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许晴无法融入花少这个社会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Error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cache server家长一点通: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为什么自闭症患者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一种。如果不及时治疗对孩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在智力上存在一些问题,可以理解为儿童智力的不平衡发展,他们理解事物的能力远远强于理解他人的能力,这些人中不少是非常聪明的,但由于欠缺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图的能力,因此就像被迫生活在淡水中的海鱼一样,如果把他们放进适合的环境,他们会非常自如。
  在社交方面的缺陷是自闭症患儿家长最担心的,他们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社交障碍让自闭症儿童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需要及时干预治疗。关于,在此推荐国济儿童中医院儿童发育行为诊疗中心的&BNP数字生物神经修复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中药效果甚微、西药副作用大,训练治愈无期等种种弊端,治疗效果非常显着。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自闭症机构推荐
郑州瑞曼康复训练中心是全国第一所专门针对2-6岁自闭症儿童进行全面语言能力提升的专业机构。…
天宝·葛兰汀&Temple&Grandin
您因何症状怀疑孩子患孤独症
&无语言(完全不说话)
& 语言障碍
& 行为问题
& 不与小朋友玩
& 智力落后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2)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2)
  “千人计划”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隐忧。2013年5月,美国曼哈顿联邦法院指控纽约大学中国籍教授朱宇东等人,涉嫌向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位于深圳的一家研究院提供关于磁共振成像的非公开信息,以换取学费、房屋租金和其他费用。其中,朱宇东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引进的“千人”。此事发生后,有评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有目的地利用法律手段向中国的人才计划“开刀”。
  之所以能够让美国找到阻挠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路子,是因为部分“千人”确实存在着“两边通吃”的情况,即继续维持国外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同时,又回国拿高额薪水。
  鲁白指出,随着中国吸引人才的力度与规模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高端海外人才回到国内,这已经引起了欧美等国的高度关注。在这个时候,国内的用人单位与科学家本人就要更加小心,不要因一己私心而触犯法律。
  “千人”之后
  曹聪对现有信息进行梳理后发现,真正回来的“千人”恐怕不超过10%。他说,“启动千人计划时,是希望能真正吸引回来一些‘大牛’,但从现在的效果来看,像饶毅、施一公这样的仍在少数。”
  李侠则认为,国家把钱花在人才身上,总比用在其他地方要好。但值得讨论的在于,一些“千人”在引回来的时候已处于学术平台期或下降期,国家实际上是在为他们过去的成就买单。同时,这样的人一般年龄都有四五十岁,由于家庭因素,客观上也难以做到全职回国。
  2011年,一项算是对“千人”的弥补计划――“青年千人”开始启动。这一计划面向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才,同时强调要全职回国。此前,“千人计划”曾因引进步伐过快而饱受诟病,“青千”明显放慢了步伐,计划每年只引进400名,到2015年共引进2000名。
  王初就是在“青千”的召唤下回国的。他研究的方向叫化学生物,是最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比较新的领域。在美国,这个领域内的人才已经有很多,竞争激烈,加之最近美国经济状况不佳,想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并不是那么容易。但在中国,由于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还很少,他会获得更多资源来从事自己想做的研究,并会更加容易崭露头角。因此,王初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理由不回来。
  “青千”得到了鲁白、曹聪与李侠的一致认可。李侠指出,博士生与博士后是最富创造力、最有战斗力的群体。由于他们比较年轻,还没有子女就学等问题的困扰,也更容易在国内真正扎下根来。
  除了“青千”,“千人计划”序列里还包括“外籍专家千人计划”与“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项目”。后者将目光瞄向了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等10项国际大奖的著名科学家,这可能会带来更大争议。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曾试图进入“顶尖千人计划”,但没有通过中方的专家评审。这位78岁的老人曾因共同发现艾滋病毒而闻名,但他目前最感兴趣的却是“高度稀释的病原体DNA所发射的电磁波”。尽管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个现象是无稽之谈,但蒙塔尼在2010年接受了上海交大的邀请,在中国继续他的这一“最新研究”。
  对于“千人计划”,王辉耀看到了更多积极的方面。“如果没有‘千人计划’的推动,中国的绿卡制度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改革。”此前,中国的绿卡曾经号称“世界上最难申请”。但为配合“外专千人”的开展,2012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开始降低海外人才落户中国的门槛。他指出,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引进人才,最终都都要落实在具体的签证、绿卡、入籍等这一整套保障体系上。因此,更重要的其实是绿卡政策,这才是中国持续引进海外人才的最基本制度。
  曹聪认为:“说到底,中国仍在自上而下地、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引进人才,而不是每一家研究机构与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发地来引进人才。政府本应该做的,是制定好政策,建设好制度,为这些海外人才的回国铺平道路,但现在,却从裁判员变成了运动员,亲自上阵去猎取人才。” 不过,国内专家也指出,如果没有中组部介入,很多配套政策不能得到落实。实际上中组部做的是推动和界定政策,直接操盘的是大学和研究所等具体单位。
  曹聪说,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变得富强起来,相应地就会出现人才回流的趋势,如台湾地区在年间,只有4%的留学生回来;但从1980年末期开始,留学生回归率开始上升,达到34%。台湾出现的海外留学生回归浪潮,不仅是对其高科技领域新的、不断增加的机会的一个积极回应,也与当时台湾的政治控制有所放松及民主进程有重要关系。如果想要吸引那些留居国外的人才回国,除了优厚的经济条件与机遇,一个稳定、法治和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也同样重要。
  与前辈海归们有所不同,对于更年轻一代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看重的是个人的事业追求与物质生活条件。“其实也不能苛求他们,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曹聪说,即使面对祖国积极提供的各种人才引进政策,他们也只会在不给个人职业前景带来损害的情况下回国做贡献。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要真正吸引海外人才的回流,还有很长的路的要走。 ★
  “洋院长”上任记
  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人才政策不仅吸引海外留学生与学者的归来,非华裔的高端人才到中国寻求发展机会,也已经不算罕见。天津大学请来的“洋院长”就像“煎饼果子”一样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
  本刊记者/钱炜(发自天津)
  2010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身为苏黎世大学理学院教学院长的杰伊?西格尔到天津访问,经朋友介绍,来天津大学药学院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晚上一起吃饭时,西格尔给药学院老师们讲述了自己颇具冒险色彩的学术生涯。
  西格尔原本是个地道的美国人,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在法国路易q巴斯德大学随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马里?莱恩作博士后研究。完成学业后,西格尔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到正教授。2003年,他应苏黎世大学邀请,出任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任、工艺化学实验室主任。通过10年的努力,他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分子设计中心。眼下,西格尔在苏黎世的聘期已满,他希望将重心转到亚洲,寻求在泰国或台湾等地复制自己在苏黎世大学的传奇。
