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大全整首五首

送别诗教学设计(最后修改稿)
作品类别:教学设计
一样送别两样情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读
安海职校(鸿江中学)&
电话:&&&&&&&&电邮:guomin@public.
教学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5课《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学中,要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材分析: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对其中的“柳色新”和“劝君更尽一杯酒”有深刻的印象,讲课时可以唤醒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解。
2、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让学生课外根据注释解释诗歌,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接受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过程预设: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两诗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整合之精髓,意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之一致,为后面的对比差异作铺垫。让学生自由发言,相机导入送别诗)
2、介绍背景资料:(出示幻灯片介绍)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具体介绍略)“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设计意图:介绍背景,并配合凄清的笛曲,渲染气氛,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
3、分别之后,将往何方?——出示幻灯片介绍秦、潇湘、蜀州(即五津)。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4、过渡: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诗人的情怀。
2、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诗人“与友人别”时候的心情(“愁杀”或“愁”)
3、朗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
4、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是什么样的景物激起他们离别的伤感?
(1)杨柳、杨花 &(幻灯片展示杨柳图)
(2)诗人郑谷通过描写令人愉悦的明媚春景来表现与友人离别的痛苦。把美丽的春景与离别的痛苦放在了一起,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对比反衬)
(3)送别诗为什么喜欢提到“杨柳”呢?
(出示幻灯片介绍):柳树速长,折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朋友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设计意图:闽南地区农村里罕见杨柳,估计绝大部分学生没感觉。用幻灯片介绍二者,让学生体会“扬子江头杨柳春”的美,以理解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从而体会作者深沉的痛苦和忧伤。见后面附录教学片断一)
5、杨柳依依,恋恋不舍,伤感不已之时,这对即将分别的友人又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呢?(笛声、离亭)
幻灯片介绍笛声和离亭(都是送别的象征)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古人饯别之景,配以背景解说“离亭”和“笛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见后面附录教学片断二)
6、教师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体会真挚的友情。
(设计意图:如何读出诗之情?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教学时,再造情境,反复吟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读出韵味,感悟其内涵。真可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此设计旨在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详见后面附录教学片断三)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过渡:王勃的送别情怀又是怎样的呢?
2、分析写景句:城阙与风烟的对比,流露出惜别之情。
3、诗人是怎样处理这种离别的不舍呢?(安慰对方)
怎样安慰对方:
(1)朗读后三联。
(2)为什么强调“同是宦游人”?
学生讨论。(参考答案:目的就是让对方知道还有人能够理解他,让对方的感受好一点。)
(3)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
A、海内、天涯(板书:海内、天涯),看到这几个字,你有怎样的感觉?
B、范围非常广阔。我们的目光从自己身边这样小的范围,一下子被拉向了整个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受到震撼。范围是这样的广阔,可是后面他又说“若比邻”,“比邻”是什么意思?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强烈地打动人的情感?它让距离拉近了,让世界变小了,让眼睛变亮了,让视野变开阔了,说明知心的朋友息息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会觉得像近邻一样。别离之苦本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而它一反别离的愁怨,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
(设计意图:学习本诗的关键在于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的理解。此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
4、设想你是杜少府,你现在听了王勃的这些话,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加深体验。)
三、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同样的送别诗,一首表达的是令人肝肠寸断的痛,里面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另一首却在宽慰好朋友的同时,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真是一样送别两样情啊。当这两首送别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对比一下里面不同的情感,你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差异,从而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
2、别离之苦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能以自己的豪情给予朋友信心,写出这样昂扬向上的诗篇来。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习,要生活,有时也会遇到与好友分别这种事情。怎样处理呢?
(设计意图: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将学生的视野从课本引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学生才是的主人,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提升和飞跃)
3、欣赏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
板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郑谷&&&&&&
&&&&&&&&&&&&&&&&&&&王勃&&&&&
昂扬&&&&&&&&&&&&
景:杨柳& 杨花&&
离亭&&&&&&&&&&&
风烟&&&&&&&&&&&&&&&&&&&
情:愁(或“愁杀”)&&&&&&&&&&&&&&&&&
情:豪壮、昂扬、开朗& 超脱
教学片断一
师:对于杨柳和杨花,谁知道,来谈谈?&
此时有一生在座位上比划,好像有所了解。
师(叫该生,并点击幻灯片):你看这是杨柳吗?
生:不是。
师:(点击幻灯片)这是杨柳吗?
生:是的。
&&&&下面学生被杨柳景色迷住,发出赞叹声。
师:(指幻灯片)杨柳的枝条有什么特点?
师:杨花是什么?
生:柳絮。
师:杨花就是柳絮。图上看不到,因为柳絮很细,很轻,能像雪花一样地在空中飞舞。扬子江头杨柳春,春天的杨柳和柳絮啊,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景色呢?
师:杨柳到了春天,长得怎样?(请一生回答)
生:长得郁郁葱葱。
师:(引导):长得郁郁葱葱,他那成千上万条柔软细长的柳丝啊,风吹过来会怎么样?
生:随风飘拂。
师:千万缕嫩绿的、柔软的、细长的柳丝随风摇曳,有的拖在岸上,有的飘在水里,婀娜多姿,姿态优美,情意绵绵。枝头洁白的柳絮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无声地落在地上和小溪水面上。现在谁来把第一句读一下,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杨柳是多么的美。
生读,师带读第一句。
师:请你再读一次,把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展现在大家面前。
生再读:扬子江头杨柳春。
教学片断二
师:来看第三句,还写到哪些景物呢?
生:风笛,离亭。
师:风笛?
生:风笛。
师:看注释。“风笛”是什么意思?
