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豫剧团收徒没,我是从小就喜爱豫剧,我希望是一万年哪位老师奉与我点知识,让我也为农民百姓献出我的艺术

守望乡野――豫剧《山野秀才》学术座谈会纪要
  湖北省豫剧团(襄阳区豫剧团),是一个县级剧团,常年在山野乡村为基层老百姓演出。近年来他们创作演出的豫剧《山野秀才》,以豫剧擅长的唱、念、做综合表演艺术,塑造了身处逆境却志存高远的山村秀才高文的舞台形象。该剧上演以来,演出800余场,观众逾百万人次。应中宣部、文化部邀请,确定为国庆60周年献礼剧目,近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连演两场。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豫剧《山野秀才》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这里整理发表的就是该座谈会纪要。&&&&&&&& &&& &&&& && ――编& 者
  宋艳秋(湖北省豫剧团团长):
  我团挂的是湖北省豫剧团的牌子,实际上我们是县级剧团,底子薄、素质差,经济实力和省市级剧团相差甚远。我们承认差距,但我们有一种敢冲、敢干、永不服输的精神。底子薄,我们积累;素质差,我们学习;经济实力不济,我们想办法筹措。我们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艺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对《山野秀才》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该剧在湖北省各项戏剧大赛中屡屡获奖,至今已演出835场。《山野秀才》能晋京为建国60周年庆典演出,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在各级领导、专家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下,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奋斗下去,使作品日臻完美,力求成为精品力作。
  李&& 云(豫剧《山野秀才》导演):
  作为导演,从生活到艺术,我不敢张狂。在传统面前咱只有恭恭敬敬叩拜的份儿了。做导演这些年来,一直在追寻着戏曲传统程式的现代运用。《山野秀才》也上了这条道儿。艺术离了生活不行,可艺术照搬生活也不行。艺术没有创新不行,可艺术离了传统也不行。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遵循一条准则:抓本质,求变异。抓生活本质,求艺术变异;抓传统本质,求创新变异。充分运用中国戏曲所独有的诗化意象,追求清新明丽、载歌载舞、如诗如画的舞台形式。
  如果说《山野秀才》还有那么一点艺术价值、还能被观众所接受的话,那就首先要感谢生活这位老师。山野有草根,草根离不开泥土,泥土即生活,生活乃艺术之母;二要感谢传统这位老师。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只要你不是死学,你永远也学不完。一切为了观众喜爱,给剧团排一出吃饭戏。本人乃一山野导演,对《山野秀才》不敢有过高奢望。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山野秀才》是一部亲近观众,很有现实意义,非常有戏曲特色的现代好戏。它浓郁的生活气息,令观众喜闻乐见。该剧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当代农村非常需要也非常可敬的知识分子形象。高文是一个科学知识与道德品质兼具的人物,生活中有些“愣”,这种“愣”导致他和乡亲们之间产生了很多波折,给全剧带来很多“戏”。该剧还批评了势利眼,批评了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戏中最动人的地方是对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的描写。从整体来看,这部戏达到了导演的艺术追求,诚如导演所说,一向生活学习,二向传统学习,把生活和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过,艺无止境。该剧可以做一点适当的、不伤筋动骨的加工、打磨,使好戏更好。本着这样的精神,我有几点建议:1,戏稍微散了一点。特别是在全剧结尾处,全村的人去追高文,稍显突兀。我的意见是:高文在村里引起震怒的文章恰恰得到了港商的好评,他们相信,有这样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敢于揭露弊端的人,是值得合作的。一篇文章有两方面的影响,这一点,戏里没有交待,十分可惜。2,关于高文的形象,还可更丰富一些。高文是个“愣”人,他的文章讲了真话,但的确给乡亲们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害,所以他内心应该是有一点愧疚的,决心以后弥补村里的损失,这样稍作修改的话,就会使高文的形象更加通情达理、更加可爱。3,导演想了很多办法来使舞台表演戏曲化、歌舞化,增强观赏性,使这出现代戏不是“话剧加唱”,这点做得非常好。比如第一场,高文到大嫂家拜年,各个场景、道具的调动,包括对那只小板凳的应用等等,都非常到位。同时,“嫂子队”在各场戏的穿插、载歌载舞,都使整部戏的可看性大大加强。不过,有一个小细节还可以再完善:高文跟母亲哭诉以后,得到妻子的谅解,这种情况下,高文打算出走。导演在这一部分安排了许多形体动作,动机很好,但是表现性不太强,还可以修改。
  这个剧团“小团有大志”。如果全国的剧团都能向他们学习,那我们戏曲的发展前景将很不一般。
  曲润海(剧作家、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该剧剧本不错,很有生活气息。且没有把人写死,因为这不是专为某一个真人真事写的,而是进行了集中概括的。山野秀才高文不是大学本科生,更不是研究生,只是个函授大学生。然而他却实实在在在自己的故乡钻研甲鱼生产的科学知识。他实实在在不说假话,既引起了责难,又招来了实惠。这是个丑角戏,丑角不丑。
