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外交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巨大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专题链接
链接1:2013年国际形势五大特点
&&&& &2013年的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国际力量对比渐趋均势,呈现如下五大特点:
&&&&一、西方国家主宰世界能力减弱
&&&&2013年东西方差距在缩小,从而加速了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经历5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虽然发达经济体刚出现一些好转迹象,新兴经济体又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总体来看,并未改变南高北低的增长态势,西方国家仍处于悬崖之上,欧债危机远未结束,法国已深陷经济失速泥潭。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报告显示,自2009年至2012年,22个欧洲国家中接受救济组织食物施舍人数增加了75%。该会秘书长格莱塔说:“欧洲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此外,二十国集团取代了八国集团,成为国际合作的首要平台,既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强沟通、增进信任的有效渠道,又是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各成员国强烈要求国际政治民主化,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西方的一些提案被联合国安理会否决,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在增加。金砖国家日益活跃,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发达和新兴两大经济体支撑世界,缺一不可。西方国家一手遮天,一家说了算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二、大国博弈激烈,纵横捭阖
&&&&各大国加紧角逐,互相制约,斗而不破。其主要特点是:
&&&&1.重视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作用。各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处理更加注重发挥联合国作用,尤其涉及对主权国家实施军事干预的问题,西方国家更需要安理会的授权,以应对国内民意和国际舆论压力。在处理叙利亚危机问题上,西方国家迄今未拿到安理会对叙动武的“尚方宝剑”,故未能如愿以偿,甚至连美国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像2003年打伊拉克那样再绕开联合国攻打叙利亚。9月24日,奥巴马在联大发言中,呼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迫使叙利亚放弃化武的决议。
&&&&2.争站国际道义制高点。对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贩毒、贩卖人口、恐怖主义、化武、核武等涉及人类生死存亡的全球治理活动,各大国争相参与、阐明立场、提出方案、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尽管各国对上述问题看法不一,举措也不尽相同,但总体采取合作态度,以体现国际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比如,最近召开的华沙气候变化大会,虽未解决实质性问题,但还是达成三项主要共识,表明与会各国都不愿承担大会失败的责任。
&&&&3.文斗武备。各大国互存疑虑互有戒备,争相发展军力加以牵制。外交来往频繁,时而唇枪舌剑,时而达成妥协。当前,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热点。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其双管齐下,步伐强劲,一方面,加强对该地区军事部署,投放60%的海、空军力,又在日本冲绳追加部署了12架新型“鱼鹰”运输机,提升远程投运和机动打击能力;不时对中国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正当行动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并同日、韩、菲分别举行海上联合军演,扰乱中国周边安宁。另一方面,美国在同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又大搞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拉拢日本等国,企图主导地区安全和经济事务,遏制中国崛起。俄罗斯调整军事部署,实施远东开发战略,积极参与朝核问题的解决,坚决反对日本否定二战侵略的言行,敢于对美国说不。
&&&&4.合作大于争斗。国际政治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多元竞争舞台。当前,各大国都在加强合作,各种合作组织层出不穷。2013年9月,俄美达成销毁叙利亚化武的框架协议。9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通过了销毁叙化武的2118号协议。美伊(朗)关系开始“破冰”,9月27日,两国元首实现了中断34年的首次通话。12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达成了该组织成立18年来首份多边贸易协议,致使多哈回合谈判12年僵局获得历史性突破。这对处于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当然,各大国在合作中常伴有争斗,但大都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三、美国霸气有所收敛,俄罗斯影响力上升
&&&&美国领导力下降,老大地位今不如昔,指挥棒有些不灵了。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八国集团峰会上,美国的声音不再那么响亮,附和者渐少,反对者增多。2013年10月11日,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发表题为“华盛顿,有人在吗?”的署名文章称:“一个在解决国内问题方面遭遇诸多困难的超级大国将很难充当世界的灯塔”。同时,美国对于欧债危机的旁观者态度引发了欧盟多数国家的不满。他们认为,美国作为盟友在“隔岸观火,见死不救”。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爆料美网络监视项目,暴露了美国一贯标榜的“民主、自由、人权”的虚伪性,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责难。
&&&&在中东,奥巴马“无奈”地接受了俄罗斯“化武换和平”倡议,推迟对叙动武,从而开创了冷战后国际社会成功阻止单边军事行动的先河;美国在埃及的外交斡旋屡遭失败,进退维谷;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伊局势动荡不安,美国打造的中东样板荡然无存。