  听到这里,药学院的一位老师径直说:“你不要再去找其他地方了,就来中国吧,来我们天大药学院。”在场的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则介绍了中国正在力推的引进高端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眼下,药学院已经拥有了一位“千人”特聘教授理查德。冯表示,如果西格尔愿意来天大,以他的条件,应该也可以入选这一计划。听到这儿,西格尔两眼发光,因为他认识理查德,两人是同行。
  “西格尔认为,既然理查德选择了天大,那么这肯定是个好地方。他也要申请‘千人计划’,来天大试试,”冯翠玲回忆说。
  就这样,天大用一顿饭就找到了一位新院长。作为药学院的元老级人物,冯翠玲非常兴奋,她总算为学院物色到了一位“靠谱”的院长人选。当时的院长赵康,也是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已经在天大度过了10年时间。药学院一直希望再找到一位类似赵康这样具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来担纲,而西格尔的资历与经验,显然再合适不过。
  2013年拥有118年历史的天津大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真正的外籍院长,开始试水“学术特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西格尔正式成为该校药学院的全职院长。
  西格尔上任后,首先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上刊登 招聘启事。“向全球招聘老师,这在以前,是我们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杜云飞表示。但西格尔坚持这么做。他认为,如果有人来应聘,就说明他平时常看《科学》与《自然》。一个经常翻看这些杂志的学者,其科研水平起码有一定保证。既然要将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就要在一流的平台上做事。
  这也是校长李家俊的雄心。他希望通过他这一辈人的努力,使天津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过,西格尔纠正了李的这一说法,不是“成为”,而是“恢复”。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成立于1895年。它的起步时间与当时的办学模式,都与美国大学基本一致,并以工科而闻名。在认真研究了天大校史后,西格尔这样告诉来访的一位诺奖得主,“如果没有战争,天津大学就会是中国的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如今,天津大学要想“恢复”世界一流,就要“恢复”到世界主流的大学模式,途径之一就是国际化。同时,李家俊也深知大学教育改革的难度。为此,他需要先在小范围内做一些尝试,而药学院“船小好调头”,是理想的试验田。李家俊表示,在国家允许、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会给予西格尔及药学院最大限度的学术自由,使之成为天大的“学术特区”。
  成立于2001年的药学院,是天津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之一。目前,药学院总共有40名老师,其中50岁以上的只有5位,其余全都在三四十岁左右。学院里的老师很多都是海归,加上西格尔,已经拥有3位国家级“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两位“长江学者”。冯翠玲说,由于成立时间不长,药学院的最大优势就是国际化和年轻化,人际关系简单。这对“洋院长”的施政来说,都是好事。
  西格尔对冯翠玲赞不绝口。他表示,自己在学院里推行的改革,“全靠翠玲的协调与执行”。药学院原来流行一句话:“没有院长可以,但没有翠玲不行。”作为一名党龄近30年的党委书记,今年50岁的冯翠玲并不是人们印象里的“马克思主义老太太”。招牌式的清脆笑声,与直爽利落的行事风格,更像是一位留洋回来的现代女性。但实际上,她曾经连一个英文单词都不懂。与西格尔的邮件联系中,冯翠玲依靠翻译软件对着单词一个一个地查看和回复。“我几乎是亲眼看着药学院成长到今天的,每一步也都亲身参与。赵康院长给药学院开了个好头,打下了基础,我退休之前的最大追求与心愿,就是能使学院再上一个台阶。”冯翠玲这样解释自己。
  “跟西格尔打交道越久,我就越有信心。他首先很有激情有干劲,他曾跟我说,在天大两个月的时间,他做了过去在苏黎世两年的事情。但是同时,他也懂得妥协的艺术,”冯翠玲说。
  西格尔上任后聘请了海外学术顾问委员会,让专家而非行政官员,来决定学院战略发展方面的大事。利用他的学术资源,西格尔请到了6位海外学者担任药学院的学术顾问。而学术顾问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着手做的,就是对前来应聘的学者进行评估与遴选。
  对于中国大学里的“党委”,西格尔并不像其他海外学者表现得那样无法理解。他还向前述那位来访的诺奖得主介绍说,它其实就是一个委员会,帮你把学生管理好,把行政杂事处理好。对此,冯翠玲也很欣慰,“西格尔政治上很成熟,他很能适应新的环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西格尔确实也很适应在中国的生活。“我还会在路边摊买煎饼果子吃,好吃极了!”他说。
  在西格尔与天大商量来津工作的细节时,香港一所大学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担任学校理学院院长。西格尔的妻子Kim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由于语言问题,她更倾向于去香港。但西格尔在一番考虑之后,仍旧选择了天大。对此,他解释说,“香港那边的基础已经够好了,我去了那里,可能不用做什么事。但天大药学院不同,它还有很大的潜力向上发展,需要我做的事情会有很多。我喜欢这个挑战。”&& ★
  当海归遭遇“国情”
  一个海归的经历,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困局
  本刊记者/钱炜
  “我看起来像美国人吗?”
  “一点也不像!”
  “这就对了。我的中文虽然退步了,但在全院大会上讲话,我宁可用词不标准,也从来不夹英文单词。我在这方面非常谨慎,就是不要让大家觉得我是个美国人。”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尽管徐韬谈论的是他最近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他声音不大,语调平缓,说话一直不紧不慢,唯一的情绪流露只是皱皱眉头。这位美籍华人穿一件藏蓝色的外套,上面没有任何品牌标记。稳重内敛的气质,看起来更像是一名体制内的“干部”,而不是一位在美国生活过25年的公司高管。
  2008年前后,北大医学部为了让当时的口腔医院(也是口腔医学院)走出发展的低谷,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院长的合适人选。医学部的领导物色到了徐韬,并向他表示“如不出意外,希望能做满两个任期”。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政北大口腔医院的中华口腔医学学会名誉会长张震康也认为,“如果在院外找到一名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才来掌舵,起码要给他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使医院有个彻底的转变。”
  徐韬接到邀请后很动心,但要做出选择却有点难:当时,他已跻身于美国前5%的富裕阶层,住着花园别墅,连自己的小猫生病了公司都负责给看病。如果回国,各方面都会有非常大的落差。一位在美国的校友帮他列举回国后的弊端:“第一,经济上受损失;第二,身体健康受影响,毕竟国内应酬多、工作繁重;第三,生活上也受影响,两地分居,缺少家人照顾;此外,还总会被当做外国人看,受到‘歧视’。”
  更多信息请访问:
电话:010-&&|&&&&|&&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国别&地区
留学目的地
留学顾问搜索
留学国别&地区
留学目的地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用人的语言如果能够允许说清楚的就是庄子了: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安所困苦哉!  逍遥吗?  当今太难了。理解了,不容易。  先让自己无病才是正理。  清除自己的不是太难了--也不难--那位说要先承认自己是废物!  高见,高见!  是呀,低调做人是正理。千万牢牢记在心。  ‘吃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一切都是神明控制!简单的说是运动。  一切都在运动!  下地狱?地狱也是运动的形式。不能再说了。  庄子,道德经,等等,等等都是为了让你大!  大到你无法相信,无法想象的大。  大到有时你会知道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  但是你还是小得多!  你看鬼话里讲的咒语,鲁班书你都会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算命?也不能干!‘普通工作’而已。  一切也都是‘工作’。
  请问EMS从深圳发月饼到广州需要几天到?我9月7号在深圳通过EMS寄往广州的安琪月饼已经在中国游逛了四天,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更有讽刺的是,EMS一个副总徐文东今天却在深圳特区报鼓吹大城市当日寄当日到(或次日),真是领导有方啊.我投诉了一天不断有人说会有人给我电话,但......????难道是因刘翔受伤导致EMS不会跨拦啦?或许我不该去家乐福买月饼.
