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元明清瓷器时期相比,明清时期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当前位置: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根源在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上层大力倡导C.社会思潮的变化D.新的阶级力量形成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主要考查你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重农抑商的发展: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业:
西域: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丝绸之路: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1、过程: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2、历史贡献: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1、产生的实质: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2、影响和历史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唐代:缂丝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神秘的西域: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一七《西域土地内属略》载,唐虞、三代均有交往。《山海经·大荒西经》、《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地势和风土物产有较多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些国家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较大的国家,成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楼兰等国,成为南道诸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赋,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为匈奴的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代以前的市:(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3)有时间控制2、宋代的市:(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官府控制喜爱的对外贸易:①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②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③两宋时,为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和庆元(今宁波)设立市舶司。泉州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郑和下西洋)⑤清朝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我国古代贸易,可以以唐朝为界分两段:汉至唐,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交往;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关联。&&(2)以友好为主。(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况:
朝贡贸易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同时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发现相似题
与“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7012203702235682263306133591269263【解析】略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
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1)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经济状况, 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 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并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理解。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4)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自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 德国成立的山东矿务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物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
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当时淄博地区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材料三、四反映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 据《清代刑部抄档》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矿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濯又自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 德国成立的山东矿物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物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当时淄博地区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3)材料三、四反映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4)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浙江省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图1&&&&&&&&&&&&&&&&&&
&&&&&&&&&&&图2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
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1)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经济状况, 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4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 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并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理解。(3分)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4)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4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2:明代苏州机工的状况……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3:他们把大量的棉纺织品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民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以及钢琴等等,也大批运进来……
——郭沫若《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4:中国丝厂因资本不足需要洋行周转资金而忍受洋行的压价勒索,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事实上,洋行对中国出口生丝进行压级压价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通过生丝的检验以压低生丝等级、降低生丝价格,就是洋行最常用的手法。“以致在国外再检时,常出现低级丝的质量反优于高级丝的现象”。
——张迪恳《外国洋行垄断生丝输出对上海地区丝厂业的影响》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损献。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高中教材)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2反映的经济现象在明清时期发展的状况如何?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3中的现象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结合材料4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特点。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材料1 公元3~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2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培根材料3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实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李约瑟回答:(1)举出3~13世纪之间,中国不同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三例(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除外)。
(2)概括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明清时期我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4)与中国相比,16世纪后产生的欧洲科学有哪些特点?
2.(★★★★★)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
(2)从16世纪后期
材料1 公元3~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2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培根材料3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实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李约瑟回答:(1)举出3~13世纪之间,中国不同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三例(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除外)。
(2)概括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明清时期我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4)与中国相比,16世纪后产生的欧洲科学有哪些特点?
2.(★★★★★)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
(2)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正统地位的?
(3)试分别分析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三、&火[河蟹]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河蟹]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宗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卡尔.马克思 四、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人们将看到,这些发明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的起源,即使现在仍模糊不清,无人知晓,它们是:印刷术、火[河蟹]药和磁铁。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一 科技的成就 (东汉) (一) 张衡1 成就 (1)浑天仪(天体运行) (2)地动仪(测地震方向) 2 张衡星. 张衡山 (二) 蔡伦: 改良造纸技术 教育发...
大家还关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6:37:3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DOC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元明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