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槌制作成功以后它的音高音歌曲低会由瓶的大小所决定吗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二)
& && &第五节 柯达伊体系的教学方法与基础音乐能力培养
;& &一.歌谣、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 &&&柯达伊认为,只有在民间歌曲中才最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儿童的音乐教育必须从本国语言的韵律、音调入手。歌谣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音乐能力、感知音乐要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儿童时期的音乐活动是音乐、语言、律动、舞蹈综合的音乐行为方式,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始自歌谣。
& &&&歌谣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动作、组织游戏。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歌谣使用文字,而歌曲使用乐谱;歌谣发出的是声调、语调,而歌曲是结合着语言的旋律音调。它们之间虽有不同,但并不是毫无联系的本质上的区别。这里我们以中国的歌谣为例。
& &&&1. 培养对稳定节拍律动的体验、感受
& &&&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儿童节奏感的重要准备和基础。开始时使儿童面对着坐在教师或父母的腿上,边朗读歌谣,边由教师或父母持续而有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儿童的身体,这是使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通过身体感受持续稳定律动。例如:
;& &坐滑梯 杜虹
& &&&节奏:
& &&&1)小猴子,坐滑梯,挤成一团 叽叽叽。你推我,我推你,摔下来啃了一嘴泥。
& &&&2)小朋友,坐滑梯,排着队伍 笑嘻嘻。你让我,我让你,大家玩得 真有趣。
& &&&稳定节拍:
;& &进一步的练习,可以让儿童边朗读边伴随着拍手、拍腿、踏步、传球、轻击打击乐器等,做稳定的律动。还可以让儿童即兴地设计他们熟悉的生活动作做律动的伴随,如梳头、刷牙、洗衣、切菜、钉钉、拉提琴、吹喇叭等。或是根据歌谣的内容设计游戏动作。这些持续稳定的节拍律动可以帮助儿童体验稳定、感受节拍。练习中须注意,歌谣中有休止拍停顿时律动也不停止,还须注意保持段落之间的连续、稳定。
& &&&2. 感知节拍与节奏
& &&&在儿童能够独立地伴随着歌谣表演
出稳定的节拍律动之后,就能够逐渐地意识到节奏了。教学中引导他们发现和感觉,有的一拍中有 一个声音,有的一拍中有两个或更多的声音 。特别是利用和歌谣内容相关的、有趣的象声词代替原来的诗词,可以更清楚地帮助儿童感觉到节奏的区别。因为象声词的相同发音可以比诗词的具体词意更容易地使儿童感觉声音的长短区别。例如:
& &&&叽叽喳喳 望安
& &&&节奏:
& &&&1) 两只小鸡,叽叽喳喳,抢吃一条虫, 它们在吵架。
& &&&2) 两只小鸡,叽叽喳喳,它们还在吵, 小虫溜走了!
& &&&象声词:
;& &练习时可以口读象声词,手拍稳定节拍,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
& &&&进一步的练习,可以是在内心默读背诵歌谣,口不出声,只用手拍击歌谣的节奏,进行节奏的分离,发展节奏记忆。
& &&&3. 感知节拍重音和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规律
& &&&在稳定节拍与节奏的练习中逐渐引导儿童感觉到重拍音,感觉到有规律的节拍强弱变化,这是节拍感性知觉的基础。通过对重拍音的识别,再进一步帮助儿童理解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特征。练习时可以为歌谣朗读配合表示轻重不同的身体动作。例如,重拍拍手,轻拍拍腿;或是重拍拍手,轻拍拍肩。还可以选用两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分别敲击强拍和弱拍。所选歌谣例如:
& &&&拍皮球 刘育贤
& &&&节拍与节奏:
& &&&拍一拍,蹦一蹦,小皮球,疼不疼?小皮球,笑盈盈:
;& &只要娃娃心喜欢,不疼不疼 我不疼!
;& &月 儿 许浪
& &&&节拍与节奏:
& &&&1) 月儿弯 弯,像只小 船,摇呀摇 呀,越摇越 圆。
& &&&2) 月儿圆 圆,像个银 盘,转呀转 呀,越转越 弯。
;& &4. 休止拍节奏
& &&&休止拍的感知对于儿童音乐感的培养是重要的。通过练习可以使儿童逐渐感觉到,在歌谣停顿的地方,节拍还在继续,为今后学习音乐的休止节奏做准备。
& &&&休止拍还会启发儿童对音乐句式的感觉。对于初学的儿童,教师很难解释什么是音乐的呼吸、分句,而休止拍所形成的停顿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句式的感觉,这对于培养儿童的音乐结构知觉非常重要。
& &&&为了使儿童感觉休止无声处与朗读有声处的区别,可以启发儿童在歌谣节奏的休止拍上设计有区别的动作,如吹蜡烛、揪耳朵、按鼻子、拍肩膀等,以加深对休止拍的区别和印象。还可以边朗读歌谣边用脚踏击(或用打击乐器敲击)稳定节拍,通过休止拍和稳定节拍的对比,使儿童感觉到休止拍的存在和它们的节奏长度。选用的歌谣例如:
;& &送温暖 李国良
& &&&节拍与节奏:
& &&&风吹雪花飞, 叔叔来送煤。 肩头披白雪, 脸上溅煤灰。
& &&&为了送温暖, 叔叔不怕累。 快请屋里坐, 喝杯热糖水。
;& &5. 发展节奏听觉、节奏记忆
& &&&根据歌谣内容和语
言内含的节奏特点,有目的地为歌谣设计具有特点的节奏句式,会使歌谣的朗读更加活泼灵巧、自由多变化。这一方面丰富了歌谣的表现力,另外,富有变化的节奏类型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节奏记忆和内心听觉。而过于整齐划一的节奏形式则往往容易显得单调,会限制了多样性节奏因素的学习。缺乏特点,反而有碍于节奏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突破常规读法,进行有创意的改编和节奏设计。例如:
;& &小豆芽 郑春华
& &&&节拍与节奏:
& &&&小 豆 芽芽, 钻 钻 泥巴, 钻 了 一会, 动 了 一下。
;& &钻呀钻呀 使劲钻, 露出小小 脑袋 瓜。
;& &小螳螂 金波
& &&&节拍与节奏:
& &&&小 螳 螂, 穿 绿 袄, 举着大镰 刀, 不割麦子,不割青草,
;& &专门吃害 虫, 谁也跑不 了!
;& &教学中还可以结合语言设计各种类型的节奏片断,让儿童做回声式模仿,锻炼节奏记忆。带有语言词意的节奏片断比单纯的节奏拍击模仿更容易为儿童接受和掌握,甚至复杂的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儿童都可以很好地掌握,而且练习起来饶有兴趣。例如:
;& &窗 外 小 雨 嘀嗒 嗒 嘀嗒 嗒嗒 嘀嗒 嗒
;& &轱辘辘辘 轱辘辘辘 轱辘辘辘 圆。 轱辘辘 轱辘辘 轱辘辘 圆。
;& &轱辘辘 轱辘辘 轱辘辘 圆。 小妞 妞 抱娃 娃 欢欢喜喜 过家 家。
;& &空恰 空恰 空恰恰 恰恰。 咚 咚咚 七咚 咚
;& &以上是借助于语言的巧妙结合,帮助儿童从感性上熟悉各种节奏类型。
& &&&6. 变换节拍的练习
& &&&根据歌谣内在不同字数、句式的变化,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或设计比较复杂的变换节拍的练习。例如:
& &&&小蚂蚁搬大山 胡木仁
;& &小蚂蚁,搬大山,搬呀搬,搬回家。 大山有多大,一点小饼干。
;& &大西瓜 金近
;& &大西瓜,圆又圆,切开变成 两大碗。 你吃一大碗,我吃一大碗。 留 下空 碗 当小船。
;& &水饺水饺两头尖 陈官煊
;& &水饺 水 饺 两头尖,两头尖 尖 像只 船。船儿 船 儿 靠了 岸。水饺 水 饺盛满盘。
;& &爸爸 一 盘,妈妈 一 盘,奶奶年纪大,先给她一盘。
& &&&这样的 、 变换节拍、混合节拍,在初学音乐阶段是显得比较复杂了。但是利用语言、歌谣的辅助,儿童就很容易掌握和表演。通过节拍的变换也加深了儿童对于
不同节拍特点的感觉和理解,锻炼了节拍的反应能力,为以后学习音乐中的节拍变换做了很好的准备。在节拍的变换中,也更能够表现出歌谣长短句式的独特韵律。
& &&&练习时配合设计重拍音、轻拍音上的不同动作,可以加深儿童对节拍的理解。例如表现二拍子时,重拍拍手,轻拍拍腿。表现三拍子时,重拍拍手,轻拍分别拍击左、右腿。或是使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帮助儿童感觉不同节拍的区别。
& &&&7. 二声部节奏练习
& &&&多声部听觉和多声部的协调配合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这种能力应该尽早培养。在朗读歌谣时也可以进行多声部训练,这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相互配合的能力,也丰富了歌谣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力。例如,使儿童分为两组,其中的一组以
& &&&咚咚咚咚咚 咚咚呛,咚咚咚咚咚 咚咚呛。 作为固定节奏型,另一组儿童朗读歌谣《踩高跷》,朗读固定节奏型的声部始终伴随,形成二声部。
& &&&《踩高跷》 常瑞
;& &正月里,好热闹,村子里,踩高跷。叔叔扮个猪八戒,腿儿长长个子高。
& &&&走一步,摇一摇,摇来摇去摔不倒。爷爷乐,奶奶笑,小娃娃们追着跑。
& &&&固定节奏型的类型可由教师根据儿童音乐教学的进度和儿童的节奏能力进行设计。固定节奏型可以以一小节为一个单位( ),也可以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
& &&&练习时都应该先使固定节奏型拍击数次,使儿童在对这个节奏型熟悉之后,再进入口读歌谣,形成二声部。固定节奏型应该和歌谣的节奏有一定的对比,才能产生此起彼伏、区别变化的效果。活动中还可以启发儿童自己进行设计,也是对于儿童创作能力的培养。
& &&&还可以根据歌谣所提示的意境,为歌谣设计多声部的打击乐器伴奏。例如可使用沙槌、撞钟、三角铁等乐器为歌谣《雨铃铛》的朗读伴奏,锻炼儿童的节奏感和多声部配合能力。
& &&&雨铃铛 金波
;& &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
& &&&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一串一串小铃铛!