&&&&在亚太地区,美国到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但实际上,除日本、韩国、菲律宾之外,美国对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力渐弱。美国大力推行的TPP,参与国之间存在严重分歧,谈判进程举步维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成共识是个未知数。2013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导致奥巴马缺席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使亚洲人怀疑美国对该地区的责任心的持久性,从而折射出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下降。
&&&&俄罗斯在崛起,国际影响力在上升。普京执政后积极为其“强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斯诺登事件中,俄罗斯是唯一一个在心理上做好对抗美国准备的大国。美国《福布斯》杂志10月30日公布2013年度“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将普京排第一位,奥巴马排第二位。其理由是,普京重新出任总统后已“巩固领导地位”,而奥巴马刚连任就进入“跛脚鸭”时期,2013年10月,美联邦政府“停摆”就是最新例证。此外,奥巴马应对叙利亚危机和“监控门”事件效果不尽乐观,普京则“成功令叙利亚免受美国军事打击”。由于俄美在全球性和双边重大问题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美国继续奉行制俄、弱俄政策,因此,两国关系虽有重启,但转暖有限,难有大的起色。
&&&&俄罗斯重返中东势头强劲,着重加强同伊朗、叙利亚和埃及关系。借鲁哈尼上台调整对外政策之际,俄罗斯强化与伊朗合作。双方签署了包括军贸在内的合同。对于伊核问题,俄罗斯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同时,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此外,俄罗斯全面发展同叙利亚的关系。对于叙利亚危机,俄罗斯积极致力于政治解决,坚决反对外来军事干涉,并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3次否决权,打掉了西方就叙利亚危机提出的含有对叙动武的有关提案。对于叙利亚化武事件,俄罗斯出新招,提出“化武换和平”倡议,使叙利亚免遭美国军事打击。最近,俄罗斯同埃及关系全面升级。2013年11月14日,俄外长和防长同时访问埃及,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这些情况表明,俄罗斯一度放弃世界大国地位的情形即将结束。
&&&&四、中东动乱不已
&&&&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阿拉伯转型四国乱象丛生、各政治派别争斗激烈、经济下滑、失业率高企、社会治安恶化、民不聊生。2013年7月3日晚,埃及军方发动政变,解除了民选总统穆尔西的总统职务,并提出了政治过渡的“路线图”,穆兄会和穆尔西支持者要求恢复穆尔西的总统职务,连续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在开罗安营扎寨,同反对派和军警发生多次流血冲突,埃及进入新一轮动荡期。在突尼斯,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执政党伊斯兰复兴运动下台,不排除政局发生变化的可能。利比亚混乱不堪,恐怖活动失控,总理遭绑架,民兵武装大开杀戒,西方驻利比亚外交机构纷纷撤离。也门部落争斗加剧,“阿拉伯半岛支部基地组织”在南部经常袭击政府军,制造社会动乱。
&&&&叙利亚危机至今拖而未决,反对派武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沙特、卡塔尔、土耳其等地区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势力大增,加之外来伊斯兰势力及“基地”组织的参与,力量增至约10万人,但仍难以同政府军抗衡。目前,叙利亚政府尚能控制局势,政府军主导战场走向。由于叙利亚政府对化武事件采取了明智立场和举措,躲过了美国对叙动武一劫。目前,国际社会对叙危机需政治解决基本达成共识,但要解决问题尚需时日。
&&&&美国掌控中东地区事务能力明显下跌。美国加速战略重心东移,对该地区投入相对减少,加上政策失误,带来了诸多恶果:一是造成地区持续动荡。由于美国的干预,地区乱局短期难消。拿埃及来说,美既支持穆尔西民选总统,又默许军方倒穆;既承认穆兄会的合法性,支持民主化进程,而仅口头谴责军方,搅乱了埃及社会稳定;二是制造叙利亚危机麻烦。美国公然要求巴沙尔总统下台,是明目张胆地干涉叙利亚内政。它对叙利亚实行制裁,大力支持反对派,敦促他们联合成“全国联盟”,并在“叙利亚之友”会议上煽动推翻巴沙尔政权;三是地区恐怖活动泛滥,越反越恐。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伊政局骤变,各政治派别、宗教、族群内斗激烈,血腥恐怖爆炸事件时有发生。美国打利比亚推翻卡扎菲政权,导致大量武器流入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之手。利比亚成为该组织的大本营,曾一度制造马里动乱,绑架阿尔及利亚油田人质。
五、中国走势向好,挑战增加
&&&&2013年,中国新外交十分活跃,成效丰厚。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正以新战略、新思维、新形象亮相国际舞台。中国的发展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研究和借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改革路线图”,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多国政要纷纷访华,寻求同中国加强全面合作。12月4日,习近平主席会晤来访的美国副总统拜登时,拜登表示,美方赞赏习近平主席为推动美中关系体现出的战略远见和务实态度,积极致力于同中方一道,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基础上,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改革现已进入深水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外部而言,主要有四个:
&&&&一是融入国际社会需做更艰苦努力。中国政府一再宣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搞强权政治,不称霸;践行“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建立“和谐世界”的价值观。然而,国际社会仍心有余悸,加之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视中国为“异类”,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更增加许多国家的疑虑和担心。因此,中国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来说,是机遇而不是挑战。
