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佛家素食学员吗

国外办事处
您所在的位置: > >
哈佛校长福斯特告诉你:上大学到底有啥价值?哈佛大学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标签:哈佛大学申请条件 哈佛校长福斯特 哈佛大学价值 哈佛女校长 哈佛校长 哈佛大学如何申请
3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据了解,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现任哈佛大学校长(2007年至今,为第28
任校长),是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 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
今天,花钱去接受大学教育到底值不值?这或许是全世界年轻人都会追问的问题。新通安徽留学特别推荐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这篇短文,来听听哈佛校长告诉你上大学的价值。
在美国成立初期,我们已经看到,民主和公民权离不开教育,社会流动性以及国家繁荣更是以教育为其根本前提。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思维开阔,机遇也更多。但如今还是会有高校的学生和家长们在质疑大学教育的价值&&花钱去接受大学教育到底值得吗?
简单回答:绝对值。投资大学教育的回报率是毫无疑问的。大量数据都表明,四年的大学生涯能给个人带来日后的经济优势。就以人的一生所挣得的钱来说,大学毕业生能比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多挣
点击了解【哈佛大学费用】
大学毕业的人也更为积极向上。他们会去参与更多的投票选举,更多地投入志愿者活动,更有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此外,大学毕业的人身心也更健康,相比其他人群吸烟的比率少了
17 个百分点。他们的孩子会远离肥胖,而且更倾向于上大学。大学教育鼓励人们成为合格的公民,鼓励他们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上大学还会带来无法衡量的益处,这些益处同样也很重要,它们为人的一生平添了许多额外的价值。大学带学生走进他们从未涉足的领地。大学就像一张通行证,带领你穿越了空间、时间,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从学习一门新语言到思考人类历史,再到深入解析物质构成。大学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审视了自己,探寻与其他时代、其他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的异同。
大学带学生认识许多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与教室内外和他们不同的人进行互动交流。我回想起曾经的一名学生,他来自弗吉尼亚州。当时他被哈佛录取,但是他却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在东北部的学校念书。之后他参加了一个哈佛大学招待已录用学生的邀请会。他发现,自己和来自世界各地被录取的学生一样,成了一个深夜讨论组的一员,当时的讨论内容是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英雄。虽然最后学生之间不能达成共识,不过观点上的差异让这个讨论变得非常热烈。此时他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在哈佛这个汇聚了观点各异的人群的地方能学到什么。
大学教给学生&放慢速度&的重要意义。速度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思考&这个过程常常会被忽略,就像我们的大脑努力尝试去追上机器,我们为了更快地互相交流而舍弃了思考。大学却教学生试着&放慢速度&,将信息转化为洞察力,去理解,去知会。放慢速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会批判性参与,学会大胆质疑,养成对高水平教育的永无止境的渴求,让学生全面地思考信息,增长知识,智慧地度过其一生。