& &&&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 &&&8. 感知句式结构
& &&&音乐作品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必然要采取某种结构形式,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既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又是培养儿童创作能力的基础。开始时可以通过带有问答句式的歌谣进行练习,这会进一步启发儿童理解音乐的分句。例如:
& &&&谁 会 木家搜集整理
& &&&谁会飞? 鸟会飞。
& &&&鸟儿怎样飞? 拍拍翅膀去又回。
& &&&谁会游? 鱼会游。
& &&&鱼儿怎样游? 摇摇尾巴掉掉头。
& &&&谁会跑? 马会跑。
& &&&马儿怎样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 &&&谁会爬? 虫会爬。
& &&&虫儿怎样爬? 许多脚儿一起爬。
& &&&谁会走? 人会走。
& &&&人会怎样走? 两脚一前一后还摆着手。
9. 感知声调的强弱、高低
& &&&和歌唱一样,歌谣的朗读也可以表现出力度强弱、声调高低的变化,可以选择适合的歌谣帮助儿童感受和理解这些音乐要素。例如可选择并列句式的歌谣,配合着身体动作,进行一句强、一句弱的力度对比练习。配合动作时,可使力度强的一句用张开双臂的动作伴随;力度弱的一句用双手抱肩的动作表示。或是按照教师出示的力度符号的卡片(P 或f )表现出力度的变化。例如:
& &&&菜地里的歌 寒枫
& &&&豆角青青细又长, 丝瓜身穿绿衣裳。
& &&&茄子高高挂灯笼, 萝卜地里捉迷藏。
& &&&辣椒长着尖尖嘴, 倭瓜越老皮越黄。
& &&&利用歌谣进行声调高低对比、变化的练习。例如:
& &&&大熊 水飞
& &&&大熊大熊,两手空空!春暖花开,爬出树洞。
& &&&夏天捞鱼,玩水游泳,秋来偷蜜,惹惹小蜂。
& &&&冬天冰封,爬进树洞,大熊大熊,两手空空。
;& &小燕子造房子 潘仲龄
& &&&小燕子,造房子。要衔多少泥?要飞多少里?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p;& & 没人催,没人逼,一口一口不容易。燕子垒窝有志气!
& &&&配合身体动作时,用弯腰、低头读出表现大熊的粗低的声调;伴随着高举双臂读出表现小燕子的尖细的声调。
& &&&10. 感知速度的变化
& &&&利用歌谣进行速度变化的练习时,可使同一首歌谣配合不同的速度朗读,在比较中使儿童理解相对的“快速”、“慢速”或“中速”。例如选用下例这首歌谣:
& &&&小红马 冯幽君
& &&&小红马,快快跑,我骑马儿看姥姥。
& &&&姥姥去喂猪,我骑马儿看姑姑。
& &&&姑姑去纺纱,我骑马儿看二丫。
& &&&二丫去割草,我骑马儿快快跑。
& &&&帮她往回拉青草,让我的马儿吃个饱。
& &&&或是根据歌谣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速度,帮助儿童理解速度与内容、形象表现的关系。例如以下两首歌谣:
;& &蜗牛上学 张秋生
& &&&小蜗牛儿背书包,慢慢腾腾上学校。
& &&&东看看,西瞧瞧,爬到太阳落,刚刚到学校。
& &&&往里看一看,已经放学了。
;& &猫追老鼠逃 张铁苏
& &&&两只老鼠一只猫,猫追老鼠逃。
& &&&追呀追,逃呀逃,只剩一只老鼠一只猫。
& &&&一只老鼠一只猫,猫追老鼠逃。
& &&&追呀追,逃呀逃,只剩一只大花猫。
& &&&妙,妙,妙!
;& &歌谣的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于歌唱。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儿童熟悉的歌谣编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使歌谣与歌唱结合起来。会加深儿童对歌谣和音乐的热爱,也丰富了儿童的音乐环境。这不仅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也启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让儿童感觉到音乐和语言一样,也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教学中逐渐引导儿童自己用所熟悉的歌谣即兴地编唱。开始时可以是一句、两句的练习。儿童编唱之后,教师给以适当的调整,并让其他儿童模仿歌唱,鼓励他们的即兴创作。由于儿童平时歌唱过许多儿歌、游戏歌曲,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语言的积累,经过不断的引导、培养,儿童完全有可能为喜爱的歌谣即兴编唱完整的曲调,用音乐表达他们的情感、想象。
;& &二.基础的节奏能力培养
&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柯达伊认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面。之后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节奏活动发展对于节奏的感知、分离、记忆、多声部的协调配合等,发展基础的节奏能力。
& &&&基础阶段节奏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教学活动实例介绍。
& &&&1.体验稳定节拍
& &&&儿童的节奏感培养,首先是进行稳定节拍的训练。有规律地出现的律动,可以刺激儿童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以后学习节奏打下基础。
& &&&1)根据语言和歌唱同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特点,首先利用儿童歌谣引入练习。前面我们已介绍过,匈牙利教学中非常重视歌谣在幼儿音乐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感受、学习体验稳定节拍时大量使用歌谣配合练习。
& &&&2)通过游戏活动、歌曲配合动作,加强儿童对有规律运动的感觉。对于儿童掌握稳定节拍更重要的一点是,不但要能够从动作上感觉到,而且要能够从声音上听到。所以常常以踏脚、走路、拍手、拍腿、演奏打击乐器等做稳定节拍,伴随朗读歌谣或歌唱。练习时,就是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停顿时,稳定节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这也为儿童以后理解、掌握休止节奏做了准备。
& &&&稳定节拍的练习是最基础的节奏训练内容。
& &&&2感知节拍与节奏
& &&&儿童在能够独立、自信地伴随歌曲、歌谣表演出稳定的节拍后,就能够逐渐地意识到节奏了。
& &&&1)利用象声词和动作帮助儿童感觉节奏的区别,在早期训练中非常有用。例如选择儿童已经会唱的歌曲,以有趣的象声词代替原来的歌词:
;& &象声词的相同声音可以比歌词更容易使儿童感觉到声音长短的区别。他们会发现有的拍里有两个“呱呱” ,而有的拍里只有一个“呱” 。还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例如在一拍两个声音时做“蛙跳” ,在一拍一个声音时做“蹲”的动作。这不仅是可以使儿童感到愉快的游戏,也使儿童从他们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音短音的区别,逐渐建立节奏感觉。
& &&&2)在儿童可以没有困难地掌握了象声词替代的方法后,就可以进一步代之以节奏音节,用“ta”和“ti ti”等表示音的长短时值。实际在这时并不要求儿童
理解节奏的时值比例,节奏读法在这时也只是具有另一种象声词的意义,但这是使儿童自然地、无困难地进入节奏学习的途径。例如上例的歌曲把象声词变换为节奏音节:
;& &还可以选择熟悉的歌曲,在儿童之间分组,分别用象声词歌唱和用节奏音节模仿。或是不唱音高,只用手拍、口读“ti ti ta ta”等,完成节奏的分离。
& &&&经过经常的练习,儿童可以很容易地完成从歌曲中,甚至较长段落的歌谣中分离出节奏,进行背诵、敲击,或是从节奏识别歌曲,这对于培养儿童的内心听觉和节奏记忆都是很好的练习。
& &&&3)通过简单、有趣味的图画,描绘大小、长短比例,使节奏因素具有视觉形象,帮助儿童理解节奏的时值关系。例如,下例图画中,大的靴子、慢的步子是爸爸的,小的靴子是孩子的。孩子要走两个步子才能赶上爸爸的一大步。通过图画的形象描绘,帮助儿童学习了规范的节奏符号。
;& &3.节拍与节奏的对照与结合
& &&&柯达伊说过,节奏训练应该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如果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这种训练,到普通小学做到读谱即唱就不再是幻想。
& &&&幼儿园阶段常用的练习形式例如有:
& &&&1)使儿童分为两组,相继先后歌唱同一首歌曲。A组用拍手或打击乐器拍击节拍伴随歌唱,B组用拍击节奏伴随歌唱,显示出伴随的节拍与节奏的区别。
& &&&2)两组同时歌唱,A组伴随着拍击节拍,B组拍击节奏,成为节拍与节奏的二声部。或者是不歌唱,单独用拍击“分离”出节奏,让儿童感觉到在A组稳定节拍“背景”上的B组的节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3)儿童边行走边歌唱,通过行走建立稳定的节拍,同时手拍歌曲的节奏。这是儿童用自身的两种动作,使节拍与节奏相结合。
& &&&4)以一首歌曲的节奏为另一首歌曲作伴奏,这也是一种固定节奏型的形式,目的是使儿童感受两种节奏的结合、对照。可先使一组儿童歌唱,分离、背诵出某一首歌曲的节奏以后,为另一组歌唱的另外一首结构长度相等的歌曲伴奏,形成二声部。
& &&&5)教师可以启发儿童参与为歌谣或歌曲设计简单固定节奏型。如果结合脚踏节拍、手拍固定节奏型、口唱歌曲,就成为三种节奏型的结合。这是通过儿童自身歌唱与动作构成的多声部节奏。这也是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爱的节奏活动。
& &&&以上各种练习充分利用课堂儿童集体训练的条件,在节拍、节奏的对比中、在多声部中发展儿童的节奏能力。它也培养了儿童的相互关照、默契配合,对儿童集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 &&&4.精心安排小学与幼儿阶段的衔接
& &&&进入小学阶段,教材的安排上首先精心注意与幼儿园的衔接。教学的开始不是匆忙进入概念的学习,而是把幼儿时期学过的歌谣用彩色图画画出来,把他们会唱的歌曲印刷成乐谱和歌词。正是这些既熟悉又有新意的内容,像是架设了
一个从幼儿园通向小学的桥梁,使儿童产生极大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节奏能力培养上,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的特点,运用视觉图像帮助儿童理解稳定的、有规律的律动,例如玩具小骑兵的整齐行进、工人拉锯、钟摆摇动等等,通过图像的大小对比,引导儿童理解“ta”和“ti ti”的时值比例。继续巩固幼儿时期节拍与节奏结合的练习,提高分离节奏、识别、记忆节奏的能力。
& &&&5.利用节奏卡片熟悉节奏符号
&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采用节奏音节符号设计为不同的节奏卡片,使儿童掌握节奏读法,进行节奏练习。例如:
;& &1)要求儿童口读、手拍,熟练掌握节奏读谱。
