专题研讨、集体答辩等
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国的国情,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穿插在五章、六章、七章的教学中
讨论:市场经济利与弊
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利与弊
第八章学习结束后
讨论:结合两会讨论当今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让学生关注政治和当今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第九章学习结束后
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对中、美、日、韩文化力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
使学生提高对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
第十章学习结束后
开展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主题征文活动
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推动形成崇尚和谐、追求科学、协调发展的和谐校园。
第十一章学习结束后
学生谈论自己心目中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说说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贡献,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和总结。
让学生了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以及推进中国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强军之路的重要意义。
第十四章学习结束后
观看电影《生死抉择》,然后让学生谈感想,教师作总结。
使学生认识新形势下党中央从严治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提高自身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第十五章学习结束后
五、教学方式集体备课,合班上课,讲授、讨论、录像、实践教学等相结合。
六、课程考核考核类型:考试。计分办法: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必须包含考勤和作业、论文、发言、讨论和实践环节的考查。&&&
编制人:喻志桃编制单位:思政课部编制日期:2010年5月审定人(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周宁宁
&&&& 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手机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