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人民大学叫邬青云的人有多少人?

来自子话题:
-&br&西元1917年,民国六年。&br&&br&那一年,胡适发起白话文运动,张勋鼓著溥仪搞复辟,火烧全中国,引燃了内战。大洋彼岸的美国,投身参加了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段琪瑞那个混蛋竟然跟著也宣战了,同时,北方邻居俄国闹革命,第一个苏维埃共产国家建立,同时孙文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南北对峙,连还没离校的毛同学,都在湖南投身护法,意图驱赶北军……。&br&&br&还有那日本人,意图分裂满蒙,去年才炮制「郑家屯事件」,今年竟换来了北洋政府赔款道歉。&br&&br&好一个1917年。&br&&br&彼时的中国,宛如再多一步,就要成为「人间地狱」的前兆。&br&&br&而就在这同一年,有一个叫李宗吾的人,在四川出了一本叫「厚黑学」的书。&br&&br&此书宣扬一套中国至深沉、至阴暗、至墨至黑的,所谓「中国式的生存哲学」。&br&&br&书中裁剪了诸多「历史片面」,利用三国历史及演义,包括楚汉相争等材料,举证历历,教人如何「作官」?如何「求官」?教人如何「办事」?从头到尾一股腻歪子味道,嘻笑怒骂,指点江山,一副「世事崩坏,与我何甘」?「如此恶浊浑世,我自如鱼得水」的得意调调。&br&&br&这样的书籍,如此的作者,正当如此时局,竟出版了如此的「厚黑学」著作……,&br&可何能够不被忧国忧国的有志之士指责?又如何能不被救国救民的热血党人们,大肆批评?&br&&br&操,偏偏这书又卖的极好,只因该书内容,迎合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心理。&br&&br&「格老子地,国难当头,感谢有『厚黑学』,教我乱世求富贵呀。」,於是,更添人憎恨。&br&&br&如此李宗吾,又岂能有留好名於青史?&br&&br&-
-西元1917年,民国六年。那一年,胡适发起白话文运动,张勋鼓著溥仪搞复辟,火烧全中国,引燃了内战。大洋彼岸的美国,投身参加了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段琪瑞那个混蛋竟然跟著也宣战了,同时,北方邻居俄国闹革命,第一个苏维埃共产国家建立,同时孙文在…
来自子话题:
&b&语文教育的根本矛盾,便是那么多精彩而伟大的文字,偏偏要一个个懵懂无知、未经人事的孩子们去勉强理解。&/b&&br&于是编者们写下诸多形式化的、极端化的文字,什么反对封建礼教,什么讽刺人性之类,以便那些还未睁眼看世界的孩子们,能稍稍对一篇文章有多一些的感觉。鲁迅如此,老舍巴金们也是如此,甚至王勃杜牧贾谊亦然。&br&那么难道我们就没有必要学语文了吗?难道我们认全了那么几千几百个常用汉字,就可以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了吗?似乎也并不。&br&因为假若我们不去学这些文字,当我们成人之后,心有所思,就不知该怎样下笔,不知该如何用自己的母语精练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万千思绪,因为我们不曾在懵懂时代阅读经典,尝试感悟一篇中文文章中所能蕴含的七情六欲。&br&假若我们不去学这些文字,当我们成人之后,遍尝人情冷暖,骂过社会,恨过人间,却觉得特别孤独,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因为我们不会回头去阅读经典,不会突然想起少年时曾读过的那些晦涩文字里,竟蕴含了那么多为人处世中的无奈和辛酸。&br&&b&所以就如同谢逊教张无忌武功那样,不懂的时候,你先去读,先去背,总有一天是有用的。&/b&&br&至于语文书上的那些解读,想想人到中年的那些教材编委,想想他们处心积虑想要把一篇文章中的万千精华汇于味同嚼蜡的一句总结,只为那些激扬文字能稍稍印刻在少年的脑中,等到日后再生根发芽,也就原谅吧。既然这是他们所愿,就按照那些方法,写下标准答案吧。&br&毕竟,标准答案不是真理,只是角度罢了。
语文教育的根本矛盾,便是那么多精彩而伟大的文字,偏偏要一个个懵懂无知、未经人事的孩子们去勉强理解。于是编者们写下诸多形式化的、极端化的文字,什么反对封建礼教,什么讽刺人性之类,以便那些还未睁眼看世界的孩子们,能稍稍对一篇文章有多一些的感觉…
来自子话题:
客观而言,崇祯不是一个好皇帝,无论是资质还是即位后的所作所为。然而,因为其君王死社稷和苦心孤诣扶大厦之将倾之举,被后世寄予了太多的同情,以致忽视或者不愿讨论其缺点。&br&&br&
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政权,而不是明末那种烂摊子的话,也很难成为一个明君,很有可能是平庸之君,甚至是后世留下骂名的昏君。&br&&br&
崇祯的性格太过病态,为人刻薄寡恩,猜忌多疑,刚愎自负,朝令夕改,得失心太重,拿得起放不下。即动辄诿过于人,君臣关系极其紧张,离心离德。纵观崇祯朝十七年, 对真正有才干的大臣,要么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要么就成为其决策失误的替罪羊而杀。导致大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几人甘愿为明朝考虑,更多的转而保全自身而已。崇祯十七年春节无一人上朝即可说明一切。&br&&br&
此外,崇祯缺乏一个明君的气度和格局,不能拿得起放得下。在同农民起义军和满清两线作战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有朝臣建议同满清暂时议和,集中精力对付起义军,当时皇太极也愿意与明朝议和,但崇祯怕背负媾和骂名,在大臣反对之下取消了这个决定。起义军攻破北京城之前,君臣也在考虑南迁,但是崇祯偏要大臣提出此议后自己再同意,可是大臣们已经摸透了崇祯的秉性,一旦南迁后大臣非议,提议者肯定成为刀下鬼。这类事情在崇祯朝不胜枚举。&br&&br&
总之,恰恰是崇祯即位后瞎折腾,明朝灭亡得才这么快。 即使生在太平盛世,也不过是一位平庸之君,甚至是一位昏君。&br&&br&利益不相关:非明黑,亦非满清粉。恰相反,标准明粉。
客观而言,崇祯不是一个好皇帝,无论是资质还是即位后的所作所为。然而,因为其君王死社稷和苦心孤诣扶大厦之将倾之举,被后世寄予了太多的同情,以致忽视或者不愿讨论其缺点。 如果崇祯接手的是一个平稳政权,而不是明末那种烂摊子的话,也很难成为一个明…
来自子话题:
谢邀。本来觉得没必要答的,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应该会有各抒己见比较可观,然而看到其他答案,实在是忍不住了。 &br&&b&我们看历史的特点就是感情用事。&/b&看到窦婴在酒席上冒着大风险力劝窦太后,就以为他公忠体国了是吧?看到田蚡到处培植党羽排除异己,就以为他奸佞小人了是吧?&br&然后再给这俩人戴着公忠体国和奸佞小人的帽子,一直游街,一边游一边看历史,这游戏还怎么玩? &br&田蚡当真一点才能都没有吗?不是的,绝不是的。田蚡也是儒生啊!不管他的个人道德水平如何,他在武帝初期的朝局上是出了力的,而且是和窦婴一起出力的。建元初年议明堂、兴礼制,顶着窦太后的风办案,你以为只有窦婴一个敢吗?田蚡也在办啊!后来窦太后整死了王臧、赵绾,也同时罢了田蚡、窦婴两个人的官啊!窦太后死了以后朝廷进行全面的意识形态改革,还是田蚡在办啊!&br&窦婴田蚡相争,政治斗争罢了。窦婴在某些方面确实比田蚡强;但是某些方面,他跟田蚡一样,缺了点涵养,甚至比田蚡还没涵养。 最后东朝廷辩,韩安国说的很清楚了,就俩泼妇骂街。&br&如果&b&真的回归文本,真的仔细琢磨文本的话,就不会把窦婴捧得太高了。&/b&&br&司马迁对田蚡、灌夫、窦婴三个人的评价是有道理的。跟司马迁的个人私怨没关系,我认为司马迁看人很准:&br&&blockquote&
魏其诚&b&不知时变&/b&,灌夫&b&无术而不逊&/b&,两人&b&相翼&/b&,乃成祸乱。武安&b&负贵而好权&/b&,杯酒责望,陷彼&b&两贤&/b&。
&/blockquote&窦婴不知时变,说的最轻的了。灌夫本来就是个刺儿头。这两个人跟田蚡那样的权贵小人杠上,就是没出路。司马迁也说了,窦灌也是“两贤”,但是才能归才能,不懂得保身,足够构成大祸。
&br&吐槽完了,现在来说点严肃的…… &br&如何评价窦婴。 &br&对这种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我认为应该先看史事,再看史事背后的动机和发生的影响,最后看史论。
所以,我们来看窦婴这个人,他这辈子,到底做了什么。&br&&br&&br&&b&一、文景时代。
&/b&&blockquote&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
&/blockquote&窦婴是窦太后的堂侄。孝文皇帝的时候当吴国相,病免,没什么好说的。景帝刚即位的时候,任命为詹事。
詹事不是小官。掌皇后、太子家,虽然不是九卿之一,但俸禄也有二千石,是中央官员中非常高阶的了。景帝这时候没有太子,只有薄皇后,而薄皇后又是薄太皇太后的亲戚。 &br&——对的,我们来看看景帝刚刚即位时的后宫。
&blockquote&
薄太皇太后→薄皇后。
&br&窦太后。
&br&栗姬。
&br&王夫人。
&/blockquote&汉景帝即位两年后(前二年),三月,景帝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册封:
&blockquote&
春三月,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馀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
&/blockquote&这些这些和这些,全都是他的儿子。但没有一个是薄皇后的。长子是栗姬生的刘荣,没在这次册封名单里面。 &br&所以你懂了吗? &br&四月,薄太皇太后死了。汉景帝一个个把这些封王的儿子派出去就国了。&br&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酒席戏言”事件,就发生在景帝前二年的十月,梁孝王入朝之时,景帝给儿子们封王的七个月后。独独留了个长子刘荣。(刘彻那时候还小呢……)
这意思还不够明显吗?
