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伍宏亮陕西曹莉莉现任职务务

【】 【】 【】人说山西好风光-----忻州中东部
  人说山西好风光乔羽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的流过我的小村庄。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板也象十七八。出了太原盆地,翻过系舟山,我们眼前又是一片开阔地,这就到忻州了。忻州也是个盆地,叫忻定盆地,上古时期有大水泊,后来水草丰茂,林木众多,自夏至周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方,三国时期,它的西北部仍为羌胡居住。这里是去五台、雁门关、应县、浑源恒山、宁武天池、定襄古城和太原地区的主要中转站。山西地形地势复杂,从南到北分布着很多热泉冷泉,其中又以温泉最佳,北面有浑源的汤头温泉,南边有夏县温泉,东面有盂县温泉,中部就数忻州的奇村温泉,这个温泉带面积超过三平方公里以上,它的最高水温可达75.6摄氏度,而且水质好,水量大,常年自涌。国家已经在那儿修建了多个疗养院,每年客人络绎不绝。由于处在中原文化与北部游猎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而且有四条大官道通往太原、大同、五台、静乐四个方向,土地平旷,交通方便,信息量大,因而这里的人们见多识广,“敢远行”。史料记载,晋中商人兴起之后,到了乾隆年,这里也形成了颇有规模的商业队伍,其中以奇村,三交,董村,庄磨四镇最兴盛。他们把杭绸和土布经河北运回,自销一部分,剩下的外销西路新疆、北路归化、东北蒙古俄罗斯远东等地,又把西路的皮毛、银、金、葡萄干和药材运回忻州,转销北京天津及杭州一带。在萨拉奇就有“崞(音:郭)县衙门忻州街”的说法,忻州北部的原平过去叫崞县。在内蒙的丰镇城过去也有“先有忻州街,后有丰镇城”的说法,据说乾隆十八年前那儿就有忻州人在经商了,那时还没有丰镇这个行政单位呢。丰镇著名的万合隆,除掌柜是阳高人外,其余全是忻州人。忻县人麻氏在那儿的商号占了相当一部分,号称“半道街”。呼和浩特旧为归化、归绥,忻州三大财主在那儿都设有商号,忻州茶商陈化鹏还上书理藩院,讲明华茶出口之利与商税的关系,开创了与俄国的通商,归化商界尊其为“商界领袖”。交流的多了,文化也就有大的发展,人称赞忻州:文跻九原,雅出秀容。(忻州古称秀容,北魏置设)1926 年夏,著名学者黄炎培推广“职业教育”时来过忻县,他参观过忻县中学( 九龙岗上,图书馆所在地)后曾有留言:村男于耜,村女于裳,古风犹及今时见;城外山河,楼中书卷,一般不厌百回看。回溯历史,金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词评论家元好问就是忻州市人。元好问年青时,正赶上蒙古军南侵,山西大乱,中过金国进士的他携母亲逃往河南,这段遭遇影响了他的一生,从那时起他就写了大量反映现实向往和平的诗。金亡后,他回到家乡仍不掇写作,写出了《论诗绝句三十首》,对魏晋以来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气魄比杜甫还大,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奠定了他在元代的声望基础。他主张“自然”推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并认为:“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他另著有《中州集》《壬辰杂编》,元人编写金史多取材于此。元好问的墓在韩岩村。从忻州市往北走55公里有个忻口,古书中讲“两山相夹,滹沱河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现在仍是这样。几千年前,汉高祖逃出大同“白登之围”后,一路疾行就是到了忻口才平静下来的,“六军忻然,而名忻口。”这儿正处于原平和“晋北锁钥”——忻州之间,是晋北通往中原的门户,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60多年前的中日忻口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日军在平型关惨败后,其第15混成旅团自大同南下,绕过平型关从应县茹越口突破长城防线,37年10月10日,其精锐部队坂垣第5师团和关东军部共5万人逼近忻口,此时国民党阎锡山为保老巢,审时度势,也允许了共产党参加抗战。