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集饮水词笺校txt翻译的写作手法

英语翻译所有古文的翻译_百度作业帮
英语翻译所有古文的翻译
雨后游六桥记[1]袁宏道[2]寒食后雨[3],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4],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5].午霁[6],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7],光晃衣[8],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9].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10],多者浮[11],少者歌[12],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13],荡舟浩歌而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袁宏道集笺校》【注释】[1]六桥:在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上.北宋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堤由南至北横贯西湖,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建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成为西湖一景.后人称此堤为苏堤.[2]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令,国子监助教,考功员外郎等职.袁宏道是明末公安文派的首领,论文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独抒性灵",创作上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流丽清新,不拘格套,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 "三袁".[3]寒食:节名,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内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做寒食.[4]洗红:洗去红妆,这里比喻雨摧落花.[5]滞:延留,耽搁.[6]霁(jì季):雨后转睛.[7]忽骑者白纨而过:忽见穿白绸衫的人骑马驰过.[8]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9]白其内者:穿着白色内衣的人.去表:脱去外套.[10]以面受花:用脸颊来承接树上掉下的落花.[11]多者浮: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浮,饮酒.[12]少者歌: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13]啜(chuò绰):喝.你把解释词穿进去就行了!
寒食节过后下了场雨,我说这场雨为将摧落西湖岸上的花,应当赶紧和那些桃花告别,不要耽误。中午是雨停转晴,我和几个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桥,那里的落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游人很少,我们独自游玩感到很畅快。忽然有个人穿着白绸衫骑马而过,衣服上的白光晃人的眼睛,异常鲜艳美丽,我的朋友们穿着白色内衣的人也跟着都把外套脱去。感到有点疲倦,我们坐卧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被罚唱...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2014-10-
20) [] (2015-03-
06) [] (2015-03-
01) [] (2015-03-
01) [] (2015-03-
01) [] (2015-03-
01) [] (2015-03-
01) [] (2015-03-
01) [] (2015-02-
02) [] (2015-02-
02) [] (2015-02-
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
《三峡》比较阅读
一、原文:
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从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上,俱逼仄深。路缘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溪侧,顾仆亦止焉。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二、翻译:
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走,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一扇门,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从此处以内,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夹立于头顶上,全都狭窄倾斜,幽深杳渺。路沿着山崖顶端,紧靠着北面的山峰向西进去,一里多路,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随行的人在溪边守马,顾仆也停在这里。
三、点评:薄暮浓云深护顶,凌晨积雪满烟鬟。
一、原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二、翻译: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能听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庙的后边的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在石坛上看有十二座山峰,就像屏障一样。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三、点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明)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1],亭轩豁可望[2]。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3],一路牵风引浪[4],萧疏可爱[5]。晴雨烟月[6],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7]。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8]。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8],中空四达,愈搜愈出[10]。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11]。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12],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1 解释字的意思。
亭轩豁然可望()
豁然开朗( )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山骨尽出( )
林尽水源( )
尽(尽)jìn
⒈完:无穷无~。取之不~。
⒉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竭力。~力而为。~职~责。~情欢唱。各~所能。
⒊达到顶点:已到~头。~善~美。
⒋都,全部:~人皆知。满城~带黄金甲。
3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
A 净慈之绝胜处也
B 跳往助之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以手拂之
4 下列句子语气表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
A 其奇奥当何如哉!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技亦灵怪矣哉!
