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沉被尘封的故事宠物古董卵

  作者: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回复日期: 14:59:41  回复
  刚看到贴的这些,吃了一惊,咦,你怎么知道接下来要扯这些?  =============================================================  呵呵,我对佛造像懂的并不多,就是管中窥豹罢了,胡扯了这些,完全纯属巧合。不过看完了小石头的文字,心里说不出的郁闷晦涩啊。活在金字塔底下的人哪里能领会更高层面的意图呐,无非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无论曹衣出水还是吴带当风,思维禅定抑或经变说法。佛国本无相,凡所有相,皆是人间相,是人世间桎梏与解脱的挣扎,理想与现实的蹉跎,是某个时代某个群体对美的向往,灵魂祈求的归宿。  
  或者,这是东方的维纳斯吧。  ========================  哦,翻页了,呵呵.  这个应该是唐代的菩萨吧?东方的美神,可惜啊,破坏太严重了,只能看到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不过还是能看到体态那般的圆润丰腴、生动妩媚啊。
  @青烟碧海
16:30:00  呵呵,我对佛造像懂的并不多,就是管中窥豹罢了,胡扯了这些,完全纯属巧合。不过看完了小石头的文字,心里说不出的郁闷晦涩啊。活在金字塔底下的人哪里能领会更高层面的意图呐,无非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  呵呵,大行家们望的是他们的月,观的是他们的花,我们看雾里花水中月,又何尝不是月是花呢,金字塔底也有底下的风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和桎梏,写这文只是想表达这个群体的人的追求和苦痛,也算是管中窥豹的一例吧。
  @青烟碧海
16:51:14  哦,翻页了,呵呵.  这个应该是唐代的菩萨吧?东方的美神,可惜啊,破坏太严重了,只能看到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不过还是能看到体态那般的圆润丰腴、生动妩媚啊。  -----------------------------  是。这是NY佳士得09年拍卖的美国赛克勒旧藏中的一件,不知如今花落谁家了。
  看石头和青烟碧海对话,真是受教啊!石头真是一位良师益友,你的文字是对古玩和艺术鉴赏的启蒙,受益良多,谢谢了!  前几日又去了故宫,我猜我看到了石头提到过的“桃之夭夭”(是这个吗?),真是美人啊!:)  上周去了国博,贴一张我很喜欢的佛像木刻,希望石头不责怪乱贴图(真心不懂,就是看着舒服呵。)    
  哦,这图这么大啊?!  自己拍着玩的,不太清楚呵。
  这个是藏于纳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的金刚力士吧,是不是有点米开朗基罗大卫像的感觉?呵呵,‘东方大卫’,那些怀着一颗对佛法无上虔诚的雕塑者们,把他的面容、胸、腿、臂等部位用晕染和凹凸起伏剧烈的轮廓线描相组合,来突出金刚力士的那种肌肉团块的体量感,从而显示护持佛法者的刚毅雄健。  
  &23& 一潭死水  明清的那种铜佛鎏金佛造像不说,和紫砂器一起,在前些年被TW的某些圈子操盘,炒得一塌糊涂,不谈。光是这种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石雕造像,在国内还无所谓什么市场(因为政策的原因,大家都不敢放开了弄),当然,也有些藏家收了一批,也有很不错的东西,但因为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来路麻烦,去路也麻烦。没有多少藏家是为藏而藏的,收了就不动,放在那里的,都要流通交易,交流。  我们有些观念要变一变,文物为什么就不能私人拥有和保管呢?社会成熟到了一定程度后,这些私人的东西就会已各种形成变为公共财富的一部分。如果不明确东西是谁的,就模糊的一个“公有”的概念,那么,谁也不会真正的爱惜它们,真正的,为它们负责!花心思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价值!  当然,我相信“公有”的初衷是好的,但慢慢的已经变了滋味,这是我们都看到的,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某些利益阶层谋取自己私利的一个幌子了。  交易和交流,不光是赚钱不赚钱的问题,从市场来说,不流通不交易,就是一潭死水,从个人来说,你再有实力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爱物,都要边买边卖,不断的拥有,置换,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传递的不仅是财物,也是知识和情感的积累。国外的博物馆,欧美的,日本的,很多都是私人发起的基金会性质的,私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放给公众,接受社会的捐赠,为社会保管财富,展示,交流,也会定期处理自己的藏品,也会从市场上买入,不断的充实调整自己的收藏,极少有不买不卖,守着一潭死水的。几十年守着那些东西一成不变,你对得起社会吗?  --------------------
  &24& 知我罪我  提到国外馆藏的这些早期佛教石雕造像,包括壁画之类的,不能不提一个人 —— 卢芹斋。这是十九世纪末流落到法国,靠倒卖中国古董(我们现在通常叫‘发国难财’),短短十数年就成为当时国际最知名最有实力的大古董商。现在流落在欧美馆藏的私人手中的重要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经过他的手周转的。就如你看有些标牌下面标有经“C.T.LOO”收藏或买卖,就如更为大陆人熟知的那一辈的古董商如仇焱之,孙瀛洲等位一样,俨然已成为现在文物市场上,流传有秩,出身名门的标志之一了。  最经常被人提起诟病的,就是他倒卖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写真石雕。当然,经他手周旋的可称为国宝的东西太多了,完全可以组建一家中国古典艺术的博物院,而且,一定是最顶级的。当然,这些东西现在都散落在欧美各地。而恰恰因为这些东西的品种,路份都是敏感的,这些真正的中国古典艺术瑰宝极少在这些年所谓的“回流”浪潮中回到国内的。  这个浙江湖州人,身上有种江南文人的书卷气,又没有读书人的假清高和迂腐,他好学不倦又精明过人,而且善于交际和周旋。他是孙中山引为“二哥”的张静江的好友和生意拍档,湖州张静江的故居堂屋悬挂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俨然一副名士风范。卢芹斋的公司张静江是大股东,孙的革命资金靠张的资金支援,孙,张,卢三人关系紧密而微妙。  这个原本没读过多少书的卢芹斋,在古董买卖中显露出对艺术和生意都超常的敏锐,他周旋于学者,文人,政客,生意人之间,各个方面都如鱼得水。知名“大盗”敦煌学大家伯希和为他撰写古玉介绍,陈梦家赴美做青铜器的研究,他多方周旋打通关节,他也毫不隐晦自己的商务秘密,将自己购入这些青铜器的来源去向和盘托出。