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三国演义英雄排名千里单骑是通什么来排名的

  虽然以前很多人都排过,但并没有排过名将。  而且排的很多是目的性的。太祖也排队三国武将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二三这二位,以忠勇闻名,作为武将很少能有什么建树。更谈不上列入名将之列。  应该和当时的风气有关,太祖一向要求《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学他什么呢?做好人好事?帮老大娘挑水?扶老大娘过马路??当然不是。  太祖才没那么无聊,学的是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无限忠诚于革命和领袖。忠字当头。做革命的螺纹钉,绝对的愚忠。  这二名武将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赵云同志,一生无限忠于刘备,到死之前仍在为革命的解放事业战斗。70多岁出征打先锋,那是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典韦同志英年早逝,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一直在革命,为了保护领袖不幸牺牲在战斗的前线,精神更是伟大。  所以这样的排名很有目的性。并不能做什么参考的。    话入正题,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群雄手下武将如云,但真正能称的上名将的却并不多。还有不少是群众演员,他们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存在只是为了体现主要人物的强大,和他们名字同时出场的都是一刀或一枪,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倒于马下,很多更是连名字都没有,过个场,组团让别人杀,体现出主要人物的体力和耐力。    说起名将,三国第一名将当然是关二哥,武艺绝仑,威震华夏,刘备手下第一大将,武艺绝仑,威震华夏可以说书中对武将最高的评价了。三国之中能得到这一评价的唯一一人。  而且关二哥,以义当先,千里走单骑成为千年美谈。  太祖不喜欢关二哥。因为是义,而不是忠。  关二哥在后期手把重权,未经领导同意而出兵攻打魏,最后大败,过于自信,和轻敌,说明人无完人。但那并不影响他在建立蜀国的革命过程中成绩,当然是第一名将。成绩放在那里,名气放在那里,现实就是这样,名气大,长的帅就是好,一脸的好胡子也能加分。当然他在战场上的传奇也是最多的,和号称三国最强的男人吕布不相上下。    第二当然是张辽。弃暗投明之后,一直战斗在第一线。领导把他安排在抗敌第一线,二次狙击孙权大军,大败孙权,对兵法的理解有很高的造诣,深懂用兵之道,兵不在多,出奇不意。孙权集团虽然兵多将广,但却以几十倍的兵力拿不下合肥,脸丢大了。可以排在第二。张辽可以说是智将的代表,冷静,刚毅,出奇制胜。    第三应该是周瑜同志。早年起追随孙策参加革命工作。为吴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儒将的经典代表,羽扇纶巾,玉树临风。拥有革命军人中最优秀的外表。和小乔同志的革命爱情更是千古美。前期对付一些群众演员,在后来赤壁大战太出彩了。为保住吴国的根基做出了杰出贡献。弹的一手好琴,和好酒量加上口材出众。酒久考验的老战士,但酒喝多了短命。    第四,吕奉先,吕布同志。作为三国武勇最强的武将有过无数的战场上的传说。但革命立场不坚定,性格上的弱点决定了他悲剧的一生,也证明了革命工作,光用拳头不行的。政治工作不做到位,最后给部下出卖,结束了他的一生。    第五位应该算的上是张三哥了。三哥和关二哥一样,都早年加入刘备战斗集团,建国立下大功。武勇更在二哥之上。只在吕布之下,号称三国第二强的男人。也许马超同志可以和他一比。但马超同志因为成绩不够突出,并不能排入名将之列。  三哥还能用计,据说国画水平不错。文武全才。    张合,徐晃,魏延。这三位都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武将之列。虽然比起上面那几位,差了一点。但都是智勇无双。特别后期的张合,魏延可以说是国士双无的级别了。无人能敌  相对吴国。吕蒙出场没几天,马上死了,那要精彩很多。    三国虽然武将如云。但真正排在上号的武将并不多。能排的上中华名将的。更是少之又少。猪哥。死马当然是中华名将之列。但他们又不能算武将。如果排。他们二个当然的数一数二。如果他们也排上,那孟德同志,皇叔同志也要排上,他们才是真正的第一第二。那成了排中华名将了。而不是三国名将了,那就乱了。  在三国中能算的上名将的。也就以上提到的几位。其它的,各有特点。马超的武勇在吕布之后。可以算的上一时无双,但未必胜过张飞。而且成绩不够突出。就不列入名将行列了。    其他诸多武将,也有很杰出的。但和上面的一些相比。差了一档次。就不一一提到了。  整体来说,三国时代的武将,整体水平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水平并不高。而且三国演义强调武勇,所以更造成三国武将们的整体水平更一步下降。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怎么能拿演义评历史呢!!!