综上所述,大学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给予空间让其探索自身全新的可能性。大学开拓了人的思维和眼界,挑战了既有标准。我经常问学生:&试想一下,在你们高中毕业时和上了大学之后,自己有了哪些不同?&许多学生都回答,他们了解了更多知识。还有些学生说,他们找到了一种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激情&&有那样一个领域、一个职业,值得为其奋斗一生。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告诉我,上了大学后,他们有了一种全新的接触世界的方式,用学习、分析和改变的力量来面对他们需要理解的东西。
大学教育的价值通过那些梦想和抱负更远大的人得以呈现。通过大学教育,他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哈佛大学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哈拂大学的学生各个都是成绩特优,或每科普遍优秀,或单科超群突出,或参与竞赛出类拔萃&不论语文,科学,音乐,艺术,新闻,创作,武术,运动等等。学生多才多艺自不在话下。申请哈佛录取率通常是最低的(8%--12%)。
申请哈佛,高中毕业成绩,SAT,大学成绩及GRE,或特别科目成绩,外籍学生的托福成绩都很重要。
哈佛大学申请条件:1.新托福115分以上(含写作),普通GRE2300以上,专业GRE2300以上(入读商学院另考GMAT750以上,入读法学院另考LSAT180,入读医学院另考MCAT12.5以上),TSE,本科4年成绩,GPA4.0,一份自我介绍500-1000(英文),三份名教授、大学领导、知名人士的推荐信(最好找熟悉你,了解你的人帮你写),一份个人简历(英文),包括你的个人自荐材料(荣誉,证书,发表的作品,社会活动的奖项和名次等),专业的学术论文(英文);
点击了解【哈佛大学热门专业】
2.以上条件+(名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北大文科或清华理科第一名)+自身综合条件(包括你的思想品行,真诚勤奋,聪明感觉,团结友善,学习、工作情况(成绩、业绩、奖励、荣誉等),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个人特长及个人潜力等等);通过申请后,有些科目必须通过严格的面试,最后别忘了申请全额奖/助学金。
◆更多阅读推荐:&
◆更多精彩尽在:&
咨询热线:400-618-8866& 官方QQ 号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新通专家解答之后,系统会将答案发送到您填写的E-mail里)
您还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版权及免责声明1、如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新通教育网();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您的位置:>
上哈佛没有“秘密定式” 材料越厚 学生越蠢
  |  来源: 文汇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段留芳
罗伯特克拉格特在哈佛大学担任了21年的招生官,可谓阅人无数。但在离开哈佛多年后,他坦言: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没有“A+B+C+……X=进哈佛”的固定公式(formula),所以别信那些所谓的“我如何进入哈佛”的励志书。
今夏,罗伯特接受英锐教育邀请,出任“2014英锐名校申请特训营”项目总监。本报记者在上海见到了他。62岁的罗伯特身材挺拔,幽默健谈,当与记者聊起哈佛的“选才标准”,他多次说道,“你得跟中国家长这样说……”、“你最好把这点告诉中国学生……”不知是否有太多误传的关系,他似乎有很多话想对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说。
哈佛招生办:疯狂到极致的民主
哈佛是世界上录取率最低的大学之一,每年全球约3.6万人申请哈佛本科,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仅有2000份。
1984年至2005年,罗伯特克拉格特担任哈佛大学招生官,在任期间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此前,他获得另一所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学的学士学位。离任时,他的岗位是资深招生顾问和助学金办公室副主任。此后,他担任美国著名文理学院明德学院(MiddleburyCollege)的招生办公室主任达6年。目前,他是德州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圣斯蒂芬中学的升学主任。
