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国潘洛斯阶梯存在吗吗

这个吧为什么被封了,有人知道吗_李毅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780,790贴子:
这个吧为什么被封了,有人知道吗收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  在秦椎,在汉苏武节。为,为。为,为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1楼 19:57&|来自
收起回复2楼 19:58&|来自
是没签到的那个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  在秦椎,在汉苏武节。为,为。为,为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3楼 20:01&|来自
登录百度帐号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莲池大师西方净土发愿文(回向文)
莲池大师西方净土发愿文(回向文)
& 修行人发了愿,修起来才有一个结果。所以发愿是最要紧的。
&莲池大师西方净土发愿文(回向文),是说得最完全、最圆满的。莲池大师的法名是“袾宏”,在杭州五云山云栖寺修行,专门修净土法门,后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并且品位很高。莲池大师西方净土发愿文(回向文)如下:
&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赞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受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
-----------------------------------------------
莲池大师是明朝诞生,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法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浙江省杭州仁和沈氏之子也。十七岁闻隔壁老婆婆,日课佛名数千,问其原因:婆曰:“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莲池大师三十二岁出家修行,参悟“念佛者是谁”?有证悟,在明朝隆庆五年,乞食到杭州五云山,见山水清净幽雅,灵气十足,就在此建立云栖寺。山上多虎,为放瑜伽焰口,虎不为患。净土圣贤录云:‘岁干旱,居民乞祷雨!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人恳请,乃持木鱼出,循田塍行,唱佛号,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悦,相与出材造屋,衲子日归附,遂成丛林云栖寺。’
居士问莲池大师:‘一般人认为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是斋公斋婆之事,鄙视愚夫愚妇之行径,大师看法如何?’莲池大师云:‘仁者谛听!鄙视念佛往生净土为斋公斋婆,是愚夫愚妇,当下则是鄙视十方诸佛、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善导、天台、永明等诸大菩萨,诸善知识,悉皆斋公斋婆,愚夫愚妇;刘遗民、白少傅、柳州苏长公等诸大君子,悉皆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永得不退转地。’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五逆: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
四恩:1、父母恩;2、众生恩;3、三宝恩;4、国土恩。
三有:即三界有情众生。1、欲界有情众生;2、色界有情众生;3、无色界有情众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二十愿云:‘设我得佛,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若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三十二愿云:‘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四十二愿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佛有三身: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
法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称法性身,即是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凡夫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
报身:‘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有自受用报身与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之身。’
应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称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或度二乘人所变现出来的佛身。’
& 四智:一、成所作智。二、妙观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圆镜智。
&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澈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 五眼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 肉眼:‘肉眼是肉身凡夫之眼。遇昏暗、遇阻碍、太近太远,就不能见。