  历史上貌似没有千里走单骑吧~那是演艺的杜撰~史实还不是和曹操争风吃醋才走的~~
  作者: jf1-6-1 13:20:00  历史上貌似没有千里走单骑吧~那是演艺的杜撰~史实还不是和曹操争风吃醋才走的~~……————sb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感谢2楼同学的回复。我说的就是演义。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战场上的传说。  史实,怎么排关羽也是第一,当之无愧。虽然没有了那些战场传,三结义之类的。但仍时当时群雄下第一猛将。谁能比的上武圣?  而周瑜的水平就会下降很多了。  在网上聊天发贴,图个开心,就在聊演义的,别扯史实了。  
  你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怎么能不把赵云排第一,你不知道 这里赵云迷都把赵云捧上天了,你就等着挨喷吧
  赵云嘛,可以算一良将。忠勇还是可以肯定的,但名将讲的上帅才是第一。一个人能杀多少士兵,武勇如霸王,也只是匹夫之勇。  何竟上有吕布,张飞,马超,武勇出众的武将众多,赵云也只能算是杰出中的一员。  书中定位就是配角,怎么能和武圣之类的名将争镜头,那有点。  
  孙策呢?邓艾呢?陆逊呢?等等等等呢?  就说演义吧:  孙策仅凭3000部众就建立江东基业,难道排名不能进三甲?  邓艾奇兵破蜀,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难道不能入楼主法眼?  陆逊火烧连营700里,从实质上打击了蜀汉,难道无法进入排名?  如果真是史实,楼主说的“史实,怎么排关羽也是第一,当之无愧。虽然没有了那些战场传,三结义之类的。但仍时当时群雄下第一猛将。谁能比的上武圣?而周瑜的水平就会下降很多了。”貌似这句话正好相反吧?周瑜的排名水平会上升很多,而关二爷,则会排到很后面去了。
  @iammmvkgl
19:17:00  赵云嘛,可以算一良将。忠勇还是可以肯定的,但名将讲的上帅才是第一。一个人能杀多少士兵,武勇如霸王,也只是匹夫之勇。  何竟上有吕布,张飞,马超,武勇出众的武将众多,赵云也只能算是杰出中的一员。  书中定位就是配角,怎么能和武圣之类的名将争镜头,那有点。  -----------------------------  武圣
不与老卒为伍(五虎将排名)  
吾虎女焉能嫁犬子
  楼上这位仁兄,麻烦你好好把诸葛亮写给关羽的信翻译一下,然后动脑思考一下。谢谢。
  太不合理了
考虑不够全面
  不论缺点,单指名将的话,吕布排第一,应该是没有问题,想当年威震18路诸侯,无人可挡,关羽水淹7军,千里走单骑,斩杀文丑颜良等名将,有勇有谋,排第二。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他的名将基本上都一个档次的高低也就差那么一点点
  吕布传统上排第一.是因为他能打,但能打并没有能打到决定整个战役的胜负。  而且不懂政治军二手抓,最后是给部将出卖吊死在楼门上。  孙策打的是都是群众演员,   孙策死后,周瑜火了一把。到孙权手里,那么多武将,兵马拿不下合肥。说明江东的实力之弱,如果不是长江天险,早灭亡了。  邓艾,陆逊,钟会等人。进入了后三国。他们的实力明显不如前三国的人物。  虽然说起来文武双全。但文武都是半吊子。怎么比的上前期名将吧。  
  虽然以前很多人都排过,但并没有排过名将。    而且排的很多是目的性的。太祖也排队三国武将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二三这二位,以忠勇闻名,作为武将很少能有什么建树。更谈不上列入名将之列。    应该和当时的风气有关,太祖一向要求《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学他什么呢?做好人好事?帮老大娘挑水?扶老大娘过马路??当然不是。    太祖才没那么无聊,学的是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无限忠诚于革命和领袖。忠字当头。做革命的螺纹钉,绝对的愚忠。    这二名武将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赵云同志,一生无限忠于刘备,到死之前仍在为革命的解放事业战斗。70多岁出征打先锋,那是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典韦同志英年早逝,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一直在革命,为了保护领袖不幸牺牲在战斗的前线,精神更是伟大。    所以这样的排名很有目的性。并不能做什么参考的。        话入正题,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群雄手下武将如云,但真正能称的上名将的却并不多。还有不少是群众演员,他们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存在只是为了体现主要人物的强大,和他们名字同时出场的都是一刀或一枪,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倒于马下,很多更是连名字都没有,过个场,组团让别人杀,体现出主要人物的体力和耐力。        