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盐台清朝入关是什么意思职务

清朝的两淮盐道相当于现代什么官?_百度知道
清朝的两淮盐道相当于现代什么官?
两淮盐,不是说两淮地区,淮安淮阴而是说整个淮扬地区,两淮盐场,是说淮北盐场,淮南盐场淮北盐场是淮安府,淮南盐场是扬州府管辖盐城和连云港,分别属于淮南,淮北盐场.正式官名应该不叫盐总,应该是两淮巡盐使 清朝前期,两淮盐区还设置巡盐御史,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无定品,任期一年。再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和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各盐道。盐运使具体掌管食盐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盐运使的属官有盐运司运同(又称同知,从四品),运副(盐运司副使,从五品),运判(即盐运司运判,从六品)等。 相当于海关的老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二品,以总督,中央巡视员,清朝负责食盐管制和检验的官员,无定品,两淮盐区还设置巡盐御史,从三品,盐政的官品是一。清朝前期。正部级哦,纠察属官、巡抚兼任,任期一年。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长官称两淮都转盐运使。顺治二年(1647年),调剂盐价。掌督督征课。也就是说由省委书记兼任省盐业局局长,或运司使。后改称盐政,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也就是说盐道(即盐法道与盐巡道),康熙年间由巡盐御史改置,清廷在扬州设立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
清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清朝时期的盐奴
清朝二百多年间,盐价跟现在房价一样,一直保持上涨趋势。以河北保定为例,康熙三十年,那儿的食盐零售价还是10文一斤,嘉庆九年涨到了46文一斤,光绪二十八年涨到74文一斤,到宣统三年已经是90文一斤。
从康熙三十年到宣统三年有两百多年的时间,跨越大半个清朝,盐价才涨了八九倍而已,照理说涨得也不算太离谱。但是朋友们,清代人民收入低,一壮年劳力给人家佣工一天,薪水最多也不过几十文而已,这点儿钱用来买米买面填饱家人肚皮已经很紧张了,再去买盐估计困难。
跟粮价相比,清朝盐价简直贵得吓人。雍正三年,河北市场上普通大米卖到一两银子两石,那时候两石米有300多斤,一两银子的粮食购买力至少相当于今天600元。而这一年的盐价有多高呢?每斤盐在保定零售价不低于4分银子。4分就是0.04两,折合人民币24元。
清朝政府也实行食盐专卖,那个时候的盐之所以会那么贵,究竟是因为生产成本太高,还是因为国家期望的利润空间太大了呢?先看生产成本。雍正时山东盐场每产1斤盐,官方需要支出人工费加材料费共0.0016两银子,按1两银子等于600元换算,折合人民币0.96元,但即便生产1斤盐需要近1元钱成本,也没有理由卖到24元一斤不是。
清朝1斤盐将近1元钱成本,零售价24元,每斤盐23元钱的差价,这个差价的一部分也要花在运输环节,一部分作为盐商的利润,一部分用来给负责食盐专卖的领导和职工发工资、发奖金,清政府从每引盐上可以获得1.4两的纯利润,折合人民币840元。“引”是盐商从食盐生产地购进食盐的一个批发单位,每引有大有小,大的600斤为1引,小的150斤为1引,这里1引指的是200斤。清政府从每200斤盐上能赚到840元的纯利润,平均每斤盐赚4.2元。这么大的差价当中居然只有4.2元最终进入国库,那就说明绝大部分差价并没有被政府赚到,而是在中间环节流失了。
食盐销售的中间开支很多,运输是一项,盐商利润是一项,食盐专卖机构和相关公务人员的开销是另一项。这三项当中开支最大的显然不是运输,甚至也不是盐商利润,而是每天都得向国家干部行贿。
仅仅为了取得食盐贸易的行政许可,就得花上近4万两银子,而这4万两银子当中只有1400两盖印费是上缴国库的合法开支,其他全被装进了有关领导的腰包。在拿到许可证以后,盐商们还得继续向领导们行贿。
上述大规模的行贿都是在阳光下进行的,行贿者明目张胆,受贿者心安理得,没有谁觉得不正常。在盐业发达的两淮地区,公务人员的福利、奖金、养廉银甚至衙门修建费用几乎全靠盐商掏腰包,无论国家财政还是行政官员,都把盐商当成了不用刷卡的自动取款机。还有些官员头脑灵活,跟盐商合股经营,以小博大,赚得盆满钵满。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在安徽督办军务时,曾以他兄弟名义(当时禁止官员经商)向当地盐业入股3000两,每年分红4300两,比抢劫来钱都快。事实上,盐商们未必差他这点儿股份,让他入股只是变相行贿而已。
事实上,食盐专卖和官员贪腐造就的不止是盐奴,还有大量的劣质盐。邹忠《山东盐法志》载:“盐商运盐到岸,或八两算一斤,或九两算一斤,又或掺沙带水。”意思就是盐商们为了走平成本,不光加价,还大量掺假。
(据《城市晚报》)
(本文来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6373条
评论14726条
评论14590条
评论14478条
评论9665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当前位置:
>>>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
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人获得巨大财富后,可以购买庄园等家产,被人羡慕赞扬。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C。A项错误,清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摈弃,反而逐渐的加强;BD项材料并未体现。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要考查你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重农抑商的发展: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业:
西域: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丝绸之路: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1、过程: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2、历史贡献: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1、产生的实质: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2、影响和历史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唐代:缂丝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神秘的西域: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一七《西域土地内属略》载,唐虞、三代均有交往。《山海经·大荒西经》、《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地势和风土物产有较多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些国家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较大的国家,成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楼兰等国,成为南道诸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赋,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为匈奴的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代以前的市:(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3)有时间控制2、宋代的市:(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官府控制喜爱的对外贸易:①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②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③两宋时,为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和庆元(今宁波)设立市舶司。泉州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郑和下西洋)⑤清朝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我国古代贸易,可以以唐朝为界分两段:汉至唐,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交往;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北方的战乱和经济重心南移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关联。&&(2)以友好为主。(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况:
朝贡贸易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同时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发现相似题
与“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7894274041252521262327213045121547&&  交纳巨额银两取得垄断经营权,盐商坐收暴利
& &盐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被垄断经营的对象,汉代与唐代都曾把垄断盐利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授予盐商绝对的垄断经营权,这是明清时期才有的事。
& &明初,因为北方边境大量囤兵以防御蒙古势力,所以朝廷规定盐商必须先纳粮到边塞,然后由官府视纳粮的多少颁发盐引,商人拿到盐引后才可以到盐场领盐行销,这种制度叫做“开中法”。到了明中叶,开中法逐渐废弛,出现了盐引卖不动的局面。
& &万历四十五年(1617),负责整顿盐政的袁世振开始推行“纲法”来消化积压的盐引。他把商人手中的旧引分为十纲,编成册子。每年以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为了避免新的竞争,便于管理,商人的数量受到了严格控制。每年发行新引时,都以纲册原载的商人与引数为依据,册上无名者不得加入。这样一来,那些册上有名的商人(所谓“纲商”)就得到了政府特许的垄断经营权,可以借此攫取巨额利润,而且这种权利是可以世袭的。
& &清初沿袭了明代的盐法。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叫做“引岸”)销售。然而盐引并不能随便领取,商人必须以引窝为据,证明自己拥有运销食盐特权。为了得到引窝,商人又必须事先“认窝”,也就是交纳巨额银两取得官府授予的垄断经营权。