他也应陈梦家的请求,向清华大学捐赠过重要的青铜礼器。  虽然后来在大陆不怎么提这个人,提及便是卖国,但我曾一度对他很感兴趣,找过很多他的资料来看,很感慨。从他买卖的东西和与人的交往来看,他是很用心的,很够意义的,虽然不管这种用心的出发点是什么,但我相信,他比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聪明,因为他更聪明,他所承受的也比平常人多。  不过我们现在能够肯定的一点是,如果当初不是他把这些东西倒卖出去了,这些石雕造像壁画之类的,也差不多都在文革中被损毁了。  知我罪我?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谁也不是他,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谁也没有权利评价。  只是,曾经有个大行在翻看他的册子时,指着他的照片给我看,那是几张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正面照中的一张,站在一尊观自在菩萨造像的旁边,眼神疲倦而复杂。我问那位大行家前辈“你想有他这样的成就吗?”,前辈没有立刻回答我,但是很清楚的说:“我不想成为他。”  ---------------------
  &25& 妖魔鬼怪  造像这个门类,很复杂。  其实,也和诸如青铜,瓷器,玉器,家具,书画等等所有门类一样,很多问题不是翻翻书清谈研究能解决的,你不投身进去,不牵扯到很多切身的利益,是不能真正弄懂弄明白点什么的。  就如一场拍卖之前,你帮客户标下几件东西,多少价钱买下是合理,多少价钱买下一定是赚到,最高可以跟到多少价,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来路,为什么看着差不多的估价却差了很多,这个估价是合理的吗?不合理的话,原因是什么?伤修?品相?这类货通常出伤修品相问题的点在哪里?如何查验?这些可能是哪个圈子的货,又在哪个圈子转过,如果买到我们手里,下一步又作何打算,等等,诸如此类。即使是非常有经验非常敏感的,之前准备的再充分,到了现场可能又有很多突发状况,需要临时调整和决断。在这样的时候,你对某类货真的懂多少,才能看出来点了。  而早期佛教造像这个门类,国内的行家们还无所谓多少接触的机会和大市交易的经验,当然,少数一些人有特定的圈子,也都是早年帮欧美人日本人台湾人代货时,摸过一些,总得来说,还很不成熟,没啥像样的市场。  但是东西,当然是都喜欢的,所以常见一些做其它部类的大行家古董商们,会在国际大拍上,就如我上面贴出的NY佳士得赛克勒旧藏(赛克勒就是给北大考古系捐博物馆的那位),有这样的东西出现时,会顺带买一些,很多时候也不是为了做生意,就是喜欢,自己留着了。  造像的东西也有它辨别真赝路份,评定价值的标准,需要接触,学习,归纳,总结。因为我接触的不多,都是在旁边看看,也无力谈及多少。比如看“开相”,就是面部表情,大行家们能看出很多问题,而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觉得不舒服,似是而非,没办法拍板。因为我们接触的还不多,没有实实在在的吃过多少亏,没有多少痛的经验。所以总归是鸭过水背,感受不深。有次有人弄来几个佛头,我就抱着其中一个看了很久,总有大半年的时间,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对比着资料,一会看看觉得对,一会看看又觉得有很多问题。还有次,有个做这方面生意的行家,因为熟了,就会和我们直接说,“这玩意买的就是个腰身”,就是说这尊菩萨像,上半身下半身都不对,只有腰身那段是对的,我蹲在哪里仔仔细细的看了很久,才看出是怎么回事。也有整个都不对的,你问大行,他们只会说“石头质地,线条造型不舒服”。总之,迷惑人的更加迷惑人。更加的妖魔鬼怪。  --------------------
  @青烟碧海
10:21:09  这个是藏于纳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的金刚力士吧,是不是有点米开朗基罗大卫像的感觉?呵呵,‘东方大卫’,那些怀着一颗对佛法无上虔诚的雕塑者们,把他的面容、胸、腿、臂等部位用晕染和凹凸起伏剧烈的轮廓线描相组合,来突出金刚力士的那种肌肉团块的体量感,从而显示护持佛法者的刚毅雄健。    -----------------------------  就如你贴的这件,和纳尔逊藏的另一件一样,都是头部是后补上去的,非原作。他们博物馆的资料自己标出来的。  
  而同馆的这一件,是戴润斋旧藏的,赝品。这都是行里的常识共识了,所以说说无妨。  看得出问题在哪里吗?  
  @只为看文
23:02:06  看石头和青烟碧海对话,真是受教啊!石头真是一位良师益友,你的文字是对古玩和艺术鉴赏的启蒙,受益良多,谢谢了!  前几日又去了故宫,我猜我看到了石头提到过的“桃之夭夭”(是这个吗?),真是美人啊!:)  上周去了国博,贴一张我很喜欢的佛像木刻,希望石头不责怪乱贴图(真-----------------------------  别这么说,我只是个贩子,小贩子,这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也贴一张纳尔逊的水月观音回赠,也是卢芹斋卖出去的。或许,正是因为他早年卖出去了,我们现在还有幸看到。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5:58:16  别这么说,我只是个贩子,小贩子,这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也贴一张纳尔逊的水月观音回赠,也是卢芹斋卖出去的。或许,正是因为他早年卖出去了,我们现在还有幸看到。  -----------------------------  小贩,那是石头在她的世界里的“自谦”,在我这个读文字人眼里,因为石头的文字和图解,受益良多,石头便是良师了。呵呵。  你贴的这尊菩萨像,那天在国博有看到的一尊印象深刻的,真“妖娆”啊!呵呵。  (光线比较暗,拍的时候用了闪光)  
  作者: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回复日期: 15:54:22  回复
  而同馆的这一件,是戴润斋旧藏的,赝品。这都是行里的常识共识了,所以说说无妨。  看得出问题在哪里吗?  ====================================================  如果你不说这尊佛造像是赝品的话,我一个外行半瓶醋一时半刻肯定是辨不出真赝的。这尊佛像是仿唐代的吧?因为信仰所以知道一点点常识,从坐姿和手印来看都没错,降魔坐,降魔印,这是佛陀在成道时为降伏内外魔,由大地来证明自己的法力和道性的印相。可是从佛像的面相来看虽然丰满,但仔细看看神态不觉得有些妩媚吗?哪有降魔的庄重威严呢?体态很丰腴,饱满,但尚无那种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一般的唐代佛造像的写实性较强。这尊佛像大体看上去体态不那么自然舒展,没有很强的动态感。  呵呵,一点点的看法,胡诌一通,然后羞涩的遁走……
  -----------------------------  就如你贴的这件,和纳尔逊藏的另一件一样,都是头部是后补上去的,非原作。他们博物馆的资料自己标出来的  ===============  这个我记得,  脑袋在日本鬼子那里!!!!!!!!!!!!
