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好听的民歌民歌啊?

中国民歌有哪些?
中国民歌有哪些?
09-12-28 & 发布
民歌有三个特点: 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着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等,表现了劳动者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花蛤蟆》、《冬丝娘》等,唱出了儿童们游戏时天真无邪的性格。但“有假诗人,无假山歌”(明,冯梦龙)。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创的过程中演唱、流传,当然,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自发的。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汤灿,陈思思,张也,祖海,李琼,斯琴格日乐,张燕,谭晶,王丽达,索朗旺姆,谭维维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就不用介绍了,汤汕 - 幸福万年长       祝福祖国陈思思 - 情哥去南方李琼 - 山路十八弯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祖海 - 为了谁       好运来张燕 - 月亮女儿谭晶 - 在那东山顶上王丽达 - 红袖飘香索朗旺姆 - 最美的姑娘
          金色的故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颍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这样唱道:  “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o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中国民歌大全:  1. 茉莉花 2. 青藏高原 3. 东方红 4. 南泥湾   5. 在那遥远的地方 6. 成都印象   7. 走西口 8. 草原之夜 9. 康定情歌 10. 你的眼神   11. 赞歌 12. 好日子 13. 摇篮曲   14. 十送红军 15. 敖包相会 16. 掀起你的盖头来   17. 阿里山的姑娘 18.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9.乌苏里船歌   20. 月光下的凤尾竹 21. 牧歌 22.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3.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24. 出塞曲 25. 阿拉木汗   26. 北京的金山上 27. 北国之春 28.蒙古人   29. 小河淌水 30.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31 洪湖水浪打浪 32. 半个月亮爬上来   33. 新疆好 34 北风吹   35. 浏阳河 36. 友谊地久天长 37. 珠穆朗玛 38. 思乡曲   39. 蝴蝶泉边 40. 美丽的姑娘 41.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42. 边疆处处赛江南   43. 三十里铺 44. 九九艳阳天 45. 紫竹调 46. 谁不说俺家乡好   47. 长城谣 48.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49. 兰花花   50. 草原夜色美 51. 月亮走我也走 52. 龙船调 53. 想亲亲   54. 星星索 55. 在银色的月光下 56. 深深的海洋 57. 小白菜   58. 回娘家 59. 毕业歌 60. 凤阳花鼓 61. 黄土高坡   62. 乡恋 63. 走进西藏 64. 对花 65. 请到天涯海角来   66. 花儿与少年 67. 八月桂花遍地开 68. 采槟榔   69. 采红菱 70. 沂蒙山小调 71 渔光曲 72. 小背篓   73. 太阳岛上 74. 毛主席的光辉 75. 送情郎 76. 高天上流云   77. 森吉德玛 78. 孟姜女 79. 二月里来 80. 牡丹之歌  84. 辣妹子 85. 冰山上的雪莲 86.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87. 青春舞曲 88. 草原恋 89. 达坂城的姑娘   90. 天涯歌女 91. 下四川 92. 红豆词 93. 马儿啊你慢些走   94.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95. 月牙五更   96. 马铃儿响来玉鸟唱 97. 小放牛   98. 逛新城 99. 人说山西好风光 100.桃花红杏花白 101.亲疙蛋下河洗衣裳  102.大红公鸡毛腿腿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国民歌40首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中国民歌40首有哪些?