& &在盐法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盐商的角色发生了分裂,出现了窝商、运商、场商、总商等名目,他们在食盐的流通过程中各有不同的职能。窝商,也叫业商。清初本来没有窝商、运商之分,凡是有引窝的盐商都是自己运销食盐。之后,因为一些有引窝的盐商缺乏资本无力贩运,就将引窝租给无窝的商人经营,于是便有了窝商、运商之分。
 &&窝商自己不经营盐业,而是纯粹靠出租引窝坐收巨利,是盐业垄断性的最突出的表现。运商,也叫租商。运商想要贩卖食盐,必须先向窝商缴付“窝价”,租取引窝,然后到盐运司衙门纳课领引,他们在食盐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桥梁作用。场商,是在指定的盐场向灶户收购食盐再转卖给运商的商人。他们攫取了收购盐场全部产盐的特权,所以往往采取不等价交换的手段,残酷剥削生产者。
 &&明清时期的盐法采取这种“纲商引岸”制,背后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但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国家没有太多的力量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所以倾向于采取“包”的形式,抓住实力雄厚之人,责成他们承包到底。这一点,在总商的设置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总商,又名商总,是运商中家道殷实、资本雄厚的人,盐运司衙门指定他们为总商,把散商分隶于他们名下。每年征课办引的时候,总商要监督完成,还要负责查禁私盐,朝廷如有盐政方面的举措,也往往要与总商协商。
 &&除垄断经营权之外,朝廷还给盐商以很多其他优惠条件。如允许他们“加价”(提高官定售盐价格)、“加耗”(增加每引的斤数)以及“借帑”(即从国库里借钱营运)。有了这样的保证,盐商可以说是坐收暴利。
& &在盐的收购、运输与销售各个环节,相关官员无不伸出贪婪的手
& &盐商虽然手握垄断经营权,可以牟取暴利,但是朝廷和官府并不是白给他们这些好处,而是指着他们增加财政收入,因此,他们的负担也很沉重。按照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说法:清朝初年,两淮盐区(行销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河南、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六省)的正纲盐课银原有90余万两,加上其他杂款,也只有180余万两。但是到了乾隆年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400余万两银,是原额的好几倍。而到了嘉庆二十年(1815)之后,两淮盐区每年需要交纳的款项竟然达到800余万两之多。
 &&盐商的负担还不止于行盐纳课,他们还要承受官员的额外盘剥。朝廷为了加强对盐课的征收,设置了各种机构和官员,这些官员除了领取俸禄之外,还有一笔丰厚的养廉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他们的贪污腐败行为。但是,他们仍然把盐商视为圈里的猪羊任意宰割,明勒暗扣,无止无休。
& &在盐的收购、运输与销售各个环节,相关官员无不伸出贪婪的手,雁过拔毛。道光朝的包世臣说:“淮商办运,纳请引、呈纲、力听钱粮,在运司一衙门,设收支、广盈、架阁、承发四房,出入各五、六次,遍历经、库、知、巡四首领,皆商厮名走司者主之,故商命每悬走司之手。然后转历分司、场员、坝员、监掣、批验、子盐各衙门,然后盐得上船赴岸。凡经一署,投一房,则有一次费。合计所费,殆浮正杂,而迂曲备至。”可见盐政衙门内部机构复杂,官员们层层盘剥,商人自有其苦衷。
& &当时有人指出,在所有需要与官府打交道的事情里,没有比盐商办盐更艰难繁重的了。合计下来,商人暗里支出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雍正时期,皇帝厉行改革,把很多陋规都进行透明化处理,确定下来,免得官员浮收。两淮盐区规定盐商要以“公务”的名义送给盐政每年8万两白银,以“薪水”的名义送给盐运司每年4万两白银。
 &&此外,每逢盐运使有离任或外调的,盐商也都要照例馈赠一笔重金。盐官的收入如此丰厚,难怪大家都抢着要做。如巡盐御史一职,初时只有六品,却是人人艳羡的肥差,而且一般还轮不到别人,只能由相当于皇帝家奴的“内务府”官员担任。康熙朝时,内务府官员李煦长期担任两淮盐政,离任时他还恋恋不舍,一再上奏皇帝,请求再留一任。
 &&需要指出的是,皇帝虽然屡次下旨严禁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实际上他们自己加给盐商的摊派是最大的。乾隆皇帝前后6次南巡,他口头上虽然说“一切出自内府,无烦有司供亿”,但是主要花费的都是长芦、两淮盐商的钱。盐商们争先恐后,各出奇招,以博皇帝的欢心,用度无算。
& &乾隆年间爆发的两淮盐引案,亏空达1000多万两,其中就包括“备办南巡出差银”。不仅如此,康乾以来,朝廷每次遇到重大军需、庆典、赈务、工程,需要花钱的时候,盐商们都得踊跃捐输,多则数百万,少则数十万。乾嘉年间,各地盐商报效捐输军需就达白银3000万两之多,其中两淮盐商为支持朝廷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四年(1799)到八年的短短4年之间连续6次捐输,共计白银550万两。
& &盐商引领奢侈生活方式,据说远在北京的西太后梳头时也要模仿扬州的妓女
& &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因此他们可以任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获取巨额利润。但是,由于传统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倾向于用赚来的钱购买土地或者捐纳官职,而不是扩大再生产。此外他们会把大量的钱投入奢侈的生活消费中,其中尤以居住在扬州的两淮盐商为甚。