&blockquote&
帝弟梁孝王,母窦太后爱之。孝王朝,因燕昆弟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
&/blockquote&我确实不知道汉景帝为什么要说这个话,然后弄得窦婴当了出头鸟。但是正常人都知道,&b&传位梁王不可能是汉景帝的真实想法&/b&,他说这话可以是真的喝傻了,也可以是试探梁王,我们必须注意到《梁孝王世家》里的写法就和《魏其武安侯列传》里的不一样:
&blockquote&
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b&王辞谢&/b&。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blockquote&看到“王辞谢”了没有?
看到“心内喜”了没有?
这是一场皇帝演出来、梁王太后都在配合的戏而已。皇帝说要把位子传给梁王,梁王不可能答应啊!都不可能答应了你窦婴还训什么话呢,这训谁呢?
窦婴这话说得直,别说得罪太后和梁王了,语气还对景帝很不善。&br&当然,窦婴的考虑是给这场闹剧钉上棺材盖:今天是瞎胡闹,以后也不能再提! &br&但是效果如何呢?
梁王心里窃喜,太后亦然。 &br&都觉得,还是很有戏的啊! &br&所以窦婴说了这么一场冠冕堂皇的诤言,错在哪里?&br&&ol&&li&他得罪了在场的几乎所有人。&br&&/li&&li&他张扬高调,成了出头鸟。&br&&/li&&li&劝谏本来已没有必要(景帝根本没想当真传位),说出口后也没达到什么效果。&br&&/li&&/ol&我个人觉得景帝对梁王的手段类似于郑伯克段于鄢。太可怕了。
&br&不管窦婴说这话有没有经过景帝的授意,他确实帮了景帝的大忙。为了这个事情,他得罪了太后,自己反正也瞧不起詹事这职位(嗯,他瞧不起两千石的职位),病免,闲居去了。窦太后一时愤起,把他开出族籍。 &br&然而不到一年,七国之乱。 &br&&blockquote&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blockquote&从这里又可以看出窦婴的几点性格:
&ol&&li&&u&傲娇。&/u&皇帝请他去平叛,他说不行啊臣有病。搞得太后都内疚了,皇帝都来求情了,他才终于接受了任命。&br&&/li&&li&&u&喜宾客。&/u&这不是我说的,是司马迁说的,是最前面我引的第一段里的,我特意留着没讲。这个向皇帝推荐贤才、还分发千金给军吏的事迹,说好听点是慷慨疏财,说难听点是沽名钓誉,说邪恶点是广结党羽。怎么说都行,我不在乎这个价值形容词。&br&&/li&&li&&u&高调。&/u&之前那次酒席劝谏已经可以看出他有多高调了,现在七国之乱破了,他和周亚夫是首功之臣,宾客盈门啊,“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太叼了。亢龙有悔,太叼的人往往要出问题的。&br&&/li&&/ol&就从这三点,窦婴的道德如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的&b&政治情商真不高&/b&。 &br&孝景四年,立太子刘荣,窦婴为太子太傅。
如果说最开始的窦婴是依附窦太后的外戚,七国之乱后的窦婴是军功外戚,而现在窦婴又多了一个身份:太子的老师。全新的一个外戚集团将要形成了,这个外戚集团以刘荣为核心,姑且称为栗太子集团。 &br&这个栗太子集团里有什么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推定了。但后来王夫人陷害栗姬,“阴使人趣(促)大臣立栗姬为皇后”,王夫人的人找到的是大行,一个礼官。大行跟景帝说,请立太子之母为皇后!景帝那时候已经对栗姬很不爽,“这种事情你也说得吗!”把这人砍了,然后把刘荣废了,立了刘彻。 &br&废栗太子的过程很复杂,我只选取了最核心的一段来讲窦婴。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栗太子集团真是没什么人,而只能靠窦婴四处奔走:
&blockquote&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
&/blockquote&这是直接利益相关,当然要争,不争就输了,输了就团灭了。窦婴争这个是绝对正确的,可是毕竟没能争过。太子都没了,还要太子太傅干嘛,他干脆又撂挑子走人了:
&blockquote&
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b&两宫螫将军&/b&,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blockquote&窦婴这个人啊,&u&受不得激。心太直了。&/u&就跟他那次酒席谏言一样,别人这回也说他:你这是不给皇帝太后面子啊!窦婴想了想,还是回来了。&br&这个高遂说的“两宫螫将军”,即皇帝与太后将窦婴夹在中间不好做人,即帝党看他不是人,后党看他也不是人——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窦婴一生的大部分艰难处境。&br&这个时候,他还是有很多门客。虽然在乡下,也还是不低调啊。 &br&景帝要立丞相了,太后就数次推荐窦婴(可见窦太后实在很大度的)。景帝说了一番很深刻的话:
&blockquote&
“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blockquote&沾沾自喜,多易,什么意思?&u&轻浮。不是品德上的,是行为上的。用现在的话说,太跳。容易得罪人,不稳重。虚荣心强,傲娇高冷,得了便宜要卖乖,给了阳光要灿烂&/u&,这样的一个人,不好当丞相。 &br&话讲到这份上,我觉得我得把主题拽回来一点儿。 &br&窦太后屡次推荐窦婴,真的只是窦太后宽容大度而窦婴又品质优秀吗? &br&景帝任卫绾不任窦婴,真的只是窦婴的性格有问题吗? &br&这一次丞相交替,是景帝后元年的事情。再过两年,景帝就死啦。他自己知道自己病得很,他这次安排丞相,是给他的太子——刘彻——留人手啊! &br&卫绾是谁,卫绾是当过刘彻的太傅的,是个厚道人,是个无党派人士,是个依附且仅仅依附刘彻的新势力啊! &br&窦婴是谁,窦婴和窦太后的过节早就揭过了,窦婴早就恢复朝请了(就在梁王事件不到一年的时候- -),窦婴早就回到他的窦氏外戚队伍中去了哇! &br&所以,无论如何,这个丞相,不能给窦婴当。&br& 好的,然后,景帝就死了。武帝出场。
&br&&br&&b&二、武帝时代。&/b&&br&武帝一出场,就……罢了卫绾。
为什么?因为武帝想用儒生了。无党派人士当然好,谁都不得罪,可是用起来不逮劲儿啊!想用儒生了,武帝就想到了两个人。
一个田蚡,一个窦婴。
&blockquote&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適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彊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blockquote&建元新政,16岁的汉武帝的第一次夭折了的礼制改革。不要只提王臧赵绾窦婴好么!还有田蚡好么! &br&田蚡,田蚡是个小人,是个小人,是个小人……没错。&br&但是这个评价,不重要。 &br&田蚡是很有一套功夫的。要了解窦婴,必同时讨论田蚡。
&blockquote&
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
&/blockquote&窦婴当大将军是什么时候?七国之乱的时候。那时候刘彻当太子的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儿呢。田蚡这样谨慎谦卑地行事,一副跪舔嘴脸,固然有将窦婴当做进身之阶的考虑,但也确实避免给王夫人和刘彻惹麻烦。王家这时候是断断惹不起窦家的。
&blockquote&
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
&/blockquote&槃盂诸书是什么,我也不清楚,看注是类似诸子之学。总之说明田蚡是个文化人,而且他后来就好儒术了么。&br&&b&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b&&br&&b&这句话可以概括田蚡整个人了。 &/b&&br&&b&但是不能再给他扣更多的帽子了,真的不能。 &/b&&br&田蚡他除了建元初和建元末两次推尊儒术以外,就不再有别的建树了,就全剩下结党营私、收贿受贿、弄权肥己、耀武扬威……对,他就是个流氓。 &br&但是&b&田蚡的政治情商,却比窦婴要高&/b&。 &br&田蚡与窦婴是什么关系呢?&br&&ol&&li&一开始,窦婴势盛,田蚡只是个小外戚,田蚡跪舔窦婴。&br&&/li&&li&然后,田窦俱起,建元新政,同起同落,也算利益相关了。&br&&/li&&li&在两人关系还比较好的时候,田蚡还帮过窦婴的忙,窦婴的儿子杀人,田蚡帮他遮过去了,这是大恩啊;说不定田蚡还送过窦婴一些土地财物之类,这是可以从后面的语句里推测出来的。&/li&&/ol&&br&田蚡虽然被窦太后搞下野,但他毕竟是王太后的弟弟呀,没人敢不待见他。窦婴就不一样了,窦婴就过得很郁闷。于是田蚡日益宾客盈门,而窦婴没人玩,只能找灌夫玩。灌夫自己也正好失意,窦婴与他父子相称,结交深密。 &br&要说还真是物以类聚,窦婴跟灌夫其实性格挺像,只是灌夫比窦婴在政治上还要蠢一些。
灌夫这个人啊:
&blockquot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br&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谓已许诺,必使副其前言也。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於颍川。颍川兒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blockquote&&ol&&li&对上级很不友好,经常得罪;对下级却很友善,身边围拢了一堆豪杰。&br&&/li&&li&一诺千金。&br&&/li&&li&豪强大族,横行颍川。&br&&/li&&/ol&这样的人,你要跟他深交,或许会喜欢他,因为他讲义气;但是大部分人不会喜欢的。皇帝尤其不会喜欢。
