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古冶区区linxigongnuandianhuashiduoshao

古冶区|全国市区简介|852个市辖区|374个县级市|1464个县|117个自治县|张家界第一旅游网_
张家界环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官方指定旅游接待网站 ― 张家界第一旅游网 (唯一域名)
24小时在线咨询:
全国免费热线:400-705-6688
热销线路:&& & &
作者:张家界第一旅游网 来源: 日期:
   古冶区位于市区东部,是唐山市六区之一,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人口43万。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63100。行政区划代码:130204。区号:0315。拼音:Guye Qu。
   本区天气属于暖温带半潮湿季风型大陆性天气。具有冬干、夏湿、降水集中、季风明显、四季分明等特点。年均匀气温11.2℃,年均匀降雨量648.1mm,集中于7―8月,年均匀风速2.1m/s,盛行w风,年频率1l%、年静风频率6%。本区的风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西伯利亚四周泛博地区常常为较强的寒气团控制,致使本区盛吹西冬风;夏季,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盛吹偏熏风;年龄两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
   古冶区地舆位置优胜,交通通信便利,距天津新港、秦皇岛港、京唐港均不足百公里,距津唐高速公路开平进口仅3公里,205国道贯串全境,30000门程控电话直拨海内外。
   古冶区是历史悠久的重产业区,矿产资源丰实,产业基础坚实,煤炭、耐火粘土、石英砂岩、水泥灰岩、煤矸石等矿藏储量大,开采价值高。
   境内有部属、省、市大中型企业40余家、区属企业50余家,乡、街企业100余家,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村办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000余家。主要产品有煤炭、钢铁、水泥、耐火材料、陶瓷、医药、纺织、服装等400余个品种。
   古冶区农业远景广阔,全区耕地面积12万亩、水浇地面积4.3万亩,高效益菜地1万亩,果园2.46万亩,养殖水面1万亩,开发潜力非常大。
   附:唐山先容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产业城市。唐山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央地带 ,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交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极其重要的走廊。
   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中央,同时也是未来发展远景最好的一个城市。 唐山市是我国京津唐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新型高科技产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中央城市,中国海运中央之一和东北亚重要城市,闻名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大城市,被誉为北方深圳!
   现辖2市6县6区和6个开发区(治理区、产业区、园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人口约730万。市区面积3874平方公里,人口约310万;唐山地区2008年城市建成区(含县城)面积约420平方公里(再经由十年,唐山地区城市建成区可以达到750――800平方公里),唐山地区城市人口2008年为300万(2020年可达550万左右),唐山中央城市2008年建成区面积为130平方公里,2020年将达到230平方公里。唐山是全国发达富裕布满活力的大都市,同时也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前沿!在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群众和专家评比中(评比十名)唐山市排名第五,唐山市还多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及全国文明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南到北泛起了三次重要跨越,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记住了深圳;9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期)我们记住了上海浦东;新世纪(科学发展新时期)我们将记住唐山和唐山曹妃甸!
