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梁第四版世界历史三百故事摘要内容论文摘要是什么意思?

来自子话题:
夭寿啦!就屁大点事被咱给整分手了……&br&&br&——————分割线————&br&&br&这不关高晓松的事,&b&只是有些人总是不清楚自己处在什么样的阶级。&/b&&br&高晓松是什么人?&br&外公外婆爷爷可都是大教授大学者,清末祖上也是出过两个巡抚总督级别的人。&br&跟当时的各大名流谈笑风生。&br&人家当然可以说民国好,因为人家在民国照样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以及比现在更宽松的环境。&br&高晓松说美国好,当然好了,以高晓松的能力在美国的确可以过上比在中国更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什么不说美国好呢?&br&&br&高晓松也从来没说自己说的是真理,他只是说自己的感受而已。&br&某些人把他的话当成至理名言关高晓松什么事,他又没组织专家编个高晓松语录逼着全国人民一起大声朗诵。&br&你爱听他吹牛就听,不爱听就关视频。有人把他的话当真理膜拜,那也只是那些人自己智商的事。&br&&br&我挺喜欢听他的节目的,但我永远知道他说的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他&b&去过的远方比我远,读过的诗比我多,听他吹牛逼我觉得可乐,这就行了。&/b&&br&&br&所以题主,你可以劝女友回去翻翻家谱,看看民国时是大地主大商人大名流,还是平头老百姓;若是前者还真就得去怀念民国,谁叫老子家里祖上阔过,若是后者,就别瞎想了,哪个时代老百姓都有一大堆糟心事,都过得不自在,缅怀追忆个鸡毛。
夭寿啦!就屁大点事被咱给整分手了……——————分割线————这不关高晓松的事,只是有些人总是不清楚自己处在什么样的阶级。高晓松是什么人?外公外婆爷爷可都是大教授大学者,清末祖上也是出过两个巡抚总督级别的人。跟当时的各大名流谈笑风生。人家…
来自子话题:
谢谢邀请。&br&&br&A实施抢劫杀人,被B反杀,我们可以说A是抢劫杀人的受害者吗?&br&&br&一个道理。日本是不是受了苦?日本当然受了苦。但是这种苦是日本自找的。日本当然不能被称为是二战的受害者。&br&&br&——————————————————————————————&br&&br&日本是“受害国”这种说法,是日本人自己发明的。日本为什么要发明这种说法呢?&br&&br&这并不难理解。&br&&br&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就需要国民对这个国家有足够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往往要建立在对本国历史的认同之上。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令人极度羞耻的过去,国民会对身为本国国民而感到羞耻,那么对于这种身份的认同也就大大削弱了。&br&&br&对于德国、日本这种曾经犯下巨大罪行的国家,历史始终是难以绕过去的一个难关。尤其是当这个国家成长起来,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领袖,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的时候。历史问题必须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br&&br&德国采用的策略是:承认自己的暴行,承认自己的错误,彻底反省,对那段时间德国所采用的思想、方针、行动进行彻底的唾弃。在很多国家,宣扬纳粹思想是合法的,但是在德国,这是犯罪。这种彻底的、决绝的与自己的历史切割让所有其他国家相信,这个国家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我曾经在网上见到一个德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争吵,吵什么呢?美国人说斯大林和希特勒、苏联和纳粹德国都一样邪恶,德国人立刻站出来说,你这是胡扯,纳粹德国比苏联邪恶多了。我从没有在网上见过一个德国人为纳粹辩护过哪怕一句话。这并不是说为纳粹辩护的德国人不存在,只是说,这种德国人即使存在,恐怕也是极少数。&br&&br&从德国的种种言行可以看出,德国是经过了彻底的反省和切割。它的人民以那一段历史为耻。德国人的自我认同,包含着对那一段历史的否定。一个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痛改前非,他同样会具有自信。德国的国民相信这个国家在再不会犯下同样的错误,他们仍然可以认同现在的这个德国。