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哈尔滨香炉山有四足,双耳,海棠形,蓝漆的吗/

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一鉴定的目的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
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
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二鉴定的内容&&&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
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
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
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
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
三鉴定的方法&&&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 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
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 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
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
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
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
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
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
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
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
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
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
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
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
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
唐代产品。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
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
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
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
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
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
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
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
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
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
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
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
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
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
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
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
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
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
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
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
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
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
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
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
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
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
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
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
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
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
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
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
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
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 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 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 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
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
“蛤蜊光”。
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
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
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
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
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
&&& 一 原 料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
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
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
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
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
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
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
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
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
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
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
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
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 工 艺 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
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
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
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
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
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
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 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
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
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
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
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
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
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
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
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
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
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 三 烧 成 类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
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
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创始于宋代定窑。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
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
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一般
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
长钩勾出火照观察。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隋唐。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
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
,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
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因
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
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
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室与室之
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阶级窑始于宋
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
间,故称馒头窑。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北
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
形窑。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
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景德镇即
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
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景德镇创用。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周围
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
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
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
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四 器 型 类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
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
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
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
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
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
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
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
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
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
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
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
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
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
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
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
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
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
脐,似玉壁,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
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
“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
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
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
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
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
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
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
、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
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
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
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
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
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
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
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
,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
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
槌,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
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
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瓶的一种式样。外瓶腹际镂孔,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拨动上瓶瓶
口,内瓶即转动,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出戟尊——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
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无挡尊——尊的一种式样。系从波斯传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状,器身
上写有阿拉伯文。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烧制,清代康熙、雍正仿烧,多为青花。
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明代永乐景德
镇窑烧制有青花鱼篓尊,清代雍正所仿竹编鱼篓尊,有各种单色釉,造型逼真。
石榴尊——尊的一种式样。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
果,故名。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
太白尊——尊的一种式样。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
窑创烧,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晚清仿制质差。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清代
康熙景德镇窑烧制,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罗卜尊——尊的一种式样。亦称“莱菔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
凹,器形似罗卜,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
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尊的一种式样。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清代景德镇窑
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牛头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
耳或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流行,品种以
青花为多。
百鹿尊——尊的一种式样。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
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制,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