  我很懒,生活没有动力。我常想,再走到生命的尽头之前,让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吧;再找到生命的意义之前,让我找到生活的方式吧;在找到生活的方式之前,让我找到思维的方式吧。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让我困惑,不住的困惑。经常看一些文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这些对现实的生活似乎都没什么用处。可对生活有用的,我似乎又没兴趣。越来越很少有快乐可言。
  如果楼主系统的学过心理学应该知道发展心理学的埃里克森吧。  青年时期自我意识发展中,将自我分化成“客体我”(在现实情境中我的特质)和“主体我”(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对这两个“我”进行审视和分析,再经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使两者在新的水平上协调,达到自我的整合和统一。    埃里克森就对青年人格发展和自我发展进行系统论述,并提出著名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定并防止同一性扩散。    他认为:人的心理发育源于人类本身的心理需求和客观人类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人从单纯的“动物性”人到“社会性”人,需要满足并且适应独特的人类社会的需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不同产生的矛盾,称其为“心理社会危机”,而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和适应这个过程。    青春期的心理任务发展好会得到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干和勤奋感。  如果同一性失调,就会导致无法自我确认,产生一种毫无布局的弥漫、扩散和混乱状态。长期遭受同一性危机的挫折,会出现持久、病态的同一性危机、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无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样式正常生活。    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楼主同一性症候群特点:    1、同一性意识过剩  楼主曾提到:比如我们经常会陷入“自己究竟是谁”的逻辑怪圈。陷入偏执的“我是什么”“该做什么”忧虑中,“但我现在根本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这种看法。因为我既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我不是个艺术家,我必须接受周遭赋予我的一切。”其实是同一性意识过剩。    2、选择回避和麻痹,用以保护“自我”良好感不受伤害  从楼主自述“问题不是我没本事,而是本事太多,”和“有时候我又世故得可怕,比同龄人懂得更多的东西。”看出楼主对自我有非常高的评价,当然所有的评价都停留在自我认可的方面,如果一旦和实际接轨,就会演变成:虽然本是多,但是没有办法生存。虽然比同龄人事故,但是却无法适应社会。这样矛盾的情况了。即:楼主长期面临一种两极分化:内里自我认可度非常高,现实我却长期受挫。尤其是对自我的评价表现楼主有种自我全能感或者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关键点在于面对现实的时候总会选择回避和麻痹。    3、与他人距离失调。  楼主说“我是个宅男,不喜欢出门,也不喜欢与不感兴趣的人交流。”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人往来,或者被他人孤立,或者丧失自我被他人“侵吞”。这种人际失调,在于自己完全关注自我的&纠缠&和&舒服&,而压根不去思考别人的需求。就是一般多以自己为观察对象和兴趣点,缺乏对自我以外他人的兴趣。感官体验就像婴儿一样,只能接收到自身的信息。外界信息被屏蔽。    4、时间的前景扩散。  时间障碍的一种,既不相信机遇,也不期待将来,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助状态。楼主毕业后的发展陷入一种时间停顿的停滞状态。    5、勤奋感的扩撒  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工作或者学习,或者只能发疯的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承认的集团。知己小张和小李自成体系,讨论自己兴趣的话题。    
  楼主对未来没有成就预期并且显示有工作瘫痪的心理倾向。  楼主说“但问题是我有一个经常变化的人格,时而成熟、时而幼稚”需要确定的是稳定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表现成人格特质。那么楼主是如何快速转换“人格”的呢?就好像一个左撇子在特定环境下又只能用右手写字一样。那么转换的到底是楼主的人格还是对自我的评价呢。楼主说出去谈判自己会表现的很幼稚,那什么时候楼主会表现出成熟呢。如果没有错的话,就是面对现实和人交往的时候楼主就会表现出幼稚,只有在不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情况下,楼主对事情和问题的把握才会成熟。因为此时没有任何外界的客观评价标准,只有自身的判断。    那么楼主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  “但我对外界还是有好奇心的,特别是自然界和宇宙。爱好看电影、读书,关注个人隐秘的内心、命运的奥秘,兴趣是心理学、哲学、神秘主义、文学。”  并且表示:首先是世界观上我不能接受“唯物主义”,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选择宗教信仰啊!问题是我现在是个“很坚定”的神秘论者,在未得到证明的前提下,我对神秘现象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    而在读心理学、哲学这些东西的时候是系统的有的放矢的,还是纯粹从自我欣赏和兴趣角度?那么楼主所读的信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对你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为什么花如此长的时间去研究这些,目的是什么?楼主所读这些是在科学的指导下并且建立起了哲学或者心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还是在不同的范围内找相同的“暗示”。那么这些神秘主义的“暗示”又为什么会让你心情舒畅呢?    正常情况下,人的想法总要演变成现实或者能够被现实所证实,思考才有存在的价值。小到自然科学,大到社会理论。比如:建筑师用专业的知识设计出图纸,并且图纸最终能变成一座大桥。那么,如果大桥建不起来呢?说明一个问题,建筑师的设计(思考)有缺陷。现实就能够检验出思考的可行度。再比如:牛顿提出了地心引力。在牛顿提出以前地心引力就存在,他提出以后依然存在。地心引力常态存在的事实证明了牛顿的理论。    关于楼主恰恰相反。所有和现实接轨的部分统统被消解。思考只为了思考。一直停顿在这个层面,无法按照正常人的行为模式:想法-行动-成功了激烈想法继续努力,失败了挫败想法停止行动。楼主的所有实践活动只在不可证实的情况下奏效,在自我头脑中得到回馈和满足。因而是不会接收“唯物论”的,“唯物论”带来的都是验证后的挫败感。楼主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行为模式,想法-想法。自我的想法和认知不在现实中检验,而是通过其它科学依据的只字片语来证实。即:楼主通过自学其它神秘人文宗教心理哲学的学科来验证自我想法,并且达成自我肯定。现实中的自我总是被否定,获得的成功经验很少。而我国长期的以思考为方式的学习恰好给了楼主一个证明自我价值的机会——学习成绩优秀。因此毕业后,能够提供和维持良好自我感受的办法只有通过学习其它知识来获得肯定和自我舒适度。    这个思维过程可以看做一个心理投射过程。楼主的信息是以自我为中心单向传递的,不能接收到(不感兴趣)外部其它社会和人群信息。所有的信息都是为这个中心我服务的,这时候就会获得舒适。一旦脱离自我中心,“暂时”的面对现实就会认识到自我价值的贬低,更想迅速逃避。是一种人类只有在婴儿时期才有的“全能感”。(婴儿时期人类认知还未发展,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孩子和母亲。当婴儿动动手指的时候认为全世界都在挥手,当婴儿饥饿的时候母亲给予喂奶婴儿认为这一需要是自动满足的,因为饥饿就会有乳汁给予。婴儿意识不到母亲的存在认为是自己控制了这一切)
  作者:springseeding 回复日期: 19:42:00     ------------------------------------------------------------  你讲得很有道理,看样子你是真正的精英。第一遍看的时候,我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经过一阵消化,我的疑问又来了:如果我的现状正如你所说的那些原因,那我是否应该果断地悬崖勒马进行修正呢?    20多年来我一直在这种意识状态下生活,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癫狂和随性,习惯了思维的汪洋恣肆,如果突然变为一个正常人,我没有把握是否能够在“正派”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乐趣。佛家有云“有因必有果”,我是否有必要因为预见了不好的“果”,而去改变最初的“因”?  
    看到一段话发现挺适合的:    这就是个梦,相当完整的梦。不正常的病人居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正常并自行来看病,说明病人们其实是正常的。而在求医之前他们必须吃药来确保自己不正常,才能获得不一定靠谱的治疗来寻求理想中的正常。      
  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同一性没有很好的整合,留下的这个问题需要楼主能解决青春期心理发展任务的要求。呵呵,说话很刻板的。    楼主发帖子就是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这种观察就是能够改变你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很多人在青春期叛逆时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更多,在成年后真的能面对了都是能解决的。    那种说我没有病,其实已经病的人可以算作一个划分精神病的条件之一。即是否有真实清楚的意识和认知能力。比如有人听到到处都有喇叭在喊自己的名字或者告诉他要去做什么事情,而事实没有。证明此人出现幻听(因为身体极度疲惫下的幻听,或者电话铃不是此列)并出现认知障碍。    大部分人在一生都会遇到心理问题。家庭的婚姻的事业的,不过也都是问题而已。都是可以解决的。    如果楼主想寻求帮助可以咨询一下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人士。或者可以尝试正规的心理咨询。在研究发展心理学经验的人士的指导下,制定出长程的改变计划。很多心理咨询应该是长疗程的帮助,这可以使得咨询师更融入受助人的生活,建立长期的有效关系。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可以确保有效性。目标是能完善生活,提高适应和竞争的能力。有句话说,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对待自己,更是如此。
  不能成为主流,就成为非主流吧~~~~~
  作者:山之陵 回复日期: 7:49:50 
    曾看过一句话,原话记不准了。大意是:是世界拒绝了你,还是你拒绝了这个世界?    当时大惊,很值得反思啊。    小张的做法,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融入社会。  -------------------------------------------  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泰戈尔
  给自己一个责任 比如父母 比如爱人  然后挑战自己吧
  如果连亲情也不能刺激你改变  那就放任自己吧 直到在主流社会吃足够的苦为止
  如果亲情和责任也不能刺激你作出改变  那就随便了  直到在你不能融入的主流社会吃到足够的苦为止
  ‘树下一宿?’真的高见!  四十二章经可以在网上搜到!很清楚的讲了些东西。  出门带枪不只是胆小,更多是心虚。主流社会的人都是这样。  学校【包括大学】的那点东西不要当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就当成一种‘技术’吧;不同的技术,都可以拿去谋生。但你也不需要什么都会。  上班有一种折寿感?  正常!  可以换一种态度试试。  你学着放大自己,包容一切!  把自己当成语言的靶子!  任凭万箭穿心!  笑对责骂,侮辱,谴责。  不辩,不对,不言,只待!  唾面自干!就会大了。  厚道,再厚道!更加厚道!  绝对不会感觉折寿!
  既然这么聪明,那你們应该很容易可以想到赚钱的方法。。你們用几年时间,赚一笔钱,然后在35岁的时候退休。。你們更本就不用像其它蠢人一样,一定要进什么主流社会,他们想进去,无非也是为了多赚钱而已。你們既然这么聪明,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我告诉你們啊?你們赚到钱了,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主流社会了。。
      我是楼主    欢迎同道中人加入“异类空间”来吧:    /laiba/Community?cmm=40589    官方Q群:    
  作者:springseeding 回复日期: 19:42:00  --------------  木用.