5 作者在文中对自然美进行了独特的描写,写湖水(清澈透明 );写杨柳(多姿迷人 )。
6 本文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说写得好?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任江苏吴县县令,是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袁中郎全集》。本篇选自《西湖记述》一书。 这是一则清新的写景文字,笔调明快流畅,不露雕饰之痕。作者无论写亭、写湖、写柳、写石,都只稍稍只笔,就各显特色。他写景不作精细镂刻,力求用写意的笔法,并且把自己的感情融汇进去;不袭用前人旧句,处处着意创新,因而对自然美常有独特的抒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一“献”一“落”,将湖光和须眉都赋予人的动作,生动新颖,作者欣喜之情与景物相生而出;“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赋予了柳条以活泼的动态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丽动人。文末的几句议论富于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译: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开畅,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全部显现。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郎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将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注释: [1]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净慈寺旁。 [2]轩豁可望:是说居然亭开畅,可以远眺。 [3]六桥:在西湖内西侧有苏堤,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所修筑,堤上有六座桥相连。 [4]牵风引浪:本是风吹杨柳,投影湖中,摇曳多姿,而此处反说是杨柳牵风引浪。 [5]萧疏:错落有致。 [6]晴雨烟月:晴郎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 [7]净慈:净慈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是西湖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绝圣:最佳。 [8]巧逾雕镂: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 [9]吴山:山名,在西湖东南侧。南屏是其支脉。石骨土肤:仅表皮为土层,下面是中空的石头。似太湖石,可以装饰园林。 [10]愈搜愈出:中空的洞石越发掘就发现越多。 [11]孙内史:指明代司礼太监孙隆。 [12]五丁神将:即五丁大力神。钱塘江:经吴山南麓。
亭以雨名,志[1]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14],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17]。吾以名吾亭。”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所以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s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し扇.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天镜园浴凫堂,高耸的槐树,幽深的竹篁,林荫层层叠叠,坐落面对着兰荡湖,一泓湖水荡漾,湖水林木明净新鲜,瑟瑟多姿,游鱼、飞鸟、水藻、荇菜,大致类似像大乘空灵境界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满眼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青碧鲜绿的颜色。每年春末,破塘笋必定经过这里。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逝而离。园丁划小舟拾起大笋,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煮着吃着,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①樾(yuè):树荫
② s(dāo):一种小船
③鼓ぃyì):划船桨
④兰荡:湖名
⑤明瑟:明净新鲜
⑥牙人:商人
⑦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 滇游日记是明代徐宏祖的散文。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自幼喜欢读古今史籍、舆地志和山海图等书,从21岁起开始漫游各地,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实地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等。他逝世后,由友人将部分日记遗稿,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一书。
&1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滇游日记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徐宏祖
作品体裁:散文
二十七日(1)。