  该剧导演不错,努力把戏弄得好看,尽量载歌载舞,尽量喜剧化。导演李云说,他是个山野导演,导的是草根戏。其实就是追求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是戏曲的高格,并不是随便能够达到的。高文想抱妻子大凤,抱不动,却被大凤像抱孩子一样抱起来了;高文给母亲过寿,苦中作乐,唱提猴戏,既是剧本写到的,又是导演导出来的精彩的好戏。
  该剧音乐设计得也不错,整个戏都嵌在音乐中表演,从始至终突出唢呐的声音,紧扣着主人公善于吹唢呐的个性特色,恰到好处。唱腔基本上能听出豫剧味儿来,但不老化,有所变化。
  该剧演员都是新面孔,一个也叫不上来。演戏都很认真,特别是扮演高文的贺志国、扮演大凤的加喜梅,演得颇有感情、趣味。
  提点具体意见:剧本写得行云流水,但还有点平,缺少奇峰突起、水回山转的效果。这是一个喜剧,但还喜得不够,因此一些场面能否在表演上再起伏大一些。大嫂们追高文时的步伐太整齐划一了,还是应该扭起来,扭得前仰后合、气喘吁吁、跌坐倒地起不来,才更出效果,才更是歌舞演故事。这要导演来整体把握。
  姜志涛(原《中国戏剧》主编):
  《山野秀才》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演出的开锣戏。该剧堪称“三浓戏”――时代气息浓、生活气息浓、喜剧色彩浓。人物塑造非常成功,特别是高文这位土秀才,外在特点抓得很足。他个子矮、比媳妇还矮;性格倔、一根筋。尤其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他渴望通过知识来使家乡脱贫致富,他的学习不是古代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傻读书,而是为了学以致用,实实在在为家乡作贡献。
  导演为该剧增色不少,尽力让它戏曲化。嫂子队的间离效果,二场抬轿子戏,四场夸丈夫戏,五场提猴戏,六场追赶戏,都是直接用了戏曲传统的东西,用得非常自然,效果也好。每一场能吸引观众的地方,都很“透”,增强了剧场效果。演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对人物的把握很准确。这很难得。
  我的意见是:1,第一场高文对妻子摆谱那个场景,可以再风趣一些,不要让观众觉得他真在端架子。2,港商跟高文说了一段河南味的英语,这在城乡演出可以,但在北京演出,应该修改。3,矛盾始终不够集中。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该剧表现了当下的农村生活,现在这样的戏太少了。尤其是该剧是由县级剧团演出的、有一定品位的、得到京城观众由衷喜爱的戏,因此非常值得祝贺。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这个剧本我看得较早,感觉不错,很有新意。
  1,该剧表现当下的农村生活,比较难得。当下有些农村题材的戏不少是写村官的事迹,像这样写农村知识分子的,题材的选择上有独特性。2,题材开拓上有独特性。知识分子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家乡和自己的命运,同时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是农村致富道路上需要的品质。这是时代所需要的一个典型。3,喜剧色彩浓厚。喜剧要“喜”起来,喜得得体,喜得不俗,是有难度的,这个戏做到了。4,生活气息浓厚。李云导演提出,就是要向生活学习,这一点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当然,我对这个戏还有一些意见。第一,有些情节显得比较突兀,缺乏必要的交待。第二,唢呐和人物的命运没有紧紧联系起来,唢呐应该是高文抒发内心苦闷的信物,只有这样,到了戏的尾声,唢呐才可能将高文召唤回来。第三,高文和妻子的情感戏表现得不错,尤其是他们给大嫂拜年归来,小两口在雪地里走的情景很感人。然而,高文和妈妈的戏没有铺垫到一定程度。高文讲实话对村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文内心应该是涌动的,要有弥补损失的心胸。他给妈妈过生日的心情是有沉重的社会积淀和心理积淀的,如果戏没有铺垫到这个程度,如果人性没有和社会勾连,而只是单纯的个人勾连的话,戏就很难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从这角个度来看,戏中人物基调的定位显得简单,人物内心的开掘应更具有社会的力度,更坚挺、更丰富。
  安志强(戏剧评论家):
  当我看到团长宋艳秋在宣传册扉页上写的一席话,我感觉到这个剧团本身就很有故事,本身就是一台好戏。
  《山野秀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高文是个喜剧人物,他的出现既要达到令人捧腹的效果,又要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高文的扮演者贺志国有这个能力。他的念白、唱、武功比较全面,演人物显得很丰满。一个戏的整体结构非常重要。《山野秀才》在这方面还需要精加工,还有必要去深入开掘,立主脑。譬如,高文不打招呼就把事情捅出去,是不是显得不太道德?须知要普及科学知识首先要考虑到村民、乡亲们的生活。另外,高文不应该轻易把科研成果交给港商,而应首先自己去申请专利。这是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戏,我希望能加工成一部喜剧。喜剧不是像小品那样刻意制造噱头的,而是能给人启迪的。
  黎继德(《剧本》月刊副主编):
  现在农村题材的戏不少,但是有文化自觉意识,有需要提倡的现代人品格的戏还不多。村官、农村基层干部的戏很多,但像《山野秀才》这样写这么个知识分子形象的戏很少。《山野秀才》确实描写了今天农村新人的形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文化新人的形象。这个戏要努力表现的是讲文化和讲真话,同时也触及到一个很深的问题,即我们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问题很大。许多农村戏仅仅写到讲文化、科技发展新农村的问题,相比之下,《山野秀才》谈到了讲真话问题,触及到了更深的层面,这很好。
  不过,这个戏也有不足之处:全剧前面讲文化,后面讲真话,二者没有很好衔接起来。我建议主创人员在这两者之间再作一些勾连。“讲文化”和“讲真话”不存在根本矛盾,是可以统一的。高文这个秀才不是仅仅用科技发展农村,他还具有现代人的品格,一种我们需要的品格。
