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人网名越来越独立,对社会的依赖却越来越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资料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资料
&&&热&&&&&★★★
【字体: 】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资料
作者:admin&&&&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点击数:4621&&&&更新时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扩大为“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任务。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一次重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
2010年10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纳入十二五规划。
2011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一、社会建设的内涵
简单的理解就是关于社会的建设,或者说是建设社会。
社会建设区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狭义的社会建设,则主要是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四位一体”中的“一位”,它同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是基本一致的。
二、社会建设的构成
1、社会建设,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结构调整等。
2、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
3、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
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背景
社会建设理论之所以在21世纪之初被明确提出并得到全面阐述,是因为有以下三个背景。
&1、这一理论是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这一理论是在体制转轨期和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3、这一理论是在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四、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泉源。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为四位一体的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理论为当代中国开展社会事业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思想为当代中国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提供了理论资源。
马克思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着社会建设的水平。
2、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良好的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的特征之一。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建设的要求。
列宁的社会建设理论
首先,共产党是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
其次,社会建设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发扬民主精神。
再次,进行社会建设必须动员一切社会力量。
&(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前期经验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做了直接准备。
我国三代领导人的社会建设理论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
(1)提出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任务。
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初理论构想。
(2)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3)提出统筹兼顾的思想。
(4)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5)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论述
(1)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单打一,要注意综合平衡。
(3)高度重视树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
(4)强调要切实抓好社会稳定问题。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发展
(1)首先使用“和谐”的概念来表达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状态和目标。
(2)揭示了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的深层原因,统一了全党的认识。
(3)阐明了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处理好的关系。
(4)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国外有关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关于社会建设的途径,西方理论家有代表性的是“社会治理论”和“社会福利论”。
“社会治理论”强调通过社会治理来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其代表人物罗西瑙认为,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不应仅仅是政府,而应是多元的社会力量。他指出:治理“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
“社会福利论”则强调通过社会福利来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其代表人物吉登斯主张用“福利社会”的概念取代“福利国家”,也就是福利不应仅仅由中央政府提供,应该调动地方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四、社会管理的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极有秩序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1)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社会管理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社会管理思想
1、统筹兼顾。
2、维护社会稳定 。
3、加强基层民主管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管理的基本历程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近30年中,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我国建立了“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社会管理格局。
2、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02年是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趋于解体、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奠定基础的阶段。
3、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即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自觉构建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管理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高度重视经济建设。
第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把改善和发展民主作为实现公共管理绩效的保障。
第四,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第五,注重完善相关制度。
一、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社会管理范围不够扩大;2、社会管理内容进一步细化;3、人口管理的难度加大;4、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5、道德失范滑坡严重;6、新型犯罪增多;7、社会生活虚拟化;8、个体意识不断增长。
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不足
1、社会管理体制不科学;2、政府职能界定不清;3、社会管理的社会政策明显滞后;4、社会管理的手段单一;5、社会管理的主体单一;6、社会管理的投入不足。
三、当代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1、民主性;2、服务性;3、超前性
四、国外有关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
1、分权化;2、多元化;3、市场化;4、民主化
&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第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二,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增多,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四,维稳形势严峻,维稳任务加重,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开端
(2)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开始酝酿突破。
(3)构建起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4)进一步确定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
(5)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正式形成
新时期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有两个重要文献和一个讲话精神。
