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件事表现了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后的喜悦心情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井冈山会师D.吴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井冈山会师D.吴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井冈山会师D.吴起镇会师您现在的位置: >
令我高兴的一件事
来源:www. 作者:
时间: 18:19
令我高兴的一件事650字
  人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千变万化,或喜或悲,时哭时笑。而我经历过的事情就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五彩缤纷,令我感到欣慰不已的是&&在暑假学会了游泳。  记得暑假里的一天下午,梁伯伯和他的儿子邀请我和小蒲妹妹一起到芭蕉林游泳。我高兴不已,马上换好漂亮的泳装,乘着车就出发了。一路上,风儿把头发撩起,小草、小花在路旁向我招手,一切都那么美好!  到了芭蕉林,小伙伴们纷纷奔向河水中欢笑、嬉戏。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地站在岸边。梁伯伯喊道:&晓h,快下来游泳啊!&我小声说:&我不是很会,怕被水呛着!&梁伯伯亲切地说破:&没关系,今天的水特别浅!有我这个金牌教练教你,保证你三天学会!&我迟疑了一下,慢慢地向河水里走去,梁伯伯说得没错,河水才到我的脚裸子,梁教练对我说:&孩子,别紧张,放轻松些,训练开始啦!&他首先托着我的腰,然后教我脚的动作:就是双腿伸直,然后缩回,再像青蛙一样,向后打开划水,再收回来。我跟着教练的节拍,一下一下地练习腿部动作。而两个小伙伴则在旁边为我加油鼓劲,看到他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我真羡慕,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然后我慢慢地划,只觉得水好像跟我作对似的,脚也不是那么听指挥啦。这时,梁伯伯说:&我尝试着放开&他刚放手,我便猛地往下一沉,水猛往我的口和鼻子里灌。&啊,啊,救命!我喝水啦!&逗得小伙伴打着水花直笑。梁教练马上把我捞起来,也笑着说:&小意思,想要学会游泳啊,肯定得挨喝水,别灰心,坚持练习,你一定行的!&  在梁伯伯地鼓励下,我们连续去了几天芭蕉林,我终于学会了蛙泳!可以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里畅游啦!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她一个劲地夸我厉害呢!我听了就像吃了蜜那样甜!  学会了游泳真是令我高兴万分啊!从学游泳中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啊!令我高兴的一件事500字
  有一件事令我非常高兴,你们猜?是什么高兴的事呢?嘻嘻!现在暂时不能告诉你。但看完下面的故事就知道了。  下午,天色已近黄昏,太阳慢慢地向西落去,变成一个大火球,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片片晚霞,发着金黄色光。我写完作业,用妈妈的QQ号和小姨聊天,我越聊越兴奋,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眨都不眨一下,电脑里好似有一块磁铁,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妈妈在一旁见我这么喜欢用电脑聊天,就摸了摸我的头,微笑地说:&阏饷聪不队玫缒粤奶欤蛔约鹤⒉嵋桓QQ吧!&我听了十分高兴,大声地说:&好呀!好呀!妈妈,你马上给我注册一个QQ。&说完把鼠标给了妈妈,我和妈妈一起点击&立即申请&,电脑里跑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里有妮称、密码、验码,我想了很久才想出一个好听的妮称&小水滴&,我怀着高兴的心情地输入,输完后,我用鼠标点击了提交,终于我有了QQ帐号,我开心得又蹦又跳,像一只小兔子在茂密的草丛中跳舞。过了一会儿,我怀着好其的心情,打开腾讯QQ去登录,可能是密码输错的原因,登录不进去。没办法,我又注册了一个,这次就顺顺利利地登录进去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大声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自己有了一个QQ了!&说完手舞足蹈起来,在书房里高兴得直扭屁股。过了一会儿,我就用自己的QQ和小姨聊天,我聊得可开心了。  你们现在知道已经知道什么事令我这么高兴了吧!就是自己有了一个盼望已久的QQ号,嘻嘻,哈哈。一件令我高兴的事300字
  这天,我来到学校,上课了,数学老师走了进来,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沓试卷,&要考试了!&我惊呆了,因为老师没先告诉我们,而且我上次考试很差,所以我暗暗地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考好。  下午,分试卷了,老师正念着分数,黑板上正写着&奖:进步最多的前三名,全班考试成绩前五名。罚;不及格,退步(80以上不用打)。&我则很害怕,因为妈妈说考试在90分以下回家要打的,突然,老师念到了我同桌的名字,她只考了80分,我心想&糟了,她考得这么差,我&&&还没想完,老师就念到我的名字&李仪,99分。&我一紧张,听成了89分,可我接下来听见了老师说&全班第二名。&我才恍然大悟,心里高兴得小鹿乱撞,我努力地抑制住笑,可还是笑了出来。领试卷时,老师还特别表扬了我,说我进步很快。  分奖品了,老师拿来一沓格线本,因为我即进了前五名,又是进步最多的,所以我得到了两本书,我还送了同桌,鼓励她继续加油。  今天,我真的好开心。一件令我高兴的事300字
  这一天晴空万里,我和家人来到了虹鳟鱼养殖基地。我去池塘中钓鱼。  我们来到水边,只见池塘里的水碧绿碧绿的,伸手一摸,真凉快啊!我们拿起鱼竿,钩好鱼食,往池里一甩,只见成群结队的虹鳟鱼正在欢快地游来游去,悠闲极了。它们此刻还不知道危险已经降临到它们头上了呢。我悄悄将鱼竿靠近鱼群,细细观察它们的动静和去向,把握好力度、方向和时机。  突然,一条大鱼正咬到了食,我的心怦怦直跳,激动万分,心想:快吃啊!可谁知我一时心急,抬竿过早鱼跑了。我后悔万分,早知不该心急的。&唉!&我叹了一口气。就在这时,我手中的竿颤动了,&是鱼,是鱼!上钩了!&我急切地叫起来。急忙叫人跑去拿网子,我把握好速度,不再心急,而是小心翼翼,精神集中,猛地一下我竖起了竿拉起了鱼,我成功了,鱼被&拿下&了。哈!果真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啊!就是不一样,我心中暗暗自喜。  晚上大家吃上了我钓的鱼,心里十分高兴,失败真是成功之母啊!令我高兴的一件事300字
  寒假前最后一天,是学校举行结业典礼,发放奖状的一天。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要发奖状了。同学们兴奋地全坐好了,都期待这着令人激动的时刻。  老师终于开始念名,发奖状了。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静静地听着,生怕错过自己的名字。我的心也七上八下地跳着,真希望老师会念到我的名字。老师大声地宣布获奖名单,她手中的奖状越来越少。可是还没有我的名字,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慢慢地,希望越来越小,我失望地低下了头&&忽然,我耳畔响起了:&褚嘉煦&&&这三个字。我?啊,是我!咦?是我听错了吗?不,我一定没有听错,因为老师亲自走过来把满分奖状发到了我手里。同学们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我心里也乐开了花,高兴极了。我刚要坐下,老师又宣布我获得了&校级进步生&,&知识伴我成长、英语三等奖&等奖状。  今天,是我收获最丰富的一天,也是我最高兴的一天。下个学期,我一定要取得更多更优异的!  作者:褚嘉煦令我高兴的一件事350字
  在我经历的事情中,很多事都像雨点似的,一会儿就烟消云散了,只有一件事是令我兴奋不已的。  那天,我到学校去领成绩单,当老师公布我成绩的时候,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等老师说出来我成绩时,我都吓得快晕了。&田梓彤数学99分,语文106分。&当老师说完时,同学们为我的成绩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我在我们班算中等生,排上了前十名,有的中上等生都排十名以下。所以,我听到老师的公布,热泪盈眶。放学了,我高兴得哼起了小曲,树上的小鸟像是为我唱歌,蝴蝶像是为我跳舞,太阳非常明媚,像是为我照的灯光,我高兴的好像连北都找不着了,姓什么都忘了。  回到家跟爸妈说起我高兴的原因,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爸爸奖励给我了十元的奖金,奶奶竖起了大拇指,爷爷说:&孙子真厉害,真争气。&妈妈跟我说:&你到屋里去看看奖励吧!&我想:&会有什么奖励呢?能不能是蒙我呢?&我半信半疑地走进了屋,哇塞!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电脑和电脑桌呀!实木的电脑桌配上黑色的电脑,怎么看都搭配的,我真是高兴,真想一下子蹦宇宙去。  这天是我经历事情中最快乐的事情了。令我高兴的一件事100字
  今天,是我的生日爸爸买来一个很大的蛋糕,到了晚上全家人为我庆祝生日,舅妈去电脑上买来两个泰迪熊一个是女的一个是男的,妈妈买来一个洋娃娃给我,爸爸送了我一个小包包,那颜色是粉色的上面的图案是小兔子的超可爱,弟弟来了对我说:&姐姐祝你生日快乐&。我听了弟弟的话心里非常感动,让我感受到弟弟的温暖,因为那是弟弟第一次开口说话,所以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这次的生日让我一辈子忘不掉。同桌今天真高兴450字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谁这么高兴呀?  原来,今天我们学校正在举行文艺汇演。我的同桌潘越他可爱看表演了,舞台上精彩的节目逗得他捧腹大笑。而且他今天带来了好多美味的零食,让人看了口水都垂涎三尺,总算可以让他这个吃货大饱口福了!你说,他能不高兴吗?  演出还没开始,潘越就有点迫不及待了。他瞅了瞅舞台,舞台的两边摆放着两个喜气洋洋的大灯笼气球,横额上写着&县东小学迎新年文艺汇演&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县东小学文艺汇演正式开始!&小主持人话音刚落,台下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潘越为了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拍得最大声。第一个节目是学校的&小新苗&表演的《小小冠军梦》,在市里获得了一等奖。演员们一会儿来一个&左勾拳&,一会又来一个&右勾拳&&&有好多千姿百态的动作,演员们表演得淋漓尽致,潘越一边啃零食,一边笑,搞得嘴里的食物都让他吐出来了。  最具有表现力的就是一年级一班的一个小朋友表演的电子琴演奏《铃儿响叮当》。一台电子琴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搬上了舞台。随即,演员向观众们鞠了个躬,然后很熟练地弹奏起来。&咪嗦哆,咪咪哆&&&一阵阵悠扬美妙的琴声把潘越迷醉了。只见他摇头晃脑,正为演员打节拍呢!  &&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艺汇演圆满地结束了。但那些精彩的节目永远的留在了潘越心里。演出结束了,同桌潘越却还意犹未尽。今天他可真高兴啊!六我真高兴250字