  姚&& 欣(戏剧评论家、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剧本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舞台呈现生动活泼。剧本文学性很高,文采飞扬。音乐上融入了一些襄樊特色音乐,效果不错。可以说,整个戏是精心打造的,呈现出来的面貌十分鲜活。
  剧本很成功地塑造了山野秀才高文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他立志通过知识来改变个人和家乡的命运,性格倔强而诚实。像他这样既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并不多见,却正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如果好好打磨,这个形象将能够成为新时期舞台上的一个典型。戏中的音乐唱词极富生活气息,非常动听。
  在当前农村常用下达指标来发展经济的背景下,农村人要改变命运,单靠知识不行,还要端正作风,处理好实事求是和文化建设的关系。这个戏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具体的依托是在说不说真话上;仅仅是靠知识,而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走弯路。知识和品德二者,品德是核心。
  当然,该剧还有不足之处,例如,大凤背高文的场面如果尝试用舞蹈化的表现方式会更好;全剧结尾处解决矛盾的方式稍嫌简单和仓促。
  该剧已经演出了八百多场,在农村肯定是很有市场的,剧团和相关领导还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该剧的晋京演出非常成功,也具备长期上演甚至被其它剧团移植的潜力,我希望主创人员对它继续进行精加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蕴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文化部的同志能选中这部戏,说明他很有眼光。一个县剧团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很不简单,应受到充分肯定。
  这个戏有三个很鲜明的特点。一是反映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问题,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应追求精神财富。这一主题贴近现实,符合农村的现状。农民一直是很朴实的,然而现在农村致富道路很多,有的农民也开始弄虚作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山野秀才》弘扬了农民的美德,对优秀传统道德予以肯定,立意很好,符合我们时代的需求。二是这个戏的乡土气息浓郁,喜剧色彩很强,文学特点鲜明。三是成功塑造了高文这个山野大学生的形象。现在很多扶贫工作是通过上级派大学生下乡进行的,而当地农村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却无用武之地。实际上,这两种途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农村脱贫。在这个戏中,高文是农民自身知识化的典型代表,这个典型抓得非常好。
  该剧堪称农村题材戏的一个标杆,但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譬如,高文的形象还可以更丰满一些;应好好设计唢呐曲,使之成为贯穿全剧的音乐,尤其是在高文苦闷的时候,它能成为他宣泄感情的最佳工具;全剧的喜剧风格还可以再协调一些。
  赓续华(《中国戏剧》副主编):
  我非常欣赏导演对《山野秀才》的定位。这是一首小草之歌。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与大地贴得最近,它微小却令人敬佩。高文就是一根小草,过多地让他承担沉重的社会责任不符合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新意在于他敢于讲真话。讲真话的价值观让现代人内心很震动,给人以思索。可以说,该剧后半部分强调的“讲真话”的价值超过前半部分强调的“讲文化”的价值。尤其是对于高文这样一个小人物来说,讲真话没有太多负担,更容易实现,所以从小处着手,做足小人物的文章,正是《山野秀才》要把握的重点。
  《山野秀才》已经演出了八百多场,又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的开锣戏,这足以证明它的价值。我希望主创人员能精益求精,在一些细节上再修改加工,比如第一,高文的扮演者如果完全以丑行应工,效果会更好。目前,演员的表演稍嫌犹豫,亦丑亦生;第二,舞台服装太生活化,缺少对生活的提炼;第三,演员的唱功仍待加强。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这个戏最打动我的就是四句唱:一树石榴你最大,一树花椒你最麻,一地萝卜你最脆,一地青椒你最辣。这样的语言非常打动人,非常鲜活!伴随着这些语言和唱腔,一股清新的山野之风,带着草根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生动、形象的语言了。就凭这四句唱,这部作品已经可以在当代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豫剧的长项是唱,怎么使豫剧和动感十分强的小戏有机结合起来,《山野秀才》在这点上比较成功。例如抬花轿一场,活跃的场面加上优美的唱腔,达到了戏曲传统中“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使观众的心情跟随着这样的节奏骤然欢快起来。
  该剧紧紧抓住山野秀才这个人物做文章,比较成功的正面树立了高文的形象。导演的一些表现手法也很新鲜。比如第一场高文在大凤面前风趣的摆谱,一下子就把人物推到观众面前,直接而大胆,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要对该剧挑剔的话,我认为全剧的立意仍不够准确和清晰,可再进行梳理。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
