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是民风民俗古诗词气节的诗吗

乌镇十二节气习俗和民俗表演
来源:领袖户外
  随着时代的变迁,乌镇虽然仍旧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容貌,但传统的文化仍旧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当然仍有相当部分的住民固守着传统的过节方式,红红火火、欢天喜地的春节;避灾禳解的元宵走桥;祭祖扫墓的清明踏青等等,都是乌镇人特有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着驴友们对文化的探索之心。
  乌镇十二节气习俗
  一、贺岁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 、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 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
  二、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 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 、裹粽子 、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河港中踏白船 、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四、立夏称人
  立夏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尝蚕豆、尝咸蛋、啖青梅、品樱桃,谓之&尝新&。农家以麦芽、&草头&和为粉制&立夏饼&,亲友互赠。孩童三五邀约,提竹筒、摘蚕豆、化咸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垒灶支锅烧&野火饭&,据说吃了不会疰夏。立夏称人以江南最盛,传说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带往江东,孙夫人当面称过体重,精心抚养,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写信向诸葛亮汇报,以示尽心,传入民间,相沿成俗。
  五、端午吃粽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六、分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尽现五彩缤纷、飞瀑凌空的壮观,男女老少聚集围观,呐喊助兴,出水快而射程远者当为优胜获奖。
  七、天贶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实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节&,其原由却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八、中元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们只当是一种娱乐。
  九、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时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圆最明,古人以圆月为亲人团聚的象征,故又名&团圆节&。是夕,家人团聚欢宴,亲友互赠节礼,其间则少不了月饼。月华初升,于庭院设案赏月,供品除月饼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时令果蔬,大多是还在案头供斗香,以线香托纸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并缀月宫故事,制作精彩,供后在户外焚化,有祈求丰收之意。
  十、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节&或&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由来久远。相传起源于&桓景避难&的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遵照师嘱,于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难,后人仿效,遂成习俗。至唐代已演变成传统的游乐节目,其作用似在于健体防病,以御初寒 。乌镇近周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十一、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风俗中的大节,亦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于冬至扫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为寒冬之期,旧有&九九消寒图&,相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诀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还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气象资料。
  十二、 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高呼:&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罢了。时值寒冬,气候干燥,民间用火又多,镇内木造住房连绵,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须时刻警惕。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对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不无裨益。
  【民俗表演】
  民俗表演节目单
  一期景区
  皮影戏表演的内容如下:《龟与鹤》《三借芭蕉扇》 《血溅鸳鸯楼》
  花鼓戏表演曲目:《庙堂过桥》《借黄糠》《陆雅臣卖妻》《还披风》
  民俗表演时间 一期景区
  皮影戏 8:30&&11:20 13:00&&16:30 共21场 每隔十分钟一场
  花鼓戏 9:00&&16:30 每隔半小时一场
  船拳 8:30 9:30 10:30 11:10 13:30 14:30 15:30 16:10
  高竿表演 10:30&&10:45 14:30&&14:45
热门线路推荐古代诗歌与节气相关的诗句_百度知道
古代诗歌与节气相关的诗句
春节清明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
提问者采纳
春风送暖入屠苏, 河畔牵牛郎,作此篇。 转蓬行地远? 转朱阁? 人有悲欢离合; 小儿呼叫走长街。 清明节 ,月有阴晴圆缺,云有痴呆召人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新月始临秋, 相对遥相望,遍插茱萸少一人。七夕。重阳节,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兼怀子由。 谁忍窥河汉。 未得渡清浅:《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欢饮达旦:《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今朝再举觞:古意 (唐 )孟郊 河边织女星?牧童遥指杏花村,攀桂仰天高。 绪风初减热,此事古难全,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欲乘风归去,迢迢问斗牛,寒食东风御柳斜!起舞弄清影,低绮户。大醉。日暮汉宫传蜡烛; 千门万户瞳瞳日。 水路疑霜雪,直欲数秋毫,归心折大刀,遭此两重阳,厌禳钝滞迫新岁,千里共婵娟。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林栖见羽毛。 遥知兄弟登高处,空怀故国楼,何似在人间,何事长向别时圆,照无眠。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借问酒家何处有, 高处不胜寒。 菊花何太苦?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又恐琼楼玉宇。 中秋节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见穿针妇。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路上行人欲断魂春节 。 不知天上宫阙,旅馆益羁愁。 不应有恨。 此时瞻白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春节的诗歌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
【清明节诗词】
[编辑本段]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
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一、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二、里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四、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五、重阳无雨春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六、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七、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八、一日南风三日曝,三日南风狗钻灶。
九、雷轰天顶,有雨不狠;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十、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
本来想回答一下……前面~太牛了!我还是不要回答了吧……汗!
