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雷雨教学反思的《雷雨》的主要创作特色是什么?

纪念曹禺先生诞辰 黄梅戏版《雷雨》最具特色
《雷雨》主创唱黄梅戏名段
  为纪念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2005年新创的黄梅戏《雷雨》将于12月10日、11日登陆广州友谊剧院。该剧将故事环境从上海豪宅迁入徽州大院,人物和故事也进行了合理删改,该剧艺术总监、周朴园扮演者黄新德表示,“在所有不同版本和艺术样式的《雷雨》中,我们不敢说自己是最好的,但是是最具特色的。”前日,《雷雨》的主创在广州发布会上,还与羊城的黄梅戏迷们对唱了《对花》、《天仙配》等黄梅戏名段。
  改变旦角当家格局
  谈到黄梅戏版与话剧版最大的不同,《雷雨》主创表示,首先在故事环境上,该剧将周朴园的上海豪宅迁到了徽州的深宅大院,服装道具也不再是西装革履、睡袍和沙发,加入了长袍大褂、太师椅、天井等徽州元素,宛若枯井的古宅,幽闭于内的人物,高墙门庭的压迫感扑面而来。编导们打破了四幕话剧的原有格局,将全剧分为六场,分别定题为:雷雨兆、雷雨前、雷雨近、雷雨至、雷雨中、雷雨急,场景基本集中于周家。原著中,四凤与周冲均为触电而亡,具有偶然性。改编后,四凤跳河自杀,周冲误落井中。如此,更能够凸显四凤在双重打击之下的万念俱灰,增加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此外,该剧刷新了黄梅戏素来以女性人物为第一主角的历史局面,将男性形象擢升为“一号人物”,使原著中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成为了戏剧的主要叙述对象和中心人物,所有的戏剧冲突围绕这一人物的内心苦闷与灵魂挣扎而展开。
  三朵“梅花”加盟
  该剧荣获“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还二度进京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经典剧目展演。剧中七位主演均为国家一级演员,其中三位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周朴园由黄新德饰演,繁漪由“五朵金花”之一的吴亚玲饰演,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领衔主演周萍一角。
  (责任编辑:崔延)
黄晓明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需要改变。……
杨丽萍提菜篮逛车展 时尚与村姑仅一线之隔…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娱乐?大视野
娱乐大事件
影讯&&& 电视节目
今日焦点关系:
已有58,329人关注
“我问:智慧还在不?你曰:女子无智慧,德也……
刘涛微博晒孩子照片,女儿清秀儿子可爱……
近期热点关注曹禺与《雷雨》的故事
 |  |  |  |  |  |  |  | 
您的位置:-
曹禺与《雷雨》的故事 ――纪念中国话剧一百周年
  文、图/ 梁秉
  也许在中国话剧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说说有关《雷雨》的故事是有特殊意义的。有人说,《雷雨》是中国话剧的“第一戏”,是中国近代话剧的代名词,此言有些道理,因为虽然在1907年以后,中国渐渐地引来了以欧洲古希腊为发端的“戏剧”(通常的译名),它与歌剧、舞剧、哑剧有很大的区别,是综合了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并以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在内,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展现情节、塑造人物之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时,在我国把这叫做“新戏”、“新剧”、“文明新戏”和“文明戏”,直到1928年4月经戏剧家洪深提议,众人一致赞同,将英文drama转译为“话剧”,从而使这个具有独立艺术品格和崭新艺术形态的艺术品种正式屹立于中国文艺百花坛上。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所上演的剧目还大都是《黑奴吁天录》、《茶花女》之类的外国戏,真正让话剧本土化的,确实属于“原创”的,而且能够站住脚的就是曹禺老师,在1933年写出的,1934年发表的,1935年在日本东京以中华话剧同好会的名义首次演出的《雷雨》了。
  毫无疑问,经过历史长期考验的《雷雨》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可以说是通俗的经典与经典的通俗。它自从1935年在海内外上演以来至今屡演不衰、老少咸宜,已经有72年之久的历史了,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导演和观众,乃至世界上已先后有30多个国家上演过,并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可以不夸张地说,《雷雨》里丰富多彩的八个人物和复杂曲折的戏剧情节,在中国早已经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不管是有文化的与没文化的观众,都能够如数家珍似的热爱这一切,甚至能够整段整段地背诵剧中的精彩台词。
  这里,不妨举出一个例子来――
  第二幕
  鲁大海 (向周朴园)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鲁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萍 (冲向鲁大海,打了两个嘴巴)你这混账的东西!
