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老年没有作为的文言文 没有

本站启用新域名:(或),谢谢您的光临!
当前位置: →
文言文阅读新题精选
文言文阅读新题精选
& & 文言文阅读新题精选
& & 一、【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 &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时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有众十余万。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通候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斩迦论并首级万余,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虏男女数万口而还。
& & 炀帝幸江都,令通镇长安。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相持月余。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 & 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洛州都督,赐实封六百户,加左光禄大夫。明年,卒,年七十二。
& & (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
& &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 A.悉达等竟以减死论 & & & 竟:竟然
& & B.遂进兵南寇 & & & & & & 进:进犯
& & C.既而义师济河 & & & & & 济:渡过
& & D.每自摩其颈 & & & & & & 摩:抚摸
& & 【答案】A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 & &竟&,副词,此处意思为&最终&。巧合的是2011年的一模A项考查的也是&竟&(帝竟从安议 &竟:竟然)。有点难度的字是&摩&,古汉语中有&抚摸&的意思。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一直采用的是查字典的方式,即给出词义解释,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判断其解释的对错。所以,解答该题第一原则就是语境原则,即把该字或词放到上下文中进行分析比较,本题放回原文,很容易判断的。
&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 & A.朕之不明,以至于是 & & & & & & &命释之,授兵部尚书
& & B.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 & & & & &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
& & C.显和军溃,悉虏其众 & & & & & & &每自摩其颈曰
& & D.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 & &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
& & 【答案】C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 & C项均为代词,相当于&他的&。A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B项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D项前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为动词&认为&。
& & 3.下列对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 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罪责。
& & B.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表现出怯意,后来才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 & C.屈突通听说洛阳被义兵占领,于是率军去救,被降将桑显和及刘文静副将窦琮、段志玄等追擒,送至长安,太祖以其忠贞,仍授其兵权。
& & D.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镇守洛阳。
& & 【答案】C
& &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于死罪,并非全免罪责。B项&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D项&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因为&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不包括前面&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的原因。
& &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注意该题是选择正确项。
&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1)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
& & 译文:
& & (2)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
& & 译文:
& & 【答案】(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整体1分)
& & (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整体1分)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的容易理解错误的词是&虽&,可能由考生误译为&虽然&,注意从句意出发。&亲戚&应该译为&内外亲属&;&犯法&可以不译;&&&无所&&&,凝固结构,&&&没有什么&&&。第(2)句容易理解错误的字词是&山&、&争取&。&山&,名词作状语,译为&象山一样&;&争取&为同形词语,即山两个字,&争&是&争相&的意思,&取&是&拿取&、&抢取&等意思。&犯&,&侵犯&,引申为&获取&、&掠取&。
& & 文言文翻译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回到原文中,把译句放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的含义粗通文义。第二是要有敏感度,也就是抓住得分点,就是马上意识到为什么选择这两句话来翻译,充分审查句中字词和句式特点,诸如活用、文言句式等,小心应对。第三是要进行对译,就是逐字对应翻译,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最后组合成句,注意前后通顺。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将要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才到了这一地步。感谢你的这种心意,良苦用心。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悉达等人最终被免除死刑来处罚。从此逐渐被信任。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向南进犯,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贼兵大败,俘虏了数万人回来。
& & 炀帝临幸江都,命令通镇守长安,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屈突通很害怕,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到蓝田赶赴长安,但大军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不能前进,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显和兵败,(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有人劝他投降,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屈突通于是擒屈突通押送长安。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愧能相王&皇帝说:&你是个隋朝的忠臣呵。&命令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 & 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从头至尾都是如此,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磊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予洛州都督,加左光禄大无,第二年死去,年七十二岁。
& & 二、【济宁市2012届高三质量检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 毛大福
& &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 &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搒③掠死矣!&狼见毛被絷④,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 & 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 & 昔一稳婆⑤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 & (节选自《聊斋志异》)
& & [注]①疡医: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搒:笞击考问。④絷:捆绑。⑤稳婆:接生婆。
& &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不信,械之 & & & & & & & & 械:用枷锁拘禁
& & B.会毛货金饰 & & & & & & & & & &货:出卖
& & C.一狼衔敝履委道上 & & & & & & &委:舍弃
& & D.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 & & & &遑:急迫
& & 【答案】D.