  该戏难能可贵的是具有反思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反思。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瓶颈,即现代知识的缺乏。农村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解决知识化、现代化的问题,农村的发展是没有前景的。二是历史的反思。不论是“大跃进”还是“文革”,浮夸风、造假风危害最重的是农村。城市制造了浮夸,浮夸危害了农村。这个戏讲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讲到了讲真话的可贵,既有现实的反省意识,又有历史的观照意识,立意非常好。
  高文是体型上的矮子,又是行动上的巨人,这一反差很有戏剧性。姚梦松编剧运用百姓的视角,表现出乡土的气息,渗透出事理人情。李云导演成功营造了这出戏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高文的大哥是农村基层干部,既要在乡亲中维护村官的面子,又不免敷衍塞责;狗旺是小富即安的典型;大嫂则嫌贫爱富。这些宗族关系很符合农村世俗人情的现实。高文这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很乡土、很实在,得意的时候摆摆小架子,失意的时候发发小脾气,是一个从田间小路走出来的真实人物。
  谈到导演风格,我觉得全剧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导演的功劳很大,很注意整台戏的气韵生动性和效果和谐性。不论是主要演员还是“嫂子歌队”,都呼应得很好。尤其是“嫂子歌队”的穿插和古希腊歌队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音乐方面,遵循了豫剧传统的风格,声腔十分动听,一些老曲式和老腔调还在,令人感到熟悉、亲切,仿佛寻到了老友一样开心。
  另外,全剧的线索还可以更合理。譬如,港商不应首先研究高文的成果,而应首先研究产品本身。如果港商发现了产品本身有问题,是断然不与之合作的。那么村民就会明白是自己的“恶”行为而不是高文的文章直接导致了合作失败的后果。同时,恰恰是港商发现高文的文章后,看到村里还有这样敢于自查自纠、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的人,所以认识到合作还是有基础的。这样线索才顺畅合理。
  贾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这个戏就目前的效果来看,导演和编剧已经达到了“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的目的。戏的整体效果非常好,编剧将人物性格写得很鲜明,人物很突出。导演也是成功的,成功的最根本特点在于弘扬了戏曲艺术的虚拟精神,即描景、抒情、写人浑然一体。现在很多导演的想像力萎缩,能基本做到抒情和写人,却难以做到描景。我多次谈到,描景、抒情、写人缺一不可,这是中国戏曲对世界演出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李云导演将这一点付诸于舞台实践,并且做得很精彩,我感到十分欣慰。
  该剧有打造经典的基础,我据此谈谈我的两点思考。当前这个时代到底呼唤什么?不是大制作,不是花里胡哨的东西,它呼唤站在时代潮头的新人物,咱们现在没有。尤其是农村题材的剧本,不能都是好人好事,不能都是传统道德。老是停留在道德评价上,跟时代潮头不接轨。《山野秀才》中高文的性格很鲜明,他跟以往的人物不同之处在于,他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新文化,要有科学性,这是以往的人物难以达到的。传统道德没有错,但如何符合当代意识,如何突出他已经相对掌握了用科学理论去说服村民,这是必要的。第二,现在的戏曲要走向综合。戏曲综合的所有东西都是一百年前的东西,那都是当时最高水平的东西。可是,我们已经进入当代,要想突出、延续戏曲的综合性,就应该综合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平。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刚才各位专家已经从编剧、导演、音乐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评价了《山野秀才》,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的确,一个县级剧团能来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演出,而且是开锣演出,意义非凡。剧团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戏,继续打造这个戏,使它常演不衰。
  《山野秀才》在题材的选择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较成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还有更上一层楼的余地。一是高文的定位应该更明确。他不仅有文化,还有文学特长和文艺特长。其它技术层面的东西不必多写,因为写戏不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要塑造人物的。有些细节还有毛病可挑。总体来说,这个戏有长期上演的实力,应该多演,多让观众熟悉它。
  冯云波(湖北省襄樊市宣传部部长):