  (鲁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鲁大海。鲁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鲁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请注意,最后鲁侍萍的两句台词都是悲痛已极地欲说又止,而且只说出一半便迫不得已地改变了方向,表面上看语言几乎是文理不通的,然而,其中的背景和潜台词是非常丰富、非常厚重、非常深刻的,以鲜明而又含蓄的笔法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复杂多变而又肝肠搅刺的思想感情,使观众不能不为之动容,而且能够过目难忘、过耳难忘,牢牢记在心里许久许久。
  这样充满中华民族审美观的戏剧情景,乃是中国话剧人的幸事也,壮举也!难怪有人说:“话剧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开始观众不多,影响不大,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群众性最广泛的全国性流行的大剧种,这主要是许多话剧艺术的创业者,特别是老一辈作家心血灌溉的结果,是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我国话剧积累了一批保留剧目。这中间,曹禺的名字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他的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建立的划时代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应该说,当年在人们都纷纷翘首企盼着,能够产生一部我们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皆为高水准的剧作出现时,《雷雨》应运而生了,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中国话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成就被大家公认为是年轻的话剧艺术,已经完全成熟起来之表现。也正因如此,曹禺老师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和著名的戏剧大师。
  这里,有人艺老艺术家苏民的诗为证――“幕启南开剧运新,水木清华起层云。郁凝《雷雨》闻天下,神往《日出》裂寸心。已将名篇传几代,仍挥劲笔写今春。岂惜百岁赠世界,梦寐舞台中国魂。”
  “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在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蛙鸣那样的喜悦。我会呼出这些小生命交付我有多少灵感,给我若何的兴奋。”这,就是曹禺老师在24岁发表《雷雨》剧本时写出的《自序》,可见其彼时彼刻的感情激越,心潮澎湃之一般。
  话还要从头说起。曹禺老师早在19岁于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产生了写《雷雨》的念头。当时,他已经演出了几年的话剧,也改编和导演过一些戏,接触过不少中外的话剧佳作,既有了舞台实践的经验,又开阔了自己的艺术眼界。然而,正如他所说的――“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颗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于是,他开始觉得这是自己一生应该走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经历的光怪陆离生活中,看到过、听到过多少能使之思考的人和事。而且,魔鬼使他无比愤怒,弱者使他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他有无数的人物形象要述说,有不少的罪状要揭露。他深有所感地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为此,他下决心动手写剧本了,从耕耘播种到收获果实,前前后后有五年之久,正好是他清华大学读书期间。《雷雨》最早远远不是只有八个人物,他写出了许多的人物小传,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手稿已经塞满了床铺底下。一直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剧本这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初稿。
  曹禺老师这段难忘的时光是到底怎样度过的呢?他这样介绍着:“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荡漾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候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山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山石塔,在迷雾中消失。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晚十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才觉察这一天没有喝水。终于在暑假毕业前写成了剧本。我心中充满了劳作的幸福。我并不想发表,完成了五年计划便是最大的奖励。……写《雷雨》的这段历程是艰苦的,可也充分享受了创作的愉快。”
  那么,曹禺老师写《雷雨》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简言之:“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这“原始”的、“野蛮”的情绪,不仅仅要揭露现实,还有着“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他这样如实解释着:“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代表这样性格的是蘩漪,是鲁大海,甚至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
  曹禺老师说:“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是的,他从高中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写诗,其中有一首《不久长》――
  “不久长,不久长/袅袅地,他吹我到沉死的夜邦/我望安静的灵魂们在/水晶路上走/我见他们的眼神映现出/和蔼的灵光/我望静默的月儿吻着/不言的鬼/清澄的光射在/惨白的面庞/啊,是这样的境界才使我神往呦/我的来日不久长。”
  正如曹禺老师所说:“我的青年时代总是有一种瞎撞的感觉。”“好像是东撞西撞,在寻求着生活的道路,人究竟该怎么活着?”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他写《雷雨》倒确乎是在写一首诗,他也正是一位很有天才的戏剧诗人。不是吗?
【编辑:王海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曹禺《雷雨》的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_百度知道
曹禺《雷雨》的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
1.主题.艺术特色:2:3.人物形象注意答题方式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主题: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
,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艺术特色:结构特色: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剧作所讲述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艺术特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戏剧大师──曹禺,以及其创作的《雷雨》
整理者:山东省苍山县实验中学 朱仲坤
曹禺(1910~1996),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小时由家庭教师启蒙,学习"四书五经",但也偷偷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镜花缘》《西厢记》等小说戏曲作品,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他还常跟母亲一起去看京剧、地方戏和文明戏,这培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这对曹禺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这所学校是北方业余话剧运动的中心。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在张彭春老师的启发帮助下,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这是他从事戏剧事业的开始。他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在此前后,他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动”,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及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所有这些作家都给他以后的创作以影响,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表现力。与此同时,他仍然是中国戏剧的爱好者,常常去看京剧,对昆曲、曲艺也感兴趣。这些传统艺术,对他以后的创作发生很大的影响。1933年,曹禺大学即将毕业时,写出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作品由巴金推荐,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
1933年曹禺大学毕业后,先到河北保定的一所中学教英文,不久又回到清华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1934年应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聘,赴天津任教。同年夏天他到上海参观,这两座畸形大都市的社会生活激发了曹禺的写作欲望,在教课之余,他深入社会低层搜集素材,酝酿新作,于1935年夏写成四幕剧《日出》,作品于1936年6月在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上发表。