& &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遑:闲暇。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敷药如法,乃行 & & & & & & &B.官不信,械之
&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 &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C.其一疮痕犹在 & & & & & & & &D.君不为我昭雪
&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不足为外人道也
& & 【答案】C.
& &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第二个&乃&,为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B项,第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那些&。D第一个&为&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第二个&为&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 & 3.下列各句分编为四组,每句都能体现狼讲&义气&的一组是
& & ①咆哮相侵,惧甚
& & ②日既晚,狼遥送之。
& & ③狼见毛被絷,怒奔隶。
& & ④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搒掠死矣
& & ⑤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 & A.①②⑤ & B.①④⑤ & & C.②③⑤ & & D.③④⑤
& & 【答案】C.
& &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第①句是写毛大福在看到群狼咆哮时害怕的情状,第④句是毛大福在请求狼为他昭雪。
& &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
& & 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
& & 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
& & D.过去,有个接生婆曾遇到一只母狼难产,在她帮助狼顺利分娩后,狼衔着鹿肉到接生婆家来报恩,可见这类事情在以前也多有发生。
& & 【答案】B.
& &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不是&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而是&狼见毛被絷&后,才奔向差役。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太行地区的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的左旁。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可等毛大福走了一段,狼又来拽他。毛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它去了。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大疮,已溃烂长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当时天色已晚,狼远远地尾随着他。走了三四里,毛大福又遇到几只狼,嗥叫着逼向他,毛大福十分害怕。为他送行的那只狼赶紧跑进狼群,好像对它们说话一样,众狼便全都走散了。毛大福于是平安回到家。
& & 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在路上被强盗在路上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正巧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公庭。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枷锁把他拘禁起来。毛大福受了冤屈,却又不能自己申明,只得请求宽限时日,让他去向狼询问。县官便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径直走到狼窝。不巧,狼没回来,三人只好往回走。走到半路,他们遇见两只狼,其中一只狼疮疤还在。毛大福认出了它,向它作揖祝告说:&前次承蒙赠送,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受到冤屈。你如果不为我昭雪,我回去就会被拷打而死。&狼见毛大福被捆绑着,愤怒地奔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差役十分窘迫。狼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走了。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
& & 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丢在路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衔着鞋子跑到前面放在路上。县官命令收起鞋,狼才走。县官回来,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鞋。于是怀疑杀死宁泰的必定是丛薪,审讯他后,知果然如此。他杀了宁泰,并取走了宁的钱银,而宁藏在衣服下面的首饰,却没来得及搜寻,后来被狼衔走了。
& & 从前有个接生婆外出归来,遇到一只狼挡道,狼牵着她的衣服好像想带她到某地去。于是就跟狼去了,到了地方,看到母狼正难产,分娩不下来。老婆婆给母狼用力拉出幼狼,产下幼狼以后,狼就把她放回来了。第二天,狼衔着鹿肉放在接生婆的家门来报答他。可见这类事从来就有很多。
& & 三、【湛江市2012年普通高考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 &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 &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 &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 &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 &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 &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道南即辍讲拱俟 & & & & & & & & & & & 辍:停止
& & B.减免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 报 :回复
& & C.帝不视朝久,皆先莅 & & & & & & & & & 莅:到
& & D.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 & & & & & & & & 覆:覆灭,破灭
& & 【答案】D(覆:倾覆,翻沉)
&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太子为改容 & & & & 都下为之大哗
& & B.三辞而不允 & & & & 而贿礼部吏
& & C.先面谢乃莅任 & & & 乃诏令复试
& & D.且询疏所从进 & & & 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
& & 【答案】C
&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 & A.介词,因;B.连词,却;C .副词,这才/副词,于是;D.&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
& & 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 (3分)
& &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 & & & & & & &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 & ③道南偕从哲争 & & & & & & & & & & &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 &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 & & & & &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 &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 【答案】A
&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意的能力。
&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 &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 &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没有得到重用。
& &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愤而辞职。
& & 【答案】 C.(&只被皇上召见一次&并不能推断出&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 & 9.断句和翻译。(10分)
& &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 & 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 &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 &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
& & 【答案】(1) (4分)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 & (2) (6分)①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市&1分,句意2分)
& & ②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肆口辱骂的。(&职&1分,判断句式和句意2分)
& &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每错两个扣1分;应断不断、不应断而断都算错。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考上进士。受任编修,升为左中允。在东宫轮值讲读。太子偶尔看往别处,吴道南就停住不讲拱手等待,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曾任左谕德少詹事,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代理部里事务。历城、高苑牛生产的小犊,都是两个头两个鼻,吴道南建议全部免除山东的各种税,召回宦官;有乘着灾祸和怪异事物出现而说宦官招惹怨恨,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都没有批复。不久建议追谥建文朝代的忠臣。