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天字罐——罐的一种式样。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
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
日月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削肩,鼓腹,浅圈足,肩部凸雕对称半圆形装
饰,象征日月,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祭红釉、东青釉多见,至道光年间仍有
将军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
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唾壶——壶的一种式样。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
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
盘口壶——壶的一种式样。盘口,有颈,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
瓷制品。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颈由短增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系由环形演变为
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鸡头壶——壶的一种式样。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
代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鸡冠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因壶的顶部很像鸡冠,故名。扁体,下腹部肥
硕,上部有管式短流。产地在辽宁省的阿鲁科沁旗、赤峰及辽阳等地,品种以黄釉、白釉及绿
釉居多,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
皮囊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故名。扁体,直
身,下部丰硕,短流,壶两侧随形起线,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产
地在辽宁及内蒙,品种以白釉、绿釉居多。
凤头壶——壶的一种式样。因壶口部似凤首,故名。凤头形壶盖,束颈,腹部微硕,下承
以喇叭形高足,一侧有流,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唐代创制,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
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
提梁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
连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
穿带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椭圆腹,器物的下部两侧各有长方形穿孔,与肩
部两侧的双贯耳两两相对,可以穿带提携,故名。唐代已见有,宋至清代继续烧造,品种有白
釉、青釉、红釉等。
僧帽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
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永乐烧制的僧
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红釉等品种。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
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背壶——壶的一种式样。鸡心钮盖,小口,短颈,壶体圆形,腹部一侧隆起,中心部位凸
脐,一侧扁平,肩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穿带背起,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晾德镇窑已有烧制
,品种有青花、白釉。清代有仿制。
梨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钮盖,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明初始见,明代永乐景
德镇窑烧制的梨壶是典型作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鼓钉洗——洗的一种式样。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宋代钧窑、龙泉
窑均有烧制。
桃式洗——洗的一种式样。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
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
双鱼洗——洗的一种式样。板沿口,浅腹,圈足,洗心有凸出的双鱼装饰,故名。宋、元
龙泉窑盛烧青釉双鱼洗。
& 虎子——一种盛器。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
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风见,均为青釉。
& 辟邪——一种文房用具。辟邪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狮而有翅翼,能驱邪。青釉辟邪造型
似狮而有翅翼,背部立有小圆管,可注水。两晋墓葬中出土青釉辟邪较多。
& 军持——一种佛家用水瓶。原是印度语“Knudika”的译音,又译作“君持”、“君雅迦”
等,意思是“水瓶”,为佛家饮水或净手之器。喇叭形口,直颈,扁圆腹,肩一侧有一个上
细下粗的流,壶口与注口均有盖,便于保持卫生。军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福建沿海地区
瓷窑大量烧造,明清时景德镇窑亦有烧造,品种有青白釉、青花及五彩等。历代产品大多外
& 花浇——一种浇花用具。明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花浇大口,粗颈,圆腹,一侧有曲
柄。清代雍正时造型有所变化,口部作窄流,细颈,浅圈足。品种见有青花。
& 花觚——一种陈设瓷器。系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外撇呈喇叭状,长颈,腹部微鼓,广底。
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古铜彩等。宜兴窑、德化窑烧制有紫砂、白釉
& 渣斗——一种日常用具。因用来专门盛放兽骨鱼剌等渣滓,故名。敞口,鼓腹,圈足外撇。
晋代开始制作,品种有青釉和白釉等。
& 〓——一种盥洗用具。系仿古青铜器造型,圆形,口部前侧有一出水流,平底或圈足。始
于汉代,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元代龙泉窑及元、明景德镇窑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
白釉、釉里红、蓝釉白花等。
& 象生瓷——以动植物形象为造型的捏塑瓷,故名,明清之际,江苏宜兴窑制作有象生紫砂器
。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石榴、花生、桂圆、螃蟹、海螺等象生瓷,形态逼真,艺术价
五 装 饰 类
& 印花——陶瓷器的一川装饰技法。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印在坯体上,
故名。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宋代
定窑印花瓷器最具代表性。
& 划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用尖状工具在瓷坯上划出线条装饰花纹,故名。宋代盛行,
花卉、禽鸟、人物、龙凤各种图案俱有。
& 刻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故名。其特点是用力较大
,线条较划花深而宽。宋代盛行,以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为著名。
& 剔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
,故名。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期山西地区瓷窑亦颇流行,
黑釉剔花独具一格。
&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在划花瓷坯上,于空隙处填刻又细又密的珍珠纹,故
名,始于晚唐河南密县窑,宋代流行河南、河北、山西诸瓷窑,以河南登封窑产品最具特色
& 贴花——陶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作成各种花纹图案,然
后贴于坯体上,故名。唐代和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物,以及河南巩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闻
& 剪纸贴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剪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
器装饰上,故名。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在黑釉茶盏器内,装饰有梅花、木叶、鸾凤、蛱蝶
等纹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 开光——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在器物的显著部位,钩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
等形的栏框,内绘花纹,突出主题纹饰。此法犹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宋代吉州窑采用锦
地开光绘画手法,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期瓷器
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 化妆土——美化胎色的一种方法。为弥补瓷胎色泽的影响,在胎坯上敷一层白色瓷土,使胎
面光滑洁白,用以提高釉的呈色,此法所用瓷土即称化妆土。化妆土始于西晋时浙江婺州窑
青瓷,隋唐两代北方白瓷广泛采用,宋代磁州窑系瓷器使用也很普遍,尤以剔花品种使用较
& 描金——陶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以金彩描绘在陶瓷器上,再烧成,故名。宋代定窑有白釉
描金和黑釉描金器传世,据文献记载,宋代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此后辽、金、元、
