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 越努力越幸运出自哪里里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
  转载自现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刚从《内经》挖掘出来的,供赏析。此书的亮点,是以《内经》为主要依据,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了。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经络”究竟是什么、“经络”的起源、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从无到有的过程、“经络”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与□穴的关系、经络学说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被埋没的原因、以及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主要概念等,都以《内经》和古典文献为依据,没掺杂一己私见,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据考证,这些内容曾是经络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了数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经络学说必须充实这些内容,才能完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此书的重要意义,是为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纠正错误,提供了历史依据。并且,为中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打开了突破口,提供了历史性的学术资源。国医所兴,其来久远!传昔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参天应人,本命穷变,奠基功宏,绵惠庶黎。然历经沧桑,衍化千稔,尤迄近代以来,其学嬗变,其“经络”之学,真谛日湮,全貌难窥。有鉴于此,河北许进京先生,立志于挽颓,弃仕而研道,爬梳历代书典,吸纳考古新知,撰就《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之著。寻根觅节,复“经络”之古貌,正本穷源,原“经络”之本义。赐稿于余,并索以序。山野无名,市井老卒,承蒙厚爱,受宠若惊。惶惶之余,定心捧读,如晤昔贤,犹见古道。慨叹燕赵多高士也!钦佩之余,不敢拂美,惴惴拙笔以为陋序。第一部分,总论一,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逐渐埋没了二,哪些文献仍可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三,《内经》怎么说的四,《难经》怎么说的五,“经络”是怎么起源的六,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七,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是怎么埋没的八,《内经》是怎样告诫后人的九,因有原始记载,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迟早会被挖掘出来第二部分,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一,脉和经二,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三,六合和八肱四,隧、经隧、气脉五,根和结*六,经络的终始七,经络的起止八,经络九,经脉和络脉十,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一,十二经十二,奇经八脉十三,十五络十四,十四经别和十四别络十五,浮络和孙络十六,经筋和皮部十七,正经十八,血脉十九,经络的归属二十,六经二十一,经气二十二,经水二十三,经穴和经外穴二十四,药物归经二十五,六经证二十六,经络的分布二十七,经络的开合二十八,经络的循行方式二十九,经络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的方式三十,经络的散系布三十一,经络的交会合三十二,离合出入三十三,经络和脏腑的联系三十四,经络之海三十五,经脉之海三十六,标本三十七,四街三十八,气海三十九,经络现象四十,经络感传现象第三部分,参考资料摘录一,古文献对经络的记载二,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相关研究三,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第四部分,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一,十二经二,奇经八脉三,十二经别四,十四络脉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七,经络循行和分布的主要规律八,各经联系的主要部位、脏腑器官和□穴九,各“经”在人体主要部位和脏腑器官的分布概况十,《内经》和《难经》对各“经”所“主”病症的记载十一,十二经之筋的病症第五部分,经络的作用一,经络的概括作用二,经络的联系作用三,经络的演绎作用四,经络的临床作用第一部分,总论一,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逐渐埋没了:【1】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是“经络”。但是,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解释不清,说不清“经络”是什么,说不清“经络”是怎么产生的。因此,经络学说现代理论的内容,已经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埋没了,没能体现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理由单,必须说清“经络”是什么,必须把“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解释清楚,才能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体现出来。试想,如果连“经络”是什么都说不清,怎么体现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呢?再如,在中医学的各学说中,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关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是什么关系?“经络”与人体各脏、各腑、各部位和各组织器官为什么都有联系?其联系之广,可谓无处不到,但在人的身体上为什么找不到“经络”?临床各科为什么没有“经络”本身的疾病?并且,在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中,人的头颈、四肢、躯干、脏腑、五官、皮、肉、筋、骨、脉、□穴、症状、证候、以及药物和古代的河流、十二月、十二节、十二气、十二时、星宿、方位为什么都可归“经”?为什么都与“经”有密切关系?这些问题,近代医书几乎都没解释清楚。显然,这是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埋没了。因此,对“经络”的研究,必须先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否则,对“经络”的研究若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相差太远,肯定不会有成功的研究结果。近百年来,对“经络”的研究一直没攻破,根本原因,就是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被埋没了。特别是用科技手段对“经络”的研究,通过解剖或显微技术在人体上寻找“经络”的形态,已经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相差太远。【2】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是近代逐渐埋没的,所以,中医学在近代的发展很不顺利,已经歪曲了“经络”的作用,甚至酿成了方向性错误。比如,古代医家是在“气脉”和“血脉”的基础上创建了“经”和“络”,主要以“气脉”为基础,是用“经络”对“气脉”、“血脉”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进行系统研究,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研究天地自然和人体生命的规律,是以经络学说为方法论指导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开辟诊疗方法,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但是,中医学在近代以来却把“经络”当成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进行研究,其结果必然是,在人的身体上根本找不到“经络”,找不到“经络”本身的任何物质基础。在临床上,既没有“经络”生长发育的具体特征,也没有“经络”本身的疾病。显然,中医学在近代已经把“经络”搞错了,没有充分发挥“经络”的实际作用,这显然是严重的方向性错误中医学在古代和近代的发展状况表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被埋没后,“经络”的作用明显减弱了,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比如,在春秋战国乃至隋唐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很快,成就辉煌,经络学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医学各学说的基础理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但是,在近代,中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慢,逐渐落后,很不景气,“经络”成了难以攻克的科研课题。比如,对“经络”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数以万计,举不胜举。但是,对“经络”的认识仍未统一。其原因,就是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埋没了。因此,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来,恢复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对中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现存于世的古文献资料表明,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并不是从古至今谁都不知道“经络”是什么,而是“经络”的起源和形成已历史久远,古文献资料少,太难理解。受此影响,到近代,虽然把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了,却没把《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整理出来。