  作者:只为看文 回复日期: 00:47:00  回复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5:58:16  别这么说,我只是个贩子,小贩子,这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也贴一张纳尔逊的水月观音回赠,也是卢芹斋卖出去的。或许,正是因为他早年卖出去了,我们现在还有幸看到。  -----------------------------  小贩,那是石头在她的世界里的“自谦”,在我这个读文字人眼里,因为石头的文字和图解,受益良多,石头便是良师了。呵呵。  你贴的这尊菩萨像,那天在国博有看到的一尊印象深刻的,真“妖娆”啊!呵呵。  (光线比较暗,拍的时候用了闪光)  ==================================================  这座铜鎏金的佛造像应该是明代密宗的绿度母吧?是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念诵「绿度母」的心咒,能引导有情众生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得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绿度母心咒:嗡,哒咧。度,哒咧,度咧,梭哈。
  @青烟碧海
10:16:18  这座铜鎏金的佛造像应该是明代密宗的绿度母吧?是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念诵「绿度母」的心咒,能引导有情众生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得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绿度母心咒:嗡,哒咧。度,哒咧,度咧,梭哈。   -----------------------------  呵呵,我没有照文字说明,当时听的语音解说,现在忘了到底是啥时候的了。  谢谢青烟解说,知道心咒了呵。
  提到国外馆藏的这些早期佛教石雕造像,包括壁画之类的,不能不提一个人 —— 卢芹斋  =======================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是在一本收藏杂志上,还记得当时配了一张他的照片,长袍马褂的一副斯文人的打扮,对于这个大名鼎鼎,曾经叱咤风云数十年的人评价确实是难以下定义,他让那么多的国宝流失去了海外,虽然也因此躲过国内的一场文化浩劫,但这个帐不能那么算,当年敦煌的那场浩劫,最初始作俑者那个无知又愚昧的王道士是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打算用钱来修葺莫高窟的,是包藏祸心的英国人斯坦欺骗了他,当藏经洞的问世,使得世界各地的野心家打着文物考察的幌子,开始了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和破坏,敦煌的劫难是每个国人的恨。而卢芹斋拿着贩卖自己国家文物的钱,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他的是这个“盗”,我觉得无论你做什么好,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人的根本就是不能丢了这个底线。
  作者:只为看文 回复日期: 12:45:01  回复
  @青烟碧海
10:16:18  这座铜鎏金的佛造像应该是明代密宗的绿度母吧?是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念诵「绿度母」的心咒,能引导有情众生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得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绿度母心咒:嗡,哒咧。度,哒咧,度咧,梭哈。   -----------------------------  呵呵,我没有照文字说明,当时听的语音解说,现在忘了到底是啥时候的了。  谢谢青烟解说,知道心咒了呵。
  ===============================================  呵呵,勿客气,俺就是个二把刀,这个藏密的发音,翻译的也不甚标准,心到佛知。
  @青烟碧海
13:34:40  提到国外馆藏的这些早期佛教石雕造像,包括壁画之类的,不能不提一个人 —— 卢芹斋  =======================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名字是在一本收藏杂志上,还记得当时配了一张他的照片,长袍马褂的一副斯文人的打扮,对于这个大名鼎鼎,曾经叱咤风云数十年的人评价确实是难以下定义,他让那么多的国宝流失去了海外,虽然也因此躲过国内的一场文化浩劫,但这个帐不能那么算,当年敦煌的那.....  -----------------------------  唉,我们都是被洗脑的一代又一代,什么是国?什么又是家?谈这些很伤感。也没啥实在意义。  不过我倒是赞同这个的说法,盗亦有道,做人要有良心。那,什么是道?什么又是良心呢?不说天地君亲师那一套。我觉得,做人有立场,做生意有信用,对父母师长尽孝,对朋友尽义,也无非是这样吧。国家?太远摸不著,也永远,都是某些人的幌子,罢了。  这世上有太多的谎言和伪君子,表象通常和事实相差很远。
  @susie_lau
10:10:45  -----------------------------  就如你贴的这件,和纳尔逊藏的另一件一样,都是头部是后补上去的,非原作。他们博物馆的资料自己标出来的  ===============  这个我记得,  脑袋在日本鬼子那里!!!!!!!!!!!!  -----------------------------  哇,S博士大人您老人家啥时候摸这儿来了?  蛋定蛋定啊。  别鬼子鬼子的,看——  
  @只为看文
12:45:01  @青烟碧海
10:16:18  这座铜鎏金的佛造像应该是明代密宗的绿度母吧?是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念诵「绿度母」的心咒,能引导有情众生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得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绿度母心咒:嗡,哒咧。度,哒咧,度咧,梭哈。  -----------------------------  呵呵,我没有照文字说明,当时听的语音解说,现在忘了到底是啥时候的了。  .....  -----------------------------  哇塞!偶也跟着念几句。。。。。。  
  作者:青烟碧海 回复日期: 10:06:37  可是从佛像的面相来看虽然丰满,但仔细看看神态不觉得有些妩媚吗?哪有降魔的庄重威严呢?体态很丰腴,饱满,但尚无那种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一般的唐代佛造像的写实性较强。这尊佛像大体看上去体态不那么自然舒展,没有很强的动态感。  ---------------  你用的这些形容词,丰满,妩媚,庄重威严,丰腴饱满,自然舒展,动态感等等,都是无法定性定量的,对不?鉴定不能这样看的,这是迁客骚人的YY文字,抑或是浮夸拍卖图录上无意义的堆彻。  这件东西是仿天龙山式样的,看这一类的石窟造像,首先得对北方一些重要的石窟,寺院的造像有所熟悉。比如山西的天龙山响堂山,龙门,云冈,青州,定州等等,各个石窟寺院的造像在各个时期各是什么风格。闭上眼在脑中历数。  然后要知道它们的存世流传状况,哪些东西流散在哪里,和石窟残余部分对得上的有多少,对不上的有多少,下落不明的有多少,历年各种渠道交易的有多少。。。。  这些都烂熟于胸了,再接着看具体的东西。这件东西,首先,它的石质就和天龙山的造像就有很大的差别,然后,表面的皮,也是很不自然的。这点和看瓷器,家具,青铜一样,应属于痕迹鉴定的一部分,东西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来的,传世的途径是什么,留在表面的痕迹就是不同的。  最后才是看造型线条之类,当然还是要基于和标准器的对比。  困难往往在于,有时候标型器的标准很难统一,就是有灰色地带,还没搞清楚的东西。比如河道遗址出的造像,表面被侵蚀的状况,就和直接从石窟上敲下来的有很大的不同,也和某一类的高仿很像,再如明清瓷器类康熙的海捞外销瓷,多是南海一带出来的,那个特征也和我们传统认识的康熙瓷不同,当然也和某一类的高仿很像。  每个门类都有这样的东西。很头疼。  还有就是,艺术水准是不能作为真赝鉴别的标准的,就如这些天龙山响堂山的造像,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艺术水准也有差别的,有精美的,也有拙劣的,那有些高仿的艺术水准并不比其中拙劣的要差。  这些很难分辨。  而这件东西,在以前还是仿得不错的,现在只能算低仿了。  -----------------