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见。
& 紫口铁足——瓷器的一种装饰特征。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及宋代龙泉窑个别品种,因为胎骨
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烧时,器口釉水下流,釉层薄处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
分呈铁黑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 金丝铁线——瓷器的一种装饰特征。传世哥窑瓷器,由于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釉
面开片,大纹片呈现黑色,小纹片呈现金黄色,一黑一黄,即所谓“金丝铁线”。
& 开片——亦称“冰裂纹”。因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宋代官窑、传世哥窑及龙泉窑
个别品种均有开片特征。宋以后景德镇窑亦有仿烧。
& 出筋——瓷器的一种装饰特征。南宋龙泉窑青瓷,制作时某些部位作条状凸出,施釉时该处
的釉特别薄,颜色因而浅淡,形成对比,即所谓出筋。
& 蚯蚓走泥纹——瓷器的一种釉面特征。瓷坯施釉后晾坯时,使釉层产生裂痕,烧制过程中釉
流动使裂痕弥合,产生犹如蚯蚓走泥蠕动后遗留痕迹,故名。为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瓷器独有
& 蟹爪纹——瓷器的一种釉面特征。因器物施釉,釉厚下垂形成似落泪后留下的痕迹,故名,
是宋代定窑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 篮纹——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之一。因花纹形状如竹篮的条纹,故名。用刻有篮纹的陶
拍在尚未干透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表面上留有篮纹。
& 绳纹——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之一。因花纹形状如编结的绳纹,故名。用缠绕绳子或刻
有绳纹的陶拍在尚未干透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表面上留有绳纹。
& 几何纹——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形,故名。如三角
纹、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 垂幛纹——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之一。以连续下垂的圆弧线条画成犹如垂挂的网幛,故
名。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独特的装饰纹样。
& 篦纹——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指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篦状纹,故名。商周陶器上多见,瓷
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
& 联珠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故名。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
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历代莲瓣纹风格有所变化。
& 缠枝花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呈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
枝花,故名。如缠枝芝、缠枝牡丹等纹样,是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尤为盛行。
& 折枝花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物的显著部位绘画一枝折下的花卉,故名。宋以后
流行,元明清瓷器上常见,如折枝牡丹、折枝梅、折枝桃等纹样。
& 把莲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成画面,故名。始于
北宁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代宣德时景德镇
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 卷草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唐
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 蕉叶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故名。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
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上广泛采用,一般装饰在器物
的颈部或近底部。
& 回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
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于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
采用,元明清沿用。
& 璎络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项或胸前的佩饰,如串缀的珍珠。元
代移植于瓷器装饰上,或用瓷泥小圆珠直接粘贴在瓷坯上组成璎珞图案,或用瓷泥细条粘贴
后刻划横段而成,立体感强,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是元瓷断代的重要标志。入明以后以笔绘
画璎珞纹,明嘉靖时最为多见。
& 八吉祥——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即用八种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
瓶、金鱼、吉祥结构成的一组图案,含有吉祥之意,故名。最早见于元代龙泉青瓷和景德镇
窑卵白釉瓷上,明清两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窑烧制有粉彩入吉祥形供器。
& 杂宝——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是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品,如珠、钱、磬、方胜、如意、
犀角、锭、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器物繁杂,故名。如选取其中八种组成
图案,称为八宝。始见于元代,明清瓷器上普遍使用。
& 八仙图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他们是李铁拐、钟
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有的图案仅画八仙所持的葫芦
、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称为“暗八仙”。是清代景德
镇窑瓷器的常见纹饰。
& 刀马人图——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
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瓷器大量采用,构图
复杂,人物生动。
& 三阳开泰——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否去
泰来,有吉祥含意。明清瓷器上往往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如画九只羊,则谓“
九阳启泰”。
& 五蝠捧寿——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以四只蝙蝠环绕寿字,寿字中间又画一蝙蝠,蝠与福谐
音,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瓷器上始有,以后历朝有烧制。
& 洪福齐天——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许多满天飞舞的红蝠,谐音“洪福齐天”。
清代瓷器上常见,是吉祥图案。
& 福禄寿——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蝙蝠、鹿和松鹤蟠桃,因蝠与福、鹿与禄谐音
,蟠桃松鹤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常风,是吉祥图案。
& 吉庆有余——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兵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
、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吉祥图案。
& 一路连科——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边谐音,
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祥图案。此外,画鹭
鸶芙蓉寓意“一路荣华”,画鹭鸶花瓶寓意“一路平安”等等。
& 安居乐业——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
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吉祥图案。
& 平升三级——瓷器的一种饰纹样。在器身上画瓶、笙,瓶内插三支戟,取瓶与平、笙于升、
三戟与三级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吉祥图案。
& 岁寒三友——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故名。元代景德镇
窑瓷器上始见,明清沿用。
~~龙鹰~~ 11:33:31
六 釉 彩 类
& 釉上彩——指在已烧好的素器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绘在
釉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明清景德镇窑釉上彩广泛应用,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珐琅
& 釉下彩——指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经高温(;左右)一次烧
成,因彩绘在釉下,故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