   唐山2008年起,以“四大功能区”建设(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空港城)为重点的现代化大规模基础举措措施建设格式已经形成。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唐山与瑞典意大利荷兰新加坡等合作,全国只有上海浦东中英生态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可以与之相媲美)到2020年,将建成一座100万――120万人口的世界一流的生态城市、港口城市、示范性城市、国际性城市和环渤海中央大都市,这座由聪明的唐隐士民建设起来的国际生态大都市,回答了未来100年甚至200年后代界城市发展的方向!2008年已经开始实施路、水、电、讯等配套举措措施工程,2009年将完成新城造地15平方公里,滨海大道、曹妃甸行政中央、高档住宅区、各种星级酒店和高规格的运动场馆等大批重点项目约50多个已经加紧启动和开工;凤凰新城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是具有商务中央、文化中央、金融中央、总部基地等功能的现代化标志性新城区。市政基础举措措施工程、公建、世界巨头投资的贸易及高档住宅项目2009年进展得如火如荼;南湖生态城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是市民中央、休闲度假胜地、在全国有很高着名度的文化创意园区和生态型示范新城。扩湖工程、环城水系一期、遗址公园、环湖景观大道、封山绿化、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工程2008年底已经完工,市民中央、工人文化宫、南湖美食城、高档住宅楼、写字楼、五星级大酒店、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和动漫基地以及平房改现代化楼房等项目在2009年已经开始建设;空港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是以高新技术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工业为支撑的国际化、立异型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已经完成,村庄搬迁改造、市政基础举措措施建设在2009年已经开始全面启动了。
[★★★]地势地貌
   古冶区地处燕山沉降带东南部,冀东滦河(近期沙陡河)洪冲击扇上。从北向南依次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以矽质石灰岩为主)、寒武系(以灰岩、泥岩为主)、奥陶系(灰岩)、石炭系、二迭系(煤和矾土层)。地表为第四纪笼盖物,由北向南逐渐加厚。古冶区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北部以低山为主,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中部是几条东西走向的山丘,海拔约70米;南部以冲积平原为主,海拔约40米;
   全区共分北部丘陵区、中部洪沟冲积扇山前平原,南部冲积平原和塌陷低凹地四种地貌类型。该区主要河流有石榴河、沙河。石榴河河水主要为四周煤矿的矿井水和城市污水,主要功能为农业浇灌。沙河属季节性河流,河水主要靠降水补给,冬春两季河水很少,主要功能为农业浇灌。因为从地下采掘了大量的煤炭和矸石,使得局部地层变空,受上部岩层重力的影响,地表相应部门天然沉降,形成该地区特有的人工地貌──塌陷低凹地。
   地下水一部门是第四纪深层、浅层水,一部门是奥陶系石灰岩溶岩裂隙水。第四纪笼盖物厚度为30~200米,连通性好,储水量很大,-800米以上地下水非常丰硕。奥陶系溶岩、裂隙水物理性质好,属低矿化、微硬度水。
[★★★]名胜古迹
   古冶和古老爷子
   好多年以前,山东连年遭旱灾,乡亲们流离失所,四处逃亡。一位姓古的老汉携妻带子,一路讨饭,最后落脚到古冶这个地方。他见这一带的土地肥饶,当地种田人的日子还能过得去,便选了一块平坦的地面盖了一间小草屋,住下了。古老汉祖辈几代都是打铁的,他天然也有一身打铁的技艺。于是他天天走村串庄,为乡亲们打造农具,深受农夫的赞许。一来二去有了些积蓄,他就在家里生起小铁炉,采当地矿石或溶一些废铁冶炼,锻造农具出售,买卖越来越兴隆。
   几年后,又迁来了很多人,随着古老汉学打铁,古老汉在这些人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了。他经得多,见得广,乡亲们碰到什么事都来求他帮忙,古老汉更是热情仗义,有求必应。当地人们都亲热地称他“古老爷子”,后来叫白了,便成了“古爷”。
   古老爷子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由他栖身而后形成的村子叫古冶,并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古爷”生日那天举办花会,这就是后来的铁器会。会上出售一些农具、刀兵,乡亲们还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来表示对古老爷子的怀念,跟着古冶村日渐扩大,这个名字也就一直延续下来,三月二十八日的铁器会也越来越热闹了。