  滥兄你好,偶然看到你的这篇帖子,很是喜欢。我是《商界》的编辑,因为自己以前也初涉过一些艺术品,对这类题材比较感兴趣,想就你的贩古经历做篇稿子,请问方便与我联系么?QQ:
  @tq01jch1
15:17:17  滥兄你好,偶然看到你的这篇帖子,很是喜欢。我是《商界》的编辑,因为自己以前也初涉过一些艺术品,对这类题材比较感兴趣,想就你的贩古经历做篇稿子,请问方便与我联系么?QQ:   -----------------------------  谢谢。来的都是客,看的都是缘分。  就是随便写写,涉及到的人和事张扬太多我也无法承担的,也因有些个人因素,不是太方便。不得不婉言相拒,望体谅。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5:24:42  @tq01jch1
15:17:17  滥兄你好,偶然看到你的这篇帖子,很是喜欢。我是《商界》的编辑,因为自己以前也初涉过一些艺术品,对这类题材比较感兴趣,想就你的贩古经历做篇稿子,请问方便与我联系么?QQ:  -----------------------------  谢谢。来的都是客,看的都是缘分。  就是随便写写,涉及到的人和事张扬太多我也.....  -----------------------------  哈哈,完全理解。但这也不妨碍你的QQ好友里多一个人撒!嘿嘿。
  你用的这些形容词,丰满,妩媚,庄重威严,丰腴饱满,自然舒展,动态感等等,都是无法定性定量的,对不?鉴定不能这样看的,这是迁客骚人的YY文字,抑或是浮夸拍卖图录上无意义的堆彻。  这件东西是仿天龙山式样的,看这一类的石窟造像,首先得对北方一些重要的石窟,寺院的造像有所熟悉。比如山西的天龙山响堂山,龙门,云冈,青州,定州等等,各个石窟寺院的造像在各个时期各是什么风格。闭上眼在脑中历数。  ========================  呵呵,确实是骚人的yy文字,看来这些年受的荼毒太多了。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我们鉴赏水平本来就是一外一内啊,你这贴文字信息量太多又很杂,俺跟贴看着热闹,一时情不自禁的跟着胡诌了几句,还望石头见谅。
  @青烟碧海
16:01:19  呵呵,确实是骚人的yy文字,看来这些年受的荼毒太多了。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我们鉴赏水平本来就是一外一内啊,你这贴文字信息量太多又很杂,俺跟贴看着热闹,一时情不自禁的跟着胡诌了几句,还望石头见谅-----------------------------  这话。。。还真把我当啥了。我在这里就是瞎扯淡的。  真刀真枪的时候,就很直接 ——   
  @tq01jch1
15:46:14  哈哈,完全理解。但这也不妨碍你的QQ好友里多一个人撒!嘿嘿。  -----------------------------  呦,要我私人联系方式啊?是美女不?  
  @青烟碧海
10:06:37  但尚无那种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  -----------------------------  不过这句倒是可以让偶们SW一把,咳咳,本不该这样滴。。。。。  各种胸 ——  
  胸 ——  
  偶们素CJ滴。。。。  
  精彩  
  mark one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4:39:34  不过我倒是赞同这个的说法,盗亦有道,做人要有良心。那,什么是道?什么又是良心呢?不说天地君亲师那一套。我觉得,做人有立场,做生意有信用,对父母师长尽孝,对朋友尽义,也无非是这样吧。国家?太远摸不著,也永远,都是某些人的幌子,罢了。  这世上有太多的谎言和伪君子,表象通常和事实相差很远。   -----------------------------  石头这番言论忒精彩到位了!  深有同感。
  顶一下。  
  br  
  好文章  
  mark  
  作者: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回复日期: 16:50:12  回复
  @青烟碧海
16:01:19  呵呵,确实是骚人的yy文字,看来这些年受的荼毒太多了。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我们鉴赏水平本来就是一外一内啊,你这贴文字信息量太多又很杂,俺跟贴看着热闹,一时情不自禁的跟着胡诌了几句,还望石头见谅-----------------------------  这话。。。还真把我当啥了。我在这里就是瞎扯淡的。  真刀真枪的时候,就很直接 ——   ==============================================================  哈哈,看到那个挺猥亵的大叔喊了这么句话,俺真的是笑喷了,茶水都喷屏幕上去了,淡定……淡定……哈哈,不知道小石头说这样话的时候,眼神是否也是这样的‘猥亵’呐~~~~~~
  作者: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回复日期: 17:53:38  回复
  @青烟碧海
10:06:37  但尚无那种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  -----------------------------  不过这句倒是可以让偶们SW一把,咳咳,本不该这样滴。。。。。  各种胸 ——  ======================================================  咳咳,看到各种胸,还真不是一般的口味啊,蛋定点啊······石头。
  无意中发现了保利博物馆藏品思维菩萨,不由得想起来罗丹的那个最著名的雕像思想者,保不准这个罗丹的作品是山寨咱的思维菩萨,呵呵,脑海尽然冒出昆德拉说的这么一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为什么喜欢思考呢?可是人不思考是不是就如同行尸走肉了呢?究竟是那种没心没肺的活着幸福呢,还是吾日三省吾身那样活着幸福呢?但经过思考了之后,是不是依然改变不了什么?那么思考还有用吗?我们是否已开始就在有限的帷幕里描绘着无限的海市蜃楼呢?其实很多人每天都会在重蹈覆辙,在自囚自禁,然后像一个古典的唐吉诃德,拿着扎枪头子左冲右突,不能茅塞顿开,自圆其说啊。    
  这种在菩提树下静坐禅悟场面的思惟菩萨像,是表现释迦牟尼为太子时禅悟的佛像造像题材。很多都因其姿势复杂,用圆雕艺术形式表现思惟菩萨像殊为不易。在目前所见北朝时期青州造像中,圆雕思惟菩萨像迄今仅发现两尊,而这座的这一尊北齐时期的,艺术水平更为突出,尤显难得和珍贵。菩萨头戴五尖式宝冠,肩上有圆饼状饰物。上身裸露,腰系轻薄贴体的多褶长裙。上身微向前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残缺,左脚自然下垂,成功表现出思惟禅悟的意境。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7:03:52  @tq01jch1
15:46:14  哈哈,完全理解。但这也不妨碍你的QQ好友里多一个人撒!嘿嘿。  -----------------------------  呦,要我私人联系方式啊?是美女不?  ......  -----------------------------  这...掩面...帅哥一枚...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6:50:12  这话。。。还真把我当啥了。我在这里就是瞎扯淡的。  真刀真枪的时候,就很直...........    -----------------------------  我喷,你丫的实在是太猥琐了!!!!!!!!!!!!!!!!!!!!