圣斯蒂芬中学今年的升学成绩相当显赫:全部110名毕业生,78%的人考到州外大学,其中,2名哈佛(1名是中国学生),还有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乔治城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威廉姆斯学院、科罗拉多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伦斯勒理工学院等名校。
据悉,这所高中有3个升学指导,每人大约指导40名学生,他们会给每个学生撰写大学申请推荐信。
“你的哈佛前招生官身份会对这群孩子的录取结果有影响么?”记者好奇不已。
“不会。同事们会说,哦,快看这是罗伯特写的推荐信,但仅此而已,相反,这还会考验我的公信力。要知道,哈佛录取环节是无比严苛、公正的。”罗伯特向记者强调。
哈佛到底是怎么决定录取学生的?
哈佛现任招生办公室主任威廉菲兹西蒙曾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被哈佛老校长德里克伯克称为“大学的良心”。
罗伯特曾与威廉共事21年。至今,他还记得威廉对每一个招生官说的话:“哈佛的录取过程要确保‘疯狂的极致民主’(Lunaticfringeofdemocracy)。”
罗伯特透露,哈佛招生办有40-50名招生官,其中,负责初审的招生官,每人需完成1200份至1500份申请材料,平均每天40份。通常,1个学生的材料会由2名招生官分别审读。
最后,大家整理出一份名单,招生办公室再开集中讨论会。他们经常在玻璃房间的会议室,指着投影在幕墙上的申请材料,一直到深夜一点。最后,由评审小组全体举手投票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或谁进入待定名单。
“尽管招生官有不同的职衔,有人是资深招生官,有人还是新人,但在投票权上是平等的,一人只有一票。”罗伯特再次强调“疯狂的极致民主”原则。
每年,哈佛招生官都会收到大量材料称自己“认识谁谁谁”、“有很多钱”、“给哈佛捐了很多钱”、“表亲毕业于哈佛,还是荣誉学生”……罗伯特的答案很明确,这些都不能为你“购买到进入哈佛的门票”。
招生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
哈佛看什么?这群躲在小房间里的招生官在寻找什么?罗伯特与记者分享了过去20年阅读申请文书的心得。
1、“材料越厚,学生越蠢”
“通常,好的材料,我们阅读的时间会越多。”他说。但他也强调,材料的好坏不由厚薄所决定,在哈佛招生办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材料越厚,学生越蠢”(thethickerthefolder,thethickertheapplicant)。
让材料变厚的原因是因为不少学生附上了许多证书、作品集,甚至是个人专著、小说。在罗伯特的印象里,中国学生尤其喜欢把自己写的书送给招生官看。但,这似乎不会对招生结果起多大作用,甚至还可能起反作用。
“这看上去非常专业,但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出过书,就给他们加分。相反我们会认为出版书很花钱,我们是不是不该因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有钱,有能力完成这个精美的制作就给他录取,这对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公!”当然,罗伯特也说,如果你的确有一些特别技能,比如摄影,你可以给招生官送几张你的作品,但注意适可而止。
2、别让“哈佛女孩”们误导你
聊及出书,罗伯特记得多年前中国有个女孩刘亦婷也出过书,名叫“哈佛女孩”,但这是在她进入哈佛之后才出的。在罗伯特看来,这与申请无关了,但也因为这本书带动了一股流行,此后多年,好多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开始出书,诉说自己的录取经历,这些书还成为畅销书被家长热捧。
“这些书仿佛在告诉大家录取是有一定公式的,要去参加课外活动,要有一些特别的技能,SAT要考多少分……但这些都是扯淡,哈佛录取没有神奇钥匙,更没有所谓的秘密公式。”在罗伯特看来,这些公式正在误导家长和学生编制一些自认为招生官会喜欢的课外活动、性格、兴趣——因为之前的那个男孩,那个女孩就是这样进哈佛的!但家长们忘记一点:如果你跟别人是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录取你?
“其实,很多人对哈佛有刻板印象,一想到哈佛就是聪明人、学术型、富学生。但在哈佛,2/3的学生并不富裕,他们来自底层家庭。”罗伯特推荐中国学生看一部动画电影《守护者联盟》(riseoftheguardians),别硬撑着成为那个根本不是你的那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最重要的。