在朱德的协助下,阎调集了8万兵马,部署到忻口前线, 前敌总指挥就是后来指挥中条山战役的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13日,日军扑到忻口防线西侧的南怀化高地,这里正处于五台山和管涔山之间,第21师李仙洲师长亲临前线,双方日伤亡人数均以千计,李师长也遭枪击,紧要关头,来援的陈长捷和王靖国的部队还在半路上,而日军后援已经来到,南怀化就此失陷。阎闻知此事,严令卫立煌立即反攻,十五日,卫与傅作义来到红沟前线指挥所,当夜12点,乘双方打了3天,都疲惫不堪,日军防御较松, 郝梦龄登上上官村高地令孔繁瀛等部乘敌不备冲下去,主攻南怀化,敌人死伤无数。听到捷报,老百姓抗敌情绪高涨,自发上前线救死扶伤、传递情报,在这次战斗中,身先士卒的郝梦龄、刘宗堪副师长不幸阵亡。17日拂晓,日军集中30辆垣克、百余门大炮在空军掩护下攻向另一侧大白水防线。很快,村落外的大小工事都被炸毁了,自晨至午,战事愈演愈急烈,我方有多名团长营长连长伤亡。自18日拂晓起,高地正面不到3里宽的战场上, 有一天就牺牲了十个团,阵地一昼夜易手13次,每次争夺,双方炮火齐发,阵地上双方士兵霎时同归于尽。一个星期后,陈长捷向卫立煌求援时在电话里说:我不能再干下去了,各师旅团长都骂我只会拿活人送礼,一个南怀化每天送掉一个团,而不能组织大部队去进攻日军。这里的战争正如火如荼的时候,八路军129师陈锡联部夜袭了阳明堡日军机场。18日上午,120 师贺炳炎寥汉生奉贺龙关向应的命令又在雁门关伏击了日军运输部队,伏击的地点在雁门关南的黑石头沟,两侧有高山,中间是弯曲的公路。这一仗史称雁门关战斗,这两次战斗之后,忻口一连20多天见不到日机踪影,日军得不到给养,大大减轻了我方阵地压力。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了20多天,日军伤亡两万多人,三易指挥官仍未打通忻口,不得已只好从石家庄出兵从正太路打,然而阎在娘子关的部防力量太弱,虽然守军誓死如归,英勇杀敌,终于很快失守,国民党救援部队尚未到达,前边就传来消息要撒回,军心涣散,八路军115师129师驰援娘子关的部队在七亘村和黄崖底伏击了日军,这才让国民党部队幸免被歼。很快榆次也失陷了,忻口守军陷于腹背受敌境地,10月31日,阎令弃守忻口,太原会战开始,然而8天后太原也失陷了。 这次打了23天的忻口大战,我军伤亡5万余人。忻口放弃后, 阎锡山有诗云“当时若非娘关败,忻口岂只二十三”,东路失败的责任就这样推得一干二净。忻州素有“摔跤之乡”的称号,自古“忻定多跤士”,这“跤术”说起来还是当年岳飞传授的。岳飞被秦桧害死于风波亭后,岳家军解散,忻州籍的士兵就回到故乡,劳作之余,就向乡人传授他们军中练的跤术,一为纪念岳元帅,二为保家防身之用,久而久之老老少少都会一些了,后来还演化成“挠羊赛”,当地老乡的顺口溜讲的好:立了秋,挂锄钩,吃瓜看戏摔跤放牲口。  忻定盆地的“忻”指忻州,“定”指的就是定襄,定襄处于忻定盆地东缘,北部是五台山系,南边是系舟山,其实也是两者间的一块谷地,滹沱河在县北部绕过,可谓山青水秀,这里出的砚台很有名。定襄的文化根基扎实,“三晋文风数二定”,一“定”是阳泉的平定,另一“定”就是咱定襄。定襄开办的离我们最近的官方学堂,是乾隆年间的定襄知县钟一诚设创“晋昌书院”。“晋昌”是定襄县在晋代时的名字。他们选秀才中的优秀者入学,准备乡试,第一届学生有三十人,由此开始至1870年同治年的一百多年中,这里出进士十人,举人八十二人,贡生九十九人。要再住前加,此地金元明清累计出举人295人,进士59人,贡生331人。因为武术也发展的好,所以其中武举人还有90人。定襄抓教育,义学和私塾抓得同样紧,教授要请“品行端方,经文明通,文理优长者”,同时各位主家还规定,学生读的书开蒙时教《千字文》《百家姓》,之后再教《孝经》《小学》,然后教四书、五经,要严格分一定次序,不能乱,不能漏,再细一点还规定:教四书时要连教小注,不能单单背诵正文,以免教读完毕后,学生茫然不解其中的道理,那就是最误事的,但小注就不必全诵了,宜加意节录,看需要选择讲解。此外,每天教授要看学生资质高低,多教5行、20行,不贪多, 也不能过少,应付主家。这样细致的规定,反映了爱护后辈之心,期望成材的迫切之心,也有科学性,这样的私塾与那晋中富商家的几乎不相上下了。与文化相随的,定襄出一种文化用品---砚台。定襄砚台有两种,一种叫纹山石砚,一种叫澄泥砚。纹山石砚含砂少, 有红、黑、紫、绿等颜色,其中绿石最好,研墨时发墨快,在东南亚文化界很有市场,很多人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收藏。澄泥砚材质不同,易发墨,耐风化,存墨不发腐,用十二道工序制成,它同运城的降州砚一样为国内外书画家看好。