  《山野秀才》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题材,揭露了社会的某些阴暗面,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有的养殖户看了这个戏后给我们来信,说深受教育。这个题材选择得很好,符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但在艺术水准上还有待提高。我们是一个县级剧团,各方面跟省级剧团相比还有差距。今天专家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一定好好梳理这些意见,进一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山野秀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柯凡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者审阅)&&&&&
电话:010-记索海燕和她的海燕豫剧团
在河南省将近二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不花国家一分钱的民营剧团,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广大城乡,演出2500多场;八年来,他们由刚开始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八年来,他们从建团之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演出装备;八年来,他们还清了筹建剧团时的数十万元借款,而且有了资金积累;八年来,他们在曾经演出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好的声誉,有的台口已经成为他们经常演出的基地……这个剧团,就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担任外交事务团长的是她的丈夫冯顺英。
自幼就是小戏迷
索海燕是河北省磁县人,生于1967年。此地临近河南安阳,生活习惯同于豫北,老百姓爱看豫剧。索海燕自幼就是一个小戏迷,做梦都想演戏。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是学校的“文艺尖子”。放学后,只要高音喇叭播出戏曲节目,她就站在电线杆旁边听,广场上只要有锣鼓响,她就挤进去看,全神贯注,如痴如迷,常常忘记吃饭。1976年,磁县戏校招生,索海燕考入了这所戏曲学校,圆了她渴望唱戏的梦。
戏校虽是县办,但很正规,招来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其中就有索海燕当年的同学后来结成夫妻的冯顺英。
戏校的老师多数是从剧团退下来的老艺人,他们懂戏会戏,经验丰富,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各种基本功,一样不能少;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必须做得一丝不苟,准确到位。在这种艺术氛围相当浓郁的环境中,索海燕练就了扎实的文武双全的基本功。
1981年,索海燕和冯顺英从磁县戏校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磁县豫剧团当演员。1985年,一起调到邯郸市东风剧团。1992年,一起以尖子人才调到河南省济源市豫剧团。1999年,他们又一起从济源市豫剧团辞职,组建了海燕豫剧团。风风火火,坎坎坷坷,转眼之间,这对夫妻已在欢乐与艰辛并存的戏剧道路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为了艺术,索海燕和冯顺英甘苦与共,相濡以沫,为了艺术,他们无怨无悔,同闯难关。
有幸拜师常香玉
索海燕上小学时,就知道戏剧界有个了不起的演员名叫常香玉,她在广播中多次听到过常香玉那些令人陶醉的唱段。她还听说,常香玉不只是戏演得好,而且爱国爱民,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她的演出收入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常香玉在年轻的索海燕的心灵深处,竖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她长期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什么时候能见到自己崇敬的常香玉呢?哪怕能跟常老师说上几句话,也就心满意足了。
时间在期待中一天天逝去,索海燕从10岁开始,整整等了14年。1991年,她终于见到了常香玉老师。这年6月,索海燕在“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大赛上荣获金奖,给她颁奖的正是常老师。她看着常老师慈祥的笑容,紧握着常老师那双柔软而有力的手,幸福的暖流立即布满全身,此时,她激动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后来,索海燕听说常香玉大师设立了一个奖励河南地方戏曲优秀人才的“香玉杯艺术奖”,心中涌起了参赛的愿望,由于胆怯,她不敢贸然申请。常香玉知道了这个情况说:“机会是均等的,条件是相同的,应该不拘一格选人才,索海燕符合参赛条件。”常香玉明确的表态,促使索海燕积极报名,参加了1996年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
虽然现在索海燕能演《花木兰》、《大祭桩》、《拷红》这些常派的经典剧目,而且演唱相当精彩,但在10年前,对这些剧目的把握还不大到位,她参加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演出的剧目是崔(兰田)派的《桃花庵》、陈(素真)派的《宇宙锋》。索海燕精彩的演唱,给常香玉和评委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常香玉和评委们投了索海燕的票,1997年6月,她捧回了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杯名的金光闪闪的“香玉杯”。这一次参赛,使索海燕经受了锻炼,而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常老师这样宽容,这样大气,作为豫剧界的一代宗师,常香玉没有任何门户之见,能够一视同仁地重视不同流派的人才,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风范啊!