说起名将,三国第一名将当然是关二哥,武艺绝仑,威震华夏,刘备手下第一大将,武艺绝仑,威震华夏可以说书中对武将最高的评价了。三国之中能得到这一评价的唯一一人。    而且关二哥,以义当先,千里走单骑成为千年美谈。    太祖不喜欢关二哥。因为是义,而不是忠。    关二哥在后期手把重权,未经领导同意而出兵攻打魏,最后大败,过于自信,和轻敌,说明人无完人。但那并不影响他在建立蜀国的革命过程中成绩,当然是第一名将。成绩放在那里,名气放在那里,现实就是这样,名气大,长的帅就是好,一脸的好胡子也能加分。当然他在战场上的传奇也是最多的,和号称三国最强的男人吕布不相上下。        第二当然是张辽。弃暗投明之后,一直战斗在第一线。领导把他安排在抗敌第一线,二次狙击孙权大军,大败孙权,对兵法的理解有很高的造诣,深懂用兵之道,兵不在多,出奇不意。孙权集团虽然兵多将广,但却以几十倍的兵力拿不下合肥,脸丢大了。可以排在第二。张辽可以说是智将的代表,冷静,刚毅,出奇制胜。        第三应该是周瑜同志。早年起追随孙策参加革命工作。为吴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儒将的经典代表,羽扇纶巾,玉树临风。拥有革命军人中最优秀的外表。和小乔同志的革命爱情更是千古美。前期对付一些群众演员,在后来赤壁大战太出彩了。为保住吴国的根基做出了杰出贡献。弹的一手好琴,和好酒量加上口材出众。酒久考验的老战士,但酒喝多了短命。        第四,吕奉先,吕布同志。作为三国武勇最强的武将有过无数的战场上的传说。但革命立场不坚定,性格上的弱点决定了他悲剧的一生,也证明了革命工作,光用拳头不行的。政治工作不做到位,最后给部下出卖,结束了他的一生。        第五位应该算的上是张三哥了。三哥和关二哥一样,都早年加入刘备战斗集团,建国立下大功。武勇更在二哥之上。只在吕布之下,号称三国第二强的男人。也许马超同志可以和他一比。但马超同志因为成绩不够突出,并不能排入名将之列。    三哥还能用计,据说国画水平不错。文武全才。        张合,徐晃,魏延。这三位都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武将之列。虽然比起上面那几位,差了一点。但都是智勇无双。特别后期的张合,魏延可以说是国士双无的级别了。无人能敌    相对吴国。吕蒙出场没几天,马上死了,那要精彩很多。        三国虽然武将如云。但真正排在上号的武将并不多。能排的上中华名将的。更是少之又少。猪哥。死马当然是中华名将之列。但他们又不能算武将。如果排。他们二个当然的数一数二。如果他们也排上,那孟德同志,皇叔同志也要排上,他们才是真正的第一第二。那成了排中华名将了。而不是三国名将了,那就乱了。    在三国中能算的上名将的。也就以上提到的几位。其它的,各有特点。马超的武勇在吕布之后。可以算的上一时无双,但未必胜过张飞。而且成绩不够突出。就不列入名将行列了。        其他诸多武将,也有很杰出的。但和上面的一些相比。差了一档次。就不一一提到了。    整体来说,三国时代的武将,整体水平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水平并不高。而且三国演义强调武勇,所以更造成三国武将们的整体水平更一步下降。虽然以前很多人都排过,但并没有排过名将。    而且排的很多是目的性的。太祖也排队三国武将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二三这二位,以忠勇闻名,作为武将很少能有什么建树。更谈不上列入名将之列。    应该和当时的风气有关,太祖一向要求《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学他什么呢?做好人好事?帮老大娘挑水?扶老大娘过马路??当然不是。    太祖才没那么无聊,学的是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无限忠诚于革命和领袖。忠字当头。做革命的螺纹钉,绝对的愚忠。    这二名武将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赵云同志,一生无限忠于刘备,到死之前仍在为革命的解放事业战斗。70多岁出征打先锋,那是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典韦同志英年早逝,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一直在革命,为了保护领袖不幸牺牲在战斗的前线,精神更是伟大。    所以这样的排名很有目的性。并不能做什么参考的。        话入正题,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群雄手下武将如云,但真正能称的上名将的却并不多。