因此,近代医书说不清“经络”究竟是什么,逐渐埋没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但是,在《内经》中,仍有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未被翻译成通俗语言。中医学的历史非常悠久,曾经有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春秋战国乃至隋唐时期,古代医家不仅知道“经络”是什么,并能充实、修改、调整“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不断丰富经络学说的内容,逐渐完善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内经》和古文献资料的记载,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内经》有明确的记载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再如,《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等,对“经络”的循行路线都有记载,并有充实、修改和调整。《伤寒杂病论》虽没修改“经络”的循行路线,但把十二经简化为六经,开创了六经辨证。这都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甚至,在宋代、元代、清代,仍有少数著名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通过考证宋元时期和清代的医学著述,可以证实这一点。比如《十四经发挥》,是元代滑伯仁的著述,对“经络”的循行路经和归经的□穴,都有充实、修改和调整。假如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对“经络”的循行路经和归经的□穴,怎能修改和调整呢?经络学说的历史和经络学说的学术成就表明,经络学说的创建者、以及对经络学说有创新、有充实、有修改或调整的古代医家、撰著中医经典文献的古代医家、乃至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为中医学开创诊疗方法的古代医家,一定知道“经络”是什么。否则,若从古至今谁也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决不会有“经络”这个概念,更不会有“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经络学说的理论体系。但是,经络学说传承到近代和现代以来,确实已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并且,对“经络”的解释越来越多,足有二十多种。比如,有的说“经络”是有形的、有的说是无形的;有的说“经络”是“管道”、有的说“经络”是“间隙”;有的说是“气”、有的说是“能量”、有的说是“体液”、有的说是“神经”、有的说是“血管”、有的说是“结缔组织”;甚至说是“电”、“波”、“场”、“离子”、“信息传导通路”等等,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这种状况足以表明,确实已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埋没了。不然的话,对“经络”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应该只有一种最准确的解释,怎么会有二十多种解释呢。【4】在现存于世的古文献资料中,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最早是《内经》传下来的。《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有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并能说明“经络”从无到有的过程,见于《灵枢·经脉篇》、《灵枢·经别篇》、《灵枢·根结篇》和《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内经》原书早已散佚,《素问》流传较广,《灵枢》流传不广。并且,北宋以前,《灵枢》一度丢失,几近绝迹,仅存一孤本失落于朝鲜。北宋元佑八年,《灵枢》唯一的孤本失而复得。南宋时重新刊行。受此影响,在南宋之前,《灵枢》原文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因流传不广和丢失,保存的不完整,已罕为人知。南宋以后,《灵枢》虽重新刊行了,但是,《灵枢》是战国时期编撰的文献,词古文简,寓意太深,很难理解。受此影响,后人对《灵枢》的注释,没把原文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翻译出来,埋没了最基本的内容。比如,《灵枢》对“经脉之始生”的记载、对“六律建阴阳诸经”的记载、以及对“根结”的记载,这都是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是经络学说最基本的问题,后人却没解释清楚。所以,到近代,一般认为,《内经》也没说清“经络”是什么。因此,经络学说从近代以来,掺杂了猜测、推论、假设、臆造或曲解误说,逐渐埋没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其实,现存各种版本的《灵枢》,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是有解释的。并且,根据《灵枢》的解释,既能说明“经络”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能说明“经络”是什么。比如,《灵枢》对“经脉之始生”确实有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原文记载的是雷公提出“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作了回答。这是《内经》成书时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古代医家对“经脉之始生”的原始记载,只要把原文理解透,足以说明,“经络”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而成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人出生时,已发育成的脏腑和组织结构,各有各的解剖位置,各有各的形态,没有“经络”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关于“经络”的产生,《灵枢·经别篇》已经说明,“阴阳诸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是按“六律”创建的,即“六律建阴阳诸经”。“建阴阳诸经”的过程,是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是“经络”起源的过程。《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的记载也可证实,经络系统最初的框架,是十二经的“根”和“结”,确实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所谓“根”,是“经”的起点,“结”是“经”的另一端。“根”和“结”之间,是十二经最早的直行主干。在“根”和“结”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多次充实、修改和调整,逐渐形成了复杂体系。此外,《难经》可以说明,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等古文献,不仅能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从无到有的过程,还能体现经络学说逐渐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历史,根据这些文献的记载和《内经》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仍可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来。【5】根据史学研究,在中国历史上,“阴阳”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夏朝《连山》一书始有“阴阳”的萌芽。此前,由于“阴阳”的基本概念尚不明确,所以,早期的医学领域,没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没有经络学说中医学从春秋初期逐渐引用“阴阳”的概念。战国时期,《内经》问世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已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可以证明,经络学说是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对经络学说的记载,最能说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其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对“经络”的记载尚不完整,《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已经达到了比较系统的程度史学研究表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家从哲学领域引进到中医学领域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原属古代哲学领域的方法论学说。阴阳学说以“阴”和“阳”为论理工具,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论理工具。所以,在中医学领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哲学方法论,“阴阳”和“五行”属于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引进到医学领域以后,阴阳五行学说才成了中医学的组成部分。经络学说不是引进的,而是古代医家在春秋战国期间独创的,以哲学领域的“三阴三阳”和医学领域的“气脉”为主要基础,充实了人体主要部位和主要结构的阴阳属性、脏腑组织器官的位置和生理病理、□穴、以及天体运行规律等很多内容,是多学科互相交叉,逐渐形成了系统方法论学说,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经”和“络”,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的论理工具。所以,在中医学领域,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关系,是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的关系。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以后,在“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开创了经络学说。因此,春秋战国期间,中医学有了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也就有了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这是更加完整的方法论体系。由这个方法论体系逐渐完整的过程可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引进了阴阳五行学说以后创建的。《内经》和《难经》的记载表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不是同时产生的,古代医家是先创建了十二经,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了奇经八脉。