1998年6月6日,是索海燕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常香玉收索海燕为徒的仪式在郑州河南饭店多功能大厅隆重举行,主办单位是河南省文化厅、省文联、河南日报社和济源市人民政府,这些单位的主要领导都亲临盛典。那天,常大师穿了一件鲜艳的紫红色上衣,使她显得更加精神矍铄。按照仪式的程序,索海燕要向常香玉三鞠躬,随着司仪赞礼的声音,索海燕的腰弯得很深很深。
时年75岁的常香玉大师,在收徒仪式上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她说:“我所以收索海燕为徒,因为她是一个品德良好、艺术素质优秀的青年演员。我愿意把我会的东西传授给她。海燕要记住‘戏比天大’这句话。作为农民,要把地种好,作为工人,要把工做好,我们作为演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条件,都要把戏演好,要用我们的表演艺术回报人民,要对得起养活我们的衣食父母……”
此时,刚及“而立”之年的索海燕,眼含热泪,频频点头。如今,时间过去了九年,常大师那掷地有声的教诲,仍在索海燕的耳畔回响。
创业伊始百事艰
对于一位年轻的豫剧演员来说,能够成为常香玉的入室弟子,是件非常荣耀的事。但是,拜师常香玉后的索海燕却陷入更大的困惑。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处于低谷状态的戏剧演出形势,使许多剧团很不景气,艺术水平较高的济源市豫剧团也不例外,剧团演出场次很少,演员工资不高,有时还不能按时发放,大家在吃“大锅饭”,人心涣散,举步维艰。索海燕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作为一个青年演员,没戏唱的日子实在太难过了,天长日久,慢慢不久生锈了吗?自个的艺术也就耽误了!”形势、环境的逼迫,使她和冯顺英萌生了自己办团的设想。
组建剧团,说起来容易,办起来却不是那样简单,资金、演员、设备、排练场地、演出市场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就在他们犹豫不决之际,索海燕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常香玉老师。
常香玉鼓励索海燕说:“你既然决定这么做,就大胆去干。我以前不是办过香玉剧社吗?”
常老师的话,让索海燕下定了决心。她想,无论多么困难,也要把剧团办起来。
当索海燕把她决定办剧团的想法说给家人时,他们反对索海燕办剧团,比当初反对她学戏要坚决得多。
亲友们认为,二十多年前索海燕学戏的时候,戏剧还是一项“热门”艺术,目前,无论剧团怎样困难,索海燕凭着自己的能力,还端着“铁饭碗”,现在要扔掉“铁饭碗”,万一剧团办砸了,只怕连“泥饭碗”也端不上!
任凭亲友们怎样劝说,性格坚强的索海燕认定了要破釜沉舟。她想起一首叫做《潇洒走一回》的歌曲,人生难得几回搏?自己办团,即便不是潇洒走一回,甚至前进的道路上铺满荆棘,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索海燕是个处处要强的年轻人,她说,要办剧团就要办最好的,不能像有些草台班子,花个三五万块钱凑几个人就去演出,戏装破破烂烂,舞台灰灰暗暗,做戏马马虎虎,剧情平平淡淡。那不叫艺术,完全是糊弄观众。她抵押了房产,东拼西凑,借来了30万元,作为办团的启动资金,这是一个让她倾家荡产的数字。
有了资金,购买演出服装、幕布道具、灯光音响,招收了五十多名演职员,一切大体就绪,不料,想像不到的倒霉事接踵而来。
冯顺英开着用两万元买来的廉价吉普车,上面坐着索海燕,在省城刚刚办完演出执照,一个无赖开着一辆奥迪车从吉普车后面快速冲了过去,奥迪车右侧挂擦了吉普车,出现了一道划痕。分明是奥迪车违章,车上下来的两个彪形大汉扭住冯顺英亮出了拼命的架势,强令冯顺英赔钱。无赖欺侮外地人,纵然有理说不清。两个无赖小人讹诈了冯顺英800元钱,驾车绝尘而去。
被人讹诈,还是小事,1999年冬天,就在剧团刚刚组建两个月的时候,出现了比遭受讹诈更为揪心的人命关天的大事。
负责联系演出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死于心肌梗塞。
观众是剧团的“上帝”,演出“台口”是剧团赖以生存的平台。联系演出台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海燕豫剧团的外交经理仲国柱就是联系“台口”的能手。
仲国柱体态很胖,能吃能喝,办事爽利,外交能力很强。索海燕没有想到,一个精力充沛、活蹦乱跳的中年人,昨天还一切如常,今天怎么会离开人世?这突然出现的大祸,让索海燕猝不及防。
死者的家属认为,仲国柱是海燕豫剧团的工作人员,他是在为剧团联系台口的过程中死亡的,即便是猝死,剧团也必须对此事负责,否则,就跟剧团没完。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索海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她对继续办团几乎丧失了信心,对自己的未来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近日,索海燕回忆起八年前发生的这件事,仍然显得无奈地说:“那段日子就像在刀尖上过的一样。天下着大雪,刮着北风,地面泥泞,路断人稀,她和丈夫顶风冒雪,跑回老家,把宅基地便宜卖了,作为给死者家属的赔偿。”