对上级横眉冷眼,却一个劲去结交豪杰,这是什么心态?这心态很危险!&br&接下来就是窦婴和田蚡交恶的三件事了:&br&&ol&&li&灌夫有服。&br&&/li&&li&请城南田。&br&&/li&&li&灌夫骂座。&/li&&/ol&第一件——&br&&blockquote&灌夫有服,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埽,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於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鄂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丞相卒饮至夜,极驩而去。&/blockquote&你看其实窦婴灌夫&u&也不是那么直嘛;至少在利益相关的时候,他们是很可以屈膝一下的&/u&。灌夫去拜访田蚡,田蚡表示:“我很想与您一起去看魏其侯呀,可是您却在丧期。”灌夫马上表示:“没关系!您肯去看魏其侯,我哪里还敢管什么丧期不丧期!”然后窦婴一听激动了,大约也想到当年田蚡跪舔自己的情形,现在倒了个个儿,他卑躬屈膝地来等候田蚡。&br&唉,当一个耿直的人处于失势而不得不谄媚,看起来总是特别让人心酸。&br&田蚡在这次事件里就是故意要侮辱窦婴。没别的,田蚡一流氓嘛。&br&本来窦婴田蚡两个都是&u&搞小集团的能手&/u&,窦婴的小集团已经基本被田蚡吸引走了;又因为这件事情,窦婴对昔日的同僚田蚡很不爽。&br&第二件——&br&&blockquote&丞相尝使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恶两人有郄,乃谩自好谢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与也?吾不敢复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blockquote&田蚡看中了窦婴在城南的那块地,让籍福去要。窦婴非常非常不爽:“你丫欺负我呢!”不肯给。灌夫听说以后,把籍福给骂了。籍福就无语了,特么你们两个吵吵吵,怎么扯上我了?就去跟田蚡说:“窦婴都老啦,马上就死啦,等他死了再去要田吧。”这样说话也算是帮了窦婴的忙了。&br&然而马上田蚡发现不对了,发现是窦婴自己不肯给,就大发脾气:“他儿子当年杀人,是我救了他儿子的命!我当年对他怎样,他现在对我怎样?!(嗯他指的是自己跪舔窦婴的时候)而且而且,灌夫特么凭什么插一脚啊?不给就不给!”&br&要我说啊,这件事情,是窦婴做得不够妥帖;当然你不能跟我说向人要田这种事情是如何不符合行为规范,田蚡一流氓,我不是说田蚡,我是说窦婴。&br&窦婴错在:&br&&ol&&li&一开始就不该拒绝。这个利益相关分析起来太明显了,别说田蚡本来就对窦婴有恩,就冲田蚡这时候发展迅猛的势头,窦婴就不能这么呛他。&br&&/li&&li&拒绝也罢了,也不是出于什么公心,而纯粹出于私怨。&br&&/li&&li&拒绝以后不该乱讲话,更不该放任自己的猪队友灌夫乱讲话。从后面田蚡的反应来看,这些话明显是传到田蚡耳朵里去了。&br&&/li&&/ol&第一件事是纯粹的田蚡找茬;但这第二件事情,田蚡也对窦婴不爽了。&br&元光四年春(集解徐广考证认为是元光三年春),这俩人开始较劲了,目标都是要把对方往死里搞。&br&&blockquote&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上曰:“此丞相事,何请。”灌夫亦持丞相阴事,为奸利,受淮南王金与语言。宾客居间,遂止,俱解。&/blockquote&在这一回合,窦婴没有出场,而只派出了灌夫。田蚡也精得很,他不直接搞窦婴,他先搞灌夫。&br&你看,这还是田蚡先找茬。而汉武帝的态度很明显:“这你的事儿,甭跟我说。”意思是你爱咋咋地吧。如果田蚡直接搞窦婴,武帝就不见得那么好说话,但也不见得会改变态度。&br&要知道这个时候,窦太后已经死了。&br&灌夫那也不是好惹的啊,也抓了田蚡的把柄,说他跟淮南王交往。这个又是不得了的帽子啊。两边的门客互相劝说,于是这第一回合的交锋就先歇了下来。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br&元光四年夏,便发生了这两人交恶的第三件事,猪队友灌夫的登峰造极之作——&br&&blockquote&夏,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有太后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贺。魏其侯过灌夫,欲与俱。夫谢曰:“夫数以酒失得过丞相,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郄。”魏其曰:“事已解。”彊与俱。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馀半膝席。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兒呫嗫耳语!”武安谓灌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灌夫曰:“今日斩头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魏其侯去,麾灌夫出。武安遂怒曰:“此吾骄灌夫罪。”乃令骑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为谢,案灌夫项令谢。夫愈怒,不肯谢。&/blockquote&&b&一个好的跟班儿,是能帮你结交朋友的,而不是帮你增加敌人的&/b&。具体可参张良陈平之于刘邦,宁乘之于卫青,乃至于籍福之于田蚡。&br&田蚡结婚,召宗室列侯都去贺喜,这是有太后诏的。这是一场高规格、高逼格的宴会。灌夫本来不想去,窦婴劝他去,大概也有让他跟田蚡重修旧好的意思。要我说这真有点天真……不过算了吧,总之窦婴灌夫都去了。去了以后,窦婴敬酒,只有故人避席,其他人都不理。这嘴脸,显然所有人都知道窦婴不招田蚡待见,当然也有窦婴本来人缘不好的缘故。&br&灌夫这时候就不爽了。&br&他先是一定要田蚡干杯。田蚡不肯。&br&然后他去找临汝侯灌贤,灌婴的孙子,和灌夫同族。真要论起来,灌贤的规格比灌夫高。&br&&blockquote&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blockquote&看到没,灌夫家里原本是灌婴的家臣而已!&br&然而这个时候,灌夫来骂灌婴的孙子了!骂灌贤不说,还骂了程不识,田蚡一撺掇,他干脆连李广也骂了!&br&真是人家挖个坑你就往里跳啊!&br&骂完了骂爽了,灌夫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窦婴想了想,还是跟了上去,与灌夫一同走了。&br&田蚡气急败坏,要人去堵住灌夫,不准走!籍福出来打圆场,田蚡就让人按着灌夫脑袋,道歉!&br&灌夫当然不肯道歉了。&br&他是猪队友嘛。&br&&blockquote&武安乃麾骑缚夫置传舍,召长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魏其侯大媿,为资使宾客请,莫能解。武安吏皆为耳目,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阴事。&/blockquote&营救灌夫行动开始。然而一开始就输了。&br&因为,灌夫找到的那些,田蚡的把柄,都,丢,了。&br&灌夫自己被关起来了,灌氏的人也都树倒猢狲散,没办法去告发田蚡了。&br&这个时候,只有窦婴肯去救灌夫。&br&我要是灌夫,能有这么好的一个主子,我真的会很感动。&br&但是我要是武帝,我看到窦婴这么拼命去救灌夫,我会很窝火。&br&汉武帝自己也难做啊。真要论起来,田蚡、窦婴、灌夫,哪个是好鸟了?武帝觉得你们爱怎么吵朕都无所谓,你们都是外戚。朕总有一天搞掉王氏,至于窦婴,虽然曾经煊赫,还当过栗太子的老师,但毕竟失势了,窦氏早就不行了,朕还真不值得为了你一个窦婴去出头。&br&所以&b&汉武帝的策略是,利用田窦争端,让他们互相打压,互相折磨,折磨到死。&br&窦婴是个陪衬,是个牺牲品,而田蚡才是汉武帝要打击的主要目标。&br&但是撂倒田蚡的同时除掉喜欢结交宾客豪杰的窦婴灌夫,想想也很不错的样子。&/b&&br&最后的一场大戏。&br&东朝廷辩。&br&窦婴完败。&br&&blockquote&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事诬罪之。武安又盛毁灌夫所为横恣,罪逆不道。魏其度不可奈何,因言丞相短。武安曰:“天下幸而安乐无事,蚡得为肺腑,所好音乐狗马田宅。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为。”&/blockquote&前面已经说过了,田蚡口才很叼。从这场廷辩里就能看出,狗血淋头啊,淋漓尽致啊。&br&两个人互相揭短,但是田蚡抓住了汉武帝最忌讳的一点:&br&“对对对,我这人吧,就是贪财好色,跑马圈地,什么荒唐干什么。天下太平啊,我这人就是骄纵的。可是陛下您看看魏其侯啊,他跟灌夫在做什么?&u&每天召集天下豪杰壮士,暗搓搓地密谋,诽来谤去,对两宫(皇帝和太后)都傲慢无礼,就巴望着天下出点事儿,他们好建功立业呢!&/u&&br&“我啊,我是蠢的,我还真不知道魏其侯在做些什么呢。”&br&这话真阴啊,但是,真特么有道理啊。&br&窦婴&u&本来就喜欢搞政治,本来就拉帮结派,本来就有些不可告人的谋划&/u&。这下田蚡捅得这么直白,窦婴简直就无法辩解。&br&汉武帝又拉老好人韩安国出来,问他:你怎么看?&br&韩安国说:XXXX,魏其言是也。XXXX,丞相言亦是。皇上您自己看着办吧。&br&当时挺窦婴的有一个,汲黯。出了名的叼人。还有一个,郑当时,开始还很坚挺,后来就不敢说话了。&br&除此之外,没人了。&br&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b&A挺B,不见得是因为A认同B,而往往是因为A反对C&/b&。汲黯那种老头子当然对田蚡很不爽。&br&&br&武帝生气了,对郑当时一甩袖子:&br&&blockquote&“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blockquote&他这话啊,是有暗示的。他觉得,你们不能不说话啊!如果有人说了田蚡的不是,再有人出来说窦婴的不是,那朕就可以各打五十大板,朕就达到目的了啊!&br&当然,朕主要的目的还是田蚡。然而你们怎么都不说话呢?&br&武帝回宫,王太后又来闹绝食了:&br&&blockquote&“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後,皆鱼肉之矣。且帝宁能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录录,设百岁後,是属宁有可信者乎?”&/blockquote&好了,又一剂猛药,彻底把窦婴搞下狱了。&br&窦婴临死前,又整出了一个景帝遗诏。这个遗诏到底是真是假,没有人知道。我个人倾向是假。但是不论如何,这件事把窦婴搞死了。&br&本来,窦婴只是武帝用来牵制田蚡的一个棋子,用了就扔了,武帝如果想保他,还是保得住的。但是这遗诏一出来,没办法,窦婴必须死。&br&&blockquote&元光四年十月,灌夫弃巿。十二月末,魏其弃巿。至三月乙卯,田蚡薨。&/blockquote&三个人都是前后脚死的。&br&田蚡死了以后,王太后彻底不管事了。&br&这场权力斗争的大赢家,还是武帝。&br&&br&最后写得简略了一些,因为我累了……&br&所以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众人对窦婴的评价吧:&br&&blockquote&汉景帝:”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br&籍福:“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br&司马迁:魏其诚不知时变。