& & 吴道南遇事有操守和主张,对政治体制有明确而透彻的认识,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吐鲁番进贡宝玉,道南建议不收纳。辽东讨论开始科举考试读书人,他就认为险要边疆应当注重武备,就阻止不了实行。他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和方从哲同时被任命。他多次辞谢却不被允许,过了很久才入朝。按旧例,朝廷臣子接受官职,先面谢皇帝然后到任。当时皇帝很久没有上朝,官员们就都先到任了。吴道南到任,见不到皇帝,不敢入阁值班。同僚方从哲跟他说,皇帝命先就职,吴道南上疏谢恩。等到皇帝因&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吴道南才得到机会面谢,从此就没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皇上。
& & 织造宦官刘成死去,派遣他的同伙吕贵前往护送灵柩,吕贵指使坏人留住自己任督造。宫中下旨意同意了,命令起草赦命,道南和方从哲据理力争,并且询问奏疏是从哪来的,请求永远杜绝内部指定,不听。潘阳本来没有商业税,宦官当了税使,宦官就在湖口设置关卡征收。吴道南尽力说明沿湖船舶没有地方停泊,大多翻沉了,建议撤除关卡不要征税,也不采纳。
& & 吴道南辅助大政不盲从,在当时很有声望。丙辰年,和礼部尚书刘楚先在一起主持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是副都御使沈季文的儿子,目不知书,却贿赂礼部的官吏,跟同乡赵鸣阳的号舍相连。他的首场七篇文章,除抄自书坊刻印的以外,都出自赵鸣阳的手笔。发榜了,沈同和和赵鸣阳都考上了,京城里因此大闹起来。吴道南等多次检举,皇帝下命令复试。沈同和一整天才写一个字。交到司法部门治罪,流放到极边远有瘴气的地区,赵鸣阳也被除名。
& & 在这之前,汤宝尹科场案件,实际上是吴道南揭发的,因此他们一伙嫉视吴道南。御史李嵩、周师旦就联合上奏章弹劾他,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击尤其出力。吴道南不能忍受,进言:&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肆口辱骂的。臣使国家遭受侮辱极其严重,请立刻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也诋毁吴道南。吴道南更加要求离去。闭门不出一年多,上疏二十七次,皇帝依旧鼓励和挽留他。正逢上他的继母的讣告到来,于是赏赐路程费,派遣行人护送回去。闲居二年后死去。
& & 四、【2012长春一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 &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 &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 &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 &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岁因大稔 & & & & & &稔:庄稼成熟。
& & B. 讽大亮献之 & & & & &讽:嘲讽。
& & C. 深乖昔 & & & & & & &乖:违背。
& & D. 而多弼不自伐也 & & &伐:夸耀。
& & 【答案】B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 &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 &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 & ① 以惠政闻 & & & & & & & ② 大亮密表曰
& & ③ 必通宵假寐 & & & & & & ④ 我便通夜安卧
& & ⑤ 而居处卑陋 & & & & & & ⑥ 哭之甚恸
& & A. ①④⑤ & &B. ②③④ & & & & C. ①③⑥ & &D. ②⑤⑥
& & 【答案】B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 & ①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⑤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⑥太宗的&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
&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 & B. 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 & C. 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 & D. 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 & 【答案】C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 & 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
& &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 &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 & 【答案】(1)(5分)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
& & (2)(5分)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
& & 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1)&多&、&衣冠&、&破亡&、&以&&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2)&诸&、&持&、&推&、&遗&,每译对一处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国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属县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用开垦土地劝勉人们,当年就获大丰收。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位居藩镇,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互相带着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属县境内因此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全都放走了。
& & 贞观元年,他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就不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
& & 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像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地势低洼狭小简陋,衣服俭朴随意。至于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
& & 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为他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
& & 五、【宝鸡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 &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 &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 &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 &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 &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 &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 (选自《宋史?李 迪传》,有删改)
&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 & B.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 &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 & D. 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 & 【答案】D
& &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 B.弛:松弛,C.诛:诛杀。
&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 &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 & C.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 & D.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 & 【答案】C
& &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都是竟然D.&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 & 6.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
&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 &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 &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 & A.②③⑥ B.②③④ C. ①②⑥ D.③⑤⑥
& & 【答案】A
& &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A。
&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 & A. 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 D.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 【答案】A
& & 【解析】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D.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 &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 & (l)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5分)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5分)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l)太祖生气了,撕碎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色不改,(跪在地上)慢慢地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