    作者:风风风风风风风 回复日期: 16:24:16   
    既然这么聪明,那你們应该很容易可以想到赚钱的方法。。你們用几年时间,赚一笔钱,然后在35岁的时候退休。。你們更本就不用像其它蠢人一样,一定要进什么主流社会,他们想进去,无非也是为了多赚钱而已。你們既然这么聪明,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我告诉你們啊?你們赚到钱了,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主流社会了。。  --------------  :)    
  YY无极限~
  其实想LZ这样的人不少,我应该也算。喜静,不喜欢争执。  我管这叫“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宅男”
  感同身受啊
    发现一段话也许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      现代犬儒主义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有玩世不恭、愤世疾俗的一面, 也有委屈求全、接受现实的一面,它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 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犬儒主义在其它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中也存在, 但是普遍到一般人觉得左手、右手之间的信任都出现了危机的情况却并不多见。这种危机是整个公众政治和道德生活危机的冰山一角。当今中国社会的犬儒主义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怀疑戒备心态, 而更是一种人们在特定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中形成的生存方式。   
  作者:lutcuso4 提交日期: 18:15:00    -----------------------------------------------------  你的话有点看不懂,是不是在讲《庄子》中的思想?把心放大,然后低调做人?
    作者:左侧旋转 回复日期: 11:57:38     ---------------------------------------------------------  我心里是很重视亲情的,但有时候思想是不可控制的。我对亲子关系的理解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应当是一种价值交换,子女应当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孝敬和关爱,但这不代表你的思想也要受父母控制,特别是成年以后,你是否要结婚、是否要生小孩,都不应当由于父母的要求而成为生命中的负担。    
    我觉得大家在分析的时候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并不是在青春期迷惘的时候才产生这些古怪特征的,其实我们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与一般小孩不同的症状,比如我妈说我小时候很不喜欢说话和哭闹,而是经常像在想东西,我在小学里思想很不集中,喜欢开小差,爱好广泛,人还是很文静,不爱说话,没什么朋友,但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到五年级我才找到和我一样的人。那时候我们干的事是和其他小孩很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喜欢到荒郊野地去讨论人生和宇宙的奥秘,虽然说得玄乎一点,但事实的确如此。那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玩的有三个人,还有个人我在主帖中没提到是因为我一直没联系到他,我们都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力,而且知识广博、见解独特,在各自班级里都是绝对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性格上都有点闲云野鹤,所以是不做班干部的。一到星期天我们就相约出来玩,当时有很多创意和计划,那时我们的精神生活的确很丰富。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当时那种快乐了。  
  大哥,整整一代人都是这样……    我也是,有很多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觉得这个社会腐朽不堪,想改变社会却又能力不足,只能独善其身,每个有点良知的人都会有这种挣扎,但我们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楼主你是没掌握好入世与出世的度罢了。  
要说爱好,在下未必比你少,研究的精深程度恐怕也不会比你差到哪去,很小的时候就跟一个僧人时常倾谈,还跟一个学者叔叔研究神秘学,什么怪力乱神都有涉猎,我何尝不想象那些魏晋名士一般,不事稼穑,啸傲山林。不过人终究是在现实中生活,总得自己养活自己吧?所以,人得学会在该入世的时候入世,该出世的时候出世,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说不能适应社会,其实说白了还是懒。  
去学学王阳明的心学吧,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既利国利民又利己的事。
  社会主义的通病
  前几天我终于联系到了小张和小李,我们读的大学都是全国排名前30位的。  ---------------------------    就看到了这一句,LZ,排名前3么好讲讲,前30就不要拿出来说了,本科生太多了,谢谢
    我的一点思考:    我们是天才吗?也许是的,但区别于一般理科天才的是,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特殊技能,但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的确是异于常人,甚至是带有先验的色彩。这与那些通过勤奋学习而成为精英的人是不同的。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真的是最难被社会化的那种人。一些世俗的要素在我们身上并不能起到真正有效的影响作用。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原始的,脱离市侩的,对世俗观念有着先天的免疫作用。    还有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的问题。众所周知,天才的成长也是需要良好的环境的,很显然,小学之后我们就没有得到这种环境。应试教育、人身自由的限制和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正把我们强制性地变成一个平庸的社会人。而我们的人格则努力抵御着这种影响,这就造成我们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现状。    应该怎么改变?我觉得不需要改变,上面有人说了,任何社会都存在体制外的人,我们只需考虑能够生存就行了。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的变迁已经把很多东西都强制入侵了个人的私生活,比如家人总是要求你结婚生小孩,公司老板要求你热爱企业文化,比如全民性的对金钱的膜拜和对其他价值观的鄙夷,我觉得工作就是一种体力脑力跟金钱的交换而已,我很奇怪为什么现在很多东西都喜欢强盗式的入侵,连一点私人空间和精神自由都不留。总之,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奇怪,这也是我最为困惑和不满的原因。  
  作者:壹拾叁点 回复日期: 11:44:38   
    社会主义的通病  --------------------------------------------------------  很精辟,讲究严格控制,特别是思想
  那就另类的活着
  如果你真的杂到一定境界    你可以成为,黄药师那类人。    可很显然,你没那能耐。    你敢跟我比杂吗?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也很有自信的告诉你,你没我杂    连我大学的专业也是最杂的专业,    杂不能为你不成功的借口    你动国学吗?你懂中医吗?    你懂哲学吗?    中国的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以杂博精    除了读研究生,之前学的都是基础    不要说你自己杂,可能杂谈随便拎出一个都比你杂    我觉得你就是有一些自以为是自我催眠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其实你就是个很普通的人    只是其他人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    你懂得不比别人多,而恰恰相反,你比别人少    少的就是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且自以为是    你要是我学生,我就一巴掌扇死你你个不长进的东西
  作者:管杀不管埋_ 回复日期: 11:46:21   
    前几天我终于联系到了小张和小李,我们读的大学都是全国排名前30位的。    ---------------------------        就看到了这一句,LZ,排名前3么好讲讲,前30就不要拿出来说了,本科生太多了,谢谢  ---------------------------------------------------------  我的本意不是炫耀,是想说明学历和现状的反差。现在的大学生其实就相当于以前中学生的水平,作为本科生我还觉得很丢脸呢,我宁可做一个有技能的中专生。现在的人才选拔机制本来就不合理。
  作者:舜卿 回复日期: 12:05:46     ----------------------------------------------------------  我说杂只是想说明我的性格特征,无意于攀比    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而且我也说了,我不是找借口逃避,事实上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努力,否则我也不会坚持不懈地找工作了    问题是我发现我似乎很难改变现有条件去迎合社会,所以我想找一个平衡点,就像
如果忘川  说的,掌握好出世和入世的度。    顺便说一句,我大学的专业也是最杂的专业,难道我们是同一个专业?
  我是81年的    当我看到帖子的标题的时候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因为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全篇看完,也看了高人的长篇回复    想从中找些问题的答案或是方法来解决    可是我还是没弄明白,或许也是我太自我保守不愿意去改变自我吧        再或许的或许,像楼上有个哥们说的那样    大哥,整整一代人都是这样!
