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画家的人体模特章深的资料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精练专题10 科普、论述文阅读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精练专题11
新闻和传记类文本阅读一、(14届江苏省盐城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
①马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选定念中国语言文
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
字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
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
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在一般
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
②这好好先生的印象又不只是在生群里。大概是一九三三年暑期吧,整顿之风吹来,触
及中文系的也颇有一些,其大者是胡适之以文院院长的显位兼任中文系主任,稍次是
去教师之不称职者。马先生退为只算教授了,后来像是也不再讲什么课,总之是名存实
③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校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
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
院。其时我和同系同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
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
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
④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比如好好先生,
这是我们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地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
。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还是任系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
,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先生面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
。北京大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
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
⑤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
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
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忧,马先生有羊角疯的
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
⑥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
病,很快作古了。人死如灯灭,早晚难免这一关,所谓达人知命,也就罢了。遗憾的是
,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
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
(选自张中行《负暄琐话》,有删节)
【小题1】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从文中看马先生的“隐姓埋名”有哪些体现?(4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马先生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4】请分析结尾一段文字的表达特色;探究蕴含在画线句子中的丰富情感。(6分
如“人死如灯灭”,有反问,还引用了古诗句;从表达方式来看,最后一段文字有记
叙,有议论,也有抒情。第二问是关于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丰富情感。从句子中
的关键词语来看,“遗憾”,有对马先
二、(14届云南昆明高三上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
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
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
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
便一直居住在这里。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
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
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
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
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给朱自
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
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
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
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
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
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
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
面对来访的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生们“坐
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生袁行霈回忆,他
从不对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生去看
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和“布衣
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的骨气。他的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
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
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
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
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
,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
“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
,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
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资深教授。②张鸣:北
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中文系古代文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
:著名古典文专家。曾任北京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校务委员会
委员。(选自“百度百”)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
,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
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
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
,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校围墙外的
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小题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
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
的作用。(6分)
【小题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小题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
三.(14届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女校长的刚烈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校,嗣后转入
东京女子高等师范校理化博物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
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校监。1918年,
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究,受到章士钊
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究
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
他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
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
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
“国民之母之婆”。
日,北京女子师范大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
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
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
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
怒了北京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
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
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校长,可是他身处乱世
,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生上街游行,荒废业
,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
净的干系。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
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校——二乐女子术社,自任社长,招收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
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术社是女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
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
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
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术社视为首选的安
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
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
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
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
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
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
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
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
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
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
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
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
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
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
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校任教时,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
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
的伟大人格。
【小题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
杨荫榆在苏州的处【解析】
本还要适当联系现实。
四、(14届山东潍坊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地质家翁文灏的生涯,多半是在路上。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
,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作为中国地质
的开创者,这个来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他在野外考
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
子和矿石。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
”当成研究者的本分。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
界。直到不久前,北京大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
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来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
,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
个字。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
单市场,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
的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
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地质系就
曾因招不到生而停办。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
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的源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有评价
称:“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
。”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
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他
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
,组织地质家进行中国地质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
,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界刮目相看。而这一段中国
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以实地调查为宗
,室内研究为辅。”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
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们背着
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
独轮手推车赶路。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
,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
了“北京猿人”头骨。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而翁
文灏领导的地盾调查所,被称作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这个骄傲
似乎渐渐被埋没。“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
办公楼。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而如今,这里的楼道