&&&&二是履行国际义务任重道远。西方国家故意夸大中国的实力,要求其承担许多难以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否则,中国就是“不负责任”。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期望值过高,寻求巨额援助。如不能满足要求,也牢骚满腹。其实,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虽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列世界第85位。按世行标准,中国还只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仍有近2亿人口没有脱贫。因此,中国只能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及提供外援。正如邓小平曾讲的那样,只有中国发展了,才能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周边安全常受干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周边邻国政局不稳,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天灾、人祸频仍;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借东海、南海岛屿发难,挑衅中国,中方需认真应对;东突、新疆分裂势力、**分子时常在中国境内滋事,扰乱社会治安,直接影响中国西部边陲的安全。
&&&&四是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麻烦不断。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打破了该地区过去“黄金十年”相对稳定的局面,干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致使东盟出现“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趋向。在此背景下,今后中国需花大力气,深化同东盟各国的多层交往,多做增信释疑工作,妥善处理有关争端和纠纷,增加中国的亲和力,防范美国的破坏与捣乱。(刘宝莱作者: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前驻中东大使)
链接2:中国外交将坚守并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网4月28日讯 “六十一甲子”,2014年4月29日是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六十周年,1954年的这一天,中印两国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该“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五项原则”又在两个月之后的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得到了正式确认,之后便逐渐在国际社会中传播开来,不仅成了新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与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而且尤其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赞许和接受,并已发展成为规范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对外坚持并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稳步推进总体外交布局,新时期中国外交呈现“主动进取”崭新气象。在总体外交布局之中,“大国是关键”,当今大国关系更趋复杂,中国的大国外交更显突出,而就“五项原则”得以贯彻落实的程度来看,可将中国外交的三组主要大国关系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中俄、中欧、中美关系,中国的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任重道远。
中俄关系践行“五项原则”堪称典范
中俄两国同为重要的“新兴大国”,同处民族复兴进程,双方相互欣赏、相互信赖、相互借重、相互支持,“习普时代”的中俄关系越走越近、更加紧要,成为“五项原则”的生动写照。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国即为俄罗斯,他同普京总统举行会谈,就加强中俄全方位战略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习近平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外交全局和对外关系中都占据优先的战略地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双方要重点加大“相互政治支持”,“坚定支持”对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努力,“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全面扩大务实合作,把两国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实际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坚决维护”两国共同战略安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普京表示俄中对许多重大问题看法一致,两国都致力于国家发展振兴,共同利益广泛,合作前景广阔,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也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积极因素。
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于3月22日共同签署《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该声明以“五项原则”为基本遵循,不少内容均体现了对“五项原则”的坚持和发展,例如:
双方认为,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双方将恪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把“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将此作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双方基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呼吁世界各国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推动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普遍平等、不可分割”的新安全观,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呼吁世界各国顺应21世纪时代潮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2014年2月6日,习近平主席雪中送炭,应邀专程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并与普京总统举行会晤。习近平强调中方欢迎俄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双方决定在2015年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以铭记历史、警示后人。