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明清两代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 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围的铁量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
呈现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创期,汉代趋于成熟,宋代达于高峰,出现了粉
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
& 白釉——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产
生白釉。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釉,是东汉墓葬出土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明代永乐甜白釉、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种。
& 黑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铁量在高温中焙烧,便呈现黑色,故名。
东汉时早期越窑已烧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纯。东晋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
面光泽,色黑如漆。唐宋时期由于饮茶的盛行,黑釉茶盏风靡一时,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
水平,成为我国传统的瓷器品种之一。
& 红釉——釉料以铜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红色,故名。宋代钧窑
、元明清景德镇窑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等,都是铜红釉的名贵品种。
& 青白釉——又称影青。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
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安徽、福建、湖北
等地瓷窑亦都有烧制,形成南方“青白瓷系”。
& 卵白釉——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故名,元代景德镇窑始烧,元代军事机
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款,故又称“枢
腐瓷”。卵白釉瓷延烧到明初。
& 甜白——白釉的名贵品种之一。明代永乐景德镇窑创烧,在有暗花纹饰的薄胎器物上,施以
温润如玉的白,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器物见有有小盘、小罐等。
& 粉青——青釉的品种之一。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
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名。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制,清代雍正景德镇窑的粉青釉
产品十分成功。
& 梅子青——青釉的品种之一。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
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
出青釉品种。
& 兔毫釉——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毫,故名。其
成因是由于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窑烧制
的毫盏最为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瓷窑也有烧造兔毫盏的。
& 油滴——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如油滴,
故名。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从赤铁矿
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而成。盛烧于宁代,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瓷窑都有烧制,以山西临汾
& 釉里红——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
,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时产品更为绚丽。
& 鲜红——铜红釉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焙烧而成,由于这种红
具有鲜艳的红色,故名。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的鲜红产品,红艳匀润,极为珍贵。
& 宝石红——铜红釉品种之一。因釉色中闪烁出红宝石一样的色泽,故名。又因这种釉色常作
祭祀用器,又称“祭红”。创烧于明代宣德景德镇窑,品种有盘、碗、洗、高足碗等。
& 郎窑红——铜红釉品种之一。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在景德镇仿照明永乐、宣德红烧制的
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釉色红艳夺目,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口部
呈淡白色,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
之说。品物以厚胎大件瓶、尊为主。
& 豇豆红——铜红釉品种之一。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
。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清末
至民国时,有仿品,但很粗劣。
& 矾红——铁红釉品种之一。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虽没
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
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
& 珊瑚红——铁红釉品种之一。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经低温烘烤而成,因釉公可与天然珊瑚
媲美,故名。清代景德镇窑烧制,康熙、雍正两朝,多以珊瑚红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
彩。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其来装饰器耳。
& 胭脂红——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
℃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
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
& 孔雀绿——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绿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烧造,成
化时有绿釉下画青花鱼藻纹饰,十分名贵。清代亦有烧制,器物以盘、碗、瓶等为主。
& 洒蓝——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
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镇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洒蓝描金装饰较多见。
& 青花——釉下彩的一种品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
烧成白地蓝花,故名。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
器生产的主流。
& 青花釉里红——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元代景德镇窑创烧
,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
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 五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硬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
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
,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
& 斗彩——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
、蓝、紫等多种色彩,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画彩技法不仅
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
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清代仍有烧制,风格趋于清逸淡雅。
& 粉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软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
作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
正时盛行,产品精致。
& 茄皮紫——以叫珠料(含锰量较高的钴土矿)为着色元素的釉料,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
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窑最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 鳝鱼黄——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镁和硅酸,经高温氧化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
色黄润,带黑色或黄褐色斑点,犹如黄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镇窑为著名。
& 茶叶末——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