&/blockquote&我个人觉得啊,窦婴这个人:&br&&ul&&li&从&b&个人性格&/b&来说,耿直刚愎,傲娇高冷,得意忘形,失意也忘形。&br&&/li&&li&从&b&待人处事&/b&来说,虚荣而贪名好义,喜结小圈,不顾大局。&br&&/li&&li&从&b&政坛表现&/b&来说,政治智商显著,政治情商低下,政治野心显著,政治素养低下。&br&&/li&&/ul&综上,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br&&b&&u&田蚡好利,窦婴好名,灌夫好义。&/u&&/b&&br&&u&&b&在上位者的眼中,后两种人永远要比第一种人危险得多。&/b&&/u&&br&&br&&br&关于田蚡和韩安国,还可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汉武帝为什么一开始不杀王恢,而得知其贿赂田蚡后要杀他,真的就是简单的贿赂吗? - 叶微香的回答&/a&&br&关于先秦秦汉门客的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古代的门客是什么概念,与依附的人是怎样一种关系?门客平时主要做什么工作,如何为依附的人带来利益? - 叶微香的回答&/a&&br&再有政治情商低下的典型代表李广:&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李广家族为什么这么悲催,不受皇帝喜欢? - 叶微香的回答&/a&&br&啊对,我就是相信,&b&在古代政治史上,权力斗争永远是人事决策的第一主导力&/b&。&br&&br&最最后,给 &a data-hash=&a84bbc21f92c87e35aeb070bc0752521& href=&/people/a84bbc21f92c87e35aeb070bc075252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孔鲤& data-tip=&p$b$a84bbc21f92c87e35aeb070bc0752521&&@孔鲤&/a& 看他心心念念的马老师:&br&&img src=&/f309dec823b3cccd4e327b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1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其实,说实话,我更喜欢,张世。
谢邀。本来觉得没必要答的,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应该会有各抒己见比较可观,然而看到其他答案,实在是忍不住了。 我们看历史的特点就是感情用事。看到窦婴在酒席上冒着大风险力劝窦太后,就以为他公忠体国了是吧?看到田蚡到处培植党羽排除异己,就以为他奸佞…
来自子话题:
&p&泻药。直接原因是对北军的忠诚没有信心。窦武的惨痛例子就摆在那里。&/p&&br&&p&不过我建议啊,这事儿看的深远一点,有好处。&/p&&br&&p&诛杀十常侍实际上是党锢政争的最后结果。长大后的小皇帝,拉着太监搞外戚和士人,结果,皇权+宦官被全灭,外戚也被全灭,士人怎一个爽字了得。&/p&&br&&p&另外,西苑八校尉本来是皇帝设立的直属部队,归宦官统领,何进夺权杀人,并不是他得到了军心,而是健硕自己要当忠烈(非要立汉献帝,这是灵帝的意思,问题是你要当忠烈,何太后往哪里摆),结果被宦官集团出卖。&/p&&br&&p&当时窦武要全灭宦官,第一,这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私自调兵,绕过皇帝私自清算宦官集体,这是作死,这也能够看出桓帝才是太监们的真正后台。所以当时有一些太监就极其不爽,提出太监犯法可以走司法程序,全灭我们,你还有王法么?&/p&&br&&p&所以在东汉后期,窦武的行为是按照军事政变未遂处理的,直到董卓要拉拢士人,才给他平反。&/p&&br&&p&好嘛,现在到了何进这里,又要全灭宦官。同样,这仍然是谋反行为。问题是尚比较靠谱的灵帝已经死了,现在真正的皇帝是何太后,何太后虽然清醒,但是何进是他弟弟,这就麻烦的很。总不能把自己的弟弟给弄死。&/p&&br&&p&宦官出卖了健硕,让出了兵权,按道理已经和何进达成了妥协。所以他们想不明白,何进你这么做是什么意思,登门拜访后发现何进态度坚决,这才被逼到绝路。指责何进“复为窦氏”,那是绝望的哀鸣——因为从窦武开始,外戚+士人已经决定不走体制内斗争程序了,直接全武行,一群缺乏雄性激素的公公哪受得了这个。&/p&&br&&p&张让死前,向汉少帝痛哭流涕,说,我等死,陛下努力自爱。呵呵,真是忠烈啊。那边卢植还在挥舞着戈矛让你们赶快死。&/p&&br&&p&那就死吧。咕咚投河去也。&/p&&br&&p&从这一点有什么教训呢,教训是这样的。&/p&&br&&p&政治并不仅仅是妥协,有些时候不能妥协。宦官集团以为可以妥协,卖了健硕,博取何进的欢心,下场呢?灵帝把你们当父母,你们就这么玩,死的不冤。&/p&&br&&p&何进的问题,也是在无原则的妥协。要么就坐在基本盘,即何苗和何太后的一边,要么就索性当枪,赶快灭了宦官,顺便灭了看不顺眼的其他人。但是何进却觉得宦官的罪不至于被全灭(法理上这是对的),走法律程序又伤和气,希望宦官们自己辞职。其实真要这样,野心家们倒不好办了。问题是宦官也不甘心,最后就弄成了一锅粥。&/p&&br&&p&这才是大多数情况下的政治状态,英明决策是不常见的。乱军之中,自有聪明人。&/p&&br&&p&于是,何苗同志,就莫名其妙地死于乱军之中了,哦哦哦,还有很多喜欢刮胡子的人也死了,其中有没有袁术和袁绍看不顺眼的人呢?你猜。&/p&&br&&p&——————————&/p&&br&&p&窦武动刀子未遂,有脑子的人要从这件事儿上看出来,大汉已经快完了,早作准备。&/p&&br&&p&回答完毕,看着喵认真敲字的份上请点赞。。。555...指甲没剪好疼&/p&
泻药。直接原因是对北军的忠诚没有信心。窦武的惨痛例子就摆在那里。不过我建议啊,这事儿看的深远一点,有好处。诛杀十常侍实际上是党锢政争的最后结果。长大后的小皇帝,拉着太监搞外戚和士人,结果,皇权+宦官被全灭,外戚也被全灭,士人怎一个爽字了得…
来自子话题:
你正好理解反了,诸葛亮才是架空皇帝的那个,司马懿整天战战兢兢。&br&&br&猪头孔明打败仗,装模作样贬官三级,职责不变,过一阵再加回来。&br&司马懿没打败仗,因为几则流言就给曹叡罢官送回老家。&br&&br&罗贯中的立场不客观,你给带进去了。
你正好理解反了,诸葛亮才是架空皇帝的那个,司马懿整天战战兢兢。猪头孔明打败仗,装模作样贬官三级,职责不变,过一阵再加回来。司马懿没打败仗,因为几则流言就给曹叡罢官送回老家。罗贯中的立场不客观,你给带进去了。
来自子话题:
我台湾同事(他是国民党员,物流专业科班毕业)说,蒋公绝对称得上是物流强人,并不是指枪械武器之类,而是“南京逃四川,在从四川逃台湾,还搬空了90%的故宫,光是这样就值得历史留名”&br&深以为然。将来若有人对物流史料做整理,蒋公是跳不过去的一个人。&br&想想看60年后的今天,我国物流行业谁有本事以安全、高效、准确的标准运送如此大批极易损毁又珍贵无比的文物?多的是暴力装卸,生化危机了。
我台湾同事(他是国民党员,物流专业科班毕业)说,蒋公绝对称得上是物流强人,并不是指枪械武器之类,而是“南京逃四川,在从四川逃台湾,还搬空了90%的故宫,光是这样就值得历史留名”深以为然。将来若有人对物流史料做整理,蒋公是跳不过去的一个人。想…
来自子话题:
&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8%B7%AF%E4%BA%8B%E4%BB%B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东路事件&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张学良响应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政策,收回中东铁路。革命外交政策即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br&&br&苏联不干,引军入侵,张学良为国抗敌……南京政府表示赞,张学良表示感谢……&br&&br&然后,直到东北军被人打的妈妈都不认识了,南京政府居然不出一人一枪一钱……&br&&br&张学良一看不好,求和……南京政府表示反对,张学良表示没有帮助……&br&&br&时隔两年,918来了,看着缺胳膊断腿的东北军,张学良表示匿……南京政府表示邀请国联国联表示谢邀同时认为问题要从两边看国际共管才是政治正确。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张学良响应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政策,收回中东铁路。革命外交政策即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
来自子话题:
24岁时和只有18岁的秘书交往并结婚 &br&28岁见到1岁的女婴,开始光源氏计划、 &br&在31岁到日本旅行认识一名15岁的女仆, &br&隔年认识10岁的萝莉, &br&在日本旅行期间就周旋于女仆和萝莉之间, &br&38岁和萝莉结婚、39岁回到中国, &br&49岁光源氏计划成功,把22岁的小妹妹带回家, &br&后来活到59岁死亡。 &br&请问这人生的赢家是哪个历史人物? &br&============================== &br&1885年 19岁 与卢慕贞(18岁)结婚,后育有三子 &br&1891年 24岁 认识陈粹芬(18岁),后成为侧室 &br&1894年 28岁 初次见到宋庆龄(1岁的女婴)开始光源氏计划 &br&1897年 31岁 流亡日本,认识浅田春(15岁女仆) &br&1898年 32岁 认识大月熏(10岁罗莉) &br&1900年 34岁 9月20日上午在神户市相生町加藤旅馆跟浅田春(18岁) &br&1901年 35岁 向卢慕贞(34岁)提出离婚(当时似乎还没正式离婚) &br&1902年 36岁 向大月熏(14岁)父亲提亲被拒绝 &br&1903年 37岁 8月与大月熏(15岁)订婚 &br&1904年 38岁 7月19日与大月熏(16岁)正式成亲 &br&1915年 49岁 与卢慕贞(48岁)正式离婚 与宋庆龄(22岁)结婚
24岁时和只有18岁的秘书交往并结婚 28岁见到1岁的女婴,开始光源氏计划、 在31岁到日本旅行认识一名15岁的女仆, 隔年认识10岁的萝莉, 在日本旅行期间就周旋于女仆和萝莉之间, 38岁和萝莉结婚、39岁回到中国, 49岁光源氏计划成功,把22岁的小妹妹带回家…
来自子话题:
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br&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br&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br&得起他们么?”&br&&br&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br&最近的事件或许有点什么启示意义吧!&br&2.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