中欧关系越来越体现出“五项原则”精神
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4月首次出访欧洲国家并造访欧盟总部,中欧关系得以极大提升。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时隔十年之后发布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该文件更是充分反映了“五项原则”的精神,例如:
欧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伙伴,是中国实现“新四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合作对象。加强与发展中欧关系是中国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中国重视欧盟的地位与作用,致力于同欧盟及其成员国一道,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的全球影响力。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欧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中方希望欧方尊重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重大关切,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和平统一大业,慎重处理涉台问题。
中方赞赏欧盟及其成员国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支持“西**立”的立场。欧方应本着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妥善处理涉藏问题,不允许**集团头目以任何身份和名义到欧盟及其成员国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不安排欧盟及其成员国官方人士同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不为“**”反华分裂活动提供任何便利和支持。
中方愿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上同欧盟继续进行人权对话,欧方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人权状况,停止利用个案干涉中国司法主权和内政。
中美关系难以全面贯彻“五项原则”责任在美
2013年6月7-8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在美国加州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首次会晤,两国元首均认为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习主席并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进行了三点精辟概括,体现了对“五项原则”的坚守和创新: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习近平主席还重申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台湾问题涉及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希望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停止售台武器。习主席也阐明了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中方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希望有关方面采取负责任态度,停止挑衅滋事,尽早回到“通过对话妥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海牙出席“核安全峰会”期间再次会见了奥巴马总统,表示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始终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习主席强调在台湾、涉藏问题上,美方应恪守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支持旨在分裂中国活动的承诺。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美方应采取客观公允态度,分清是非,多做有利于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和局势缓和的事。
奥巴马表示美国“无意破坏中国的稳定,无意遏制中国,”在台湾、涉藏问题上,美方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没有变化。
然而,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本性难移”,美对华政策始终言行不一、两面三刀,致使“五项原则”中的不少内容不时受到挑战。例如,美国与日本于2014年4月25日发表所谓“联合声明”,公然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中国领土***,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与南海争端等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这一无理挑衅当即遭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有力批驳,中国外交部负责人同日还分别约见美、日驻华大使,就此提出严正交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向阳)
链接3:外交学者展望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要有自信,中国不会变成一个‘孤独的大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 | 上海报道
  2013年10月24至25日,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政治局七常委悉数出席,这样“高规格”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前所未有的高规格,体现的是超乎寻常的重视,传递出的信号也十分清晰---“周边外交”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周方银研究员的解读是,这意味着“周边外交将从大国外交的阴影中走出来, 并比过去具有更大的独立性”。
  在2014年以及未来一段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起一套与时俱进的“周边外交政策”,为中国发展营造亲和有利的周边氛围,将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考验。