  喜欢这种。。。。。。。。。。。    
  看了半天的佛造像,心有所动,胡乱的写了几句,水平低洼,呵呵,表笑话俺……  那些佛陀宝相庄严  或者是神情悲悯  眼角微微上挑  流过高山、河流和沃野、庄园  俯视苍生万物  或者面含微笑  半跏趺坐于束腰藤座之上  隐现慈祥仪态万千  聆听那些岁月与人声  我们是恒河沙数里最渺小的一粒  一花一世界  时光筛去了世间喧嚣的繁华  沉寂了万般风情  繁华落尽  梦里是否离那梵音越来越远  一草一天堂  莲花开过了  一笑一尘缘  净土依然沉浸于尘缘未了  一念一清静  朝生暮死什么也带不走  那些你于一世的时间  在佛陀眼里只如昙花的眨眼  
  马  
  假如哪天穿越了,能让我去选择哪个朝代,我想比较喜欢去唐代,那是一个很强盛繁荣的朝代,允许女人个性张扬的时代,尊重女性的时代,我喜欢过着像是《调琴啜茗图》画里那般仕女弹古琴饮茶‘小资’的生活。请容许我YY下啊,哪怕是我穿越成了画作中那个在园中树边石凳上弹古琴红衣仕女旁边的端着黑色的茶托恭候着侍女也好啊。  《调琴啜茗图》横75.3厘米高 28 厘米,现藏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  
  坏了,发错了,把那个‘和谐’的砚台发上去了, 上面的图是端石荷叶砚,清()。此砚选用端州大西洞佳品,在翻卷的荷叶下面,精琢一小蟹,蟹爪夹住一根苇草。荷与蟹搭配,寓有“和谐”之意。砚背有袁太守书铭文。  呵呵,乌龙大发了,捂脸啊……
  重新发一下,抱歉哈,石头,我继续歪楼啊,不歪倒不罢休。  《调琴啜茗图》横75.3厘米高 28 厘米,现藏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  
  好文,喜欢!
  @susie_lau
14:20:27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6:50:12  这话。。。还真把我当啥了。我在这里就是瞎扯淡的。  真刀真枪的时候,就很直...........  /p/m/.jpg......  -----------------------------  这位大哥亮了!
  各種胸。。。一看就噴了。。。久沒來,又一堆好東西。濫胸,感覺你的很多看待問題的智慧還是來自我們的老祖宗,當然,經歷也很重要。想很小白的問,怎樣能看問題深遠點?
  楼主银呢?消失到哪个角落去了啊?!既然石头没来,俺继续歪啊^O^
  作者:susie_lau 回复日期: 14:22:27  回复
  喜欢这种。。。。。。。。。。。  ==================  先问好s大人,俺也喜欢这种“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唐代丽人俑,还记得小时候看老爸定的杂志《美术》里面彩页上登了一组出土的唐代女俑,她们头梳双垂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是质地华美的锦绣彩缎,腰系宽带,丰满妩媚、姿态各异,云鬓低垂,有的神情警觉,有的顾盼神飞,有的目光炯炯,洒脱奔放,当时就惊艳啊,非常的喜欢。  唐代女俑形象直接取材于宫廷的嫔妃、贵妇、侍女和年轻的生活在社会上层的歌舞伎。因为唐代崇尚丰腴之美。美女要有富贵之态,有不少的美女俑甚至有着今人所厌恶的双下巴。呵呵,这是否令当今减肥不成功的MM心生了投错了朝代之感啊?  有一类女俑年龄稍大,相当于嫔妃一类人物,衣着讲究,色彩很绚丽,面相端庄而肃穆,丰肌秀骨。工匠们用尽一切手段来打扮她们。她们穿着唐朝上层社会最时髦的开领短衫,外套翻领锦襦,颈带珠链,下着长裙,头上扬,胸部隆起,或坐或站,两手捧于腹前是那般的优雅、富贵、坦然、自信。也许只有那个远逝的大唐盛世才给了她们这样的气度。  请看那个时代的女人吧,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侃完了女俑,接着还是侃一下敦煌的壁画吧,敦煌藏经洞里的罕世奇珍发现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重大的文物发现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悲剧性的。历代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在里面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仅就现存四百多个洞窟的壁画而言,如果以一平方米为单位,连接起来可以成为长达25公里的世界最大的画廊。以壁画而言,历代杰出的艺术家们将人世间的亭台楼阁、乐池舞谢、回廊丽柱与佛国极乐世界的华树光环、莲花宝座融为一体,形象地搬上了墙壁,天上、地下、本生、人生与再生协调地汇合在一起,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步人行窟,犹如进入天堂佛国,庄严神圣之气扑面而来。那升腾飘舞的飞天,千姿百态的菩萨,美妙绝伦的反弹琵琶,那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张窖凿空图》、《帝王出行图》和《使者朝会图》,那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经变故事,那些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的古代人民的世俗生活场面……无不以其精湛的艺术风格,超凡脱俗的艺术手法,成为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无比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件最珍贵的古典艺术礼品。世界上没有第二座艺术画廊可以与之比肩。  华尔纳是美国的一位考古学家和艺术家,他窃取壁画,不是用斯坦因、勒柯克那种刀割的办法;他带来一种事先配制好的专用胶水——先用它把纱布贴在画上,然后把画割取下来,将来再将纱布揭下,据说这样做可以不伤害壁画表面。于是,在莫高窟里,被割去的壁画的墙壁上,便留下了一块块黑色的空洞的方块;被搬走塑像的佛坛上,只剩下了一片空荡荡的空间。当然,等到这些东西运进福格博物馆,小小的博物馆就名闻天下了。敦煌泣血了……饱经沧桑的中国在泣血……黄沙漫漫,铃声悠悠……久久不息的风铃,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遥远的过去……  耳边传来了刀郎那特有的沧桑沙哑磁性的歌声……  敦煌的风沙淹没了繁华  飘摇多少人家  一杯乱世的茶狂饮而下  我用飞天的壁画描你的发  描绘我那思念的脸颊  我在那敦煌临摹菩萨  再用那佛法笑拈天下 …………  敦煌莫高窟壁画海外残片    
  说到了敦煌壁画,我还想起了一个大画家,他的名字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画荷花的佼佼者,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描绘人物及仕女画的一代宗师---张大千。他在中年时远涉戈壁荒滩三载,临摹敦煌壁画,汲取古人绘画精髓,“借古开今”,方才使其人物、仕女画达到了惟妙惟肖的高层次境界,并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不过有关他的敦煌之行,还拍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张大千先生到敦煌后,深感敦煌莫高窟是座被埋在大漠之中的艺术宝窟,请人搬走洞窟周围的积沙乱石,清理出洞窟309个。对莫高窟中许多有价值的壁画进行了临摹复原,共达二百余件,但后来传出了张大千先生在敦煌临摹壁画时,打掉壁画的消息。随之,张大千先生究竟有没有破坏敦煌壁画的争议,一直没再停歇过,众说纷纭,难辨真假。有报道说,1940年至1942年,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执行馆长罗华庆在回答记者询问时指出,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有30余处。   