   八套拉一辇
   相传在王辇庄的南面有一条宽广的驿道。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过这里,行至村头被风雨所阻,于是到村里留宿。越日云消雨霁,李世民乘车登程。刚向西行4里,陷入胶泥中,忙让侍卫找庶民帮忙。正逢农人在地头歇烟,他们听说皇上被困,就从车上或犁上解下骡马,套在皇车上。8个农人扬鞭吆喝牲畜,缰绳顿时绷紧,皇车被拉出泥辙。李世民大悦,急忙召见8个农民,询问其姓氏,并按其所居各村,由北往南一一御封为:李家套、于家套、田家套、习家套、西营套、解家套、杨家套,封陷车的村子为“胶泥庄”,封避雨的村子为“王辇庄”。所以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八套拉一辇,拉过胶泥庄”的传说。
   多宝佛塔
   多宝佛塔,在峪中古寺前,金代建。寺殿的后檐下有一口井,因寒冷不冻,干旱不涸而得名天井。今寺庙荡然无存,唯井与浮屠尚存。多宝佛塔是1976年大地震幸存下来的较完整的密檐式古建筑。塔高3丈5尺,青砖砌成,八角外形,共7层,塔身各层的每个角上各吊挂一个铜铃(现已丢失)。塔的结构第一层较高,以上6层之间间隔较小。塔的四面各有一个2尺高的小碹洞,内雕佛像。塔南面的碹洞上镶有一块白色石板,上刻“多宝佛塔”四字。在东、西、北三面的碹洞上方雕刻有花纹。碹洞两侧刻有对联。东侧为“何群震振,持国握乾坤”。北侧为“寻声周沙界,慈非满大千”。西侧为“法权超苦海,仙乐引群生”。塔座上沿雕有16个小石佛像,八个角上各有一个小碹洞,内各有一个砖雕小佛像。因年久失修,塔基有损,日唐山市文化局拨款重修塔基。
   在多宝佛塔的西侧,原有一座北朝南的弥勒寺,后改名为“灵云寺”。据《滦县志》记载,该寺建于金代,寺内有香火地四亩,正殿为满堂佛,供奉佛像几百尊,大者6尺许,小者尺余,神态动作各异。弥勒寺的两侧各有一座庙宇,东侧为窑神庙,西侧为关帝庙。
   多宝佛塔东侧约50米处,有一座丈高10余层的砖砌小斜塔,向西北方向倾斜20度许。塔身中部镶有一块青石,上有正楷刻字“白云法师墓”,当地人称“和尚坟”。斜塔和灵云寺“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已无迹可考。
   多宝佛塔北面的山名为白云山,因雨后常有白云缭绕而得名,又称自来峰。此处清代以前风景柔美,为“滦州十景”之一――“秋岭松云”。当时夹路长松,周围青障。知州吴士鸿游此题诗:“选胜探奇几定踪,更寻僧舍曳疏筇。灵湫涛出秋千鉴,鹫岭飞来十丈峰。松涧阴深时见鹿,岫云舒卷每从龙。倦游未忍言归去,百八声传别院中。”
   清邑人汪鉴诗云:“矿怀随处寄游踪,峻岭嵯峨自倚筇。飒爽松涛常带雨,溟蒙云气欲遮峰。岩巅刹古飞灵鹫,湫底波澄隐蛰龙。倦拂石衣聊小憩,遥天陡落一声钟”。清邑人李恩捷诗云:“贪寻胜事觅遗踪,穿破芒鞋更曳筇。涧底长流不宿水,云间高耸自来峰。潭深带月开金鉴,松老无风起卧龙。自是名山藏古刹,等间清磬问疏钟。”
[★★★]历史沿革
   古冶区,商代属孤竹国,年龄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国,汉代属幽州右北平郡,三国时属曹魏辽西郡海阳县,晋、南北朝时仍为海阳县属地,北齐时并入肥如县。隋朝属右北平郡卢龙县,唐时属河北道平州,宋时为契丹辖地。契丹置滦州后,一直属滦州。辽代时大部为滦州石城县所辖。辽保大三年(1123年)滦州归属北宋,北宋改石城为临关(又称临闾)。半年后,金破平州(今卢龙、滦州属之),归金管辖。金至宁元年(1213年)滦州属蒙古。四年后(蒙古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蒙古任命鲜卑仲吉为滦州节度使(卑家店人)。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蒙古将石城并入义丰,全境又属义丰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义丰并入滦州。明永乐二年(1404年),滦州土著户编社,外来户编屯,下设65个社、屯,全境村庄大多数孩古社、广益屯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社、屯,建警区,全州划为10个区,全境多属第十区,少数在第一、二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无变化。
   古冶区的形成,始于19世纪80年代林西矿建矿之时,储量丰硕的优质煤炭和林西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的建立是矿区形成的决定因素。“洋务运动”中,以清朝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为了加强国防气力,开始兴办产业,开发煤、铁矿。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奏准朝廷,派候补道员唐廷枢“勘察开平煤铁情形”,次年景立了开平矿务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筹建林西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袁世凯筹办的滦州矿务局于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赵各庄矿;其后,开平矿务局、滦州矿务局合并,称开滦矿务局。合并后,民国7年(1918年)筹建唐家庄矿,民国13年(1924年)建成。3矿建立后,这一带民称“东三矿”。