1936年,曹禺应邀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这年冬天,他写了《原野》,1937年4月在《文丛》上连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的曹禺,被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热情所鼓舞,振奋了爱国主义激情,1938年剧专经长沙迁到重庆。为了宣传抗战救国,他以抗战现实生活为题材,与宋之的合作写了《黑字二八》(又名《全民总动员》),并在演出时亲自扮演角色。由于重庆遭日本飞机轰炸,剧专于1939年迁往川南的江安。在江安期间,他创作了独幕剧《正在想》(1940)、四幕剧《蜕变》(1940年)、《北京人》(1940年)。
1942年,曹禺辞去剧专的职务来到重庆,先后担任戏剧刊物的编辑、“文协”的理事和电影厂的编剧等职务,也曾在大学兼课。1942年,他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了四幕剧《家》。继《家》之后,1943年他又根据法国作家腊虚皮的剧本《迷眼的沙子》改编了独幕喜剧《镀金》。
1945年抗战胜利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曹禺不久又见到了前来重庆参加国共两党会谈的毛泽东,使他受到了新的鼓舞。1946年4月,他发表了多幕剧《桥》,但因为这时他与作家老舍应邀到美国讲学,所以《桥》只发表了二幕三场,余下的几幕未能写完。在美国期间,他先后到过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地,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使曹禺十分反感,他只住了不足一年时间便回到上海。1947年夏,他担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并由他导演于1948年拍成影片上映。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曹禺经香港、烟台,来到刚刚解放的北京,从此开始了生活和创作的新阶段。他任全国文联委员、剧协理事、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1年他应开明书店之约,编《曹禺选集》,对旧作《雷雨》《日出》和《北京人》三部作品作了修改,编入选集。他还到工厂参观学习,到治淮工地采访,到安徽参加土改运动,这些活动为他的创作积累了新的素材。特别是1952年他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同时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运动,促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1954年,他以协和医院的见闻为基本素材,创作了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三幕六场话剧《明朗的天》,这部剧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期间,获得剧本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1956年7月,曹禺加入共产党,年初他担任了作协书记处书记,广泛参加国内国际各项社会活动。1958年,他出版了散文集《迎春集》。1961年,他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由他执笔写了五幕话剧《胆剑篇》。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曹禺被剥夺了创作权利。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沉默之后,1978年曹禺又发表新作《王昭君》,是奉献给祖国三十年大庆的压卷之作。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曹禺被选为文联执行主席。
1996年,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亲自审定的《曹禺全集》,这部全集共七卷计三百万字,包容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瑰宝,他的剧本,被翻译为英、法、俄、日、朝鲜、罗马尼亚等文字,并在美国、苏联、日本、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南亚、蒙古、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他的剧本,被广泛地改编为电影、歌剧、京剧、花鼓戏、音乐剧等艺术形式。
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公认的杰出之作。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曹禺的作品,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各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1933年,曹禺完成了第一部多幕话剧《雷雨》。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1卷3期。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题材,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纠葛,反映了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约达30年的复杂社会生活和冲突。故事写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父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周萍与四凤知为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护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侍萍与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作者在这常见的"始乱终弃"和"乱伦"的社会现象中,开掘出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悲剧。他在剧中写了尖锐的思想冲突和阶级压迫与斗争,但主要是描写新旧交替时期3个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命运所做的抗争和她们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雷雨》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尖锐的戏剧冲突,严谨的结构,浑厚凝重的格调,浓重的悲剧气氛,深受希腊悲剧和易卜生、奥尼尔剧作的影响。但曹禺写的是地道的"中国人的事、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他是把民族的内容和外来的艺术形式结合得最为熨贴,最有光彩的一个。因此《雷雨》把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美学价值。《雷雨》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人物刻画的成功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曹禺戏剧的共同特点。  
1935年4月,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东京首演《雷雨》,由杜宣、吴天等导演。国内首演的是天津的孤松剧团,接着上海复旦剧社、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了此剧,引起轰动。《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作家本人对剧中人物的看法(只选与节选课文有关的部分):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鲁妈也是写起来比较费劲的一个人物。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对于这个问题,万老毫不犹豫地回“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他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接着,万老为我们详细地分析了周朴园的性格。他指出,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周朴园不是诱奸她,而是对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特别是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繁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可以看出来。如果侍萍也算是“太太”的话,繁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朴园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周朴园自然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
万老特别提醒我们注意剧本中鲁侍萍在对周朴园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时用了“你们”“你们老太太”,而不是“你”。他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
既然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的,那为什么侍萍真的到来的时候他又会露出那样的面目呢?万老解释说,“他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
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相联系,我们又询问万老,侍萍在这个相见的场面里,开始时是不是也对周朴园有点依恋之情。万老回答说:“侍萍在周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有爱情。以后是一落千丈,过了30年的痛苦生活。这种初恋当然是不会忘怀的。为什么侍萍在周朴园下来以后不马上走呢?她是想看看,看看她30年前那么爱的人怎么样了,看看现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结果是想像中的多情的大少爷,一下子变为现实中面目狰狞的资本家。她完全没有想到周朴园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是她的幼稚。”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禺雷雨教学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