定襄古城在西汉时为阳曲县,东汉年间阳曲县移往太原,阳曲故城就改置定襄,当地老人讲:阳曲故城形状似龟,头朝北饮滹沱河水,尾朝南临牧马,定襄城(北齐建筑)似印信,这在过去叫“龟驮印信,官多如毛”,那时定襄出官,出举人,秀才也多。这风光到了明代就差了,外省来任的一个知县听到这种说法后,查看了地形,果然是这样,他就想: 自古官多难治,于是在万历十三年将北门堵上了。按五行的说法:南门为火,堵北门留下火门,印就成了铁砧,所以后来定襄就多出铁匠少出官了,俗称“一斗芝麻铁匠”,古城也就成了一东一西和两个南门,而无北门的这副样子。不管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西汉留下的阳曲古城,当时确实是个通都大邑,周长大概有十二公里多,明代时颓废;定襄城是北齐时建的,就在阳曲古城一隅,今天城西城南还有古城残迹。也是民风醇厚吧,人们从来没想过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上打什么坏主意,以至于到后来人们都不知道哪儿有什么东西了,直到抗战时,日军在这里大肆盗挖古物,人们才想起来这儿有东西。经过乡人千方百计的保护,一些文物得以幸存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城南东霍村里的那块东岳庙碑,上面收集有王羲之的书法,那是宋代大中祥符九年的东西,当时执政的是北宋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这块碑现在是山西的名碑。当时存下来的还有赵简子墓,这个墓俗称为皇姑墓,后来人们找到元代刻的砖铭才知道是赵简子墓。碑铭中记载“明成化年大风折碑”。简子墓不远处是赵襄子墓,据明代记载,那时墓占地有44亩多,墓有11亩大小,外面还有学田。墓内砖砌,室阔如房。图片说明:孙文赠给阎锡山的《博爱》,现存于定襄阎氏故居图片说明:续范亭续范亭将军的故乡在定襄西社村,俗称西坡头,原属崞县,(崞县就是原平的旧称)续将军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一举攻占大同,但辛亥革命的果实不久被袁世凯窃夺,他也遭到袁的通缉,善变的阎锡山同时发出追捕令,续范亭被迫逃亡。9.18事变后,他忧心如焚,于是在35年亲赴南京呼吁团结抗日,但国民党存心出卖民族利益,续范亭“痛心国亡无日,复凛民心之颓坠”,为抗议国民党卖国政策,为唤起全国抗日,他在南京中山陵前剖腹自杀,以明其志,幸遇救未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一致抗日,使他焕发青春,立即回到山西前线。他这次是“背上棺材抗日的”,对任何破坏团结抗日的举动都不容,39年阎锡山到陕西宜川举行秋林会议,他冒险中途退场,率部与八路军共同反击阎锡山。此后,他历任新军总指挥,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正当他大展宏图时,他的病情加重了,这是41年的春天,就在这时他还把他的孩子送上东北战场。去世后,毛泽东同志为他写了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续范亭将军与毛泽东同庚,生日比毛泽东大一个月。清凉胜境五台山五台县,因为县境北部有五台山而得名,系隋炀帝时更改,在此之前,东汉时代叫虑 县,晋代为南归的匈奴北部刘虎所居,养牛牧马。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东北隅,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这里不仅寺庙众多,居国内各大寺院群之首,它的自然、地理、历史和人文景观也都与其它名山不同,有着自己的特色。它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得名于五座高山,其山山顶如平台,也有人叫“五顶山”的。《水经注》中讲: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五台。因为“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所以又叫清凉山。图片:五台山风光&&& 飞机五台山山顶年平均气温-4。2度,最低气温是-44。8度,七月份最热时平均气温时9。6度,最高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4。3度,历来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那为什么会这么凉爽呢?民间认为全靠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那儿取来的歇龙石,这块石头现在台怀镇的清凉寺中,它长5米,宽近3米,厚2米,是五台巨石。