&br&&br&日本是完全另一个样子。&br&&br&美国为了与苏联对抗以及日本稳定,保留了过去的官僚体制,而没有像在德国那样对战争时期的官僚体系进行彻底的清算。因此大量的旧官僚、旧精英都没有受到大的损伤。&br&&br&评论中的朱迪(实在不知道怎么@ ,选择页面里没有他)提到了这篇文章值得一读(&a href=&/review/504516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 (施佩尔和希特勒 影评)&i class=&icon-external&&&/i&&/a&)。实际上二战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国的反省程度并不如日本。但是,由于大量旧官员和旧军人没有得到清算,日本的极右翼反而在较好的反省氛围中死灰复燃了。&br&&br&因此,到近年来,日本对待这段历史的选择是回避。很多问题模糊化,甚至采用“战争受害国”这种说法来回避本国曾经犯下的错误。这就让肯定侵略、为暴行辩护的思想有了生存的空间。&br&&br&有人说日本那个为侵略行为正名的教科书其实使用范围很小,但是我敢说,如果为纳粹正名的教科书出现在德国,恐怕不但教科书会被禁止发行,而且编写者很可能会被政府起诉。这就是德日的差距。&br&&br&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就是从当年把甲级战犯排位移入靖国神社而开始的。有人问为什么日本人不能把甲级战犯牌位移出靖国神社。就有网友回答说,靖国神社是私人机构,不归政府管,他们怎么做都是宗教自由律。然而我要说的是,如果是在德国,有人胆敢以宗教理由或言论自由来保护朝拜、祭奠纳粹战犯的行为,那么恐怕不但社会舆论会大肆抨击,这些人还会面临严肃的司法起诉。&br&&br&日本的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彻底的反省,也没有彻底否定那一段历史,更没有像德国那样在文化上、制度上杜绝回到军国/纳粹主义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在国际上是受人尊敬的一员,而日本始终被历史问题烦扰。&br&&br&日本是不是道歉了呢?是的,而且无数次道过歉。但是这没用啊。每次道歉以后,总有日本政要会去参拜靖国神社,总有日本人试图为侵略战争、暴行辩解。然后呢,其他国家就会怀疑“你这道歉是真心的么?”所以其他国家才会一次次要求确认日本的态度,每次要求确认,日本政要就要为二战道歉。道完歉,然后政要又去参拜,其他国家就又要确认。来来回回无数次,外国认为日本虚伪,日本认为外国无聊。&br&&br&有人问,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是人家内政啊,而且那里面供奉的是为人家国家战死的英灵,参拜有什么不对的呢?&br&&br&对于日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错。但对于外国就是另一回事了。日本有权去参拜,中韩也有权因此而愤慨、施压、打击。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br&&br&日本社会对当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反省是真的,日本不会再回到那个年代也是真的,但是日本的作为让其他国家能产生什么想法呢?其实日本这些年对外做的努力很多,结果呢,为了自尊心而回避的历史问题、纵容的支持侵略的思想,让很多努力都白费了。只能说,日本当年就没彻底清算,而之后漫长的岁月里都在为这一点不断付出着代价。
谢谢邀请。A实施抢劫杀人,被B反杀,我们可以说A是抢劫杀人的受害者吗?一个道理。日本是不是受了苦?日本当然受了苦。但是这种苦是日本自找的。日本当然不能被称为是二战的受害者。——————————————————————————————日本是“…
来自子话题:
&img src=&/34c5ee7b0dca1ec4b327d4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65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34c5ee7b0dca1ec4b327d4_r.jpg&&
来自子话题:
教科书是有目的的,为政治服务的,现在的教材其实就是党史,证明清朝不行,证明农民不行,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都不行,只有我党行,这就是目的。考试答题就是这个思路,近代以来其他的都不行,只有我党才能救中国。高度评价太平天国实际是高度评价农民,把农民捧高,不然革命没有力量来源,你说的邪教就说明只有农民不行,要有党领导的农民才会有巨大的作用。其他的改革与革命同理。这才是真相。