& & (2)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
& & 【解析】(l)为文言省略句,翻译应补出所省略的内容。
& & (2)&恶&、&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有罪之人&、&有功之臣&。&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判断句,翻译为&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岂得以喜怒专之!&是反问句,翻译应译出反问语气。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 &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 &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 &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 &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 &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 & 六、【皖西四校2012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
& &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 &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 &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大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 & 是时,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 &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者归之。
& &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故诩假以惧氐 & & & & &假:借助
& & B.与诩同郡,遂托之 & & &托:投奔
& & C.久将为所图 & & & & & &图:暗算
& &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归:归附
& & 【答案】D
& & 【解析】(应为推许或赞许)
&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煨内恐其见夺 & & & & & & & &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 B.文帝为五官将 & & & & & & & &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 C.与卿言而不答 & & & & & & &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 & &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 【答案】C
& & 【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代词,自己的兵权不是自己;助词,的。B,动词,担任;介词,给。D,动词,认为;介词,因
&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贾诩因疾病辞官而回乡的路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其他人死了,丽贾诩却因是太尉段额的外孙而活了下来。
& & B.贾诩考虑到段煨将军需要外援,于是就联系南阳的张绣。张绣非常高兴,因而善待贾的家人。
& & C.当太祖和韩遂、马超交战时,马超等人请求割地将和,并且请求送子弟去做人质。太祖根据贾诩的建议,答应了马超的请求,并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
& & D.曹植和曹丕争夺王位继承权,贾诩借袁、刘二人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促使太祖立曹丕为帮。
& & 【答案】D
& & 【解析】A贾诩是太尉段颍的外孙错误,这话是欺骗氐人的;B贾诩联系张绣是事实,只是贾认为段煨猜忌自己而离开,而且善待贾的家人的是段煨;C原文是假装答应请求。
& &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1)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 & 译文:
& & (2)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 & 译文:
& & 【答案】(1)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2)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
& & 【解析】(1)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解释,(1)&谋主&&身&&全&各1分,通顺1分。(2)&恢崇德度&&躬&&素士&&子道&各1分,整体句意通顺2分。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什么人了解他,唯独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 & 贾诩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因生病辞去官职,从西边返乡夫到沂这个地方,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颍,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颍的外甥,他通过灵活应变来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此类情形。
& &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一个郡的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知识和名望,被段煨的部属所景仰。段煨内心害怕自己的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十分周到地以礼桐待,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段煨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 & 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 & 这时,文帝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也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谬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这样做就行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练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绍、刘表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
& &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 & 七、【泰安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 《寓山注》序
& & 【明】祁彪佳
& &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日&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 &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丕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 &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 &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 &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原文有删节)
& & 【注】①胼胝(pi&n zhT):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满意。
&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荷畚锸 & & & & & & & & 荷:挑
& & B.而幽敞各极其致 & & & & & 致:尽头
& & C.险者夷之 & & & & & & & & 夷:使&&平坦
& & D.都堪泛月迎风 & & & & & & 堪:可以
& & 【答案】B.
& &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致:情趣。
&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有感触焉者 & & & &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B.其下平田十余亩 & & & & 其可怪也欤
& & C.乃可以称园矣 & & & & &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 D.园以内花木之繁 & & &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答案】C.
& &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语气词,不译/兼词,于之,在那里。? B.代词,它,代之寓山/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C.均为副词,才。? D.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的一组是
& & ①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 & ②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 & ③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 & ④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 &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 & ⑥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
&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 & C.②⑤⑥ &D.③④⑥
& & 【答案】D.