谈及电影,罗伯特又开始饶有兴致地搓着双手告诉记者,人们想象中的哈佛招生官,就好像电影《绿野仙踪》里的魔术师,大家都以为他有神奇的力量,帮助普通女孩萝西实现愿望。但最后,大家发现根本不存在魔力,萝西之所以能实现愿望回到家乡,依靠的是她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哈佛招生官也是如此,就是一群普通人。
3、洗盘子也能进哈佛
罗伯特说,在哈佛,每年招收2000名本科生,50%-75%的学生学术能力很强。对于这批学术强人,学校不在乎他们是否具有兴趣广泛,是否为人幽默,哪怕是书呆子也无妨。学校对他们的期许是:20年后,诺贝尔奖得主就在他们中产生。
还有一些人则拥有各种学科之外的才能,一些特别的技能,包括戏剧、体育、音乐、经济、宗教等。罗伯特对学生的建议是,“花更多精力在小事情上(moredepthinlittleactivity)”,即有聚焦,兴趣不要面面俱到。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词叫微观世界或小宇宙(Microcosm),就是说在有限范围内集聚多种类型的人。不只是哈佛,录取率较低的世界知名学府都一直致力于在做这件事,把各种类型的学生聚集到校园里,让他们互相碰撞,摩擦火花。”罗伯特说。
当然,你的技能未必要惊天地泣鬼神。罗伯特在哈佛时曾接到一个母亲的来电问,“孩子学钢琴还是笛子,才更可能被哈佛录取?”挂断电话,罗伯特对同事们摇摇头,这个母亲的孩子不过5岁。他给出的答案是:让孩子做真正想做的事,这才是对的。
罗伯特记得有一个家境贫寒的男孩申请哈佛,他没参加过任何社团,更没有音乐、戏剧、体育方面的特长。事实上,为了支持家庭,他从中学开始就在一家美国的快餐连锁店打工,根本没时间干其他事。这是一家美国著名的快餐店,许多美国孩子喜欢在这家店举行生日派对,因为它以小丑表演闻名。起初,男孩在后厨洗盘子,但他每年都获得升职,到了12年级他荣升为餐厅的小丑表演领班。
“这可不是什么特别技能,但这个男孩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拥有超越同龄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内动力,以及面对人生逆境依然不缺的幽默感与创造力,担任小丑这可是必不可少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他能富有激情地坚持干一件事。”最终,男孩被哈佛录取。4、是否通过“断腿测试”
有意思的是,遇到一些学生,招生官还会考虑这个孩子是否能通过“断腿测试”(broken-legtest)。
每年,哈佛的体育教练都会拜托招生办录取几个“体育好苗子”,而罗伯特和同事们就会思考,这批体育特长生能否通过“断腿测试”,也就是说,当某一天他们因为伤病、年龄或其他因素而不能再踢足球、打篮球,他们还能干什么?当“运动员”这个身份标签被撕掉后,他们是否还具有其他的身份意识能让他们继续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事实上,这个测试适用于体育特长生之外的所有申请人。但罗伯特还是强调,所有录取严苛的学校都没有固定的招生规则,文书、学科成绩、课外活动、推荐信似乎成为了标准配置,但说到底,录取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
“招生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他说。
别坐等期待哈佛最终能给你什么
采访最后,罗伯特突然跟记者聊起爱因斯坦,意外的是,他最欣赏爱因斯坦的并非他的相对论,而是他的教育观。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教育,是那些当你忘记了所有所学的之后,留下的那些东西。
“教育绝对不是什么具体的知识,而是那些训练你去整合信息、应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样的教育可以在各种学校中发生,每年我们可以看到哈佛学生在走出哈佛后碌碌无为,因为他们四年时间光沉浸在‘我进哈佛’的骄傲与自满中。”罗伯特告诫学生,永远不要坐等期待哈佛能给你什么,更不要认为只有进哈佛才是成功,好的教育可以发生在距离哈佛2英里开外的任何一所不知名的学校里,关键就是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达到自我发展、自我进步。
罗伯特向记者强调,目前被家长热捧的大学排名是没有意义的。“你可以给手表、足球、衣服排名,但你不可能给教育排名。因为教育的产出不是依靠教育的规模,而是它的毕业生是否实现了他们自我的价值,这种价值又是难以估量的。”在与教育打了30多年交道后,罗伯特的经验是,教育是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而当把教育被沦为可以被估价、排序的商品,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文章来源:中華三德佛教學會 Tiguna Buddhist Society
&&&學會課程&&&學員心得分享
李璧姬/公務員