  5月17日我们和何老师登上了去海洋馆的车。我们在车上,蹦蹦跳跳真是高兴到了极点。  过了大约十五分钟我们就来到海洋馆的脚下。  我们来到海洋馆里,啊!真是漂亮极了。墙壁上挂这各式各样的海螺,其中我最喜欢&七星指&。海洋馆里,还有鳄鱼、海龟、热带鱼&&  我们在那里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又到休息去休息,一会儿又听何老师讲故事。3点半时,何老师叫我们打车回家,可是我们都有点不情愿,何老师好像看出都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她就说&好吧我们就多玩一个小时吧&。我们不知有多高兴啊!  我又到了购买纪念品区,用两元钱买了一个小海螺。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吧:你用海螺捂住你的耳朵的耳朵,你就会发现有像风吹过大海的声音。  时间像风似地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这时已经到四点半了,何老师说&4点半了我们也应该回家了吧&。读了《没头脑和不高兴》有感650字
  看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有趣好笑的故事书后,我不禁笑了起来。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想笑呢!  这本书介绍了两个小朋友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没头脑不是不聪明,只是做事总想打个折扣,而且很马虎,常常丢三落四,因此总挨批评。可&没头脑&并不在乎。他长大后当上了工程师,设计了一座三百层的摩天大楼做少年宫,里面有剧场,有运动场,有游艺园&&总而言之,应有尽有。可就是忘了设计电梯,要去二百二十五层楼去看场戏,得背上干粮,被子,上下一次要一个月。而&不高兴&为什么叫&不高兴&。其实,他不是不会笑,而是固执任性,总不愿与他人协调配合。有一次,他跟人搭档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却总不高兴按照剧情的要求被武松打死,结果急坏了台下看戏的小朋友。说简单点,就是别人让他上西,可他并不乐意,偏上东。你们看,这就是他们名字的由来。  读完了这本书,我又很多的感悟想与大家分享。其实,&没头脑&和&不高兴&两个人物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没头脑&告诉了我们做事要仔细,无论什么事情,都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否则必定会徒劳无功。也告诉了我们在学习上,工作上更要仔细,如果你建好了一座大厦,但却忘了装电梯,那前面的坚持和汗水不就白费了吗?所以,在生活上,只要你细心,坚持,努力,什么事情都会成功。而&不高兴&告诉了我们要用微笑善待每一天,与别人也要团结相处,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那和每一个人都会和睦相处的。如果你每天板着脸,自然就觉得身边每一样东西都不好。那换一种想法,你每天都笑嘻嘻,乐呵呵的,那就会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美好,我们也应该多发现大自然中许多的乐趣,自然就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的的确很多,只要我们慢慢领悟,大自然中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人与事,那必定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快乐! 六玩得真高兴600字
  一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去找邻居家的好朋友妮妮、靓靓、小月、格格和小天玩。  靓靓拿出了一张画着没有鼻子的脸的纸挂在小区的围墙上,拿出一只铅笔和一块手帕。靓靓说:&今天,我们玩画鼻子的游戏吧!&我们欢呼起来。妮妮自告奋勇地走上前来第一个画。  靓靓用手帕蒙住妮妮的眼睛,让她原地转三圈,然后靓靓喊:&开始!&妮妮摸索着走到画前,刚准备画我们就哈哈大笑,她好像被我们吓到了,犹豫了好一会儿才画了上去。我们顿时笑得前仰后合。妮妮连忙把手帕拉下来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来,笑着说:&鼻子掉了!哈哈哈&原来她把鼻子画到了脸的下面。  终于轮到我了,我既兴奋又紧张,心想:如果我画不好可咋么办?我可不想被伙伴们嘲笑。我先暗暗地在心里记牢了鼻子的位置,然后用手帕蒙住了自己的眼睛,再在原地转了三圈,最后我自信满满地一步步走上前去。我一会儿撞到墙,一会儿撞到树,一会儿又踩到石头被绊了个趔趄,当我来到画前的时候,已经&伤痕累累&。我在画上摸索一阵,正准备落笔,伙伴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指挥起来&向上!向上!&,&向下!向下!&,&错了,错了,应该向左&我都被他们弄糊涂了!  我仔细地想了一下鼻子的位置,努力不受伙伴们的影响,终于画了上去。还没等我画完,大家就哄堂大笑,妮妮的眼泪都笑出来了,靓靓笑得直不起腰,格格笑得捂着肚子直跺脚,天天指着画大叫:&妖&&妖怪!&,我连忙扯下手帕一瞧,原来我把鼻子画在了眼睛里!  这个画鼻子的游戏真是太有趣了!我们一群小伙伴一起玩得真高兴!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www.,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令我高兴的一件事作文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
/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 
毛衣缘  事情还要追溯到中央红军翻越第三座大雪山——海拔 4800 多米的长板 山前夕。  这一天,“长征四老”坐在卓克基的一间房子里侃侃而谈,笑语不绝, 显得那样乐观、祥和、融洽。正说笑间,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看上去十分文 静,秀气的矮个子女战士走了进来,她把一件缝好的衣服交给了坐在炕上的 谢老。谢者接过衣服,仔细地端详着。 “行吧?”女战士似乎有点不安地问道。 “缝得很好,谢谢你。”谢老抬起头来,笑眯眯地回答。  原来这个女战士名叫王定国,是红四方面军文工团第三团的宣传员。谢 老也是昨天才认识她的。  因为马上要爬雪山了,昨天部队给每一位同志都发了一团羊毛,要求自 己缝制衣服,以备御寒。可是谢老不善缝补,正急着想找人帮忙,在一个山 坡上偶然碰上这位女战士,谢老诚恳地说:  “同志,请你帮帮忙,帮我把这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 羊毛衣,过雪山草地时好穿。行吗?”“行!这还不容易。”女战士爽快地回答。  老人们看着这件虽谈不上美观但却相当实用的毛衣,又看看王定国,满 意地笑了。王定国向老人们道别,谢老特意嘱咐道:“小王同志,你们过雪山草地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了?回去告诉同志们多准备一点辣椒,过雪山吃一 点,可以御寒。俗话说,三个红辣椒,顶一件大棉袄呀!”王定国满怀喜悦,欢快地离去了。大概是缘份吧,这次偶然相见,竟使他们在后来结成了革命的伴侣。五、死而复生的独臂将军——晏福生“向晏福生同志默哀三分钟”  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夕,党中央决定组织静(宁)会(宁)战役,准 备在这一地区打击刚从长沙北调、立足未稳的蒋介石嫡系部队胡宗南部。  10 月 4 日,红二方面军以六军团为右纵队,以二军团及三十二军为左纵 队向通渭进发。由政委晏福生、师长张辉率领的红十六师担任右纵队的前卫。 他们从两当县出发,向西北方面拓展,边打边进,开辟通道。  行至娘娘坝,获悉镇内守敌不多,晏福生和张辉随即各率兵一部,一阵 猛打猛冲,全歼了守敌。不幸的是,正当部队在清理战利品时,困守在河对 岸的敌军,突然居高临下从碉堡中向街内扫射。弹雨中,师长张辉中弹壮烈 牺牲。看到此景,晏福生大吼一声,“机枪掩护,一营跟我上!” 在一片“为张师长报仇”的怒吼声中,一营官兵随晏福生冒着弹雨淌过河水,在一阵手榴弹的爆炸声中,碉堡里的敌人顿时被炸得鬼哭狼嚎、血肉 横飞。对于担任前卫部队的红十六师来说,这次北进转移的途中最危险的莫过于盐关镇遭遇战了。红军的连续奔袭,使得胡宗南手忙脚乱,他四处抽兵, 紧急围堵。10 月 7 日,当晏福生率部由天水镇行至罗家堡时,突然与由盐关 镇出来堵截红军的胡宗南部队遭遇。这一仗打得十分艰苦,虽经多次激战,依然不能脱离战场,并且在战斗中师参谋长杨■、政治部主任刘礼年相继负伤离开了火线。晏福生深知责任 重大:如果不能杀开一条血路,不仅红十六师危在旦夕,整个红六军团都难 逃厄运。他镇定了一下情绪,环视了一下战场,看着像苍蝇一样麇集的敌军,想道:“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硬拼不行,还得智取。” 于是,他命令三营猛烈攻击敌队形比较密集的右翼,以便迷惑敌军。随即又来个暗渡陈仓,指挥其余的几个营向北突击,很快杀出了一条血路。在红六军团模范师的掩护下,军团直属机关和后勤部门,从红十六师开辟的通 道中冲出了封锁线??看着军团的大队人马迅疾有序地从眼前通过,晏福生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正要率部撤离,“轰隆”一声,敌机投下的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 的右臂被炸断,顿时血如泉涌。  警卫员向章德和麻婆子冲上前,扶住晏福生,其他两位同志也赶紧冲上 来给他包扎伤口。晏福生看了看冲出包围圈的部队,又看了看继续朝上攻击 的敌人,明白自己今天是凶多吉少。他忍着巨痛,冷静地用左手从内衣口袋 里掏出密电码,交给向宣德:“这个,你负责带出去。”“晏政委,你——”向宣德想说点什么。 “不要说了!”晏福生又从地上捡起驳壳枪,在裤腿上蹭了蹭土,庄重地递给麻婆子:“大个子,你有劲,这个你带上。” 到此,几个同志已明白了晏福生的意图,他们一齐拥上来,不容分说,架起晏福生就走。 晏福生急得大叫:“快把我放下,你们赶紧走!”“不,要走一起走,要死死一块儿!” “混帐,你们好胳膊好腿,革命还需要,还不快走!” “可革命也需要首长呀。” 看了看愈来愈近的敌人,晏福生毅然决然地说:“我命令你们快走,要不我枪毙你们!” 大家大吃一惊,但仍然不肯离开。“大个子,给我枪!”晏福生伸出左手,说道。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大家一看晏福生要动真格的,只好挪动脚步,一步三回头地朝前走去。 看到他们那恋恋不舍、磨磨蹭蹭的样子,晏福生心里十分着急;生怕他们被敌人抓住。于是,他便果断地从高山坡上往下纵身一跳,决心摔死,不 料被酸枣棵子、粗蒿草秆子七阻八拦,却轻轻地滚落在山坡下。他看了看四 周,发现身后有一个土窑洞,便毫不犹豫地滚了进去,使得窑口连一个脚印 也没留下。土窑洞口小肚子大,晏福生在窑洞里又一连打了几个滚儿,才钻 到最里头。  对面山头上的敌军一看有人滚落高山坡,大叫“抓活的”,就扑了过来。 向宣德他们折转身一阵猛冲,消灭了十几个敌人,然后就到坡下去找晏政委, 可没有找到,都以为他牺牲了,便匆匆离开,紧跟部队朝北转移。向宣德他们撤走后,一个大个子敌兵端着枪在草丛中搜来搜去,嘴里还嘟囔着:“怪事,明明看见一个人滚下来,怎么就不见了呢?”转着转着, 他也发现那个小窑洞,贼眼一下子放出光来,想象着可能到手的赏钱,手心 直痒痒。他弓着腰,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朝洞口走去,越走近他越生疑:“他 妈的,怎么连个脚印都没有,活不见人,死不见鬼,这红军真是天神?”他 沮丧而又不死心朝洞里喊了一声:“红军长官,出来吧!”听听没动静才悻 悻而去。想发财的龟孙子有的是,这刚走一个,又来一群。晏福生在洞里就听到有人喊:“班长,这里有个洞!” “好,你进去看看。”刚才喊叫的那个士兵一愣,一摸后脑勺,真害怕丢了吃饭的家伙。正踌躇间,班长又发话了:“愣什么?快进去给我搜!” 这家伙眼睛突然一亮,指着前面那个大个子士兵留下的脚印说道:“班长,你看这崭新的脚印,分明是红军长官刚刚跑掉。”其他士兵也害怕进洞,纷纷附和着:“就是就是,人家才不傻,猫在洞里等我们来抓。” 敌军班长大手一挥:“给我顺着脚印追!” 晏福生高度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了下来,加上断臂失血过多,他晕了过去。  通过封锁线后,军团政委王震听说晏福生受了重伤,放心不下,特地派 模范师师长刘转连带部队回到十六师激战的地方去寻找,走遍了所有的山头 阵地,都没有找到。于是,军团上上下下都以为晏福生牺牲了。在胜利渡过 渭水到达目的地,总结战斗经验时,王震政委在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沉痛地提 议说:“请大家起立,向晏福生同志默哀三分钟。” 这已经是第二次“默哀三分钟”了。早在 1935 年 4 月的一次战斗中,担任红十七师四十九团政治委员的晏福生发现一股敌人突围逃跑,因来不及调动部队,就和警卫员向宣德尾追而去。战斗结束后,发现晏政委和警卫员不 见了,大家都以为他俩牺牲了。于是团长在总结大会上提议为晏福生默哀三 分钟。正当大家悲痛之时,晏福生和警卫员身上挂满长短枪枝出现在追悼会 现场。他诙谐地说:“革命没成功,阎王老子不收我!”这一次,晏福生还能逃脱劫难吗?“怎么又冒出一个晏福生?”多亏了穷苦百姓的救助,晏福生才再次从死神那里走了回来。 敌军走后,晏福生在窑洞里一直昏睡到次日清晨才醒过来。他正感到断臂疼痛难耐,忽听洞外由远及近传来了脚步声,他一激灵,心又悬了起来, 难道敌人又回来了?他屏住气息,侧耳倾听。此时,从洞口传来了浓重的当地乡音。 “黑娃,昨天我亲眼看到国民党在这里搜查了几次,说是要抓一个红军长官,可就是没捉着,你说他会躲到哪达(里)?”“大(爹),他会不会 躲到这圈羊的洞洞里?”  晏福生从暗处往洞口望去,发现是一老一少穿着破烂的当地百姓。从对 话的口气也可以判断出,这爷儿俩是红军的同情者。他的心中涌起一阵热浪, 感到有了希望。他在窑洞里答腔:“老乡,我在这里。” “哇,果然在里面。”父子俩惊喜地钻进洞里把晏福生架了出来,救到了家里,又是喂米汤,又是把山药蛋剥了皮给他吃,直把个晏福生感动得热 泪盈眶,一个劲儿地说“谢谢”。年长的父亲连忙摆手,“客气个啥哟,你 们红军为咱们穷苦百姓打天下,那才叫不易呢!”肚子里有了东西,人也就感到有了精神。晏福生就开始着急要去赶部队。他掏出私章交给父子俩,说道:“你们父子腿脚利索,人熟地便,若能见到 红军,就把这个交给他们,红军就会知道我没死。”说完就起身告辞了。从此,晏福生开始了追赶部队的路程。就像是老天爷故意开他的玩笑一样,晏福生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10 月 8 日,晏福生赶到刘家坝,红六军团却到了横门镇;9 日,他找到 横门镇,军团又开到达门镇;10 日,他来到达门镇,部队却又进至盘安镇;?? 如此一来二往,他的体力渐渐不支了,只好走一会儿,躺下歇一会儿。终于, 他来到了渭河边。他斜倚在河坝上,望着滔滔的河水想,雪山草地都闯过来了,眼下小小的渭河还能挡住去路?于是,他振作起精神,扑腾扑腾朝河心走去。 好不容易快到对岸了,晏福生又被岸上碉堡里的敌人发现,一排子弹落在了水里。他一个急步闪身,躲在了河边的一块巨石后面。  枪声停了,晏福生正待起身,忽听一声大吼:“站住!”他猛地抬起头 来,只见一个头戴瓜皮帽、身穿黑缎马褂的胖家伙站在面前。“你是掉队的红军长官?” “不是。”“做啥的?” “伙夫。”  “长官也罢,伙夫也罢,都是你们把我家的粮食吃光的!”看样子,这 家伙是个老财主。他朝晏福生的腿上狠狠地踢了几脚,阴险地说:“老爷看 你伤得不轻,料你也活不了几天,懒得喊人抓你,否则你今儿休想活着走!” 说罢,狂笑两声拂袖而去。  晏福生恨得牙根直痒痒,他朝老财主啐了一口,暗道一声,“你咒老子 死,老子偏不死。老子还要带部队回来收拾你们这帮乌龟王八蛋!”离开渭河岸,晏福生架着断臂,铆足劲,踏上了继续寻找红军部队的艰苦历程。  10 月的大西北已届初冬,特别是晚上,更是寒风凛冽。身着单衣的晏福 生拼命赶路,希望借着自身产生的热量御寒,不料越这样体质越下降,越抗 不住寒冷。  一天深夜,他实在走不动了,就钻到草垛里面睡觉。身上刚一暖和,就 觉得断臂挠心似地痒痒,待到天明打开裹伤口的破布一看,“啊!”只见一 条条白蛆虫在伤口上爬来爬去地乱拱!他的身体垮了下来。当他走到大水头 地区时,终于支持不住晕倒在路旁。  朦胧中他似乎听到有人在身旁议论着什么,睁开眼睛一看,见是几个衣 衫褴褛的庄稼汉,就无力地央求道:“请你们把我抬到红军那里,到时会给 你钱的。”“你是红军?”庄稼汉问道。 “是的。”晏福生肯定地点点头。  “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我们怎么能要红军的钱呢?”几个老百姓说 着很快找来了门板,将晏福生抬上,天黑时分就赶到了驻扎在黄河岸边的红 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的一个师部。  因为传说晏福生已经牺牲,因此当他自我介绍说是红十六师政委时,这 个师的师长还不大相信,提了不少问题,诸如军团长是谁、互相是否认识等 等。当听说萧克已调任三十一军军长一职时,晏福生急忙说道:“请你给萧军长发电报,说晏福生还活着,请他派人来接。”  萧克接到电报,十分纳闷,对徐继海说:“怎么又冒出一个晏福生,莫 非是假的?”等到徐继海将晏福生接到军部,两人相见,悲喜交集,萧克抚摸着晏福生的断臂,心疼地说:“你受苦了!” 晏福生的伤势严重,拖得又久,必须截肢。限于条件,萧克派人将他送到了红四方面军卫生部,由人称“一刀准”的卫生部长苏井观给他做了截肢手术。  晏福生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即奉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之命 担任了西路军干部团政委一职,从此,他又开始了新的征战历程。  千里讨饭回归路  1937 年 3 月中旬,西路军兵败祁连山,演出了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悲壮的 一幕。晏福生所在的西路军干部团也随之解体。此时,晏福生只有一个念头: 他要回到河东去,要找中央去,要找红军去!  干部团刚刚解体的时候,晏福生和剩下的人活动在一起。独臂,此时倒 成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他常常出去给大家讨饭,后来他想,长此以往也 不是办法。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大家分散东进。可是大家都不愿离开他,他只 好又一次以上级的口气说:“我是政委,有为党为红军保存力量的责任,让 你们走是我的命令。”  大家拗不过,只好穿起他给找来的破衣服,分散前进了。此后,晏福生 便一个人日宿夜行,凭着推断辨别方向,朝东北疾进。  一天午后,他走饿了,从口袋里掏出讨来的青稞饼子啃。突然一条饿狗 扑上来抢食,他急忙靠墙迎战,青稞饼子保住了,但唯一的左手却被狗咬伤, 并开始发炎、化脓。  最惊险的一次奇遇要算大战饿狼了。有一天,由于他连日奔波,疲惫异 常,走着走着脚下一个踉跄,趴在荒野里打起了呼噜。正当他在梦里遇见贺 龙、王震,伸出左手握手时,衣服“哧啦”从肩头扯开。他一激灵猛醒过来, 原来是一条狼。趁狼还没下口,晏福生冷不防纵身一跳,双脚轻轻落在饿狼 的侧后,抬脚、飞腿,向饿狼的胯下“嘭”地踢去。狼先是吓了一跳,旋即 两眼冒着蓝光向他扑过来。待狼四条腿刚落地,晏福生又飞起一脚重重踢在 狼的屁股上。饿狼朝前一个扑身倒地,晏福生顺势抡起讨饭用的打狗棍,“嘿” 地大吼一声,打在狼的腰上。饿狼一个滚身,嗥叫着一瘸一瘸逃走了。就这样,晏福生历尽艰辛与磨难,终于从火烧崖地区东渡黄河,来到夏官营。  这一天,天色已晚,他正沿街找饭吃,看到一个长工院里的长工们端着 小盆儿似的粗瓷碗,“呼呼”地朝嘴里扒饭,他一下子饿得走不动了。“乡党,还没讨下吃食吗?”看到一个断臂的残疾人,长工就好心地问道。另一个长工见状就说:“怪凄惨的,来,来,吃一碗。” 晏福生进了长工院,和大家边吃边扯闲话。一位老长工突然觉得来人不凡,便问:“听乡党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你怕是——”“红军伤员。”晏福生信任地接过话头。 “噢,怨不得我看你不像庄稼人。” “不,当红军前我也和大伙一样给地主当长工。” 晏福生在长工们的热炕上美美睡了一觉,翌日天不亮就起身向镇原城紧赶。长工们告诉他;镇原城里驻着红军。眼看就要到家了,他心里高兴,脚 下生风,终于于 1937 年 3 月底来到了镇原城下。  接见他的,又是三十一军军长萧克。劫后余生,老友重逢,千言万语不 知从何说起,化作一记重拳捶在了对方肩头上。晏福生在镇原城休息了几天便向延安出发,党送他上了抗日军政大学。六、被迫长征的外国传教士——勃沙特又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是一个差点被历史所湮没的故事。 几十年来,大家只知道军事顾问李德曾以唯一参加长征的外国人而闻名于世。然而,还有一个在长征的红六军团中生活了 18 个月的外国人,却鲜为 人知。