教科书是有目的的,为政治服务的,现在的教材其实就是党史,证明清朝不行,证明农民不行,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都不行,只有我党行,这就是目的。考试答题就是这个思路,近代以来其他的都不行,只有我党才能救中国。高度评价太平天国实际是高度评价农民,…
火药&br&&br&天啊,这个当时竟然是用来治疗的……&br&而现在变成治各种不服的了。。
火药天啊,这个当时竟然是用来治疗的……而现在变成治各种不服的了。。
来自子话题:
知乎的一些理性装逼犯,更倾向于相信和政府相反的说法。&br&&br&不幸的是,可能为数不多,但是在日本对战争的反省态度上,政府的说法反而是较为靠谱的。&br&&br&日本战后的整个政治阶层没有被清算。天皇没有被清算。因为对抗共产势力的需要,美国也在给予日本逃脱战争责任各种便利。再加上国共的分裂导致中国对日的清算和索赔非常被动。以致于双双放弃战争赔款, ODA 的名目非常不清不白。&br&&br&实际上有些人念念不忘的“村山谈话”,并非能代表日本的主流政治方向。(再提醒一下,另一个道歉的是细川护熙)。而这两个人,虽然是首相,但是他们都不是日本战后影响力最大,执政最久的自民党的总裁。&br&&br&而日本对战争的反省,主要集中于战争对本国人民的残酷上面。和平宪法以及非正常军队都是基于此的。随着经历过战争的一代逐渐去世,这种反省已经越来越弱。&br&&br&当然,这种事实恰巧和政府一样的言论,即使出自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十年的中国人之口,也是不可信的。好在,还有一个理性装逼犯们比较信任的国家和媒体,也看出了这个趋势。&br&&br&建议信任英文多过中文的各位,买一本看看~~~&img src=&/14ff06ba439cdfdc25a1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14ff06ba439cdfdc25a1_r.jpg&&&br&PS&br&即使村山,他的原文在此(&a href=&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danwa/07/dmu_0815.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ofa.go.jp/mofaj/press/&/span&&span class=&invisible&&danwa/07/dmu_0815.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所用的“詫びる”,在日语里面,是针对“无礼”或“错误”的道歉。&br&&br&所谓“无礼”,是类似开车溅了行人一身水的事情。&br&所谓“错误”,是类似开车进了逆行这种事情。&br&&br&而远东军事法庭所判决的,是“战争罪行”。&br&(&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6%A5%B5%E6%9D%B1%E5%9B%BD%E9%9A%9B%E8%BB%8D%E4%BA%8B%E8%A3%81%E5%88%A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ja.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6%A5%B5%E6%9D%B1%E5%9B%BD%E9%9A%9B%E8%BB%8D%E4%BA%8B%E8%A3%81%E5%88%A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简而言之,“失礼”,“错”,“罪”,三者的严重程度是递进的,“詫びる”只是针对前两者的道歉。&br&&br&那么,使用“詫びる”,在日语里也是不够诚恳而且有轻描淡写意味的。也就是说,日本是为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做的失礼或者错事而道歉。而非做为一个被审判并且定罪的犯人而道歉。&br&&br&所以,日本一直有声音在质疑和否定南京大屠杀。中国的数字不准确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那些接受数字争议的理性装逼犯根本没抓住重点。否定南京大屠杀才更可能是这些声音的源头:“正常人”怎么会干这种事?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大屠杀已经远远超越了“失礼”或者“错”的范围了。&br&&br&那,远东军事法庭的判决算什么???&br&&br&其实,在日本国内,这个判决也并非被国民广泛接受。针对他有很多混淆和否定的说法,若非如此,战犯也不可能进入靖国神社。&br&&br&简而言之,理性装逼犯们举例村山的时侯。。。无疑足够装逼,但是,可能有点不太理性:至少,没有好好去学学日语。(嗯,在对日语的理解上,政府一不小心又说对了~)
