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与借鉴西方现代诗歌诗歌

欧美国家的《诗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欧美国家的《诗经》研究
【摘要】:自16、17世纪起,诗经学在海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不仅在纵向发展上具有译本多样化且逐渐趋于精细的特性,在横向发展上,也经历了对文本内容从经学过渡到从文学、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就西方诗经学的形成、发展及西方文艺理论对我国《诗经》研究的影响可以做一个深入的探析。本文主要从三部分展开:
首先,本文的第一、二章对西方诗经学近四百年的发展做一个整体研究和归纳。纵向上,以时间为划分条件,把西方诗经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的传教士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以法国为代表、以文学为主的综合研究阶段和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阶段;再以国家为类别进行横向研究。以英、法、德、瑞、美为西方世界的主要代表国家,从每个国家选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并对其在西方汉学界中具有影响力的《诗经》学者进行盘点,以点带面,力求讨论并分析出每个阶段每个国家的不同研究特色及相互承传关系。
其次,中西文化传统与思维模式是不大一样的。因此,西方的学者包括海外的中国学者,他们在诗经学研究上所持的文学理论及批判方法,必然与我国传统诗经学有所差异。借鉴和考察海外学者的方法对我们是有启示的。在进入20世纪后,西方的文艺理论日趋繁复,出现了多学科的相互交叉,这也导致了《诗经》研究的多元化及多样化,比如社会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及文学研究等。限于时间及篇幅原因,第三章只选用对国内《诗经》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研究这一方面进行考察,以毕瓯的《从诗经看中国先民的风俗民情》、葛兰言的《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宇文所安的《诗经的繁殖与再生》三部作品为代表,希望可从中一窥海外丰富的研究理论及其成果。
最后,本文的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考察“五四”之后西方的社会学方法是如何影响国内《诗经》研究的。以胡适、顾颉刚、闻一多等为代表,诗经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突破传统诗经学的束缚,并走上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蔚为壮观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探讨西方文艺理论对国内诗经学研究的影响,考察其得失,也是对西方诗经学进行一个学术总结,以便对以后《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I207.22【目录】:
摘要3-4Abstract4-8前言8-12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诗经学的发展情况12-36 第一节 传教士与早期《诗经》西译12-15
一、耶稣会入华的世界背景及沙勿略的启示12-13
二、后继的西方传教士及早期的《诗经》西译概括13-15 第二节 20世纪之前——以译介为主15-28
一、法国15-18
二、德国18-19
三、英国19-28 第三节 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以文学研究为主28-34
一、法国28-29
二、英国29-34
三、瑞典34
四、德国34 第四节 小结34-36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之后西方诗经学——以美国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36-44 第一节 美国中国学发展的背景及20世纪下半叶之后的世界格局36-37 第二节 美国诗经学的主要研究成就37-42
一、文学史研究37-38
二、社会学研究38-39
三、语言学研究39-40
四、文学研究40-41
五、对诗经学的反思41-42
六、工具书等42 第三节 小结42-44第三章 西方《诗经》研究中的社会学研究44-68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概况44-46 第二节 爱德华·毕瓯的《从看中国先民的风俗民情》46-50 第三节 葛兰言的《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50-64
一、葛兰言的生平50-51
二、葛兰言的学术背景51-55
三、《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55-64 第四节 宇文所安的《的繁殖与再生》64-67
一、为中国诗歌而生的美国人64-65
二、《的繁殖与再生》的研究内容65-67 第五节 小结67-68第四章 西方社会学理论方法对我国当代诗经学的影响68-75 第一节 《诗经》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局面68-69 第二节 "五四"后国内在西方思潮下的《诗经》社会学研究69-73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社会学之《诗经》研究69-72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社会学之《诗经》研究72-73 第三节 研究及整理西方诗经学的重要意义及对我们的启示73-75结语75-77参考文献77-83致谢8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沛霖;;[J];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03期
张启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王双;;[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徐志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王丽娜;;[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夏传才;[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夏传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李丹华;;[J];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赵晓杨;;[J];南方论刊;2007年12期
林祥征;[J];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国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白宪娟;[D];山东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窦存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马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朱翠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万德权;陈兴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汪大白;[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洪增流,彭发胜;[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徐道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张晓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邹振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尚永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惠萍;;[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呼致伟;;[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宋娟;木斋;;[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周中明;;[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何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杨茂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张桂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黄汉忠;;[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高黎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尉富国;;[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耿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施佳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郑现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黄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秋芝;[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李言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张雪艳;[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刘军政;[D];南开大学;2010年