还有不少是群众演员,他们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存在只是为了体现主要人物的强大,和他们名字同时出场的都是一刀或一枪,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倒于马下,很多更是连名字都没有,过个场,组团让别人杀,体现出主要人物的体力和耐力。        说起名将,三国第一名将当然是关二哥,武艺绝仑,威震华夏,刘备手下第一大将,武艺绝仑,威震华夏可以说书中对武将最高的评价了。三国之中能得到这一评价的唯一一人。    而且关二哥,以义当先,千里走单骑成为千年美谈。    太祖不喜欢关二哥。因为是义,而不是忠。    关二哥在后期手把重权,未经领导同意而出兵攻打魏,最后大败,过于自信,和轻敌,说明人无完人。但那并不影响他在建立蜀国的革命过程中成绩,当然是第一名将。成绩放在那里,名气放在那里,现实就是这样,名气大,长的帅就是好,一脸的好胡子也能加分。当然他在战场上的传奇也是最多的,和号称三国最强的男人吕布不相上下。        第二当然是张辽。弃暗投明之后,一直战斗在第一线。领导把他安排在抗敌第一线,二次狙击孙权大军,大败孙权,对兵法的理解有很高的造诣,深懂用兵之道,兵不在多,出奇不意。孙权集团虽然兵多将广,但却以几十倍的兵力拿不下合肥,脸丢大了。可以排在第二。张辽可以说是智将的代表,冷静,刚毅,出奇制胜。        第三应该是周瑜同志。早年起追随孙策参加革命工作。为吴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儒将的经典代表,羽扇纶巾,玉树临风。拥有革命军人中最优秀的外表。和小乔同志的革命爱情更是千古美。前期对付一些群众演员,在后来赤
  吕布的政治实在太底了,根本无法和那些翻脸像翻书的群雄相比。更主要智力也不行,你听听谋士的话,也最后可以有立足之地,大不了投降。三分选一家。也不会兵败身死,而且像女人一样给白布吊死,这个太不像话了。,  
  演义中黄忠 马超呢,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  黄忠一直作为普通武将,连独挡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马超。投刘大耳后,马上什么发挥的空间,战绩一样没有。  
  司马懿不牛B啊
  最爱张辽!
  最爱张辽!
  司马懿位列中华名将。不能排在这里,后来他也做了老大,如果他能排一,孟德比他强多了。刘大耳也比他强多了。孙策虽然差一点,但并不会张合这些人差吧。
  排座次,一不能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混起来,把历史和文学搅在一起永久也说不清;二要把人名搞清楚,连张颌与张邰都分不清楚,还比什么比呀?三要把情节弄准确,很多人凭记忆张冠李戴,谁跟谁打过,打了多少回合都弄错了。下回请用直接引语,加上章回数。若论战绩,赵云就没败过,是名符其实的常胜将军,还多次杀入重围救险,更不必说他品德高尚,为民着想,三国里还有哪位武将替老百姓说过一句话?他不受重用,于此有关。
  楼上的兄弟,名字搞错很正常,我只是看演义的水平。  赵云也配叫名将?把他和关张排在一起,是对关张的侮辱,    楙连夜与众将商议曰:“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参军程武,乃程昱之子也,进言曰:“某料赵云有勇无谋,不足为虑。来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两军于左右;都督临阵先退,诱赵云到伏兵处;都督却登山指挥四面军马,重叠围住,云可擒矣。”    云急上马迎敌。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说姜维献计于马遵曰:“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赚我兵出城,乘虚袭我。某愿请精兵三千,伏于要路。太守随后发兵出城,不可远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为号,前后来攻,可获大胜。如诸葛亮自来,必为某所擒矣。    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冲开条路,    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这样的战绩。楙是谁,去看看三国演义。一个无脑的富二代,赵云的智就是这样的人也玩不过,差点玩死。    带了5000人,打不到姜维3000人,关张不管谁去都可以拿下姜维,就连黄马,魏延也是轻松可以拿下,轮到赵云就不行了。  还好大耳眼光好,不让他带兵,不然那来的蜀汉。  所以别人封的是前后左右上将,魏延虽然降一档,但领汉中太守。可以算同级。  赵云封的是什么,保安队长,杂牌将军。  把这种武将排到名将里,你说不可能的吧。  再说他那一点配的上名将二个字,统过5000大军???
顶一下,。有人关注我的贴子吗?有一有据。我认为不错。
  楼主辛苦了        欢迎到男人看女人看 看看
按三国演义说,看看黄忠的战绩,这么把年纪可以和全盛时期关羽战平手,射关羽盔樱,杀夏侯渊,如果年轻还了得.只是一直处在边缘地区.