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来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来越稀少。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
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能找到的描述,处
处显示出这位家钟情山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
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地质家翁文灏的主要事迹。(4分)
【小题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
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2分)
(2)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来”。(2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感情倾向明显。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
怎样表达的?(6分)
五、(14届江苏苏州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
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
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
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
“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
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
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
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
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
,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
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
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
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
那时的艺术大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
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
。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
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
《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校里来,一看见我,就
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
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
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
,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
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
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
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⑧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
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
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
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
,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
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
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
“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
”这句话的丰富内涵。(6分)
六、(14届江苏苏州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新媒体文的可能
新媒体文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性质,它不仅推动了文生产与消费的发展,而且加
剧了文体制和文秩序的深刻裂变。
对新媒体的界定,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目前,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
,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讯的方式。当前的新媒体文,不仅仅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还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甚至是一种文化商品而被纳入到商业价值的生产中。新媒体文逐
渐出现了产业化趋势。
新媒体文的产业化使得文站与络写手的利益得到保障,为文的生产与消费提
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然而,文的创作在新媒体中得以迅猛发展的同时,新媒体文
也暴露出它的短板与局限。互联的飞速发展让中国迅速进入全民写作的时代,无门
槛的写作首先带来文作品数量的激增。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我国发表的长篇小说总
共不过200部左右,但几年前的一次络征文大赛,一天内就收到长篇小说147部,而盛
大文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这些作者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这样的写作文
价值有多高,颇值得怀疑。这也正是新媒体文需要向传统文汲取营养和经验的地
方,门槛的拆除带来的不光是文生产力的解放,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
令人始料不及的妖魔和垃圾。
《共产党宣言》中说过,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与生产,消费的世界性形成,才开始产生
和形成“一种世界的文”。确实,文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社会需要,
文的产业化可以解放文生产力,促进文新的生长点。海德格尔曾经追问:“在技术
化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通过对新媒体文及其产业
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当我们在新媒体文产业化与文人文内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时
,文新的路途就被打通,文将继续发挥其“文以载道”的功能,以新的经典作品形式
在当代文史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
新媒体文庶几就是络文的别名,正如作家麦家所言,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领军人
物。读他们的作品,故弄玄虚的成分更多一些,充满好奇与想象力,但是与我们的民族
和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能够交融在一起的东西还太少,与读者真正实现内心交
流的东西还太少。
新媒体文作家现在亟须要做的是多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亲密接触,多与我们的人民
亲密接触,多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统与民族现代化价值诉求亲密接触。新媒体文不
仅要凸显个人意志、一己情趣,更要对国家、集体、民众意志有所担当、有所表现。“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媒体文应赋予作品更多、更深、更广的内涵,提
供给读者更多属于现实的、心灵的东西,使之真正具有向上、向善、向美的雅俗兼具之
(选自《河北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说明“新媒体文”具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小题3】在新媒体文产业化形势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新媒体文的真正的“家园
”?(6分)
七、(15届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期初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目。(25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梁漱溟是不是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
于北京大哲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再讲“儒家哲”。讲“儒家哲
”时,听者踊跃,除一般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
。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问
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者,也一向不为了问而做问。他生前曾在许多
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
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家’‘佛家’‘国家……这真
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者以及国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
面目……谈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生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
发生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
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问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也好,佛也
好,都是人生实践之。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
如果在大讲堂里把孔子说只当做哲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
曾再三强调,孔子的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
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
年依然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
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
,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
大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
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
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
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
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
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
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
《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
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
进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
治上的活跃岁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
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
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在北京大哲门(系)任教四年后,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一书,这使
他享有了新儒先驱者的盛名。
B.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
,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C.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
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
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
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小题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考察
,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本文题目是《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那么,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
“与众不同”之处。(6分)
【小题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
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问题的,不是为了问而问;
或主观情感的词语或语句,如第二段的“却……也”,第四段的“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
少人梦寐以求八、(14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传奇的首相 糟糕的母亲
①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o撒切尔夫人8日上午因中风平静去世,终年87岁。正在西班牙访问
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听到死讯后,立即缩短行程返回唐宁街。卡梅伦盛赞撒切尔夫人不仅
领导了英国,而且拯救了这个国家。他表示,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和平时期最伟大的首相
②撒切尔夫人没有资格享受国葬,但她将享受英国前王妃黛安娜和英国王太后相同的葬礼
待遇,将有军乐队伴奏并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葬礼。
③来自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英国政坛的传奇人物,执政
时间前后长达11年半之久。撒切尔夫人出生于一个杂货店店主家庭,1959年当选英国下
议院最年轻的女议员。1970年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后,她担任教育和大臣职务。19
75年,她出任保守党党魁。从1979年开始,她领导保守党连续3次赢得选举,成为英国历
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首相。
④在英国政坛和国际舞台,撒切尔夫人素有“铁娘子”的称号。她反对东西德统一进程,担
心一个强大的德国对英国构成威胁,因此与德国前总理尔在各种问题上针锋相对并在
背后相互贬低对方。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撒切尔夫人也是坚定地站在对立面,
始终不放弃英国的任何主权。
⑤撒切尔夫人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是铁杆政治盟友,许多英国人至今还把她视为英国的“
里根”。里根总统也把撒切尔夫人说成是“英国最佳的男人”。撒切尔夫人则把里根当做“
我生活中第二个最重要的男人”。撒切尔夫人与里根从心底里把前苏联视为最大的敌人和
威胁。撒切尔夫人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私交甚笃,她的一句名言是:“我喜欢戈尔
巴乔夫先生,因为他帮助结束了冷战,我们可以一起打交道。”撒切尔夫人与里根一样,
把结束冷战作为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政绩。
⑥在经济政策上,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总统都反对扩大政府开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美国人把这一政策称为“里根经济”,英国人则把这一政策立场称为“撒切尔主义”。西
方认为,在撒切尔与里根同时执政期间,美英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
“联姻”使得自由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撒切尔夫人在欧洲率先推行
私有化和执行自由政策的时候,她发表了一句“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名言。
⑦信奉市场经济的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推行了许多新政,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效仿,比