五台是佛教胜地,对于这五座台地,佛门有着自己的说法。唐代华严宗国师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告知众生:“五峰耸出,顶无林木,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有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实”,说五台是五方如来之座,菩萨顶有五髻,则象征菩萨已是智慧圆满,这样的比附与五台山的自然景观环境很贴切,让人一想起来就不禁有灵山在望之感。图片:龙翻石、佛教是东汉明帝永平年传入中国的,同年,那两位请来的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到了五台,不久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破土建庙。他们为什么这么重视这儿呢?《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7卷《菩萨住品处》中讲到: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往,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片经》中,世尊也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大支那,古印度、希腊、罗马都称中国为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且,那两位印度僧人来五台时除了看到五台山的地形与佛祖释迦牟尼向众生讲经的灵鹫峰很相像外,他们还发现这里已经有一座小佛塔了。看来五台山的确是灵山胜地,是早就有佛缘的。五台山最早兴建的寺院就是灵鹫峰下的显通寺,刚开始叫大孚灵鹫寺,唐代重建后改为大华严寺,明永乐年又赐名大显通寺,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有四百多间庙产的“显通寺”是明清时的建筑,“显通寺” 的牌子也是康熙26年定的。 灵鹫峰的规模现在还是小了,想当年北魏孝文帝还曾置十二院“环绕灵鹫峰,繁如花,又称花园寺”,那些东西都在北周武帝灭佛时毁掉了。现在的显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首,著名的铜塔、铜殿无量殿就在这儿。(图片:白塔)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这原来也是显通寺的,后来在明代重修白塔时划出来,另成立了现在这个塔院寺,它也属“五大禅处”之列。五台白塔的高是54.7米,比北京妙应寺白塔高3.8米,周圆83米,塔顶有铜盘,周悬铜钤,是典型的尼泊尔塔型,20世纪90年代修缮时,人们得以上去,塔上很宽阔,有些杂草,山上山下的景色历历在目,就象《清凉志》中讲的那样,“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地也”。这座白塔建于明永乐年间,那两位印度僧人来五台时看到的小佛塔据说就包在里面,那里面有佛的舍利子,因此白塔的正式名字叫“释迦牟尼舍利塔”。五台山各台分布散阔,中台在繁峙境内,北台在繁峙与五台交界处的山顶上,以前因为偏僻,游人很少有机会欣赏到那里的风光,现在好了,从鸿门岩到北台下边的华严寺修好了公路,我们可以从台怀坐车直达北台脚下。五台山各台虽然都有平台,但仍有各自的形状,前人也留下了奇妙的比喻:东台望海峰如象,适合望云海;南台锦秀峰如卧马,可闻芳草香;西台挂月峰如孔雀舞,适宜赏明月;北台叶斗峰如共命鸟,可观苍穹;中台翠岩峰如雄狮,可观白云。狮子、孔雀、大象和马现在人们都还能看到,可那种古老神奇的共命鸟是什么样呢,人们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这充满灵气的五台山从开山到今天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打开它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和传奇人物都在其中留下了痕迹。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统治者多不反感佛教,在佛家的努力下,佛教迅速发展,中土信徒也纷纷西行求法,这繁荣发展的局面持续了3300多年后,北魏太武帝首开“三武一宗”灭法活动,下令要杀尽长安及各地僧众,还是他的儿子后来的文成帝执行时,故意拖延,才使佛教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文成帝即位后即复法,各地佛教建设项目又逐渐上马。