他就是瑞士籍英国传教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  这个故事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 里先生引出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索尔兹伯里先生受斯诺写作《西行漫记》 一书的鼓励一直想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走一趟,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83 年 8 月,他终于得到了来自北京的消息:通往长征的大门打开了。1984 年,年届 76 岁高龄的这位著名美国记者来中国采访有关长征的故事。他不顾 年老体弱,重踏当年红军长征之路,遍访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老红军,精心收 集与长征有关的各种资料。他在采访了当年的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之 后,来信提了一个问题:  “我还有一个问题,一个法国传教士(为英国之误,下同。——作者注) 及一张法文分省地图有关的问题。我读了有关这件事的一本书,书中谈到一 位名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的法国传教士说,他曾经在你的部队里呆了 18 个月??书中写道,他对于红军的非凡能力和严明的纪律,印象非常深刻。” 索尔兹伯里的一封信使一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传奇经历,清晰地浮现在萧克的回忆里。  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自从 1934 年 8 月 7 日从江西遂川出 发,转战数千里,历时 50 余天,经过无数次生死血战,终于突破了湘、桂、黔 3 省敌军的包围,按照中央的意图,正向黔东与贺龙率领的红军会合。10月 1 日,红六军团在贵州的施秉与黄平之间,突破了黔军阵地,并袭占了黄 平老城旧州,还在城内的一所教堂里发现了一张一平方米的贵州省地图。萧 克接到报告十分高兴。因为红六军团从湖南进入贵州,一直用的是旧中国中 学生课本上的地图,图中只有省会、县城、大市镇和大河流、大山脉,行军 作战十分不便,经常走冤枉路或因地势、敌情不明而给部队带来不必要的损 失。萧克急命人将地图拿来,可打开一看就傻了眼,这是一张法文地图!萧克正在为此事着急的时候,又接到一个报告,在向旧州进发的路上抓住了几个传教士,询问怎么处置。萧克毫不犹豫地说:“先扣起来。”这一 时期,红军对传教士的印象不佳,总以为那是外国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产物, 多数都是帝国主义的侦探。因此萧克作出这一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  萧克突然想到了那张法文地图,就问道:“他们中间有没有懂法文的 呢?”了解之下,果然有一个名叫勃沙特的牧师既懂法文又能讲一点汉语。 萧克高兴地说:“快快有请!”  此时的勃沙特在押解之下经过一天的行军,浑身疲乏极了,躺在床上正 想睡觉。忽然有人来叫他,说是萧克军团长有请。他连忙坐起来穿好衣服, 随后赶到一座作为司令部的民房前,同早已等在那里的萧克将军见了面。此 时天色已晚,两人来到一张小方桌的旁边,把地图打开,借着一盏微弱的蜡 烛,开始翻译地图。萧克将军指着一个个法文地名,要勃沙特读出中文。勃 沙特按照他的指点,把一个个山川、河流、村镇的中文名字说出来,并一一  标在图上。蜡烛光随风闪烁,若明若暗,他们两个也从互有戒心开始了融洽 的交谈。当他们把地图上许多重要的地名译完,已近三更。萧克后来在给索 尔兹伯里的回信中谈到:“对我来说,这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 得到这样一张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我们多么高兴啊!虽然在那以前,我 们对于传教士的印象不佳,但这位传教士帮我们译出了这张地图,而且在口 译时,边译边谈,提供了不少情况,使我在思考部队行动方向时,有了一定 的依据。在合作之后,固有的隔膜无形地消除了不少。尤其令人难忘的是, 我们后来转战贵州东部直到进入湘西,其间全是靠这张地图。”  初次相见,萧克给勃沙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年仅 25 岁的萧克将军,热情洋溢,生气勃勃,是一个充满渴望与追求精神的 红军将领。萧克对贵州东部地区的情况了解得十分仔细,而勃沙特则尽其所 知,全部提供。萧克对此次合作很满意,勃沙特的帮助为他决定今后的行动 方向提供了依据,他对传教士的看法逐渐改变了。  勃沙特以为他与萧克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促成他们一行人的被释放。他想 错了。第二天,红六军团的保卫部长吴德峰来找他谈话,由于红军的行动方 向需要绝对保密,他们暂时还不能离开红军部队,同时希望他们为红军筹措 一定的款项或医药用品。晚上,他们被带进一间房子休息。红军送来了他们所有的东西,就连银元也如数奉还。勃沙特的妻子被安排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窄床上,他自己也 睡在南方式的躺椅中,而同他们在一起的士兵们则睡在地上。勃沙特心想, 看来他们是受到优待的。至此,勃沙特正式开始了红军中的生活。“老薄”的赞誉  勃沙特生于 1897 年。当时,他的父母已从瑞士移居英国。20 年代初, 当他还是一个年轻人时,就被教会派往中国,在贵州境内镇远、黄平、遵义 一带传教,并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薄复礼。也不知他要复哪门子的“礼”。 人说无巧不成书,就在他来中国 12 周年的纪念日 10 月 1 日,他与红六军团的部队不期而遇。 这天,勃沙特一行离开旧州回镇远。当时他们已经知道红军就在附近,因为听说红军都长得青面獠牙,还要共产共妻,勃沙特心里十分害怕,一路 上也就格外小心。  好歹一路无事,投宿的村庄马上就要到了,勃沙特一行的紧张情绪稍稍 放松了一点。正当他们一个个暗自庆幸之时,突然,从山坡背后的林子中, 走出了一群持枪者,喝令他们站住。勃沙特一怔,看着这群穿着五颜六色衣 服,戴着长舌帽的持枪者,心想,这就是红军吗?是的,这就是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的战士们。 和勃沙特一起被抓的还有另一个传教士是阿诺利斯·海曼以及他们两人的妻子和海曼的孩子。不过,妇女和孩子很快被释放了。勃沙特和海曼被迫 参加了长征。海曼呆到 1935 年 11 月 18 日,共 413 天;勃沙特呆到 1936 年4 月 12 日,共 560 天。  勃沙特刚开始经历的那段行军生活正是红六军团不断打破敌人围剿,努 力向黔东进发,与二军团贺龙所部红军会师的前夜,其紧张和艰苦程度是可 想而知的。每天,天还没亮,部队就开始行军,一走就是一整天,有时晚上 也不休息。贵州地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勃沙特随着红军队伍艰难 地走在山道上。大雨滂沱,黑夜茫茫,崎岖的山道似无尽头。这对于第一次 过行军生活的勃沙特,的确苦不堪言。当时,红军曾尽量予以照顾,他的鞋 子破了,有的战士从脚上脱下鞋来给他穿,睡觉时总是让他们睡在室内用稻 草铺就的床上或者寺庙的地板上。用勃沙特的话说,这在当时是最好的待遇 了。但他还是忍受不了。他甚至担心红军会在某个地方突然把他杀掉,或者 在一场战斗中被打死。有时候,他也真想一死了之。有一天,会师后的红二、六军团行军队伍,在贵州东部的山道上婉蜒前行。勃沙特也走在队伍中。这时,一个骑马人从队伍旁边走过。勃沙特抬眼 望去,只见那人壮实、威武,举止不俗,尤其是鼻子下面的那撮黑胡子,格 外引人注目。“他是谁?”勃沙特小声发问 “他就是贺龙。”有人顺嘴答道。  啊,他就是贺龙。勃沙特猛然想起他的一个朋友曾与贺龙有过交往。那 是贺龙在芒江一带的部队中任职的时候,勃沙特的朋友贝克尔在那里办了一 家医院。贺龙到该院参观时,对贝克尔的事业很是赞扬。后来,贺龙的一位 侄子有病,就是贝克尔医院的医生给治好的。对此,贺龙将军还写过一封热 情洋溢的感谢信。  勃沙特想,如果让他的朋友贝克尔来说服贺龙将军,也许有可能释放他 们。于是,他给贝克尔写了一封信。贝克尔果然没有辜负勃沙特,他曾几次 派人带着信件前往联系。在贺龙的司令部里,代表们受到了热情接待,但贝 克尔的要求却未能如愿。贺龙笑着对贝克尔的代表讲:“你们不要寄希望于  我同贝克尔先生往日的友情。在新的政权里,一切友情甚至家庭联系,都要 服从共产主义原则。”  这件事使勃沙特感到,贺龙已经不是传说中的贺龙,而是一个有共产主 义理想与原则的红军将领。  勃沙特白天跟着红军长途跋涉;晚上又同红军一起宿营。日子长了,他 对红军的观察也就逐渐深刻起来。  他觉得红军很注意学习。每到一地,不管停留多久,差不多每个单位都 要选一间较大的房子作为学习场所。即使找不到,也会自己动手造一间结构 简单的草房,面向入口处挂上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红军官兵就在这里学习 和进行其他活动。红军的政治教育经常不断。部队宿营后,常召开一些会, 围绕为什么要反对国民党,为什么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议题,大家各抒己 见。部队在行军时,首长们先要讲话,呼口号,途中,随时可见个别谈话的 情景。对新入伍的战士,下的功夫还要多。  他对红军的娱乐活动也特别留意。尽管生活艰苦,战斗频繁,但部队的 情绪很高,常有歌声。歌词的种类很多,有《国际歌》,有反对日本侵略中 国的,有当地的民歌,甚至还有提倡讲卫生的歌曲。红军战士的游戏常常使 勃沙特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比如“丢手绢”、“猪和口哨”等,虽谈不上有 多高的艺术水平,但很能活跃部队的气氛。红军也偶尔化装演戏,有的水平 还相当高。有一次,勃沙特在黔西县纸厂附近观看了红六师演出的具有反蒋 抗日内容的活报剧,当“蒋介石”出现在戏台上,向“日本鬼子”点头哈腰 的时候,台下发出了“打倒蒋介石”、“不做亡国奴”的愤怒吼声,演出吸 引了大批观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令勃沙特喷喷称奇。勃沙特对于红军部队中不赌博、不抽鸦片大为惊讶。他觉得,在中国,能看到这么一大群人不抽鸦片、不赌博,的确令人不可思议,因为他知道, 抽大烟、赌博是国民党军队的痼疾,有的地方军阀部队的官兵甚至被称为“双 枪将”(一杆步枪,一杆烟枪)。当他了解到,有些新战士入伍前抽鸦片, 入伍后就戒掉了,更加感到这支队伍非同一般。红军部队严明的纪律更是勃沙特亲眼所见。有一次,为防空袭,他们跑进了果园。金秋时节,抽子树上果实累累,对于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这些 东西实在诱人。但勃沙特发现,战士们除了多看上几眼外,却没有一个人伸 手去摘。