按古代律历之数,十二经是“六律”的形式,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是“八肱”的形式,即“四隅”和“四方”。“三阴三阳”为“六合”。“四隅”和“四方”为“八肱”。在古代,地理学领域的“六合”和“八肱”,代表整个宇宙。医学领域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代表整个宇宙和整个人体。所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合起来,相辅相成,是个完整体系。“整体观念”的世界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医家对“气脉”和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系统认识,为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奠定了基础。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合起来,是“六合”和“八肱”的形式,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和有序性。既能体现“整体观念”的世界观,又能体现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原理和系统方法,还能把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位置、阴阳属性、生理病理特点、互相联系、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等体现出来。比较而言,这比阴阳五行学说更能解决医学领域的具体问题。比如,十二经以手六经象天,足六经象地,奇经八脉代表八方,把人的气脉、血脉、筋骨、肌表、各脏、各腑、各器官,都规范了阴阳属性,联成整体,可以体现人与天地四时、星宿、方位、十二月、十二时、十二节、十二气、十二经水等多方面的对应关系,可以体现人体各脏、各腑、各部位、各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位置、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很多方面。所以,中医学阐释人与天地相应、阐释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气血运行、津液输布、病邪传变、疾病的轻重和性质、乃至理论创新、开创诊疗方法、确立“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阐释□穴和药物的治疗作用,都是用“经”和“络”。显然,“经”和“络”在中医学各个领域的实际作用,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以上说明,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独创的,“经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概括整个人体和整个宇宙的复杂体系。但是,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并没充分体现出来,其原因,就是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已逐渐埋没了。【6】在古代,中医学把人体和天地自然看成统一整体,把人体和天地自然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以“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以“经”和“络”为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对铸就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中医学在春秋、战国、秦汉、乃至隋唐时期迅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在科技水平较低和解剖学手段相对落后的历史条件下迅速形成系统理论,不断开创诊疗方法,确立“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临床各科取得显著疗效,主要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但是,经络学说形成后,在传承过程中,受文献资料曾经丢失、文字和语法不断变化、语言隔阂、以及《灵枢》原文对“经络”的解释太难理解等多方面影响,到了近代,逐渐埋没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已说不清“经络”是什么,甚至,已经歪曲了“经络”的作用。比如,古代医家对人体进行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以经脉为纪”,是把人的脏腑、器官、头颈、胸腹、躯干、四肢、气脉、血脉、体表、□穴、病证分别归属各“经”,并与天体运行、河流分布、五运六气、一年四时、十二月、十二节、十二气、十二辰、方位、空间等建立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和诊疗方法创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是,近代以来,已经把“经络”说成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误认为人的身体上长著“经络”,把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误认为是人身体上的一种组织或一种结构,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若不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必然会有错误。对“经络”的研究,必然陷入误区。【7】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引自《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第三章经络系统简表)这种说法,已经把经络系统的组成搞错了。例如,最明显的错误是:经脉系统不应该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系统不应该包括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因为,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根本不是经脉,而是筋和肌表。并且,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不是“经”的分支,不属于络脉系统的一部分,而是属于血脉系统,其实质是血脉的分支,即血管。对此,《内经》和《难经》都是有解释的。根据《内经》和《难经》对“经络”的解释,所谓“经络系统”,只包括“经”和“络”,除此之外,不含别的。虽然“经”和“络”可以称之为“经脉”和“络脉”,但是,“经脉”是指“经”,“络脉”是指“络”,“经”和“络”合称“经络”。“经”和“络”的区别是:“经”是直行主干,“络”是“经”的分支。“经”和“络”构成经络系统。因此,所谓“经脉系统”,专指经络系统的直行主干,只包括三部分,一是十二经的主干,二是十二经别,三是奇经八脉的主干,除此之外,在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构成的经络系统中,凡不是直行主干者,都不是“经”,都不能称之为“经脉”。因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根本不是经络系统的直行主干,所以不能称“经”,不属于“经脉”的范畴。经络系统是古代医家独创的体系,既不是血脉,也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三阴三阳”、气脉、□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脏腑组织器官的位置和生理病理、气血运行规律、天体运行规律等各方面密切结合的复杂体系。以《内经》的原始记载为依据,进一步考证可知,十二经筋的实质,是全身诸筋。十二经筋和十二经的关系,是把全身诸筋分别归属十二经。十二经筋的实际内容,是按十二经的分布把全身诸筋划分成了十二部分,故称十二经筋。因此,《内经》记载的十二经筋,其循行路线和十二经的循行路线只是大致相同,但不完全相同。《内经》对十二皮部的记载表明,二皮部的实质,是全身的肌表。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的关系,是把全身的肌表分别归属十二经。十二皮部的实际内容,是按十二经的分布把全身的肌表划分成了十二部分,故称十二皮部。因此,《内经》记载的十二皮部,不是线状分布,而是条状或片状分布,合起来恰是全身的肌表。由此说明,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确实不是“经”,都不属于“经脉”的范畴。既然不是“经”,就不能算是经脉系统的一部分。所以,经脉系统不应该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在《内经》中,《灵枢·经脉篇》记载著十二经的分布,《灵枢·经筋篇》记载著十二经筋的分布,以此为依据,可以充分说明,十二经筋决不是经络系统的直行主干,所以不是“经”,不属于“经脉”的范畴。《素问·皮部论篇》记载著“十二皮部”的划分方法,以此为依据,可以充分说明,十二皮部也不是经络系统的直行主干,所以也不是“经”,也不属于“经脉”的范畴。比如,《素问·皮部论篇》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并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所谓“其所生病各异”,是说皮、脉、筋、骨各有各的疾病。所谓“别其分部”,是分别划分人的皮、脉、筋、骨。所谓“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是说皮部的划分以“经”为纪。“脉有经纪”也是这个意思,是说血脉的划分以“经”为纪。所谓“以经脉为纪”,是按“经”的分布把皮、脉、筋、骨归属各“经”。因此,皮、脉、筋、骨都不是“经”,而是以“经”为纲纪把皮、脉、筋、骨划分为各“经”。由此可知,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确实不是“经”,不是经脉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是筋和肌表。再如,《内经》和《难经》记载的“络脉系统”,专指“络”,都是“经”的分支,只包括两部分,一是十二经的分支,二是奇经八脉的分支。十二经的分支是二十一个,奇经八脉只有任脉和督脉各一个分支,其余诸经没分支。按左右两侧合起来计算,十二经的分支共四十二个,再加任脉和督脉各一个分支,总计四十四个分支。其中,不包括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这是因为,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既不是十二经的分支,也不是奇经八脉的分支,而是血脉的分支。并且,《内经》、《难经》和古文献对“经络”的记载都可证明,经络系统只是“经”有分支,“经”的分支是“络”,“络”不再分支。“络”共两种,一种是“经”和“经”之间互相联系的“络”,另一种是“经”和脏腑组织器官互相联系的“络”。其中,“经”和“经”之间互相联系的“络”都有固定名称,总共二十六个,即十二经的二十四个“络”再加任脉和督脉的各一个“络”。“经”和脏腑组织器官互相联系的“络”尚未命名,共十八个。因此,络脉系统只有四十四个“络”,除此之外,不含别的。(详见《灵枢·经脉篇》、《灵枢·经别篇》和《难经》第二十八难)。