追隨宗恆法師學佛心得:
學佛至今已經很久了,期間總是在尋尋覓覓—與佛陀教法接近的佛法,聞法的過程總是斷斷續續,直到接觸印順導師的「妙雲集」方才覺得有找對方向。但課也上了,書也讀了,總覺得佛法還是離我很遙遠,用不上,無法清楚了解掌握佛法並與生活融合應用,直至聽聞宗恆法師的佛法課後,如尋獲至寶,解決多年的疑惑,並讓佛法能應用生活中,佛法活化於心中。宗恆法師上課的特色有三:
1﹒正本清源:把我學佛以來學到的佛法似是而非的概念,給予正確的導正,讓我能更有信心掌握學佛方向,趨近佛陀的教法,不再迷途,不再人云亦云。
2﹒世間真相忠實呈現:生、老、病、死、五陰熾盛、愛別離苦,絕不譁眾取寵,絕不不擇手段,而是忠言逆耳、苦口婆心、喚醒眾生覺醒,了知苦的根源!
3﹒宛如佛陀的佛法再現:以「緣起性空」為主軸,以各面向,苦口婆心地解說三法印、四聖諦,儘量與佛陀的法接近,令真實義呈現,使佛法如實活用於日常生活中,成為離苦之要
4﹒聞、思法與實修並重:上課聞法以外,也強調佛法生活化及禪坐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學員應重要思惟、並培養獨立閱讀經典的能力,使我們能循序漸進的成就慧學。
隨著法師上課後,我找到生命的目標。我真正的了知佛法、了知人生真相,人生變得積極,更能把握當下觀照自我,學習以戒、定、慧為準繩,八正道與十善業為入手處,達到發菩提心為信願、大悲心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之究竟涅槃為目標。
李宗立、鍾佳君/生化科技
宗恆師父曾在課堂發問:「學佛的根本意趣是什麼?」深深的撞擊心坎疑問的洪鐘,讓我發愣許久,徨徨然不知從何答起。年青時的因緣際會,接觸了佛法,從四面八方聽到的佛法知見,讓我充滿許多疑惑,因為信根的不具足,佛法的薰習總是片段的。隨著歲月的增長與生活歷練而見苦、知苦、行苦,更想找─了苦的方法。
佛經上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聽了不同道場的佛學課,總希望能應用於生活上,但不幸地往往卻是事與願違,總覺得兩者是脫鉤的,貪、瞋、癡、慢、疑仍然在生活中恣意蔓延,佛法老被晾在一邊。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聽聞了宗恆師父的講經碟片,一時如茅塞頓開,過去所聽聞到似是而非的佛法知見,如撥雲見日般,明亮又清晰被釐清而確立,當下的心頭直呼佛法當是如此。佛法用於生活中是如此的自然、圓滿與自在。在生活的瑣碎細微處,心比往昔更可察覺自我-貪、瞋、癡、慢、疑、種種妄念於六根塵境作用當下的生滅,幸而稍減無明的萌現。及時的覺察與醒悟,更進而減少引發苦果的造作,離苦終於有了較明確可落實的方法,也終於有機會稍嘗法喜之滋味。
宗恆師父以早期佛教的「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配合印順導師的妙雲集的內容作為授課之架構與綱要,我們從課程中學習找到苦的對治方法,進而漸次止息煩惱,更歡喜確信依止佛陀無上般若智慧。我们慶幸值此福報而得遇宗恆師父,有他的引領,我们才得以一窺佛陀甚深微妙的思想與教義,加上宗恆師父以深邃智慧深入淺出地作各種譬喻解說,學員時常因法師用心良苦的諄諄善導,於生活中的苦惑,或一直以來植於認知中的邪知邪見,都得以一一開解與撥正,衷心感恩師父。願在師父的教誨下,道業與智慧日增長。
法師於台北法華寺主要講授印順導師的「學佛三要」使法華寺的佛弟子們了解,佛學與學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筆者深深認同,應從佛學中的八萬四千法門導入正知正見去學佛。學佛三要雖為佛學之基礎概念與理論,確是每位佛弟子皆應了解的基礎必修課程。法師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佛學基礎知識,全面且細膩的講解各種佛法要義,使法華寺的初學佛法學者皆如沐春風。誠如偈云:「開示眾生見正道,猶如淨眼觀明珠。」筆者體悟到修行路上,個人所體悟與途徑或許各有不同,但應有之正知正見是極為重要的。盼與各位同修共勉,惟願佛法興隆,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柯玫芳/退休教師
找到回家的路
一、學佛因緣
我不是在挫折中才遇到「佛法」,我是具足了殊勝因緣而遇到…宗恆師父的。每次聽完師父的課,總是法喜充滿。從此一頭栽入,至今二年多了。
開始,先是到嘉義縣中埔的白雲寺聽…宗恆師父講「佛法概論」;後來,又到台南市的開元寺聽他的「佛學課程」。由於師父的開示,我漸漸體悟:「修行」是一輩子的事,而真正修行是要從皈依三寶開始;我因為是在半百的年歲,才有機緣得已接觸真正的佛法,所以很珍惜。
師父常說:在學佛的過程,精進是很重要的,要多聞薰息;所以,我總是遵循師父的開示,依教奉行,發心精進修行,學習閱讀經藏,並將佛法應用、體證在日常生活上。
二、學佛心得
我自己從小就生長在傳統的禮教下,除了祭祖外,每逢初一、十五,或過年過節,家人都要準備牲禮,並焚燒紙錢…。臨終或喪葬禮俗,常讓我疑惑,分不清楚是佛教或儒教、道教。