生:风中传来的笛声。
师:所以是——
生1(仍不理解):风笛
生2:笛声……
师:是笛声和离亭。对于笛声和离亭,老师这边有幻灯片,同学了解一下。(点击幻灯片,出现“离亭”图及凄清的笛声):同学看注释4,离亭就是驿亭。驿亭是古人在离城比较远的地方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古人往往在驿亭举行告别宴会送别,所以称“离亭”。宴会上,把酒相送,席间往往用笛子吹奏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曲子。笛声凄清怨慕,随风远扬,依依袅袅,好象正倾诉着彼此离别的痛苦。笛曲和离亭都是送别的象征,都是离愁别绪的化身。
教学片断三
师:天色已晚,不得不分手了。你设想一下,这时候他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无奈。
生2:凄凉。&
师:是啊,“君向潇湘我向秦”。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曾经的话语还萦绕在耳旁,曾经的欢声笑语还不曾遗忘,转眼之间就要成为悲伤……&&
大家齐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所有所有的话语,深埋在你我的心里;所有所有的场景,都只留下残破的回忆。这一分开,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再相聚。&&&&
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请再喝一杯酒吧,没有老朋友的陪伴,未来的日子里,你自己要多加珍重啊!读!
生读: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诗包含了多少没有说出口的言语啊!感伤的送别,凄凉的送别。这样的伤感,这样的凄凉,使得这首诗歌显现出哀婉的风格。(板书:哀婉)
教学片断四
师(问一生):王勃安慰勉励他朋友的这几句话,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出色?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问该生):这句话为什么写得好,你能说一说吗?&&&&&&&&&&
师(问该生):海内、天涯(板书:海内、天涯),看到这几个字,你有怎样的感觉?&&&&&&
师:请坐。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海内、天涯都是什么意思?(点击幻灯片介绍略)
师:这两个词所提到的范围怎么样?
生:广阔。
师:范围非常广阔。我们的目光从自己身边这样小的范围,一下子被拉向了整个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受到震撼。范围是这样的广阔,可是后面他又说“若比邻”(师板书:比邻),“比邻”是什么意思?
生:象邻居一样。
师:看注释!
师:这范围怎么样?
生:小(近、窄)
师:好象邻居一样,就住在隔壁。这是心理上的距离。心理上的距离非常短。现实距离的长怎么才能变成心理距离的短呢?&&&&
生:存知己。
师:“存知己”,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心中有知己。
师:只要心中有了知心的朋友,心理距离就短了,就不怕现实距离长了。(点击幻灯片)我们一起把上面这段话读一遍吧。
生齐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强烈地打动人的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距离拉近了,让世界变小了,让眼睛变亮了,让视野变开阔了,说明知心的朋友息息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会觉得像近邻一样。别离之苦本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而它一反别离的愁怨,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八年级上册的后五首古诗的赏析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名句的和全文的赏析 全文的情感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八年级上册的后五首古诗的赏析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名句的和全文的赏析 全文的情感
八年级上册的后五首古诗的赏析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名句的和全文的赏析 全文的情感
青山横跨北边外城,清澈明净的水围绕着东边的城池潺潺流动.此地一旦辞别之后,您就像孤独的蓬草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凉的鸣叫声!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手法:1、对偶(律诗基本要求)2、动(绕)静(横)结合 3、色彩鲜明(青、白) 4、比喻
主题: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前途命运的担忧.李白(701—762),字太白,唐朝,当时与他齐名的诗人是杜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秋词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仙鹤飞在云上,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3]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鲁山山行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热爱大自然景色的心情.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座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座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山林空荡,冰霜下落,所以能看到大熊座升上树梢;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路崎岖时高时低.一路攀登的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傍晚,霜叶落下,大熊已爬到了树梢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浣溪沙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苏轼(日-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七言绝句选自《陆游集》卷二十六.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原题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诗的大意是:我笔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却并不感到悲哀,还日夜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爱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国局动荡,山河破碎,虽然病痛缠身,但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脉与豪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只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一生追求的榜样.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流芳百世,亦无憾.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啊.-僵 “僵”是个形声字,从人僵声,与“偃”同义,是向后仰倒,而“前仆后继”的“仆”是向前倒,与此词倒的方向相反.后来引申用来指“不动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后来此义又造“僵”字表示,但人们仍习惯用“僵”字.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僵”是“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诗人不受重用.-戍 “戍”是个会意字,从人持戈,本义是“守边”.所以,古代的边防战士称“戍卒”;也指一般的驻扎、守卫.诗中“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可理解为“防守”、“守卫”、“保卫”. -阑 “阑”是个形声字,从门柬声,本义是“门遮”,即“门的遮蔽”,门前的栅栏.后来引申为·“栏杆”,“栏”字始作“阑”,后加“木”为“楣”,简化为“栏”.阑由“遮止”的意思引申为“残尽”、“停止”的意思.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是“夜将尽”的意思,形容彻夜难眠.现在成语有“夜阑人静”、“夜深人静”.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时年诗人68岁,因上书北伐被革职三年,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他虽年老体弱,无职无权,但实现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宏伟志愿仍日夜萦绕在心头.日思夜想,只能形之于梦.于是他写下梦境,表达了他的爱国激情和杀敌决心.原诗共两首,此处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与诗人其他的老年诗相比,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写到梦境的诗词,在陆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是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梦;杜甫的诗《梦李白二首》,摹写的是渗透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肝胆相照友谊的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梦.而陆游诗中的梦,大都是爱国之梦.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有近百首记梦的诗.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曾评陆游诗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此评语认为陆游的诗记梦并非全是写真梦,有的属于托梦咏怀.这是颇有见地的.事实上,陆游的诗记梦,有的是写真梦,而更多的还是托梦咏怀,当然,也不排除二者兼而有之.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似可视为既写真梦又托梦咏怀之作.陆游(日-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 到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别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