《内经》对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另有解释,可以充分说明,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都不是“经”的分支,而是血脉。比如,《灵枢·经脉篇》的记载表明,脾之大络和十四别络不同,“脾之大络”有“罗络之血”的特征,并有“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但“十四别络”都没这些特征。《灵枢·经脉篇》还特别指出:“络脉异所别也”,由这六个字的出处可知,这里所说的“络脉”,专指脾之大络。这里所说的“别”,指十四经之别,即“十四别络”。如: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以上是“十四别络”和“脾之大络”的名称。《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所谓“凡此十五”,是十四经别和脾之大络的合称。所谓“络者”,专指脾之大络。由此可以看出,凡《灵枢》原文称“别”者,都是“经”的分支。但是,《灵枢》原文对“脾之大络”没称“别”,故“脾之大络”不是“经”的分支。很明显,所谓“别”,是“经”的分支,即“络”。十二经和任督二脉合起来,共十四个“经”有“别”,即十四个“经”有分支,故称“十四别络”。其中,“脾之大络”既不是十二经之“别”,也不是任督二脉之“别”。所以,《灵枢·经脉篇》又明确指出:“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由此可知,“络脉异所别也”六个字中的“络脉”,在此专指脾之大络。这是说明,“脾之大络”不同于十四经之“别”。“脾之大络”有“罗络之血”和“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十四经之别”没这种特征,故曰“络脉异所别”。因此,《内经》的原始记载可以证明,“脾之大络”不是“经”的分支,不是经络系统的“络”,而是血脉。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脾之大络”,确有“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其实质,确实是血脉。所谓“见”,既可以说是显现,也可以说是能够看得见,多见于实证。所谓“下”,是血脉下陷,多属虚证。所以,《灵枢·经脉篇》对“脾之大络”的解释和临床实际情况都可证明,“脾之大络”的实质确实是血脉,不是“经”的分支,但十四别络是“经”的分支。对经络系统进行研究,必须弄清哪是“经”,哪是“络”,一定要把“经络”和“血脉”区别开。否则,很容易把“经络”和“血脉”混淆。比如,在古文献中,经络系统的“经”,有时称“经”,有时称“脉”,有时称“经脉”,有时称“其直者”,但其实质都是“经”,“经”都有固定名称。经络系统的“络”,有时称“络”,有时称“别”,有时称“络脉”,有时称“其支者”,但其实质都是“络”,“络”不是都有名称,而是一部分有名称,一部分没名称,但“络”都是“经”的分支。再如,“大而在里”的血脉,有时称“经脉”,但不是“经”。比较表浅的血脉,有时称“络脉”,但不是“络”。最小的毛细血管,有时称孙脉或毛脉,或称孙络、浮络,但不是“络”的分支,而是古代医家对毛细血管的通称。因此,阅读古文献时,必须把“经络”和“血脉”分辨清楚,决不能混淆。凡是血脉,无论大小深浅,都不是“经”,也不是“络”。凡是“经络”,都有明确的起止、分布和循行路线,无论是否冠以“脉”字,都不是血脉。经络学说现代理论把孙络、浮络和脾之大络都说成络脉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是没把“经络”和血脉区别开,而是把血脉和“络”混在一起了。《灵枢·小针解》说:“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所谓“经络各有所主”,是说各“经”都有所“主”的“皮肉筋脉”。由此可以看出,“经络”和“皮肉筋脉”的关系,是把“皮肉筋脉”分别归属各“经”。这更说明,“经络”和“皮肉筋脉”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作用,决不能混淆。以上说明,在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中,把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说成经脉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错误的。把孙络、浮络和脾之大络说成络脉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错误的。另外,有的学者认为,“经络”的实质即是血脉。还有的认为,“经络”的实质是神经或结缔组织。这些说法,都把经络系统的组成搞错了。因此,若按经络学说现代理论所说的经络系统对“经络”进行研究,必然会走弯路。如果先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对“经络”的研究就不会走弯路了。【8】众所周知,经络学说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已经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各个领域。如果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弄不清“经络”和脏腑、肌表、血脉、筋、骨、□穴的关系,中医学各学科的科研、创新、发展和提高,都将面临难以攻克的障碍。因此,中医学的各个学科都需要弄清经络学说的真面目。【9】当前,中医学已面临逐渐衰落的严峻形势,在这关键时刻弄清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明确“经络”是什么,再挖掘出经络学说被埋没的传统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各学科的科学研究、创新、发展和提高,都将注入新活力,出现新转折,一定可以迅速扭转逐渐衰落的局面。二,哪些文献仍可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1】由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在近代已逐渐埋没了,所以,近代医书大部分说不清“经络”是什么。特别是中医学的新编教材,几乎都把“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解释错了,甚至把经络系统的组成也搞错了。但是,《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记载没错误。因此,根据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仍可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来【2】在中医学的古文献中,《内经》最具经典性。从战国时期到现在,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内经》传下来的。因此,《内经》最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内经》对“经脉之始生”确实有解释,确有“六律建阴阳诸经”的记载,还记载了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时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说明“经络”的起源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所以,根据《内经》的记载,可以弄清“经络”是怎么产生的?可以弄清“经络”是什么?可以弄清“经络”是干什么用的?可以弄清哪是“经”?哪是“络”?在此基础上,能够如实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3】《难经》成书比《内经》稍晚,是仅次于《内经》的经典文献。《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记载,比《内经》更详细,弥补了《内经》的缺陷和不足。在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中,《内经》对“十二经”的记载和《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记载,是经络学说最经典性的文献。因此,《难经》也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4】《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开创的六经辨证,是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医学的典范。所以,《伤寒杂病论》可以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伤寒杂病论》开创六经辨证时,把十二经简化为六经,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经络”是什么。【5】《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内经》和《针灸甲乙经》对□穴的记载,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每一“经”都有□穴。但是,到了元代,《十四经发挥》对□穴的归经作了修改和调整,把□穴归了十四经,而不再是每一“经”都有□穴。所以,《针灸甲乙经》和《十四经发挥》可以从针灸学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根据“经络”和“□穴”的关系,也能说明“经络”是什么。另外,在针灸学的历史上,《针灸逢源》最后一次调整□穴的归经,可为佐证。【6】四川绵阳永兴镇出土的《人体经脉漆雕》,记载了十条经脉,缺两经。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缺一经。战国时期《内经》问世时,记载了完整的十二经,但奇经八脉尚不完整。《难经》比《内经》稍晚,则记载了完整的奇经八脉。并且,《难经》第二十五难还记载了经络系统补充手厥阴心包经的情况。所以,若把《内经》、《难经》和这些出土文献互相对照,可以从经络系统逐渐充实和逐渐完善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7】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最早的经络专书是《明堂孔穴》,已佚。其内容,散见于《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还有经络穴位图,古称“明堂孔穴图”,也称“明堂图”。晋代《抱朴子》曾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唐代甑权曾进行修订。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还加以引用,说:“归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甑撰为定云。……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作之”。随后,王焘撰《外台秘要》,又改绘成“十二人图”,将“督脉”并入“足太阳经”,“任脉”并入“ 足少阴经”。但是,这些图都没传下来。所以,迄今为止,《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经典文献,仍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关键性文献。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史,也可说明一个问题,在经络学说的传承过程中,“经络”的循行路线以及□穴的归经,曾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调整,并有传写错误。