索海燕毕竟是索海燕,虽然遭受这样大的挫折,她和冯顺英终于从这次灭顶之灾中挺了过来。她想,人都想走直路,但道路毕竟是弯曲的。世上一帆风顺的事很少,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要干成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克服困难,如果一件祸事就把自己压垮,那岂不成了懦夫?对,还是挺起腰杆,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在以后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难以尽述,但比起死人这件事,算是小菜一碟,就不足挂齿了。
艺术质量是关键
台下的索海燕,衣着简朴,素面朝天,少言寡语,低调处事,人们很难看出她是一位浑身是戏的豫剧演员。在舞台上,索海燕仿佛勇士上了战场,冲锋陷阵,百般武艺尽得展现。索海燕的嗓音很好,而且耐唱,她能演豫剧旦角中五大流的戏,能主演二十多出大戏,京剧名段也唱得很好。这不仅是天赋,这种才能是天长日久用刻苦的学习和勤劳的汗水换来的。
在常香玉的年轻一代的学生中,索海燕演常派戏最多。仅以《花木兰》为例,这出戏经常是她每到一地的“打炮戏”。花木兰这个角色以花旦和武生应工。剧情并不复杂,常香玉大师演红了这出戏主要是以传递花木兰的神韵和脍炙人口的唱段取胜。在跟常香玉学戏时,她发现老师总是很投入,演唱时总能很快进入角色,发音吐字很讲究,气息、共鸣也掌握得很好。常老师说,元朝皇帝追赠花木兰为“孝烈将军”,“孝”是她替父从军,奉养双亲,“烈”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塑造花木兰这个人物时,必须吃准、吃透这一点。索海燕每演《花木兰》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她准确地塑造人物、用优美的唱腔抒发人物的内在感情所致。
索海燕演出的《宇宙锋》是陈派戏。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陈素真大师被错划为右派后,曾在河北省邯郸市东风剧团传艺多年,当时的青少年学生学会了她的代表作《叶含嫣》、《宇宙锋》和《拾玉镯》等名剧。陈素真所以在中年以后常演这些以做功为主的剧目,是因为她青年时期坏了嗓子,即所谓扬长避短吧。她在《宇宙缘》中扮演以青衣应功的主角赵艳容,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索海燕学会了这出戏,而且常演这出戏。这出戏最难的是赵艳容装疯,在表演过程中,赵艳容要让赵高看到女儿确实是疯了,同时要让观众看到这种假装的疯癫是对秦二世残害忠良的反抗。《宇宙锋》的身段、指法、眼神、语气都很讲究,难能可贵的是,索海燕能够演的分寸恰当,生动感人。
在豫剧五大名旦中,崔兰田号称“悲剧之星”,她的四大悲剧《桃花庵》、《秦香莲》、《卖苗郎》、《三上轿》早已遐迩闻名。崔兰田的唱腔凄美苍凉,韵味悠长,尤其是鼻腔共鸣,别具一格,和其他流派的唱法,迥然不同。索海燕喜欢崔派戏,喜欢《桃花庵》起伏跌宕、悲中有喜的剧情,更喜欢窦氏这个令人同情、令人赞叹的人物。在巡回演出中,许多台口往往点出《桃花庵》这个戏码,窦氏一上场那一大段《九尽春回杏花开,鸿雁北去紫雁来》抒情色彩极其浓郁的慢二八,让索海燕唱得低回婉转,声情并茂,心肝欲碎,余音绕梁,经常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花枪缘》原名《对花枪》,是豫剧的传统戏,也是豫剧大家马金凤代表作“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中的一出重头戏。戏里的主角姜桂枝60多岁,以老旦应功。这出戏最为出彩之处是姜桂枝在“南营”出场那一段长达60多句的咏叹调。一阵打击乐过后,只见索海燕扮演的满头银丝的姜桂枝,在儿媳和孙儿的搀扶下,手拄龙头拐杖,神定气闲,款款走上。演唱中,她把自己的身世、她的欢乐、她的痛苦、她此行的目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索海燕的演唱,唱出了姜桂枝的辛酸与无奈,尴尬与怨恨,其中还有调侃与自嘲,直唱得有滋有味,让观众心旷神怡。
阎立品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秦雪梅》,《秦雪梅》最出彩之处是“吊孝”一场,而“吊孝”则是哭的艺术最高超、最完美的展示。
生活中,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肝肠寸断的哭,有时虽然让人同情,但那种声音往往很刺耳,令人不忍卒听。阎派《秦雪梅·吊孝》把哭声艺术化了,在长达半个小时的演唱中,有放声的大哭,有无声的抽泣,有幽怨,有谴责,可以说是各种哭声的集大成。秦雪梅哭得艺术,哭得很美,完全纳入如同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旋律之中,让观众在秦雪梅的哭声中获得审美的满足。多才多艺的索海燕,做到了这一点,她把哭泣之美,发挥到极致。
索海燕戏路广,会演“五大流派”的经典剧目,并非是滥学滥用,哗众取宠。索海燕说:“戏路广是被市场逼出来的。老百姓喜欢看啥戏,咱就得演啥戏,观众点的戏我不能不演,演就要演好,有压力才能有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逼上梁山’。”
艺术实践告诉索海燕,一专多能固然很好,但不能样样通,都不精,她还是要以常派戏为主,广收博采,兼容并包,尽可能吸取各家之长,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向主攻目标攀登。