& &&&2)教师变换卡片的位置、顺序,训练儿童对节奏变化的反应、识别。
& &&&3)在儿童连续反复拍打卡片的节奏型时,教师随意抽掉其中的某一张,要求儿童在这个位置上不出声地内心默读,锻炼节奏记忆和内心的节奏听觉。还可以要求儿童在这个位置上设计自己新的四拍长度的节奏型,发展即兴创作能力。
& &&&4)教师在儿童连续反复拍打节奏型时,逐次、逐张地抽掉节奏卡片,儿童仍须不停顿地反复背诵,锻炼节奏记忆。
& &&&6.扩展节奏内容,丰富节奏练习形式
& &&&新的节奏型的学习和节奏练习始终是各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际教学中避免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或视唱曲的同时,学习一个新的节奏型或概念。原则是不使学生同时面对几个方面的困难。教学中常常是从学生通过听唱方法已经学会的歌曲中再回过头来学习其中的节奏类型。练习的方法注重变化。
& &&&对于比较复杂的节奏类型,柯达伊认为,应该敢于面对复杂的节奏形式,所有的练习都应该超出我们平日所接触的节奏难度,而不应该在困难的节奏面前退缩。只有成功地解决了更复杂的节奏才能更自信地掌握那些容易的部分。另外从这些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有活力的音乐而不仅仅是编造困难。柯达伊不断地启发教学应该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对待音乐的技能练习。
& &&&例如,一个变换重音的练习过程:
& &&&首先,教师写下了一个节奏谱:
;& &教师给出一个速度后,要求学生按节奏谱用手拍击。这段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掌握稳定和准确,学生的集体拍击容易使速度越来越快。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突出节拍重音,以此来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
& &&&然后,教师在这段节奏谱上略作改变,成为:
以上,只改变了重拍音的标记,就又为这个练习赋予了新的意义。要求学生手拍、口读节奏,在节奏音节读作“ti ti ti ti”时,重拍音读作“砰”,以示区别。再进一步取消口读,只用手拍击节奏,但在重拍音时拍击桌子,以强调、突出重拍音。这种游戏形式的练习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将启发他们进行重新组合、变化的创造性思维。
& &&&这个练习实际是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节拍、节奏类型作准备,因为在当代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复杂变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逐渐纳入这些内容。
& &&&再例如,一个切分节奏的练习过程:
& &&&1)全体学生歌唱一首已经会唱的、带有切分节奏的歌曲:
;& &2)要求学生从歌曲里“分离”出节奏,慢慢地口读、手拍。第一次拍击时切分小节读作“ti ta ti” ,第二次拍击时读作“Szin-ko-pa”意为“切分音”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 &&&3)唱歌曲,但凡是切分小节处只拍击节奏,内心歌唱。或是其他地方唱歌词,切分小节处唱出节奏音节。总之,采用各种形式使新的教学内容强调突出、形成对比、加深印象。
& &&&4)教师把节奏音节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口读、手拍。从前向后读到结束的地方,不停顿地再从后向前读,增加练习的变化。单独的节奏练习因为不受旋律音级的进行倾向和调式的影响,具有这种可能性。
;; 5)用黑板上书写的不同节奏,和记谱的比较对照,帮助学生对切分节奏的构成加深理解。
;& &练习时学生还可以脚踏节拍、手拍切分节奏,在与节拍的比较中感觉切分节奏。
;& &6)学生分为两个声部,用不同音色做相隔一小节的节奏卡农。标号“1”是第一声部开始,“2”表示第二声部在一小节后从头开始。
;& &7)学生分为两个声部,采用不同音色,一个声部从前向后敲击,另一个声部从后向前敲击。利用不同方向的进行,做成相对比的二声部的结合。
& &&&8)学生自己歌唱时做歌唱与手拍击节奏的二声部卡农。形式同于6)的练习,只是需要个人完成,增加了难度。特别是采用背唱和拍击,是具有相当难度的练习。需要高度精神集中,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节奏感觉和节奏句式分析。
& &&&7.形式多样的多声部节奏练习
& &&&小学二、三年级的节奏教学,除了逐渐增加新的节奏形式外,最多的内容是增加了多声部练习。配合多声部视唱,加强对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学生的多声部听觉、多声部节奏能力的培养。常用的练习方法例如:
& &&&1)为已经熟悉的歌曲、歌谣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朗读,这仍是儿童最喜欢的节奏活动之一。因为歌曲、歌谣的节奏和固定节奏型的对比,使练习更丰富、更有趣味,同时发展了多声听觉。这里以一首中国民间儿童歌曲《其多列》为例,可由儿童自己设计各种固定节奏型作为伴奏声部:
;& &2)教师和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使用不同音色,做节奏的二声部模仿。可以看谱练习,也可以只凭听觉,锻炼节奏记忆。按照节奏动机或句式的模仿,可以加强学生感觉结构的能力。
教师拍击相同的节奏型,学生依次相隔一小节即兴拍击相对比的声部。要求学生之间尽量不重复。教师的固定节奏型起着规范、调整学生稳定节奏感觉的作用。
;& &4)教师拍击节拍作“背景” ,学生依次即兴地拍击,和教师构成节奏型的对比。学生之间避免重复。要求学生反应灵敏,并以教师的稳定律动调整自己的节奏准确性。
;& &5)锻炼多声部节奏的读谱能力和不同节奏型的协调配合。练习时,学生两手分击上下两个声部,可以分别采用敲铅笔和轻拍桌子,或是两种音色的打击乐器。例如:
;& &6)做节奏听写练习时,要求学生拍打着已给出的节奏声部,同时听记教师敲击的另外的声部,然后记谱,锻炼节奏的多声听觉。例如:
;& &这些二声部节奏练习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节奏感,也锻炼了多声听觉能力。对将来学习复调音乐、欣赏多声部音乐作品、参加合唱、合奏都具有重要作用。
& &&&低年级节奏能力培养的内容还包括有节奏听写、即兴的节奏型创作、不同的节拍形式、交替节拍形式、等。到四年级时可以接触更多的节拍变化和复杂的节奏类型。
&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先进入、重要的学习内容。匈牙利教学中常常利用拍手这个最方便的形式进行练习,这种方法简易而不单调。通过丰富的节奏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记忆、读写、结构、创作、多声听觉等多方面的能力。
;& &三.基础的准确歌唱能力培养
& &&&匈牙利教育体系是以歌唱为基础的,非常重视和强调合唱对于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因此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歌唱教学在初学阶段大致有以下做法:
& &&&1. 初学阶段采用听唱的学习方式和五声音调的歌唱材料
& &&&在儿童初学阶段通过听唱、跟唱的形式,伴随着律动、游戏、有情节的表演,学会很多民间儿童歌曲,着重培养儿童对歌唱和表演的浓厚兴趣。歌唱的音级从Sol-Mi两个音级的歌曲进入,主要使用五声音调歌曲,再逐渐歌唱六个、七个音级的歌曲。教学中基本上不使用钢琴教唱歌曲和伴奏。在匈牙利教学体系中,认为使用钢琴会成为人为的拐杖,儿童会变得习惯于依赖琴的帮助,而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不能很好地学会自我调整,不利于准确歌唱和听觉的发展。不采用钢琴“教”学生唱歌,也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判断儿童的歌唱是否正确,以便给以帮助。
& &&&2.教师的良好范唱与儿童的声音训练
& &&&教学中主要采用结合歌唱材料对儿童进行声音训练的形式。不过分强调正规的、技术性的发声练习。儿童主要通过观摩教师的良好范唱,感受、理解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声。教学中要求正确的
歌唱姿势和积极振奋的精神情绪,培养儿童用自然的轻声歌唱,启发儿童使用头声,锻炼高位置的声音。也重视训练声音的气息控制。采用无伴奏的多声部练习培养了儿童用听觉带动声音,启发儿童学习专注地倾听、调整多声的和谐,促使儿童追求音色的优美、自然,而不会出现喊声、“白声”。由于教学中不使用钢琴伴奏歌唱,教师可以直接面对学生用手势指挥、控制音准和声部的协调,对培养儿童掌握音准和良好的发音也是有益的。
& &&&3.歌唱与固定节奏型的多声部配合
& &&&教学中从初学阶段就重视和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歌唱能力。首先是进行歌唱和固定节奏型的多声部配合。可以启发学生参与,和教师一起为已经熟悉的歌曲设计不同类型的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例如在节奏能力培养中介绍过的以我国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为例的练习。
& &&&由于固定节奏型和歌曲的节奏形成对比、补充、此起彼伏,使得歌唱更加丰富、有趣味,锻炼了多声部的协调配合能力。
& &&&固定节奏型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随时调整,或使其更简单一些;或更复杂一些。练习时,往往先将固定节奏型拍击4次,使节奏、速度稳定统一后,再进入歌唱。短小的歌曲须反复几次,以利于学生感受连续稳定的节奏和多声部的协调。练习时再加上走路或踏脚作平稳的节拍、手拍固定节奏型、口唱歌曲,就成为了个人的三个声部的配合。
& &&&4.采用卡农形式歌唱
& &&&“卡农”就是轮唱,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卡农形式的歌唱是使相同的旋律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声部上重复。匈牙利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视卡农的练习。柯达伊认为,歌唱卡农是发展多声部歌唱的最好的准备。
& &&&卡农形式是几个声部歌唱同一个曲调,但若干声部结合起来又有了合唱的效果。它既是几个声部横向间的重复,又因为纵向间的结合而产生了变化和新的意义。歌唱时,每个人须唱好自己的声部,同时聆听着别人的并不陌生的声部,在合唱中协调配合。音乐的句子此起彼伏,比单声部歌唱又增加了很大趣味,是多声部训练的好方法。
& &&&实际教学中,一年级儿童只使用Sol-Mi两个音级就可以做卡农形式歌唱:
;& &这里虽然只有两个音级,又是基本上相同的节奏型,但是通过轮唱产生了两个音级声音的结合,可以从这里开始发展儿童多声的意识和感觉。
