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要求什么,回到原始社会当村官去

【可编辑】化育万物谓之德——谈《庄子》的德(可编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可编辑】化育万物谓之德——谈《庄子》的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庄子的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_百度作业帮
庄子的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庄子的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庄子》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瑰丽多姿,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它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庄子》多借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理,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理.《庄子》的想象奇特怪诞,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颅骨骷髅都成为《庄子》说理的艺术形象.《庄子》中超脱飘逸的人物形象、奇幻诡谲的想象虚构、纯美虚静的艺术境界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庄子家境贫寒,但他轻视官禄,厌恶官场污浊,这为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又是复杂的.它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由这个源头,庄子思想向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永恒宇宙根源的探索,自由就是对它的归依,与它同体;一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峻的审视,自由就是对他的超脱,与它绝离.这样人生、自然、社会组成了庄子思想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1、自然哲学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它的人生哲学.虽然庄子思想源于儒家,但它又和儒家思想不同,它主要不是从社会的、伦理的角度,而是从更加广阔的宇宙的、自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生的.它的自然哲学思想主要是由构成万物基础的:“气”、万物生成和存在形成的“化”以及宇宙根源的“道”三部分组成.  (1)“气”是弥漫宇宙的普遍的存在,它的本质是“虚无”.“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它的表现形态,就基本性质而言,只有两种:阴与阳.阴阳两种性质对立的“气”相互作用,天地原始的存在状态就会发生变动,就要产生万物.“气”的运动不息表现出的万物生成、发展、灭亡的过程,又构成了宇宙的全貌.他以人的生死来证明这一点:“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  (2)“化”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形式  从时空观念讲,庄子用无限、无始来定义“宇宙”,“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庚桑楚》)这就是宇宙的无限、无始,即时空的概念.从变化观念讲,“化”具有普遍性与多样性.“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天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可以无界限、无条件的自由转化.如“庄周梦蝶”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3)“道”,体现方式基本有两种,其一指有具体内容的“道”,二是作为抽象思想概念的“道”.有具体内容的“道”即我们所说的“天道”、“人道”.“天道”即自然界的内在秩序,万物的固有之理;“人道”则指社会的法则、规范.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抽象之“道”则是指那些纯粹以抽象的思想形式表现的,即真理和方法,它的思想意义和“仁”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完美境界即“仁道”.(“仁”,孔子云:克已复礼为仁.)  2、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它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这一点集中体现于《逍遥游》.  (1)人生困境  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自我的三方面.  自然之限指生与死.也就是死亡是人生第一位,最终无法跨越.社会之限主要指时与命.死生是必然的,这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必然性,这就是“命”.“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时”是制约、限制人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客观力量,一种外在的必然性,一种构成人生困境的因素,是一个时代包括政治、经济、道德各方面的全部的社会环境.自然之限则指情与欲,也就是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哀乐之情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能抗拒.“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利害之欲也是人的本性,是不能避免的.“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得者.”(《盗趾》)这种情欲,对人的精神自由是一种负累.  (2)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实践  它是体现为十分独特的精神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  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是对人生困境的超脱,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真实性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理想性指一种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所以具有理想的性质,也就是所谓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幻想性:指一种异于、超越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他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的幻想性.”