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早已离世,我们无法知晓当年他是否真的打掉了壁画,我们只是知道敦煌壁画艺术早于欧洲文艺复兴约一千年。窟中壁画,从天花板一直延伸至墙角,从北魏一直到元朝,各代画法嬗变清晰可辨,人物绘制工笔精细、色彩艳丽,代表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顶峰。一幅7世纪的《父母恩重经》,比起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驱乔托的作品早了700年,但艺术上更加辉煌和隽永。王国维把殷墟甲骨文、汉简、清内阁大库档案及敦煌藏经洞唐人文书视为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四大发现。残阳如血,照射在苍茫辽阔的戈壁荒漠上,敦煌!敦煌,只要我们的目光一触到敦煌的壁画上,心灵即刻被它这种极其强烈的独特的审美气息所感染了,在这里,佛教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是那般的美妙神奇,变化万端,神佛飞翔的天空是那么的灿烂华美,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展现了佛陀世界博大又灿烂的全貌。  张大千 临敦煌释迦说法图  
  今天有时间,我继续胡侃,如果歪楼歪大发了,石头莫怪啊……  很早就知道飞天了,还记得在《美术》看到了她们曼妙的婀娜窈窕的自由自在,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或上空飞绕,或腾空而上,或脚踏祥云,或横空漂游飞翔的形象时,我被吸住了,老爸告诉我飞天来自敦煌壁画。  在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中,详细阐述了飞天形象自印度传来后,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变化。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  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最初的飞天受到印度的影响,比较朴实笨拙,衣服也比较简单,不甚华丽,甚至会露出了脚丫子,这个时期的飞天通常是用一根飘起的丝带和身体的姿态表明其飞天的身份。典型的晕染法,飞天形象很朴实,没那么轻盈飘逸。  
  好文,先留个记号,以后细细看!
  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北魏、西魏时期的飞天,主要还是晕染法绘画,身体姿态逐渐丰富起来。      
  西魏 285 窟的飞天群,身姿窈窕、身穿长裙,其舞姿柔曼的形象。  
  等到了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壁画的色流开始畅快柔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工匠们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  
  冷冬拜访,学习支持!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已然是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唐代壁画中出现了画工精美、场面宏大、富丽堂皇的经变画伎乐舞图和佛教、佛传故事画中的民俗舞场面及供养人行列中的舞图等,这些都是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真实场景直接或折光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唐人诗篇及史籍中记载的某些具体形象。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这是辉煌的大唐盛世所带来的泱泱气度,是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是巨大的充满张性的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哪些瑰丽的色流,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  第320窟(初唐)说法图中的飞天
第321窟(初唐)飞天与散花的天女    
  唐代莲花藻井中的飞天    第329窟(初唐)佛本生故事乘象入胎中的飞天  
  第148窟(盛唐)飞天  
  莫高窟第320窟、盛唐的《四飞天》,曾经做过莫高窟的门票图案。整个画面由飞天和流云组成一幅动态的场面,加上绚丽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境界。这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  
  五代和北宋时,河西归义军曹氏政权管辖敦煌地区。这一时期的飞天继承唐代余风,但无创新,不复生气,完全失去了唐代飞天生气欢快的基调。但曹氏政权崇信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了大量洞窟,并且建有画院,聘用了一些当时著名的画师、画匠,绘制了不少壁画。这些画师画匠继承模仿唐代风格特点,在榆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飞天之作。  不长翅磅,只凭彩带凌空翱翔的飞天,是敦煌壁画的标志,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这幅敦煌莫高窟327窟的献花飞天,是宋代晚期的作品。  
  西夏是党项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莫高窟西夏时期的飞天,一部分沿袭宋代的风格,一部分具有西夏独特的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把西夏党项族的人物风貌和民俗特点融入了飞天的形象。脸型长圆,两腮外鼓,深目尖鼻,身体健壮,身穿皮衣,多饰珠环,世俗性很强。  
  元代时蒙古族统治敦煌地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藏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画在第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角的四身飞天。这四身飞天形象、姿态、衣饰基本相似,头梳锥髻、戴珠冠,脸型丰圆,长眉秀眼,上体半裸,项饰璎珞,臂饰宝钏。一手托莲花,一手执莲枝负在肩上,乘黄色卷云从空而降,衣裙巾带很短,身体沉重,飞动感不强,已无佛教飞天的姿态风貌,倒像是四身乘云飞行的道教仙童。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其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它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  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所说:“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品(商标、广告)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楼猪你这几天文也不更,跑到别处跟人家探讨姨妈网人民日报去了????