& &&&许多五声音调的儿童歌曲、民间歌曲都可以唱成卡农。六声、七声音调的民间歌曲也可以用卡农形式歌唱。因为在五声性音调中,即使出现Fa、Ti音级,它们也不占有重要位置。而五个骨干音级的结合,都不会产生不协和的效果。初学者容易掌握。
& &&&卡农形式的练习需要注意声部进入时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注意乐句的感觉和划分,以及随旋律线起伏的力度变化。
& &&&开始的练习,可由学生齐唱第一声部,教师歌唱第二声部。然后交换声部,最后使学生分部歌唱。短小的歌曲在卡农形式歌唱中需要重复几次。结束歌唱时,可以按照乐谱所标记的地方(有“ㄇ”记号处),看着教师的指挥结束,或是按声部的先后,依次结束。
& &&&5.运用手势和《让我们正确地歌唱》
& &&&《让我们正确地歌唱》是柯达伊为开始进入二声部练习所写的一本练习曲。目的是训练准确歌唱。柯达伊认为,一个人总是单声地歌唱是难以唱准确的,因为没有可以相应比较、调整的参照标准。只有通过多声部和配合手势的帮助、对儿童尽早进行二声部训练,才能培养准确地歌唱。《让我们正确地歌唱》实际是一些吟唱短句
;&&这些不是给低年级学生作读谱练习用的,而是跟随教师的手势歌唱。教师用一只手表示女高音声部,另一只手表示女低音声部,指挥学生歌唱。
& &&&配合手势歌唱,是二声部练习的极好方法。通过视觉的辅助,一方面在均匀、平衡中训练纯正的音调;一方面手势的位置也相对地表示了音级的高低位置和音程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感觉音程关系和调整音准。
& &&&开始练习时只使用少量音级。在一个声部移动时,另一个声部保持不动,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集中听觉和控制两个声部结合时的协调。这种练习不仅对于训练多声部音准、多声部听觉是重要的,就是对于清楚、有把握地唱好单声部也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可以锻炼学生如何去听,如何调整音准。
& &&&练习时不要使用钢琴跟唱。开始阶段可使持续音声部先唱出来,使这个声部先保持清楚、稳定,再使另外的声部进来。要求两个声部互相调整、取得均衡。这些练习都采用全音符时值,避免困难节奏的干扰,保持慢的速度,每个音符一个呼吸。经过这样的练习,很快就会看到学生在歌唱音准和听觉上的进步。
& &&&6.歌唱大量无伴奏合唱作品
& &&&为了合唱活动的开展、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柯达伊写作了大量儿童合唱作品和多声部视唱教材,它们绝大部分采用无伴奏复调音乐合唱形式。柯达伊认为,复调性作品使每个声部都有旋律,都有相同程度的变化、发展,是儿童们喜爱的歌唱形式。
& &&&初学阶段二声部歌唱练习,常见的形式例如:
& &&&一个声部为主要旋律,另一个声部为简单的长音持续音:
;& &还可以是一个声部为主要旋律,另一个声部为固定音型的持续:
;& &进一步是简单模仿的二声部复调:
;& &随着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还包括有固定低音、变化音、转调、模仿性复调和对比性复调等的练习。
& &&&对于多声部训练,柯达伊也多次强调不应该使用乐器伴奏。他认为任何优秀的合唱队员都反对对于乐器的过分依赖。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总是依靠拐杖走路,离开它时就会步履蹒跚不稳,所以不应该用这种方式训练而应该独立地依靠听觉去掌握节奏和音准。还因为演唱多声部合唱需用纯律,因为音律的不同,也不主张依赖于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
& &&&多声部合唱与视唱练习在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这里以一首柯达伊创作的二声部视唱练习为例:
;& &(1) 全体学生拍击前六小节高音声部节奏。
& &&&(2) 全体学生歌唱前六小节高音声部旋律。唱过几次后要求背唱。锻炼音乐记忆。
& &&&(3) 全体不出声默读后六小节低音声部旋律。锻炼内心听觉和旋律记忆。教师轻轻拍击节拍,保证速度的统一。
& &&&(4) 全体背唱后六小节旋律。当然不会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准确背唱。可以打开谱子看着歌唱一遍之后,再背唱。锻炼音乐记忆。
& &&&(5) 全体把完整旋律连接起来(虚线相连处)看谱视唱。全体学生歌唱旋律时,
教师唱另外的声部,在教师的辅助下进行二声部歌唱。
& &&&(6) 全体歌唱高音声部,同时拍击低音声部节奏。然后反转过来,歌唱低音声部,拍击高音声部的节奏。通过歌唱与拍击不同的声部,锻炼注意力分配、多声音乐能力。
& &&&(7) 教师歌唱旋律,学生视唱对比的声部,并且要求背唱。
& &&&(8) 学生分声部歌唱。第二声部的准确进入是关键问题。为了使节奏、音高进入准确,低音声部学生必须同时在内心歌唱高音声部,如果只是简单地计算休止拍,或者是计算应该在第几小节时进入,是唱不准确的。
& &&&练习中要求两个声部的学生想象他们是同时开始歌唱的,但在第二小节处分出不同的声部。教师用手势作延长音,使他们停止在这个低音声部进来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听到和感觉到声部进入的关系。
;& &第二句高音声部的进入也是同样的做法。
;& &歌唱多声部作品牢固地建立这样的思维和步骤是重要的,也体现了通过歌唱多声部作品发展内心听觉的作用。
& &&&(9) 两个学生歌唱二声部。检查个人掌握的情况和锻炼独立歌唱的能力。
& &&&(10) 请一个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学生自己歌唱一个声部,同时在琴上弹奏另一声部。锻炼集中注意、灵敏反应和处理多声部的能力。
& &&&7.视唱练习与风格的学习
& &&&为培养学生歌唱能力和读谱能力的发展,匈牙利教学中,除选用大量歌曲外,还选用大量的在民间音乐基础上改编的视唱曲目配合练习。这些练习既有技能上锻炼的目的,又有艺术上的要求。随着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教材中逐渐地提出更多的风格上的要求。因为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技术练习,因此教学中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作品的艺术性质,哪怕是短短几小节的视唱旋律。在练习曲目上标记有“朗诵调的” 、“自由的”等等,是要求学生歌唱时应该根据民间歌曲的风格,进行艺术性的表达和处理。
& &&&匈牙利的民间歌曲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带有装饰、花腔的唱法,是风格上的重要特征。柯达伊在民间基础上的改写,有很多是采用保留原始材料的“内核” ,作适合于学生年龄和接受程度的改变。原因是要考虑到面向普及、面向青少年学生,不宜使教学材料过难。而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接近民间传统、接近真正的艺术。
& &&&例如一首原始的匈牙利民间歌曲:
;& &这是一首表现悲哀情绪的民间歌曲,歌词大意为:
& &&&河水寒冷地流淌,/淹没了芦苇丛生的河岸,/翻腾的巨浪簇拥着我,/带我回到家乡。/送我到母亲身边,/跨进父母的门槛,/让他们看看吧,/我的命运多么悲惨。
& &&&柯达伊将它改编为这样的视唱曲目:
;& &民间歌曲带有很多即兴演唱性质,对于儿童掌握起来是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先听民间歌曲的演唱录音,使学生首先对这首歌曲的内容、情绪、风格有所了解,然后歌唱改编过的视唱旋律。学生不必用即兴式的风格演唱,但他们首先是通过实际作品、通过情感学习这首曲调的,所以在视唱中自然会有感情和风格的表现。这是学生如何从民间音乐中进行学习的很好范例。
& &&&柯达伊如何使民间音乐材料改编为适用的教材、使民间音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借鉴。
;& &四. 五线谱读写能力培养
& &&&匈牙利的教学实践中,五线谱的学习不仅是一种乐谱知识,一种读谱的技能,而是紧密联系各方面音乐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持续发展终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
& &&&1.读谱学习开始阶段的特点
& &&&五线谱首调唱名法教学最重要和最需要谨慎处理的是开始的阶段。匈牙利教学中抓住首调唱名法“移动Do”的特点,开始学习阶段采用以下方法:
& &&&1. 从少数音级开始,再逐渐增加音级数目。例如开始只是学习S-M两个音级,逐渐再进入La Do Re等音级。而不是从开始就采用完整音阶的形式。使音阶概念的形成成为随音乐学习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
& &&&2. 采用无谱号、无调号、无拍号的“五线谱”形式,避免使用上下加线,开始阶段仅仅是按照音级关系熟悉位置。
& &&&3. 从开始学习就在多个调性位置同时进入,避免长时间固定在某一个调性位置上,锻炼学生适应在多种调性上读谱。例如:
;& &4. 配合字母谱,先通过歌唱熟悉音级唱名。
& &&&5. 配合手势,通过视觉的辅助手段,从歌唱中熟悉音级关系。
& &&&6. 在不同调性高度歌唱同一首歌曲,使学生适应和掌握不同高度(调性)首调唱名的内在音程关系。
& &&&7. 配合图画、游戏等形式,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音级的跳进、休止符的概念都有幽默有趣的图画与之配合。
& &&&8. 初学阶段,五线谱教学与歌唱教学采取不同步的方式。儿童在幼儿园时期就用听唱、跟唱的方法歌唱了大量的民间儿童歌曲、游戏歌曲,因此五线谱初学阶段“落后”于歌唱的进度完全是自然的。一年级至三年级是逐渐使五线谱教学与歌曲进度同步的过程,这时的歌唱教学仍主要采用听唱、跟唱的方法。四年级时的歌唱才使用视唱法。
& &&&2.读谱与音乐能力发展
& &&&这里我们结合一个实际的教学课例,看柯达伊教学体系中如何使读谱教学结合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培养,如何使学生在主动发现中获得学习经验和能力。
& &&&这是一个一年级学生学习音级La的教学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Sol-Mi两个音级,可以比较准确地歌唱,知道它们在五线谱上的位置和手势。学生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已经用听唱的方法在记忆中积累了不少带有La音级的歌曲。
& &&&这个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
& &&&1.教师带领学生歌唱了一首大家早已熟悉,只有Sol、Mi、La三个音的歌曲(歌曲略)。这里体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学习新的音乐要素或知识内容要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感性材料基础上。
& &&&2.教师用首调唱名慢速歌唱这首歌曲(学生已经学习过Sol、Mi两音的唱名),教师在出现新的音级La时,没有直接唱出音名,而是用“hum”哼唱,并伴随着踮起脚跟。教师用这个使儿童感兴趣的动作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