中秋节诗词选: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商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12版:大连城事·探报
端午节过出民俗气节
  每个民俗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尤其寄寓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在传统的祈福、纳祥和辟邪基础上,端午节是唯一一个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民俗节日,所以意义格外重大。  民俗只有在郑重的传承中才能光大其内涵,而传承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长辈和学校身上。当五彩的丝线沿街竞艳,当精美的粽子豪华现身,当清晨沾着露水的艾草也在早市上叫卖的时候,一个隆重的民俗节日再次以消费的面目临近,是过一个令心头荡漾着文化回味的端午节,还是无所谓中悄然滑过的又一天?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我们对自己历史的尊重与捍卫,关乎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与使命。
| | 合作伙伴:
大连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纸HTML版本
&第B22版 半岛新生活真情
刊号CN21-0001
第A01版 : 头版第A02版 : 今天下第A03版 : 民生关注 第A04版 : 热读第A05版 : 大连新闻第A06版 : 新闻集萃 第A07版 : 大连市情 第A08版 : 中国故事 第A09版 : 重要新闻 第A10版 : 热读 第A11版 : 新闻三级跳第A12版 : 视野第A13版 : 半岛体育第A14版 : 体育聚焦第A15版 : 体育观止第A16版 : 气象服务 第B01版 : 半岛星期天第B02版 : 半岛星期天第B03版 : 半岛星期天第B04版 : 半岛星期天第B05版 : 半岛星期天第B06版 : 半岛星期天第B07版 : 半岛星期天第B08版 : 专刊 第B09版 : 半岛星期天第B10版 : 半岛星期天第B11版 : 半岛星期天第B12版 : 半岛星期天第B13版 : 半岛星期天第B14版 : 半岛星期天第B15版 : 半岛星期天第B16版 : 专刊 第B17版 : 半岛新生活第B18版 : 半岛新生活第B19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0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1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2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3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4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5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6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7版 : 半岛新生活第B28版 : 副刊海味馆第B29版 : 文娱新闻第B30版 : 广告第B31版 : 广告第B32版 : 文娱专题
?拜年民俗知多少?网络调查
半岛新生活真情
拜年民俗知多少
今年过节别失礼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脑子里总闪动着这样一幅颜色有些老旧的画面:女人们盘着髻,穿着斜襟大袄,一面谈笑,一面在堂屋里、厨房里穿梭忙碌;男人们凝神定气地立于书案前,拟对联、写“福”字;孩子们一会儿点灯一会儿放炮,嘴里唱着古老的歌谣……这印象来自于文字,也来自于对过年的所有美好期待。因为总觉得正是因为那些“守旧”的老理儿,才让过年变得更有意义。这期的情感专栏,我们要说说从古至今拜年的演变和讲究。没错儿,我们准备传统到底!
拜年习俗的由来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种种习俗。到了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就互相拜访,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年”的这一难关,所以“过年”又称“年关”,这就是拜年的由来。
古时拜年礼数多
&&&&我国拜年习俗始于古代,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古时又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贺年是平辈相互施礼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也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给父母磕头拜年是习俗
“起五更,磕头拜年”,很多地方还保持着初一早起晚辈给长辈磕头的习俗。初一一大早,父母带领孩子给长辈磕头拜年。但是随着年龄见长,成年人往往不再给父母磕头,不过,若是在久违重逢后的喜庆年关,给辛劳一年的父母磕头拜年,他们的内心也一定十分的欣慰和喜悦。在民俗衬托下,磕头不是表达感恩的唯一方式,却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古老风韵的方式。“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中国的传统中给父母磕头是天经地义的事。
吉祥的话儿随口说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拜年更是久别重逢互相祝福的快乐事情,无论是拜见长辈、探望领导还是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问候生活安好的大吉大利之话语,纵然平日有所积怨,亦不应提起。至于聊侃时不谈粗俗之事,不讲无聊低级话语,就更是常识、常理了。