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乖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3)修养方法.为了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提出了精神修养方法:无欲,去智,体“道”.他的恬淡无欲的主张是自觉的,一是对个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或与万物关系的觉悟,二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或他人的关系的觉悟,三是对个人心境中的耆欲形态的认识.去智:摒弃智巧作为,任其自然,使自己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以养成一种淡泊的心境,这也是他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体“道”:是一种最艰深的修养方法,具有某种神秘色彩.  (4)处世态度:指他对世俗生活的态度:超世,遁世,顺世.他的“超世”,既指不随物迁,游乎尘外.主要思想内涵是对人间世务的鄙弃和世俗道德的否定,是庄子清高与孤傲的一种表现.“遁世”指浪迹于山林,潜隐于人世.这是一种回避人世的态度,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冷漠,反映了他消沉的情绪.“顺世”,指虚而待物,与世沉浮,表现为一种与世周旋的顺世态度,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表现.  他这三种处世态度,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思路或内容,就是以自然为精神追求或理论观察的起点,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的否定性的洞察审视,而归宿到个人精神自由的获得或生命的保障.  二、哲学思想所体现出的社会思想及认识结构  1、庄子的社会思想:  庄子的社会思想具有一种批判精神.在中国思想史上,发现生活在一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社会里的人们的不幸,是很早的事情.《诗经?伐檀》中就有对“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的愤慨.庄子对这一不幸的原因,从一种特殊的自然主义理论上来判定,同无阶级自然的原始社会相比,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坠落的社会,于是他主张无君,无为,返朴.这种思想是战国时代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悲观厌世思想的表现.庄子逃避现实,听天由命,企图在清净无为中寻求解脱,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庄子厌弃的现实是新兴地主阶级通过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兼并战争才取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现实,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实,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庄子幻想回到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社会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解除战争痛苦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因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庄子是主张复辟倒退的思想家.他认为人类在其最后的自然本性上,如同鸟、鼠之类逃避伤害一样,是完全有能力自己保护自己,治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存,无需“君人者”用“经式义度”来制约人,他们的存在是多余的,不必要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马蹄》)在此基础上,庄子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无君无臣的自由生活最快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既然无君,那么自然就应无为,无为既是君主、也是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根本的、最高的行为准则.他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仁义”,认为“仁义”(儒家思想的核心)戕害了人的本性,滋生人们对“利”的追求,带来了天下大乱.由此更认为,道德、智慧、典章制度、财货器物、音乐、工艺等构成人类文明生活内容的社会现象,都是对自然和人性的破坏,都应取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社会批判思想具有反人类、反文明的倾向,其实质,在当时,文明带来的快乐享受,只被统治者占用,而为创造文明付出艰苦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劳动人民,则无法享受,所以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应该取缔,这就是“无为”.  2、庄子思想的认识结构  主要指庄子认识的相对论.他把贵戝、大小、有无、是非都看作是不同的认识的结果.人能够知道、想到的比他不能知道、想到的要少得多,人类对全明、全聪、全知的追求、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莘.”(《徐无鬼》)他不承认事物有本质的区别,认为万物在根源上是同一的.“磅礴万物以为一”,(《逍遥游》)甚至连肝与胆这样相近的内脏也是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了区别,这种认识甚至发展为一种诡辩术.如惠施和庄子在濠梁上对话的故事正能证明这一点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他从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甚至发展到否认未真理的客观标准,因而又成为怀疑论者.“庄周梦蝶”正说明了这一点,使他成为不可知论者.但是.认识的相对性也具有确定性,天理固然.如“庖丁解牛”形象地表现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过程,不是感知认识,而是理性认识.他虽然认为万物是统一的整体,事物存在于矛盾对立中,但实质上是互相转化的.“盖师是而列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还有他关于福祸的相互转化的论述,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这些都是认识相对性的有益的成份.  