& &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①表现的是季超、止祥两兄弟。? ②是原因,不是表现。? ⑤是&卜筑&的具体做法。)
& &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家旁有座名为&寓山&的小山,原是季超、止祥两兄弟交换所得,后来被废置。二十余年后作者辞官回家,路过寓山,动了建造山园的心思.
& & B.作者只想在山上修建三五座房子,虽然自始至终对于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但在修建过程中兴致愈加浓厚,朝出暮归,乐此不疲,痴迷于山园建造。
& & C.作者营构山园时,讲究水石、室庐与花木的搭配适宜,轩与斋、室与山房以类相从.桥、榭、径、峰高低错落;体现了虚实相映、聚散结合等特色。
& & D.山园的建造,始于乙亥仲冬,至丙子孟春建成草堂、斋与轩,当年仲夏又开始营建,后又经过从十一月到第二年春天的百余天修建,山园终于告成。
& & 【答案】B.
& &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自始至终对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理解错误。
&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1)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3分)
& & (2)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4分)
& &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3分)
& & 【答案】(1)季超兄就弃掷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3分)
& & (2)严寒酷暑,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我都不认为是苦。(4分,)
& & (3)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3分)
& & 【解析】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翻译文中的句子。(1)注意&辄& &去&&委置&的翻译。(2)注意&祁&&体粟&&汗浃&以为&的翻译。(3)注意&作文&&韵&&营构&的翻译。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阴道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弃掷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之始末。
& & 兴建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行了。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果然是不可缺少的。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常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与众不同、突出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每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表现在梦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另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早晨出去,傍晚回来。严寒酷暑,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我都不认为是苦。
& & 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我身体也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
& & 园子占据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其他轩与斋以类相从,而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以类相从,但高的、低的分别揭出。共显佳妙。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略加衬托、装饰。大抵虚的地方充实它,充实的地方使它虚空;聚集的地方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使它聚集;危险的地方使它平坦的地方使它险峻。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
& & 园开于乙亥年的仲冬,至丙子年孟春,草堂宣告成功,斋与轩也完成了。等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经营构建。有一条小路修不通,心里也会感到不满意。于是疏通开凿的工作叉开始。从这年的十一月经过一个冬天一直到丁丑年的春季,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流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和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这是开园的时间。
& & 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止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宅中的树木)。四时的风景,都可 以泛月迎风;三径小路,自然可以呼云醉雪。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
& & 八、【亳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 &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 &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 &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 &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 &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 &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 & 【注】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
& & 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
&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 & & & & &任:堪,胜
& & 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 &引:率领,引申为撤退
& & C.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 & & & &勤:劳苦
& & 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 & & & & &谢:辞别
& &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D,谢:告诉。
&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余不满百,而皆扶病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B.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 C.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 &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D.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 &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答案】 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A项,而:表递进,&而且&;B项,何:什么/怎么;C项,以:凭/因为;D项,与:介词,和/连词,和。
&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 & 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 & 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 & 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 &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A项&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表述有误,原文中&强逾十万&是指匈奴&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
& &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3分)
& & 译文:
& & ②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4分)
& & 译文:
& & ③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3分)
& & 译文:
& & 【答案】 ①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呢?
& & ② 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可怨恨已经产生了;计划尚未实行,可骨肉亲属却已被杀了。这便是我为什么仰望苍天捶胸而泣血的原因。
& & ③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
& &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①捐、妻子、&宁&&乎&各1分;②图、而、&所以&判断句、表达各1分;③尚、嘉、况各1分。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匈奴战败以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挥合围。客主(双方)的形势,已经不相当(相差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疲劳的兵士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是还是带着伤痛,争先拼命,死伤的士兵堆积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逃;兵器打尽,箭用完,士兵手无寸铁,还一再一起奋力呼喊,争当先锋。在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而震怒,士兵为我而饮血。单于认为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撤兵。但匈奴的臣子劝导他,于是便再战。因此我不免要投降啊。
& & 从前汉高祖凭三十万军队,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还是七天没有食物,仅是只身得免于难(脱逃)。更何况当时的我,岂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啊?(皇帝)手下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抱怨我偷生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又岂是贪生的官,怕死的人啊?难道有抛下双亲、舍弃妻儿,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吗?而我之不死,是(想)有所作为,于是想像前面那封信所说,(做些)向皇帝报恩的事啊。实在是认为空死不如建立节操,灭失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因为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句践复仇,(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一片忠心,私底下羡慕他们这些啊。何曾想图谋的计划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为什么仰天(叹息)扎心(疼痛)而哭出血泪的原因啊!