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
来自子话题:
谢腰&br&在当代人眼中混乱不堪的民国其实有一个很好传统,就是会给失败者一定的尊重。下台不叫下台,叫留洋考察,少有把下野军阀直接拉出枪毙的(韩复渠是个特例,他点太背),如果你真那么干了,社会上都会BS你,对以后再混会有很大影响(如三姓家奴的冯大爱国者)。&br&后来我们不这样了,我们从小会受到这样的教育,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样的凶残(见雷锋日记)。&br&小六还是花生米的把兄弟,这在当时也不开玩笑的,真不把誓言当回事,别人也不会把你当回事。&br&当然,后来我们也不这样了,现在我们会说,兄弟就是拿来出卖的。&br&最后,小六是东北人,对东北有一定影响力,反攻时有利用的价值。嗯嗯,上面说的都是胡扯,这才是正确答案!蒋光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谢腰在当代人眼中混乱不堪的民国其实有一个很好传统,就是会给失败者一定的尊重。下台不叫下台,叫留洋考察,少有把下野军阀直接拉出枪毙的(韩复渠是个特例,他点太背),如果你真那么干了,社会上都会BS你,对以后再混会有很大影响(如三姓家奴的冯大爱国…
来自子话题:
没有似乎不似乎,如果不如果,李杜的诗的确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这一点不用质疑,为什么呢,说来话长,我尽量长话短说。&br&&br&1,李白为什么流弊?&br&
这里,我首先说明一下文学创作的境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br&
其中最低档次的创作,便是按照作文方法来写一篇文章,就像美术老师教了你素描的方法,你画了一张静物,在文学上,你学习了格律,写了一首符合格律的诗,这就是最低档次的创作,文法的实践而已。假设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战斗力就是&b&1&/b&。&br&
再进阶一个级别,战斗力到了&b&2&/b&,你掌握了句法,修辞,能够应用多种文学创作的技巧加入到你的文章里,时不时还能化用一个典故,这时的创作,就算做文学了,但也是个文学票友而已。&br&
再进阶一下,战斗力到了&b&3&/b&,你的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想象新奇,对文体掌握娴熟,挥洒自如,妙笔生花,写出来的东西人人都说好,那么你就可以称之为作家,或者诗人。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大部分人都处于这个阶段。&br&
当然你天资聪颖,不会满意,还要继续提升,你发现了社会的规律,在你的文章中加入了你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在创作上对文学方法的掌握登峰造极,可以轻易调动读者的情绪,挥手间营造出你心中或是雄浑,或是萧索,或是悲壮的氛围,带给人启迪和无限的遐想,那么,你就是文学家,战斗力达到了&b&4&/b&!文学史上能够留名的大家,很多都达到了这个层次。&br&
你还有潜力!继续提升,你的创作不但都做到了文学家的极致,更是开创了一代文风,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无数跟风狗在你的身后此起彼伏,你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对后世的社会发展,至少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你可以称之为战斗力为&b&5&/b&的一代文豪!这在文学史上也是少数人,比如屈原,比如司马相如,比如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韩愈,柳永,欧阳修,苏轼,汤显祖等等。&br&
那么李白战斗力是多少呢?他的战斗力绝对超过5,至于超过了多少呢,到没到6,这就不好说了,因为我的认知已经无法体会到了。&br&&b&5之上的境界&/b&&br&战斗力达到6是什么境界?如果按照传统主流的哲学观念,即以道本论为本体论来讨论,简单的说,这时你的作品,跨入了“道”的境界,你的每一行字,都是宇宙本源的体现,你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无”和“自然”的表现,是这个宇宙的最高抽象存在在人间的惊鸿一瞥,(道本论的哲学观念认为文学的创作是道的体现,贵无,贵自然,讲究“虚无之有”和“寂寞之声”,以体道,悟道,观道,味道为审美的最高标准,这是形而上学的讨论。)这种境界简直不是人间可以有的,因此,史上唯一一个战斗力超过5,到没到6不好说的大文豪:李白,被冠上了“诗仙”的称呼。&br&&br&因此,李白是个流弊的存在,毫无疑问。&br&
李白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体诗的乐府歌行和近体诗的绝句中,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的想象,时而气势浩瀚,变幻莫测,时而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他少习剑术,神仙道教,好任侠,“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性格独立不羁,不受约束,其歌行作品《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少年行》,《古朗月行》,《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等作品是其最高成就,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道本论所讨论的自然的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营造出奇妙的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一点会被超越的迹象,甚至连靠近的人都很少,毕竟,战斗力5是个难越的坎。估计要从今天再往后跨个几千年的尺度才可能再出现这么流弊的人物。&br&李白的诗歌成就,活着的时候就立刻得到了当时世人的广泛认同,玄宗多次征召,国师司马承祯称其有仙人之气,贺知章称其为谪仙,同时李白也曾顺手从哥舒翰手中救下了一个将被处决的小兵: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的郭子仪,随手改变了大唐的国运。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歌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定为大唐三绝。&br&
有关李白的评价,建议阅读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16-229页,更为专业和详细。&br&&br&2,杜甫为什么流弊?&br&
正如上面的分析,杜甫的战斗力其实只有5,同一级别还有屈原,苏轼等大文豪在,那么杜甫流弊在何处?其实,主要是历史的原因。当然杜甫本身是大文豪不用质疑,但是他的地位,是宋代才捧起来的,一直捧到了跟李白相同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杜甫的主要创作时期是安史之乱时期,他的诗歌充分反映了这段历史的艰辛苦难,充盈着浓浓的爱国爱民的气息和情怀,因此被称为“诗史”,到了宋代,契丹女真党项鞑靼等异族轮番上阵,使得宋朝饱受欺凌,边境人民困苦不已,国家臣子脸上无光捶胸顿足,与杜甫的诗作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诗学上掀起了学习杜甫的浪潮,因此杜甫的诗,对于宋代及后世士大夫的思想情操,精神人格都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因此杜甫的文豪地位,比其他战斗力相同的文豪要高一些。&br&&br&最后,我们都知道,文学的作用主要在表现作者内心和反映客观现实上,前者正是李白为其高峰,后者,当仁不让是杜甫。&br&&br&以上,就是李杜永久不衰,以及比别人好的原因。
没有似乎不似乎,如果不如果,李杜的诗的确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这一点不用质疑,为什么呢,说来话长,我尽量长话短说。1,李白为什么流弊? 这里,我首先说明一下文学创作的境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其中最低档次的创作,便是按照作文方法来写一篇文章…
来自子话题:
1,&strong&政治形势不同,新政治需要&/strong&,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谎言中。&br&从政治的角度来讲,上一代人已经过去了,不再需要依靠抹黑国名党来获得政府的合法性了。&br&而对于现在的政府来说,敢于说真话,敢于承认历史真实,是一个提升合法性,获得民意的做法,何乐而不为?&br&&br&2,&strong&不留人口舌&/strong&,当我们指责日本歪曲历史事实的时候,自己首先应该对得起历史真相&br&&br&3,&strong&最主要的是,为确立和台湾新的关系作准备&/strong&。&br&今年应该和台湾关系有很大机会更进一步,而这种进步必然是互相让步互相理解的。试想,如果我们一直宣传国名党是邪恶的代名词,而这时候我们又要和台湾和解,那么在大陆老百姓看来,我们和一个邪恶的政党集团和解,这算什么?而在台湾人民看来,大陆人连真话都不敢说,都不承认过去的事实,这能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吗?&br&所以,此一时,彼一时,和解必然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和解,这就必然需要互相的认同
1,政治形势不同,新政治需要,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谎言中。从政治的角度来讲,上一代人已经过去了,不再需要依靠抹黑国名党来获得政府的合法性了。而对于现在的政府来说,敢于说真话,敢于承认历史真实,是一个提升合法性,获得民意的做法,何乐而不为?2,…
来自子话题:
鲁迅之子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的一段话:“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br&你懂?