三、庄子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庄子》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从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和儒家经典及诸子散文不同的风格.清龚自珍在其诗中曾言:“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清文论家刘熙载也指出:“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东坡则出《庄》者十之八九.”(《艺概》)从此中,我们觉得《庄子》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是毫无疑义的.  1、思想以寓言的故事情节展现  庄子思想的文学特点,主要指他的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逻辑来阐述,而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的.《庄子》中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古希腊时期有专门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而在中国文学中,寓言大都是保留在不同的古典作品中,没有专门的寓言集.在这些众多保留寓言的作品中,《庄子》保存的寓言故事最多.从某种程度上讲,《庄子》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中的寓言故事集.司马迀曾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老庄申韩列传》)构成庄子寓言的基本格调是对精神自由的想象和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或途径的暗喻.  (1)对精神自由的想象表现  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达到理想人格的“逍遥”境界.《庄子?逍遥游》曾说:“未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依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个寓言故事说,象宋荣子那样不为世俗毁誉所动摇,是很崇高了;象列子能乘风而行,中很高明了,但是对于“逍遥”仍有距离.宋荣子还有“荣辱”之分,列子犹要“御风”,就是他们还有所负累,有所待,没有达到“游无穷,无所待”的境界.它把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乎无事之业”的精神境界形象地表现出来.庄子对“无待”的表现,也是用形象的寓言来表现.如“庄周梦蝶”以及“腾云驾雾、不饮不食的神人”,他们是一种无条件的、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无需任何凭借,即“无所待”.一有所待,就生负累,就不能达到“逍遥”,就不是精神自由.  (2)对修养方法的形象说明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精神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也是借寓言来表现的.  如,“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乃用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天地》)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养生主》)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善.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至乐》)  这四个故事,浑沌因被凿七窍而死;黄帝遗失玄珠,只有蒙昧不明的象罔才能找回来.山沟里的野鸡,十步能找一粒食,百步能喝一滴水,虽艰难,但神气旺盛,健康得很;一只被鲁君喜爱的鸟,居于庙堂,食有太牢,可三日就惊惧而死.它们从正反两方面得出“常因自然而益生”的结论,体现了他的养生之道.  (3)社会批判思想的寓言体现  庄子社会批判思想的突出内容中有两个最尖锐的论断就是:无君之国最乐.(《至乐》)“圣知之法为大盗守”(《胠箧》).对于这一论论断,庄子也是通过寓言的形式来表现的.《庄子》中这样写:“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xiáo)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夜半,骷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人生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骷髅深膑蹙頞(è)曰:‘事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  这则寓言,借死骷髅之口,表现了构成人生困境、形成“人生之累”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人的自然生理本身等多方面的因素.显然,死亡是对人生困境的超脱,对“人生之累”的解除.要生存在一个自由的、无任何负累的至乐环境中,“无君于上”是第一条件.表现了庄子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  《庄子》中又言: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如?”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huì同喙),儒以金椎挖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外物》)  这本是写一个紧张可怖的盗墓场面,但却被作者写得轻松活泼.通过大小儒的富有风趣的对话,尖锐讽刺了儒家的“礼义”,印证了“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社会批判思想.  从上所知,《庄子》每一个寓言后面都有一个哲学结论,蕴含着一种哲学思想.《庄子?寓言》中曾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庄子认为,一种观点如果没有其本身之外的一些客观事例证明,是很难被人相信、接受的,所以,使用寓言的目的,不是借寓言的形式展现某种思想,而是来论证某个思想,是完全自觉的过程.  2、哲学概念在文学中的形象表现  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抽象理论概念、思想范畴以及精神境界,反映在文学中常常以形象的形式来表现.  概念范畴以及对精神境界的比喻拟人化  《逍遥游》提出这样的论题:有所待就不算“逍遥游”,“逍遥游”必须无所待.鲲鹏待风而动的比喻说明有所待就不算“逍遥游”,又通过鲲鹏与“野马”“尘埃”的比较,进而引用水载舟的比喻证明有所待就不算“逍遥游”,又以蜩、斑鸠这样的愚者自夸为喻,说明认识有何不同,但只要有所待就不算“逍遥游”.在这里,鲲鹏、蜩、斑鸠都被拟人化.