《十四经发挥》对□穴归经的调整也说明这一点。由此可以佐证,“经络”决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否则,假如“经络”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决不能删除,决不能修改和调整,更不能兼并。《千金要方》所说“指南”二字,显然是说“经络”有指导作用。【8】从《内经》以后,自战国秦汉以来,历代中医文献都有经络学说专用的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据初步统计,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约五十多个。若以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为依据,逐一弄清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名词术语的词义,最能在各个方面或具体细节上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反映出来。比如,弄清“经”、“络”、“脉”、“经脉”、“络脉”、“六经”、“十二经”、“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奇经八脉”、“经别”、“别络”、“浮络”、“孙络”、“根结”、“起止”、“终始”、“标本”、“气街”、“四海”、“属络”、“经水”、“经气”、“经隧”、“经穴”、“经筋”、“皮部”、“经病”、“经证”、“开合枢”、“离合出入”、以及“经脉之海”、“经络之海”等名词术语的词义和基本概念的内涵,最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这些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无一例外都能说明,“经络”最初不是在人体内生成的,“经络”本身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的。【9】最近出版的《发现经络》,根据《内经》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明确提出“经络”是古代医家在春秋战国期间为中医学创建的论理工具,进一步明确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经络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各学说的相互关系,可参考。三,《内经》怎么说的【1】《内经》原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其中,对经络学说的记载,不是集中在一起的,而是零散见于多个篇章。经络学说的内容,主要在《灵枢》部分,《素问》有所补充。因此,《灵枢》和《素问》都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2】《灵枢·经脉篇》说:“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剌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为,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段经文讨论的问题,是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对“经络”的研究不能不首先弄清这个问题。中医学在近代说不清“经络”是什么,主要是没把这段经文理解透,埋没了这段经文的精髓内涵。因此,对这段经文,必须深刻理解。这段经文的文字虽不多,寓意却很深。根据文意可以看出,这段经文所说的“经脉”,不单指经络系统的“经”,而是指整个经络系统。因为,所谓“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并不单是“经”的作用,而是整个经络系统的作用。在这段经文中,雷公向黄帝说:“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立刻知道“经脉”最初是怎样产生的。若能知道“经脉”是怎么产生的,当然也就知道“经络”是什么了。因此,根据这段经文,可以弄清“经络”最初是不是在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在此基础上,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若对这段经文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证实,“经络”的分布和循行,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而成的。因为,这段经文表明,人在母腹内没生成“经络”,人出生时也没“经络”。所以,由这段经文可知,《内经》在解释“经脉之始生”时,根本没说“经脉”是人体内生成的。比如:雷公曰:“愿尽闻其道”,译成现代语言是说,想全面了解经络学说。黄帝的回答,是从胚胎发育开始,即:“人生始,先成精”。接下来,黄帝介绍人在母腹内生成的脏腑组织器官,即:脑、骨、髓、筋、脉、肉、血、皮肤、毛发、胃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髓”是骨髓或脊髓,这都是人在母腹内生成的各种组织结构。所谓“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是胎儿出生后不再由胎盘提供营养,开始依赖于“谷入于胃”的后天营养。很明显,黄帝的介绍表明,人在母腹内和人出生时都没“经脉”。于是,雷公才接著又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尽快知道“经脉”是怎样生成的。针对这个问题,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似乎文不对意,似乎答非所问。其实,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破解了这种表达方式,足以说明,人出生时没“经络”。并能说明,“经脉”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论理工具。根据雷公与黄帝的两次问答,可以说明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已说明人在母腹内和人出生时,没有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叫“经脉”。因为,雷公接著又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假如出生时有经脉,雷公就不用再问了。第二个问题:雷公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表面看答非所问,实际是介绍“经脉”的作用。通过“经脉”的作用,来说明“经脉”是什么。这是古汉语的一种固定句式。即:“……者,所以……”。把这种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通译为“……,是用于……的”。所谓“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意思是说:所谓“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不可不知这是介绍“经脉”的作用。根据“经脉”的作用,就应该知道“经脉”是什么了。这是因为,所谓“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是综合性很强的作用,决不是人的脏腑组织器官或某种结构可以具备的作用,而是方法论或论理工具才能具备的作用。在医学领域,除系统理论、方法论、论理工具外,人身体上的任何脏腑、任何组织器官,都不具备”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综合性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通”,应作“通晓”解,不能理解为“通畅”。所谓“不可不通”,是“不可不晓”或“不可不知”的意思。若仔细分析可知,这段经文的表达方式,还有另一种寓意,即:把“经脉”和“血脉”区别开了。意在表明,“经脉”和“血脉”不是同一个的概念,不能相混。因为,黄帝所说“脉为营”的“脉”是“血脉”,不是“经脉”。否则,雷公就不用接著再问了。并且,“血脉”是血管,其作用是“营”,即运行血液。“经脉”代表整个经络系统,其作用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由此可以看出,这段经文所说的“经脉”,根本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其作用,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这种作用,显然是论理工具的作用当然,凭这一段经文把“经络”界定为论理工具,似有牵强之嫌。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经文,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和史实,都可说明,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的身体上创建的,是“论理人形”的工具。按现代语言说,相当于论理工具。在《内经》和古文献中有很多记载都可证实这一点。【3】《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阴阳诸经”,指十二经。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因此,把这段经文和《灵枢·经脉篇》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合起来,就回答了“经络”的来源和出处,能够说明,“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成的,而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创建的。据考证,《灵枢》还有另一种版本,记载的是“六律建阴阳诸经”,在“建阴阳诸经”五个字的前面有“六律”二字,这更说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也就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因为,六律的核心是“三阴三阳”。所谓“六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律制,以“三阴三阳”为核心,可用于多学科。古代的音乐,有十二个音阶,分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也称十二音调,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每一个名称代表一个音阶。从低音算起,排列成奇数的六个音阶为“六阳律”,称“律”;排列成偶数的六个音阶为“六阴律称”“吕”,合称六律六吕,简称六律。“律”和“吕”的发音,一奇一偶,依次相接,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古代医家按六律建十二经,也是阴经和阳经依次相接,阴阳相生,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律书》开篇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索隐》引《释名》说:“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尔雅》还把“律”释为“铨”、“法”等。