晨起,饭(2)而行。仍取“木胆”(3)肩负之。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4),则热水复溢坞中(5),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6)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7)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8)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9),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10);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余意(11)向东者,乃村中路,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坞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鸟之西C(12)矣。乃情悟此为固栋道(13)。亟(14)转而东,莽行坡坂(15)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16)。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鸟之脊(17)也。从其上可南眺a厣健6崩粗耄悠浔毕伦刮C,复起此坡。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C东,则有路西自C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18)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19)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20),中无阡塍(21),但丰草MM(22)。东北一峰东突,YI前标(23),即石房洞山也。其后乃西北而属于西山。西山则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热水塘之东,而南度雅鸟者也。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24),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25)。已而(26)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鸟山村也“,亟驰去。后乃各此为畏途(27),行者俱不敢停趾(28),而余贸贸焉自适(29)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C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30)雅鸟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Y裕31)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Y裕仙阶允闯希绦髯咚饰奖绷耄氡倍约校亟飨拢型兀32)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33),乃东赵石洞之道;有路东北挟Y灾宥吮闭阅舷愕榈馈S谑嵌币焕镉啵Y苑宥L髌湮氪罂员倍希鞣至浇缂姓猓魃蕉喽恢猓接胸ㄆ粒34)之势。坞北豁然遥达(35),坞东则江东北嶂(36),矗峙(37)当夹,惟东南一峡,窈窕而入,为杨桥、石洞之径;西南一坞,宛转而注(38),为东江穿峡之所。
先是,余望此Y灾澹丫跗淦妫患盎菲渎矗黾渑特ㄖ拢闼实希患榷毕颍黾阊轮希卸炊颍坏嵌患渚叮嶂植荒芫谷ィ39)。遂令顾仆停(40)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41)。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42),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43)。幸而及(44)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45),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46),绷足挂指(47),如平贴于壁(48),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49),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土(50);流土(51)有之,无此苏石(52)。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53),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又横贴(54)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并崖。稍循而下坠(55)始南转入洞。洞门穹然(56),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57),中不甚深,五丈之内,后壁环拥,下裂小门,批隙而入(58)丈余即止,无他奇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难于横贴之陟(59),即随峡上跻,冀(60)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半里,逾坡之西,复仰其上崖高穹,有洞当其下,洞门南向,益竭蹶从之(61)。半里,入洞。洞前有巨石当门,门分为二,先从其西者入。门以内辄随巨石之后东转,其中夹成曲房,透(62)其东,其中又旋为后室,然亦丈余而止,不深入也。旋从其东者出。还眺巨石之上,与洞顶之覆者尚余丈余,门之东又环一石对之;其石,中悬如台,若置梯蹑(63)之,所揽(64)更奇也。出洞、循崖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悬崖无路,然皆草根悬缀(65)遂坐而下坠,以双足向前,两手反而后揣(66)草根,略逗(67)其投空之势,顺之,一里下,乃及(68)其麓,与顾仆见,若更生(69)也。