  看到楼上LZ的回复中讲到出世和入世    这个我感触比较深,有时候觉得自己是未来的人    又有时像是古代的人,反正有点人格分裂吧,可能    或许我是以一个士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注这一整代人的命运。
  同感啊    最好能找个技术类的方向做工作。  我WC旁边的凳子上放着棋谱 周易 偶尔弄本技术书  打打球    让自己开心就好了    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搞兴趣。  没办法,生存是搞兴趣的基础啊。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还是要工作的,挣钱。  没朋友就去看书 搞自己想搞的。  要什么朋友呢?这么假的社会
  是啊,人都太假了,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更假    而且我又不习惯去做那种让自己不屑的假事    这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有关系吧
    提到杂我也多说几句    我的杂和天涯高人的杂好像不太一样,他们都是学术上的强人    而我的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看人准。    我没研究过相面,但看一个人外貌和举止十分钟就能判断他的性格,而且很准确。    2.学歌快。    一首不是很难的歌听两遍就会了。而且作为一个非广东人,我唱粤语歌还比较标准。(我平时很少练习唱歌,也从来没有特地学习过广东话)    3.运动时会用脑    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我的身体不占优势,但打得比较聪明。    4.信息储备丰富,曾经记忆力很惊人。    比如球星的名字、TVB的艺人、科幻小说的情节、周围人做的细微的事,不管我有没有兴趣的通常都会被我无意中记住。现在我记忆退化已经很严重了,记得小学一年级最长的课文《小猫钓鱼》我看了一遍就背下来了,当时老师还没教这篇课文。    5.有室内装潢设计的天赋。    我也不知道这是哪学来的。反正我小时候就喜欢画室内的布置设计,设计了很多的别墅,还都比较漂亮。现在我也对这方面感兴趣,可惜不是我的专业。    6.审美能力比较强。    这个判断起来可能比较笼统,反正也算是一种悟性吧,善于发现周围美的东西。比如摄影的时候,抓角度还不错。可惜这也无法与专业人员相比。    7.模仿能力强。    小时候说京味相声说得很像(我是南方人),学校里模仿王杰的口吻唱歌也很像。    记得曾经在一本命理书上看过,像我这样的人只要专精一门,就可以在该行业中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可惜最后我还是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这些才能我现在还有,不过肯定已经不能和专业人士相比,只能自娱自乐了。    
    对于各种学科,我是这样安排的:    东西方哲学结合起来学习,作为人生和学习的宏观指导;神秘现象为辅助类学习    国学和历史作为研究文化之用,但历史我现在还没有精力涉足    文学由于既包含社会,也包含个人生命体验,再加上确实是我最大的爱好,所以我将投入最大的精力    理科类诸如物理、生物等由于与我们生存的世界息息相关,我也会适度了解,但毕竟理科不是我特长,所以只能在宏观上把握    经济学和政治学我不是很感兴趣,在我眼里就是世俗的东西,但由于对社会有着巨大影响,我也会从宏观上来学习    宗教神学作为提高人生修养之用,也可辅助哲学的学习    其他社会各类学科,都会有所涉猎    我现在还没完全进入这种生活轨道,但这是我未来的精神寄托  
  进入主流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五年可以在当地买套房算么?县庆市庆有张票?熟悉主要娱乐场所?
  作者:cyjwafen 回复日期: 12:59:10 
        提到杂我也多说几句        我的杂和天涯高人的杂好像不太一样,他们都是学术上的强人        而我的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看人准。        我没研究过相面,但看一个人外貌和举止十分钟就能判断他的性格,而且很准确。        2.学歌快。        一首不是很难的歌听两遍就会了。而且作为一个非广东人,我唱粤语歌还比较标准。(我平时很少练习唱歌,也从来没有特地学习过广东话)        3.运动时会用脑        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我的身体不占优势,但打得比较聪明。        4.信息储备丰富,曾经记忆力很惊人。        比如球星的名字、TVB的艺人、科幻小说的情节、周围人做的细微的事,不管我有没有兴趣的通常都会被我无意中记住。现在我记忆退化已经很严重了,记得小学一年级最长的课文《小猫钓鱼》我看了一遍就背下来了,当时老师还没教这篇课文。        5.有室内装潢设计的天赋。        我也不知道这是哪学来的。反正我小时候就喜欢画室内的布置设计,设计了很多的别墅,还都比较漂亮。现在我也对这方面感兴趣,可惜不是我的专业。        6.审美能力比较强。        这个判断起来可能比较笼统,反正也算是一种悟性吧,善于发现周围美的东西。比如摄影的时候,抓角度还不错。可惜这也无法与专业人员相比。        7.模仿能力强。        小时候说京味相声说得很像(我是南方人),学校里模仿王杰的口吻唱歌也很像。        记得曾经在一本命理书上看过,像我这样的人只要专精一门,就可以在该行业中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可惜最后我还是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这些才能我现在还有,不过肯定已经不能和专业人士相比,只能自娱自乐了。      ============================    看到浑人,老猫我就比较火大  送你八个字  ----自以为是、眼高手低  不要说我刻薄    关于你自我感觉良好的部分  1、看人准:以什么评判你看人准???是周围人对你的交口称赞之词吗???如果十分钟能够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这样的人,放到哪个公司都是做HR经理的人才    2、学歌快----何以见得???跟谁比???有进行过跟别人的学歌比赛???广东话歌唱的好,有因此得过奖吗???    3、运动时会用脑-----那么打篮球你是组织后卫?踢足球你是组织前卫??并且因为你的组织一直赢得比赛(比如学校比赛)??你也因此得过最佳球员称誉???    4、记忆力丰富,何以为证???当然你说现在严重退化,我也无话可说,我小时候还能背全《唐诗三百首》呢,不过至今不觉得我有过人之处    5、你有设计天赋??那么你的成果在哪里??谁家的房子是你设计装潢的并得到了他人的一致认可???    6、审美能力不错,这个就更加抽象了,不知所云。    7、模仿能力强,那你去上过模仿秀吗???全国至少有上十个电视台有类似节目哦。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所谓长处,全部出于你的自我评价    ------你要记住,你有没有能力,或者说你是不是比别人强,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自我评价是没用的    ------每个人都会下意识的美化自己,但是如果自我沉溺于这种美化就会很可怕    最终结论:你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最普通的菜鸟。然而,相对于别人最可悲的一点是,你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摆正位置。    脚踏实地,与君共勉      
  中国人多了  什么没有?  完全正常!
  做个记号,回来看大家探讨
  缺乏足够的意志力以完成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学识的积累  看似什么都知道点,但都经不起专业者的推敲        这叫没能力,没有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能力
  首先你先要认识自己目标是什么,得怎么改变自己,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你没办法,不去适应社会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还有不要经常上愤愤属性的网站(包括天涯,中华网,其实我自己也上,只是说实话,只代表自己观点,大家表骂我),看那些抱怨社会世俗的帖子,反而没有用,只会被感染得于现实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只有摸清了社会的规律,利用了这个规律,得到了你想要得到的,你就会变成现实世界的强者
       作者:gzcharlene 回复日期: 9:06:26 
    没啥奇怪的,要不看破红尘的出家人能那么多?    适者生存    什么是成熟?就是主动去适应社会。你要你的棱角,那就要付出些代价。        是所以国家都如此,要成功要成熟必须要被磨去菱角?    还是就只有伟大的中国如此?
  作者:老猫笨笨_2008 回复日期: 13:29:58   --------------------------------------------------  同意你,这都是我以前的想法了,我现在从没把这个当回事,所以我更要加紧学习各类知识
  我觉得楼主的问题是纠结在自卑上,所谓的杂而不精就是种神经症的表现,其实楼主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做好他感兴趣的其中一件事情并拼命去把它做到最好最精即可以得到他人的欣赏。楼主缺的就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吃苦。
  作者:wymmc 回复日期: 2:29:35   -----------------------------------------------------------  自卑倒不至于,不过我的确认识到现在的自己很平庸,确实需要继续充电。    我一直在寻求主流社会的认同感,说明我还不是完全背弃主流社会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一直抱着求同存异的想法,有所妥协有所坚持,希望能够先养活自己和父母再考虑其他。    最近我又和小张联系了一下,发现他已经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了,除了工作就是玩,不考虑任何东西,过得潇洒自如,他父母不满他吊儿郎当的状态,而他却满不在乎,真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了。  
  LZ可以自创一派啊!反正你说和你一样的人好像也不少!说不定LZ将来会成为一代宗师也说不定!哈哈!  可能是你们都太自恋和自私了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想父母将来无法养你们了的时候,你们该怎么办吧!想想当年迈的父母可能还要想办法养一个只知道装清高,而毫无责任感的成年孩子,我为你的亲人感到心酸!  教你一招,在工作时去扮演一个踏实,务实的人。在生活中做好一个不贪不妄的人。别怀疑,很多人都是这样生存的!  还有你所谓知道的那些广博的知识若会令你有世人皆浊的想法的话,那。那一些知识也许有些可笑了!
  装13到一定水平才会这样的
  作者:弹无言 回复日期: 17:25:09 
    关于孤独。        发现很多自以为特立独行的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知该如何面对孤独。  。。。。。。。。  ----------------------------------  有道理,所以孤独的人不愿意妥协的话,就要学会如何面对孤独。  做个内心强大的人。对不对?  