  不客气的说一句,有些东西它幸亏出去了,不然留在大陆能有什么好结果,别说私人藏家手里那点东西在某些运动中砸的砸,没收的没收,就连博物馆里的东西都有被调包之嫌  
  作者:susie_lau 回复日期: 15:44:09  回复
  楼猪你这几天文也不更,跑到别处跟人家探讨姨妈网人民日报去了????   ======================================  楼主咋不更新了??俺望穿秋水啦~~~~~
  我在喝茶,听着最喜欢的音乐《千年的梵音》,顺便看看建盏流口水……  有宋一代,“斗茶、品香、挂画、插花”为文人雅士的“四般闲事,文人间斗茶盛行,其实呢斗茶中“饮”已不很重要,主要的是色香味及器具之斗。宋人以白茶为上,黑色茶盏最适宜观色了。那些文人、士大夫更以参禅悟道为必修之事,“茶禅一味”正体现了参禅人对茶的评价。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范仲淹还做了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斗茶崇尚白汤花,所以宋代黑釉为表达的深色系茶盏兴起,诗中“紫玉瓯”便是其中的一种。黑釉盏源于福建、江西、浙江、河南等窑场,尤以福建省建阳窑建盏为最。建盏中又以“曜(yào)变”黑釉盏令人称奇怪,它的釉色变幻莫测,光怪陆离,釉纹细密如丝,状似兔毫,在光线下转动瓷片,会产生彩虹般的光晕,单看都给人美的享受,关键的还是这都是自然窑火非人力下的变种,所以很难做到人为干预,发生“曜变”的黑釉盏在宋代就被人到处收集,连副宰相级别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无法拥有一盏黑釉盏,可见当时就有多么珍贵啊。存世的“曜变”黑釉盏目前仅有4件,全部在日本,已经是日本的国宝了。  
  在各大收藏网站论坛潜水多年,说实话,让人感动的贴子不多。  以前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是一个不涉名利的境土,但实际不然,各大论坛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互相攻击,谩骂嘲弄,互相诋毁,说白了还是利益之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记不清这句话是谁说的,但只有在切肤之痛后才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认为古玩是文人的一种清玩,是好古之人的心灵慰藉。经过多年的接触之后,终于看清:一样是潜规则、明规划的是非地,在看到真、善、美的一面时,更让我看到了残酷的另一面。一线、二线、古玩商、拍卖行、铲子、学者、砖家、古玩城、会所等,各种矛盾复合体的交织,见多了,心就平静了。  以前喜欢研读名人传记,长大了,为人父母,体验多了,发现名人也是人,也是普通人,不再崇拜,不再艳羡。我更喜欢普通人的生活,更愿意品昧普通人的甘苦,因为平凡也是一种感动,一种伟大,同样能够获得大家的共鸣。我特别欣赏版主“食物链”的说法,最底层与最上层,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上层不一定比下层来得高尚,只不过他们掌控了生存的法则与优势的资源。我亲耳听一个古玩商说过,“古玩对我只是一种谋生工具,仅此而已”。  生存状态不同,体验就不同。
  奥运快完了,石头该要回来了吧?
  @青烟碧海
14:52:11  我在喝茶,听着最喜欢的音乐《千年的梵音》,顺便看看建盏流口水……  有宋一代,“斗茶、品香、挂画、插花”为文人雅士的“四般闲事,文人间斗茶盛行,其实呢斗茶中“饮”已不很重要,主要的是色香味及器具之斗。宋人以白茶为上,黑色茶盏最适宜观色了。那些文人、士大夫更以参禅悟道为必修之事,“茶禅一味”正体现了参禅人对茶的评价。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范仲淹还做了一首《和...........  -----------------------------  这件东西修过的,口沿大小蹦了几块的。
  @十品清茶
09:13:09  在各大收藏网站论坛潜水多年,说实话,让人感动的贴子不多。  以前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是一个不涉名利的境土,但实际不然,各大论坛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互相攻击,谩骂嘲弄,互相诋毁,说白了还是利益之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记不清这句话是谁说的,但只有在切肤之痛后才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认为古玩是文人的一种清玩,是好古之人的心灵慰藉。经过多年的接触之后,终于看清:一样是潜规则、明规划的是.....  -----------------------------  谢真知灼见,潺潺之言。  利益之争,何处是净土?外部世界,各行各业,各个层次,无不是如此。  内部世界,一个人自身,又何时何刻不是在和自己打仗,和自己争,和自己博弈呢?《庄子》里有句话——“一受其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真是点到了人生的痛处,人活着,就是这么打仗消磨,要么和别人,要么和自己,人,本质就是一个要不断给自己找麻烦的生物。  利益,是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也是情感利益。我说我爱什么,发自内心的爱,无要求的爱,高尚吗?纯洁吗?其实也无非只是在维护我自己的情感利益罢了。而所谓的文人清玩,也无非是得不到外部,而从内部去弥补的一种自慰。只是有时候自慰的久了,反而正常的OOXX倒觉得不习惯了。  我以前也喜欢读名人传记,但更被身边有血有肉的前辈经历故事所感动的多。我一直认为安于平淡,乐于平淡,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深向往之而远不能致。人活着,总要追求点什么,打发点什么,不然这日子的确没法消磨。太理想化了难免轻飘,太现实了,这生活也许更没啥意思了。  从事这个生意,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由兴趣而入的,深浅不同罢了,也有很多经历了很多依然深爱的人,用一句歌词形容“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当然,他们也是精明的商人。当然,常常也觉得怅然,麻木,疲惫,倦怠。但是总归还是有兴奋点的。  而你说的这位,如果到最后因为各种消磨而沦落为仅仅是一种谋生工具,或许是一种成功,或许是失败,也或许是一种解脱。人,总要构筑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活得舒服点,哪个人敢说自己的生活不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己把自己哄得开心点,就是成功吧。  生存状态不同,体验就不同。这也是分享的必要和乐趣吧。让人们在这生命的荒野里,看到一个个荧光,虽然它们彼此依旧孤独,谁也帮不了谁。可,这就生命的真理,不是吗?虽然真理通常是让这个欲望世界感觉到无情和残酷的。如果艺术能带给我们些解脱和麻醉,那就,深吸一口这大麻吧。
  @只为看文
15:50:25  奥运快完了,石头该要回来了吧?   -----------------------------  一直在。O(∩_∩)O
  @青烟碧海
15:02:33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其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它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  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所说:“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品(商标、广告)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  大麻别吸太多哦:)
  @柠檬洋葱