日将过午,食携于路隅(70)。即循西山北行,三里,而西山中逊(71)。又一里,有村倚西山坞中。又半里,v村之前而北,遂与江遇;盖江之西曲处也。其村,西山后抱,东江前揖,而南北两尖峰,左右夹峙,如旗鼓配合甚称(72)。有小溪从后山流出,傍树就水,皆环塍为田;是名喇哈寨,亦山居之胜处(73)也。溯(74)江而北,半里,度小溪东注之桥,复北上坡。二里,东北循北尖峰之东麓,一里余,仰见尖峰之半,有洞东向,高穹,其门甚峻,上及峰顶,如檐覆飞空(75),乳垂于外,槛(76)横于内,而其下甚削,似无陟境(77),盖其路从北坡横陟也。余时亦以负荷未释(78),遂先趋厂(79)。又北一里余,渡一西来之涧,有村庐接丛(80)于江之西岸,而矿炉(81)满布之,是为南香甸。乃投寓于李老家。时甫(82)过午也。
于是,余止存青蚨(83)三十文,携之袖中,计不能为界头返城(84)之用,然犹可籴米为一日供(85)。迨石房洞扒(86)山,手足无主,竟不知抛堕何所,至是手无一文。乃以褶、袜、裙三事(87),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久之,一人以二百余文买(88)裙去,余欣然,沽酒市肉(89)令顾个烹于寓。余亟索饭,乘晚探尖峰之洞。
乃从村西溯来之溪,半里,涉其南,从k彝(90)庐后南蹑坡,迤逦(91)南上一里,遂造(92)洞下。洞内架庐三层,皆五楹(93)额(94)其上曰云岩寺。始从其下层折而北,升中层;折而南,升上层。其中神象杂出,然其前甚厂(95)。石乳自洞檐下垂于外,长条短缕,缤纷飘^(96)或中透而空明,或交垂而反卷,其状甚异。复极其北(97),顶更穹盘(98)而起,乃因(99)其势,上架一台;而台之上,又有龛西迸(100),复因其势,上架一阁。又从台北,循崖置(101)坡,盘空而升,洞顶氤氲(102)之状,洞前飘洒之形,收E殆尽(103)。台之北,复迸一小龛南向,更因其势而架梯通之,前列以小坊(104),题曰“水月”;中供白衣大士。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105);惟此(106)点缀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107)。不意殊方(108),反得此神构(109)也!时,洞中道人(110)尚在厂未归,云磴(111)不封,乳房无扃(112),凭憩(113)久之,恨不携囊(114)托宿其内也。洞之南,复有一门骈启(115),其上亦有乳垂,而其内高、广俱不及三之一,石色赭黄(116)如新凿者。攀其上级,复透小穴西人,二丈后,曲而南,其中渐黑,而有水中贮(117),上有滴沥声,而下无旁泄窦(118),亦“神瀵”(119)也。洞中所酌(120)惟此。其中穴更深迥(121),但为水隔而黑,不复涉而穷(122)之。乃下,仍从北岩下循旧路,二里,返寓,遂啜酒(123)而卧,不觉陶然。
南香甸,余疑为兰香之F(124)。盖其甸在北,不应以称也。山自明光分派来,西即阿幸东南下之山,东乃斜环而南,至甸东,乃西突而南下,夹江流于中――其流亦发于明光――北即姊妹山东行之脉也。是为固栋东江之源。此中有“明光六厂”(125)之名,而明光在甸北三十里,实无“厂”也。惟烧炭运U(126),以供此厂之鼓炼(127)。此厂在甸中,而出矿之穴在东峰最高处;过雅鸟北岭,即望而见之,皆采挖之厂,而非鼓炼之厂也。东峰之东北,有石洞厂,与西北之阿幸,东南之灰窑,共为“六厂”云。诸厂中惟此厂居庐最盛(128)。然阿幸之矿,紫块如丹砂,此中诸厂之矿,皆黄如沙泥,似不若阿幸者之重也。[1]
(1)二十七日――指1639年(己卯年)四月二十七日。作者当时五十四岁,这次离家出游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他在这年四月十三日抵达腾越,由此南观跌水,考大盈江的出路;西游尖峰,西北游宝峰寺、打鹰山;下由顺江村,到固栋,探究龙川支流东,西二江的发源;溯西江而北,出滇滩关,抵阿幸厂;东南雅鸟山,进入东江谷;北趋南竿甸厂。这一则日记,记录了途经石房洞山,探洞遇险的始末。
(2)饭――吃罢早食(作动词用)。
(3)“木胆”――作者前三天(四月二十四日)游固栋玉皇阁时所发现的一种植物,当日日记载:“……南出峡门,其门南临绝壑,上夹重崖,有二木球倒悬其前,仰睇之,其上垂藤自崖悬空下丈余,即结为瘿,如瓠匏之缀于蔓者;瘿之端缀旁芽细枝,上迎雨露,茸茁夭矫,花叶不一状,亦有结细子员缀枝闻者,即山僧亦不能名之,但曰‘寄生’,或曰‘木胆’而已……是午,返寺,同顾仆取斧缚竿,负梯而往,……久而后得之。瘿圆若葫芦倒垂,上大下小,中环的颈;一瘿环若巨石,两端圆奏而中空,皆藤悬于上,而枝发于下;如藤者轻而松,如葫芦者坚而重。余不能兼收,后行时置轻铡坚者而走。”
(4)郁勃――烟气弥漫的样子。
(5)热水――指温泉。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作者四月二十六日游热水塘,当日日记载:“……时犹下午,遍观热水所汇,其出甚异。盖坞中有泪水自东峡中注一而西者,冷泉也。小水这左右,泉孔随地而出,其大如管,喷窍而上,作鼓沸状,滔滔有声,跃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热加沸,有数孔突出一处者,有从石隙一处者,有从石中斜喷者,其热尤甚。”
(6)壑(huò)――聚水的深谷,山坳里的沟池。
(7)堑(qiàn)――壕沟。
(8)坠――往下低落。
(9)坪――平地。
(10)岐――岔道。
(11)意――以为,猜测。
(12)其南逾――越过它(指坞)的南边。C(yǒu)――山洼,山谷。
(13)固栋道 ――通向固栋的道路。
(14)亟――赶紧。
(15)莽行――在草莽中摸索前进。坂――山坡。
(16)从之――顺着这条路走。
(17)脊――这里指山岭。
(18)当――本应该。
(19)迂――走了弯路。
(20)开――开阔。
(21)阡塍(chéng)――田间的界路。
(22)M(péng)M――草木茂盛的样子。
(23)YI(jié yè)――山势高大雄壮。前标――形状突出显眼。
(24)倚南坡而庐――靠着南坡筑庐。庐,房屋。
(25)莫可问为何所――找不到人询问这是什么地方。
(26)已而――过了一会儿。
(27)畏途――大家都不敢行走的危险的道路。
(28)停趾――止步不前,歇足。
(29)贸贸焉――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自适――自管自走(也有自得其乐的意思)。
(30)破――穿越。
(31)Y裕niè)――这里作名词用,借指前面提到的那座“东突”“前标”的石房洞山。
(32)拓(tuò)――土地平夷开展。
(33)截流渡舟――乘船过江。