一是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
三是2011年胡锦涛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讲话。
(1)政府主体主要的责任是制定规则、监管调控、维护秩序、提供公共物品。
(2)市场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保障供给、实现交换、创造财富、增进福利。
(3)民间主体的责任主要是公益性和志愿性的。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目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一、建设小康社会的三个战略步骤
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一、协调社会关系
(一)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
(二)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
(三)协调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五)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六)协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
(七)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八)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九)协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规范社会行为
规范社会行为,主要通过法制建设、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等途径来实现。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解决社会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
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持以下四点要求:(1)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2)注重维护群众权益。(3)注重做好群众工作。(4)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四、应对社会风险和保持社会稳定
实现社会稳定,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合理的社会结构。
二是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
三成熟的社会心理。
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
要搞好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要位置。
二、完善保障和改善发生的制度安排
三、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改善发生的根本所在。
(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二)着力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三)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公共租凭房。
(四)继续推进扶贫开发
(五)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重点工作
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找准着力点,又要做好重点工作。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程。
(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社会管理体制,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用以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
(三)加强党员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四)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
(五)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二、现阶段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就是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二)制定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标准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乡村公路等。
(三)加强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进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就是要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四)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就是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最重要的是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五)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就是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六)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就是要提高对虚拟世界的社会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议论引导机制。加强和完善虚拟社会管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主要是完善立法、强化队伍,加强引导。
&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原则、方法与体系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
二要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三要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
四要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
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分为根本方法和具体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
与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和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相适应,必须改进社会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具体方法。
一是健全法治体系。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
三是借助道德力量。
四是发挥政治优势。
五是依靠科技支撑。
六是善于议论引导。
三、加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加强社会管理预测体系
(二)加强团结社会管理动态协调体系建设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
第二,要建立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
(三)加强社会管理应急体系建设
第一,要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第二,要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第三,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律和预案体系建设。
第四,要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第三章& 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
(政府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第三节加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第四节& 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第四章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
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及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
NOPNonprofit Organization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第二节& 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节&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
20001123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8" Month="10" Year="10811
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根本内容。
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1“”2零”。 3“”
&1)为社区民间组织正名,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认知度。(2)实行分类管理,努力使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走向制度化。(3)提供发展平台,努力使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发挥作用走向制度化。(4)配套的制度建设工作,如探索建立委托授权机制;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建立对基层民间组织的评估监管体系。
(社区保障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健全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2两委”联席会议、村民选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民主评议等项制度,搞好农村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1994320internet19955