红军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俘虏政策给勃沙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亲眼看见红军医生为俘虏医伤治病,对愿意回家的还发给路费。有一段时间, 勃沙特与国民党军队中将师长张振汉关在一起。张振汉是敌四十一师师长, 曾率部在湘鄂西“围剿”红二军团,是贺龙的老对手,在忠堡大捷中为红军 生俘。张可以说双手沾满了红军战士的鲜血。勃沙特断言,张振汉必死无疑。 然而,红军不仅没有杀张振汉,而且还拿出最好的药为他治伤,在他表示愿 意为红军服务时,贺龙还安排他到红军学校担任了培养营以上干部的高级班 战术教员。红军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俘虏政策,征服了千千万万国民党官兵。 随着时间推移,勃沙特还发现,部队的官兵对他的称呼也渐渐地变了, 一开始叫他“大鼻子”、“洋鬼子”,后来叫他“薄牧师”,最后,有人叫 他“老薄”了。他也经常被叫去翻译外国报纸。有时,他还被请去为红军演唱,不过他唱的是谁也听不懂的所谓“圣歌”而已。 通过自己的观察,勃沙特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些被国民党当局和西方报纸称为“匪徒”或“强盗”的人,实际上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并实践着其 原理的人,他们正在创立以苏俄为范本的另一种形式的苏维埃。复活节的礼物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期间,在逐步了解了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耳闻目睹红 军的真实情况之后,勃沙特心情也有变化,不再持一种强烈的敌对态度了, 曾多方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开始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了。勃沙特对于共产 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不理解。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上 帝赐予的,人的贫富差距也是命里注定的,怎么能“剥夺剥夺者”呢?特别 是当某些地方在土地政策上犯了“左”的错误,实行了“地主不分田,富农 分坏田”的政策,侵犯了中农和宗教业者的利益时,再加上根据地生活的艰 苦性,1934 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勃沙特和海曼冒险逃跑了。但根据地的群众 心向红军而不肯帮助他们。转了 5 天之后,他们又被红军抓了回来。此时他 们才意识到,在红军与人民融为一体的根据地,纵然有上帝的庇护,也是插 翅难逃。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重新踏上了漫 漫长征路。出发的前一天,红军释放了海曼,勃沙特仍留在红军队伍中。长 途跋涉的艰辛和苦难折磨着也考验着每一个人。勃沙特注意到,红军包装军 旗的袋子是一幅基督教油画改制的,油画上伯利恒的星依稀可见,这颗星使 勃沙特在苦难面前变得从容了。与勃沙特的基督之星不同,引导红军坚定无 畏前行的,是军旗上象征共产主义理想的五角星,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他 们一往无前的脚步。在离昆明不太远的地方,红军稍事停留。这里是一小片平原,田野里盛开着艳丽小巧的豌豆花,在一派葱绿中格外惹人注目。大病初愈的勃沙特在 温暖和煦的春光里,颇感舒适。这时,从不远处走来了萧克将军和他的警卫 员。他给勃沙特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好消息。“我们已决定今后对不同的外国人要区别对待。”萧克在询问了他的健康状况之后对他说,“你是一个瑞士公民,我们知道,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 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界地,所以,我们决定 放你走。”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勃沙特又惊又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眼前萧克将军的目光告诉他,这一切不容置疑。勃沙特高兴极了,他满怀 激情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一天下午,萧克宴请勃沙特,宾主进行了轻松愉快的谈话。萧克表示很奇怪,像勃沙特这样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人竟然会相信上帝的存在。萧克说: “你肯定知道我们人类都是从猴子变来的。”  勃沙特对他说,进化论只不过是一种理论,它很难回答人类发展过程中 的全部疑问。此时,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王震插言道:  “你给报纸写文章时要记住,我们是朋友。你看我们待穷人多好,我们 是按原则办事的,我们并不是像报道中诽谤我们的所谓‘土匪’。”  这次宴请,萧克将军几十年后还觉余香绕口,因为这里面有一道主菜粉 蒸肉是他自己亲手做的。  几天后,保卫部长吴德峰又设午宴为他饯行。席间,大家对勃沙特今后 何去何从发表了不同意见。萧克说,他不反对勃沙特在离开红军以后仍留在 中国,甚至还可以办一所学校,只不过不要强迫他的学生和听众信仰上帝就  可以了。 宴会结束之后,吴德峰问他需要多少路费。勃沙特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至少需要 4 元钱。吴德峰告诉管钱的人,给 勃沙特 10 元路费,并且还关 照他如何离开此地前往昆明。  当晚,勃沙特就离开了红军。当他从他的住处拿出简单的行李时,他很 想同那些相处甚久的红军战士告别。然而,面对那些呼呼入睡的士兵们,他 只好悄然离去。  至此,他在红军部队中生活了 560 天。这一天是 1936 年 4 月 12 日,星 期日,基督教传统的复活节。  勃沙特离开红军之后,不久就到了昆明。春城的春天,风景秀丽,气候 宜人。勃沙特没有把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而是立即着手整理他在红军中的 这段经历。在他人的协助下,一部长达 288 页的回忆录仅用了 3 个月的时间 就整理出来了。1936 年 8 月,当红二、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这部书就以《抑 制的手》为书名,在英国伦敦出版了。  勃沙特写的这本书,是红军长征中以局外人身份写的唯一的印象记,第 一次从一个侧面向国外读者介绍了红军长征。它比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早 10 个月与西方读者见面。50 多年过去了,到了 1987 年,得知勃沙特下落 的萧克将军通过有关部门向侨居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外的这位分别 50 多年的 老朋友致以问候,并祝他健康长寿。勃沙特也托人捎话:请向萧克将军“转 达热忱的问候”。七、坐着滑竿长征的前清贡生——周素园一个研究马克思的隐士  1936 年 1 月,红二、六军团占领黔、大、毕地区后,很快成立了由贺龙 任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随即组织工作队与红军地 方武装工作队密切配合,深入区、乡“扩红”,打土豪、分浮财,组织地方 游击队。这天,一帮打土豪的红军战士来到毕节城里的一座豪华宅第前,据 说这里住着一个叫周素园的前清贡生,一定有不少浮财。  可是这座外表看起来挺豪华的宅院,里面家当倒不多,只是有很多书籍, 打开一本着看,里面圈圈点点,注释眉批密密麻麻。就问道:“你这地主是做什么的?” 周素园好像很有底气似的,一点都不害怕,他诙谐地指着书说道:“你们看,我在研究这个。” 战士们看不懂,就带着那本像砖头块似的厚书到军团部向王震、夏曦报告。王震眼睛一亮:“《资本论》!你们从哪里搞到的?” 几个战士遂把来龙去脉一五一十作了汇报。王震没有想到在毕节这么个僻远的地方竟还有下这么大的功夫研究马克思的人,一定是个世外高人!他急忙让战士们把周素园请到了军团部。 谈话的开头符合王震的性格,没有废话,单刀直入。 “红军来了,你为什么不逃跑?”王震问。 “我没有什么家当,不必跑。”周素园回答。 王震又问他怕不怕红军,周素园说:“我没有鱼肉乡民,不怕红军的。”又问他为什么喜欢看马克思的书,周素园回答说:“我研究马克思主义 10年了。我觉得马克思讲得对,我相信马克思主义。你们共产党、红军,是讲 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用不着走。”王震又对他说:“现在我们共产党的政策要抗日反蒋,你赞成不赞成?”周素园明确地回答说:“赞成,完全赞成!” 两人越谈越投机,非常亲热。正在这时,一个警卫战士进来报告,说是一群老百姓在外面求见,要保周先生。  原来,周素园是前清的贡生,曾经在贵阳办过报纸,在北洋政府中做过 事,由于他为人正直,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声望。老百姓见周素园被请到军团 部,以为被抓,便由一位小学教员带头,到军团部来保他。  王震知道老百姓误会了,便和周素园一起走出门外,笑嘻嘻地和大家打 招呼。那些“保人”看到红军尊重社会名流,决无加害之意,也都放心了。 经进一步交谈得知,周素园早年参加过反清斗争,是贵州辛亥革命的领 导人之一,曾出任过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当过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和国民 党贵州省长官公署秘书长等职。1925 年,周素园因不满于官场的明争暗斗, 便离开了军界、政界,归里赋闲,寓居毕节,闭门读书。这期间,蒋介石多次诱他出山,周素 园不为所动。 探索贵州辛亥革命的流产、旧军阀的混战、新军阀的独裁、民众的苦难的原因以及中国未来的出路等问题,是他攻读马列著作的动力。他读过不少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进步书籍,在许多书上都写下了眉批和读书心得,思想逐渐倾向进步。同时,随着红军运动的勃兴,尤其是红军前后 4 次在贵州进行 革命活动,例如:1930 年,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在黔桂边的斗争;1934 年 5 月,贺龙等率领的红三军,在黔东北创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达半年之久;同年 10 月,王震、萧克等率领红六军团西征转战贵州;特别是 长征中进入贵州的中央红军,在贵州战斗达 4 个月之久。红军的宗旨、共产 党的主张、方针和政策广泛传播,毕节地区出现的地下党组织及革命青年的 活动,都促使研究马列主义、向往革命的周素园的思想进一步转变。  