(34)亘屏――横列的屏风。
(35)豁然――开阔。遥达――通往远处。
(36)嶂(zhàng)――像屏风一样的山峰。
(37)矗立(chù)峙――两山高耸对立。
(38)宛转而注――转折前行。
(39)不能竟去――舍不得就此而去。
(40)停――放下。
(41)削――陡峭。
(42)不能受足――无法插脚,踩不上去。
(43)不能受指――承受不起手指的攀扯。
(44)及――登上。
(45)辄――马上就会。陨(yǔn)――往下坠落。
(46)间得――偶得。少(shāo)粘着――稍微牢固些的(指石)。
(47)绷足――紧绷着脚跟。挂指――贴紧双手。
(48)平帖于壁――(人)像挂在墙壁上。
(49)援――攀扯。
(50)苏土――松动的土。
(51)流土――也是松动的土。
(52)苏石――松散的石块。
(53)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先措到了一处可以经得起手攀脚蹬的石块。
(54)横帖――斜着身子紧贴在石壁上。
(55)稍循而下坠――又稍微下退了一段距离。
(56)穹然――高高的。
(57)乳――石钟乳,从石灰岩洞顶下垂的石术,又名钟乳石。
(58)批隙而入――从隙缝间挤身进去。
(59)难于横帖之陟――比刚才斜着身子紧贴石壁而行更艰难。陟(zhì),走山路。
(60)冀(jì)――希望。
(61)竭蹶从之――勉力攀登上去。
(62)透――穿越。
(63)嗫(niè)――踩踏(梯子)而登。
(64)揽――收入眼底的景象。
(65)缀――连续一大片的意思。
(66)揣(chuǎi)――拉扯着。
(67)逗――身子晃荡一下配合出某种姿势。
(68)及――到达。
(69)更生――重生,死而再生。
(70)携饭――所带的干粮。路隅(yú)――路旁。
(71)中逊――(山脉)中断的意思。
(72)称――对称,相配。
(73)胜处――住处,好地方。
(74)注溯――沿着。
(75)檐覆飞空――就是“覆檐飞空”的意思。飞空,形容结构很生动也形容覆檐很高。
(76)槛(kǎn)――门限。
(77)陟境――可以通行的山路。
(78)释――卸下,解除。
(79)厂――指南香甸厂。
(80)村庐――房舍。接丛――密接成群。
(81)矿炉――炼矿用的炉子。
(82)甫――刚刚。
(83)止存――只剩有。青蚨――本是虫名,扣世用作钱的代称。
(84)计――盘算一下。界头――作者四月二十八日有界头之行。再过一天(四月二十九日)回到腾越。城――指腾越。
(85)为一日供――供一天的需要。
(86)迨――及至,等到。扒――同“爬”字。
(87)褶(dié)――夹衣。裙――古代男子所穿的下衣。三事――三件东西(物品)。
(88)――同“绸”字。
(89)沽酒市肉――打酒买肉。
(90)k(bó)彝――古代住丰我国云、贵一带的一种少数民族。
(91)迤(yǐ)逦――绵延,连接。
(92)造――抵达。
(93)楹――原本是房柱,这里引伸为屋子的意思。
(94)额――题扁额(作动词用)。
(95)厂――同“敞”字,高大开阔。
(96)缤纷――花样繁多。飘^(yāng)――形容那些钟乳石柱的形状非常生动。
(97)极其北――互它的最北头。
(98)穹盘――向高处盘旋。
(99)因――借,顺。
(100)龛(kān)――供奉佛像的小室。迸――突然出现。
(101)置――形成。
(102)氤氲(yīn yūn)――烟气上升的样子。
(103)收览殆尽――几乎一览无余。
(104)坊――牌坊。
(105)每掩洞胜――往往会掩盖山洞的妙景。
(106)惟此――只有这里的阁。
(107)灵通――巧妙。
(108)殊方――指边远偏僻的地方。
(109)神构――精妙的建筑。
(110)道人――修行的人。
(111)云磴――高入云中的石级(指通向修行人的山居的道路)。
(112)乳房――钟乳石所结成的的天然房屋(指深山中修行人的住处)。扃(jiǒng)――锁,关闭。
(113)凭憩(qì)――借此休息。
(114)携囊――带上行李。
(115)骈启――并排地张开着。
(116)赭(zhě)黄――天然的褐铁矿,可以用作黄色颜料。
(117)有水中贮――其中贮藏着水。
(118)旁汇窦――排泄水的小洞。
(119)神瀵(fèn)――源出《列子•汤问篇》:“禹之治水土地,迷而失途,谬之(至)一国。……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关若XI,顶有口,状若员(圆)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这里借用来形容水池的奇妙。瀵,山顶的泉。
(120)所酌――所饮的水。
(121)迥(jiǒng)――远。
(122)穷――彻底探查。
(123)啜(chuò)酒――喝点酒。
(124)F(é)――同“讹”字,谬误。
(125)“明光六厂”――阿幸、南香甸、灰窑、雅鸟、明光,合称为“明光六厂”;是著名的银矿区。
(126)U――同“砖”字。
(127)鼓炼――用鼓风来炼矿。
(128)居庐最盛――住家最多。[1]
蝴蝶泉:(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淑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
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自幼喜欢读古今史籍、舆地志和山海图
等书,从21岁起开始漫游各地,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实地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等。他逝世后,由友人将部分日记遗稿,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一书。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有重要价值。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学者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此书也是优美的游记散文集。文章从容自如地记述沿途的所见所感,笔法朴实,不事雕琢,情景真切,语言自然。[2]