由于认识的悬殊,庄子又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以朝菌、蟪蛄同灵龟、大椿树为喻,说明几者在年令、经历、见识诸方面的悬殊,但它们又有共同之处,即都“有所待”,宋荣子虽为世人赞誉,可他的最高道德是什么呢?说明他犹有所待;下馆子御风,虽免去走路,但还须依赖风,还是有所待.怎样才能做到“无所待”,就是要做到顺乎万物的性情,掌握阴、阳、风、雨、晦、明等六气的变化,在空域中自由自在的遨游,这才是“逍遥游”.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无已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这就把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及认识中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及他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即“无所待”的、逍遥“的境界,也就是绝对的精神自由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里姑且不论这种思想是否正确.  3、语言的诗性  清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这是庄子语言的一个主要特点:具有诗性.  庄子的语言同其它诸子著作不同,不是词意相接的、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意接词不接或词虽接而意已变的、跌宕跳跃的语言.刘熙载曾说“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鴳(鷃),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小大之辨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刘熙载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庄子的语言,尤其是阅读庄子的作品,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这正是庄子语言的特色.可以这样讲,他的散文具有诗的意境,更具有诗的语言.这些都因其词意不接而造成的跌宕跳跃的效果,可为人提供想象和思索驰骋的广阔空间.清文论家吴仲伦说:“庄子文章最灵脱,而最妙于宕.”  四、庄子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庄子思想对后世作家思想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散文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皆以其不同的思想和风格,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尤其是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先秦诸子对后世的影响,最突出的首推儒家的孔孟思想,其次,就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儒家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是消极的.道家愤世嫉俗、不同流合污,不与统治者合作,在特定历史时期是有积极意义的.后人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在为人处世诸方面表现了不同的处世态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交替变革,儒家思想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则日趋兴盛.玄学的出现,就突出证明了这一点.所谓“玄学”,指以老庄思想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玄学:《老子》《庄子》《周易》)当时王弼、何晏,根据老庄“贵无论”,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对理想人格-“圣人”的认识,儒、道不同.儒家认为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功德的可谓“圣人”,而道家则认为:《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第二章).“圣人不仁”(第五章).《庄子》说“圣人不从事于务”(《齐物论》),“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此圣人之德也”(《刻意》).这种思想又直接影响到玄学.嵇康曾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又读老庄,重增其放.”(《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大人先生传》中,称理想人格为“圣人”,描绘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虑周流于无外”.这显然是受《庄子》“圣人神矣……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的影响.在魏晋玄学中,嵇康、阮籍受庄子思想影响最大.其后的陶渊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老庄学说盛行的时代,受其影响很深.酷爱自然,喜爱老庄,这对形成他的禀性和志趣起了决定作用.他的理想和抱负,使儒家思想占了上风.当现实和理想发生矛盾从《逍遥游》谈生命的限制和自由;墨子的《非攻》的合理性在于什么?从《马蹄》谈庄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儒家对财富于清贫分别是什么看法;老子为什么强调“不争”“退让”其意欲使社会向什么方向发展_百度作业帮
从《逍遥游》谈生命的限制和自由;墨子的《非攻》的合理性在于什么?从《马蹄》谈庄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儒家对财富于清贫分别是什么看法;老子为什么强调“不争”“退让”其意欲使社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儒家对财富于清贫分别是什么看法;老子为什么强调“不争”“退让”其意欲使社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只能写100字,简单说下:庄子追求自由,他的理想是人类回到原始社会甚至更前像动物一样自由自在.墨子的理想是回到氏族公社时期,类似于共产主义的没有私有财产,天下为公.向你推荐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庄子胠箧