& 天眼:‘天眼是天人之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
& 慧眼:‘声闻缘觉之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
& 法眼:‘法眼是菩萨之眼。能洞澈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门。’
佛眼:‘佛眼是如来之眼。有了佛眼便兼得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修行境界高低深浅,分五眼,若到佛境,五眼具足,一眼即是五眼,五眼即是一眼,五一不二。
六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境,与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
& 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他心通。’&
宿命通:‘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神足通:‘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神足通。’
& &漏尽通:‘漏即是三界见思惑,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往生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五信:一、信娑婆是苦。二、信极乐清净微妙。三、信释迦无虚言。四、信弥陀无虚愿。五、信一生成佛。
&回向有五种意义:一、目标。二、力量。三、希望。四、鞭策。五、结果。
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略释
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则蹶.就三法中,愿为最要。举愿则信行自在其中矣。何则?信若无愿,不名真信,行若无愿,净功莫克。或为他歧所惑,或则半途而废故也。弥陀经三次提及“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职是故也。发愿有二种:一朝暮课诵时发愿;一常时发愿。即日常念佛时意念中有求生西方之愿望,即为常时发愿。印光大师云:“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或用小净土文,(按即慈云忏主回向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此发愿文,莲池大师自己亦有诠释,惜乎太简,仅点示大意而已。初机依文发愿,或难领会,故不揣固陋,作此略释,或于净业初机,依文发愿,有所裨益。有不尽处,祈诸方通家,不吝赐教。
释此愿文,大科分三:初归命请加,二发愿。三回向。今初,归命请加。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这首偈文,前面二句申归命礼敬,后面二句请求加被。发愿求往生,为什么要归命礼敬阿弥陀佛?就是为了请求佛的加被。慈悲哀怜,摄受于我。稽首者,谓以头著地,稽留少顷而起,表礼佛恭敬之极。西方安乐国,即极乐国之异名。其国无有八苦,故称安。但受诸乐,故称乐。弥陀净土,法王所统,故称为国。此为依报。接引众生大导师,此为正报。言接引者,众生没在苦海之中,弥陀佛以慈悲大愿,接之令出此苦娑婆五浊恶世。众生著于五欲之乐,不能自拔,佛以极乐种种妙乐,引之令离此土。故曰接引。导师者,导人以正道者也。众生颠倒,以苦为乐,以邪为正,不知出要。释迦世尊为说,娑婆是苦,西方是乐,令其生起欣厌之心,欣求西方,厌离娑婆,发愿求生西方,故佛名大导师。世间虽亦有导师,只能导人以文章技能,未能导人出生死,故非大。二乘,菩萨,神通道力未极,所度有限,亦未能称大,唯有十方佛及阿弥陀佛方得称为大导师也。然体偈意,似指阿弥陀佛。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我今发愿愿往生者,申述发愿求生之意。唯愿慈悲哀摄受者,请求弥陀哀怜,摄受于我也。(归命请加一科竟)
二发愿。又二:(一)自利。(二)利他。今初。
自利又三:(1)自利:甲发心持名。乙忏悔业障。丙发愿
甲发心持名。
“弟子某甲,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某甲,当人自称己名。向佛陈白发心持名之意。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二句,是所缘之境。“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是发菩提心。“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所念之佛。“期生净土”是所求之处。发菩提心所缘之境,必须由狭至广,自近及远。“四恩”狭而近,故居先。“三有”比于四恩,则为广远,故居中。法界众生,则至广至远,故居后。言四恩者,在家四恩:则为父母,众生,国家,三宝。出家四恩:则为父母,师长,国家,施主。言三有者,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也。隔历不同曰界,此三界,界界不同之故。因果不亡曰有,三界众生,所作善恶,都有因果感报,如影随形,故称三有。此三界二字,虽举的是依报,因有六道四生住在其中,这是举依报以摄正报。言法界众生者,即包括九法界众生在内之十方法界众生也。一乘无上菩提道者,乘是运载为义,一乘,即是指佛乘。《法华经》云:“唯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是也,无上菩提道者,佛果菩提更无有上也。《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也。“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专心者,专注一心也。持念者,执持不忘也。万德洪名者,一句弥陀名号,乃弥陀因行果德之所建立,是全德立名,念佛名,即是念佛的万德。以全名即德故,所以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称万德洪名也。“期生净土”一句,期者,期望也。净土者,无有五浊,故名净土也,这里是指西方净土也。念佛而不发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得往生,故无量寿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而修念佛之行也。