去自己“发现”的机会。学生会发现这是一个新的、比Sol高的音级。
& &&&3.要求学生不唱歌词,用“Lu Lu Lu”慢唱这首歌曲,并用一个手指随之在空中表示出音的高低。这是通过歌唱和动作,先从音响上去比较和感觉这个新的音级和它的相对高度。
& &&&4.教师在黑板上画了竖写的3个圆(如图1),代表3个音的高度。教师用“Lu Lu Lu”慢唱歌曲,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按照教师的哼唱,同时指点和这3个圆的位置相符合的音高,使音高位置和视觉图像相结合。
& &&&5.教师在3个圆中填写上字母唱名,使唱名和音高位置相结合(如图2)。教师随意指点这3个音级,学生跟唱,熟悉新音级的唱名及音高。例如:“S-M-L” 、“S-L-M” 、“M-S-L” 、“L-S-M”等,通过变化的方式重复、巩固、加深对音级La的印象。
& &&&6.教师再把3个音级写在“台阶”上(如图3) ,为逐渐建立音阶概念做准备。学生指点着“台阶”上的字母慢唱歌曲的唱名。
;&&匈牙利五线谱教学中音级的先后进入,是根据学生的歌唱实践进行安排的。Sol-Mi下行小三度是儿童歌曲里大量出现、最自然的发音,幼儿的歌唱就是从Sol-Mi开始的。五线谱教学也是从Sol-Mi开始,逐渐扩展到La Do Re音级,再由五声音阶进入七声音阶。儿童的音阶概念是随着学习的音级逐渐增加而逐步建立的。而不是一开始就从抽象的音阶概念去学习音级。因为这不符合儿童的歌唱实际,教学也会枯燥乏味。柯达伊教育体系对于音乐概念的建立,是基础于儿童自身的音乐体验和积累,来自积极的、有生命的音乐活动,而不以抽象的概念为出发点。
& &&&7.教师教授La的手势,训练音准,从听觉、歌唱上掌握这个音级。
& &&&8.教师慢唱歌曲(唱歌词)学生做手势。教师没有唱唱名,学生须从带有歌词的音调中分辨出音级的高低,这是内心听觉的训练。
& &&&9.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听辨的练习。要求学生站在各自的座位上,闭上眼睛仔细听教师哼唱带有La音的旋律片断,进一步从听觉上识别。例如:
;& &在教师哼唱了每个片断之后,学生伸出手指表示听出了几个“La”,听错了的学生坐下去,听对了的继续听。闭上眼睛是为了集中听觉注意,避免互相影响。这是利用游戏增加趣味和变化,从听觉上巩固这一教学内容。
& &&&到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学中还没有出现视觉的读谱。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音响、多感官的参与、多种变化手段来加深学生的听觉感受。
& &&&第二课时:
& &&&1.仍使用上节课的歌曲,教师唱一句歌词,学生用唱名唱一句曲调,这是用听觉训练识谱。学生能够从带有歌词的旋律中分辨出音的高低,是很重要的内心听觉练习。
& &&&2.让学生配合手势背唱歌曲唱名,巩固上一次课的内容。
& &&&3.教师画出“台阶”,让学生填写音级字母,并指点着慢唱歌曲,属于复习巩固的内容。
& &&&4.教师用“活动音符”(匈牙利称为“飞的音符”,是一个带符头可移动的小棒 ),在黑板上指点出在五线谱4个不同调性位置上的“S L S M”音级,帮助学生熟悉掌握五线谱上的不同调性位置。
& &&&到这时才开始进入五线谱的学习。但采用不标记谱号,也就不存在调号的“五线谱”形式,只是熟悉这3个音级在五线谱不同位置上的关系。这也符合首调唱名体系从开始就采用移动位置的规律。
& &&&5.教师在磁性铁板上做出“节奏”有变化的旋律片断,用相贴近的音符暗示为八分音符时值。例如:
;& &要求学生歌唱、拍击节奏、分辨识别。在帮助学生熟悉五线谱的同时,进行节奏变化的练习,为以后进行节奏改写,发展音乐创作能力做准备。
& &&&6.做一个传球的游戏。教师用Sol、Mi、La 3个音设计各种两小节的旋律片断,用“Lu Lu Lu”哼唱,教师哼唱了一个片断后,随意把球传给某个学生,接到球的学生须用唱名重复。锻炼模仿、记忆,熟悉唱名。
& &&&7.进一步由学生代替教师的角色,编唱出片段的旋律,发展学生的即兴创造能力。
&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音级进入的顺序、采用游戏性多变化的手段、利用视觉、手势、多种感官的参与,等等,都是依照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能力发展规律来考虑、安排的。以学生熟悉的音乐材料进入、音阶概念的逐步建立、充分发展听觉、五线谱四个调性位置的同时进入,等等,又是积极从学科本身规律出发的设计。这个教学内容的价值不在于认识了五线谱上的一个音符,而是在于发展了以听觉能力为主的多方面的音乐能力,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兴趣,获得了在比较中发现、通过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经验。
& &&&这个教学课例体现了柯达伊的教学原则,那就是:音乐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专门的名词和概念,音乐的读写也不应该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而首先应该是实践,是听觉能力的发展。
& &&&以上教学还涉及到这样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教学原则:
& &&&1. 利用学生已有的音乐体验和已知的曲目
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 &&&2. 通过听觉感觉音响,辅以视觉图像,增进理解,进而介绍名称、符号,建立概念。
& &&&3. 学习一个新的要素,往往经过3个步骤完成:
& &&&1) 引导准备阶段。首先是儿童应该有大量的感性体验和积累,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教师启发儿童从听觉上发现新的要素。通过视觉和其他手段进一步感受新的要素及其特点。
& &&&2) 命名认知阶段。通过多种变化的方法反复练习,使儿童熟练、正确地掌握了新的要素后,教师介绍新要素的名称。使音响、符号、名称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 &&&3) 复习巩固阶段。通过多种变化的方法、手段,运用已知材料和新的材料反复练习,巩固新要素的感知。
& &&&4. 越是初学阶段,年级越低,引导准备的阶段越长,视觉等辅助手段使用得越多。
& &&&5. 越是初学阶段,年级越低,越需要丰富、多变化、有趣味的方法,使儿童乐于反复练习,加强实践。
& &&&3.五线谱的书写练习
& &&&五线谱读写的学习内容不但需要大量的唱、奏的实践练习,还需要适当的书写练习。如何使这部分内容既能为普通学校儿童基本掌握,又不使其成为纯技术的练习,需要在教材编写上合理安排目标与任务。匈牙利教材中的精心设计、逐步引导的作法,很值得学习借鉴。
& &&&例如,例1是最初的练习。教材中给出各种辅助手段,如节奏、唱名字母、do的位置等,使儿童开始接触到五线谱时感到容易、不难、有趣味。
& &&&.& &&&例2是逐渐减少辅助手段,用唱名字母书写的疏密暗示了节奏。
& & .& &&&例3要求在圆点处填写出节奏的听记。这里,儿童只须完成部分的听写内容。
& &&&.& &&&例4要求做部分的写谱练习,第一个音给出了唱名和五线谱位置。所缺的部分给出了音名和节奏。
& & .& &&&例5要求把已经会唱的歌曲写在五线谱上。教材中给了歌曲开头的写法。学生在练习中有困难时,可以从开头两小节找到帮助。
& & .& &&&例6是在不同音高位置上、相同音级的片段练习。教材给了开头的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 &&&.& &&&例7是要求把已经会唱的歌曲写在五线谱上,虽然只要求写出前一半,但儿童必须先看懂了后一半,才能够准确判断开始的音高位置。
& & .& &&&例8是对照进行五线谱不同首调位置的练习,但都只须完成一部分,而且儿童在做的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参考。
& &&&.& &&&五. 音乐听赏能力培养
& &&&聆听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柯达伊高度重视学校为儿童提供好的音乐的作用。他认为,能够使儿童经常聆听好的音乐,是建立儿童的音乐体验、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打开年轻的心灵通向音乐的重要途径。首先他自己亲手为儿童写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还不断地促进专业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参与儿童的音乐生活,关心培养他们的艺术趣味。全社会都关注青少年的艺术成长,在匈牙利已蔚然成风。青少年有多种机会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
、观摩各种音乐会的演出,这对他们艺术趣味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中,听音乐的教学内容在使用材料上有基本统一的规定,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部分。
&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有特点的作法:
& &&&幼儿园时期的听音乐主要是听教师的歌唱。教师面对儿童直接歌唱,是有情感的交流,更会吸引儿童、引发兴趣。这是听唱片和录音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歌唱、表演要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这种气氛中,儿童很容易受感动。教师歌唱表演的内容可以包括民间歌曲、艺术歌曲或是把要讲的故事即兴地演唱给儿童。幼儿园听音乐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分钟,以适应儿童集中注意的特点。
& &&&聆听音乐的目的,首先是让儿童喜欢音乐。再逐渐地培养他们热爱和理解音乐,逐渐地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
& &&&安静的环境是听音乐的首要条件,从幼儿园时期就要注意和要求养成好的习惯。
& &&&聆听过程中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根据不同的作品、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教学的进度等,综合考虑,设计不同的方式引导儿童的参与、体验和感受。例如低年级学生听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天”乐章的部分时,教师提出问题:音乐中出现的鸟鸣,哪一种你们听到过?作曲家是如何使音乐像鸟鸣的?引发学生的想象。教师播放一段自然界真正的鸟鸣的录音后,让学生再听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
& &&&低年级学生听回旋曲结构的作品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听出相同的旋律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有哪些不同(例如音区、音色的改变等等);高年级学生则直接按照音乐的结构进行听觉分析,并且标记出结构图式。