  以前我也和楼主有过类似的情况,但现在我不那样看别人和自己了。  我归纳自己以前的思想行为,就是自以为是。  一方面,由于幼年时期的思维能力确实超出同龄人,而在一切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的高下的小学和中学环境中产生出了看待别人时比别人高一头的一种天然优越心理,这种心理不断地维持并强化下来。  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上,由于自己的优越心理不愿意向别人意屈尊而除了自己的亲人或看得上的人,不愿意与之交往。比如看不起解不出数学题或知识面窄的同学。这样一种心理下,养成了冷傲孤僻的“名士”性格。  由于不愿意和别人打成一片,自然的就回到书籍、网络理寻找心理依靠。这样接触的书本东西更多,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广。但不知道自己懂得的只能算知识的皮毛而已。虽然明白自己并不是很精,但心理早已形成的暗示告诉自己:我已经明白了,这些东西不过如此而以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再投入一点时间来研究,所懂得的未必不会超过那些大科学家。这样对自己产生了更大的期许,更看不起身边的“普通”人,相处时就更说不上话了。    但超人也要回归世界,走入社会中后上述的梦想都会被打破。实际上这些都是错的,因为其根源“我比别人优越,至少是智力上优越”是错的。  经历一多,这个人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以前瞧不起的人并不自己笨。相反,在面对一些事的时候,笨的其实是自己!  如果愿意承认,放下身段自省还好。但如果不敢承认这些,那就麻烦大了。就始终不能,不愿,或不敢融入这个“普通”的社会。
  我也不善于与长辈甚至是与自己大一些许或者职位比自己高一些的人交流,  我倒也很想成为一个编故事的人,可是这样太穷了,,,    
  作者:完全是胡闹 回复日期: 13:31:46        不是社会不接纳你,而是你根本没有未融入社会而努力过        天天抬着头空想是不会有结果的        好好想想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吧,至少,你得知道你“眼前”应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它。否则你永远都只会徘徊在社会的边缘。  ~~~~~~~~~~~~~~~~~  shuoehao
   原来还有这么多与我相似相同的人。     不想多言,     物质基础很重要,     不要太沉迷自己世界。     要学会妥协和割舍。     争取活得精彩和随心所欲。
  dsadsa
  我觉得你比较适合去吴家窑里做他们的精神领袖
  有时感觉自己就好像不喜欢做一个生活的参与者,而是想做一个旁观者,只想看尽世间万物万事。。。。
  你没有疯,也没有不正常,是这个世界疯了,或者说得准确点,是这个由万恶的d所同治的社会充满了愚昧、野蛮和邪恶。
  同类。没事多上上戒色论坛找找答案。  
    电影《出租车司机》的一段影评:      历经了五十年代朦胧式的无奈,六十年代宣泄式的反叛,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已经厌倦了流浪的孤途。在孤独与迷茫中,他们开始寻求灵魂的回归之路:回归主流社会。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塑造的正是这样一条回归之路,还有那在路尽头死去的独语者。    对主流社会的回归意味着不再孤独。可在路上的主人公特拉维斯仍然是一个喃喃自问的独语者,他仍然孤独。    路上的一切——环境——没有预现出一丝回归后的温馨,“而是作为人物的对立面出现:无论是28号大街,还是8号街区,以及主人公的住所、妓院,都笼罩在黑暗中。夜色中,纽约显得光怪陆离。灯光下,闪烁着团团毒气,雨水使纽约的街道变形,来往的汽车灯摇曳不定,像鬼火一样跳动。黄色的出租车似幽灵般穿梭在由红色斑制造出来的丛林般的街道,驶向远方的夜雾中。妓院的长廊里点着几盏灯,周围和前方是黑暗。黑色的区域像一块沉重的铅块,每一道黑门都是一个危险源,充满了神秘而不可测的气氛”。    特拉维斯的孤独,源于他的清醒,他虽置身如此环境却仍保持着的清醒。影片以贝丝和艾莉斯分别代表社会上层和下层作为对照,她们与特拉维斯处于同一环境,却没有特拉维斯孤独者的感受。路尽头的主流社会不需要这种清醒,路另一端的非主流社会同样不需要。而特拉维斯在路上。回归必须化清醒为麻木,接受并融入这个环境,路上的特拉维斯还没有。   
       转天涯音乐版的一篇文章:      我经常感到知识和思考给人带来的压力,或者说,对于当代知识分子而言,不仅仅是道家所追寻的钓罢归来不系舟和文人在醉酒后的放荡“小舟从此逝”的消逝,在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市场和经济压力,几乎向所有人带来了最沉重的叩问,即你将会用怎样的姿态完成自我的成功,这种成功,一半来自自我原始的驱动力,另一半则来自社会环境的熏陶,当然不乏媒体的宣传和神性的塑造。但问题还是那样,现实,就像颜峻说的那样:当我们进入了生活……,很多好友曾向我提起在爱情成就和爱情理想破灭、事业成就或失利之后,该怎样真正的进入生活,用什么样的态度完成理想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一群体,尤其区别于媒体宣扬冷漠、拜金、实用的80后而热血有思想的一代,成长不仅仅是完成社会赋予生命的重担,而且在学习和进取中完成对整个社会的阶段性思考:架构自我的价值体系,对信息高度积累和观念的尖锐冲突中理清自我神性的标准。我们更喜欢自我标榜知识分子的清高,并以独特群体自居沉默不语,不仅深感外界疯狂的造势,连内在几乎要被拥挤所割据。而知识和修养呢?在中关村的崛起和浦东新区昌盛之时,先行者们将力量定位于“知本家”,但他们只对了一半。如果说资本的原始积累还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的话,那么时代的浪潮早已跨到了web2.0,人文学科越发显得颓废,当大学生们还在深入数千年前的手抄本和八十年代的文学,我们很难说明个人的成长是刻薄了自我还是成就了时代,连同他们有待定位、并感焦虑的身份。    现实总归是强大的,一代同另一代的不同或者说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不同,关键在于经历和机遇——来自于社会发展间的种种偶然和必然,就如同我们成长的时代,从接受教育开始,时刻都在变动中渡过,于是经历变成经验,经验熔铸了世界观,世界观组成了性格,性格霸占了行为从而成就了我们的一生。我们遭受理想主义的教育,但我们最终发现这个世界是被解构的;我们曾经深爱城市、人群和繁华,但我们最终被孤独、冷漠和欺骗打败。南京的朋克们自我命名为“烂掉的 ”,但包含了更多的郁闷和失望,可我们绝不是犬儒主义者,我们希望认清爱和自由,并成熟地向冷漠发起最锐利的挑衅。用波普的话来说,我们是革命的,为某种理念和思维而不妥协。  
      天涯书话版的 “《在路上》的彼时与今日”      在改变美国精神面貌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路上》被视为“抗争者的圣经”。也许是时代不同,也许是文化不同,今天来看这本凯鲁亚克的灵魂自传,感觉很微妙很难言说,有一点疏离也有几分贴心。书中的迪安·莫里亚蒂最迷恋的书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流年》,意识流的经典,本书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这种需要心灵感应的书籍,真的很需要感觉。            小说基本没有什么情节,从头到尾是萨尔和他的朋友们在美国的大地上游荡,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来回奔波,寻找女人、波普爵士音乐、朋友、酒和大麻,任何刺激。一开始的时候,我努力想要记住在路上的人和地名,但很快就放弃了。逻辑和线路都不是重要的,只需要去感觉,那些来来往往的人、城镇乡村、纵情欢乐、莫名忧伤,忽然出现的壮美景色和一塌糊涂的生活。不用分析和探索,反叛是“无因”的。小说的文字却是出乎意料的美,能够感觉得到。            如今,“在路上”仿佛更多和背包旅行、自驾游这些时尚生活相联系,不再嬉皮,而与环保、与自然亲近、健康生活等时髦概念搞到一起,倒多了几分小资味道。迪安和萨尔的路上却不是这样的点缀,在路上,对他们就是生活形态,没有目的,没有理念,反正“我要去,要去”,去哪里,去干什么,无关紧要,与社会无关,与旁人无关,周遭的山山水水也是不重要的,他们的追求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忽然感动凄凉?小说也说不上来,说不上来才更忧伤。            那个永远都没有找到的老莫里亚蒂代表了缺席的父辈,还有同样缺席的主流社会和人群。当迪安一伙儿在墨西哥与妓女们寻欢作乐的时候,橱窗外是好奇围观的人群,但他们不在乎,别人或把他们当风景看,而他们也不过将对方漠视为无关紧要的背景。那一段凌乱的描写甚至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张力,指向的是内,不是道德、伦理这类社会化的属性,而是极个人的极精神层面的,带着某种焦虑感和无力感。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萨尔为自我设定的荒诞状态:“我象胎儿似的,蜷缩在我的、他的、以及其他一切有关的或者无关的人的生活的垃圾里。”这一段或许是迷幻药下的文字?我猜,在全书的写实化的流水帐中,显得突兀的荒诞刺目,却撞击人心。            最后的结尾颇为伤感。萨尔最后一次见到迪安。后者还走在没完没了的路上,“我”却仿佛已经安顿了,“我”在新泽西的夜空下,想着遥远的一些人和事,想着再也没有见过的迪安·莫里亚蒂。莫非这就是年轻的终结,还是生命的一个着陆。也许所有人都曾在年轻的时候充溢着矛盾、焦躁、无因的反叛和漫无目的的游荡与白日梦,但是终有老实下来、停滞下来、结束的一刻。有的人早些,有的人晚些,迟早都要走向衰老。当然也有人说,无论他们怎么迷茫过,最终还要成为社会中坚。   