这些记载表明,《灵枢》说“建阴阳诸经”或“六律建阴阳诸经”是有历史依据的,说明古代医家所建的十二经也是以“六律”为“根本”,是“禀于六律”,是“制事立法”和“物度规则”的一种形式,故可用所建的十二经对气脉、□穴、脏腑、各组织、各器官和各种病证进行系统研究。《灵枢·经别篇》还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是古代的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地理知识。所谓“外合于十二经水”和“内属于五脏六腑”,是说十二经在外与十二条大河相对应,在内则与脏腑相对应。其对应关系,主要根据古代医家对十二经水的“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和脏腑的“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的系统认识。以上两段经文,可以说明以下四个问题:一,脏腑与十二经的来源和出处不同。人的脏腑是在母腹内发育的,出生时就生成了,但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发育成的,不是出生时就有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是按“六律”创建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脏腑和十二经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二,古代医家开创十二经的目的,是落实“人之合于天道”,或“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这是古代医家对人与天地自然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整体观。三,“六律”以“三阴三阳”为核心。在古代,天文、地理、历法、音律、医学等领域,都贯穿着“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等哲学概念,可用于多学科。因此,不能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诸“经”误解为解剖学概念。四,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是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解剖、生理、病理、天文、历法、地理、音律、以及历代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其中,古代医家对“气脉”和气血运行规律的系统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详见第五节)所以,经络学说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哲学和医学密切结合、多学科互相交叉,融为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经络学说的学术成就也能证明,经络学说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文、地理、历法、音律、解剖、生理、病理、养生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创建的,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基础、文化基础和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家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生命智慧。【4】《内经》的记载表明,在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建阴阳诸经”不是虚构的,而是有基础的。如《素问·针解篇》说:“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在这段经文中,明确指出: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这说明,人体和天、地、阴阳、六律都相应。所谓“人阴阳合气应律”,意思是说,人的阴阳和气的运行规律都与六律相应。因此,人体本身具有“建阴阳诸经”的基。再如,《灵枢·邪客篇》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支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员地方,人头员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支。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针解篇》说:“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九窍三百六十五”。这两段经文说明,古代医家认为,人的头、目、九窍、喜怒、声音、四肢、五脏、六腑、寒热、手指、足趾、三百六十节、肩膝、腋、毫毛、牙齿、高骨、肌肉、生育能力、心意、气血运行规律等,都和天地阴阳相应。因此,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十二经,具有非常雄厚的基础。【5】《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可以看出,人的“色脉”具有“通神明”的重要作用,是人体和五行、四时、六合、八风相“合”的重要基础。这段经文说明,人体和六合八风相合,主要是以“色脉”为基础。所谓“色脉”,是“气脉”和“血脉”的合称,故曰色以应日、脉以应天,表明“色”和“脉”是两个概念。所谓六合,指上、下东、西、南、北,或三阴三阳。所谓“八风”,是八方渐远之地。在古代,“八风、八肱、八极”是“九州”外围依次渐远之地。据考证,古代医家对“气脉”和“血脉”的系统认识,以及对天地人的系统认识,为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奠定了基础,六合为创建十二经提供了基本形式,“八风、八肱、八极”为创建奇经八脉提供了基本形式。六合和八肱,概括整个宇宙,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概括整个宇宙和整个人体。(详解参见有关章节)【6】《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地覆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历兑,名曰阴曰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_霈,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这段经文的前一部分,主要说明人和天地阴阳互相对应,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这是中国古代“人与天道相合”或“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也是古代医家把人体和天地自然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想基础。其次是说明人体不仅和“阴阳”互相对应,也和“阴阳之变”互相对应。即“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种认识,为古代医家开创经络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比如,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在手部和足部分别确定各“经”的“根”和“结”,就是人体和“阴阳之变”互相对应的体现。所谓“阴阳之变”,即“阴阳离合”,指“阴阳”的衍化。“阴”衍化为“三阴”,即“少阴、太阴、厥阴”。“阳”衍化为“三阳”,即“少阳、太阳、阳明”。这和“阴阳”只代表两方面有所不同,而是更复杂了一些,代表六个方面,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这六个方面,在阴阳的基础上,有了方位、时空、立体、次序、量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多种内涵,比“阴”和“阳”的内容更丰富,故曰“阴阳之变”。由“阴阳之变”可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是“阴阳”衍化出来的,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古代哲学领域的概念。所以,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根本不是把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叫“经”,而是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叫“经”,即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由此说明,必须从“三阴三阳”入手,才能正确理解十二经。由“阴阳”衍化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六,只能提供六经的名称,六经再与手足相配,则十二经都有了名称。比如,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称足六经。手少阴经、手太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手阳明经,称手六经。合起来则称十二经。因此,手经和足经有同名经,同名经的阴阳属性是相同的。比如: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阴阳属性都是“少阴”;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阴阳属性都是“太阴”;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阴阳属性都是“厥阴”;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阴阳属性都是“太阳”;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阴阳属性都是“阳明”;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阴阳属性都“少阳”。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十二经,实际是六对同名经,是“三阴三阳”的固定形式。并且,“三阴三阳”的阴阳属性决定了十二经的表里关系。比如,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相表里,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相表里。再如,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故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相表里,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手厥阴经与手少阳经相表里,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表里。根据阴阳属性,十二经可分六阴经和六阳经。比如,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阴经、足厥阴经和手厥阴经,合称六阴经。足太阳经和手太阳经、足阳明经和手阳明经、足少阳经和手少阳经,合称六阳经。同名经是六对,阴经和阳经各是六对,都和“六律”相合。