& &&&介绍乐器时,常常采用实际演奏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更直接的感受。例如介绍长笛时,也同时介绍短笛和木笛,把它们比喻为一个家族。教师通过对乐器的实际吹奏,使学生了解乐器的音色特征和所适应的音域。教师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再吹奏维瓦尔第《四季》“春天”乐章中的鸟鸣声音的片段,又吹奏了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长笛旋律的片段,让学生在多种情绪和形象的音乐的对比中感觉和了解长笛这件乐器的表现力。使学生感觉到长笛既可以演奏快速的旋律,又可以吹奏慢速的、优美抒情的音乐。最后让学生听着民间木笛吹奏的民间歌舞曲做即兴的歌舞表演,又让学生体会了民间吹奏乐器所表现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气氛。
& &&&听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音乐
作品《彼得与狼》时,教师先讲故事,要求儿童想象、讨论使用什么乐器代表哪一个角色。然后,教师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乐器名称写在黑板上,再听音乐,并且讨论分析作曲家的意图。这些作法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启发儿童的艺术想象力,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听音乐。
& &&&对于所要听赏的作品,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程度,选择出主要旋律先做歌唱练习,加深学生对作品主旋律的印象和感受。例如听民间歌曲的改编曲时,先歌唱原始的民间歌曲,再听改编的完整作品。或是在听的过程中穿插着把作品中有特点的节拍变化、复杂的节奏型等提取出来分别练习。总之,听赏音乐始终和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知识的综合、均衡发展相联系。
& &&&听音乐的时间随年龄和理解程度而变化。6岁儿童一般在15分钟左右;而10岁儿童则可以听完整的一课时。
& &&&学校音乐教育中非常强调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他们认为儿童也容易与这些作品产生共鸣、产生情感。但是也有的教师尝试过从当代音乐入手,然后返回到古典音乐的作法。他们认为当代作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更贴近,只要作品选择得好,方法设计得巧妙,同样可以培养儿童对优秀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 &&&匈牙利学校教育中,听赏音乐的曲目主要是严肃音乐、经典名作。也有的教师选择优秀的爵士音乐作为欣赏曲目。但总的倾向是排斥流行音乐。他们并不否认流行音乐中也有好的作品,但他们认为,社会上的流行音乐一天24小时几乎无时、无处不有,学校教育中就应该给儿童提供更好的音乐。
& &&&.& &&&六. 感知音乐结构要素,启发创造性思维
& &&&柯达伊认为,创造性能力是人的与生具有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够充分开掘这种能力。从幼儿园阶段就应该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启发、鼓励儿童的创作体验。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歌唱游戏和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儿童的即兴性创造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从小培养儿童对于音乐结构的感知能力。
& &&&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中把对于结构的意识和分析看作既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又是培养儿童创作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 &&&音乐的结构发展,是对音乐的内部关系和外在形式的设计、描述,它表现出音乐是如何构成和发展的。随机出现的声音之所以不被认为是音乐,主要是它们没有形成结构。从最简单的儿歌,到复杂的交响音乐,都有结构发展的问题。音乐的结构越复杂,音乐的感受(因为需要整体感受)和理解越困难。因此,感知、理解音乐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技能。对音乐结构的敏锐感觉和理解,可以提高对音乐的反应力和审美的鉴赏力。儿童对于音乐结构的学习,首先在于培养感性体验。开始时,以感受音乐中的“重复”作为结构学习的起点,以认识乐句的“相同”和“不同”开始进入对于结构要素的理解。因为乐句是表现乐思的基本单位,乐句的结束常被认为是旋律进行中的一个间歇和呼吸。教学中就以分句为单位和基础,首先培养儿童的音乐句式感觉。例如:
& &&&1. 分组轮流歌唱
& & .& &&&儿童表演这样的歌唱游戏,完全是下意识地在游戏中建立起问答句的感
& &&&或者是使儿童分组歌唱他们已经熟悉的歌曲,A组唱一句之后,B组接唱下一句(或是教师和儿童的接替)。在曲调分句的多次交替中,使儿童感觉到音乐的呼吸和乐句的停顿,这对建立音乐的句式感觉非常重要。
& &&&2. 分组朗读歌谣
& &&&.& &&&以和第一项同样的方式,分组交替朗读歌谣,感受句子的结构。
& &&&3. 节奏音节模仿
& &&&教师按照分句,用象声词读节奏,儿童使用节奏音节模仿回答:
& & .& &&&这既是节奏的回声式模仿、熟悉节奏音节的发音,也是建立节奏句式的练习。还可以选择儿童已熟悉的歌曲,在儿童之间分组,分别用象声词歌唱,和使用节奏音节模仿。
& &&&4. 从节奏分句感受旋律的分句
& &&&可使一个儿童对已熟悉的歌曲,按照乐句,拍手或踏脚,表演歌曲的节奏,其他儿童逐句地用歌曲的曲调模仿回答,这是从节奏的分句识别和感受旋律的分句。
& &&&5. 歌唱的回声式模仿
& &&&教师分句歌唱歌曲,儿童回声式模仿。教师歌唱一句,儿童模仿一句,更加深了儿童对于乐汇、乐句的感觉。例如:
& &&&.& &&&幼儿学唱歌曲主要采用听唱法、跟唱法,有时也会采用教师歌唱一句、儿童歌唱一句的模仿跟唱的方法。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使歌唱的学习和感觉音乐的呼吸、乐句的结构相结合起来。
& &&&6. 结合语言的节奏短句的即兴创编
& &&&在以上感觉分句的练习基础上,进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一步就可以进入即兴创编的体验活动。教师或儿童用他们自己的名字、花草的名字或各种日常生活词语,组成有节奏性的短句,进行即兴的创编。因为表现的内容都是和儿童生活有关的词意,使这种练习更显得容易和富有趣味。节奏短句的长度一般为2/4拍的两小节构成。例如:
& &&&.& &&&这样的创编活动在儿童中依次轮流进行,使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培养了儿童的敏锐反应、大胆表现,启迪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 &&&教学中还把这样的练习与模仿性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听觉的敏锐反应
和即兴创造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为,教师发出的声音表示在山上,儿童的模仿表示是回声;教师是电报发报员,儿童是收报员;教师在卫星上发信号,儿童是地面接受站,等等,儿童都非常有兴趣参与这些活动。5岁班的儿童就可以自己设计各种节奏短句,在集体中进行创编和模仿的练习。
& &&&7. 进行对歌曲部分改编的尝试
& &&&教师引导儿童歌唱熟悉的曲调,但是变化为新的歌词内容,使儿童尝试着对歌曲进行部分的变化,游戏式地轮流“填新词”,使儿童体验旋律与不同歌词的结合。这些练习启发了儿童运用他们自己头脑中已经积累的音乐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实践表明,长期坚持这样的活动,使儿童不但喜欢在音乐课上歌唱,而且在他们自己组织游戏时、和小朋友交往时,都会自发地、自然地即兴歌唱,或是用歌唱来“对话”。这种创造性的音乐气氛,不但使儿童的身心和谐愉快,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 &&&8. 即兴的旋律短句创编尝试
& &&&经过长期的创编练习,儿童逐渐可以即兴地歌唱自己的旋律短句。开始时可能并不准确和完整,需要教师在音高和节奏上给以适当调整,然后让其他儿童进行回声式模仿,以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表现。旋律短句的即兴创编比单纯的节奏短句更丰富、更具有音乐性。旋律短句的长度一般是2/4拍的两小节。即兴的音调大多采用五声音阶音调,有时也有带下行半音的六声音列,因为儿童平时歌唱的曲调常是这样的旋律进行。这也说明,儿童只有在头脑中大量积累了音调语言,他们才有可能进行新的音调的重新组合。所以,音乐语言的积累是创造性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
& &&&练习中,教师常常要求儿童即兴歌唱时,同时用手臂的上下运动表示出旋律音高的变化,这是用身体动作帮助儿童感觉和控制音调音高的准确。
& &&&9. 即兴问答句创编的尝试
& &&&进一步,教师和儿童做即兴的问句、答句的练习。问句和答句都要求有不同的词意和不同的旋律,它们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关系,这就要求和培养儿童具有更好的反应能力和对于音调、句子的感觉。例如:
& &&&.& &&&通过即兴性地歌唱问答句,锻炼了儿童的节奏和旋律变化的能力,培养了儿童的创造想象力。经过以上练习,幼儿园大班儿童就可以为他们所熟悉的歌谣编配完整的曲调,即兴演唱。
& &&&在普通学校教育阶段,可以说,各种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即兴创作活动。因为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最终都是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来达到目标的。例如一个结合学习视唱曲目的即兴性创作活动:
& & 1)在一首视唱曲目唱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变化”的方法,选择视唱旋律的第一句,来对旋律做即兴地部分改变的练习,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几个学生分别做出以下的变化:
& &.& &&&2)在学生做过之后,教师哼唱出自己设计的变化的旋律:
& & .& &&&3)教师哼唱后,启发学生讨论,教师的旋律哪里有了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变化不仅可以表现在节奏上,还可以在扩大音级的使用上进行尝试。