的黄绿色,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如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宋代耀州窑已有烧制,以清
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制品最多最精。
& 珐琅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系仿铜胎珐琅效果。珐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铅、硼、硅系统
的组成为基料,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画在烧好的白瓷上,经低温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珐琅彩瓷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画面
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龙鹰~~ 11:34:13
历代陶瓷款识的鉴定
&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
、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
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
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款识的类别
& 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
& 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
,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
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
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
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 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
、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
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
“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
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
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 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
“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
“福”、“寿”等。
& 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图案款多数为民窑
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如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 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
其它特殊类款。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
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
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
号。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商周时代,瓦和
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
有发现,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陶器上
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
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
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
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
识的先河。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
隶书“王尊”二字。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
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
点、工匠名等内容。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
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
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
款铭。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其款识的共同
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
& 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
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
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
“〓,长颈罂也”。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
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
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
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
性质的款铭。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
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
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
期、器名、价值。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
年款。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
& 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
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
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 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
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
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
瓷精巧细洁,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
& 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
,腹部刻划“官”字款。
&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
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识远较
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
用瓷专用款铭等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
较前期增如。
宋代瓷器主要款识内容
越窑,所见的纪年款基本上都是北宋的,年号有“太平戊寅”(978年)、“淳化二年”(991年)
、“熙宁四年”(1071年)等,这种四字纪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只已无多大差别。也有款识文字较
长的,如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一件北宋越窑粮罂瓶,腹壁划有“上虞窑匠人项霸造粮罂
瓶一个献上新化亡灵王七郎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31字,说明它是北宋初(998年)上虞匠人项霸造
的一个“粮罂瓶”,内装粮食给王七郎的随葬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 定窑:定窑瓷器款识多达十数种。有刻“官”、“新官”字款,大多数是碗、盘,也有少量
的瓶、壶和罐。出土及传世品的定瓷中,有刻“尚食局”、“尚药局”款的,以“尚食局”为
多。字铭均刻于盘底,但早年流散国外的一件平底碗,碗外壁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宋
代殿中省下设6个局,尚食局是管宫廷伙食的机构,沿药局是宫廷的医疗机构。带有“尚食局”款
的器物当是放食品的,带有“尚药局”款的当为放置药物所用。定窑瓷器中还有刻“五王府”
“〓定”以及与宫殿建筑有关的“奉华”、“德寿”、“慈福”等款铭的。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
件定窑小杯,内用红彩书写“长寿酒”三字,十分少见。
& 钧窑:宋代钧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是刻一至十的数目字。从对钧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中,
找到了数目字的确切用意,即数目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
“十”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钧窑器中还有刻“奉华”,“省符”字款的。
& 汝窑:汝窑瓷器仅见两种款识。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另一种
款识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无疑是物主的姓氏。