鲁迅之子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的一段话:“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
来自子话题:
这个不用分析,应该是常识,操是三国综合能力最强的人。&br&&br&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於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br&&br&这说明操擅骑擅射擅日。&br&&br&《太平御览》卷436引刘昭《幼童传》:“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谯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于是毕浴而还,弗之言也。后有人见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为蛟所击而未惧,斯畏蛇而恐耶?’众问乃知,咸惊异焉。”&br&&br&蛟是什么?是一种比较的低等级的龙,生活在水中,比较高级的龙都在天空。曹操也没啥,赤手搏蛟这种事,后来也只有周处能做。这到说明了我大曹操和本朝太祖一样是一位游泳健将。&br&&br&行刺张让的事我就不引史料了,只能说曹操带队南征北战,武功高强是肯定的,一般武将也只会舞剑耍矛,能把短戟使用得如此厉害,说明曹操精通多样兵刃,他曾在叛乱中剑斩杀数十人,也使用过槊这种常规兵器,另外霹雳车不是刘晔发明的,只是他提议用这个对付袁绍,大有可能是曹操点的科技。&br&&br&《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桓谭、蔡邕善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澙,太祖皆与埒能。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蜔俭无不毕至,又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br&&br&《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br&&br&《典论·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br&&br&这说明操不仅喜好诗书典籍,对音乐还非常有造诣,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就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实在非常壮气啊,不过我认为当时他应该多发展一下医疗技术,毕竟吟诗唱歌救不了生病的士兵。&br&&br&还招方术之士来研究养生之法,对嗑药也有研究,因为有记载他亦解药方。擅长博弈之道自是不必谈了。不知道曹操有没有学会左慈变老鼠的法术!&br&&br&人家曹操三十年来公务这么忙,从来手中少不了有书,如果让他现在接触网络那还得了?他岂非把起点那些杂七杂八的网络小说全看了一个遍?你们要知道曹操一边打仗,一边四处保护民间藏书,换回蔡文姬,你们真以为他只是人妻控吗?他是为了蔡邕那一堆藏书。攻入袁绍领地后,曹操第一时间也是收藏袁绍附上的书籍。&br&&br&我们也别提曹操诗词和军事著作了,那些众所周知。&br&&br&《博物志》记载:“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br&&br&曹操书法虽然称不上第一流,但这个亚之显然已经是有水平的了。他是一位热爱书法的人,还常常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细细观赏。梁鹄和钟繇都很想看蔡邕的书法,两人为此憋得吐血了,曹操还给了自己的专用灵药五灵丹给他们服用,也不知道卖多少钱一粒呢。&br&&br&作为美食家的曹操还著写过《四时食制》,可惜这部书已经失传,从今存的《太平御览》的少量记载中可以得知曹操对烹饪的研究非常细致,他详细讲述过十四种鱼的特点、产地、烹制方法等,从一位美食家的角度全面的进行描述。&br&&br&在现在流传的名菜中还有羹鲶、驼蹄羹、曹操鸡、官渡泥鳅、龙门功夫鱼、外婆神仙鸡等等,都跟曹操有关。&br&&br&《魏氏春秋》:桂性便辟,晓博弈、蹹鞠。&br&&br&《魏略》:”建安初,数为将军杨秋使诣太祖,太祖表拜骑都尉。太祖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桂察太祖意,喜乐之时,因言次曲有所陈,事多见从,数得赏赐,人多餽遗,桂由此侯服玉食。太祖既爱桂,五官将及诸侯亦皆亲之。其后桂见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有意於临菑侯,因更亲附临菑侯而简於五官将,将甚衔之。“&br&&br&这位孔桂从天水跟杨秋而来,马上就被曹操所喜爱,原因是他很会玩,棋艺什么还不算啥,踢球也很棒,大家都知道球迷都是很疯狂的,作为足球明星的孔桂也要决定好是加入曹丕的球队还是曹植的球队,结果他站错队。这从侧面说来曹操三父子很喜欢足球。&br&&br&曹操同时还是一位很厉害的教育家,曹丕六岁学骑马和射箭,八岁学文会,放到现代比较,金三胖也不过三岁会开枪,八岁会开车而已。曹植的文采占尽天下八斗,兼而还擅长击剑。十岁就涉猎诸子百家文学。曹彰武力过人,善于军事,曹操还劝他多读书,文武兼修。曹冲才五六岁,就有成年人的智商。&br&&br&我认为曹操这种综合水平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非常全能,大概也就只有吃货苏轼和孔老二、普京什么的人能跟他相提并论。&br&------------------------------------------------------&br&强烈反对匿名用户的回答,差点被个复制党超越,我可真是有危机感啊。&br&&br&那火星段子第一句就错了,孙策从来没认过袁术当义父。&br&&br&江表传曰: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原明使君垂察其诚。”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br&&br&《三国志》: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在寿春以礼辟策,表拜怀义校尉,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br&&br&从这两段记载来看,袁术只是感叹能有孙策这样的儿子多好,根本就没有认孙策作为义子。到是袁术之女是孙权之妾,算来袁术只能算是孙权的岳父。但这样刘备也跟袁术扯不上关系。到是吕布称刘备为弟,而吕布之女和袁术之子有婚姻,刘备和袁术是平辈。刘备还给袁谭举过茂才,是袁二代的长辈。&br&&br&赵云是桃园结义四弟的说法出自评书,连三国演义都没有这个说法。周瑜也不是孙策义弟,他和孙策同年同日生,到底谁大都说不定。&br&&br&张飞娶的是夏侯渊的女儿,不是妹妹。妹妹的说法好像来自电视剧《三国英雄传关公》,但那是夏侯惇的妹妹。&br&&br&至于曹氏和夏侯氏宗族也只能算族兄族弟,就算袁术真是夏侯渊的爸爸,他们也应该叫叔叔或伯伯,不可能叫爸爸,这一点也完全不通。&br&&br&刘璋和刘表跟刘备只是同宗,连辈分的概念都不清楚,只是根据年龄来称呼罢了。曹操和袁谭是亲家,他儿子娶了袁谭的女儿,所以刘备和袁绍应该是曹操的长辈才对。孙匡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所以孙权比曹操小一辈,算起来刘备应该比曹操小两辈。
这个不用分析,应该是常识,操是三国综合能力最强的人。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於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这说明操擅骑擅射擅日。《太平御览》卷436引刘昭《幼童传》:“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谯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于是…
来自子话题:
村头恶霸二赖子家里红烧肉做的好吃。&br&&br&村里老王头家里有个小子王小二喜欢吃红烧肉,就去二赖子家里认了干爹,不再和亲爹来往。二赖子去老王头家里杀人放火,王小二在一边拍手叫好。&br&&br&有人骂王小二没有良心,王小二歪着头说:“我就是想吃红烧肉呀,别的也没想太多。”&br&&br&旁边有一群人跟着说:“没错人家就是为了吃红烧肉活着的,人家一辈子吃红烧肉吃的特别有经验。”&br&&br&严肃脸,我就是个知乎段子手,四处讲故事。故事不一定和原题有关系,你们不要写信给我。写了也不会回复!
村头恶霸二赖子家里红烧肉做的好吃。村里老王头家里有个小子王小二喜欢吃红烧肉,就去二赖子家里认了干爹,不再和亲爹来往。二赖子去老王头家里杀人放火,王小二在一边拍手叫好。有人骂王小二没有良心,王小二歪着头说:“我就是想吃红烧肉呀,别的也没想太…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用得上知乎的流行语了:先要搞清楚是不是,然后才能问为什么~&br&&br&具体到这个问题,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所谓&b&“&/b&&b&宋高宗对岳飞的担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b&&b&,&/b&&b&直到岳飞被害的当年&/b&(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1142年1月)&b&都是如此。&/b&&br&赵构当时要是真对岳飞有什么担忧(顺便一猜:我猜题主这里所说的“赵构对岳飞的担忧”是指“功高震主尾大不掉”或者“可能造反”这一类。要是不对我删掉~),绍兴十一年最终决定搞岳飞时,就不会把逮捕岳飞这件事儿全权交给秦桧处理,还处理的那么轻描淡写(秦桧最后就派的杨沂中去“请”的岳飞,没带多少人而且杨沂中算是礼请的);更不会在绍兴十一年秋将岳飞免职之后,放岳飞回江州庐山养老——岳家军驻地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庐山离鄂州很近离临安很远,并且江州本地就有岳家军几年前留在当地的一支分兵。而岳飞当时离开军队进中央当枢密副使也就半年,赵构要真担心岳飞有震主之威不臣之心,或者担心他继续折腾北伐阻挠和议的话,那在毁了他绍兴十年的北伐大业(绍兴十年眼看到手的胜利被迫放弃后,岳飞难过到在上书中说自己“万诛何赎”;赵构也曾经在发了金字牌以后又反悔,转而派杨沂中去支援岳飞,但是已经晚了。总之这件事坏在谁身上和对岳飞的打击有多大,赵构自己是心知肚明的)、解除了他的兵权之后还放他回庐山,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填土么?。。&br&考虑到赵构的为人就尤其的不可能。这点可以对比一下他早年的作派:靖康之变后赵构被哲宗的废皇后孟太后选为继承人前后,和他争皇位的宗室、手头有兵的宗室都还是有一些的(当然不多。基本都是太祖一脉),这些人最后都被赵构派兵neng死了,即使有的从一开始就表示臣服拥戴还是没逃过。但是对岳飞,赵构在解除其军务实权、岳飞也已经到了临安行在以后,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举动,相反还任着他回离鄂州军很近的地方呆了将近两个月。&br&——他很清楚岳飞既没有造反的可能(岳家军不是私军而是南宋屯驻大军之一,钱粮后勤供应和人事任免调度完全是受中央控制的,叫岳家军只是宋人的口语习惯,赵构的亲军当时也叫“杨家军”)也没造反的心思。因此完全没什么顾虑和防范。&br&(还有一些使得赵构完全不怀疑岳飞有威胁皇位危险的因素,比如岳飞政治上的低调和谨慎、处理各方面关系时的稳妥,以前回答其他问题时写过一些了,比如&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 class=&internal&&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a&,此处不赘述;另外有的答案提到的迎还二圣也是不成立的,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哪些古代名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a&这个答案的前半段或者这个:&a href=&/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吗?