   林西矿建成后,矿址所在的林东、林西得以迅速发展形成林西糊口小区;赵各庄矿的建成使赵各庄、顾家庄、楼子庄3个村形成赵各庄糊口小区;唐家庄矿建成后,原名唐庄子的小村也发展成了煤矿糊口区。尽管3矿建成时间不同,3片糊口区形成有先有后,但因为都是为矿区服务,所以糊口区基本构成均极相似:跟着厂矿的建立,泛起大批工业工人,人口激增;富丽豪华、环境柔美的“员司房”与低矮、阴暗、湿润的“锅伙”并存,是外国资本家以及为其服务的高级员司与矿工的生存前提光鲜对比;街衢定型,城区面貌逐渐显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东三矿城区的基本轮廓和栖身前提、糊口前提(如贸易、服务业、修理业)已初具规模。
   实在,在“东三矿”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糊口区,它就是古冶。在建矿前,除古冶以外,这里仅有分散座落的几十个村庄。古冶发祥最早,商代就有人栖身,到明朝晚期已是乡间集镇。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古冶火车站,从而交通和工贸易迅速发展。因其地处林西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之间,3矿建立后,为了煤炭外运,各矿都筑铁路与古冶相接,古冶成为物资集散中央和为煤矿糊口服务的贸易中央。这样,形成了以古冶为贸易、交通中央,通过煤矿铁路和公路与林西糊口区、赵各庄糊口区、唐家庄糊口区相连接的整体布局,4个独立的为煤矿服务的糊口区,合起来形成城区结构。
   古冶区于民国37年(1948年)12月12日解放,旋即归唐山市管辖。其中林西、古冶为唐山市第七区,赵各庄为第八区,唐家庄为第九区。后因第七区过大,于1949年6月将古冶划出,成立第十区(林西第七区的名称不变)。4个区分别建立区公所,属唐山市市政办事处领导。1950年6月,4个区合并,称唐山市第七区,成立区公所。同年12月,第七区公所撤消,建第七区人民政府,归唐山市人民政府领导。至此,区境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整体的行政建置。1955年,唐山市第七区改名为唐山市东矿区。1995年,唐山市东矿区改名为唐山市古冶区。
[★★★]行政区划
   古冶区辖6个街道、5个乡:林西街道、唐家庄街道、古冶街道、赵各庄街道、吕家坨街道、南范各庄街道、卑家店乡、王辇庄乡、习家套乡、大庄坨乡、范各庄乡。古冶区乡街、村信息
   古冶区乡街包括:
   王辇庄乡、卑家店乡、范各庄乡、大庄坨乡、习家套乡、唐家庄街道、赵各庄街道、林西街道、古冶街道、南范各庄街道、吕家坨街道。
   王辇庄乡所属村:
   任庄子村 长山沟村 甘雨沟村 白云山村 前水峪村 后水峪村 抹轴峪村 大水峪村 塔山营村 杏山沟村 磨石板村 南场村 王辇庄一街村 王辇庄二街村 王辇庄三街村 王辇庄四街村 芦庄村 前金庄村 北金庄村 崔尹庄村 车庄子村 大笪庄村 小笪庄村 石匠营村 刘家洼村 马庄子村 太古庄村 新白道子村 东白道子村 西白道子村 大菜园村 小菜园村 小古庄村 西赵各庄村 无水庄村
   卑家店乡所属村:
   徐庄子村 七百户村 海子沿村 徐家楼村 前巍峰山村 后巍峰山村 北范各庄二街村 北范各庄三街村 横河村 艾家圈村 李庄子村 龚庄村 小辛庄村 河南庄村 刘庄村 大城镇村 北寺村 北范各庄一街村 卑家店一街村 卑家店二街村 卑家店三街村 枣园村 毛山村 王庄子村 平台子村
   范各庄乡所属村:
   范各庄村 张庄窠村 大赤口村 小刘庄村 前仁里村 后仁里村 周庄子村 汀上村 排各庄村 前岳各庄村 后岳各庄村 王喜庄村 甘义庄村 大李庄村 小李庄村 小岳各庄村 小西庄村 小郝庄村 小寨村 卜大寨村 佃大寨村 孟大寨村 小殷各庄村 前殷各庄村 董各庄村 小赤口村 尖角村 大安各庄村 南安各庄村 北安各庄村 吕家坨村 后殷各庄村
   大庄坨乡所属村:
   黑鸭子村 杜军庄村 新庄子村 雷庄村 小任家套村 小建洲营村 大庄坨村 大建洲营村 小庄坨村 双合村 胡庄村 东兴街村 前兴街村 永兴街村 北兴街村 林西村
   习家套乡所属村:
   东李家套村 刘庄村 张庄村 古冶西街村 新立村 黄坨村 西李家套村 习家套村 于家套村 西营套村 解家套村 杨家套村 任家套村 古冶东街村 胜利村
[★★★]民俗风情