& 磁州窑:磁州窑瓷枕带作坊款最为流行,如“张家造”、“张家枕”、“张大家枕”、“张
家记”、“古相张家造”、“李家造”、“赵家造”、“王家枕”等等,以“张家造”字款为
多。此外,磁州窑系瓷器中,还见有“家国永安,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1071)年字款瓷枕以
及用黑彩书写“醉乡酒海”、“清沽美酒”等字句的。
& 景德镇窑:宋代的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闻名,已有制作盒子的专门作坊,大都在底部印有
作坊主的姓氏。已发现的有十几种,如“蔡家合子记”、“许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
“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段家子大”以及“程”、“徐”、“汪”、“朱”、
“蓝”诸姓。
& 龙泉窑:以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多见。德化窑:德化窑青白瓷盒子上有刻
“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9字款的,“功夫”又作“工夫”,是宋代手工业中的习惯用语。
& 建窑:宋代盛行斗茶,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宫廷烧制供斗茶用的黑盏,
底足刻“供御”和“进〓”字款。此外,还见有临汝窑瓷器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吉
州窑瓷器印有“吉”、“记”、“山”等字样的,表明作坊主或工匠的标记。宋代黑釉加金彩瓷
器上,还有书写“寿山福海”吉祥语的。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 辽瓷的款识,纪年款有“轧二年田”、“轧三艾廿一”等。“轧”和“艾”都是契丹文,分
别为汉文的“乾统”和“月”。乾统为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个年号,乾统二年即公元1102年。款
识中还见有“孙”、“徐”等汉人姓氏以及“官”字款。文字都是刻划在器物上的。
& 金代瓷器款识以墨书为多,也有刻划的,款 位置大多在器物的底足部。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
年白瓷瓶,底足上刻“时皇统元年(1141年)三月二日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花鸟纹
虎形瓷枕,枕底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六日□家造”;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黑
花罐的罐腹墨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张泰造”。另外,还发现书有“泰和”、“正大”
等年款的金加彩器物。
& 元代的款识,刻、划者少见,大多是书写。以下是元瓷主要款识内容:
& 景德镇窑:英国达维特基金会收藏的一件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其颈部青花书写“信州路玉山
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
十一年(1351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就是著名的“至正型”花瓶。
江西也发现一件青花釉里红盖罐,颈及肩部有“大元至元戊寅(1338年)六月壬寅吉置刘大宅凌氏
用”款铭。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青花在器底及盖里以墨书书写“礼”、“乐”、“射”“御”
、“书”、“数”,将周礼中的六艺书于器上。元青花中还有书写“天下太平”、“寿”字的。
& 元代景德镇所产的卵白釉印花瓷,花卉间往往印有对称的“枢府”两字款。枢府即枢密院,是
当时掌管国家军事大事的机构。还有印“太禧”、“福禄”、“玉”等款的。“太禧”是元代专
掌祭祀的“太禧宗〓”的简称。
& 龙泉窑:元代龙泉窑瓷器上款识大量出现,多为印款,如“张”、“王”、“富”、“福”、
“寿”、“大吉”、“金玉满堂”、“项宅正窑”等等。大致可分为吉语和窑业主、工匠姓氏两
类。还发现“八思巴文”款识,八思巴文是元代颁行的统一文字。
& 磁州窑:元代磁州窑瓷器器腹上,常用墨书题写诗句,如元大都出土的一件白瓷罐,腹壁上
书写:“百草千花雨气新,今朝陌上尽如尘。黄州春色能于酒,醉杀西园歌舞人。”如此长篇诗
名装饰,是元代磁州窑的特殊风格。
& 随着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瓷器款识达到高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明清瓷器款识综述
&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
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
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
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 建文:未发现署年款的瓷器。
&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
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
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
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
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
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
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
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
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
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
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
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
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
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
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
,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
“大明年造”的。
&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
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
“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
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
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
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
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
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
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
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 隆庆:所见官窑年款都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两行楷款,“隆庆年造”四字两行款少见。
款外常围以双圈或方框。隆庆款识有青花和红彩两种,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
&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
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
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
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
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
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1637
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
贵佳器”等等。
& 顺治:顺治官款少见,有“大清顺治年制”六字两行楷款,款外有双圈。署“顺治年制”四
字的,一般无圈框,均为青花款识。民密器署干支纪年款多见,如“顺治丁〓年”(1657年)“庚
子年制”(1660年)等,堂名款、吉语款减少,见有“继善堂”、“百花斋”、“西畴书院”“玉
堂佳器”等等。
& 康熙: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主要有两类: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一是“康
熙御制”四字料款,写于珐琅器上。官窑器中也有写干支纪年款的,如“康熙辛亥(1671年)中和
堂制,”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居住之所,因此,署“中和堂制”款的器物是宫内御
用之器。康熙朝瓷器款识种类繁多。按书体分有:楷书、篆书、行书,官款绝大部分是楷书,少
有篆书款。按颜色分有:青花、釉里红、金彩、红彩、紫褐色款以及紫、黑、黄、蓝等料款。按
款外线框分有:双圈、单圈、元圈、双边正方框等。按排列形式分有:六字两行、三行款,四字
两行及四字环形款等。民窑一般无年款,但其它种类款很盛行。
& 雍正: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
圈或方框。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
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
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雍正朝的堂名款不及康熙时期多,著名的有“朗吟阁制”楷
书款,为雍正未登极之前烧制的,朗吟阁是当时雍正的读书处。堂名款还有“养和堂”、“希范