红军占领毕节前夕,国民党专员莫雄劝他逃走,他回答说:“我没有为 害乡里,也没有多少家当,不必走。”他还对莫雄说:“你要走,你就撤走 算了,不要跟红军为难。”莫雄听了周素园的话,也知道他的部队不是红军 的对手,便自己撤走了。  老先生慨然允诺  在红二、六军团 1936 年 2 月初转战来到毕节之前,贵州地下党组织已在 毕节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并以组织武装力量为首要任务。1935 年 8 月,邓止 戈等第二次到毕节,准备在川、滇、黔边进一步开展武装工作。一方面在进 步青年中发展党组织,派专人与“红军游击队”联络;另一方面秘密联系反 蒋情绪强烈的地方绿林武装,取得一定成效。  红军占领毕节后,迅速开展了各种组织工作,将在大定县成立的川滇黔 省革命委员会迁来毕节。又在各地成立游击队的基础上,着手组建抗日救国 军。  在听王震介绍了周素园的情况后,贺龙、夏曦相继登门拜访,都感到周 素园对我党的主张、红军的宗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理解,远非一般 知识分子可比。经贺龙等商议,决定敬请年届花甲的周素园出任抗日救国军 司令。周老先生慨然允诺。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就设在周素园家里。党派邓止 戈任抗日救国军参谋长,下辖 3 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席大明,第二支队 司令员周质夫,第三支队司令员阮俊臣。共约千余人。  周素园是辛亥革命的老人,他当上共产党族下的抗日救国军司令的消息 令国民党南京政府大为震惊。蒋介石骂道:“娘希匹,我请你出山你不旨, 共产党的穷司令你倒愿意当,真是不识抬举。”但总得向党内同仁有个交代 呀。于是,他的军令部长就诬称周“被匪掳去”,还急电顾祝同,要顾设法 “营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抗日救国军成立后,配合红军担负城防等工作,支援红军在毕节地区休整和作战。一天,王震和夏曦来到救国军司令部视察,对周素园和邓止戈说: “总部决定以黔、大、毕为基础,创造川滇黔边新苏区,以配合红军主力作 战,救国军担任新苏区的后勤工作,并加速扩军壮大红军力量。”抗日救国军在党的领导之下,活动是很积极的。原川滇黔游击纵队司令员余泽鸿率部突围失散后,只带了不到百人的军政干部在川边叙永一带隐蔽 活动,周素园听说后就和邓止戈商量派三支队阮俊臣部去接余泽鸿等来毕 节。滇黔边的少数民族都有武装,周素园就派席大明率一支队去滇黔边境联 合这些武装,扩大救国军。这时救国军只有二支队周质夫部留守司令部。“扩红”是红二、六军团在黔、大、毕进行的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抗日救国军成立后,在周素园的努力下,许多反蒋抗日有识之士纷纷团结到抗 日救国军旗帜下;成百上千的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仅 20 多天,参加红军的 总人数不下 5000 人。  黔西北非常贫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洋芋野菜过日子,要吃 苞谷饭,除非老婆坐月子,要吃白米饭,除非二辈子。”但国民党和土豪劣 绅并没有放松盘剥,这里种田交田捐,种鸦片交“窝捐”,吸鸦片交灯捐。 这里山高土冷,长庄稼不行,国民党军阀为了捞到捐税,怂恿老百姓种鸦片。 山穷水穷,鸦片倒肯收。结果,鸦片烟在这一带泛滥。男人、女人、老人都 抽鸦片,娃娃着了凉咳嗽,也给点灯烧烟抽。抽得个个面黄肌瘦。  刚刚“扩红”扩来的新战士中,也有不少人抽大烟,集合训练,烟瘾一 发,呵欠连天,鼻涕眼泪齐下,一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周素园看 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着急,对贺龙说道,“他们来自贫苦人家,是我们的 阶级兄弟,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因势利导,帮他们把烟戒了,就是好兵。”  于是,首先给这些战士讲清道理,使之下决心戒烟;然后又采取定量发烟, 递次减少,直至不发,同时用打土豪得来的猪牛羊肉,使他们吃得好些。时 间不长,许多人都把烟戒了。  1936 年 2 月 27 日凌晨,王震和夏曦来到救国军司令部,对周素园和邓 止戈说,红军要作战略转移,要他们立即率领抗日救国军撤退。当时因一、 三支队已经出去活动了,他们即率领二支队随同救国军司令部撤退。  值得记述一笔的是,在红军撤出毕节向乌蒙山挺进的途中,由于救国军 一支队司令员席大明的所谓“反水”、“逃跑”的问题,导致了红六军团政 治部主任夏曦不幸牺牲,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红军撤出毕节后,以红二军团在前、红六军团在后的顺序,沿毕威大路 向乌蒙山进发。3 月 2 日上午,红六军团进至赫章县七星关时,夏曦同周素 园等人正在一条河边休息。红六军团破坏部李部长赶来向夏曦报告说,席大 明不愿离开家乡随红军转移,请夏曦去做说服动员工作。当时,周素园对夏 曦说:“席大明部的枪支弹药,是当地彝族几千户农民出资购买的,用来同 当地恶霸、土匪作斗争,保护彝族群众家园。席大明如果将武装全部带走, 他们的身家性命就失去保障,所以其中有些人不愿意走是意料之中的事。” 李部长是红六军团派往席大明部工作的,听了周素园的话,觉得自己有一定 责任,便坚持要夏曦再去做做工作。这样,夏曦便同几个战士过河去了。当日下午 3 时许,夏曦等人还没有找到席大明,李部长等人也没有回来,他便决定亲自到前边看一看。夏曦带了 1 名警卫员和 2 名战士涉水过河。这 条河河面不宽,约七八十米,但水深齐胸,流速很快。当夏曦等向河中心涉了 30 多米时,忽然发现河对面山上有 2 个当地人打扮的人向河边走来。警卫员问话,对方不答。警卫员看来人可疑,便鸣枪示警,来人向山中逃去,警 卫员遂搀着夏曦往回涉。黔西二三月,乍暖还寒,加上连日阴雨,气温骤降, 河水冰冷。进军黔、大、毕以来,部队行军作战,开展群众工作,夏曦连日 劳累,身体很疲劳。当时他身穿一件皮衣,涉水不便,在河中摇摇晃晃,向 河岸走来。不料一阵激流冲来,夏曦同警卫员猝不及防,被卷进漩涡中,不 幸溺水牺牲。实际上,席大明要求留下来坚持当地的武装斗争,不仅得到了中共贵州省工委负责人邓止戈的批准,而且得到了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王震的同意,所 谓“反水”、“逃跑”纯属讹传。周素园得知夏曦牺牲的消息后,痛悔地一拍大腿:“我怎么就没有把他劝住呢?!”“好,我们把他抬起走!”  当敌军郝梦龄纵队占领纳雍,李觉纵队由织金,郭汝栋纵队由大定,同 向水城、威宁截击,企图和滇军孙渡纵队及川军连接,从四面合围红军时, 红二、六军团首长决定乘敌未合围之前进行转移。周素园辞别亲友,随大军 踏上征途。此时,邓止戈调红六军团部任作战参谋;周素园随军团部进止; 带出来的抗日救国军则分编到了各红军部队之中。  乌蒙山区重峦叠嶂,又是料峭春寒之时,山高、苔滑、居民少,这是红 二、六军团长征以来最困难的时刻。在强敌紧追不舍、红军频频转移的情况 下,军团领导考虑周素园年龄大的困难,拟动员他暂时离队。  一天,贺龙请王震去商谈周素园是否跟队长征的事。然后王震就把邓止 戈找来,说道:  “周素园同志那么大的年纪了,身体又不好,行军有困难。你是否跟他 谈谈,请他到昆明或香港去当富翁,为党做统战工作。如果他愿意去,我们 打土豪得的黄金、银元可以给他一些,到香港修栋房子住下来。”  “他会不会误会我们的意思呢?”邓止戈迟疑了一下,问道。“正因如 此,我们才决定让你去谈。你与他相熟甚早,他会充分信任你的。”王震回 答道。于是,邓止戈就来到周素园的住处和他谈了军团首长的意思。周素园考虑了一下,说道:“我在黑暗的社会里摸索将近 60 年,到处碰壁,现在参加 了红军才找到了光明。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请告诉几位首长,我周 素园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里!”邓止戈把他的想法报告给王震,王震又请示贺龙同志。贺龙对周老先生的革命热忱十分赞赏:“好呀,我就欣赏这样的人,好,我们把他抬起走!” 就这样,专门安排了一组红军抬滑竿,请周老先生坐上走。谁知周老先 生死活不肯,执意要自己走。他不善骑马,体质又弱,一会儿便气喘吁吁, 王震开玩笑说:“周司令,还是坐上滑竿吧!”他又怕周素园拒绝,又接着 说:“你可以坐一段,走一段嘛!”周素园想想,看样子只好这样了,否则, 真要影响大军行动了。从此,周素园就留下了“坐着滑竿长征的绅士”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美称!  当红军转战在镇雄西南大山中的时候,除敌樊松甫纵队跟追红军外,郝 梦龄、万耀煌纵队转进到镇雄截击,李觉、郭汝栋纵队从威宁北上,加入围 堵行列。当红军乘隙跳出敌军重围转而南下之际,滇军在昭通、威宁以重兵 构成纵深防御,列阵以待。  滇军纵队,24000 多人,武器多从比利时、法国进口,人员亦训练有素, 纵队司令孙渡调度适宜。因此滇军堵截,对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构成了很 大威胁。但龙云和蒋介石之间存在矛盾。蒋介石遣军入西南,即有假途灭虢 之意。而滇军屯兵滇东,也含有防犯蒋军的考虑。  周素园曾在黔军中和龙云、孙渡共事。为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萧克军 团长和周素园分别去信给龙云、孙渡,揭露蒋介石叵测的居心,并晓以民族 抗日大义。  周素园的信产生了一定影响。孙渡接信后,一面提兵南下静观态势;一 面“火速呈送龙云”。当红军向云南嵩明进军时,卢汉奉龙云之命,令孙渡 在普渡河夹击红军,孙渡却对卢汉说:“普渡一条小河,不会成为红军通过  的障碍,即使不能通过,也只能促使共军多兜几个圈子,拖我们的部队多跑 些路而已,不会收什么歼敌之效,但我尽力去做就是。”事后孙渡也没有去 普渡河夹击红军,此类“消极则保守实力”的行动,孙渡在滇东与红军的对 抗中一再有所表现。  红二、六军团到达四川甘孜后,周素园又利用电台进行广播谈话,揭露 蒋介石投降卖国的罪行,呼吁各省起来抗日。  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了他,毛泽东称赞周 素园说“你是一个奋斗的人”,“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 同志”。  八、卓克基被杀害的红军高级将领——曾中生张国焘:“老子不杀他,不解心头之恨!”两河口会议之后,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杂谷脑。 张国焘和陈昌浩刚刚演毕了一出双簧。张国焘以两个方面军的统一指挥没有解决好为由,拒绝执行松潘计划;陈昌浩则以个人名义向毛、周、朱发 电,要求拥戴张国焘做中央军委主席。  此时,两个人正坐在一起商量下一步对策。突然从院子里传来了嘈杂的 吵闹声,陈昌浩正欲起身看个究竟,红四方面军秘书长黄超急匆匆闪了进来, 说道:“张主席,曾中生从保卫局跑了出来,吵嚷着要去见毛泽东。