原文: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博水又东南经谷梁亭南,又东经阳城县,散为泽渚①。渚水潴(zhū)②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③,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O(guàn)童④,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⑤,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⑥也。
①渚:水中小块陆地。
②潴(zhū):积聚。
③匪直蒲笋是丰:不只蒲笋之类的水草十分丰盛。
④娈婉O(guàn)童:天真活泼的孩童。娈:美好。
⑤折芰:采菱。
⑥阳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的东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
博水又向东流,经过谷梁亭的南面,再向东流经过阳城县后,就散作一片湖泊。方圆有数里之大,不止生长芦苇,更盛产菱藕。等到成熟,不论妇女、老年人还是儿童,都架着小舟到湖中去采菱。这时有人大声唱阳春之曲,湖水碧绿为人喜爱。采菱的人都不知道疲倦,歌谣在水上飘荡。作者在路过时曾见到这个景象。这就是阳城淀呀。
郦道元,人名,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中文名:郦道元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省涿州市&出生日期:约470年逝世日期:527年代表作品:《水经注》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水经》是汉代知名学者桑钦的著作,桑钦是著名地理学家,《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万历 十七年(1589)礼部会试第一,殿试成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0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他的诗文创作无人云亦云之作,多是有感而发、率真自然之作。代表作有《戒坛山一》、《上方山》、《小西天一》等,但他的创作如袁宏道一样存在这内容贫乏的缺点,这也是由他的创作思想导致的。
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书斋取名为“白苏斋”。明万历年间,王世贞、李攀龙代表的拟古文风仍有较大影响,袁宗道极力反对,与其弟袁宏道、袁中道志同道合,人称公安派。他认为文章要旨在于辞达。古文遗达,学古应学其达,“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而文章欲辞达,须先有“理”(思想学问),“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如先秦及汉唐宋诸名家,“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以上均见《论文》)。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的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答友人》等,都情运笔端,真切感人。论说文如《读大学》、《读论语》中某些章节,浅显通达,警辟有味。但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
在袁氏三兄弟中,对“公安派”文学理论的形成,各自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反复的理论斗争中,三袁组成了一个有序的梯队。最先反对复古的先锋当数袁宗道。正如文学评论价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品》中所说:“公安一派”实自伯修(袁宗道字)发之。”袁宗道很早就推崇白居易和苏轼,他把自己的书斋就命名为“白苏”,其义就是提倡通俗的、接近口语的文字,做到作品明白易懂。
袁宗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弟宏道、中道时号三袁,宏道实为公安派领袖。他的一套系统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其目标是去伪存真,抒写性灵。他认为,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他推崇民间的通俗文学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各类随笔200余篇。作品真切感人,语言浅显,无斧凿之迹。作有各体诗歌1700余首,成就不如散文。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袁宗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袁宗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像三袁这样的一母所生三兄弟能同时期跃登大雅之林,又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及性情、气质方面高度的和谐一致,并且能够互相配合实现文学革新的目标,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但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个奇迹。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①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② 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③ 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④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⑤及两弟⑥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⑦也。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有灵岩山,山下玛瑙涧产五色文石,价格不菲。