04:08:14  各種胸。。。一看就噴了。。。久沒來,又一堆好東西。濫胸,感覺你的很多看待問題的智慧還是來自我們的老祖宗,當然,經歷也很重要。想很小白的問,怎樣能看問題深遠點?   -----------------------------  别拍我,我真不觉得我有啥智慧。⊙﹏⊙b汗  我觉得,其实也不用多深远,凡事多想半步就好。想得深了,远了,有好处,也是一种束缚。凡事只要一动,就有好有坏,一思是想到好处,二思是想到坏处,三思就不好不坏不知所措,只能左右徘徊耽误光阴了。  年轻人想得再多,往往都是空想,还是多实践多行动多反思吧。
  人莫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矣。  知味好,还是不知味好?  不知味,无聊空虚,知味,劳心劳神。  那到什么程度才是好?  生命这趟车,既已上了,行李钱财,各自小心吧。
  @滥竽充数的演奏会
17:04:41  @只为看文
15:50:25  奥运快完了,石头该要回来了吧?  -----------------------------  一直在。O(∩_∩)O  -----------------------------  嗯哈,还以为奥运把你迷走了呵 :)
  是的,都是利益。
  @青烟碧海
15:36:21  重新发一下,抱歉哈,石头,我继续歪楼啊,不歪倒不罢休。  《调琴啜茗图》横75.3厘米高 28 厘米,现藏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    -----------------------------  这种画,传世的基本都在大博物馆,只能人云亦云了。  这幅画以及后面的佣,和susie前面贴的那几个佣,时期应该差不多,中唐前后。佣有可能偏盛唐,画则肯定要到中唐了。  这种宫廷贵妇仕女游春、烹茶、游览、捣练、揽镜的题材,和牛马花鸟山水一样,都是从中唐,才从宗教画中独立出来。因为欣赏这种画的阶级发生了变化。  如果了解画史,从这幅画就可以看到背后社会的转变 ——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比如南方的王、谢家族,北方的崔、卢家族)在隋以前就已经瓦解,  在经历了早唐盛唐的各种政治阶级的替换后,到了中唐,通过科举进身的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统治阶级的舞台,一直到北宋早中期,这个转变才逐渐稳定,奠定了此后以这个阶级为统治主导的后期封建社会的基础。  门阀士族由两汉累世经学,是文化的保存着垄断者,世代沿袭,什么也不缺少,这种阶级到了魏晋后期步入玄学;世俗地主在盛唐后期到中唐才经由科举慢慢抬头,这两种统治阶级的社会理想,情感宣泄,内心矛盾都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王羲之就是门阀士族阶级,苏东坡就是世俗地主阶级。  这幅画,中唐,就是这两个阶级交接的转变期。
  -----------------------------  这件东西修过的,口沿大小蹦了几块的。   ==========================================  哦,在照片上看不出来啊,是修复的手艺太高?还是偶眼神太差……
  -----------------------------  大麻别吸太多哦:)   ================================  大麻没少吸,病入膏骨啦~~~~~
  这幅画,中唐,就是这两个阶级交接的转变期。   ============================================  嗯,石头的一番话,受教了,俺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  唐代的绘画仕女图画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多以现实生活为对象,画游春宴乐、凭栏烹茶、横笛舞蹈和围棋等仕女活动的很多,她们姿态多端,不唯衣着华贵,神态悠闲的宴饮游乐,从画作中不难看出当时贵族生活的骄纵富有的生活,给人的感觉还是百无聊赖。她们只不过是笼中鸟罢了,存在的价值就是取悦那些上位者,这与佛教画所表现的庄容华贵和烈女画中僵硬死板的内容很不一样。画家极力表现骄、奢、雅、逸的气息和柔软温腻的姿态,有的甚至对丰满的肌肤都赤裸裸地画出来,后来尽管唐代经历了安史战乱,但商业经济仍很活跃,特别是在江南和西蜀一带,官商大贾、新兴地主、官僚,均把绘画当做奢侈品之一,迷恋往昔的骄奢淫逸,购买描绘贵妇人宴游画作,也许是望梅止渴,一时成为风尚。  快下班了,一时胡侃,说错了还望见谅……
  楼主哦,是不是打算从此隐退江湖啊?咋不更新了呢……
  今天没啥事,那就聊两句元青花吧,说起元青花就不能不说那个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了。两个多亿啊,这要是换成黄金也得堆成个小山啊!咱没有那个眼福见到真品,也不知道那个罐子品相咋样?有没有修复过?人家百度百科上说了:“此罐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溜肩园腹,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的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画面饱满,人物山石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笔笔精到,十分完美”。还有的资料也说: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元青花瓷器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像“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即: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罐(高28.4cm)、裴格瑟斯基金会藏“三顾茅庐”罐(高27.6cm)、安宅美术馆旧藏“周亚夫屯细柳营”罐(高27.7cm)、美国波士顿馆藏“尉迟恭救主”罐(高27.8cm)、亚洲一私人收藏家藏的“西厢记焚香”罐(高28cm)、万野美术馆藏“百花亭”罐(高26.7cm),外加台湾王定乾先生拍得的“锦香亭”罐和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凯纳齐先生拍得的“鬼谷子下山”罐。  这不是没那么多金子买真罐子,有些人退而求其次买那些高仿的,一上网啊好家伙铺天盖地的都是卖这鬼谷子罐的,我就纳闷呢,这些人买它干嘛呢?仿的再像也是假的啊,回家腌咸菜?还是打算搁置二、三百年之后升值呢?好家伙前些年自从中央到地方搞鉴宝、寻古几乎台台都在戏说这点碎瓷片子的事,忽悠起了全民收藏新高潮,眼瞅着也就几年的功夫,咱中华大地上的各种碎瓷旧碗、坛坛罐罐、桌椅板凳、破旧字画一眨眼都成了文物,成了藏家的爱物,问题是这些东西有那么高的价值吗?古董热,是热的要命,各地的古玩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各路倒腾真假文物的大军是浩浩荡荡的,辗转各地打游击,忽悠不明真假的藏家掏银子,我很想说的是,真正有价值的古董都是奇货可居的,根本也不会在那些乱七八糟的古玩地摊上出现,虽然咱老百姓有了闲钱了,但满世界的嚷嚷收藏的事和咱老百姓过日子没关系,还是看紧自己的钱袋子吧,那些真心喜欢古董的人还是去博物馆看看过下眼瘾就好。    
  顶(顶贴,非爆粗),谢谢石兄如此多精彩图片,让我一饱眼福。一外行人来凑凑热闹,开开眼。很想知道把玩这些古董是啥感觉?
  好久没看到楼主了
  @淡定之水
01:47:43  顶(顶贴,非爆粗),谢谢石兄如此多精彩图片,让我一饱眼福。一外行人来凑凑热闹,开开眼。很想知道把玩这些古董是啥感觉?   -----------------------------  应该谢的是青烟碧海小姐。  感觉?呵呵,偶最怕谈感觉了。人事纠缠,讨钱换羹,身不由己的多,时间一长,就有点麻木了。
  @青烟碧海
09:28:36  楼主哦,是不是打算从此隐退江湖啊?咋不更新了呢……   -----------------------------  有点累,迟点再更吧。
  @peipei-09-03 16:51:44  好久没看到楼主了   -----------------------------  谢谢挂念,还在。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尘封的故事修改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