乙忏悔业障。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尼消灭。”
&发愿之前,先须忏悔业障。“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这四句,明忏悔之要。谓虽我念佛发心,期生净土,奈我罪业厚重,福善轻微。障缘既深,智慧又浅。染污心识,如火炽然。清净功德,难于成就。
“业重福轻”者,业即十恶,福即十善。十恶者,身三,谓杀盗淫;口四,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谓谓贪嗔痴。翻此十恶,则名十善。言业重则十恶具造;言福轻,谓作善不多。又:作上品十恶,名业重,行下品十善名福轻。又:炽然作恶,名业重,泛然行善,名福轻。
言“障深慧浅”者,障深,则内外交攻,如初欲修行,便生恶疾。才能向道,适遇邪师。慧浅,则闻熏经教,不明谛理。言“染心易炽”者,或爱心偏重,若藕丝牵连难断。嗔心易炽,若火逢乾草即烧。愚痴,则见网深缠,邪解横生。言“净德难成”者,戒定慧浅,开悟尚难,何况实证。若非深生惭愧,痛自克责,披陈忏悔,则纵经尘劫,灭罪无由,故曰净德难成。
&“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这四句,明忏悔必须至诚恳切。
“翘勤五体”者,两肘两膝及额头,名为五体。五体投地,表外仪恭敬。“披沥一心”者,明内心虔诚。披沥,谓发露先罪也。“投诚忏悔”者,投诚,谓归投于佛。忏悔,忏谓忏其先罪,悔谓断相续心,后不重造。由昔身行恶法,故今五体翘勤。(身业虔诚)由昔意起贪嗔,故今披沥一心。(意业虔诚)由昔舌造恶语,故今口陈忏悔。(口业虔诚)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我及众生”者,我,行人自称。众生,即四恩三有六道众生。谓我与法界众生,自旷劫至今,起惑造业,未曾休息,故曰旷劫至今。“迷本净心”,此为根本无明。“纵贪嗔痴,”此为枝末无明。迷则如云覆日,不见光相。纵则认贼为子,自劫家宝。“染秽三业”者,谓身口意三,被烦恼业所污染也。罪垢者,谓造作十恶五逆等罪垢也。冤业者,既造罪业,必招冤报。各言无量无边者,一人所造,旷劫至今,已无量无边,何况四恩三有众生共造,更为无量无边矣。《普贤行愿品》云:“若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也。“愿悉消灭”者,谓仗忏悔之力,惑业苦三障俱灭也。
丙发愿。又分三:(一)发四宏誓愿。(二)发求生西方愿。(三)总结二愿无尽。今初。发四宏誓愿。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此发四宏誓愿也。愿不依谛,则名狂愿。故须依苦、集、灭、道四谛而发也。誓愿曰深者,谓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众生界无尽时,我愿终无尽时也。“远离恶法,誓不更造”者,此依集谛发心,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谓观众生为贪欲嗔恚愚痴邪见所恼,不能自拔,以是发愿云:我当自断烦恼,亦断众生无量烦恼,令得解脱也。“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者,此依道谛发心,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谓观六度万行,三十七道品等,具无量称性功德,而诸众生不习不修,造诸恶业。以是发愿云:我当精勤修学无量法门,亦令众生修是等法门。“誓成正觉”者,此依灭谛发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谓观诸佛已灭烦恼,得解脱乐,具无量神通自在,而诸众生不觉不知,妄受诸苦。以是发愿云:我当勤修方便,得大涅槃寂灭之乐,亦令众生同得此乐。“誓度众生”者,此依苦谛发心,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谓观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大苦恼,以是发愿云:我当早度生死,亦度无量众生得出生死。
以上只是从事相而发,若知实相谛理,则生灭四谛亦通无作四谛。谓众生只是假名,度无所度;烦恼无有实性,断无所断;法门原即自性,学无所学;佛道本乃自成,成无所成。这就是无作四谛,乃圆教妙理,二乘尚非其分,况我等凡夫,顺便提一提而已。(一)发四宏誓愿竟。
(二)发求生西方愿。分二,(1)求佛护念。(2)正发愿。今初。求佛护念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这五句,明求佛护念。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以四十八愿摄化众生为能应,今我至诚求佛为能感。佛心生心,原本同体,自然感应道交,满我所愿,证知我,哀愍我,加被我也。
“愿禅观之中”下这几句,明护念之事。愿在禅观之中,或作十六观,或专作一观,如唯观丈六金身,在水池上;或观自坐莲华上,作莲华开想,或作莲华合想;或唯作白毫观,观弥陀眉间白毫。若作观想,须知唯心之理。心净佛现,境非外来。所见之佛,如水中月。水净月现,非有非无,即空假中,不可取著。若认做实有,块然一物,则成魔境矣,不可不知。善导和尚云:“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名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是故持名念佛最为稳当也。
金色之身,是佛正报,宝严之土,是佛依报,谓七宝严净之净土也。“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是我求佛护念之内容。(1)求佛护念竟。