长期的演出实践告诉索海燕,要开拓市场,赢得观众,艺术质量是关键,但服务态度也至关重要,时时刻刻,心里都要装着观众。她要求大家对待演出,必须做到:条件好坏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城市农村一个样。要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去年冬天,海燕豫剧团在一个煤矿演出,舞台搭在广场上,四周都是煤山。搭台的时候,台板都是白的,卸台的时候,台板全是黑的,就像一块大砚台。
刚刚开演,北风咆哮,把舞台后面挂幕布的绳子吹断了,眼看幕布就要飞上天,正在台上唱戏的男演员赶紧停下,用手死死拽住幕布,人被拖出十几米。演出结束后,海燕豫剧团每一名演职员,头发和眉毛都残留着风吹不走的煤渣,这似乎是在基层演出最好的纪念。
在长达八年的演出中,索海燕体会到老百姓还是很喜欢看戏的,但有的大剧团要价太高,一场戏少说也得一两万,而且架子很大,老百姓请不起。外交事务团长冯顺英说:“我们要价相对较低,演起戏来不惜力,所以很受欢迎。”
一次,海燕豫剧团到一个贫困县演出,邻县一个村的几名村干部找到他们,想请海燕豫剧团去他们村演戏,他们问索海燕:“我们出钱困难,每家给你们兑个三五斤粮食行不行?”又说:“我们村里人,十几年都没有看过戏了!”
此情此景,让索海燕和冯顺英深为感动,立即表态说:“去,一定去。”当时由于天冷,演员们感冒的感冒,打针的打针,即使这样,当晚演出结束,剧团连夜开车赶了过去。
村民以巨大的热情欢迎海燕豫剧团的到来,演出那几天,观众人山人海,离这个村庄十几里以外的乡亲们也来了,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村民们拿着山货、柿饼、南瓜、白菜往剧团住地送,堆成了一座小山。这种真诚、这种热情,是纯金钱交易中难以看到的。
海燕豫剧团的出色表现,没有经过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他们的名声还是传到了省会。去年11月上旬,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栏目邀请他们到郑州中州影剧院演出三场。这是完全自费的赔钱买卖。索海燕、冯顺英考虑,应该到郑州演出,向省会人民汇报,赔钱演出也要干。
三场演出影响很大,取得了上佳效果:
来看戏的观众,十分踊跃,每场都是满员。演出中,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省文化厅长、文联主席和省直各个剧院团的同行们看了索海燕的戏,许多人伸出了大拇指。
省会的戏剧专家们连续看了三场,在座谈会上给予索海燕和海燕豫剧团以高度评价。戏剧理论家郭光宇特意题写“旦角奇才”的横幅,表示了他由衷的赞赏之情。
河南电台直播了海燕豫剧团的专场演出,后又多次重播,使索海燕和她的剧团名扬中原大地。
事后,索海燕深有感触地说:“这一趟来得值,真是不虚此行。”
勇往直前不回头
八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八年中,2920个日日夜夜,行程数万里,演出2500多场,索海燕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艺术,认识了社会,了解了观众,使她更加坚定了前进的信心。有人问索海燕:“你这么劳累,这么辛苦,想过退路没有?”索海燕淡然一笑:“说实话,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爱豫剧,爱我的观众,只想把戏演好。”
今年6月,索海燕作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应邀赴上海参加了学会举办的理论研会,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精辟的发言,使她深获教益,深受启发。学会会长、著名表、导演艺术家胡芝风对她八年来的作为,充分肯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当年《杜鹃山》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也对她温语有加;学会副会长、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二度梅得主刘玉玲,夸奖索海燕的胆识,称赞她为戏剧演出开辟了新路……这一切,都使索海燕增加了信心,开阔了思路,她设想:
剧团在提高原有剧目的同时,要排新戏,要出精品;
剧团要继续开拓演出市场,根据观众的需要,以本团为基础,邀请名家,组织综艺演出。
在郑州建立排练基地,条件许可时,以团代校,招收学生,培养新人。
决定参加2008年4月在长沙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
索海燕和她的丈夫冯顺英,已为他们领导的剧团设计出了一幅幅令人振奋、切实可行的蓝图。
一年四季,有阴晴雨雪,在河南海燕豫剧团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全是洒满阳光的坦途,索海燕,如同大海上空搏击风雨的海燕,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要展翅翱翔,在狂风大雨中仍然要展翅翱翔。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搏击风雨的强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希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