代亮;[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伟婷;[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鑫;[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立扬;[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路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郑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高世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潘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陈振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迎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芦迪;[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大白;[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费振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5期
刘毓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郭英德,过常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朱汉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袁桔红,贾宇;[J];博览群书;2005年08期
欧阳文风,周秋良;[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欧阳文风,周秋良;[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阎伟;[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李思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义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夏传才;[J];学术研究;1995年03期
毛宣国;王璐;;[J];云梦学刊;2010年04期
白宪娟;;[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林祥征;[J];河北学刊;1999年01期
吴培德;[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夏传才;[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赵沛霖;[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张远东;;[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李湘;[J];中州学刊;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宣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李玉良;;[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毓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村山吉广;江口尚纯;顾晓雪;李杨;杨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李玉良;;[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方铭;;[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张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郑志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赵敏俐;[N];光明日报;2005年
李山;[N];光明日报;2002年
本报记者 湘君;[N];社会科学报;2009年
梁实秋(中国文学大师、著名学者);[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闻黎明;[N];团结报;2011年
何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N];文学报;2000年
;[N];山西日报;2011年
周建江;[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云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何海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受志敏;[D];河北大学;2012年
易卫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冬梅;[D];四川大学;2007年
章原;[D];复旦大学;2004年
张建军;[D];苏州大学;2001年
孙兴义;[D];云南大学;2011年
覃慧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杨金花;[D];河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张晴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赵秀芹;[D];吉首大学;2012年
马静;[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李贺军;[D];河南大学;2006年
马瑜;[D];山西大学;2006年
房瑞丽;[D];河南大学;2004年
程颖颖;[D];山东大学;2007年
白宪娟;[D];山东大学;2006年
梁新兴;[D];广西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中日诗歌交流与借鉴研究_杨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0.50
&&¥1.00
&&¥2.00
中日诗歌交流与借鉴研究_杨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设为首页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区作家协会??乡草文化传媒? &&2010年乡草邀您一同进步!
| |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
西方视角中的何其芳及其诗歌
时间: 11:12:49 点击:3331
  核心提示:何其芳是20世纪中国新诗、诗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也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从他的创作刚刚起步的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出版的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集就开始涉及到何其芳的翻译、研究,而且对他不同的创作时期的作品都有较多关注。这里所谓的“西方”是相...
&&&& (1)Harold ActionCh’en Shih-hsiangModern Chinese Poetry Kemp Hall Press1936
2(Kai-yu Hsu)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 Doubleday & CompanyInc. 1963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060
3(Kai-yu Hsu)The Chinese Literary Scene: A Writer’s Visit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Vintage Books 1975
4Bonnie S. McDougall Paths in Dreams: Selected Prose and Poetry of Ho Ch’i-fang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76)
5(Kai-yu Hsu)(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194270
6Michelle Yeh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7Michelle Yeh1917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8Wai-lim Yip)19301950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2
Julia C LinModern Chinese Poetry: An Introduction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Lloyd HaftPien Chih-lin: A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Dordrecht (Holand) and Cinnaminson (U. S. A.): Foris Publications 1983
19111510<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 193119<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 1942<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7010152121161412131911141954931953.91954.121956
&&& 出自《诗刊》19643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 19491942701977724[]
&&& 1959196161961101962196419643197119779
&&& 183040