  本刊记者在2013年底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召集的“未来十年的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上,就此对话一批国内知名周边外交学者。
  周边形势严峻:东海与南海联动、陆地与海洋内联
  关培凤(武汉大学边海研究院):
  近年来,中国的边海形势日益严峻,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东海,日本在***问题上继续僵持;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而且中菲南沙争端还因菲律宾的恶意扩大事态而冲破了以往的外交谈判框架。
  无论是在东海还是在南海,除了争端当事国之外,都有非争端当事国势力介入。美国宣布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并以“航行自由”为幌子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日本也试图介入南海争端。
  印度、越南有关公司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合作协议,还与日本就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这一“海上交通路线”的航行安全重要性进行了确认。
  在陆上,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僵持不下,去年出现了中印“帐篷对峙”事件。
  此外,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较之往年更为突出。“东突”势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动没有停止;西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此外,由于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
  当前中国边海形势的特点是:第一,与周边国家领土争议明显化、激烈化;第二,与中国存在领土或海上权益争端的国家间正在相互靠近,使东海与南海联动、陆地与海洋内联的边海形势进一步演进;第三,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与周边邻国边海争端的升级有直接联系;第四,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再次凸显,且受到周边国家安全形势的影响。
  由“弱势中国”向“强势中国”下的关系演变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有这么多邻国、这么多遗留争端的国家,这样的特点构成独特的周边关系---邻国情况复杂,与中国的关系变数多,近而不亲者多;遗留争端存在于领土、历史、海域、人文等各领域,容易发酵;局势随中国兴衰而动。
  可以说,周边外交的新挑战是中国迅速崛起引起的多重反应之一,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弱势中国”下的关系向“强势中国”下的关系演变。
  此外,美国因素发生转变。美国的战略重点由改变中国转向应对中国崛起与挑战,保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利益。通过自身战略调整,防止中国替代或者削减美国的存在与影响力成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新战略。
  在几乎所有的新变局中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通过加大在中国周边的投入,利用多层关系机制,企图构建应对中国的网络。
  当前,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周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形势有没有发生逆转?这是一个大判断。
  我认为,尽管应对强势中国是周边国家的战略性布局,但周边没有形成一个敌对包围圈,具有多层含义,中国有巨大的运筹空间。
  美国的限度:不破局
  张蕴岭:
  把握中美关系大局仍然是核心,美国的主导战略是构筑制约与平衡网,但挑动周边国家对抗中国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是:不破局。
  历史上没有过一个现存霸权国家与一个崛起大国之间有这么难分难解的利益关系,“不发生大的对抗”是双方的战略底线。中国对美“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的大战略没有必要改变,中国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中国的利益,也得到美国积极回应。
  日本把“应对强中国”作为主要战略,这个战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利用中国因素推动国内改革,为政治右倾化、修改和平宪法造势;二是与中国争夺利益与影响力。
  “合作又有疑虑”、“防华而非反华”是东盟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战略基线。应继续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入。
  菲律宾在南海强硬是出于现实利益,利用外来势力对抗中国增强的干预力和潜在控制力,但难以与中国直接对抗。南海涉及我国核心利益,但解决争端的条件不成熟,强夺回岛屿和海域要付出巨大代价,要采取积极的维稳对策。
  中印的领土争端可控,要努力构建稳定基础上的中印理解与合作关系。同时需要加大投入发展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帮助他们发展,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并推动构建中国-南亚(南盟)对话合作机制。
  此外,上合组织是一个稳定器,要加大投入,提升合作水平,加强中俄的战略协商。在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人文合作,并把上合组织作为构建新型周边关系的试验田。
  要有自信,中国不会变成一个“孤独的大国”。
  “搁置外交”仍然不可弃用
  石源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后,“搁置外交”依然是中国周边外交中不可弃用的重要方策。在进行中国周边外交顶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实施“搁置外交”的重要要素。
  在及时处理好紧迫的外交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将那些可以“搁置”的外交争端恰当地“搁置”起来,绕道而行,先从其他方面做起,尤其是从“共同开发”着手发展双边关系,等以后时机成熟时再来处理争执问题。
  诸如领土、领海、界河的争端,涉及国家重要利益,如中日***争执、东海划界问题争执、南海争执等等,在双方分歧尖锐的情况下,企图希望实现“单赢”目标,是不现实的,除非双方采取战争办法,决一死战。即便仗打了,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仍然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寻找解决的方法。
  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谈判来缓解矛盾,寻求“搁置”。双方采取克制的、不刺激对方的态度,将问题“搁置”。等待双方关系全面改善,才能有可能心平气和、互谅互让地讨论和解决问题。