&&&&&&&&&&&&&&&&&&
一、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
(一)经济利益关系矛盾突出
1、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人民内部矛盾归根到底是物质利益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分配领域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中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新内容。
(二)矛盾原因复杂化
1、人民内部矛盾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社会领域都有所体现。
2、不同的矛盾复杂交织、相互渗透,形成十分庞杂的矛盾网络,解决起来十分棘手。
(三)矛盾主体多元化
1、人民内部矛盾不仅表现在社会弱势群体上,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
2、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有阶层型的、有企业型的、有个体型的、有部门型的。
(四)矛盾群体的扩大化
1、矛盾领域涉及广泛,个体性利益矛盾与群体性利益矛盾并存。
2、在共同利益的趋势下,群体性利益矛盾往往造成群体性事件。
(五)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增强
1、组织程度明显提高,苗头不易察觉,爆发迅速。
2、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
二、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根源
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利益分化。
贫富差距过大,分配结果不公。
(二)政治根源
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基层组织缺乏制度规范和有益指导。
(三)思想文化根源
公众维权意识增强。
部分群众法律法规认识尚不到位。
(四)心理根源
利益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群众心理的失衡,引发矛盾冲突。
心理失衡是导致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源。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我们干事业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做到“四个注重”:
(一)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
1、坚持科学发展观。
2、继续深化改革。
3、实现依法治国。
4、注重维护群众权益。
5、提升干部执政能力。
(二)注重维护群众权益
(三)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四)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性
1、是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
2、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深化改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建立通畅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
1、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2、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
3、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1、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
2、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
3、建立健全利益调处机制。
(三)健全群众权益的保障机制。
从当前来讲,尤其要建立健全五大权益保障机制。即:就业权保障机制、健康权保障机制、受教育权保障机制、受救助权保障机制、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保障机制。
(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1、要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
2、要结合实际,坚持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
3、要建立制度,坚持职能分工与条块覆盖相结合。
4、要畅通渠道,坚持信息汇集与分析研判相结合。
(五)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
1、健全排查调处制度。
2、健全联席会议制度。
3、健全领导包案制度。
4、健全领导接访制度。
5、健全督查督办制度。
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维护群众的主体地位。
2、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3、充分发扬民主。
4、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1、信息收集制度。
2、台帐制度。
3、首问负责制。
4、限时办结制度。
5、责任追究制。
三、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1、宣传、教育工作。
2、组织工作。
3、制度建设工作。
4、转变工作作风。
5、做好“三务”公开工作。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时间:03-02&&&来源:&&&分享到:
@罗林,心理动力学取向兼故事治疗,微信号:szhswx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想到王小波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文中提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王小波经历了喧嚣暴烈的文革,感受了贫乏虚伪的宣传。文革时期,派系斗争激烈,两派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而王小波他们“双唇紧闭,一声不吭”,“显出坚忍的态度,继续向前行进”。他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对他来说,沉默是针对公开秘密的态度,是避免滥用话语权力的善意,是表达自己独立尊严的方式。无独有偶,国外也有这个时期,那是二战后初期的欧洲。加缪用小说《局外人》描述了一类人。主人公默尔所对世界疏离厌倦。对于母亲的丧事,他淡漠机械地应付;对于女友的关系,他茫然无知地周旋;对于自己的审判,他冷峻超然地藐视。这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小说,这个世界太过荒诞不经,沉默是对荒谬现实的反抗。那个时期的法国,刚刚经历二战中的沦落和血腥,死亡的伤痕仍然隐隐刻在每个人的灵魂上。虚伪的道德伦理,喧嚣的宣传话语,都无法掩盖这个社会濒死的体验。他们用沉默来坚守个人的真实情感。通过国内和国外的两类例子,似乎可以找到“沉默人格”的共性。过于荒诞和混乱的外在世界,造就了回避交往坚守自我的人格。其实在心理分析中,也重点关注过这类人格。这类人格的个体,会有与外界隔绝的感受,和人没联系没兴趣的感觉,一种世界不真实的荒诞感。他们似乎觉得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内心都是虚无,而是把更多情感投入内部而非外界。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异常鲜明丰富的,只是伴随着对外界环境的厌恶和警觉,这让他们外表表现出中立和冷漠。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他们人格的起源,或许来自童年遭受过强的外界刺激,而内心需求却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他们一开始愤怒,随后会恐惧,后来会退缩。于是,他们维持表面的顺从,但是保持内心的警惕。他们会形成自身厚厚的伪装和面具,与认为不可靠的外部维持虚假的合作,真实的自我却退缩在内心的最深处。这是一种对内心真实自我的保护,保护自己免除外界过度的刺激。但与此同时,自我却分裂了各种虚假自我的组织。强烈的撕裂和碎片感,浓浓的茫然和无方向感,在他们的内心强烈的存在着。这或许是他们需要心理咨询的地方。这种人格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注重内心生活,回避外部世界。他们很看重思维过程,倾向于科学和智力方面的追求。为了防御社会隔离造成的焦虑,他们有时会采用创造力的防御机制。事实上,很多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可以归为此类人格。他们有时对社会有愤世嫉俗的态度,更愿意内在思维中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天真无邪的孩子,只是不愿看到世界的丑陋把自己深深藏起来。这也是他们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不过如果因为社会隔离而孤独,或者出现社交方面的焦虑,他们也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他们内心的核心模式是高度敏感,害羞,容易过度刺激。他们的纠结在于亲密和疏离之间的冲突。他们害怕亲密,又渴望亲密。他们渴求真正的关爱和照顾,可又害怕爱的危险和破坏性。当出现外界过分的刺激时,他们会出现情感上的痛苦。而自身的情感过分强烈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压抑自己。对他们来说,依赖和爱是危险的。他们眼中的外界,社会是充满危险的。为此,他们放弃亲密寻求距离来保证安全,为此忍受孤立、隔离的痛苦。他们保留身体和思想上的个性和安全感,却始终无法免除对外界侵入的担忧和焦虑。他们把外界的人和物看成是危险的,咨询师需要强调个案的自身需求和安全距离。他们对治疗的态度既坦诚又害怕侵入,他们的治疗原因是被社会群体隔离感到的焦虑,或者试图克服约会的恐惧和追求其他具体社会行为。他们希望从抑郁或焦虑状态中放松。咨询师的挑战是找到一条进入个案主观世界的路径,同时不激起个案被侵入的焦虑。合理化是有效的治疗策略。也可以运用艺术和文学资源,来促成对个案感受的理解和沟通。同时协助他们缓解对外部世界的过度不安。多变的社会环境,过强的外界刺激,可能会催发此类人格的产生。这个角度看,或许可以看成一种“时代病”。这种“时代病”的核心是认同,如何容纳别人的经验,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接纳和亲密,但这个复杂的世界变得太快,他们更害怕亲密和接触的潜在威胁。这类普遍的心理矛盾中,他们选择保持自己的个性,为此抗拒外界的压力。他们渴望寻找内心的家园,有害怕成为现实的囚徒。作为咨询师,我们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但同时愿意成为沟通他们内心与外部现实的桥梁。
(编辑:dq1964)
大旗网内容聚合源于互联网论坛、博客、微博、SNS、新闻网站等,系自动分类排列,大旗网并不刊登或转载任何网站的资讯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社会人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