  总的来说,赵云能被刘大耳列为五虎之一也是不差的,只是常年守在刘备身边。对于赵云来说,没有功劳就是最大的功劳。而黄忠,生活在人口剧减的三国初期,天灾人祸加上狼烟四起,人口从1400多万户减到5000多万户,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黄忠完全有被列为五虎
  哦哦哦,是14000万户
  太祖不喜欢关二哥。因为是义,而不是忠。  关二哥在后期手把重权,未经领导同意而出兵攻打魏,最后大败,过于自信,和轻敌,说明人无完人。但那并不影响他在建立蜀国的革命过程中成绩,当然是第一名将。成绩放在那里,名气放在那里,现实就是这样,名气大,长的帅就是好,一脸的好胡子也能加分。当然他在战场上的传奇也是最多的,和号称三国最强的男人吕布不相上下。  第二当然是张辽。弃暗投明之后,一直战斗在第一线。领导把他安排在抗敌第一线,二次狙击孙权大军,大败孙权,对兵法的理解有很高的造诣,深懂用兵之道,兵不在多,出奇不意。孙权集团虽然兵多将广,但却以几十倍的兵力拿不下合肥,脸丢大了。可以排在第二。张辽可以说是智将的代表,冷静,刚毅,出奇制胜。  第三应该是周瑜同志。早年起追随孙策参加革命工作。为吴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儒将的经典代表,羽扇纶巾,玉树临风。拥有革命军人中最优秀的外表。和小乔同志的革命爱情更是千古美。前期对付一些群众演员,在后来赤
  @iammmvkgl
21:51:00  楼上的兄弟,名字搞错很正常,我只是看演义的水平。  赵云也配叫名将?把他和关张排在一起,是对关张的侮辱,  楙连夜与众将商议曰:“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参军程武,乃程昱之子也,进言曰:“某料赵云有勇无谋,不足为虑。来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两军于左右;都督临阵先退,诱赵云到伏兵处;都督却登山指挥四面军马,重叠围住,云可擒...........  -----------------------------  我发现贬低赵云的人总喜欢拿演义中的一两处战例来贬低他,你们这些人无非就是拿赵云初出道时50回合斗文丑的事来说他怎么怎么差,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这都是他们的致命弱点,而且看看他们的下场!唯有赵云,在人格上比二者都强!!
  @yuxueqiu123
16:09:00  @iammmvkgl
21:51:00  楼上的兄弟,名字搞错很正常,我只是看演义的水平。  赵云也配叫名将?把他和关张排在一起,是对关张的侮辱,  楙连夜与众将商议曰:“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参军程武,乃程昱之子也,进言曰:“某料赵云有勇无谋,不足为虑。来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两军于左右;都督临阵先退,...........  -----------------------------  三国名将,比的是战功。没有关张,就没有蜀汉政权的成立。  但没有赵云,刘皇叔一样有的卢马,有神助,他的自身安危并没有出现问题。  没有关。张。没有蜀汉政权。  没有张辽智勇无双。守不下合肥,魏当时在征西线,就会二面受敌,加上刘大耳后面搞坏,情况可想而知。  没有周瑜一把火东吴就没了,重要性不用说了。  吕布兄虽然并没有最后成功,但作为武将,人中龙凤,武艺绝伦,这是不争的事实。  赵云有个什么成绩拿出来出和名将一比,没有,根本没什么成绩,比黄忠都差到天和地。黄忠我都没排,赵云有什么资格排的上?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三国演义》人物武将,文将中谁最厉害?
《三国演义》人物武将,文将中谁最厉害?
08-12-25 & 发布
武:吕布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文: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武:吕布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文:诸葛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武 不是赵云就是吕布了 本人认为 赵云是武将中最厉害的 当阳长扳坡七进七出 名声早以高过吕布 而吕布处了战三英外没杀过什么有名的将领 为人品性忠良直言敢谏 而吕布他一打败就当落荒狗到处咬人而人一追他又跑 见风转舵 文将 我觉得是 司马懿 他使诸葛亮六出祈山无功而返 气死诸葛亮 谋了魏国 开始了缙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 飞,七许八黄九姜巍。 还有...... 转贴如下资料供参考: ●三国武将排名榜 三国武力排行的魅力就在于争论不休。一些网友试图一统三国武力排行纷争的局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武评中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猜测成分,有猜测便有分歧。一些网友采取了相对严谨的论证方法,在一些公理和原则上得出比较合理的武力排行,但毫无疑问的是,这 些所谓的公理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也很容易得出悖论。 三国武评反映了大家的喜好和审美标准,没必要刻意去统一网友们的思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力排行给大家的感觉是不严谨和闹家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原因是轻视数学。这也反映在不少网友的三国武评上――洋洋洒洒写了成千上万字的武力点评,却 拿不出什么可参照可对比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果随意性必然很大。 有网友统计出了演义中的全部单挑,这是严谨的体现,但做起排行时,又不得不掺杂入个人的主观成分。这也是三国武力排行魅力的体现――谁都有道理,谁也没道理。即使是最有名的“一吕二赵三典韦……”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版本,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排名也 会发生变化。 为了给大家一个相对满意的排行,本文的排行将尽量回避一些容易引入任何主观成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不拘泥于回合数的比较;不去猜测对战的有效性;也不讨论多打一时是全包围还是半包围,是逐个上还是一齐上;也不去推测先鸣金、先诈败以及年龄和状态等意味 着什么;更不去讨论战败是真是假,是气力不加还是料敌不过,或者是策略需要;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各论坛中都曾引起过争执,无法得到统一结论,故避而不谈。 统计参数为【战】、【擒】、【杀】、【伤】、【被伤】、【被杀】 、【被擒】、【擒杀率-被擒杀率】、【杀伤率-被杀伤率】。完全根据大家熟知的毛本三国演义(由于回避了主观问题,由毛本和罗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在战例上这两版本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描述手法和回合数等存在差别)来进行客观统计,并得出一些分歧不大 的结论。 到底什么是单挑,什么是严格单挑?有网友统计说演义中共357场单挑,但里面很多战例显然不是单挑。若说到最严格单挑,即不带士兵且不用暗器和弓箭的那种,在演义里也没有多少场。因为单挑的概念没有统一,要统计演义里的单挑次数,就必然带有主观成分。为此 在下面作统计时,统计的不是单挑数,而是对手数。【战】指演义里那些有名字的将官间发生了攻击行为的战例。演义里吕布与17个对手交过锋,则记为【战17】。