②净练:洁白之绢,比喻江水。
③小李将军:李昭道,画家。
④簏:小篓子,用于放置笔墨纸砚等。
⑤诸舅:指龚仲敏、龚仲庆等。
⑥两弟:指袁宏道、袁中道。
⑦外大父方伯公: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字容卿,号春所,官至河南布政使(本文称方伯,是沿用旧名)。退休后与诸子孙唱和,指为南平(诗社名)社长。
8.戟手:打招呼
9.可:大约
10.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11.尝:曾经
13.玄:黑中带红
14.地:质地
15.殊:非常
16.跋: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
17.衰飒:衰老
18:。虽:即使
我家住在江边。江中心被水流冲出一个石洲,长度大约有五六里,遍洲都是五彩的石子.有的像玉一样洁白,有的像玛瑙一样红里透黄,晶莹剔透,如同现在珍贵的六合石子千文钱一枚的那种彩色石子,数都数不清。
我多次和朋友乘船登上那个石洲(去游玩),洲的周边是清澈如练的江水,洲上面开满了鲜花,我们依次坐在洲上,仿佛置身于仙岛之中。我曾经捡拾几枚像颗鸟蛋,中间有黑、黄两种颜色的石子;一枚像块圭玉,纯青色,有几道红色斑纹,宛若秋天的晚霞;还有一枚,黑色质地上布满金色的花纹,大概像小李将军李昭道笔下的山水人物画。苏东坡在他的《怪石供》一文中有过记载,(我)觉得这些石子很一般。(我就把它们)放在篓子里好几天,不知道哪个人拿走了,(这)大概是东西容易得到就不重视吧。
有一天,我一同几位舅舅和两个弟弟到洲上去游玩,忽然有一条小船飞速驶来,一老人家用手指点着,到了洲边才看清是外祖父方伯公。(他)登上石洲后大笑着说:“你们瞒着我跑到这里来快活!”登上石洲,他就在洲上打了几套拳,来表示他勇武不减当年。大家看了都大笑起来,很是高兴。到了深夜我们才回家。第二天,他送过来《游锦石洲》诗歌一首,用蝇头小楷在诗的后面写道:“我已老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如果能给我修改一下,即使一个字不保留都可以。”
唉!这次回家去,想再次看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已经做不到了!
相关题目:
二、文言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①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及两弟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②也。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锦石滩》)
注释: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②外大父方伯公: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
1.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可五六里 可:大约。
B.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 类:种类。
C.殊觉平常 殊:尤其。
D. 亦易得不重之耳 重:珍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写锦石滩的迷人之处,也交代了下文作者与朋友屡次登临的原因。
B.第二段中作者把锦石滩比喻为瑶池仙岛,说它周围江水澄澈,如白练萦绕,滩上花团锦簇,可以留得文人雅士在此相聚闲游。
C.作者因没有邀请外祖父一同去游锦石滩而遭到怪怨,但外祖父随后登滩共游时的情形仍给他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D.作者游锦石滩如同渔人探访桃花源,都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恨。
&&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①,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①,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①另有版本为:“彼必不能常给我鱼”原文
1、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公仪休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2、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问他:“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仪休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为自己,还不如自己为自己。
公仪休:人名,复姓公仪,名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1]
相鲁:做鲁国宰相
下人:迁就别人。
色:脸色,神色
枉:违法曲断
恃人:依赖别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这则寓言意在称赞公仪休为官廉洁不徇私受贿。至于他说的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只是一个形象直白的比方,让其弟子易懂罢了。
这篇文章让我们明白要自立,不能有依赖他人的心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阜新市教育局&&&&&&&&网站维护:阜新市电化教育馆网络部
通讯地址: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 技术支持:博大软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