&&&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15<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77<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45<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77<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19524<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23<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1930<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1925[]
[] 202030[] ///
8815328[]1937
1917metaphor
&&& ///?/[]
circularity[] []
2030[]2030[]
&&&&&&&&&&&&&&&&&&&&&&&&&&&&&&&&&
&&& [] 162-163
&&& [] Fell to the Ground
&&& [] 215-216
&&& [] 168-169
&&& [] 223
&&& [] 527
&&& [] 19301950209-210
&&& [] 1979
&&& [] Leung Ping-Kwan “Literary Modernity in Chinese Poetry”()1930195047-48
&&& []& Wai-lim Yip “Language Strategies and Historical Relevance in the Poetry of 1930-1950”()1930195029
&&& [] 20200
&&& [] Wai-lim Yip() “Language Strategies and Historical Relevance in the Poetry of 1930-1950” ()1930195034
&&& [] 191769-70
&&& [] & 1992521
&&& [] 191794
&&& [] 191795
&&& [] 1917115
作者:蒋登科 来源:中国新诗研究所
『本站声明』
未取得作者本人和本站授权禁止复制本站发布之文章用于商业目的,否则本站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当事人责任。复制本站之文章用于非商业目的,请事先通知本站主编。
『本文作者承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乡草文学发表此作品,同意乡草文学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乡草文学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乡草文学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乡草『在繁华的都市中寻找那份纯净』()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乡草 原创文学杂志 &网警备案:59&&&网站QQ群:&&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浏览您现在的位置:>>
杜甫创作精神对诗歌复兴的启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371期
作者:沈金浩
【核心提示】近20年来,除歌词创作尚差强人意外,案头文字诗歌创作较为萎靡,其主要表现为:缺少脍炙人口的作品;缺少众所关注的诗人;诗歌刊物发行量小;诗界活动流于民间小圈子;写现代诗者多较自恋,缺少对读者的关注。何以促进当下诗歌创作的复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诗歌复兴时不我待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字也非常适于写诗:汉字是单音节方块字,这使它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汉字形可传意,音可传情;汉字在组成句子时,对语法的要求较低,不像外文对介词、副词之类那么讲究,因而在组织时既可做到句子整齐,又可令句法丰富多变。
然而,为何中国的诗歌创作式微了呢?从世界范围内看,自文学进入现代主义时代以来,似乎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或源自以下几个因素:1.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更快,更为复杂和碎片化。这需要用较能表达复杂感情的叙述语言来描述。2.现代人的生活更务实。3.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更多样化,使其较少花精力于写诗、读诗。4.科技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使现代人的共有性情感压抑更易释放,使许多情感体验肤浅化、短暂化、碎片化。5.现代人成名的途径发生变化,而诗歌创作自古至今都不易获利。这些因素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
此外,近20年的中国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固有传统。最突出的一点,其在情感上过于个人化,表达上过于跳跃、朦胧,导致读者难以读懂,更谈不上引起共鸣。由此,诗歌自然难以脍炙人口并广泛流传。
诗歌仍有复兴的意义。传统所谓诗的兴、观、群、怨功能,至今仍可发挥。诗是一个民族心灵活动的结晶。好诗可引领人们获得更深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可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表达能力。它可以观民风,记史事。
如何复兴中国诗歌?诗歌作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学样式,完全应得到各界的重视。唐诗为何繁荣,原因之一是诗歌是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宋元明清时期,作诗仍是官员的一项基本技能,有时也是考试的内容。如果今天继续大力推动诗歌创作,相信诗歌可获得较大程度的复兴。政府或作协每年若能举办诗歌比赛、朗诵等各种活动,相信民间对诗歌的重视程度就会提高,出现好诗的可能性也会大增。
杜甫创作经验仍有传承意义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当我们纪念杜甫时,不妨看看这位代表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被称作诗圣,被后人不断学习、研究的诗人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第一,杜诗最受人称道的一个地方,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相结合,有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精神。用国际通行的话来说,就是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换个角度说,是拥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具有&诗史&意识。杜甫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水、爱生活、爱家庭,高尚的感情加上高超的艺术,使杜诗达到极高水平。而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诗集,其主要内容是写时事,或者比较集中地写百姓的喜怒哀乐。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民间甘苦,这些古诗中常有的题材,今人已很少关注,写旧体诗的人有时还写一下,作新诗的关注非常少。如果诗歌不关心别人,那别人怎么可能来关注诗人在写什么呢?所以,我们今天作诗的题材,至少不能比杜甫窄;诗的情感、思想,也不应比杜甫狭隘、肤浅。
第二是学习精神。&熟精文选理&、&颇学阴何苦用心&、&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等语,见证了杜甫的作诗态度。杜诗之所以好,与杜甫认真总结、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有关。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这种全面性,正是杜甫在学习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超越的结果。
20世纪的一些重要诗人,写旧体诗者如毛泽东、鲁迅、陈寅恪、钱仲联、钱锺书等都能学习古人而熔铸自己的风格,写新诗者如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等,都能兼采东西方诗人之长。但现在,写旧体者的普遍毛病在于,缺少醇雅之味,而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学问不足,读前人诗书太少。写新体者,学古无耐心,学洋之作又常&水土不服&。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积极的处世精神和热情的生活态度固然不错,但其中的学养实际上是要打问号的。传统文学中与春天组合的水是江和湖,因为海太辽阔,力量太大,又有盐份,春之特征在它身上难以显现,在它旁边也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略、被摧残。所以传统文学里不把春、春花与大海结合。但海子这两句缺乏传统根基的句子成为一代名句,让人很容易感受到文学继承中的断层。
第三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认真态度。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以杜甫之才学,作诗尚且如此认真。纵观历代优秀诗人的创作,其文字总是非常妥帖的。而这种效果,如果不是天才,则需要诗人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对当下而言,杜甫诗歌创作经验仍有传承意义。建议各界重视诗歌创作,认真总结前人经验。不妨以十年为期,鼓励作诗,看能否复兴中国的诗歌创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流金
  事件〉〉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欢迎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新闻邮件产品
为会员可免费享受更多新闻邮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经典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