所以,《灵枢》说:“六律建阴阳诸经”,说明十二经是按“六律”创建的。《灵枢》明确指出,阴经和阳经“异名同类”,意思是说,各“经”的名称虽不同,但“经”的实质没区别。比如,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虽不同,其实质都是“经”。再如,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经的分布和循行路线虽不同,“经”的实质和阴阳属性没区别。所以,只要弄清其中一“经”是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经络系统是什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所谓上下相会,是手经和足经上下相会。所谓“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说明“阴经”和“阳经”是同类的东西,都是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为“经”,而不是以人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为“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篇》说:“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所谓“足之十二经脉”,是左侧足六经和右侧足六经的合称。同理,左侧手六经和右侧手六经也可合称“手之十二经脉”。这段经文可以说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是以手六经象天,以足六经象地,把人体和天地日月建立对应关系,从而体现“腰以上为天”和“腰以下为地”。这和《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是一致的。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论述了创建足六经的过程,可以证明,主要根据天地阴阳和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比如,“天地覆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再如,“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很明显,前者论述天地阴阳,后者论述人体阴阳。古代医家根据天地阴阳和人体阴阳确定了“至阴”穴之处的阴阳属性。所谓“未出地”,是地下,属阴。所谓“则出地”,是刚露出地面,为阴中之阳。这是“地”的阴阳。在人体上,“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相当于人体刚露出地面的部位,其阴阳属性也是“阴中之阳”,属“太阳”,故命名为足太阳经的起点,即足太阳经的“根”。依此类推,足趾和手指都有一定的阴阳属性,可以分别命名十二经的“根”。在“根”的基础上,按相同的阴阳属性,再在头或胸腹部命名十二经的“结”。“根”和“结”之间,就是十二经最初的直行主干。所以,“根”和“结”是十二经的起源。古代医家创建足六经的过程可以表明,“经”的名称源于哲学领域,是阴阳衍化出来的,不是以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为“经”,而是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为“经”。同理,手六经也是这样创建的。(注:手六经的“根”和“结”,参《灵枢·根结篇》)“根”和“结”的作用,主要是确定“经”的两端,创建各“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直行主干。至于奇经八脉和“经”的分支、以及逐渐复杂的循行路线,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调整、逐渐完善的。所以,出土文献可以证实,“经络”最初很简单,分支很少,但逐渐复杂,分支越来越多。所谓“圣人面南而立”,相当于人体模型。这说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是按“面南而立”的姿势确定人体的阴阳属性。比如,按“面南而立”的姿势,明确了“太冲之地”,就能确定至阴穴的阴阳属性为太阳,并能确定涌泉穴的阴阳属性为少阴。依此类推,足趾各端、手指各端、以及头和胸腹部,都有相应的阴阳属性。《素问·阴阳离合论》最后说:“阴阳_霈,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所谓“阴阳_霈”,是阴经和阳经相互交错的比喻词。所谓“积传为一周”,是各“经”依次相传为一周。所谓“气里”,指人体内部之气。如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营卫气血的运行等。所谓“形表”,指各“经”在体表上的图形。比如,把“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绘成图,即经络在体表上的图形。因体表的经络图形能够反映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所以说“气里形表而为相成”。这说明,“经”的起点和终点、“经”和“经”之间互相交错、依次相传、成为一周、乃至形成经络图形,都是古代医家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按古代的说法,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是为了“有明法,以起度数”,便于对人体和天地自然进行系统研究,在古代,这是“圣人之为道”的方法和手段,古称“法式”。如《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以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短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数,逆顺之常也。”所谓“易用之数”,主要是指“阴阳”和“三阴三阳”。所谓“法式”,是有固定形式的系统方法或法则。三阴三阳就是固定形式。所谓“检押”,是对号入座的意思。比如,至阴穴所在之处的阴阳属性是阴中之阳,属太阳,命名为足太阳经的“根”,这就是对号入座。同理,按这种方法分别命名十二经的“根”和“结”,都是对号入座。按这种方法创建的十二经,人的主要部位和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与“经”的阴阳属性相同,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有了明法,起了度数,以“经”为“纪”,便于对人体和天地自然进行系统研究,故曰“乃可后传也”。由此说明,“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在古代,这是“经”的基本含义和“经”的主要作用。所以,不仅医学领域创建“经”,其他领域也创建“经”。比如,“十二经水”是古代地理学领域创建的。天文学创建了经纬之“经”。【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这段经文,论述了“经”在医学领域的主要作用。这段经文表明,“经络”最初是“论理人形”的工具,古代医家是用“经络”对人体进行研究,而不是把“经络”当成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所谓“上古圣人”,是《内经》对《内经》以前古医家的称谓,泛指医学造诣高者。所谓“论理人形”,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列别脏腑”,是把脏腑按类别排列次序。比如,脏为阴,心肝脾肺肾心包为脏,皆属阴。腑为阳,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为腑,皆属阳。心肺心包在胸膈以上,为阴中之阳。肝脾肾在胸膈以下,为阴中之阴。脏腑和十二经相配,主要是根据脏和腑的阴阳属性,故阴经都配脏,阳经都配腑。所谓“端络经脉”,是对经络和血脉的进行观察和揣摩。血脉的归经,主要根据“经”和血脉的分布。所谓“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是按“六合”或“六律”的理论形式把脏腑和“经”相配,把血脉归“经”,即各从其“经”。这是古代医家用“经络”对脏腑和血脉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列别脏腑”四个字,“列别”是动词,脏腑是名词。“列别”是划分类别或排列次序的意思。脏腑和十二经相配时,阴经配脏,阳经配腑,手三阴经配胸膈以上的脏,足三阴经配胸膈以下的脏,每一“经”配一个脏或一个腑,所以,必须把脏腑划分类别,排列次序。比如,脏皆属阴,都与阴经相配。腑都属阳,都与阳经相配。心、肺、心包三脏,在胸膈以上,都配手阴经。心与手少阴经相配、肺与手太阴经相配、心包与手厥阴经相配。肝、脾、肾三脏,在胸膈以下,都配足阴经。肾与足少阴经相配、脾与足太阴经相配、肝与足厥阴经相配。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是腑,腑都与阳经相配。这样,十二经的每一经就都有了一个脏或一个腑,落实了脏腑和十二经逐一相配。“端络经脉”四个字,“端”是动词,是观察和揣摩的意思。“络、经、脉”三个字是名词。“络”和“经”即“经络”。“脉”是血脉,即血管。所谓“端络经脉”,是对“络、经、脉”分别进行观察和揣摩,依此确定血脉的归“经”或归“络”,这是古代医家对血脉的分类方法,即“大而在里”的血脉归“经”,比较浅表的血脉归“络”,最细小的血脉为“孙络”或“浮络”。这种分类方法见于《灵枢·脉度篇》。另外,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把全身血脉归属各“经”所属的区域,比如,寸口脉在手太阴肺经的区域,归手太阴肺经;趺阳脉在足阳明经的区域,归足阳明经;耳前动脉在手少阳经的区域,归手少阳经。各经皆如此。所谓“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是把□穴和骨属部分归属各“经”,这是用“经络”对□穴和人体骨骼进行研究。“气穴”即“□穴”。“属骨”即骨属部分,指人体骨骼。所谓“分部逆从,各有条理”,是每一“经”为一部而有条理。所谓“四时阴阳,尽有经纪”,说明一年四时的阴阳变化也能以“经”为“纪”。这表明,古代医家对人体和四时阴阳的研究都是用“经”,以经为“纪”。所谓“皆有表里”,是脏腑和十二经都有表里关系。比如,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相表里,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相表里。因肾归足少阴经,膀胱归足太阳经,故肾与膀胱相表里。因心归手少阴经,小肠归手太阳经,故心与小肠相表里。再如,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故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相表里。因脾归足太阴经,胃归足阳明经,故脾与胃相表里。因肺归手太阴经,大肠归手阳明经,故肺与大肠相表里。同理,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表里,手厥阴经与手少阳经相表里。因肝归足厥阴经,胆归足少阳经,故肝与胆相表里。因心包归手厥阴经,三焦归手少阳经,故心包与三焦相表里。由此可以看出,“经”和“经”之间的表里关系,是由阴阳属性决定的。脏和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则是由脏腑的归经决定的。所谓“经纪”,是以“经”为“纪”。这说明,古代医家是用“经络”论理人形,“经络”当初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若用现代语言说,“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历史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学科都有论理工具。