      作者:西方不败一统世界 回复日期: 14:22:45 
                    我有跟LZ相似的地方,兴趣广泛,喜欢新鲜感;兴趣总在变动,有时候喜欢军事、有时候又喜欢奇幻、有时候又喜欢太空科幻,总爱陶醉在游戏、电影或小说的架空世界中;喜欢分享别人的故事;有时感觉自己就好像不喜欢做一个生活的参与者,而是想做一个旁观者,只想看尽世间万物万事。。。。不过还是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不过由于有以上原因,永远感觉都做事不能完全投入;虽然朋友不少,但经常感到内心的孤独。。。。不如同类人建个群,大家交流交流吧。。。。      ==========================================  不喜欢做参与者,喜欢做旁观者。靠!跟我目前的心态完全一样。我老爸就老说我懒,各方面都很懒,下班回家后坐在电脑前不抬屁股,有些社会的焦点新闻,他让我发表看法,我的观点更是让他觉得荒谬无比有时甚至大发雷霆。以前高中的时候自己倒是争强好胜过一阵子,数学是我的强项,那时候上课基本不怎么正经听课就知道抱着王志雄写的《数学美食城》啃,对一个问题有了个人独到的发现了之后,往往会异常欣喜地拿出来跟老师辩,让老师看我很不爽;语文课更是我的外国文学欣赏课,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多部小说都被我如饥似渴地吸收了,而他的作品,说实话,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是不太容易受那个年龄段学生青睐的,我真不明白自己怎么会有那个毅力;英文课,中午不吃饭都要去学校旁边的书店购买一套阿加莎的侦探小说英文原版,然后在课上看,一部《尼罗河的惨案》看了我两个礼拜……现在再看看,当初那么疯狂的学习求知欲望又何苦,当时的我,无疑是抱有不小的理想的,可悲的是,现在我连那时候的理想是啥都说不出来了,也知道适应社会,服从现实的重要性,可是人的魂没了,激情不再了,又何异于行尸走肉呢,哎……
  大就是大,是对不大的大。很难说清!  亲情?是很麻烦的事情。许多情况是枷锁!庄子一书论述的很详细。  老庄之学,理论上‘人读不懂’。但能部分懂。  佛教的书,如金刚经,坛经也很难懂。  网上听金刚经,竟是一气呵成,中间没有断句。可见佛教徒也不容易懂。  信上帝的,信耶稣的在人中就有些‘不太正常’,‘为人所不能接受’。  何况更深不可测的东西!  与神对话,是本很深的书,是‘道家’思想用西方语言讲的道!  是佛法,对西方人的解释。  弹无言真的很高明!深合佛道,佩服,佩服!  聪明就能赚大钱?那不是‘聪明’。是命!  庄子学究天人,只是没钱!  释迦牟尼有权有势有钱,但他放弃了。  你理解吗?  改变‘社会’?  千万不要!  一切都是假的,只能变得更假!  科学,哲学家,都算不了什么,他们是蜘蛛屁股,有限!  所以他们才能‘改变社会’!那是骗人的。  是佛法的深不可测,才允许科学能够骗人。  也是你感觉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  什么叫‘智慧’?  是在你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的感觉。  这也是佛的意思,所以才有了‘克服不了的困难’在你面前!  如果你知道了很多佛法,道你就会觉得现在的自己非常的幼稚可笑!  所以你的懒,也是你的素质,修养的层次所致!  尽管那是很低的。  学习好,能考高分?可能并不说明你的素质有多高?  因为许多理科生是因为文科读不下去,才学理科的。  或者说:不能考高分的‘高分考生’才真的‘素质高’呢!  不该告诉你这么多,其中的理需要你自己认识到才行。  唉!一切都是假的!惟有智慧决定你的所有。
  在人生态度上,LZ可能无法处理好参与和旁观的度的问题。你在上面提到,不管是识人,音乐,还是体育运动中,你都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越,但这种优越感是当时就形成的吗?还是这几年失意的生活使你不停地回忆自己并不感到失意的那段岁月的时候,意外发现的一些东西呢?出于一种好心,我希望LZ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如果是肯定的话,说明你内心里已经开始有了新的自我认同需求了。我不懂心理学,自己总结出一套观点,就是自我认同也是有需求,有饱和的。当你需求程度比较高的时候,咱们暂且打比方说,可能就是你读书的时段,你在内心里给自己一个标准,希望在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不受干涉地去完善它。这里我要说一句,虽然你少年时有个别的所谓志同道合的好友陪伴你,但在你的潜意识里,很可能只是把他们当作你自己愿意扮演的其他角色罢了,我不知道你平日里一个人爱不爱自言自语,并享受这一番“对话”,如果是的话,那我觉得其实你可能也不一定需要这些朋友的。而当你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了,却发现你的道路被别的道路合并了,你需要跟太多的人一起肩并肩向某个方向前进,而且这很可能是你很不喜欢的道路,内心的明镜自此被打碎,开始要忙于寻找自己的安静的道路(鉴于你说你从小就比较喜欢安静的沉溺于个人世界,我觉得实际上你一直寻找的就是能够让自己走得舒畅的安静的路),来确立新的心理需求,而在这个迷茫过程中,心理的需求由于是不明确的,你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放弃自强,放弃努力了,开始冷眼旁观周遭的一切,这种行尸走肉般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我本人就正在经历,对待一切积极的,主动的人和态度,都抱着一种类似于“我过去也曾有过”的半嘲讽心态。    这种心态的形成,也正是因为你曾经,包括现在一直对自己的认知有一种错误的了解,认为自己对大千世界,在可了解的范围内,也没什么值得探索的东西了,你以前接触的东西太广,太博杂,从而给自己的认识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觉得什么都没有新鲜感,不感兴趣的始终也不会感兴趣,曾经感兴趣的也就那么回事了。    至于解决之道,我本人也身处这种焦虑情绪之中,所以自感没有资格建议些什么,但无论如何,内心的安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这一类人,求的不就是这种境界吗?只有现下的内心安静了,才不会通过回想过去的畅快日子来排遣现时的喧嚣。我现在准备重读过去让我心潮澎湃的尼采全集来获取内心的平静,当然,方法上的问题,都是见仁见智的
  作者:lutcuso4 回复日期: 21:59:03   -------------------------------------------------------  你说的这些道理,其实我都已经有所领悟。只是时机还未成熟,我还只是个“梦中人”,也许某一天机缘降临,我就能从“梦境”中走出。目前我的层次不高,有着凡夫俗子所具有的很多缺点,用你的话说,就是“修养不够”,但凡要到达大彻大悟的彼岸,必定经历一番常人不能忍受之痛苦,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条依然漫长的道路。
  作者:feanor0340 回复日期: 22:31:57   -------------------------------------------------------  你最后一段所提及的,也是我最近想的。成熟的认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就像我现在面对迷惘,不可能在天涯发个帖讨论一下就能想通了。也许这能给我一定帮助,但最终的领悟还是要靠自己。我非常认同你的“内心宁静”的说法,排除浮躁,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
  顶!常有和你类似的感觉
  很简单,融不进主流社会,那就去做非主流啊~哈哈~~
  楼主好心挖的坑
  进这个贴是因为被题目吸引了,回这个贴是因为对楼主的叙说有些共鸣。  
楼上已经由一些回帖了,粗粗看了下,感觉大家说的和楼主说的不是一个层面事情。这种所谓的“主流”、非主流不是笼统的政治观点、人生态度,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怎么说呢,楼主所说的很多方面,我觉得和我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我也是一个经常陷入形而上层面的人,我有特别契合的能和我一起神游天外的朋友,从政治说到历史,从文学讲到电影,所有的一切,都重在体验和感悟。甚至于楼主所列举的几点,我自己身上不同程度都有反映,关于世界观,关于人际,关于成熟和幼稚,我都有过类似的思考,某些时候,是困惑。  
但是,和楼主不同的是,我觉得自己倒并非“非主流”,我的心是不愿意同于普世的,但是非怎么不可的时候,我会去过积极的生活。小时候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人为啥要活着。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因为你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了,所以别无选择。既然如此,还是让自己快话点吧。  