这样就避免了三英战吕布是否该统计,张飞和吕布到底算对打了多少次这些问题。 那么马岱斩魏延算不算战例呢?若说算,多数网友会感到不妥。但若不算,恐怕那些有争议的快马、冷箭和偷袭等战例也说不清楚。三国武将武力是被神话了的,能单挑数十上百回合,能在千军万马中无伤冲杀,主观说他们对付背后和身侧的袭击不应该没有任何反应。为此 采取一个可以判别的标准,定义除了睡觉和被捆绑时,其余各种情形的交锋都算有效战例。这样在统计上就不会存在什么争论,尽管标准有些问题。 文的当然是诸葛亮第一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 飞,七许八黄九姜巍。 还有...... 转贴如下资料供参考: ●三国武将排名榜 三国武力排行的魅力就在于争论不休。一些网友试图一统三国武力排行纷争的局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武评中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猜测成分,有猜测便有分歧。一些网友采取了相对严谨的论证方法,在一些公理和原则上得出比较合理的武力排行,但毫无疑问的是,这 些所谓的公理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也很容易得出悖论。 三国武评反映了大家的喜好和审美标准,没必要刻意去统一网友们的思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力排行给大家的感觉是不严谨和闹家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原因是轻视数学。这也反映在不少网友的三国武评上――洋洋洒洒写了成千上万字的武力点评,却 拿不出什么可参照可对比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果随意性必然很大。 有网友统计出了演义中的全部单挑,这是严谨的体现,但做起排行时,又不得不掺杂入个人的主观成分。这也是三国武力排行魅力的体现――谁都有道理,谁也没道理。即使是最有名的“一吕二赵三典韦……”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版本,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排名也 会发生变化。 为了给大家一个相对满意的排行,本文的排行将尽量回避一些容易引入任何主观成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不拘泥于回合数的比较;不去猜测对战的有效性;也不讨论多打一时是全包围还是半包围,是逐个上还是一齐上;也不去推测先鸣金、先诈败以及年龄和状态等意味 着什么;更不去讨论战败是真是假,是气力不加还是料敌不过,或者是策略需要;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各论坛中都曾引起过争执,无法得到统一结论,故避而不谈。 统计参数为【战】、【擒】、【杀】、【伤】、【被伤】、【被杀】 、【被擒】、【擒杀率-被擒杀率】、【杀伤率-被杀伤率】。完全根据大家熟知的毛本三国演义(由于回避了主观问题,由毛本和罗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在战例上这两版本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描述手法和回合数等存在差别)来进行客观统计,并得出一些分歧不大 的结论。 到底什么是单挑,什么是严格单挑?有网友统计说演义中共357场单挑,但里面很多战例显然不是单挑。若说到最严格单挑,即不带士兵且不用暗器和弓箭的那种,在演义里也没有多少场。因为单挑的概念没有统一,要统计演义里的单挑次数,就必然带有主观成分。为此 在下面作统计时,统计的不是单挑数,而是对手数。【战】指演义里那些有名字的将官间发生了攻击行为的战例。演义里吕布与17个对手交过锋,则记为【战17】。这样就避免了三英战吕布是否该统计,张飞和吕布到底算对打了多少次这些问题。 那么马岱斩魏延算不算战例呢?若说算,多数网友会感到不妥。但若不算,恐怕那些有争议的快马、冷箭和偷袭等战例也说不清楚。三国武将武力是被神话了的,能单挑数十上百回合,能在千军万马中无伤冲杀,主观说他们对付背后和身侧的袭击不应该没有任何反应。为此 采取一个可以判别的标准,定义除了睡觉和被捆绑时,其余各种情形的交锋都算有效战例。这样在统计上就不会存在什么争论,尽管标准有些问题。 文的当然是诸葛亮第一拉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 飞,七许八黄九姜巍。 还有...... 转贴如下资料供参考: ●三国武将排名榜 三国武力排行的魅力就在于争论不休。一些网友试图一统三国武力排行纷争的局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武评中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猜测成分,有猜测便有分歧。一些网友采取了相对严谨的论证方法,在一些公理和原则上得出比较合理的武力排行,但毫无疑问的是,这 些所谓的公理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也很容易得出悖论。 三国武评反映了大家的喜好和审美标准,没必要刻意去统一网友们的思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力排行给大家的感觉是不严谨和闹家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原因是轻视数学。这也反映在不少网友的三国武评上――洋洋洒洒写了成千上万字的武力点评,却 拿不出什么可参照可对比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果随意性必然很大。 有网友统计出了演义中的全部单挑,这是严谨的体现,但做起排行时,又不得不掺杂入个人的主观成分。这也是三国武力排行魅力的体现――谁都有道理,谁也没道理。即使是最有名的“一吕二赵三典韦……”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版本,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排名也 会发生变化。 为了给大家一个相对满意的排行,本文的排行将尽量回避一些容易引入任何主观成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不拘泥于回合数的比较;不去猜测对战的有效性;也不讨论多打一时是全包围还是半包围,是逐个上还是一齐上;也不去推测先鸣金、先诈败以及年龄和状态等意味 着什么;更不去讨论战败是真是假,是气力不加还是料敌不过,或者是策略需要;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各论坛中都曾引起过争执,无法得到统一结论,故避而不谈。 统计参数为【战】、【擒】、【杀】、【伤】、【被伤】、【被杀】 、【被擒】、【擒杀率-被擒杀率】、【杀伤率-被杀伤率】。完全根据大家熟知的毛本三国演义(由于回避了主观问题,由毛本和罗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在战例上这两版本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描述手法和回合数等存在差别)来进行客观统计,并得出一些分歧不大 的结论。 到底什么是单挑,什么是严格单挑?有网友统计说演义中共357场单挑,但里面很多战例显然不是单挑。若说到最严格单挑,即不带士兵且不用暗器和弓箭的那种,在演义里也没有多少场。因为单挑的概念没有统一,要统计演义里的单挑次数,就必然带有主观成分。为此 在下面作统计时,统计的不是单挑数,而是对手数。【战】指演义里那些有名字的将官间发生了攻击行为的战例。演义里吕布与17个对手交过锋,则记为【战17】。这样就避免了三英战吕布是否该统计,张飞和吕布到底算对打了多少次这些问题。 那么马岱斩魏延算不算战例呢?若说算,多数网友会感到不妥。但若不算,恐怕那些有争议的快马、冷箭和偷袭等战例也说不清楚。