卫兵把 他抓了起来。”  黄超话音刚落,就听得屋外有人大喊:“张国焘,你为什么不让我去见 毛泽东?你心里有鬼!”  张国焘一听这话,又气又急,胖胖的大脸一下子变成了猪肝色。陈昌浩 一看不好,急忙对黄超说道:“赶紧把他捆起来弄走。”看到黄超转身欲走, 他又叮咛了一声:“用棉花把他的那张臭嘴给我堵起来!”张国焘向窗外看着,脸上渐渐露出了杀气:“这个曾中生,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这曾中生何许人也,怎么惹得张国焘肝火大动呢?这要从张国焘赴鄂豫皖说起。  张国焘是 1931 年 4 月怀揣着王明的“上方宝剑”到鄂豫皖来的,此时的 曾中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担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张 国焘下车伊始,就横挑鼻子竖挑眼,污蔑鄂豫皖根据地长期执行了“非布尔 什维克路线”。随后对根据地的党和红军的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宣布撤销 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主席,总揽了 根据地的党政军大权。张国焘这个人用徐向前的说法:“不是没有能力,但品质不好,他是借口肃反,剪除异己,建立个人统治。??像张国焘这种品质不好的人,搞家 长制统治的人,根本就不该派到鄂豫皖当一把手。”张国焘到来后执行错误 的军事斗争策略,制造赤色恐怖,采取愚民政策,给鄂豫皖和以后的川陕根 据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红四方面军最后的失败,完全是被张国焘从内部搞 垮的。从鄂豫皖到川陕根据地,曾中生自始至终与张国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 斗争,张国焘对他是恨之入骨,早就欲除之而后快,但慑于曾中生在根据地 和红军中的威望,不敢轻易下手,只是利用职权对曾中生进行审查、压制和 打击。直到 1933 年 8 月 1 日,张国焘终于以“右派首领”、“与托陈派、改 组派等联合起来形成的小组织活动”等莫须有的罪名,非法逮捕了曾中生, 对他进行严刑逼供。但曾中生坚决拒绝强加给他的一切罪名,坚贞不屈地与 之进行斗争。嗣后,曾中生即被张国焘长期监禁。  1935 年 3 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长征。这时,曾中生仍被张 国焘非法关押,他拖着饱受摧残的身躯,拄着拐杖随军行动。他坚信乌云终 会散去,革命终会胜利。他和“监押”他的战士交上了朋友,常常利用宿营 和吃饭的机会与战士谈心,教战士学文化。有时听他谈的人越来越多,张国 焘就严令制止,严加管制。    曾中生得知懋功会师的消息后,喜出望外,激动万分,认为红四方面军 可以得救了,革命胜利又大有希望了。于是,他提出了见党中央,见毛泽东 的要求。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始时的一幕。  懋功会师后,党中央派李富春、刘伯承、李维汉等同志组成中央代表团 到杂谷脑慰问红四方面军全体官兵。当时红四方面军机关驻地敲锣打鼓,燃 放鞭炮,热闹非常,广大官兵诚心诚意地欢迎中央代表团,欢庆两大红军主 力胜利会师。在张国焘陪同代表团吃饭时,刘伯承询问起了曾中生的情况。 此时的张国焘面不改色心不跳,撒下了弥天大谎:“中生同志在鄂豫皖根据 地的战斗中负了重伤,我留下他养伤。伤好了他会回来的。”  当负责看押曾中生的陈明义把中央代表团到来并在关心着他的情况的消 息告诉曾中生时,他顿时高兴得流下了热泪:“我终于有救了!”他急忙请 陈明义找来纸和笔,奋笔疾书,给党中央写信,表示要继续为党工作,他的 问题愿意接受中央的审查,听候中央处理。  不料,这封信落入了张国焘的手中。看到曾中生在信中发出的大义凛然 的呼声,张国焘坐卧不安,感到十分恐惧。他害怕曾中生被释放后,向党中 央揭发出事实真相和他的一系列错误活动。张国焘拿着信的手直抖,他怒挑 着双眉说:“曾中生死不悔改,老子不杀他,不解心头之恨!”于是,他密 令亲信黄超处死曾中生。8 月的一天夜里,黄超令手下人将曾中生带到川西北卓克基的一片密林里,说道:“今天夜里部队要行军,你先在这里休息一下。”曾中生不知是 计,遂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两名刽子手趁他不备,突然将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将他活活给勒死了,随后将躯体抛入河中。 为了遮人耳目,黄超指使人在卓克基南面大声喊叫:“曾中生通敌逃跑了!向番人投降去了!快追呀!”又让一些人装模作样地到附近山上“搜索”,整整折腾了一夜。 第二天,张国焘即在干部会上恶狠狠地说:“曾中生这个右派头子,昨晚逃跑通敌,掉到河里淹死了,这更证明他是反革命分子!”曾中生被杀害时年仅 35 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曾中生作为一名出色的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党和根据地的高级领导人, 竟然被同样是党和红军高级领导人的张国焘所杀害。左倾盲动主义的危害以 及张国焘个人权力欲望的恶性膨胀,是曾中生被害最根本的原因。  张国焘作为王明左倾盲动主义的代表来到鄂豫皖不久即将党政军大权集 于一身。但张深知自己在苏区的权力基础是薄弱的,因此他决心通过“改造” 苏区的党和红军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他首先是否定了根据地的工作。在他给中央的报告中虽然也说了曾中生 的几句好话,但又说鄂豫皖苏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证明党内路 线已经是正确的了”,曾中生等“仍然是对立三路线的调和”,“当前的任 务是加紧两条战线的斗争,在实际中作彻底的转变。”其次是提出了“加紧 肃清改组派”,明确地把肃反列为鄂豫皖苏区“目前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之 一”。为了执行肃反任务,他将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更名为政治保 卫总局并在各县设立分局,其任务是对付改组派、AB 团和第三党。当时任红 四军政委的曾中生等人就部队的行动方针与张国焘发生激烈争论之后,心黑 手辣的张国焘就怀着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加快了“肃反”的步伐。这场争论是由红四军南下方针的确立引起的,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鄂豫皖第二次反“围剿”结束后,曾中生等建议,在敌人的下次“围剿”尚未到来之前,红军应以一部分兵力发动群众结合地方武装肃清根据地内的反动势力,并以主力南下向外发展,恢复沂春、黄梅、广济地区的工作,进 而威逼长江,牵制敌人,配合中央根据地反“围剿”的斗争。然而张国煮拒 绝了这一正确建议,并给曾中生等人戴上了“揭开了立三路线的面具,而来 了个实际工作上的机会主义”的帽子。到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 议时,曾中生、余笃三、邝继勋等红四军领导人再次申明南下进攻方针的理 由和正确性并赢得了大多数与会同志的支持,至此,张国焘才勉强同意红军 主力南下向外发展的方针。但在具体安排上,张又由保守主义一变而命令红 四军在 1 个月内攻下英山,出潜山、太湖,威逼安庆,震动南京,进行军事 上的冒险。曾中生认为,红军应由巩固阵地向外发展,担负援助中央苏区的任务,主要的不在于攻击敌人重要城市,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巩固扩大根据 地,以牵制敌人兵力。但是张国焘又一次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部队只得依 张而行。在红四军行动之际,张国焘又改组了红四军领导,将和曾中生一起 反对他的邝继勋降任红十三师师长,由徐向前接任军长,政委仍为曾中生。 在徐向前、曾中生的率领下,红四军主力挥戈南下,一举攻克英山县城。 之后,对敌情、地势,特别是群众基础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沂(春)、 黄(梅)、广(济)地区敌人兵力薄弱,红军乘虚而入争取主动,可以调动 敌人加以歼灭,对配合中央苏区行动也易见效;而东出安庆,要通过近 400 里的白区,沿途驻有 5 个旅以上的敌军,突出冒进,毫无把握。曾中生、徐 向前等一面将意见报告鄂豫皖中央分局,一面举兵出沂(春)、黄(梅)、 广(济)地区。经 1 个月的激战,歼敌 7 个多团,俘敌 5000 余人,有力配合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形成了以英山为中心的大片红色区域。 但是,张国焘无视红四军南下作战所取得的巨大胜利,连续 4 次给曾、徐写信,指责红四军主要领导人改变东进计划是“违抗分局命令”,“放弃 援助中央根据地的任务”,“重复立三路线”,同中央分局是“原则上路线 上的分歧”等等,并严令“部队立即北返,不得有丝毫的停留”。  鉴于和张国焘的斗争不可避免,为了弄清是非曲直,曾中生当即向中央 写了报告,明确表示反对张国焘要攻打安庆的错误军事方针,并且批驳了张 国焘不要党的集体领导、不依靠工农政权,搞独断专行的军事冒险主张。  在张国焘的多次命令之下,曾、徐不得不放弃大量歼敌的有利时机,移 师北返。移住鸡鸣河后,在坚决相信党和红四军广大指战员的思想指导下, 曾中生召开了红四军党支部书记、指导员以上干部会议,公开讨论了张国焘 的来信。对于张国焘的无理指责,与会人员群情激愤,一致通过申明书,再 次说明了东进的不利和南下的正确性及其胜利的重大意义。根据会议讨论的 结果,曾中生给张国焘写了回信,表示“除在组织上绝对服从外,在政治上 有不得不向中央分局及军委会作极诚恳的申述的必要”。当时的红四军只有 两万多人,且武器装备也很差,根本不具备进攻安庆、威逼南京的条件,因 此,曾中生在信中对张国焘坚持攻打安庆的错误方针,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我们真不懂责限一月必占安庆之命令与立三路线责限两星期必占武汉之命令有什么区别了!” 曾中生以为,张国焘乃中共党内的老资格,有修养,总不至于拿党性原则意气用事,总会以党的利益来衡量得失成败。万没料到张国焘是个小鸡肚肠之人。 曾中生的来信义正辞严,打中了张国焘的要害。读罢信,张像挨了蜂蜇一样跳了起来。  张国焘深知,自己要想成为鄂豫皖苏区的“太上皇”,必须将曾中生及 其追随者搞掉。曾中生在鸡鸣河召开的会议,张认为是曾在公开向自己示威, 不下手不行了。但曾等红军将领无不战功卓著、深孚众望,若搞不好会把自 己搞臭。正在这时,敌人的一个离间计令张国煮喜不自禁,他以为除掉异己 的机会来了。红四军攻占英山后,鄂豫皖军委皖西分会主席兼红四军十二师师长许继慎率部于英山留守。蒋介石的特务头子曾扩情,借着与许是黄埔一期同学的 经历,派了特务送亲笔信给许。在这封信中,曾扩情故意闪烁其词,诡称许 已与敌勾结,并表示欢迎他投蒋反共。