& &扬州是两淮盐运司衙门所在地,盐商多聚集于此。据《清稗类钞》记载,黄均太是当时两淮八大商总之首。他吃一碗蛋炒饭需要耗银50两。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这碗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都是完整,且必须粒粒分开,每粒米都要泡透蛋汁,炒出来外面金黄的,内心雪白。与这碗饭相配的是百鱼汤,汤里包括鲫鱼舌、鲢鱼脑、鲤鱼白、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鳊鱼划水、乌鱼片,等等,极尽精致之能事。更令人咋舌的是,据说他吃的鸡蛋并非一般的鸡下的,而是吃了人参、苍术等药物的鸡下的,所以味道特别好。
& &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一书是扬州盐商奢靡之风的全面记录,吃喝玩乐就不必说了,据说盐商会想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来消遣。例如,选美活动搞腻了就选丑,把大姑娘的脸上涂了酱油在太阳底下暴晒,看谁更丑。又如,为了比谁更有钱,大家纷纷在金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跑到镇江金山的宝塔上把金箔往外扔,看谁的金箔第一个飘到扬州。
 &&盐商过着非常悠闲的生活,他们修建楼台馆榭,养戏班开戏院,琢磨精致的菜肴,逛妓院养“瘦马”,调脂弄粉。盐商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扬州的社会风气,当时市面上游逛着大量闲人,他们不事生产,无所事事,“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在茶馆和澡堂之间流连。扬州盐商的生活方式还具有领导时尚的作用,据说远在北京的西太后梳头时也要模仿扬州的妓女,否则就嫌不够新潮。
 &&两淮盐商的豪奢,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服务于拉拢贿赂官员的需要的。盐商尽管不满于各级官员的巧取豪夺,但他们又需要这些官员的庇护,因此他们往往要竭力备办令官员满意的物品。
& &两淮盐政高恒出身内务府,是真正的纨绔子弟,盐政事务完全不在心上,只知道聚敛财物。盐商针对其好色贪财的特点,物色美女,搜集珍玩,馈赠于他,结果正中下怀,高恒甚至可以答应将以往的亏空一笔勾销。
 &&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是位名士,风流自赏,对于黄白之物只觉得俗不可耐。盐商投其所好,花重金购买善本图书碑帖献上。卢见曾感觉这个贿赂很不俗,就欣然笑纳,之后还不断收受,乐此不疲。总之,两淮盐商用心揣摩官员的爱好,又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感染官员,使他们“入吾彀中”,豪奢风气下掩盖的是官员的贪污腐败和官商的勾结共谋。
 &&破除垄断的新制度逐渐取代了旧制度,盐商的风光不再,没落已成定局
 &&清中期以后,盐商报效捐的压力渐渐增大,又要品尝“借帑还息”的苦果,加上官吏勒索,自己生活豪奢,很多人都陷入外强中干,入不敷出的境地。为了克服危机,他们只有不断抬高盐价一条路,以致于民间出现了百姓被迫淡食的局面,民怨沸腾。而私盐则趁机大行其道,几乎占据了官盐一半的市场。
 &&官盐发生严重滞销,商人开始欠缴盐课,直接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为了增加盐课收入,清廷决心对盐法进行改革。道光十二年(1832)两江总督陶澍议准将两淮盐务改归两江总督兼管,以统一事权。之后,他大刀阔斧地将淮北引盐为票盐,也就是在那些交通不便、引商不肯前往的地方,允许资本较小的商人经营,他们不必认窝,只要缴纳盐课就给据官票,让他们凭票贩盐。陶澍的这一举措很快收到了实效,既方便了百姓,也增加了朝廷收入。道光三十年,两江总督陆建瀛又将此法推行于淮南。以后,票盐法渐渐向福建、两浙、长芦等盐区推进。
 &&纲法改为票法,从根本上取消了盐商对盐业的垄断,深刻地触犯了盐商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据说,当时的盐商对陶澍恨之入骨,设计了一种新的纸牌规则。他们增加了两张新牌,一张是“桃树”,拿到这张牌的人“虽全胜亦全负”,所以一旦拈到此牌无不痛骂。另一张是“陶小姐”,暗喻陶澍的女儿,“得之者虽全负亦全胜”,所以拿到这张牌的人无不欢喜雀跃,并且“浪语谑词,猥亵无比”。但是,无论如何痛恨,新制度逐渐取代了旧制度,盐商的风光不再,没落已成定局。
& &纵观清代盐商的盛衰过程,可以看到,他们的垄断经营权同时也是官府牟利的工具,这正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深刻原因。
&&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所副教授)
&& 资料链接
&& 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明朝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叫“引纸”――盐引;前卷存根叫“引根”。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 两淮盐引案:乾隆三十三年(1768),新任“盐政”查账,发现在他之前的20年里,“盐政”的官吏们私自“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竟达1000多万两。乾隆大怒,许多官吏和徽州大盐商都被抓捕至北京问罪,其中包括纪晓岚等知名“要员”(纪因此受到牵连,而被发配新疆)。
【】【】【】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八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