如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组织,以及颂扬
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再分配。在那一个时期,英国保持了经济年增长7%的成绩。法国总
统密特朗起初在私有化的问题上与撒切尔夫人唱对台戏,但后来被迫接受私有化。撒切
尔夫人乐不可支地说:“人们不再担心染上英国病,他们排队来领取英国的新药方。”
⑧政治评论家认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使英国当时摇摇欲坠的经济恢复了生气。但是
反对者批评说,她的经济政策使富人更富,穷人被遗忘在一边。然而最值得英国人自豪
的是,英国在1982年与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爆发一场战争
,英国大获全胜,下达战斗命令的就是这位铁打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继承者是工党
前首相梅杰,他评论说:工党不同意撒切尔夫人的大多数做法,因为她永远是个有争议
的政治人物,但我们非常尊重她的政治成就和个人魅力。
⑨作为西方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在国际政坛叱咤风云,上个世纪里没有哪个女人能与她媲
美。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撒切尔夫人很不称职。撒切尔夫人女儿卡罗尔·撒切尔的前
男友乔纳森·艾特肯曾在回忆录中爆料称:“铁娘子”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与女儿卡罗尔
的关系不融洽,双方少有亲人间的温情。卡罗尔虽对母亲的事业充满敬意,但对她在家
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不满。她曾当面抢白撒切尔夫人说:“你是个伟大的首相,同时
也是个糟糕的母亲。”由于家庭矛盾的折腾,撒切尔夫人悔不当初。她曾表示,如果时光
能够倒流,她不会步入政坛,因为从政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伤害太大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撒切尔夫人从一个杂货店店主的女儿,经多年的不断奋斗,成为英国政坛上成绩显著
的第一位女首相,因此被人们成为“铁娘子”。
B、撒切尔夫人信奉市场经济,在英国积极推行新政,使英国长期保持了经济年增长7%的
成绩,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效仿。
C、撒切尔夫人没有资格享受国葬,但她将享受英国前王妃黛安娜和英国王太后相同的葬
礼待遇,这也体现了英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位传奇首相的无比敬重和悼念之情。
D、撒切尔夫人喜欢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先生,因为戈尔巴乔夫结束了造成东西方对立
的冷战,使自己最大的敌人和威胁前苏联垮台。
E、作为西方政治家的撒切尔夫人在国际政坛叱咤风云,上个世纪里没有哪个女人能与她
媲美,但他的政治生涯也给他的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伤害。
【小题2】请分析全文概括“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政绩?(6分)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文题中“传奇的首相,糟糕的母亲”概括了撒切尔备受争议的一生,请谈谈你对
这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8分)
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控制权。
角度来分析,如从她的政治家角度、从她是一个母亲的角度,从她为国家和社会所
做出的贡献的角度九、(14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面的题目。(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
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
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
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
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
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
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
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
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
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
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
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
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
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
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
,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
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
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
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
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
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
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
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
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
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
》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
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
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
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
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
,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
,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
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
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
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小题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小题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
“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十、(14届哈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o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
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
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
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
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
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
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1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初
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
,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
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
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
,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
“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
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
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
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
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
。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
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
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
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群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
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
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
作时像一些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
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
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
、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干活舒服得多。出
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
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
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
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尽管卓别林每次都以“夏尔洛”这个典型
的英国人形象出现,但这个人物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
B.作者认为,卓别林在《安乐街》中的表演,才真正开始使夏尔洛这个艺术形象放射出巨
大的艺术光芒。
C.卓别林完全不赞同热心观众来信中“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的说法,因此仍然按照自己
的艺术主张和兴趣,给予观众期待的东西。
D.本文引用了大段卓别林自己的话,既印证了“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产生了急剧的变化
”,又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
E作者认为,卓别林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其代表作《摩登时代》塑造的“夏尔洛”是
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超现实形象。
【小题2】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概括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小题3】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6分)
【小题4】“投观众所好”与“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常常是矛盾的;在这个方面,卓别林
无疑处理得很成功,因而获得第44届奥斯卡荣誉奖。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十一、(14届山东曲阜师大附中高三上二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演员”
①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
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
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②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
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
③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
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
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④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
有言:“大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⑤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
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
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
一篇文责自己。”
⑦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
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
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
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⑧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
”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⑨他有篇文章叫《幼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
”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
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
,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
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⑩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
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
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11《幼纪事》曾入编中小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
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
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写
?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12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的
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
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13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月28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是
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
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
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⑤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⑥⑦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分)
【小题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于是之对文化
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
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6分)
文化方面不断探求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如第⑨段“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
”,第十,十一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漫画家安哲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