& & 您从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境况,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自杀,颠沛流离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旷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已)亡故,活着的妻子改嫁。这样的事天下所少见,古今所没有啊。野蛮的东北人都还赞赏您的节操,何况天下的主人(皇帝)啊?我说您应当享有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不超过二百万两银子,官位没超过典属国(这官职)。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妨害功臣和贤能的臣子全都成了万户侯;亲戚或贪婪奸佞这类的人全都成为朝廷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
& & 汉王朝全面讨伐我不死(偷生),简单地赏赐您坚守节操(的美德),想使远方听见这些的臣子,望风奔命(效忠朝廷),这实在很难啊。所以每每想到这些便不后悔的了。我虽辜负(朝廷的)恩,汉王朝(做的事)也(违)背德。古人有言:&虽然忠心(但表现并)不夸张,(而为了忠心)看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却葬身蛮夷的土地中,谁还愿意屈身叩头,回去向着宫殿北面的门楼(等候着),任由(那些)文案官吏舞文弄墨吗?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国)!
& & 唉!子卿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距万里,人事隔绝道路不同。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了是异域的鬼,永远跟您是生死永别啊!有幸(请代我)告诉故人,(希望你们能)勉力侍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孩子很好,无须挂念。(希望您)努力自己爱护自己!时常通过北上的风,再给予恩惠告诉我您的佳讯!李陵叩首。
& & 九、【合肥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__7题。
& & 张悌传
& & [晋]习凿齿
& &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 & 魏伐蜀,吴人问悌日:&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董盘薹垡查,j}丕圭壁,堑丛垒主: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日:&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缸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孟同如反篁: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差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彼之得志,我之大惠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 & 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沈莹日:&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白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日:&昊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昊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日:&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日:&今El是我死日也。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令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戋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余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 & (选自《襄阳耆旧记》,有删节)
&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败于不暇,何以能济 & &济:成功
& & B.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 & &苛:烦恼
& & C.玩戎黩武,民劳卒弊 & &弊:疲惫
& & D.率众三万渡江逆之 & &逆:迎战
& & 【答案】B
&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苛:形容词作名词,繁琐的捐税。
&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群聚而笑之
& & B.晋治水军于蜀久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c.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D.如何故自取死为、子卿尚复谁为乎
& & 【答案】A
&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A.连词,表示修饰。B.介词,在/与&见&互用,表示被动。C.连词,那么/连词,就。D.w&i句末语气词/w&i,介词,替。
&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张悌分析曹魏政权,指出曹操虽有功于华夏,但为人狡诈,连年征伐,百姓并不感念恩德;继任者更是残酷暴虐,早已失去百姓支持。
& & B.张悌认为司马氏屡次化险为夷,预示他们终将得到民心;而蜀国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既穷兵黩武,又不修守备,很可能被晋军攻占。
& & C.张悌没有接受沈莹的建议,是想渡过长江和晋军决一死战,如果能取胜,就正好乘胜追击攻破敌军;如果失败,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
& & D.张悌拒绝与诸葛靓一起逃走,是因为平时就担心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的举荐和帮助;现在只有以身殉国才能证明自己内心的忠贞。
& & 【答案】B
& &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张悌认为司马氏终将得到民心,并非是司马氏两次化险为夷,而是他们屡建奇功,废除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故错。
& &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1)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
& & 【答案】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不能克敌制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国家的根本。
& & 【解析】翻译时,注意克胜,所以,忧,其本等重点字词的准确解释。
& & (2)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 & ?【答案】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用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啊?