知乎的一些理性装逼犯,更倾向于相信和政府相反的说法。不幸的是,可能为数不多,但是在日本对战争的反省态度上,政府的说法反而是较为靠谱的。日本战后的整个政治阶层没有被清算。天皇没有被清算。因为对抗共产势力的需要,美国也在给予日本逃脱战争责任各…
来自子话题:
第一次退位时,拿破仑根基还在,军队支持,部分有钱人支持,大城市的穷人也支持。加上好歹是教皇加冕过的皇帝,文明人是不太好动他的,于是赶到地中海晒太阳去。&br&&br&第二次退位时,他的处境就凶险多了,大家都看出来他是一个灾星。溜出来闹了三个月,就有10万人因为他或死或伤,千万英镑打了水漂。这个时候想要杀他的人就多了,比如说吓破胆的路易十八,比如说被拿破仑揍出神经病的布吕歇尔。&br&&br&不过爱他的人也很多。许多既是拿破仑的敌人又是拿破仑的脑残粉就反对杀他,有趣的是威灵顿公爵也反对。威灵顿作为拿破仑法军的天然克星,将法军从老大到下面的各路名将都刷了一遍,胜场接近其他反法名将的总和,他在反法同盟中的威望是无人能比的,他的话的分量也是很重的,于是大家一通乱吵,拿破仑的小命还是保住了,被打发到大西洋喝西北风去了。&br&&br&那为什么威灵顿要保拿破仑呢,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的。&br&&br&时间回到战火纷飞的滑铁卢战场。当时的英荷联军的主帅是威灵顿,而他的第二把手是骑兵统帅恩布里奇伯爵。&br&&br&虽然表面上威灵顿指挥镇定自若,但他此时心里是一万个不爽。因为就是他的头号副手,恩布里奇伯爵之前睡了他弟弟的老婆,闹出一个大丑闻,威灵顿为此丢尽了脸。而英国政府偏偏此时作出了史上最虐心的军事安排,把威灵顿和恩布里奇撮合成关键战场的正副手,大家都尴尬得要命,要不是法国人源源不断朝山坡上涌,威灵顿说不定早就跳过去掐恩布里奇了。&br&&br&&img src=&/4dbfed10b4f2b_b.jpg& data-rawwidth=&1472& data-rawheight=&8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2& data-original=&/4dbfed10b4f2b_r.jpg&&(右边小绿帽威灵顿,左边大淫棍恩布里奇。)&br&&br&但是天意弄人,就在会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英荷普联军马上就要获胜的时候,一发拿破仑最为挚爱的12磅炮的炮弹嗖的一下飞了过来,不偏不倚,直接把恩布里奇的腿给打飞了。这个时候一段经典的对话出现了:&br&&br&恩布里奇:天哪,我的腿断了。&br&威林顿:天哪,的确如此。&br&&br&当初我还纯洁的时候看这部电影,以为这就是绅士风度,这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就是看到最亲密的战友重伤倒下,强忍内心悲伤专心战场的大局观啊。&br&&br&&img src=&/69ab80c81d4efa2dc10a35_b.jpg& data-rawwidth=&1376&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6& data-original=&/69ab80c81d4efa2dc10a35_r.jpg&&(恩布里奇中弹的那一瞬间,威灵顿那无辜的小眼神)&br&&br&以后知道了幕后的黑历史才知道原来这是幸灾乐祸啊,这是:“啊哈哈哈好遗憾怎么没直接呼脸上啊哈哈哈,拿哥就是够朋友啊哈哈哈,小弟永远记住啊哈哈哈,作为绅士我现在得绷住脸啊哈哈哈。”&br&&br&在威灵顿心目中,拿破仑就是大贵人啊,自己升官发财要靠他,废掉自己的大仇人也要靠他啊。那个好感度是满满当当的。&br&&br&这不,等到好哥们有难,威灵顿第一个伸出手拉兄弟一把,拿破仑凭着那颗炮弹活着到圣海伦娜去吹风了。&br&&br&恩布里奇伯爵也活了下来,只不过少了一条腿。作为不要脸的英国人的代表,这条腿变成了他的炫耀资本,他没事就挥舞着大腿骨吹嘘他挨过的炮弹比别人吃过的饭都要多,受尽万众敬仰。最后这条腿被供奉起来,成为英国人恶趣味的象征。&br&&img src=&/b4a3ce8c94eddb173d2e2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4a3ce8c94eddb173d2e25_r.jpg&&&br&ps:史料都是真实的,因果关系都是推理的,求证要问当事人的。
第一次退位时,拿破仑根基还在,军队支持,部分有钱人支持,大城市的穷人也支持。加上好歹是教皇加冕过的皇帝,文明人是不太好动他的,于是赶到地中海晒太阳去。第二次退位时,他的处境就凶险多了,大家都看出来他是一个灾星。溜出来闹了三个月,就有10万人…