许继慎立场坚定,光明磊落,当即将 来人逮捕,连人带信一并送交红四军军部。曾中生经过了解,认为这“完全 是敌人用各种阴谋来破坏我们”的一种手段,随即将特务和信件送中央分局 处理。而张国焘却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竟利用这件事炮制出所谓许继慎等 “确有准备把部队拉到长江边投降蒋介石”的大冤案。并污蔑曾中生率领红 四军南下是受了“反革命分子的怂恿”的行动。于是,他派陈昌浩赶到红四 军所在地,宣布撤销曾中生政委的职务,随后又污蔑他犯了“有系统的整个 政治路线上的错误”。给他戴上“反抗中央分局”和“纵容反革命分子活动” 的帽子,将曾中生调到后方进行审查。  以许继慎被捕和曾中生被撤职为序幕,张国焘在红四军中掀起了疯狂的 “肃反”。在红四军的“肃反”中,主力 4 个师共 12 个团的干部中有不少都 被冤杀了。  猖狂的“肃反”使红四军和鄂豫皖根据地元气大伤,面对强敌的进攻张 国焘慌了手脚,于 1932 年秋放弃了鄂豫皖根据地,拉起已整编为红四方面军  的红军主力无目的地仓皇西逃。随军西行的曾中生和其他同志一起同张国焘 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义正辞严地批判他的错误。  部队从湖北经河南到陕西,一路上浴血奋战,伤亡很大,广大红军官兵 中间的不满情绪愈来愈严重,张国焘处境孤立,日子也愈来愈不好过。为了 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张国焘开始以退为进。  1932 年 12 月上旬,张国焘在陕南城固小河口召开了部分师以上干部会 议。这次会议从一开始就成了火药桶,很多同志都对张国焘提出了严厉的批 评,一个同志气不过,站起身来指着张国焘说道:  “张国焘,你今天杀这个,明天杀那个,说这个是反革命,那个是反革 命,你才是头号的反革命!你丢了根据地,使红军连遭失败。你把红军带到 这里,你到底想干什么?”  曾中生在会上也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尖锐地批评了张国焘实行无目的 无计划退却的错误和毫无民主的家长式领导作风。  到了 1933 年 10 月,红四方面军已扩大为 5 个军 8 万多人,建立起了巴 中市和 22 个县的红色政权,拥有 500 万人口,川陕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张国焘感到翅膀又长硬了。于是,这个工于心计、手段毒辣的人又一次将魔 手伸向了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的曾中生。  用鲜血写成的书  曾中生读中学时就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是有名的高材生,加上他先后 在黄埔军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过,因而军事和政治素养都很高。他不仅 长于军事指挥和政权建设,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 国革命战争中的实践问题,是当时出了名的“军中一支笔”。曾中生在担任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期间,不仅直接指挥红军作战,还兢兢业业致力 于地方党的建设工作,认真研究军事科学。他先后写出了《与川军作战要点》 和《游击战争要诀》等小册子,用以指导部队作战。  正当曾中生为提高广大红军官兵的军事素质致力于军事学术的研究,总 结作战中的经验教训时,张国焘对他下手了。  1933 年 8 月 1 日,刚刚写完《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的曾中生站起身 来,如释重负般地伸伸胳膊,正待走出门去享受一番明媚的阳光。张国煮的 一个亲信带着十几个人闯进屋来,不由分说将曾中生捆了起来,曾中生愤怒 地质问,“你们为什么抓我?”  “为什么抓你?见了张主席你就知道了!”说毕,这个亲信抬起手来重 重地打了曾中生一个耳光,鲜血顿时顺着曾中生的嘴角流了出来。临出门,曾中生指着桌上的书稿对这帮人说道:“这是用鲜血写成的,你们不可毁掉!” 见到张国焘,曾中生怒气冲冲地责问:“我犯了什么罪?你如此待我!” 张国焘脸上的肌肉紧了紧,阴阴他说道:“犯了何罪?”继而又一拍桌子,“在鄂豫皖,你和许继慎勾结一起搞我;到了小河口,你看红军快完了,看我张某人不值钱了,又和邝继勋一伙人纠集一起反我。这罪过还轻吗?” 曾中生反唇相讥:“党的会议上,有什么话都可以说,这是党内民主生活所允许的。”  此时的张国焘已撕破了脸皮,他下决心要把多次向他发难的曾中生搞 掉,因此他也就丢掉了那块遮羞布,不再遮遮掩掩了。“限你 5 天,写出‘自 首书’,彻底交代你攻击我的罪行!”曾中生一听肺都气炸了:“张国焘,亏你还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曾中生光明磊落,要自首的应该是你!你杀了那么多的人,有多少冤魂向你讨债呀!” 在监房中,曾中生惦记着那部《与“剿赤”军作战要诀》,他向看押的人要来笔和纸,以惊人的毅力,凭着记忆将该书重写了一遍。  这部著作约 3 万字,内容极为丰富。曾中生系统总结出了 10 种反“围剿” 战法:(1)内线作战,各个击破;(2)专击敌人联络点;(3)前进包围, 后进包围;(4)专于抄袭迂回;(5) 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以飘忽行动击 敌要点;(6)围攻一点,消灭援兵;(7)诱敌深入,集中力量而消灭之;(8)布置大的游击战网;(9)尽力发挥夜间战的作用;(10)突出外线的 攻击。同时,曾中生还根据经验,详细分析了敌人可能采取的 10 种“围剿” 战法,为红军歼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  张国焘看了这部书,不禁为曾中生的精辟见解和卓越才华所折服。他提 起笔来勾掉了曾中生三个字,批示道:“本书甚有价值,红军干部应人人手 执一本再三探讨,并提出书中须要讨论之点来讨论。”  很快,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都看到了这本书,都感到写得好。开始还以 为是张国焘所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张国焘想贪天之功据为己有!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周恩来听说曾中生被张国焘关押, 便托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电示张国焘,救曾之命,但为时晚矣!1945 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中共中央为曾中生彻底平反昭雪。九、被监禁的中央“来客”——廖承志戴手铐的“秘书长”  廖承志曾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但在长征开始的时候,他已 被张国焘开除了党籍,并被抓了起来。说起罪名来,十分荒唐可笑:就因为 其父廖仲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其母何香凝曾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 长。且不说廖、何二老均是国民党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都为中国革命作出 了不朽的贡献,即使廖承志真有什么不好的家庭背景,这和他本人参加革命 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张国焘不糊涂,这不过是他排除异己的一种手段!  廖承志 1933 年 3 月从上海国民党监狱被营救出来后,于该年 8 月受中共 中央的派遣,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不久,就赶上了粉碎刘湘的“六 路围攻”,随即就被任命为方面军总政治部的秘书长。  这时,廖承志才 26 岁。他能写会画,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是个出色的 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不论工作多么困难,环境多么艰苦,只要有他在,那里 的工作、生活就会朝气蓬勃,非常活跃。张国焘看到廖承志才华出众,年轻 有为,就有意将他调到身边工作。1934 年 8 月粉碎“六路围攻”战役结束不久,廖承志被张国焘以为他写文章的名义,直接调走了。张是要让廖做他的御用文人。可是廖承志看不惯 张国焘的军阀主义和家长制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两人常生龃龉,从此 埋下了祸根。一次,他碰见了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就忧心忡忡地对他说: “恐怕我不能再回总政同你一道工作了。”同年 10 月,在廖承志参加川陕根 据地第四次党代表大会时,被张国焘下令抓了起来。廖承志被逮捕,是川陕苏区知识分子干部被迫害的一个缩影。川陕苏区建立以后,为了加强根据地党和红军的建设,中共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向苏 区派遣了大批知识分子干部,其中有不少是留学苏联的。张国焘一心要把川 陕苏区建成他自己的独立王国,他知道这些知识分子干部见多识广,思维活 跃,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张国焘便借口 “肃反”,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些干部几乎杀光。由于张国焘残酷地杀害知 识分子干部,造成了军地干部的文化程度极低。在红四方面军中,除了总部 干部如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傅钟、李特、黄超、张琴秋等极少数知识 分子外,军以下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工农干部,有些师团干部,斗大的字也 认不得几个,受领任务,全凭记忆。一位作战很勇敢的师长,不会写自己的 名字,在签收文件时,只好划圆圈。这种左倾愚民政策,使川陕苏区成了名 符其实的“文盲区”。  和廖承志一起被抓的还有胡底。胡底也是中共中央派来的,当年曾和李 克农、钱壮飞一起对保卫上海党中央的安全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胡底被抓 起后不久即被张国焘下令秘密杀害了,而廖承志则和罗世文、朱光等一起遭 到了长期监禁。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胜利之后,廖承志戴着手铐踏上了前途莫 测、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救命的“手艺”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