三国武将武力是被神话了的,能单挑数十上百回合,能在千军万马中无伤冲杀,主观说他们对付背后和身侧的袭击不应该没有任何反应。为此 采取一个可以判别的标准,定义除了睡觉和被捆绑时,其余各种情形的交锋都算有效战例。这样在统计上就不会存在什么争论,尽管标准有些问题。 文的当然是诸葛亮第一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易中天的《品三国》中认为 贾诩最厉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武的关羽啦~没听人都说关公是武圣啊文的当然乃天下无敌神机妙算轻摇羽扇借箭借风借荆州的诸葛亮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关羽、赵云、姜维……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曹操与杨修》、《曹操与蔡文姬》等影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的“三国热”。这些影视作品和随之产生的影评、剧评,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 为此,笔者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部分学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述后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园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顿;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在曹氏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阻之人,有时则刚愎自用、无比骄横,故有濮阳之狼狈,赤壁之败绩;“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的宽宏大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荀彧、荀攸这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谋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脸不认人,其气量之狭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人物就是这样在时空的变迁中,展现着自己的丰富侧面。这些乍看起来互不见容的侧面融为一体,形成了曹操多姿多彩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写出曹操诸多性格鲜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形成这些反差的真实可信的内在依据。曹操生逢乱世,置身于 死 活的政治舞台上,较之常人其社会关系更加特殊;曹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有志于“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强烈;曹操的文韬武略,不仅芸芸众生难望项背,而且当时的群雄即使是刘备、孙权也无法相提并论,不得不曲居其下让他三分。凡此种种,决定了曹操这个人物既可以建树重大的德行,也可以制造重大的罪恶,他的性格内部的冲突更加尖锐而多样,诸多性格之间的辩证内容更加丰富而突出。罗贯中对曹操性格诸元素相反相成的表现,符合生活与人物性格的逻辑,体现着艺术的辩证法。 2、复杂多变、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又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显现出惊人的反应控制能力和过人的度量。他爱惜张辽之才是真诚的,但说什么“ 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就显得十分虚伪了。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有失风范的丑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消刘备、关羽救保张辽的影响。曹操从拔剑到掷剑、从恼羞成怒到笑脸相迎,张辽由阶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丰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进城安民,稳定民心;击败袁绍之后,深感河北百姓之苦,尽免其当年赋税。这些举措,不能全以“虚伪”视之,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与一味杀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为本的道理。但攻冀州时,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伪善。曹操性格中的“豁达乐观”,大多表现为胸襟开阔、积极进取、不计前嫌,但赤壁之战中几十万军队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此刻他反而三次大笑,这时的乐观就是一种强打精神、可笑可怜的自 解嘲了。 再如曹操的“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而是显得很机智、巧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以“望梅止渴”为例,说他奸诈、愚弄将士也可,因为梅林毕竟是虚造的幻影;说他机智、爱护将士也可,因为在行军途中将士缺水口渴的情况下,他巧妙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达到了将士“不渴”的目的,奸诈中有机智,愚弄中有爱护。其余事例,如“装病谗叔”、“刺卓献刀”、“借头稳军心”、“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是如此。既有奸诈狡猾、虚假伪善的一面,也有机智勇敢、以身作则、求贤若渴的一面。 二.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 出于正统的需要,在罗贯中的笔下,在后世许多学者的文里,在文学艺术之中,在舞台艺术之中,曹操总是得不到半点“好处”,人们对他总是贬多于褒,将他塑造成为花脸式的“大奸臣”。只有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等少数学者,敢于站出来为他“叫屈”,替他“平反”。 纵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活动,以赤壁之战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操与后期的曹操比较,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总的说来,功是大于过的。 1、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前期的曹操虽已开始“挟天子”,但目的却在“令诸侯”。他此时面临的主要是与中原各个军阀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壮大实力、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作者在表现曹氏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过程中,重在表现曹操的“雄”、“智”和“可爱”。后期的曹操主要处理的是与蜀、吴的矛盾,尤其与以恢复汉室相号召的刘备集团的矛盾更为突出,其最终目的是“扫清四海”,统一天下,取刘汉而代之。