隋文帝杨坚对五台山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一登基就下诏在五座台顶上各建一寺,供文殊菩萨,五台山的名声由此大振。隋末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前,在佛前许愿,“得天下后,大行三宝,并立十大德,管理僧民事务”,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又讲,五台乃他祖宗植德之所,于是敕建寺院十座,度僧数百;武则天登基后,也给并州刺史下诏重修清凉寺,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当朝皇帝唐代宗也认为是得文殊菩萨帮助的结果,于是下令修建台怀“文殊殿”,“铸铜瓦,饰金面,以固千年”。到了唐德宗一朝,文殊菩萨已推演到全国,各地建有大量文殊院,五台的佛寺也达到了360座,天下僧侣以朝五台山为圣事。图片:黛螺顶这气氛正热闹, 天已经悄悄的变了, 唐武宗开始第四次灭法, “天下拆寺44600余所,僧民还俗26万,收回土地几十万倾”, 五台山林立的寺庙也被雨打风吹去。宋王朝建立后,五台山再度兴旺起来,宋太宗、宋真宗及宋仁宗三代,光留在这里的“天书玉札”就有380轴,同时还兴建了太平兴国寺,重修了华严寺。 元代元成宗虽是蒙古族人,也亲自朝台,建南山寺,后来的元武帝甚至还派了一支军队驻扎在五台,专门修建寺庙,五台殊像寺文殊驾狻猊塑像就是他敕建的,到现在仍是五台最大的泥塑。元英宗朝台之后,也兴建了善门寺;明代永乐年,皇帝则干脆把府库里的金子送到五台,告诉办事的,修庙需要多少就拿。大白塔、铜殿、铜塔就是这个时期办的。到了清代,皇帝们更进了一步,不仅每隔三五年来拜一次,而且把灵鹫峰上的罗 寺等十多座禅院改为喇嘛庙,在南台上建了喇嘛庙,真容院还改为菩萨顶,修缮一新,黄琉璃瓦覆盖,让人猛一看不像庙宇,倒象是皇家宫苑。现在这里仍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蒙藏族与汉满各族的关系已逐渐减少了汉代那种水火不容,而趋向逐渐融合了。从那以后,五台山就在蒙藏僧俗中有了比北魏时期更亲切更特殊的位置。各朝皇帝到五台山礼佛,让这一地区的交通和旅游业也有了大的发展。比如北魏时期,皇帝从首都大同经浑源过恒山到五台的这条大路就加宽改造过,为了保障皇帝沿途能休息好,地方上还投资兴建了行宫。于是峰回路转时,苍松翠柏掩映中就闪出一抹红墙碧瓦,悠扬的钟鼓声,荡漾在山间,这里后来成为恒山众多景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浑源悬空寺就是这时建的。当年皇帝的扶助,也使得五台山融汇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建筑艺术,从它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几百上千年前劳动者那旺盛的创造力和精巧的心机。显通寺的铜殿就是其中的精品。它的作者是晋南临汾人李福,太原永祚寺双塔和中国现存的四大铜殿都是他设计的。他后来也出了家,法号佛灯。他以武当山铜殿为蓝本,又参照当时孝定太后的旨意设计了五台山铜殿,原料来自十三个省一万多户人家,当时共收铜100万斤。铜殿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壁有铜佛万尊, 镂空雕花,飞翚四起,气派比现在北京万寿山的宝元阁铜殿还大。金殿外东西排列的是五座铜塔,它们象征五台,是明万历年一位名叫胜洪的和尚建的,塔内小如拇指的铜庙内还座有“土地神”。今天我们去,只能看到代表西台的那一座和象征东台的那一座了,中间象征中、南、北三台的三座已经被日本人盗走,只剩下个塔座孤孤地站在那儿,它们骨肉分离已经很久了。五台佛国著名的滴水檐在菩萨顶文殊院,(灵鹫峰顶就是菩萨顶,也是五台山五大常住之一。)大殿屋檐上不论是春夏秋冬,不论是旱涝,终年滴水不止,据寺里的师傅讲,这象征着人间永远承受着菩萨赐予的甘露,永远祥和太平。当然,五台更有名的要算那南禅寺和佛光寺了。佛光寺建于北魏,一落成就名声大振,敦煌第 61 窟壁画中保存的那幅“五台山地图”上,就清晰地标画着这一部分,但后来不知怎么就沉寂下来了。