来自子话题:
&br&原子弹不是救中国,而是救日本。&br&否则日本就【&strong&一亿总玉碎&/strong&】了
原子弹不是救中国,而是救日本。否则日本就【一亿总玉碎】了
来自子话题:
知乎有一点不好:一个问题老是改来改去,改到后面变得面目全非。&br&比如这个问题,一开始问的是“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必然的吗?”中间一再修改改到现在变成是“必须的吗”?&br&而我的回答又不能总跟着变,所以不要和我扯这个淡了,早不关注了。&br&—————————&br&&br&具体看沈志华对这段历史的过程解析就比较清楚了,觉得内容太纷繁就看下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共和国近代史系列关于朝鲜战争那一讲视频也可了解大概。&br&大概为:&br&1.朝鲜战争中方是否直接出兵参战,其实决定权在中方。&br&当中国在讨价还价中表示决定不出兵时,苏方也并没施加太多压力,只要求金日成在东北成立流亡政府就可以了。(斯大林提出这一点时,林彪还提议让金日成留在朝鲜打游击更好…)&br&所以说苏方的压力和意愿没到能左右中方选择的地步。&br&2.中方高层反对出兵的意见其实占多数。中共高层整体上并不认为朝鲜会是美侵略中国的跳板,因为土想法是他们要来早一两年国共内战火热的时候早就该来了,洋意见是中苏同盟已成,有苏联的军事同盟罩着美国也不敢来,可见地缘政治的战略压力其实也没到什么必然性的地步。&br&但是毛非常想出兵。&br&3.毛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因为支持出兵的声音太弱没得出结果。毛又使出屡试不爽的一手:开会结论和自己不太一致时就搁置争议,然后请来外援再开会。这次他把彭老总从西北急调回京,事前摸底通气然后再开会时有彭总压阵中方最终得出出兵的决议。&br&&br&总之结论是:中方完全有选择的主动权和余地,出兵的主要推动者其实是毛,而不是什么历史和战略的必然性。&br&(很多答案其实说来说去证明的只是“必要性”,而不是“必然性”。即我认为只要你认为当时咱家做出的选择不管是出兵还是不出兵,两种选择你都觉得可以理解或接受,那么这事就不是必然的。)&br&&br&选择之后说“我没得选择”,是什么心态都不必熟读历史谈过恋爱的人也该懂的。&br&&br&4.最后兜售点私货,这是个人的看法:千万别单纯的认为毛出兵朝鲜是头脑发热,毛决定出兵的想法其实有独到之处的。&br&他看到了美方的底线就是中国一旦直接出兵美国也不会把战争扩大化。因为有苏联罩着兜底所以出兵只是一场豪赌,现在他是暴发户他有这资本和豪情。&br&反对出兵派的观念主要无外乎两点,一是投入太大,建国初始百废待兴,再去投血本拼命划不来;二是风险太大,不单干不干得过美国不好说,如果引火烧身后果就不堪设想…&br&而毛看问题的眼光一向刁准,出兵朝鲜对国家来说确实有投入大消耗大的弊端,但是出兵的话党对内巩固政权、对外向社团兄弟们扬威立信都是利好的。所以说这一决定的最可能结果其实是对国弊大于利,对党利大于弊的。&br&&br&从他这个视角来看,很多当时的反对派就是党国不分,就和抗战时期党内很多人从民族主义出发,只叫着要抗日要和日军硬刚一样,还觉得毛要韬光养晦的战略是怂,其实毛不是怂是从利益远近出发把账算得很通透,到了他认为该出手了他比谁都敢下注!以前抗战时说他怂的人大有人在,后来说他猛,甚至是“好斗的公鸡,战争狂人”的也不乏其人,但是他没这么分裂,石三伢子不过是揣着自己的账本本能屈能伸嘛…&br&所以那群党国不分的家伙,看问题看得一团浆糊,怎么能一统江湖?账算不清,仗怎么打得活?活雷锋是成不了首富的,关二哥是当不成大哥的。&br&这就是太祖的独到之处:党国分明,以党优先。所以说没有太祖就没有当家的今天这话真是没错的。&br&&br&我知道我后面这一通很多人看着不爽,以厚黑视角看待历史不厚道啊,但抱着什么道德是非(不单是革命先辈远大理想高尚情操这类伦理道德,还包括革命道德爱国主义这类政治道德)的情怀看历史才会更加糊涂,看历史走向可以从经济学基础、战略必然性之类的大局分析,看历史的一个点去分析一个历史事件还是要厚黑。&br&最后说明下,我所谓的私货不是黑毛,而是茅于轼经常喜欢苦口婆心求扩散的一个常识: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政治领袖、政党、政权、国家和人民这些范畴的利益指向都不总是一致的。任何一项决策决策者都是综合考虑权衡各个范畴的利益做出的选择,侧重点不同的人结论和抉择就会不一样。总之,个人觉得要看清看懂近现代史,就一定得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分开分析再综合来看才有眉目,把党、政府、国家这些概念及利益指向打包在一起去看问题只能是一锅粥。&br&&br&为了照顾下很多人的感受再加一点说明,我说选择参战时面对的选择是:对党利大于弊,对国弊大于利,这只是最大可能。&br&但是出国作战初期异常顺利,如果第二次战役后能够停在三八线接受联合国的调停方案,那么中方于党于国都是大赢家,于国来说投入和损失应该说都没超出所获得的地缘战略价值,真是名利双收、党国皆利,但是抓到一手好牌还想托大最后就又回归到正常结果了…&br&&br&最后面精疲力竭了,一向蹦哒着要打要杀的金大胖都要消停了,咱家为了战俘问题再扛上那么久,更是纯粹为了党的意识形态上的面子了,与国家利益是相当脱节了。