後來,上了
宗恆師父的課,經由師父的舉證、解疑,才知道世人對佛教的誤解有多深!自己也才慢慢認識了真正的佛教。「正知見」是何等的重要啊!因為佛教來自於印度,印度的文化,有些不是我們能明瞭的;佛教傳入中國,又因為受了中國習俗的影響,有些是不合佛教本意的,導致世人對佛教常有一些誤會。
如果不是師父,下了那麼多的工夫為我們深入的介紹與詮釋佛教經典,我想,今生我們都將無緣接觸真正的佛法,也許就盲修瞎練一輩子。
真的好感恩師父!以其深厚的修行經驗及豐厚的學養,弘傳了佛教經典及印順導師的著作,並策勵我們要多看《妙雲集》,學會用經典的角度思惟。我們真的是一群有好因緣、有福報的人。
報師恩,我覺得依教奉行最好;要好好集聚師父弘傳的資糧。
三、學佛分享
佛典中常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研讀佛法是要修行,而不是做學問。師父曾開示過:學佛,是學佛的教法,所以要「深入經典,智慧如海」。「修行」只有「心」不夠,還要有個「緣」,把錯的心念扭轉過來,而不是只唸「阿彌陀佛」。所以要有正知見,仔細思考,不可人云亦云。
目前,我最大的體悟是學佛後,知道凡事必有因緣,「前世因,現世果;現世因,來世果。」因而,我慢慢學會放下,不再宿命,不再鑽牛角尖,珍惜當下的因緣。原來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佛法的教誨。
當自己了知「生命不死,是無限相續」;當自己修行有了明確的目標,認知也較有意樂。修行是個人的事,一定要堅持;「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豈可只重眼前,應以有限的生命去修行,多做利益眾生的事。
四、自我期許
「因緣具足,一語劃破,少修十年:因緣不具足,說了十萬真言,也枉然。」就是
宗恆師父的這句話,讓我震撼、感動了好些個日子,內心告訴自己「我找到回家的路」了。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也曾經在生活上、職場上遭遇種種的挫折;學佛後,也學會了如何思惟,恍然徹悟…我不是最苦的,生活的週遭,還有許多人比我更苦。師父曾如是開示:如果你的生活是苦的,要學習如何止息,而不是怨嘆。環境可以影響你,但不能決定你;自己才能決定自己。
年過半百,才有機緣接觸到真正的佛法,所以很珍惜。希望藉由聽經聞法(修行),可以讓自己學會內視、斷過,用理性的態度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調整生命的價值觀念,用正確的態度過日子,積極造善業。所以,我開始盡量過著簡樸的生活,深居簡出,把精力盡量擺在修持佛法上。也祈願在修行的路上,有「善知識、好因緣」和「同行善友」而增上,且不輕易脫隊。
我很清楚我是因何而來,佛法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生活指南」,常讓我的「貪瞋痴」尋到對策,恍如被熨斗熨過(調伏)。
發心祈願:這一生能好好學佛;來世再得暇滿人身,甚至童貞出家。
張溫恂/特教老師
在一特別的機緣下,藉由好友的引薦,認識了宗恆法師,猶記得她如此形容「一個行事低調、穩健踏實、治學嚴謹,傳法時好比大學教授上課般,沒有單向的輸入,重在與學員雙向溝通,以確認彼此對法得聽取一致」。至此,開展了我跟隨法師學習佛陀教法的因緣。事隔多年,每憶及此一特殊因緣,莫不由衷感謝她。
佛教名相特多,常人每多望文生義、以訛傳訛,或含混解釋。對一個初學佛法的我,最大的困難乃在對眾多名相的理解。可惜的是,即使佛教界普遍常用的名相,佛親道友亦說不出所以然來,為什麼要這麼用?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不知道,大家都這麼說」,也沒法去追究名相之真實含意。
以學佛發心為例,法師說發心是指對事的動機、立志,是善的發心,是長期的去實踐,非一時興起作完了事的。以時間來說,作某件事付出2至3年也不算發心,正確地說應是把時間拉長至這一世,或幾世,一直到實現最終目標為止,這才是真正發心的原意。
反觀傳統佛教界所說發心,顯然與法師所說經典上的解釋相去甚遠,充其量只能說是一時的善念、善行。
再以習氣為例,傳統的認知會是指習慣、習性。法師以經典為據,精確具體的指出習氣乃微細的慢,想要駕馭人,替人決定任何事、物,最常見的是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常以自己的角度決定子女的將來。
這讓我反思自己對子女不也如此嗎?自以疼愛子女為出發點,不自覺地建議這、建議那,以至親子間常見不和諧,忘了該放手給子女成長學習的空間,「尊重」子女所作的決定。
想想我們普遍對法的不清不楚,學愈多愈糊塗,怎能期待對佛法能深入進而有正信呢?
法師長期安立於聞思經教的慧學中,又多作經典的翻譯,對佛典的融貫堪稱專業。佛法甚深,課堂上法師以經典為依據,為學員們一一釐清眾多名相之意義與出處典故,更以譬喻深入淺出,讓學員得以進一步理解佛陀教法之殊勝,或多或少對世間諸多人云亦云的戲論,從己身開始對這世間產生某種改變吧!