(2)正发愿。。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宿障,指宿世所造惑业苦三障,仗佛甘露灌顶而消除。善根,指宿世所培戒定慧善根,仗佛光明注照而增长。烦恼。根本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总是昏烦恼乱净心之垢染,仗佛手摩我头而疾空。无明。指枝末无明与根本无明,仗佛衣覆我体而顿破。圆觉妙心,自然豁然开朗。寂光真境的般若观照,自然常现在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若至临命终时,一期报身已尽,第八识将去之时。求预知时至,或三日前知,或七日前知。四大不调,名病苦。愿求身无病苦。水火刀兵毒药等,名厄难。愿求不逢厄难。贪恋有四:一,终岁持斋,一朝食肉。二,长年念佛,此日贪生。三,恩爱牵缠,难割难舍。四,求神服药,祈求延生。愿求心不贪恋;迷惑有三:一,疑罪深重,难超五浊。二,疑功行浅,不得往生(此二疑自)。三,疑弥陀不来接引(此疑他)。愿求心不迷惑。诸根,指眼等五根。无病无难,故愿诸根悦豫。正念,指意根。无贪无惑,故愿正念分明。舍报时,毫无痛苦,故愿安详。坐脱正念,故愿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下,明感应道交,佛及圣众放光接引之状。楼阁幢幡,异香天乐之境,昭然现于目前。“令诸众生”下,明见闻者,欢喜赞叹,顿发菩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金刚台,即莲华座,其座金刚所成,故名金刚台。上品上生,乃乘此台。如弹指顷,极言往生之速也。胜莲华,即金刚台上之华也。获无生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别地圆住之位也。对境心如明镜,境有来去生灭,心无生灭,是获无生忍之相也。最下者,为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之位。得此忍已,于须臾间,即往十方世界承事诸佛,得蒙授记,即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三身者,法,报,应三身也。四智者: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也。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谓具足五眼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也。陀罗尼,此翻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一切功德,总结上文所说功德皆悉成就也。(1)自利一大科竟.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言“不违安养”者,法身不动也。言“回入娑婆”者,化身应现也。如一月普现千江水,月不下降,水不上升,自然映现。菩萨从体起用,亦复如是。“遍十方刹”者,非独分身于一国,亦遍至十方化度有情也。小乘作意神通,名可思议,名不自在。菩萨不消作意,不动本处,遍至十方,故名不可思议自在神力也.“种种方便,度脱众生”者,如悭贪者,以财施摄受之;刚强者,以爱语摄受之;为善者,以利行摄受之,;行恶者,以与彼同事摄受之。故云种种方便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者,五欲不沾,名离染,三惑不起,名净心。离染,净心,为出三界方便。“同生西方,入不退地”,乃横超五浊得究竟实益。不退有三:一,位不退。终不退为凡夫;二,行不退。终不退恒常度生之行;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佛一切种智海也。(2)利他一大科竟。
(三)总结二愿无尽。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如是大愿,总结前文生自利、利他二种大愿也。“世界无尽”等三句,是举例。“我愿无尽”句,是总显愿力无尽也。如世界不可尽,我愿亦不可尽。众生不可尽,业及烦恼不可尽,我愿亦不可尽。若四者可尽,我愿乃可尽。克实而论,四者皆不可尽故,则益显我坚固愿力永无尽时也。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菩萨修行,必定回向。以若不回向,则唯得人天福果。若能回向,则成出世正因。回向有三:一,回自向他;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何名回自向他?所念佛功德,原属自行,今回此功德,向于众生。以己所修,悉施于彼,愿他得利,不求自乐。今云四恩总报,三有齐资,即回己向他也;何名回因向果?所作功德,原是因行。今回此功德,向于无上菩提。悉以庄严佛果。今云同圆种智,种智即佛一切种智。即是回因向果;何名回事向理?所作功德,原属生灭之事,今回此事修功德,向于不生不灭之实际理地。即回事向理。具足三种回向,方是菩萨要行。
问:回施众生,众生实得利益否?答:菩萨福德,与众生共。现在虽无利益,未来成佛,则众生受施。如弥陀佛国,凡来生者,皆得同佛受用,并由弥陀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报。
问:回向与不回向,功有胜劣,事有得失否?答:回向则少福成多,如一滴投海,同海深广。不回向,则由心量狭小,多福转少,如水灌漏卮,须臾即尽。又:若能回向,则心量广大,成无漏福善,径往西方。若不回向,则成人天痴福,还生三界。是以净业行人,凡有一善,必须回向西方也。
问:回向西方,则自求快乐。回向佛果,则自求得乐,全是为己,怎么说是为利众生?答:作佛原为度生,若不为利他,何须作佛。当知欲要利人,必须先自利,成全自己成佛,即是成就他人。若自不成佛,怎么能普度众生呢!略释西方发愿文竟。
南无阿弥陀佛!
注:“南无阿弥陀佛”的读音为
na&&mo&&a&&mi&&tuo&&fo&
 “南无”发音为nāmō,源于梵文namas,意为“归顺、依附”。
一句佛号&统摄万法
念佛回佛家&&成佛原来并不难&
信愿持名&速成佛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朝存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