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主张兼爱,儒家和墨家的区别主张仁爱,道家主张无为,佛家主张的是什么呢?

人人网-抱歉,没有找到该网页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或者该网页不存在。&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里 主要流派的主张 如墨家 非攻 兼爱.、_百度作业帮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里 主要流派的主张 如墨家 非攻 兼爱.、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里 主要流派的主张 如墨家 非攻 兼爱.、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
法家  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并非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是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了名为法制实为人治的封建规章体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您的位置:&&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13.23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13.23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地区:全国
上传人:oQKk****@
版本:通用
类型:工作计划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已有5116人下载该资源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13.23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1)题据材料“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等信息归纳董仲舒的教化主张;原因从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特点及影响角度回答。第(2)题从材料中归纳汉武帝的措施;其作用结合其措施回答。第(3)题据材料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解读】本材料描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具体解读如下: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广博但不精要,花费力气收效甚少,但其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强本节用的主张是不可以废弃的。   (3)由史料信息③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法家思想的严重不足是严刑峻法。   (4)由史料信息④可以看出作者肯定了道家精神专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认为用力少而收效大。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   (2)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糅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2.认识:   (1)“大一统”是符合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符合时代潮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典题例证】(2013·福建文综·T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题提示】试题虽然引用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言论,却不是单纯考查这些言论的主要内容,而是由这些观点升华而来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A。董仲舒阐述了社会因贫富不均会产生不利于统治的政治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了统治者应该有所作为,通过政策调剂而使“上下相安”、易于统治。据此可见,董仲舒所持的治国理念只有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政策措施,而非统治理念,故排除。   【史料链接】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①。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②,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③。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解读】本段材料描述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具体解读如下:   (1)由史料信息①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特点。   (2)由史料信息②表明了董仲舒新儒学对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3)由史料信息③说明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心理特征及民族精神形成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高频点1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和影响  1.(2012·海南单科·T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选B。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实行“礼”“义” “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A不准确,材料强调统治者自身行为;C不准确,没有“法”;D不完全是礼治。故答案选B。 2.(2012·山东文综·T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A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B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正确。 3.(2011·上海单科·T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B。A是墨家的思想,C为治国方针,D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B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4.(2011·安徽文综·T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②图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④图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仁、正义思想;而①图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③图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由此判断B正确。 5.(2012·天津文综·T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问题: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解析】由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答案: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高考揭秘——巧闯关】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和影响”的考查角度有: 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产生的时代背景:仁政思想、孟子思想、道家、法家(例T1、2、3、5)。 2.人文景观反映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例T4)。   总之,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今天治国和经济建设的合理成分,通过辨别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高频点2
董仲舒新儒学  6.(2013·重庆文综·T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题提示】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为君主专制……的神学依据”等信息。 【解析】选C。董仲舒的思想吸收阴阳五行、法家等思想,其主张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7.(2010·天津文综·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选D。解答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天下学士”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反映了“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高考揭秘——巧闯关】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董仲舒新儒学”的考查角度有:   董仲舒及新儒学的治国主张:新儒学的治国理念、儒学地位的提高(例T6、7)。   总之,汉代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思想为政治统治服务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延续发展的灵魂。 1.(2013·盐城二模)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维持传统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A。材料中对国君评价的重要标准是“是否维持传统礼乐秩序”,体现儒家“仁礼”主张。 2.(2013·盐城模拟)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寡、独、孤四种人实现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3.(2014·江西师大附中模拟)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D.“伐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解析】选B。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人类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A、C、D都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B是荀子的“人定胜天”的主张,与题干材料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答案为B。 4.(2013·洛阳模拟)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选D。从材料来看,这位思想家强调的是“无用之用”,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主张“无用”,第二是显示了“有、无”的辩证关系;综合这两层含义,判断出这位思想家所属派别应该是道家。A是王阳明的心学;B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是荀子的观点;D为老子的思想。 5.(2013·盐城模拟)《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法治建设 D.礼乐秩序 【解析】选C。本题考查法家思想。韩非子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正确。 6.(2013·通、泰、扬、宿二模)“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观点,这从根本上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不是其目的,B、C与题干材料无关。 7.(2013·海口模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第十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 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3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考纲 考情 三年1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2)汉代儒学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出现: (1)背景。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_________,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私人讲学 思想解放运动 2.早期儒学: 时期 代表 主 张 地位和影响 春秋 孔子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 “仁”;②统治者“_____ _____”;③“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尊称为“至圣” 战国 孟子 (1)政治:①“_____”; ②民贵君轻 (2)伦理:主张“_______” 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①“_____”和 “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_________” 以德 治民 仁政 性本善 仁义 人之性恶 3.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提出“___ ______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 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 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________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道 无 为而治 以法治国 二、汉代儒学 1.背景: (1)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能满足需要。 (2)董仲舒把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 思想中加以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提出“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_________” 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________”等为人处世的道德 标准。 道家、法家 春秋大一统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3.汉武帝的举措: (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_________,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 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_____, 儒学垄断教育;郡县设立学校,儒学民间独尊。 国家大政 太学 儒家经典 4.影响: (1)汉代:扭转内外松弛的局面,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2)后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_,逐渐 成为_____________的主流。 正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1.正确理解孟子“仁政”与孔子“仁”的区别。 提示: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否定,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错误。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以文释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汉代董仲舒创立新的儒学体系,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百家争鸣局面逐渐消失,形成了封建大一统的局面。 主题1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 【史料探究】 1.道家思想 材料一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材料二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探究】材料一反映了道家对世界是如何认识的?如何认识材料二体现的治国主张? 提示:(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其中体现的“愚民”思想也是应当批判的。 2.法家思想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探究】材料反映了法家是怎样看待历史发展趋势和治理国家的?有何影响? 提示:(1)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3.儒家思想 材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探究】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从材料二看,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提示:(1)核心内容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提出“仁政”思想。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名家评史】   【观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著名学者易中天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观点。(1)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众多学派涌现,互相辩论、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百家争鸣的治国主张辩论,总体主要有三大之争:儒墨、儒道、儒法之争。其核心是儒家,说明了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争鸣的结果是法家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 主题2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 【史料探究】 1.内容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探究】指出材料一、二主要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哪些主张。对此你如何认识? 提示:(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材料二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 (2)新儒学神化君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2.特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谊”。 ——《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1)强调大一统;思想神化;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儒学得到统治者的肯定;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名家评史】   【观点】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的地位及其思想的消极影响。(1)作者肯定了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肯定了他对儒学及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2)作者指出了董仲舒新儒学对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指出了董仲舒儒学的不足及对中华民族性格的消极影响。   一、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主 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儒家(孔子) “仁”、克己复礼 春秋晚期,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 (孟子、荀子) “仁政”“仁义”“王道” 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 学派代表 主 张 特 点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典题例证】(2013·江苏单科·T21)(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信息及孔子、孟子主张概括回答。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史料链接】诸子百家的特点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①。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②。法家严而少恩③;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和墨家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