拜年顺序有先后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也讲究先后,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便是所谓的“拜个晚年”。如今又相继产生了向子弟兵拜年、向军烈属拜年、向五保户拜年、向春节期间坚守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的人们拜年等一系列新型民俗事象,从而再给古老的拜年风俗图像增添了时代的光彩。
压岁钱不能少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拜年禁忌别忘记
&&&&各地拜年习俗不同,所谓的禁忌各地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大年初一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一种说法认为过年的第一天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女儿通常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另一种说法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在厦门初三不能往来各家相互拜年,据说闽南的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一般是不能去拜年的,除非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如果贸然前去拜年,会让对方觉得晦气。所以在厦门,初三这一天大部分人会参加户外活动或在家睡懒觉,而不会串门拜年。
新女婿拜年&回门是喜
&&&&出嫁女儿携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早期还须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并准备红包分送给小辈。新女婿拜年,一般在初二。老丈人家是要以新郎礼来接待的。新女婿要坐正位子,即便是老丈人辈分上的,也得打陪。当然了,新女婿是要先磕头的。再有是新媳妇拜年,要一家一家的串门,每一家都得磕头,的确是又累又难堪的苦差事。
拜年礼式越来越简单
&&&&以前,晚辈拜长辈基本上都是磕头,而平辈的成年人或朋友、同事之间,则是抱拳当胸,对方也同样还礼。至于现在常见的鞠躬,多是后来城市学生见老师时才行的礼。还有一些城市人的拜年,根本就不见面。因需拜年的人比较多,为节省时间和减少打扰,对于与自己关系一般但又有一定地位的人,拜年时只把一张写有“某某恭贺新禧”字样的“拜年帖子”送到受拜者家门房,人并不进去,也算是既不失礼又简便的方式。
网络拜年成新宠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通讯方式的日益多样,拜年方式也渐呈“百花齐放”的局面。热闹的年味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温馨纯朴的亲情聚会,贺卡、电话、手机短信、网络拜年,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相互交流感情的方式,而手机和网络也构成了春节独特的数字化风景。不得不说,拜年祝福正日益走向“产业化”的大趋势。&记者李楠
相关链接
短信拜年礼仪
&&&&随着短信越来越普及,发拜年短信也逐渐形成一套礼仪,其中三个细节必须要注意。
&&&&一是发短信一定要署名。短信署名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尤其在春节这种重要时刻,很多祝福短信大同小异,如果不署名可能会让对方搞不清是谁发的。
&&&&二是发短信要注意时间。有些人喜欢在除夕午夜12点或者初一一大早发送拜年短信,虽然选择这种时间比较有纪念意义,但发短信者很可能影响到对方休息。不打扰对方是短信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矩,所以春节期间发送拜年短信最好不要在深夜、清晨或午休时间。
&&&&三是短信拜年一来一往即可。发送拜年短信给对方后,如果对方回复表示感谢或祝福,建议你就不要再继续回复。如果对方主动发来一条拜年短信,自己可以回复一条,不宜过多。拜年短信讲究互相祝福一下,一来一往足矣,如果多发则有“画蛇添足”之感。
(晁春芳)
走亲访友应注意的礼仪细节
&&&&1、电话拜年或短信拜年要自报家门,让对方猜测那是不礼貌的。登门拜访要在对讲机里自报姓名;
&&&&2、进门后对主人家的客人点头微笑致意问候,不要大声喧哗,因为卧室可能有补觉的;
&&&&3、如果没有必要的话,不要长时间坐聊,当又来客人时要起立致意并找借口告辞;
&&&&4、当主人送其他客人时,你只起立示意没必要跟着主人也送行,这叫“客不送客”;
&&&&5、若你不很渴,就谢绝主人泡茶。如果已为你沏茶,你至少要喝完第二次充水,这叫“尊重心意,珍惜主人的劳动果实”;
&&&&6、如果不是主人邀请,别好奇探望卧室及翻阅书架和开动电脑;
&&&&7、当你走出主人家时要主动谢绝再送行――“请留步”、“请回吧”;
&&&&8、任何场合下跟别人谈话时切忌不可摇头晃膀、跷二郎腿摇摆脚;
&&&&9、夜晚送客时你应把客送至楼下,最好目送客人走出大院门或上车,这叫“行注目礼”;如果是晚上应为客人开梯间廊灯。切记:客人离开你住宅前,一定小心轻轻把门带上。无论是人力还是风力的作用使得门发生撞击声都会让客人郁闷,甚至有股被驱逐的感觉;
&&&&10、多一些微笑、多一些祝福、多一些宽慰、多一些开心愉悦的话题。交谈时注视对方、认真聆听。少一些抱怨、追问和责怪,少一些劝酒和劝烟,劝酒是不尊重对方人格。酒后切忌串门,到不吸烟的家庭一定克制,尽量不吸烟。&(魏书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端午民俗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