& &&&4)接着进行即兴地改变答句的练习。由一个学生歌唱原来的问句,要求另外的学生即兴地编唱出一个新的答句,两句之间要衔接紧凑、不能有停顿,学生们都踊跃地要求表演、尝试:
& & .& &&&学生编唱后,教师给予鼓励、肯定。略做调整后,由全班模仿歌唱创编的旋律,并且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他们的即兴创作。
& &&&柯达伊曾讲过,每个正常儿童在受到鼓励时都可以即兴演唱,只要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为儿童创造这样的机会和环境,都可以充分调动起儿童的创造热情和极大兴趣。
& &&&随着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更注重发展学生对音乐结构的感知、理解能力的培养。这里有两个方面的目的:
& &&&1.发展儿童的最基本的听觉技能。通过对音乐结构的感知、理解、音乐分析能力的发展,来培养大批未来的音乐会听众。如果没有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音乐对他们就只能是混沌一片,是难以消化的东西。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他们习惯于从第一次听到的作品中就能够形成对于音乐结构的感觉。
& &&&2.通过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分析,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感知音调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机发展,为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更好地培养儿童对于音乐结构的意识和分析能力,因为结构是感觉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式美感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 &&&概括地讲,学校教育阶段主要的教学形式大致是:
& &&&1. 学习和感觉问答句式
& &&&结合歌唱和视唱练习,使学生感觉音乐句式的呼应关系,从感觉上建立开放——收拢;不稳定——稳定的意识。
& &&&2. 即兴问答句式练习
& &&&教材中提供大量问答句式的旋律,进行歌唱、记忆。使学生积累体验,进行即兴练习。
& &&&3. 乐句、乐段多种终止式的练习
& &&&视唱曲目的教材安排上有意识地为相同的乐句、乐段设计多种终止式形式,启发学生理解和学习终止式样式和基本的音乐变奏手法。
& &&&4.改写音乐片断材料
& &&&配合巩固学生已掌握音乐要素和音乐知识,作大量片断音乐材料改写的练习,锻炼即兴创作能力。
& &&&5增加变化的练习
& &视唱教材中逐步增加在一个基础材料上变化改写的练习。这种有步骤、有层次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从实际作品的变奏手法运用中,学习音乐材料的发展原则和具体手段,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分析能力。
& &&&6. 学习民间音乐结构
& &&&柯达伊的观点是,音乐文化是建立在两个重要的支点上,一方面是传统的、活的民族民间音乐,一方面是创作音乐。而音乐教育应该首先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进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结构感知、音乐思维发展也必须从传统音乐出发,再逐渐进入到创作音乐领域的曲式结构分析。
& &&&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感觉、熟悉和分析民间歌曲的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结构的感受、理解和实践的创作运用。这对培养建立民族音乐思维、促进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7.结合音乐作品欣赏,学习从乐段到奏鸣曲式典型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结合风格特征的创作练习
& &&&高年级阶段,结合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系统学习从乐段到奏鸣曲式等音乐创作的典型结构形式。学习分析音乐材料内在发展共性的规律和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掌握作品分析的结构图式。深入的学习更要结合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特点,进行实践的创作练习。
& &&&.节 学校音乐教育低、中、高年级教学内容概要
& &&&从以下图表可以概况了解学校音乐教育中低、中、高年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
& & .& &&&一.低年级教学安排
& &&&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中,低年级阶段(普通学校的一、二、三年级)是感性积累为主的阶段。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概念不多。主要是使儿童在歌唱、节奏律动中积累音乐体验,并通过具象的图画和游戏性的练习逐渐感知音乐的要素和基本概念。(可参见表Ⅰ有关低年级教学内容安排)感性的积累与实践远远超出知识概念的掌握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例如一年级的教材直到学年末,五线谱的学习内容才标记了这三项内容:
& &&&1. 节拍、节奏、小节线:
& &.& &&&2. 音符与音高
& & .& &&&3. 节奏与音高相结合的五线谱:
& &.& &&&须注意的是,这时的“节拍”是没有单位时值的标记(没有使用 而是用 )。这时的“五线谱”也是没有谱号、调号的简单形式。而且只学习了Sol、Mi、La三个音级。这一切的目的是使知识概念的内容尽量简化,适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在音乐的感知和能力培养上,正如前面内容所介绍过的,则包括有: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和表现的态度、大量民族民间音调的积累、对节拍、节奏、节奏变化的感受能力、节奏符号的认知、音高的听觉识别、准确歌唱、唱名的掌握、节奏与旋律的模仿记忆、节奏与旋律的多声部配合、节奏与旋律的即兴创作、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等等。
& &&&二.中年级教学安排
& &&&中年级阶段(四、五、六年级)是在低年级教学基础上促使学生音乐能力发展,和使最基础的音乐知识逐渐系统化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外在的、辅助的方法逐渐减少,而开始注重从音乐本身,如音乐语言、音乐结构、音乐体裁、音乐风格、音乐历史等方面进行学习,注重直接进行音乐作品的学习。增加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逐渐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 &&&普通学校(每周有两节音乐课)四年级起,歌唱和视唱内容逐渐从五声音阶范围进入七声音阶范围。逐渐对顺带学习过的基础读谱知识作系统的归纳。这一年的教材中有120多首视唱曲目供选择为正规的视唱练习所用。五年级增加音程的学习内容和固定音名唱法。音乐材料扩展到其他国家、民族的民间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六年级进入调式和和匈
牙利民间歌曲结构的学习。这几年中,节奏训练、多声部视唱、合唱、简单的创作练习、音乐作品欣赏、作曲家及作品、乐器知识等等,是每学年都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拓宽范围。(可参见表Ⅱ有关中年级教学内容安排)中年级阶段通过歌唱大量的合唱作品,使得儿童更加热爱歌唱、热爱音乐,也为知识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感性的积累和条件。这个阶段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的分析、概括。知识学习、技能练习更主要的是提高了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学生以听觉能力为主的各种音乐能力,促使学习逐步深入。
& &&&这里以音程学习为例,看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关系和方法的实施。
& &&&音程是相同或不同的两个音级先后或同时出现所形成的各种关系。音程是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音程横向的连接构成了旋律;音程纵向的连续又是形成和声、复调多声部关系的基础。
& &&&进入音程概念学习之前,实际上学生对音程的构成与音响早已有所体验。例如,学习了Sol-Mi两个音级以后,把Sol-Mi的歌曲唱成卡农(轮唱),或是在教师手势的指挥下,分组同时歌唱这两个音级。这时虽然还没有音程的知识概念,但是已经在实践中感觉到了音程的现象。音程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安排、利用已熟悉的歌曲、二声部的练习材料(如《让我们正确地歌唱》中的练习)等,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启发学生去发现、分析,和总结为知识的内容。
& &&&但是仅仅在概念上理解了还是远远不够的,音程的感觉和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歌唱、听觉练习。而音程的听觉训练往往又容易变得枯燥、单调,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变化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音程教学的主要原则是:
& &&&1. 通过歌唱这个直接参与的手段使学生建立对于音响的感觉和调整、控制音准。培养听觉、建立概念,要使唱做在前面。
& &&&2. 二声部、音程的练习,主要的目的是训练准确歌唱和内心听觉的发展。
& &&&3. 音程听觉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要以丰富、多变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举例:
& &&&1) 视唱旋律音程(两个音级先后出现的是旋律音程)。开始时采用两个音级的先后出现,更容易听辨清楚和控制各自声部的音准。例如:
& & .& &&&开始的音程听写也采用旋律音程形式,使第1个音级迅速进行到第2个音级。
& &&&还可以是全体学生按照教师的手势歌唱一个持续音,教师在这个持续音上哼唱出另一个音高,由学生识别音程,然后歌唱出音程的度数。例如:
& &&&.& &&&2) 分声部视唱和声音程(两个音级同时出现的是和声音程)。要求学生用听觉调整音准,逐渐建立和声听觉概念。例如:
& & .& &&&分声部视唱和声音程的开始,应选择使一个声部保持,另一个声部流动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听得更清晰,便于调整,然后再进入两个声部的流动。例如:
& &&&3) 分声部按照固定音名视唱音程,使首调唱名与固定音名相结合。例如:
& &&&.& &&&4) 纵唱(先唱音程的根音,再唱冠音)音程的度数,使音程性质的概念和实际的音响结合起来。例如:
& &&&.& &&&5) 在已给出的声部基础上按照音程度数的标记构唱(括号内是应该构唱的声部):
& & .& &&&练习时,已给出的声部可用琴弹奏,也可以由另一个人歌唱。可以用首调唱名,也可以用固定音名,或是取消各种唱名,只用“Lu Lu Lu”歌唱。
& &&&6) 以某个音级为“轴”,按照音程度数的标记,向上或向下构唱音程。这是带有游戏形式的练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轴音为Mi,和要求构唱的音程度数:
& &&&.& &&&按照标记,应该唱为:
& & .& &&&教学中,轴音可以经常变化。音程构成的要求也随教学的进度设计,可以使级进与跳进混合排列,可以包括增、减音程。歌唱时可以用唱名,也可以用固定音名。
& &&&7) 音程听写的练习,开始时总是以辅助的声部或其他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教学的要求,避免使学生突然陷入茫然、困难的境况。或是前面一个音程听错了,后面会连续错下去的情况。例如:给出一个声部,听写一个声部(括号内为应该听写的声部):
& &&&.& &&&或是在连续的听写中,相隔几个音程后给出某个音程,这像是一个“桥”,或“支点”,使学生可以对其前后的音程给以校正(有“×”号标记的地方为学生应该独立听写出的声部):
& &&&.& &&&听写的方法可以是教师在琴上弹奏已给的声部和应听写的声部,学生记谱。也可以是教师在琴上弹奏已给的声部,同时哼唱另一声部,学生听记教师哼唱的声部。还可以要求学生歌唱着已给的声部,同时聆听和记下教师弹奏的听写声部。这都是在对比的声音中、在“干扰”的多声部中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匈牙利的教学中旋律听写或音程听写的某个声部,经常采用人声歌唱,或是其他乐器,不完全依靠钢琴,目的是更广泛地发展学生对音色的听觉能力。
& &&&8) 在相类似的、音程连续的片段中进行比较、听辨,锻炼听觉的识别能力。例如以下是5个相类似的片段,教师颠倒次序,连续弹奏,要求学生分辨出正确的排列次序。
& &&&.& &&&或是在几组音程听写中,有相同的开始或相似的声部进行,使学生在比较中听辨:
& &&&.& &&&上例的D)和E)也是相比较的一组,但听写时只要求标记出音程的度数。
& &&&9) 随着教学进度的发展,音程的学习必然联系着声部的进行、不协和音程的倾向、解决和音程的功能。例如:
& &&&.& &&&练习中通过唱、听,感觉声部进行的特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归纳出不协和音程的进行、解决的规律和原则。
& &&&10) 从音程的功能性方面分析和标记音程,这是向和声听觉的
发展,为进一步的
& &&&和声学习打下基础。例如:
& &&&.& &&&以上练习中有“×”标记处是要求按照已给出的功能听写音程。
& &&&进一步的练习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经过或辅助变化音,为带有半音进行的音程标记功能。例如:
& &&&.& &&&这是更进一步的和声能力的发展,但仍是以音程的学习为基础。
& &&&11) 个人练习时,可采用从根音向冠音纵唱的形式。可以是先弹后唱——使音响
& &&&的表象更清楚、巩固;或是先唱后弹——以乐器来校正音准。还可采用在琴上弹奏一个声部,同时歌唱另一个声部,然后进行声部交换的方法。这是通过歌唱与乐器音高的协调来调整歌唱的音准。
& &&&12) 通过背唱音程的形式,移动调性高度歌唱音程的连续。这是在不同音高位置
& &&&上熟悉音程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在各个不同音高调性位置上弹奏下列音程:
& &&&.& &&&歌唱普通学校(每天都安排有音乐课)有更快的进度和更宽的领域。五、六年级的教学通过对实际作品的歌唱、分析,开始学习匈牙利和欧洲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和巴罗克音乐。并且安排更多的内容学习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注重学习风格特征,包括有特点的和声进行、旋律发展、终止式形式、节奏动机和曲式结构等等。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音乐记忆、音乐读写、即兴创作等教学内容都结合着风格特点进行学习。
& &&&三.高年级教学安排
& &&&高年级阶段(七、八年级)的教学大致有3个方面的内容:
& &&&1. 中年级教学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如视唱能力、听觉训练、欣赏分析音乐和即兴创作能力等。
& &&&2. 对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加以梳理、系统和归纳,如五线谱知识、民间音乐知识等。
& &&&3. 增加对本国音乐历史、本国著名作曲家、欧洲音乐从古代到当代的历史沿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风格和代表性作曲家的学习。
& &&&高年级教学中,音乐结构分析、和声听觉与基本知识和复调音乐能力发展,是这个阶段音乐能力培养的三项重要内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并非在高年级才开始进行,而是有的内容甚至从幼儿园时期或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训练。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对于进一步培养音乐的听觉能力、音乐的分析、理解和创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 &&&这里以一个复调教学内容为例,看教师如何综合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知识,进行基础的复调性音乐能力培养:
& &&&1) 教师即兴歌唱以下旋律:
& &&&.& &&&要求学生和教师做相隔1小节的卡农式即兴模仿。这是学生从二年级就已经开始经常练习的教学形式,学生做起来轻而易举。
& &&&2)教师仍进行即兴歌唱,但进一步要求学生在低音八度上做相隔一小节的卡农式模仿:
& &&&.& &&&然后
教师在低八度歌唱另外的旋律,要求学生在高八度上做相隔一小节的卡农式模仿:
& &&&.& &&&这两个片段的练习一个在大调上,一个在小调上,为后面将要出现的在大、小调上的书写练习作了准备。
& &&&3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了一行女高音声部旋律,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相隔两拍的下方五度卡农式模仿,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
& &&&.& &&&完成后,分几个步骤歌唱:(1)拍击上声部节奏。(2)歌唱上声部旋律。(3)歌唱低音声部。(4)两声部合唱。
& &&&4)教师在黑板上再书写一行女低音声部旋律,要求学生做相隔4拍的上方五度的卡农式模仿:
& & .& &&&学生写好后,在第3小节是采用“m r m fa s ”还是“m r m fi(升fa)s”的写法上展开了讨论。最后确定采用第二种写法。然后全体学生分别歌唱低音和高音声部,再做两声部合唱。
& &&&以上第(3)(4)步骤分别有大调和小调的练习、低音声部模仿和高音声部模仿、两拍后进入和四拍后进入的不同节拍安排。短短的两个片段的练习包含了尽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教学法的精心安排。
& &&&5)教师在黑板上又写了一行女低音声部旋律,要求学生相隔两拍后做模仿,但是要使旋律进行成反向、倒影:
& & .& &&&逆行倒影模仿是教学的进一步引伸发展。由于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基本的音程知识,也有五线谱书写能力,大部分学生可以很快完成。然后分别歌唱两个声部、再进行合唱。
& &&&6)最后是结合实际作品加深学生对于复调手法运用的理解。让学生打开教材,歌唱16世纪作曲家拉索斯的经文歌,这是一首五度关系模仿的复调作品。由于作品中的基本手法已经在以上练习中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再演唱时自然对作品中的复调形式有了更好的理解。
& &&&以上教学中,既有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又有新的教学内容。而教学的过程正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体验中、从大量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知识内容的学习,是结合实践学习较复杂知识技能的很好范例。
& & .& &&&柯达伊教育思想和方法为千千万万匈牙利青少年和人民开拓了一条通向音乐文化的宽广道路。它也积极地影响着许多国家、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的理想终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逐步实现。
& & .&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 &&&1. 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廖乃雄等译。人民
UID 252404
阅读权限 1
音乐出版社出版。
& &&&2. 玉塞 拉兹罗:《柯达伊生平画集》序言。匈牙利出版社。1982年英文版。
& &&&3. 柯达伊:《柯达伊著作选集》布西与霍克斯出版社(Boosey Hawkes)1974年英文版。
& &&&4. 柯达伊:《回顾》布达佩斯 兹内米基奥多(Zenemukiado)出版社1964年出版。
& &&&5. 沙伯 海日戈:《柯达伊的音乐教育观念》布西与霍克斯出版社,1969年英文版。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杨立梅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UID 1523741
阅读权限 1
赚金币给儿子下载歌曲
原帖由 wjcbjdx 于
23:01 发表
教师启发儿童从听觉上发现新的要素。通过视觉和其他手段进一步感受新的要素及其特点。
& &&&2) 命名认知阶段。通过多种变化的方法反复练习,使儿童熟练、正确地掌握了新的要素后,教师介绍新要素的名称。使音响 ... 赚金币给儿子下载歌曲
UID 1642631
阅读权限 1
努力支持一下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高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