   春节:在民间习俗中,春节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在农村,一般从尾月二十三就进入了过年阶段。尾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相传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讲演人间善恶。过去有“二十三,糖瓜粘”的儿歌,人们用糖瓜祭灶神,为的是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粘住灶君的嘴,免得在玉皇眼前讲人间的坏话。还要供上黑豆、甘草和一碗水,以祭灶君所骑之马。灶上对联大都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一种迷信。在出产力和科学都不发达的年代,灶王便成了农夫崇拜的对象。建国后,祭灶的习俗已经逐渐断绝。人们在这天都要“扫房”(也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扫房),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这天早饭后,人们把屋里屋外、房前房后彻底清扫一遍,家具、衣服洗涤一新,干干净净的迎接春节。
   过了尾月二十三,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民谣说:“二十四,扫屋子(也有说“二十四,写大字”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画(指年画、窗花、对联等);二十九,糊香斗(烧香时用的香斗);三十儿,流油儿(指炼油、烧肉、炒肉);初一,初二磕头儿(指小辈的给长辈的拜年)”。这些天,人们都忙忙碌碌,预备过年。尾月二十八,家家都在门口贴上大红醒目的春联,以此来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表达自己的心理愿望。尾月的最后一天是大年节,俗称“大年三十”。这天,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旧时,在大年节之夜有“守岁”的习惯,全家坐在一起,欢欢笑笑,享受天伦之乐。在这新旧年交替之际,辞旧迎新,守岁至半夜,人们还要吃大年节晚上包好的饺子。取其“更岁交子”(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之意。这大概是饺子的来历吧。
   阴历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炸药后,人们就用炸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仍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老是连绵不断。近些年来,鞭炮、烟花工艺更臻精妙,创制了良多新品种,更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后,小辈要给长辈拜年,行作揖磕头礼。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乡邻如有不辑穆者,也借此机会消除隔阂。正月初五称为“破五”,人们都在“破五”前后互相宴请,表示亲密无间,友好相处,以此来增进情谊。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它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元宵节也叫“灯节”,本县在正月十五前后,很多乡村都举办花会,有旱船、中幡、高跷、秧歌、武会等等。他们都串村演出,演出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常。到了80年代,在文化部分的组织下,元宵节更为隆重。这一天,县城里道道花会,相继而至。到了晚上,还要举办放烟火、灯谜晚会、跑花灯等流动,烟花五彩缤纷,花灯别致新奇。县城的男女老幼、乡下的青年人等,都拥到街道两旁饱享眼福。观看者多达数万人。
   元宵节吃元宵,因元宵形圆音圆,表示“团聚之意”,象征吃了元宵就一家团聚辑穆。元宵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来甜糯软滑,味美可口。
   龙头节 :农历仲春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名曰“龙头节”。人们传说,龙王在这天要去天宫领令,预备为民行雨。人们为使一年风调雨顺,做“龙皮”(煎饼)、“龙蛋”(粘饽饽)、“龙须”(面条)来供奉它。至今每到“仲春二”,人们老是习惯食用煎饼,粘饽饽和面条等。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主要风俗是:禁火寒食,祭奠祖先。相传是年龄时期晋文公重耳为悼念亡臣介之推而沿袭下来的一种祭礼形式。近代,在清明节这天禁火寒食的人已基本没有了,但利用清明节悼亡祭祖的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人们怀念已故的亲人,在坟前烧香上供,在坟头上压纸钱,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建国后,上坟烧纸的习惯逐渐减少。但学生和教师们每年都要去祭扫义士墓,缅怀先辈的功绩,从而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渐已形成了一种新的习俗。