&i class=&icon-external&&&/i&&/a&岳飞曾经建议立太子惹得宋高宗不高兴也是误解,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 class=&internal&&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a&下面的某个长评,拉一下很容易找到)&br&&br&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问法应该是:&br&&b&为什么赵构解除岳飞的实际兵权之后半年多,突然决定要杀岳飞?这个决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杀不可?&/b&&br&要知道杀岳飞这个级别的大臣(一品大员)在宋代是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的。有宋一代搞政治斗争一般不搞肉体消灭,对武将也不搞。像谋反的帽子,北宋时期好多大臣都被扣过,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样当官当得很滋润,最倒霉的也不过流放岭南,不会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后所谓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个外任地方官,他属于气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你再担心岳飞会威胁自己的宝座、会干扰议和政策,强敌犹在的情况下流放或者关押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杀掉?&br&何况如前所述,赵构对岳飞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猜疑。岳飞也没打算反对议和要反对到死谏的地步,已经回庐山过退休生活去了。&br&&br&答案是因为金人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而宋金二次议和就在岳飞被罢职前后(绍兴十一年八月)进入了公开的谈判过程。同时赵构到这会儿已经一心偏安,完全不想再费劲想什么北伐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答应并落实金人的请求,以便尽快缔结和约好舒舒服服在杭州过小资生活。&br&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那么他不担心金人毁约么?这点当时的赵构确实不担心。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远超金国,体现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就是能征善战之将辈出,除了岳飞还有吴璘刘錡杨沂中等一干年轻的中兴名将。要北伐的话,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以南北为界自保,有吴璘刘錡就足够了。这两个人军事才华虽不及岳飞但也很突出,特别刘錡也有击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对宋高宗来说很重要,他对兀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而且这俩人都很年轻,属于小字辈的将领(虽然还是没岳飞年轻),和金国耗得起。&br&外加秦桧这时也需要干掉岳飞以便保障与金国和约的稳固,从而保证自己在南宋的权位(秦桧具体图什么要这么干请见&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 class=&internal&&历史上真实的秦桧是个什么样的人?&/a&),所以也使出浑身解数促成这件事情。这样最终三方(兀术、宋高宗、秦桧)合力,才有了岳飞被害的结局。&br&(关于这个过程更详细的分析可参考这个链接:&a href=&/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i class=&icon-external&&&/i&&/a&。赵构、秦桧的立场、动机,以及宋金两国和议进程与岳飞之死的互动关系等等常见问题,这篇旧文差不多都覆盖到了)&br&&br&那杀岳飞以达成和议这事儿符合不符合宋高宗自己的利益呢?&br&&b&实话说,即使按题目的假设,完全不考虑国家尊严百姓疾苦,只从赵构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而且是单纯考虑安稳安乐享受程度,不考虑什么明君光环历史地位。。这些高大上的存在,也蠢透了。&/b&&br&因为他的思路中有好几个死角。比如秦桧这么起劲的帮着他力排众议搞和议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万一他觉得除了岳飞之外也能抵挡兀术的那俩将领看走了眼怎么办。。他都没考虑。&br&实际上几乎就在第二次绍兴和议缔结的同时,赵构就尝到他脑子不够使的恶果了:金人最后给出的和议条款之一即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也就是说要让秦桧当终身宰相。&br&后来秦桧也确实独相到咽气,临死前一度还想取赵构而代之。所以赵构梦想的安乐生活其实没有马上到,是到秦桧死了之后才过上的。但是没多久完颜亮又毁约南侵了,而他之前拿着当备份的刘錡也因为老病,没起到他预期的作用。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也太能作,南宋的将士和一些大臣如虞允文、李宝又给力,赵构差点就第二次航海避难,连半壁江山都丢掉。&br&&br&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完全不考虑国家或者说集体利益而只追求个人利益,一般是做不到的。&br&有些人比如赵构会觉得能做到,那通常是错觉。历史会教训他们,起码已经教训了赵构(当然我觉得教训的还远远不够,而且最后还是带着别人特别是老百姓跟他一块倒霉)。&br&恶人可能损人利己,但蠢人一定是害人又害己的。&br&&b&珍惜生命,远离nc。&/b&&br&(更多关于赵构的nc事迹,还是请参考&a href=&/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i class=&icon-external&&&/i&&/a&(第二页有史料记载原文和出处),或者直接去看前宋史学会会长王曾瑜大人的《&a href=&http://ishare..cn/f/6897055.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宋高宗传(pdf版下载)&i class=&icon-external&&&/i&&/a&》——抱歉这个答案放了太多链接。因为很多问题以前在其他地方已经讨论过多次,现在再想说,简单说说不清楚,从头说又实在不想再写一遍,所以只好放旧文了)&br&&br&最后还有一个感触,不知道是不是扯的太远了:&br&&b&不是所有死于非命的人都是自己作死才会死,&/b&都是被猜忌被怀疑总之是自己先得罪了害人的人才有最后的结局。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你和他处的关系再好,对他帮助再多,再人畜无害而且让他明白你人畜无害,他需要卖你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卖你的。&br&更倒霉的是他卖你的理由也八成没什么说得过去的情理原由,甚至卖了你的性命他自己还得倒找钱也说不定。&br&这和信任、情商什么的没关系,只和某些人的自私程度、愚蠢程度有关系。&br&——这几天在好几个答案下面被追问“岳飞既然谁也没得罪连皇帝都没得罪那为什么还会被害死”有感。
这个问题用得上知乎的流行语了:先要搞清楚是不是,然后才能问为什么~具体到这个问题,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所谓“宋高宗对岳飞的担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直到岳飞被害的当年(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1142年1月)都是如此。赵构当时要是真对岳飞有什么担…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b&李自成于明末时数败能复起,而清初一败涂地,是有必然原因的。&/b&我们先分析大顺军的组成,有“有安塞马贼高迎祥者,自成舅也,与饥民王大梁聚众应之”和“犯宣府,总兵姜瓖迎降,巡抚硃之冯死”这两条,虽然高迎祥不一定是李自成的舅舅,但大顺军的组成大致有&b&无地的农民&/b&和&b&投降的士卒&/b&这两部分。分析这二者产生的因由和在清初的作为,可以推测出农民军得不到新鲜血液的原因。&br&&br&先看&b&无地的农民&/b&,顺便回答饥荒的问题。因为多年的内战,加上清兵入侵,人口伤亡惨重,基数下降,抛荒耕地数量开始回升。等到清兵入关,人少地多,地主士绅阶层严重折损,只要在战事稍微安定下来以后迅速组织流民开荒,马上就可以解决饥荒问题。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原有的农民军外,很难再有新的农民军力补充。&br&&br&再说&b&投降的士卒&/b&。这一点顾诚先生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有言:“原来为形势所迫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将领,差不多全部都拜倒了在爱新觉罗皇室之下。他们在政治上的反侧,给大顺军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当他们态度暧昧、尚未公开叛变时,李自成等人为了防范而不得不留下相当数量的大顺军旧部加以监视,这就在前线急需增援时不能充分有效地集中兵力。他们叛变以后又往往急于向清廷献媚,或是背信弃义地向大顺军发动突然袭击,或是把自己驻防的地区作为进见礼,甚或二者兼而有之。我们已经指出,山西沦陷时,姜瓖在大同和唐通在保德的叛变,不仅把整个山西北部献给了清廷,而且都给大顺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西北地区明朝降官降将的叛变,更使大顺军领导人苦心经营的后方顿时烽烟四起,无法固守。陕北的陷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除了高一功、李过镇守的榆林、延安以外,其他负责防守沿边城堡的明降将,很快就被清廷拉了过去,使榆林、延安陷入孤立无援的地位。”另一方面,清兵的军队激励做得好,不像大明晚期,激励制度一团糟,经常是出力的拿不到饷银,耍奸做作的吃香,导致大批量的明末军队归顺清廷。&br&&br&在我们分析了农民军的组成,和其得不到新鲜血液的原因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在清初,农民军无论从战斗力还是数量上,都大幅度下降,并且再没能回升过。更何况在南明时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br&&br&&b&一是北京的崇祯政权是被李自成攻破的,清廷后来师出有名打出了为崇祯复仇的旗号。&/b&由于正统政权被李自成颠覆,导致很多百姓无所适从。可以想象当时各方势力的权衡,投靠李自成意味着对明王朝的背叛——无论是方以智到南方所受的态度,还是史可法的“联虏平寇”政策,都是如此。这时候无论加入清国还是大顺都是背叛大明,而清所承诺的好处更多,这时的多数前朝遗民对大顺是心生抵触的,李自成失去聚拢民心的时机。&br&&br&&b&二是大顺军余部被明廷排挤。&/b&我们知道,虽然李自成失败了,但大顺军并没有完全覆亡,在之后的岁月中,大顺军余部开始登场,他们联明抗清,换了新的名字,“忠贞营”。可是大明却没有给他们应得的,何腾蛟虽然保持了民族气节,却一直排挤忠贞营,调走围攻长沙的忠贞营,一手断送了复湘援赣的战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敌。&br&&br&而忠贞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呢?除却郑氏退守台湾,大陆上与清兵抗战到最后一刻的,就是忠贞营。那是李过的继承人高一功,高一功永历三年被孙可望击杀,又由李过的义子李来亨担任领袖。直到康熙二年,茅麓山战役后夔东十三家覆灭,全国只剩下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和不久后便解散部队的张煌言在抗战了。&br&&br&当日郧阳一举,至今泪滴九原。不佞首阳饿夫耳,老此地云云。