说到这里可能问题就来了,其实大家都是想快活的,问题有时候身不由己。想起了刘小枫《沉重的肉身》里面说的:在解决痛苦时,“从古至今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些圣贤说生命热情和欲望都市徒劳的、无用的、伤身的,劝导人们放弃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人应该安于自己生命的欠然(道德寂静主义);另一些圣贤劝导人们把自己私人的生命热情和愿望转移到集体性的——社群、民族、阶级、国家甚至总体的人类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由此克服个体生命的欠然(道德理想主义)。”那么,还有别的选择吗?他由此提出了道德自由主义的生命价值观:人生是到底意难平的过程,应该“珍惜生命悖论中爱的碎片”,即承认人生的偶然、无常,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事先预想到必免不了幻灭;在人群中,事先预想到必免不了有欺骗;在朝开暮落的自然运行中,事先预想到繁华之后,必然是凋零。毕竟,在所有的生命形态中,我们也曾、正在、还将遭遇爱、美和其他一些愉悦美好的体验。毕竟,你来到了这里,有黑有白,更有模糊不清的灰色。  
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是学文学的,所以不至于陷入无可拯救的境地。原来读存在主义的时候,确实有点郁闷得不行,后来看老祖宗的诗词歌赋去了总算缓过来了,现在也还不错。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你徘徊无地的时候,确实可以看看,不一定要沉进去,其实一个人要避免陷入虚无,必须与自己独立的、强大的价值观,由是就不会因为某些个别事件、某些人际、某些际遇陷入生活的黑暗。  
在回帖之中,有的tx和楼主说的大概是一回事,有的则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如那句电影台词所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半人永远不懂得另外一半人的快乐”,痛苦也如是。有一半的人,能在纯粹的现实中过得怡然自得,不会去考虑任何价值问题,生活是生活本身;另一些人,则会不那么安分,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利索,呵呵,我有幸是那后一半。其实二者都是一种生命形态,何谓主流非主流呢,有一点我和楼主不同:我从来不觉得人多的事情就是对的,相反,较为孤独的境地会激发我的自豪感和生命力。  
话虽这么说,我也很理解在人群中那种孤独所产生的无形压力。看过《立春》这部电影么?是最近非常打动我的片子,里面那些和现实格格不入的人说:“因为他们脑子里多了点什么(理想,追求),所以像个六指一样,让人觉得怪异。”我,和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好友,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脑袋里多了点什么,楼主说的编民间笑话集的想法,我一点不觉得奇怪,因为我们一点不少这种想法,而且我一点不觉得它荒唐,不管编的书有没人出版,不管有没人买,我都觉得有这样的想法,是你在这个流俗甚嚣尘上的世界里的难能可贵,何必妄自菲薄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如果有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生动,那么我觉得它是美的。  
  人活着,有一个外面的“我”,一个内心的“我”,当外部的我不能与社会相容时,往往会败的很惨,而内心完全悖离本性的自我,又容易迷失自我。怎样协调好内心的我、外部的我、生存的社会,当你感觉不到过分的压抑,距离快乐就不远了。
  作者:身世依然是落花 回复日期: 23:02:32     ---------------------------------------------------------------  你的表达比我好多了,说清了很多我没有说清楚的话
  没关系的,你可以去淘宝开个网店,赚钱还不必跟人打交道。
      作者:cyjwafen 回复日期: 23:49:26 
    作者:身世依然是落花 回复日期: 23:02:32         ---------------------------------------------------------------    你的表达比我好多了,说清了很多我没有说清楚的话  ============================================  承蒙夸奖,其实很多深入的思考都来自于启发和共鸣,没有碰撞这一切无由言说。
  说到底,楼主是个意志力薄弱,思想不成熟,逃避现实的人
  哈哈找到同道人了    都是读书读多了,书呆子    爱好文科却学的工科,刚工作时那叫一个郁闷。。。    现在还行,给别人写写环评报告,还算对胃口(虽然很不努力,但别人都很吃惊我这么不努力的能考上环评工程师。但谁让俺们知识广博啊)    建议: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
找到同类了
我和你情况相似
  刁我目前的想法和楼主相似。我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一。以前过得太安稳,没经历什么事和挫折。二’’自己没有独立去完成过一件棘手的事。总有依赖感。三 缺乏责任心和承担事情的勇气。把自己封闭在美好的愿望中。一旦现实与愿望不付就伤感消极的逃避他。不愿与别人争斗。不是因为不想。而是怕。怕自己太嫩。斗不过。而且学院气浓。不愿也懒得去争。有时看问题是挺深遂。某些游戏规则潜规则也明白。就是不肖去做。觉得恶心。就希望自己怡然自得就好。这些表现说难听点就是逃避现世。不敢担事。不想操心。没有转变角色融入杜会。社交恐惧。以自我为中心。
  转变不了只有去隐居了。要不然就要硬着头皮上。在与自己的知己畅谈爱好的时候
也要腾出时间来迎合一下大众口味
放下身价试着容进去
好比拍电影一样
有些导演的电影很艺术很深邃可就是没市场
反而那些低级夸张的才有市场
人活在世上不得不失去一些本我
美好的愿望留在内心深处吧
该面对的还要面对
  《日益趋同、乏味的主流社会生活(关于我们曾经的现实和梦想)》    前几天看到《新周刊》上登载一个调查,在全国34个主流城市调查近万名白领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结果是出奇的一致:买房、结婚、买车、生子。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个调查,但我相信这是所谓的主流价值认同。随便找个人问问吧,我们可以悲哀的发现,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过活的:买房、结婚、生子、老去……      我们常说社会是多元的,但多元最终的归属似乎都成了美元。是的,没有钱什么都办不成,但我们的生活理想真的就乏味至此了吗?      2007年被称为人们的理财元年,最大的主题还是“财”,我们可以悲哀的发现,这个社会趋同的豪无乐趣。经常看到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玩家们,可以对一个自己喜欢的事业终其一生,无论他是个木匠还是个清洁工,他都从中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就。这个事业只与爱好有关,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这才是世界。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的目标都在为一堆砖瓦奋斗终生的时候,我相信,这是一个国家的无趣。      这当然于社会成功目标趋同的结果,当房子和车子成为评判一个男人是否成功的标志时,也成为其是否被异性青睐的先决条件,好象谁拥有了“诸子”,谁就拥有了选择优质爱情和婚姻的权利。      我们可以找到更有乐趣的生活吗?不被俗世,不被涨价的猪肉所困扰……  
  看看还有没有人提出新的创见    本人已工作满半年,每天面对那些恶俗的人和事,几乎要人格分裂了!
  你的这个死局也许可以让虚竹来破解呢。用弗洛伊德的话,就是楼主的超我太强大了,长期压迫本我。其实什么是理想的生活?从来都没有定义。人的一生要和自然和社会搏斗,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奔着一个目标一步步的走,最后走到哪里谁也不知道了。但回顾起来你并没有碌碌无为,付出过,努力过,这就足够了。
  hehe,人当忠诚于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    人生匆匆七十年,当早做计较    祝好运
  值得讨论,mark下
  为什么这样的人总会被冠于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不脚踏实地 不成熟?   
  跟楼主一样不过适者生存只有改变自己了
    再补充一些我的个人信息,以便更好地诊断:    1.我有神经症和焦虑症,现在还每天吃药    2.最近几年开始有语言障碍,语言表达能力退回到8、9岁的孩童水平    3.极度不合群    另外,想问一下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我?    
  您适合AV的剪辑工作…孤芳自赏的往往是这个世界上最郁郁不得志的人。  另外,对于学习的认知,相信很多人(大背景下)都不是在学校的时候就完成的。感谢您对众多后辈的反面教育。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如果您真的找不到AV剪辑工作,相信网络游戏&&传奇&&适合您,谢谢。
  我觉得一个人的状态很好的。有时候我也会默默的和我自己说上半小时,以前有个感情很好的女朋友,因为我内心还是很孤独,结果就分手了。于是乎就更坚定了,探知社会宇宙的秘密殊途同归啊!~
    大家现在怎么样了?      
  和谐,从广告开始/皮蛋-- 淼祢鹄吱-- 操作时间: 09:31:52 --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许晴无法融入花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