& & 【解析】翻译时,注意荡,异同,兼人、孰能如之等重点字词的准确解释。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年轻时就有治世之名。吴景帝孙休时,任屯骑校尉。
& & 魏国攻伐蜀国时,吴国人问张悌说:&司马氏得政以来,屡次发动大的战乱,虽然用尽了谋略,但老百姓却并未归服。现在又竭尽财力,远征巴蜀,怎么能取得胜利呢?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不能克敌制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国家的根本。何况他们是争夺领土啊。&张悌回答说:&你们说的不正确啊。曹操虽然功业盖世,威震四海,不过是崇尚欺诈拷打之术,征伐不止,百姓害怕他的淫威,而非感怀他的恩德。丕、缸继承旧法,想要依靠残忍暴虐维系,却内兴宫室,外惧列强,东西边境不断受到侵扰,并没有获得片刻的安宁,他们失掉民心,已经很久了。而司马懿父子,重权在握,屡建奇功,他们废除了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百姓归服于他们也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多次有乱情而他们的内心未遭到侵扰,曹髦死了,周边也未受到惊动,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勇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啊?他们的威武得以宣扬,治政之根本得以巩固,百姓之心得以归服,野心得以确立啊。如今蜀国,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不同啊。谋略高人一筹,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获得成功,将给我们带来恩惠。&吴国人笑话张悌烦人话,而结果蜀国果真投降了魏国。
& & 后来,晋国攻打吴国,孙浩派遣张悌督战沈莹、诸葛靓,率领三万军队渡江迎敌。到达牛渚时,沈莹说:&晋国在蜀地备办水军很久了,现在举国上下齐心,一定率全益州之兵力顺江而下。我们上流的军部,缺乏戒备,名将皆死,幼少上任,恐怕沿江各城,都将无法抵御啊。晋国水军,也必定会到达此地,我们应集中众人之力,等待一战。现在渡江迎战,恐怕不能取得胜利,如果兵败,吴国就大势已去了。&张悌说:&吴国名将皆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不是今天才发生的。我担心蜀军来到此地,军心必定恐惧,并将无法休整恢复。现在应该渡过江去,可以决一死战。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么我们同是为国捐躯,没有什么悔恨的,如果取胜,那么敌人就会向北逃亡。我们将积蓄万倍兵力,威势由南而上中道迎击,不担心不能破敌。如果按照您的计策,恐怕兵力散尽,我么只能坐以待毙,而君臣都投降,无一人死,不也是耻辱吗?&于是吴军渡江迎战,结果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败逃,并派人营救张悌,但张悌缺额不愿离开,诸葛靓亲自前往,对张悌说:&天下存亡是有定数的,难道是你一个人可以洞察的吗,为何在此等死呢?&张悌流着泪,&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了名贤眷佑。现在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不要再拦住我了。&说完大哭起来,在距离百余步的地方,被晋军所杀。
& & 十、【福州市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 &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
& & 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 &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 &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 &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 &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 &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 &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使人厚币请之 & & & & & & & 币:礼物
& & B、告舍人趣治行 & & & & & & & 治:整理
& & C、参去,属其后相曰 & & & & & 属:嘱咐
& & D、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 & & & & 幸:幸运
& &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D项&幸&的意思应为&希望&。
& & 3、下列能直接说明曹参采用&清静无为&的管理办法的一组是(3分)
& & ①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 & ②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 & ③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
& & ④惠帝怪相国不治事。
& & ⑤择郡国吏木拙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垂相史。
& & ⑥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 & A、①②④ &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①中所说的是曹参不知道对儒家的办法如何选择取舍,这是最后使用黄老之术的原因,不是直接的管理办法。④中所说的是惠帝责怪曹参,不是直接的管理办法。⑥说明曹参为什么要采用清静无为的管理办法。
& &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关于如何治理齐国,曹参采用黄老之术而不采用儒家的办法。
& & B、曹参和萧何在沛县时,关系不错,分别为将相时却关系不好,但都很敬重对方的才能。
& & C、曹参常常把那些要来提建议的官员灌醉,也不惩罚那些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官吏。
& & D、惠帝责怪曹参办事情不认真,于是免了曹参的职位,曹参只当了三年的相国。
& &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内容要点。D项,惠帝虽然曾经责怪过曹参,后经解释就很赞赏曹参的做法了,因此并没有免曹参的职务。
& &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 (l)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3分)
& & (2)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3分)
& & 【答案】(1)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那里。
& & (2)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
&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翻译。(1)&避&&舍&&焉&各1分。(2)&谢&&察&&孰与&各1分。
& & 【文言文参考译文】
& &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
& & 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gě)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那里。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 &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把齐国的狱市拜托给你,要慎重对待它,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 &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 &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以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 &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认为自己年纪轻,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 &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你是本站第
正文右侧广告一
正文右侧广告二
正文右侧广告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两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