堂”、“致和堂”等;人名款则见有“江鸣〓制”、“冯宅”、“松年”等;吉语款少见;图案
款有一定数量,如灵芝、鼎、花押等等。
& 乾隆: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
多数不加圈框。以青花款为多,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较康熙朝有过
之而无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瑶华道人”等有名,唐英为督窑官,瑶华道人为乾隆的
& 嘉庆:官款以篆书为主,少有楷书,大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民窑款识篆、楷
均有,六字或四字,但字体草率。出现图章式的篆书款。
& 道光:官款与嘉庆时体式大致相同,大多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以青花和红彩写
& 咸丰:咸丰朝又兴起以楷书署款的风气,官窑大多署“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
篆书款减少。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与刻款。民窑器中十分盛行图章式篆书款,并影响后世。
& 同治:官款以楷书为主,大多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和“同治年制”四字两行楷款。以
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写。民窑器大多用红彩图章式篆书款。
& 光绪:官窑款识楷、篆并用,以楷款为多,署“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款,也有四
字两行款,多数不饰圈框。有青花、金彩、红彩及刻款等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民窑款识较草
& 宣统:官窑款误解有青花、红彩与墨彩款等,署“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多,一般
无圈框。民窑款识与前朝类同。
款识辨伪举例
& 历代陶瓷器上的款识五花八门,类别繁多,根据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是鉴定中比较重要
的一个环节。观察款识要注意书法、字体、字数、位置、款色、结构和内容等,同时还应掌握一
定的历史知识。在鉴定中遇有可疑之处,应特别注意,细加推敲,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下
面举一些款识辨伪方面的例子。
& 1.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十分著名。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收藏的一件汝窑圆环形火照,上
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资窑务萧服视合青〓初试火照”三十三字款
铭,这件带款铭的火照长时期被视作中国陶瓷史上的珍贵资料。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就发现了问
题。火照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其形状一般都是〓形,下部尖形是为了便于插入放满砂粒的匣
钵里钩出。但这件火照为圆环形,直立插放十分不便,历来窑址中也没有发现过这种形状的火
照。同时把印有瓷窑务官萧服的名字写在火照上,放入窑内去烧,这也不合情理。此外,火照是
十分普通的东西,一般因陋就简利用器坯改做,凡带款铭的都出自工匠之手,随意写成,字迹潦
草,而这件火一反寻常,制作规矩,字体工整,决非出于工匠随手之作。因此,这是一件骗人的
美国人普鲁玛1935年在福建建窑窑址调查时,曾采集到一件兔毫盏标本,碗外壁下部有阳文
“大宋显德年制”六字款铭,1977年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磁全集、宋代》收录有此标本,显(954
—960年)为五代时后周(951—960年)最后一个年号。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
身,建立宋朝。假如该件兔毫盏是宋代烧造的,决不可能再用前朝“显德”年号,联用在一起,
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忌讳的事情。再从年款的落款部位、字数、风格等来看,在宋瓷中从未见有
过。因此,这也是一件制作拙劣的假古董。
& 3.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代定窑白瓷折腰碗,底足刻“凤华”二字款铭,在国内外书刊上多
次被发表介绍,一些学者认为“凤华”是宋代宫殿的名称,因此,肯定这是一件宫廷用器。经过
专家的仔细观察和研究,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理由如下:底足上的“凤华”二字刻款处,釉
层破裂,说明系后人刻上去的,什么时候刻上去的,现在很难确定。从字体看,无论是风格或笔
划与现在所见其他“奉华”、“凤华”款均不同,特别是“华”字令人注意。综合其它情况来
看,也有不少疑问。宫廷用瓷质量要求很高,质次的宫廷决不会采用。这件折腰碗制作工艺上很
粗糙,属定窑中一般制品。定窑采用覆烧,其烧制工艺优点之一是可以防止水平变形,所以定窑
器物中盘、碗之类变形较少,但此碗可见变形现象。定窑的纹印花、划花、刻花极为精致,尤以
印花见长,一般精良的定窑器,特别是宫廷用瓷,都有花纹装饰,但此碗全器没一点装饰花纹。
尤其底足的制作特别粗陋,有一部分甚至没有施釉而露胎,这在定瓷中是少见的。此外“凤华”
作为宫殿名称,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认为“凤华”二字是后人刻上去企图以假乱真
的伪款,此碗不是宋代宫廷用器。
& 4. 英国达维特基金会收藏有一件有名的卵白釉瓷盘,盘内印云凤纹及“天顺年造”四字
楷款。这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有纪年款的卵白釉器。1980年曾在日本展览过。英国和日本的
一些研究者认为该件瓷盘是元代天顺年(1328年)烧造的。对这件瓷盘的断代,笔者持不同看
法,曾著文发表于日本有关杂志。其主要理由如下:从出土和传世的实物看,元代卵白釉瓷
盘制作的一般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足内无釉,足底中心有乳钉状突起,底径与口径的比
例大体为1∶3之间。但带“太禧”款铭的元代卵白釉瓷盘底足要大一些。达维护特基金会收
藏的这件瓷盘,底足大,底径与口径的比例约为1&#,底足斜削,足底呈“火石红”斑点
,呈现出明代早期盘、碗制作的特征。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1328年元泰定帝死,天顺帝即
位,顿时皇室内乱,战争烽起,天顺帝在位仅一月余即被撵下台,生死不明。因此,在当时
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恐怕连天顺帝即位的消息还未来得及传达到南方的景德镇,天顺朝已寿
终正寝。因此,元天顺朝在景德镇烧造“天顺年造”官瓷,这是不可能的。此外,从款字的
书体、排列位置来看,在元瓷中也从未见过。那么,这件瓷盘是什么时代烧造的呢?过去认
为卵白釉瓷的烧造下限在元末,但据明代文献《格古要论》记载,卵白釉瓷一直到明代早期
还在继续烧造,近年来,明初卵白釉器不断有所发现,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从而改变了现
今人们的看法。综合前述理由,这件瓷盘当为明代早期的制品,即明代天顺年(
年)烧造的。
5. 明代瓷器款识辨伪:
& 永乐款字浑厚圆润,字体结构谨严。纪年款均为“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凡四字楷书或六字款
误解者,多系后仿。明代嘉靖、万历,清代康熙、雍正及至民国,均有仿永乐款识,但笔法生
硬,无圆润柔和之感。
& 宣德款字遒劲有力,楷书所写“德”字,“心”上无一横,如有一横者,即伪作。篆书所写
“德”字,“心”上有一横,字体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自明代正德起,就有仿写宣德年款伪
作,所以,结合器型、胎釉等风格,仔细观察之后,便易区分。
& 成化款字苍劲有力,以中锋用笔,笔法圆润流畅,具有时代特色。楷书所写“成”字,最后一
点点在上中下均有,不很规范;所写“〓”字,下面“衣”的一横,不超越上面“制”右边的刀
偏旁。天字罐的“天”字均无圈框,有者即假。成化款识历代多有仿写,如清代康熙、雍正所仿
成化青花器,可谓逼肖,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字体纤弱,不如真款那样刚劲有力。弘治款字纤细
清秀,字体小而规整,一改宣德、成化刚键有力的风格。清代有仿弘治款,但字体较大,有的甚
至把“治”字错写成了冶”字。正德款识结构比较松散。“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所写
“明”字。“日”、“月”两字上面基本保持平行;所写“德”字,“心”上亦元一横;所写
“年”字,上面一横最短,此为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嘉靖款字笔划较粗,柔中有刚。明末清
初、民国仿嘉靖年款颇多,仿品精细,字体十分相似,鉴定时尤须慎审,另外需结合造型、胎釉
等特征多方面进行考证。万历款字工整有力。“〓”字头的写法,有“〓”和“〓”两种。清代
康熙及民国时都有仿万历款,日本亦有仿制,几可乱真,也应注意鉴别。
&& 6. 清代瓷器款识辨伪:
& 康熙款字特点是挺拔清秀,所写“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写成“〓”;“〓”字
衣无上点。民国时仿康熙款甚多,但字体相似较少,大多相差甚远。康熙珐琅彩器,底款应
为“康熙御制”料款,如书六字款则为膺品。
& 雍正款字似一人独写,故有特色,为历代仿写所不及。道光、咸丰和民国时仿雍正款颇多,
但字体较大,笔划柔软无力,可以区分。
& 乾隆款识以篆书体为主,所写“乾”字,一般写作“〓”形,但也有不太规距而与之略有差
异者,所以,在鉴别中不能一概而论。后世的仿款,光绪时字体粗大;民国时细弱无力。
& 7. 还有一种后加款,也应注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在旧器或新器上加写加刻稀有年
号,即现存陶瓷中款识少或无的时代,如宋代“绍熙”、明代“洪武”等,使人无法对照比
较。(2)将旧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国时最为流行,鉴定时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
异常痕迹。
& 总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假款是能够识别的。但在鉴定器物时,也不可只据款识就轻易地
对鉴定的器物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结合实物多方面印证,才能作出最后结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耳香炉摆放的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