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一大特点。比如,阴阳学说以“阴”和“阳”为论理工具;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论理工具;易学八卦以“六爻”为论理工具;奇门遁甲以“天地人三盘”为论理工具;历法以“天干”和“地支”为论理工具;天文学和地理学以“经线”和“纬线”为论理工具;中医学以“经”和“络”为论理工具。这些论理工具,若用现代语言来说,“阴阳”和“金木水火土”,相当于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所以,“阴阳”和“金木水火土”的应用范围最广,适用于多种学科。天干地支、天地人三盘、经线和纬线、爻、经和络,都是具体学科的论理工具,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所以,这些论理工具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只适用于一种学科。若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各有各的论理工具,各有各的作用,是有严格区别的。因此,如果把“经络”误解为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中医学就等于把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埋没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8】《素问·皮部论篇》说:“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者,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终始,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这段经文,涉及古代医家对人体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是对皮、脉、筋、骨进行研究。其中,所谓“脉有经纪”和“皮部以经脉为纪”,说明古代医家对“血脉”的研究和对“皮部”的研究都是以“经”为“纪”。所谓“皮部”,也称“十二皮部”,是把人的肌表分别归属十二经。即少阳皮部、太阳皮部、阳明皮部、少阴皮部、太阴皮部、厥阴皮部等。很明显,这段经文表明,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经”为“纪”,故曰“诸经皆然”。所以,据此可以看出,所谓“经”,根本不是人体上长著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对人体各脏、各腑、各部位和各组织器官进行系统研究的论理工具,是古代医家在人的身体上创建的。【9】《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这段原文,《灵枢·小针解篇》有解释,是最经典的解释。以此为依据,最能说明“经络”和“皮肉筋脉”的关系。如《灵枢·小针解篇》说:“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这两段经文合起来,可以说明,“经络”和“皮肉筋脉”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所谓“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说明“皮肉筋脉”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疾病。所谓“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说明“经络”与“皮肉筋脉”的关系是“所主”的关系,是把“皮肉筋脉”归各“经”所主。因此,根据最经典的文献解释,可以明确的说,在中医学的概念范畴,“经络”和“皮肉筋脉”,根本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所以,对“经络”的研究,必须把“经络”和“皮肉筋脉”区别开,必须弄清“经络”和“皮肉筋脉”的关系。“皮肉筋脉”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组织结构,“经络”是对皮肉筋脉“各有所主”的系统工具或论理工具。古代医家是把“皮肉筋脉”分别归属于各“经”,由各“经”所主,便于研究,故曰“言经络各有所主也”。【10】《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所谓“经之动脉”,是归属于“经”的动脉,不是“经”本身长著动脉,而是各“经”所属的区域分布著动脉。比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区域有寸口脉,即桡动脉。足阳明胃经所属的区域有趺阳脉,即足背胫前动脉。所谓“陇起”,是血管充盈的表现,不是“经”本身“陇起”。古代医家把“大而在里”的血脉分别归属“各”经,故各“经”都有动脉。再如,《难经》也说:“十二经皆有动脉”。这说明,“经”和“动脉”不是同一类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决不能相混。【11】《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相倾,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相倾,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这说明,古代医家非常明白,疾病的发生不是邪气伤害“经”本身,故明确指出:“荣卫之相倾,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但是,在古代也有邪气在“经”的说法,故又提出疑问:“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何如?”。对此,《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有解释,明确指出:“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这说明,古代医家所说的邪气在“络”或在“经”,并不是在“经络”本身,而是在血脉中。比如,若归属于太阳经的血脉感受风寒之邪,就可说是邪在太阳经。显然,不能把古代医家所说的邪气在“经”误解为“经络”本身感受了邪气,而是把“舍于血脉”的邪气称“邪气在经”。这是因为,如果某“经”的血脉感受了邪气,在表述时,往往是说邪气侵犯了某“经”。这与天文学和地理学领域的表述方式是一样的,例如汶川地震,在表述时,可以说东经103.4度、北纬31度发生了地震。因此,应该把表述时的习惯说法和“经”的实质区别开,千万不能因为习惯说法而将“经络”误认为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还说:“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这说明,古代医家所说的“经气”,不是“经络”本身产生的“气”,而是真气。所谓“真气”,按中医传统理论,不是“经络”产生的,而是“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充养全身。如《灵枢·剌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说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虽有“经气”之说,但“经气”是“真气”,不是“经络”产生的。因此,不能把“经气”误解为“经络”本身产生的“气”。因为“经络”是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建的,所以“经络”本身不会产生“气”,“邪气”也不会伤害“经”和“络”本身。在临床上,根本没有“经络”本身的疾病,而是把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归属各“经”。【12】《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所谓“天有宿度”,是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漏水下百刻。古代医家以二十八经对应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所谓“地有经水”,是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分别归属十二经,称十二经水。古代医家以十二经脉对应十二经水,是把血脉分别归属十二经,称十二经或称十二经脉。所谓“人有经脉”,即十二经脉。在古代,“经脉”二字,有时专指十二经,有时是指归属于十二经的血脉。必须说明这一点。所谓“经之动脉”,是专指归属各“经”的动脉血管,不包括静脉。静脉相对稳定,一般没有“陇起”的表现。显然,这段经文是结合天地自然规律阐释血液的运行。这段经文已明确指出,血的运行,是“行于脉中循循然”,而不是以“经”为管道。所以,不能把“经络”本身误解为运行气血的管道,而是各经所属的区域都有气脉和血脉。“气脉”古称“隧”,主行气。血脉主行血。“气脉”和血脉可以分别归属于各“经”。“经”的分布和循行与大气脉基本一致。这在《灵枢·脉度篇》有论述。(详解见本书第五节)在这段经文中,经水、经脉、动脉、经之动脉,各有各的内涵,不能相混。(详解见本书第二节)【13】《灵枢·五十营篇》说:“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所谓“天周二十八宿”,即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所谓“二十八脉”,是二十八经,包括左右两侧的十二经和任脉、督脉、阴跷脉、阳跷脉,合称二十八经,不包括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所谓“以应二十八宿”,是古代医家以二十八经对应二十八宿星。这是结合天体运行规律阐释“气”的运行,是以二十八经为论理工具。比如,若“气”行于上肢,则可以说是行于手经,若“气”行于下肢,则可以说是行于足经,但实际上,“气”不是在“经”本身运行,而是在“隧”中运行。所谓“隧”,即气脉。【14】总而言之,考《内经》全书,“经脉”二字出现过85次,“经络”二字出现过57次。其中,根本没有记载过“经络”本身的生长、发育、形态、损伤、折断、切除、连接、异位、占位等基本情况,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内经》以后的古典文献,如《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诸病源候论》等,也没记载过“经络”本身的任何疾病,而是把脏腑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及其疾病分别归属各“经”。从《内经》时起,直到现在,在中医学的历史上,乃至整个世界的医学史上,历代中医文献虽有“经络”循行路线的详细描述,但没有任何人在人的身体上找到过“经络”,也没任何一种疾病是“经络”本身的疾病。【15】以上说明,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记载,“经络”本身,根本不是人身上长著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系统工具,或称论理工具,是春秋战国期间创建的,相当于系统工具或论理工具。由此证明,中医学在近代把“经络”说成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是错误的。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吓死宝宝了出自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