   端午节:农历蒲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即“初”的意思;“午”是按干支排列而来,蒲月恰是“午月”。所以蒲月初五就叫“端五”这天人们习惯在门上插艾蒿,包粽子,儿童带五色线。端午早晨,门上插艾蒿,传说是唐朝庶民在黄巢起义时为避灾害而沿袭下来的。实在,端午插艾,是讲卫生的习俗。由于艾蒿具有避瘟解毒之功能。这是一种值得继续的良好习惯。包粽子,相传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本县的粽子,多用黄粘米、粘高粱米、江米、大枣、豇豆等原料,用苇叶包成菱形。煮熟后蘸糖吃,味美香甜。端午前后,儿童们在手腕、脚腕上系五色线,说这样可以除病祛灾,长命百岁。据说一切邪鬼、瘟神等都怕五色线,人们就把它当护身符了。这个习俗带有迷信色彩,建国后逐渐废除了。另外,还有儿童们有胸前戴荷包、剪纸葫芦贴在门上的习俗,据说它们可以收服瘟灾。在本年出嫁的闺女,要回外家过节,称为“躲端午”。这些习俗也已逐渐废除了。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称为“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见一次,普天下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两岸,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过鹊桥相会。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妇女们都在这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见面的时候向她乞求智巧,所以人们称七月七为“乞巧节”。这天晚上,姑娘、媳妇们打一盆水放在黄瓜架下,传说能在水中看到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影子。中午,她们往水盆中扔花针,假如花针的影子象棍子,手就拙;假如花针的影子象剪子,手就巧。建国后,这些习俗已不存在。
   麻姑节:农历七月十五为“麻姑节",俗称“鬼节"。相传,麻姑无兄弟姐妹,她为了侍奉二老双亲,一直未出嫁。到父母双亡时,她已成了老年人。她感到无依无靠,伶丁孤苦,便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投河而死。乡亲们念麻姑是个烈女,又是个孝女,便把烛炬插在瓢上,点燃后放在河里,叫“撒河灯”,为麻姑照亮。同时还为麻姑摆上供品,烧纸钱,以此来表示人们对麻姑的怀念,对子弟子女也是个教育。此习俗建国后已经绝迹。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是“团聚节”。中秋节亲朋之间互相馈赠月饼。这时的五谷杂粮接踵成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中午要吃一顿丰盛的午餐。晚上要赏月,并吃些西瓜、月饼等圆形的食物,边吃边讲关于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仙兔捣药等。外出办事或阔别家乡的人,也要赶回家中团圆。新出嫁的闺女和未结婚的儿媳,一般要在八月十六接来吃“餐遗”。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此时已进入冬季,天色逐渐严寒,人们都要换上棉衣,于是想到已故的亲人也该换寒衣了。旧时人们有在坟前烧五色纸(剪成衣服状)的习俗,叫作“送寒衣”,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悼念。此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今已未几见。
   腊八日:农历十仲春初八,俗称“腊八”。相传“腊八"是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寺院的和尚在这一天煮粥祭佛,后来传为民间习俗。又一说,此时一年的收成已经完毕,应祭万物之神以表农家的心意。从古至今,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做上一顿“腊八粥”。一般用粳米、小米、高粱、黄米、爬豆(豇豆)、大枣、栗子、花生等原料,煮熟后香甜可口。人们习惯在这天腌“腊八蒜”。将剥好的蒜用醋浸泡,密封起来,20天后,蒜变成绿色,味道极美,是吃水饺的好佐料。旧时,出嫁不久的闺女在妈家“躲冬”,到这天吃过“腊八粥”就得回婆家预备过年了。
张家界旅游/凤凰旅游――您身边最值得信赖的旅游专家 张家界环球国旅
旅游服务热线:400-705-3 9969 自动传真:
即时在线咨询:
最新旅游促销信息火爆地带
&&&&&联系我们
&免费电话:
&在线客服:
&留言问答:
火爆旅游线路: & &&&
张家界环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专业提供来张家界凤凰等地的散客旅游,团队旅游,自驾车游等旅游服务,专业的网上旅行社[text]返回顶部[code][title][subtitle][reason]官方下载功能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山古冶区客运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