黃家芝/三寶弟子
學佛十多年來,一直以「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修行。身為佛教徒,我對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的慈悲跟智慧是如何圓滿?他一生在做什麼?我全然不知,我只知道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彼國,以往認識的佛法就只有這一區塊。法師說過:「再偉大的祖師,也不等同佛陀。」這是一句當頭棒喝!也許宿世的善根成熟了。我願意把杯子裡的水倒乾淨,也願意杯口朝上,不讓杯子有裂痕,重新裝入師父為我宣說的『佛法甘露,治病的良藥』。
連續上了師父一年多的課,回家又反覆聆聽MP3,對佛陀的大悲大智大勇有更深層的認識。師父上課時,將佛經每一字、每一句、每個詞,都仔細的解說清楚。過去對佛法的核心『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這些名相,有心學習卻是力不從心。直到現在,透過師父講解才開始了解。師父用種種譬喻,深入淺出讓學員能理解佛法。師父詳細解說的用意是希望學員能學會自己看得懂佛經,能深入經藏,不要作一個人云亦云的佛教徒。
在佛陀的教法四預流支裡,有「內正思惟」。師父在上課時會善巧引導我們學習思惟,使我們能將佛法融攝於心中。師父常提起『思惟聖者,思惟聖者走過的路,走在聖者走過的路並不孤單』,因為思惟讓我能時時憶持佛法,用佛法來對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師父說過:「修行不是在固定場所」。這句話當時在我的內心起了小小的疑惑。以往,總認為修行是有「固定場所」,也就是大殿。在大雄寶殿裡誦經很莊嚴,念佛很大聲,拜懺梵音很悅耳,以為這就是『修行』的全部。結果法會結束之後下了殿,卸下海青,人我是非還是不斷。日復一日隨著歲月的消失,內心的煩惱卻未見減輕。佛法是用來對治煩惱的,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在待人處事中,心念有了一定的掌握,說錯話、做錯事的比率降低了。因為「用心」生活所以過得日子是繽紛、自在、快樂的。
師父上課會用心準備許多份講義,作為輔助教材,以增廣學員的視野。有一次不經意看了師父的書本,畫了重點,並寫了好多注解,比學員寫的還多,內心當下的感動是筆墨所不能形容的。暗自慶幸自己能有如此的福德、因緣,才能遇見如此專業又敬業的老師。
劉宏珍/美容業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分享學佛心得。我從事美容事業已經18年,幾年前的我是自傲的,但也不知在傲什麼,或許老闆當久了就自以為是,好面子,自尊心強,脾氣大,性子急……(真是不堪回首),不斷以外緣、賺錢為主要生活重心,認為都是錢在做人,只有錢是萬能的。從現在看以前的自己,簡直是愚癡到了極點。
2年前,我的瑜珈老師靜蘭,介紹我到嘉義中埔白雲寺聽宗恆法師說法。那時候的我,心裡想去聽聽也不錯,總比在家裡睡覺好。就這樣我聽了師父一堂又一堂的佛法課程。這些課程除了帶給我法喜之外,更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讓我有能力去扭轉自己的生命。過去總認為本性難移,現在奇蹟似的,我能將過去不好的習性一點一滴的去除,同時也一點一滴的累積善緣,更重要的是能夠比較有智慧的去看待、處理一切的人事物。我除了感謝靜蘭老師之外,也珍惜有這樣的好因緣。
宗恆師父所說的法,不但清清楚楚且明明白白,徹底改變了我的後半輩子。師父說:如果佛法無法改變你的身心狀態,那麼即使你知道再多,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不斷地提醒自己,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自我改變。
越親近佛法,就越能清楚明白師父所說的---當你越了解佛陀的教法,你就越知道修行不容易。知道與做到,根本是兩回事。學了佛法而能在生活中體驗,才能得到佛陀的智慧,如果不去做,根本不可能得到。這種智慧唯有靠自己的實踐才能獲得,外力是完全幫不上忙的。
現在我的生活變得簡單又充實,自從改變了作息,不再熬夜,減少飲食,身體好像是換了新的引擎一樣,變得很有力量,精神充沛,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增強,與以前完全不同。過去我一直以為,身體的種種不適,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現在才知道,原來那是身心沒有歸依處。如今情緒安定了,生活自然就變得自在了。
以前做生意,是以利己為主。自從學習佛法之後,學會以客人的需要為主。不勉強、尊重對方,雖然錢賺得少,但是對方可以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彼此間的友誼變得更好,也更長久,甚至可以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分享自己學習佛法的心得。師父曾說:世間的財富只是一時的,要少欲知足,夠用就好。出世間的智慧財,才值得擁有,因為它是生生世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除了聽課之外,師父也鼓勵學員們閱讀印順道師的《妙雲集》。師父說:我們雖然無法處在佛陀的時代,親聞佛陀說法,但是能夠與這樣的一代高僧,同處在一個時代,也是很大因緣福報。