  中国在周边外交实践中,已经有中俄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越解决陆地边界以及北部湾划界等成功案例。中印双方同意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努力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但“搁置外交”同时是有原则的,在“搁置”若干外交争端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搁置外交”也是有选择的,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搁置外交”还是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的,应积极寻找、创造和抓住历史机遇,推动争端取得合理的解决。
  未来要“更加奋发有为”
  周方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周边外交总体上将表现出更为强劲和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进取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改变在某些问题上被动应对、隐忍待机的做法。
  在具体的工作层面,做事的方法和态度会更加积极主动,工作会更加细致周到和具有针对性,对面临的问题会作出更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形势的判断方面也会表现出更强的前瞻性。
  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崛起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和困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完全依赖“柔性”的手段,对所有问题都单纯采取“温和”的方式加以应对,不足以解决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
  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在必须加以坚持的问题上,不应受“众说纷纭”的拖累而产生“举棋不定”的犹疑和行为上的“中途半端”。避免对外部世界传递出混淆不清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很容易被外部世界有意无意地加以曲解。
  做“可亲的大国”
  任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国儒家思想中对“大”与“小”之间的关系,作过精辟的阐明,浓缩为“以大事小曰仁,以小事大曰智”这12个字。“仁”意为仁厚,不以大欺小,同时小国不应因大国仁厚而刁钻油滑或得寸进尺。大国克制,小国识相,是理想的相处之道。
  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国,未来的课题,是中国如何成为一个“大而可亲”的国家,而非“大而可畏”,即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国家。
  做可亲的大国,首先是不要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其次,亲是亲切。亲切是具体的,它不光体现在高层互访中,更体现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感情之中,比如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泰国诗琳通公主与中国很亲近,就与她有在中国留学的经历、培养起了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密不可分。
  第三,愿意倾听。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很多时候可能是刺耳的声音,也很重要。恶意的言论一定存在,但多数言论不属于这种情况,不宜一概以“中国威胁论”来加以定性,或者拒绝与之接触对话,而应作出具体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之后日本一直重视援助其他亚洲国家,几十年来赢得了不少好感。在中日争端问题上,对日方的批评一定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把握好分寸。
  不容乐观的中亚形势威胁中国安全
  赵华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亚与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安全有密切关系,中亚的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种种途径传导到新疆,对中国安全造成影响。
  展望未来,对中亚安全形势的担心多于信心,不能过于乐观。
  其一,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等老牌恐怖主义组织继续活动,同时新的极端主义组织陆续出现,如“吉尔吉斯斯坦社会”、“哈里发战士”、“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圣战”等。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境外宗教极端主义向中亚的渗透越来越容易,极端宗教思想的蔓延越来越难以控制。
  其二,中亚一些国家将面临国家领导人更新换代的考验。
  哈乌两国都已到了认真考虑权力移交的阶段,“阿拉伯之春” 对两国也有很大触动,但现在还看不到明确的安排,两国总统的想法是一团迷雾,难以窥测。一旦这一时刻到来,国内外各种力量都会纷纷走出来,可能发生激烈冲突。
  其三,中亚国家普遍存在贪污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通货膨胀等社会矛盾。哈萨克斯坦等国因拥有油气资源,国家财富迅速增长,但分配不尽合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此外,中亚缺水,控制水资源对国计民生有特别重大的影响。为争夺水资源,一些中亚国家的关系紧张,有时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这些都可能是潜在的“火药桶”。
  此外,阿富汗局势正面临重大挑战。
  美国和北约将在2014年底前把十多万军队中的大部分从阿富汗撤出,国家安全的职责将交由阿富汗政府承担。这将是阿富汗的重大转折,形势是逐步稳定下来,还是会发生逆转,目前没有答案。
  如果局势恶化,将使中国西北周边出现一个动荡地带,使西北周边安全缓冲带的安全系数将会降低。此外,它会给“东突”势力提供新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机会,使控制和打击“东突”势力变得更困难,并会对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企业、人员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概而言之,未来大中亚地区处于高风险期,值得密切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外交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