提问者采纳
01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调 ) 李玲玉02 回娘家(河北民歌) 张彤03 编花篮(河南民歌) 俞淑琴04 崔咚崔(湖北民歌) 周友金05 姑苏风光(江苏民歌) 赵莉06 斑鸠调(江西民歌) 屠洪刚07 崖畔上开花(陕西民歌 ) 李玲玉08 蘑菇头号(浙江民歌 ) 周友金09 赶小海(云南民歌 ) 赵莉10 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 屠洪刚11 猜调(周友金 ) 俞淑琴12 小放牛(河北民歌 ) 屠洪刚 俞淑琴13 采花(四川民歌 ) 李玲玉14 龙船调(湖北民歌 ) 俞淑琴 周友金15 采茶谣(江西民歌 ) 赵莉16 牧歌(内蒙古民歌 ) 张彤17 贵州山歌(贵州民歌 ) 赵莉 屠洪刚18 无锡景(江苏民歌 ) 李玲玉19 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民歌 ) 周友金20 挂红灯(内蒙古民歌 ) 俞淑琴21 秋收(陕西民歌 ) 赵莉 张彤22 大板城的姑娘(新疆民歌 ) 屠洪刚23 溜溜歌(湖南民歌 ) 李玲玉24 打连城(内蒙古民歌) 俞淑琴 屠洪刚25 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 ) 张彤26 忠实的心哪想念你(黑龙江民歌 ) 屠洪刚27 杨柳青(江苏民歌 ) 李玲玉28 妹妹的山丹花儿开(西北民歌 ) 周友金29 石榴青(广西民歌 ) 张彤 李玲玉30 放风筝(河北民歌) 俞淑琴31 六月茉莉(台湾民歌) 李玲玉32 四季歌(青海民歌) 李玲玉 俞淑琴33 山对山来崖对崖(云南民歌 ) 张彤 赵莉34 茉莉花(江苏民歌 ) 张彤35 五哥放羊(陕西民歌 ) 李玲玉36 小黄鹂鸟(内蒙古民歌) 屠洪刚37 跑马溜溜的山上(四川民歌 ) 李玲玉 张彤38 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民歌 ) 周友金39 赶牲灵(陕西民歌 ) 周友金 俞淑琴40 娃哈哈(新疆民歌) 赵莉DISK201 紫竹调(江苏民歌 ) 李玲玉02 布谷歌(江西民歌 ) 廖莎 叶毛03 想亲亲(山西民歌 ) 陈士争 杨曙光04 信天游(陕西民歌) 陈士争 杨曙光05 阿瓦日古里(新疆民歌 ) 张彤06 灯碗碗开花(山西民歌 ) 杨曙光07 采槟榔(湖南民歌 ) 廖莎08 捡棉花(河北民歌 ) 杨曙光09 阿拉木汗(新疆民歌 ) 屠洪刚10 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 张德富11 采红菱(安徽民歌 ) 廖莎 叶毛12 乌苏里船歌(黑龙江民歌 ) 张德富13 知道不知道(陕西民歌 ) 王晓燕14 花轿到门前(河南民歌 ) 杨曙光15 凤阳歌(安徽民歌 ) 张彤 李玲玉16 四季歌(江苏民歌 ) 吴晓梅17 牛犁歌(台湾民歌 ) 吴晓梅 张彤18 大顶子山高又高(黑龙江民歌 ) 陈士争19 秋色最好是桔乡(浙江民歌 ) 杨曙光20 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海民歌 ) 张彤21 梁山伯与祝英台(浙江民歌调 ) 廖莎 叶毛22 唱大戏(山东民歌 ) 杨曙光23 阿里山的姑娘(台湾民歌 ) 屠洪刚24 起蓬号子(浙江民歌 ) 陈士争25 九连环(江苏民歌 ) 李玲玉26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 张也27 丢丢铜(台湾民歌 ) 屠洪刚28 交城山(山西民歌) 吴晓梅29 柳州有个鲤鱼岩(广西民歌 ) 张也30 浏阳河(湖南民歌 ) 廖莎 叶毛31 月亮,月亮(吉林民歌 ) 吴晓梅32 绣荷包(山西民歌 ) 廖莎 叶毛33 天女散花(安徽黄梅调 ) 李玲玉34 月牙五更(东北民歌) 张德富35 刘海砍樵(湖南花鼓戏调 ) 廖莎 叶毛36 绣灯笼(河北民歌 ) 李玲玉37 上茶山(贵州民歌 ) 吴晓梅38 森吉德玛(内蒙古民歌 ) 李玲玉39 散花(河北民歌 ) 杨曙光 陈士争40 举杯(新疆民歌) 张彤DISK301 采茶灯(福建民歌 ) 李玲玉02 壮乡风光美(广西民歌 ) 杨曙光03 嘀格儿调(湖南民歌) 张也04 牧羊山歌(甘肃民歌 ) 阎维文05 茶叶青(福建民歌 ) 李玲玉06 歌唱美丽的家乡(贵州民歌 ) 廖莎07 送情郎(东北民歌 ) 赵莉08 打秋千(东北民歌 ) 杨曙光09 剪剪花(河北民歌 ) 赵莉10 望郎(四川民歌 ) 杨曙光11 想亲亲(内蒙民歌) 屠洪刚 张也12 绣荷包(四川民歌) 吴静13 走西口(陕西民歌) 程桂兰14 三笑(江苏民歌) 李玲玉15 打酸菜(山西民歌) 吴静16 燕子(新疆民歌) 阎维子17 马兰恋歌(台湾民歌) 李玲玉18 一对白鸽子(青海民歌) 00:00:00 吴静19 夏加错(西藏民歌) 程桂兰 阎维文20 都达尔和玛利亚(新疆民歌) 屠洪刚21 山丹丹开花(陕西民歌) 杨曙光22 扁担歌(江苏民歌) 李玲玉23 歌唱宁夏用(宁夏民歌) 廖莎 叶毛24 草原情歌(青海民歌) 阎维文 杨曙光25 赶马调(云南民歌) 张也 屠洪刚26 摘石榴(安徽民歌) 程桂兰 屠洪刚27 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 阎维文28 五指山歌(海南民歌) 李玲玉29 云南出来小马街(云南民歌) 张也 屠洪刚30 摘葡萄(四川民歌) 阎维文31 幸福歌(湖北民歌) 廖莎32 看秧歌(山西民歌) 张也33 话到嘴边(河南民歌) 杨曙光34 姑娘变了心(黎族民歌) 程桂兰35 什么花开双对双(浙江民歌) 叶毛 廖莎36 对花(山东民歌) 杨曙光37 螃蟹歌(江西民歌) 屠洪刚38 摇篮曲(东北民歌) 程桂兰39 送四门(陕西民歌) 赵莉40 步步高(广东音乐) 廖莎 叶毛DISK401 闹元宵(山西民歌) 杨曙光02 杨柳青青(江苏民歌) 黄卓03 一网鱼来一网粮(广东民歌) 廖莎 叶毛04 绣金匾(山西民歌) 张也05 青稞美酒(西藏民歌) 杨曙光06 阿细山歌(云南民歌) 叶毛 廖莎07 杵歌(台湾民歌) 陆莉莉08 月儿弯弯照九洲(江苏民歌) 无鸣09 道拉基(吉林民歌) 无鸣 黄卓10 下渔舟(广东民歌) 叶毛 廖莎11 乡里妹子进城来(湖北民歌) 叶毛 廖莎12 生产忙(东北民歌) 杨曙光13 十大姐(云南民歌 ) 张也14 洞庭鱼米乡(湖南民歌 ) 戴建明15 背着娃娃回娘家(河北民歌 ) 廖莎16 一对斑鸠蹦出来(安微民歌 ) 布珍17 黄杨扁担(四川民歌 ) 无鸣18 山歌(西藏民歌 ) 杨曙光19 船儿曲(青海民歌 ) 李福山20 我的花儿(新疆民歌 ) 杨曙光21 三三二六(甘肃民歌 ) 戴建明22 走绛州(山西民歌 ) 李福山23 四季棉花调(江苏民歌 ) 杨曙光24 搭凉棚(江苏民歌 ) 张也25 尕老汉(甘肃民歌 ) 戴建明26 采茶(云南民歌) 张也27 织手巾(甘肃民歌 ) 张也28 小看戏(东北民歌 ) 杨曙光29 三十里铺(陕西民歌 ) 张也30 花伞舞曲(河南民歌 ) 杨曙光31 茉莉花(河北民歌 ) 黄卓32 一只鸟仔(台湾民歌) 无鸣33 车水情歌(湖北民歌 ) 廖莎 叶毛34 一字对花(山东民歌 ) 张也35 天上的彩云跑走马(青海民歌) 戴建明36 尕妹是牡丹谁不爱(甘肃民歌) 李福山37 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西民歌 ) 张也38 打樱桃(陕西民歌 ) 张也39 落雨大(广东民歌 ) 布珍40 金杯(内蒙民歌 ) 戴建明 张也DISK501 牧马之歌(新疆民歌) 关贵敏02 你送我一支玫瑰花(新疆民歌) 廖莎 叶毛03 飘飘雪花如蝶飞(新疆民歌) 吕继宏04 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民歌) 张也05 鄂伦春小唱(内蒙古民歌) 吕继宏06 诺得尔江边(吉林民歌) 杨曙光07 嗄达梅林(内蒙古民歌) 赵莉 戴建明08 蓝花花(陕西民歌) 张也09 我可爱的家乡(云南民歌) 廖莎 叶毛10 天上有个红太阳(西藏民歌) 廖莎 叶毛11 迎春谣(吉林民歌) 孙小云 吕继宏12 耕农歌(台湾民歌) 赵莉13 小女婿(湖北民歌 ) 张也14 太行山小唱(山西民歌 ) 王岩 张也15 铜钱歌(湖南民歌 ) 叶毛 廖莎16 十二月调(广西民歌 ) 杨曙光17 苦相思(山西民歌 ) 关贵敏 廖莎18 雨不洒花花不红(云南民歌) 张也19 春工谣(宁夏民歌) 廖莎20 白麦子(新疆民歌 ) 廖莎 关贵敏21 新货郎(黑龙江民歌 ) 王岩22 黑缎子坎肩(内蒙古民歌 ) 杨曙光23 四季花开(湖南民歌 ) 叶毛 廖莎24 刮地风(甘肃民歌) 叶毛 廖莎25 尼姑思凡(湖南民歌) 赵莉26 一根竹杆容易弯(湖南民歌 ) 王岩27 卖菜(陕西民歌 ) 戴建民28 采花调(青海民歌 ) 孙小云29 瞧情郎(东北民歌) 张也30 阿里郎(吉林民歌 ) 赵莉31 希望(西藏民歌 ) 叶毛 廖莎32 放羊调(云南民歌 ) 孙小云33 锡尼河(内蒙古民歌 ) 杨曙光34 妈妈娘你好糊涂(辽宁民歌 ) 张也35 小拜年(辽宁民歌) 叶毛 廖莎36 荡湖船(江苏民歌 ) 杨蛊光37 跑旱船(陕西民歌) 廖莎 戴建民38 道情调(江苏民歌 ) 关贵敏39 绣针纹(山东民歌 ) 杨曙光40 十个字(河北民歌 ) 戴建明 廖莎
提问者评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民歌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