直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去敦煌见到这幅地图后,才回到五台山找到它,当时找寻的标志物就是那座1400多年的祖师塔,梁思成先生随后发表文章《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中外建筑学界为之轰动,外国学者称佛光寺为“亚洲佛光”。佛光寺大佛殿是寺内的主殿,面积有680平方米,它屋檐高挑, 斗拱肥硕健壮,殿内天花板把梁架分为外露和内藏两部分,外露的规整秀丽,内藏的不作精细加工,只求牢固,殿堂后殿用直窗棂采光。尤其极具独特风格的是檐柱的形制,檐柱微微向内倾斜,整个建筑更加牢固,全国这种形制的建筑已经很难找到了。殿内的壁画,十五幅中有十二幅都是唐代原作,这是我国木构建筑中唯一的保存较好的早期壁画,它的线条流畅飘逸,可与敦煌壁画比美。殿内的泥塑也是唐代遗物,胁侍菩萨、供奉菩萨都塑成了温柔娴静的女性形象,袒胸,露脐,柳眉,丹眼,前额有红点,有的还梳有辫子,这可是国内极少见的像佛发型,这样地处理,让神秘的佛有了人间味道,与受苦众生的心贴的更近了。南禅寺,论起来比佛光寺资格还老。因为地方偏僻,在唐代灭法中才幸免于难,是五台山及全国佛寺现存建筑中最老的。南禅寺大殿最有名,这是我国己知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物。它的特点是三间见方的殿内无柱,只用两根通长的椽木袱载着上层屋架,梁架结构精炼,屋顶曲线平缓,深远翼出的屋檐用檐柱上的斗拱承托,气势辉煌,极富大唐风范。此外,殿内大佛坛上满布的唐塑,也同样是唐塑中的佳品。图片说明:石坊、唐塑龙泉寺天王殿汉白玉石牌坊。通体圆润洁白,雕镂刻镌,精细出细如发丝,薄入蝉翼,让人不禁又“张口怕惊鸟,伸手恐断枝”之感。这里讲到的只能算是五台山现存精品的一小部分,史料记载中许多精美的近乎神奇的寺院建筑及艺术品都消灭在漫漫的岁月中了,古金阁寺就是一例。古金阁寺是由著名高僧不空三藏建起来的,他是与唐玄奘、鸠摩罗什齐名的三大译经师,北印度人,曾在洛阳广福寺受戒,后随师父印度高僧金刚智释经扬法,对佛教密宗的形成有巨大贡献。他的弟子更利害,人称秘密瑜伽大师,当时的宰相也从他受法,他的日本弟子空海后来成为日本密教“真言宗”的初祖。不空根据古印度寺院那兰陀寺设计了金阁寺,当时的皇亲国戚都有捐资,总耗资达亿万,工程历三年完成,寺分上中下三层,高三十丈,“铸铜鎏金瓦,照耀山谷”。这座美仑美奂的金阁寺在唐代武宗灭佛时拆了。现在的金阁寺是后来重建的,它的泥塑以艺术上独具创造性而成为五台山塑像的代表,其中千手观音是五台第一大佛,高17.7米,比云岗石窟最高佛还高。他的特点还不只是“大”, 这尊佛相相传是木雕,但从上身断臂处看是木架泥塑而成,从下边脱泥处看又是铜铸的,令人惊叹,全国恐怕也是独此一家。你可以仔细看看。帝王的扶灭深刻地影响着五台山的兴衰,但人们心目中记得更清楚觉得更亲切的还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杨五郎和五台山棍僧等等,他们可以说已经成了五台山深厚文化积淀中的重要代表部分,连毛主席当年也说“古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五台在抗战时期曾是我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所在地。《水浒》的第四回是“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其中写到鲁智深杀了郑屠后逃到代州雁门县,在城门那儿看榜文时,正巧遇上他曾救过的金老儿,金老儿的女婿赵员外晓得智深的好,就帮他投到三十里外的五台山文殊院剃度为僧,以安身避难。按下剃度不说,只说:“鲁智深在五台山寺中不觉搅了四五个月。时遇初冬天气,智深久静思动,当日晴明得好,智深穿了皂布直裰,系了鸦青绦,换了僧鞋,大踏步走出山门。信步行到半山亭子上,坐在鹅项懒登上,寻思到:“干鸟么!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离口,如今教洒家我饿得干瘪了”。正想酒哩,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山来,“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大闹五台山的序幕由此拉开。北宋初年,杨家将镇守三关,金沙滩一役后,元气大伤,杨五郎就受老僧指点,剃度到太平兴国寺出了家。当年的太平兴国寺如今已经不在了,山上的长老在台怀东北半山上另建了集瑞寺,供上了五郎的像,当年五郎的槟铁棍也保存在这里,上面铸有“重八十一斤,谢荣揽段思礼造”,棍的一头有裂缝,(五郎领着五台山棍僧驰援雁门关,力劈犯敌韩昌所留下的)。后来康熙来时看到旧物,心中有感,还在庙门上写了首诗:弃却干弋被纳衣,个中争许几人窥,只今惟有台山月,夜夜空临杨老祠。