谢邀。李自成于明末时数败能复起,而清初一败涂地,是有必然原因的。我们先分析大顺军的组成,有“有安塞马贼高迎祥者,自成舅也,与饥民王大梁聚众应之”和“犯宣府,总兵姜瓖迎降,巡抚硃之冯死”这两条,虽然高迎祥不一定是李自成的舅舅,但大顺军的组成…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悬着好久了,回答之前说几句话,明朝话题下面的问题不算少了,但火的大都是高屋建瓴一样的问题,而考究细节的问题却少之又少,这题目对大家、对我来说都是个挑战,所以不管答得怎么样,我想我要回答一下。(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仁和义的区别是什么? - 孔鲤的回答&/a&里我也说了:“虽然还有好多问题被邀请了……不过我只打算回答那个张居正一条鞭的!”)&br&&br&“张居正”这个名字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世间已无张居正”、“明朝唯一的政治家”这些话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具体了解过的可能不多。《百家讲坛》说过,《万历十五年》写过,熊召政讲过,朱东润论过,大体我都翻了一下,觉得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我在知网上下了好几篇论文,翻阅了手头上有的五本关于张居正的书,大概梳理了一个思路。&br&就题主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推行时的环境来叙述,所以我准备从“&b&张居正对底层农民的看法&/b&”、“&b&张居正对解决底层农民困境的看法&/b&”和“&b&一条鞭法的效果&/b&”三个方面来说。&br&&br&&b&一、张居正对底层农民的看法&/b&&br&&br&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确的是,张居正自己就是底层人民出身。他的祖上张关保是跟随朱元璋的士卒,后来成了千户长,明代的军籍管理是很严的,所以到了张居正叔祖父(张釴)时,按照军户家只能一个人参加科考时,大家都盼望着以此改换门庭,可是无论是叔祖父还是父亲(张文明),都没有能通过那场考试,所以张居正出身时是属于军中的最底层的。&br&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我相信对张居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是所有的张居正传记里不可缺少的,大家也一定听过——祖父(张镇)被辽王灌死,张家自然敢怒不敢言,但是这一定让张居正对底层人民的困苦和对宗藩的横行有了很大的认识。&br&&br&严嵩当权时期,张居正“以病谢归”退居家中,这期间自己种植树木、闭门读书,“不以农事为耻”,查阅《张太岳文集》,有很多相关文章。&br&&br&比如《学农园记》(这篇文章真的是……太难找了!顺便推荐&a href=&http://121.79.133.17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殆知阁&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世儒见迟鄙嗤于孔子,便谓农不足学。绮衣灿烂、钟鼓馔玉、剥下自润,而不睹其艰。第令此曹得侍孔子,讵足以小人嗤之邪。曹晋简文不识稻,闭阁三日不出,犹有惭色。曰:“宁有赖其末而忘其本者。”夫天子之尊,犹以不知穑事为耻,况其下者,何敢自逸。&/blockquote&这段话现在看来很一般,但是在当时却不一样,而从后来推荐一条鞭法时受到的莫大阻力也能看出来,勤与农事之难。&br&这篇文章里头还有:&br&&blockquote&余少苦笃贫,家靡儋石,弱冠登仕,裁有田数十亩。嘉靖甲寅,以病谢,自念身被沈病,不能簪笔执简,奉承明之阙,若复驰逐城府,与宾客过从,是重增其戾。乃一切谢屏亲故,即田中辟地数亩,植竹种树,诛茆结庐,以惬息其中。时复周行阡陌间,前田夫、佣臾,测土地燥湿,较穜稑先后,占云望祲,以知岁时之丰凶。每观其被风露,炙熇日,终岁仆仆,仅免于饥;岁小不登,即妇子不相眄;而官吏催科,急于救燎,寡嫠夜泣,逋寇宵行;未尝不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或幸年谷顺成,黄云被垄,岁时伏腊,野老欢呼,相与为一日之泽,则又欣然以喜,嚣然以娱。虽无冀缺躬馌之勤,沮、溺耦耕之苦,而咏歌欣戚,罔不在是。既复自惟,用拙才劣,乏宏济之量,惟力田疾耕,时得甘膬以养父母,庶获无咎。&/blockquote&这段话里我们能看出张居正对底层农民困苦情况的认识,几乎每句话都是,比如“终岁仆仆,仅免于饥”、比如“官吏催科,急于救燎,寡嫠夜泣,逋寇宵行”,这些话一来使得张居正“恻然以悲”,二来使得张居正“惕然以恐”,悲的是农民的困苦,恐的是对王朝的根基。&br&&br&&b&二、张居正对解决底层农民困境的看法&/b&&br&&br&隆庆二年,张居正上了一封奏疏,在后来的《张太岳文集》里,排行第一,读张居正者不可不读此文。&br&《&b&陈六事疏&/b&》。&br&原文很容易找(&a href=&/link?url=h5dlnY8gRrknVJ01gJnABYwEDuoQmpSayL6dN0rLbRt_vydsOFSDzJW9qNwYnFtWlmslkYfpYJTSN2h0Kmqlr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陈六事疏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我就不贴了,这篇奏疏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仔细研究里头的六事和万历时期张居正的行为,那就很容易看出来了,这是&b&纲领性的奏疏&/b&。这里我就关于农事的段落列出来:&br&&blockquote&今欲措理其道何由今,风俗侈糜官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侍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侵欺,日日破奸徒罔利,有名无实,各衙门在官钱粮漫无稽查,假公济私,官吏滋弊。凡此耗财病民之大者,若求其害财者而去之,则亦必索之于穷困之民以自耗国家之元气乎。前项催督御史事完之后宜即令回京,此后不必再差为地方之病,其屯监各差都御史应否取回别用,但责成于该管抚按使之悉心清理,亦乞勒下该部从长计议,具奏定夺以后上下唯务清心省事,安静不扰众(庆)民生可遂而邦本获宁也,伏乞圣裁。&/blockquote&这段话里头涉及到了当时的情况,出自第五大段《固邦本》,是邦本了啊,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况已经是很严峻的了,张居正提出了“前项催督御史事完之后宜即令回京,此后不必再差为地方之病,其屯监各差都御史应否取回别用,但责成于该管抚按使之悉心清理,亦乞勒下该部从长计议,具奏定夺以后上下唯务清心省事,安静不扰众(庆)民生可遂而邦本获宁也”的看法来挽救缓解。&br&&br&而到了隆庆五年的《辛未会试程策》里又提及了:&br&&blockquote&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blockquote&乍看之下与农民无关,但是这是说明张居正对变法的态度是“以民为本”,顺应民情为第一。&br&&br&&b&三、一条鞭法的效果&/b&&br&&br&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徐阶是怎么做的。&br&徐阶的做法是“奏夺景府所占陂田数万顷还之民,楚人大悦”,这就要牵涉到一条鞭法推行时的环境了,这个法子治标不治本。&br&什么是“标”、什么是“本”?&br&我们要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了。&br&万历初年时,国家财政已经几乎枯竭,因为征粮地只剩下四百多万顷,而洪武二十六年时足足以八百多万顷,这些土地去哪了大家都心里有数,可是怎么办呢?&br&只能釜底抽薪了。&br&&b&清丈田地&/b&。&br&&br&《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里头有:&br&&blockquote&夫古者,大国公田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故仆今约己敦素,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所以救贿政之弊也。查刷宿弊,清理逋欠,严治侵渔揽纳之奸,所以砭姑息之政也。上损则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b&。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b&官民两足,上下俱益,所以壮根本之图,建安攘之策,倡节俭之风,兴礼义之教,明天子垂拱而御之。假令仲尼为相,由、求佐之,恐亦无以逾此矣!&/blockquote&而比赋税更厉害的就是徭役了,当时是什么情况呢?&br&我查了《明史讲义》,里头说的是:&br&&blockquote&于是省臣议,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名曰均工夫。&/blockquote&但是问题是,户数相等的话,人数不相等啊……&br&&br&于是,&b&一条鞭法&/b&出来了。&br&正如 &a data-hash=&e97c4bf62f1fe6fb4c03f0& href=&/people/e97c4bf62f1fe6fb4c03f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三& data-tip=&p$b$e97c4bf62f1fe6fb4c03f0&&@张三&/a&所言,一条鞭法并非张居正首创,百科里说的是“早在中国明代宣宗宣德年间江南出现的征一法”,我查到的资料是宣德五年浙江巡抚周忱首先推行后来被认为乱法的,总之这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磕磕绊绊,最后终于在张居正手里推行到了全国了。&br&&blockquote&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br&&/blockquote&什么叫“量地计丁”?就是说,你没田,那就免差,于是就像百科里说的那样:&br&&blockquote&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blockquote&愈加发展商品经济,而商人有钱后,往往开始收购土地成为地主,从而去耕种;农民不必去苦徭役,增大作商人的积极性。&br&&br&于是,在回顾了上面的情况之后,我们就能知道题主的问题“如何评价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对于底层农民的影响”的答案了:&br&一条鞭法的实施,有以下效果——&b&农民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以去发展商业&/b&;&b&劳役归于土地,商人不必为了徭役为掣肘&/b&;&b&税收由地主支付,增加国家财政,遏制地主漏税的问题&/b&。于是,无论是“固邦本”、“征财政”还是“开源”,一条鞭法都起到了极大的效果。&br&&blockquote&一条鞭法之目的有三,一简化税制,二增加收入,三方便征收税款。正是如此。&/blockquote&&br&&b&结语&/b&&br&&br&正因为如此,当张居正倒台后,无论是当时一起干的潘季驯,还是反对张居正的赵锦、于慎行、邹元标等人,都为张居正辩白(“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这话有误),这里头的原因恰恰可以从张居正死后国家的臃肿看出一二。&br&&b&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b&&br&&br&&br&最后丢俩链接:&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明清史如何入门? - 孔鲤的回答&/a&
这个问题悬着好久了,回答之前说几句话,明朝话题下面的问题不算少了,但火的大都是高屋建瓴一样的问题,而考究细节的问题却少之又少,这题目对大家、对我来说都是个挑战,所以不管答得怎么样,我想我要回答一下。(在里…
来自子话题:
你提出【巨大的伤亡与无谓的牺牲】。那么,喜欢把这一条当荣耀的,一般是国共哪一方的粉丝呢?沉思ing…… &br&&br&另外,国民党曾经组织了40-50万人投入游击战,只是国民党无法有效动员知识分子做部队骨干,无法通过社会改造把农民训练成士官,部队一旦散开就完全丧失战斗力,所以没有取得任何有意义战果,就全部灰灰了(当然,以溃散失踪饿死病死为主,并没有浪费日军太多子弹)。不知道这算不算【无谓的牺牲】
你提出【巨大的伤亡与无谓的牺牲】。那么,喜欢把这一条当荣耀的,一般是国共哪一方的粉丝呢?沉思ing…… 另外,国民党曾经组织了40-50万人投入游击战,只是国民党无法有效动员知识分子做部队骨干,无法通过社会改造把农民训练成士官,部队一旦散开就完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生不做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