此时作者重在表现曹操的“奸”、“愚”和“可恨”。曹操的形象是流动变化的,大致说来,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作者罗贯中在表现曹操的奸与雄、智与愚、可爱与可恨时,并不是截然分明、纯粹平行的,而是交叉混杂、互相包容的。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愚是智者之愚,智是愚者之智;恨是爱者之恨,爱是恨者之爱。例如曹操大宴铜雀台时,臣下有劝进之意,他当即宣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这些话,当然不无自 开脱、自 粉饰的成分,但他毕竟没有称帝,却是不争的事实。宋贤评曹操诗云:“虽秉权衡欺幼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对曹操的评价比较恰如其分。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2、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3、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不仅靠着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多年来,曹操杀人不眨眼,结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谋杀死于非命。为了掩饰自己怕死的丑态,便编造谎言,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要左右亲信在他睡着后“切勿近前”。当一个大白天忠于职守的近侍替他覆盖落被时,他便“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装吃惊地问“何人敢杀吾近侍?”,还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后葬。曹操的这些举动,一来是为了证实自己“梦中好杀人”,二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替他卖命。当耍弄权术的手段被杨修识破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斩杀了杨修,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不为人知。 曹操的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报父仇攻徐州”,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 者倡,逆 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 行 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到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理?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贪恋美色和狡诈本色可见一斑。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大怒说,“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让杨修所助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 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过错,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结束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统一当中所犯下的过错。曹操的一生,功是大于过的。 三.曹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社会动乱中,曹操本来“名微而众寡”,凭着他的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凭着他的雄才伟略,一跃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确立了“乱世奸雄”的地位。尽管曹操有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政治家曹操 (1)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在群雄林立的动乱社会中求得生存,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是不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目光和胆识。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此后,他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的名义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通过对当时的群雄逐一进行分析后认为,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荆州刘表“虚名无实”、江东孙策“藉父之名”、益州刘璋“乃守户之犬耳”,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刘皇叔具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气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评价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亦不为过,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2、军事家曹操 (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曹操治军素以“军法甚严”著称,对百姓也颇为爱护。宛城征张绣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夏侯敦所领青州之兵“劫掠民家”,于禁领兵“于路剿杀,安抚百姓”,青州之兵诬告于禁谋反。曹操查明真相,不仅惩责了夏侯敦治兵不严之过,而且对于禁大加褒奖,“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攻冀州时,曹操曾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平定冀州后,又下令尽免河北百姓当年租赋。这其中虽有伪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爱民之举,毕竟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2)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综上所述,“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当然是吕布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里去看,关于三国人物最经典的分析,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哈哈个人觉得分析的不错。三国,我的最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