除了慧學之外,師父也要求學員們要養成禪坐的習慣。我從每天只能坐10分鐘開始練習,到現在已經能坐一個小時了。這中間也中斷過好多次,每次懈怠時,就會想起佛陀所說的「人身難得,精進莫放逸」,如此就能提起正念,珍惜學佛因緣,把握當下的生命。因為生活重心改變了,生活品質也就不同了。凡事往內看,不往外求。改變自己,約束自己,管理自己,這是師父經常提醒學員的學佛基礎。
師父在課堂上不斷的叮嚀,要學習依法不依人,要看到佛陀告訴我們的是什麼。不盲從,不道聽塗說,要自己去閱讀經典,依教奉行。學習思惟佛陀的本懷,要了解佛法不離世間法的部分,做該做的事,更要通達佛法超越世間法的部分,做值得做的事。
在未來的生命中,除了為自己的修學打好基礎之外,更想有機會幫助別人,使他人也能有因緣來親近大醫王釋迦牟尼佛所正覺的內容。希望廣大的眾生,可以徹底止息煩惱與痛苦,長期得到佛法的利益。
此刻的心情是溫暖的,充滿感激的,感謝一切的一切。我會更用功學習佛陀的教法,並於日常生活中用心體會。願與所有的朋友同登智慧的彼岸。
劉淑敏/英文教師
我是經由許老師、師母及瑤瓊的介紹,才認識了宗恆法師。佛法是以離苦為目的,是能徹底解決苦的方法。經云: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尋,而我卻遇到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緣,接觸到純正的佛法。有此因緣能得遇明師,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福報。自從上了法師的課,我才學會了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煩惱漸漸的減少,生活也越來越自在。
我從2004年七月開始上宗恆法師的課。我們的課程從一開始的每個月一次,到現在的每個月四次。法師住在高雄,本來一開始法師在台北只開一堂課,每個月的月初來台北一次。因為聽課的學員,從課程中得到實質的法益,所以學員又請法師再加開一堂課。然後北投天竺寺的紹因法師,又請法師在三重廣嚴學舍加開了一堂《般若經講記》。萬華法華寺的住持聖航法師,在廣嚴聽法一段時間之後,也邀請宗恆法在法華寺開了一堂《學佛三要》。
第一次聽到宗恆法師說法,我的心中就有很強烈的震撼。因為自己雖然好像聽了很多的佛法,卻不知佛法的核心是什麼。法師對佛法的思想理解是非常的深刻切實。佛教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流傳的區域非常廣闊,所以很多外來複雜的思想,都滲透到佛教中。由於佛教的包容性很大,所以吸收了很多外來的東西。其中有正有邪,以致於外來的思想,反而將佛法的本質掩蓋住,致使許多人將這些外來的思想誤認為佛陀的教法。法師卻能釐清這些隨著佛法流變過程中,摻雜進來的成分,還原佛法的本質,使學員們能正確的理解佛陀的本懷與深刻的智慧。
法師對佛法的治學態度認真嚴肅,對學生卻非常親切隨和,雖然他是已出家超過二十年的長老比丘,卻從沒有任何架子,任何人有問題去請教他,他都會耐心詳細的回答,使聽者如沐春風,法喜充滿。
台灣佛教看似蓬勃發展,但能真正接觸到佛法,理解佛法,得到佛法利益的人卻不多。坊間流傳的佛法,各說各話,莫衷一是,這個人說這樣好,那個人說那樣好,到底怎樣才是最好的,一般人根本無從分辨。佛法是有它的思想體系,法師上課會從佛法的思想體系與佛教的發展,闡明佛法的本質,讓學生能夠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佛陀的教法有其基本核心(究竟了義的部分),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部分。倘若離開此佛法核心,很容易就會把佛法在各地流傳的「方便說」,當成是佛法的「究竟義」。透過宗恆法師循循善誘的教導,使我們深刻體悟到佛法的殊勝——佛法是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真理。佛法也是人類心靈的良藥,佛法的智慧能使人心不起煩惱,使眾生離苦得樂。因此我們成立中華三德佛教學會,希望透過學會的力量,把佛法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能分享到佛法的殊勝,能領略佛法的智慧,能離苦得樂。
中華三德佛教學會&Tiguna
內政部核准字號:台內社字第
統一編號:
玉山銀行 808 (東門分行)
戶名:中華三德佛教學會
帳號: 359
郵政劃撥帳號:
戶名:中華三德佛教學會
郵政劃撥帳號:
戶名:方惟泰(釋宗恆)
中華三德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2011 Tiguna.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使用IE瀏覽器(最佳解析度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七宝有象牙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