杨老令公陈家谷兵败后,绝食死于两狼山,五郎后来从萧太后那儿取回父亲的遗骨,就埋在五台山龙泉寺西边的山岗上,当地人称九龙岗,那座六面三层的墓塔就是令公塔。在五台山你可能也注意到了,那些僧人的穿着是不一样的,有的戴黄帽,有的戴青帽。戴黄帽的那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僧人,也就是喇嘛,他们住的寺庙俗称黄庙。戴青帽的俗称和尚,他们住的地方人称青庙也叫和尚庙。他们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法会,青庙黄庙的各不相同。五台山佛教发展到民国年间,形成了十大青庙,抗战以前,这十大寺院每年都要轮流主持做道场,称为“十寺法会”,从农历四月初四或初八开始,人山人海,持续十天,所有开支由十大寺共同负担。五台周边的乡人称这种活动为“起会”。&&& 菩萨顶文殊院属黄教,它的大法会从六月初六开始,六月十四为高潮,几百名喇嘛戴假面具表演一种类似于武术的舞蹈,周围又有几百名喇嘛齐声诵经,三班乐队轮流演奏,每天五六个钟头,这是藏传佛教佛事活动的一个独特形式,在西藏称为跳“金刚舞”,祝愿佛教长胜不衰,中国民间俗称为“跳鬼”。到了六月十五日,广场活动变为游行活动,这就到六月大会的高潮了,这两种佛事活动的音乐也是不同的,青庙的庄重、绵长、儒雅,黄庙的刚劲、有力、宏亮、高昂。五台佛国佛事众多,正月初一有弥勒菩萨圣诞日,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 日,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日,观音菩萨成道日(六月十九),(七月十五)大势至菩萨圣诞日等等,其中尤其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最盛最隆重,届时五台山各寺庙门大开、佛灯常明,香烟缭绕,世界各地的香客云集于此,蔚为壮观。日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吉祥大法会”是在碧山寺举行的。 当时全山僧众1000多人云集于此,念诵金光明经,祈祷24诸天神,护持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为香港回归祈福。日香港回归祖国10日庆时, 罗 寺也举行了为期10天的藏传佛教“吉祥道场奉旨法会”。这间寺院以文殊诞辰时的“跳鬼”闻名,现场的气势足以让你对那些玄而又玄的教义产生浓厚的兴趣。碧山寺也叫普济寺,在台怀东北的光明寺村,是四方云游僧借居之所,也是五台山历来僧人最多的地方,也是新入佛门的弟子受戒的地方,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就在这里,它是明代遗物,坛旁有脱沙罗汉十八尊。五台山灵山圣水,蕴育出的物产自然也充满灵气,五台山脚下有个李家庄村,村旁有个鱼洞山,这山的东南边有两个相隔百米的不大的泉眼,每年一到清明节,这两个泉里就会流出许多鱼来,长不过尺,头小,无须,而且上洞流出的脊背上有条金线,下边洞子流出来的有条墨线,丝毫不爽,年年如此,出洞时水花飞溅,洞口拥挤不堪,这种鱼,肉质纤细,败火明目,治头昏耳鸣。这泉只限于清明节前后流鱼,三天时间一过,鱼就不见了,很多游人来五台山都要去那儿考察一下,希望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但总是百思不得其解。这鱼后来成了五台佛地名产之一,这泉也成了五台八景之一“石窟鳌鱼”。五台山还有一眼“般若泉”,就在台怀风林谷内,古有“灵山圣水”的说法,它背靠大白塔,面向梵仙山,饮者生慧、增智、益寿,饱饮去乏,大凡人来都带一两壶走。五台特产的木碗,你也会看到,这是用桦树根瘤做的,耐用,不烫手,朴质无华,过去是寺院用来招待朝山讲学的资深香客和高僧大德用的。五台山的台菇也是著名的土特产,当地人爱用油面卷子蘸台菇卤吃,也常用它来招待客人,素有“一家喝汤,十家闻香”的说法。这种蘑菇分为娃娃菇和银盘菇,胖胖的肉蛋蛋叫娃娃菇,白生生的象玉脂一样的是银盘菇。采菇以立秋到白露为最好季节,雨过天晴无风的日子是你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台菇不仅能食用还是一味灵药,五台东冶镇吕家“正和堂”祖传的灵药舒筋散就是用台山菇泡制的,追风驱寒,治手脚麻木,腰酸腿疼,风湿性关节炎,时间一长,这药也成了五台的特产。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任职务怎么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