胠 箧【题解】“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全篇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而天下始治矣”,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第二部分至“法之所无用也”,进一步提出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的观点,使“绝圣”的主张和“弃知”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余下为第三部分,通过对比“至德之世”与“三代以下”的治乱,表达缅怀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①,则必摄缄縢、固扃鐍②;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③;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④,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⑤,耒耨之所刺⑥,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⑦,所以立宗庙社稷⑧,治邑屋州闾乡曲者⑨,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⑩,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11),大国不敢诛(12),十二世有齐国(13)。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14),比干剖(15),苌弘胣(16),子胥靡(17)。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18)?”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19),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20),鲁酒薄而邯郸围(21),圣人生而大道起。掊击圣人(22),纵舍盗贼(23),而天下始治矣!【注释】①胠(qū):从旁打开。箧(qiè):箱子一类盛物器具。探:掏。囊:口袋。发:打开。匮(guì):柜子,后代写作“櫃”,今简化为“柜”。句中两个“为”字前一读去声,讲作“为了”;后一读平声,是“做”的意思。②摄:打结,收紧。缄(jiān)、縢(téng):均为绳索。扃(jiōng):插闩。鐍(jué):琐钥。③揭:举,扛着。④乡(嫏):通作“向”,先前的意思。⑤罔:网。后代繁化写作“網”,今又简化为“网”。罟(gǔ):各种网的总称。⑥耒(lěi):犂。耨(nòu):锄。刺:插入。⑦阖(hé):全。竟:境,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境”。⑧宗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⑨邑、屋、州、闾、乡曲:古代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旧注:“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曲”则指“乡”之一隅。⑩田成子:即田常,本为陈国人,故又称陈恒,其先祖田完从陈国来到齐国,成了齐国的大夫,改为田氏。田常于鲁哀公十四年杀了齐简公,齐国大权落入田氏之手,后来田常的曾孙又废齐自立,仍称“齐”。(11)非:非议。(12)诛:讨伐。(13)“十二世有齐国”疑是“世世有齐国”之误,指田成子之后世世统治齐国。田成子杀简公至齐宣王共六世,如果上推田完入齐到田常时方才为十二世,而田成子以前说田氏“有齐国”则不可通。(14)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15)比干:殷纣王的庶出叔叔,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16)苌弘:周灵王时的贤臣。胣(chǐ):剖开肚腹掏出肠子。(17)子胥:即伍员,吴王夫差时被杀害。靡:同“糜,腐烂。子胥死后被抛尸江中而腐烂。(18)道:这里指规矩、准绳。(19)妄意:凭空推测。(20)竭:揭,举;“唇竭”指嘴唇向外翻开。(21)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楚宣王大会诸侯,而鲁恭王到得晚,所献之酒味道淡薄,楚王怒。鲁王自恃是周公的后代,不告而别。楚王于是带兵攻打鲁国。魏国一直想攻打赵国,担心楚国发兵救赵,楚国和鲁国交兵,魏国于是趁机兵围赵国都城邯郸。一是指楚王大会诸侯,赵与鲁均献酒,鲁酒味薄而赵酒味浓。楚王之酒吏向赵国索酒而赵不给,酒吏怀恨易换赵、鲁之酒,于是楚王以酒薄的缘故兵围邯郸。这句是借历史故事来说明,事有关联,常常出于预料。(22)掊(pǒu):抨击。(23)纵:放宽。舍(shě):放弃,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捨”,现又简化为“舍”。【译文】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不盗守卫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象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原文】夫川竭而谷虚①,丘夷而渊实②。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④,则是重利盗跖也⑤。为之斗斛以量之⑥,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⑦,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⑧,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⑨,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鉤者诛⑩,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11),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12),斧钺之威弗能禁(13)。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4)。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15)。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16),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17);掊斗折衡(18),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19),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20),铄绝竽瑟(21),塞瞽旷之耳(22),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23);灭文章(24),散五采(25),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鉤绳而弃规矩,?工倕之指(26),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27)。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28),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29)。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30);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31),而以爚乱天下者也(32),法之所无用也(33)。【注释】①竭:干涸。虚:空旷。②夷:平。渊:深潭。实:满。③故:事故,变故。④重(zhòng)圣人:使圣人之法得到重视。⑤重利盗跖:使盗跖获得厚利。⑥斗斛(hú):古代的两种量器,十斗为一斛。本句两个“之”字含意不一,前指天下之人,后指斗斛所量之物。⑦权:秤锤。衡:秤杆。⑧符玺(xǐ):古代用作凭证的信物。“符”由两半组成,合在一起以验明真伪;“玺”就是印。信:取信。⑨矫:纠正。⑩鉤:即“钩”字,本指腰带钩,这里泛指各种细小的不值钱的东西。诛:刑戮,杀害。(11)逐:竞逐,追随。揭:举;“揭诸侯”即高居于诸侯之位。(12)轩: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所乘坐的车子。冕:古代大夫或诸侯所戴的礼帽。“轩冕”连用,这里代指高官厚禄。劝:劝勉,鼓励。(13)钺(yuè):大斧。“斧”和“钺”都常用作刑具,这里代指行刑。(14)示:显露。(15)明:显示,使人明白的意思。(16)擿(zhì):掷。(17)朴:敦厚朴实。鄙:固陋无知。(18)掊(pǒu):破,打碎。(19)殚(dān):耗尽。残:毁坏。(20)擢(zhuó):拔掉。(21)铄(shuò):销毁。绝:折断。竽瑟:两种古乐器之名,这里泛指乐器。(22)瞽旷:即师旷。因其眼瞎,所以又叫他“瞽旷”。(23)含:保全。(24)文章:文彩,花纹。(25)五采:即五色。(26)?(lì):折断。工倕(chuí):传说中的能工巧匠。(27)有:保有。此处“有”字很可能是“含”字之误。(28)攘:推开,排除。(29)玄:黑,幽暗;“玄同”即混同。(30)累:忧患。(31)外立:在外表上树立,即对人炫耀之意。(32)爚(yuè):炫耀。“爚乱”就是迷乱的意思。(33)法:这里指圣智之法,一说“法”即“大道”。【译文】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原文】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①,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②,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③,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④,则内弃其亲,而外弃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⑤,则是上好知之过也⑥。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⑦,则鸟乱于上矣;鉤饵、罔罟、罾笱之知多⑧,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⑨,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⑩,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11),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12),下烁山川之精(13),中堕四时之施(14),惴耎之虫(15),肖翘之物(16),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17),而悦夫役役之佞(18),释夫恬淡无为(19),而悦夫啍啍之意(20),啍啍已乱天下矣!【注释】①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或部落首领,但多数不见于经传。②结绳而用之:指文字产生之前的结绳记事。③遂:竟。延颈:伸长脖颈。举踵:踮起脚跟。④赢:裹,包着。趣:通作“趋”,快步走的意思。⑤结:往来交错。⑥上:这里指国君,也可泛指统治者。⑦弩(nǔ):带有机关的连珠箭。毕:一种带柄的网。弋(yì):系有丝绳可以回收的箭。机变:疑为“机辟”之误,即捕鸟兽的机关。⑧罾(zēng):用竿子支撑形如伞状的鱼网。笱(gǒu):用作捕鱼的竹笼。⑨削:竹桩。格:木桩。“削”、“格”都是用来支撑兽网的桩子。罗落:用来关守野兽的网状篱笆。罝(jū)罘(fú):捕兽的网。⑩渐毒:欺诈。“知诈渐毒”指工于心计,欺骗伪诈。颉(xié)滑:奸黠狡猾。解诟:言词诡曲。同异:战国名家的又一诡辩论题,认为事物的同与异是相对的,因而也就没有同异之别。变:权变,变诈。(11)每每:即昧昧,昏昏的意思。(12)悖(bèi):遮掩。(13)烁:通作“铄”,销解的意思。(14)堕(huī):通作“隳”,毁坏的意思。施:推移。(15)惴耎(ruǎn):蠕动的样子,这里指附地而生的小虫。(16)肖翘:飞在空中的小虫。(17)种种:淳朴的样子。(18)役役:钻营狡黠的样子。佞:巧言谄媚的小人。(19)释:放置,废弃。(20)啍啍(tūn):喋喋不休,不停地说教的样子。【译文】你唯独不知道那盛德的时代吗?从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民靠结绳的办法记事,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把纯厚的风俗认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来。像这样的时代,就可说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可是当今竟然达到使百姓伸长脖颈踮起脚跟说,“某个地方出了圣人”,于是带着干粮急趋而去,家里抛弃了双亲,外边离开了主上的事业,足迹交接于诸侯的国境,车轮印迹往来交错于千里之外,而这就是统治者追求圣智的过错。统治者一心追求圣智而不遵从大道,那么天下必定会大乱啊!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gōng弩(版 权 所有 e wen ya n . c om 易 文言网)、鸟网、弋箭、机关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鸟儿就只会在空中扰飞;钩饵、鱼网、鱼笼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鱼儿就只会在水里乱游;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野兽就只会在草泽里乱窜;伪骗欺诈、奸黠狡猾、言词诡曲、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等权变多了,那么世俗的人就只会被诡辩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乱,罪过就在于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都知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经赞同的,因此天下大乱。所以对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辉,对下而言销解了山川的精华,居中而言损毁了四时的交替,就连附生地上蠕动的小虫,飞在空中的蛾蝶,没有不丧失原有真性的。追求智巧扰乱天下,竟然达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情况就是这样啊,抛弃那众多淳朴的百姓,而喜好那钻营狡诈的谄佞小人;废置那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好那碟碟不休的说教。碟碟不休的说教已经搞乱了天下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到原始部落当主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