知乎有一点不好:一个问题老是改来改去,改到后面变得面目全非。比如这个问题,一开始问的是“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必然的吗?”中间一再修改改到现在变成是“必须的吗”?而我的回答又不能总跟着变,所以不要和我扯这个淡了,早不关注了。—————————…
来自子话题:
他们言必称贵国,好像他们是印度人似的;他们巴不得明天中国就分裂成五胡十六国,好像他们可以顺利当国王一样; 他们巴不得tg早日下地狱,好像tg杀光了他们全家一样;他们总是觉得我们其余所有人都太low,需要拯救或是无药可救,好像我们全是弱智容易洗脑一样。&br&&br&我们包容地承认他们的思想存在即合理,可是他们却不愿看到我们普通大众(他们口中的【支那狗】)的存在合理性,这是种明显的?教徒式单向歧视,略微带有偏执狂的特点。当然,不排除少部分伪逆向民族主义者,用这方式来赚钱甚至沽名钓誉,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反正一句话,中国快点+乱+吧。靠,乱了他们觉得每个人就有汉堡吃了?什么逻辑?我非常low,我没看懂!&br&&br&你跟他们讲道理说:发达诞生民主,而不是皿煮导致发达。说这个世界是无需抱怨的世界,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实干兴邦。他们会听吗?当然不会!偏执而彪悍且加持了“情怀”光环的人生观就像?坑上的石头,你懂的。&br&&br&&br&他们巴不得我们尽快地脱离【中国猪】序列,赶紧加入他们的行列,好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睡得着觉,吃得下饭,笑得出来。而我们一旦表达些许意见就对我们怒目而视,一番恶语相向, 有话好好说行不?不行!这还怎么交流?&br&&br&他们一边慵懒的吃着大鱼大肉,一边在空调房里无聊至极的打开苹果手机反对tg的专政。他们一边享受着青藏铁路的低廉便捷,晒布达拉宫的微博照片,一边却跪舔xi藏作为一个国家的合法性。矛盾不啊?让我们这些整天为温饱问题着急的搬砖民工,不可理解啊,情何以堪啊!可惜还是有部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不明就里的加入了他们的“队伍&。&br&&br&&br&他们总拿欧美日的皿煮发达说事,百年前列强们侵略我们,割地赔款的历史谁敢提出来轻则说我们不现实,狠点的骂我们是大傻逼。120年前的甲午年赔给日本的2亿两白银建了两千多座日本学校这种事绝对得讳莫如深,否则就是作死就是二逼。而我们刚要给他们讲讲美国日本历史,准备分析原因,他们立刻抛下皿煮二字绝尘远去。&br&&br&我们说拉美十多个资源富有、政治皿煮国家经济落后, 他们忽略不计。 我们说资源富、耕地多、水稻三熟的皿煮印度的人民水深火热,他们闭口不谈。我们说西亚北非的富油、皿煮国家连绵战火,他们充耳不闻。还要不要愉快的玩耍了?&br&&br&为什么这样呢?说好听点,因为太年轻,因为太容易被洗脑,难听点,唯恐天下不乱,唯恐我们过得更好一点? 也许他们在生活中成了竞争的loser。也许他们对现行社会体制充满了仇恨。但这些并不能作为其各种污言秽语横行网络,欺凌我们的尚方宝剑。跟他们相比,我们lose的绝不少,失意也很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照他们的经历来看,同样的lose几次,我们还要不要正常的活着?是不是明天就得去跳楼、去圣\战?&br&&br&但是,请注意他们的人数绝不会超过10%,为什么?我国城镇化才一半,一半的人是农民,农民伯伯们不会跑到网上打字反档反国、学他们(当然别拿6.5亿人中几个特例说事),农民作为最需要稳定的群体,在当下关心的是经济(钱,收成)。而剩余的新晋城镇化了的20%肯定觉得政策不错,大部分买了门面、做着生意,生活红火,这20%的百姓刚过上安稳日子,可不想动乱,也不大可能像他们那样发飙(当然2.5亿人中肯定会有一两个特例)。90年代前的原来的30%的城镇居民,目前看又有一多半都是公务员、党员、国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家属,这些人要么如鱼得水,要么凑合过日子(这2亿人基本没特例吧),所以这些人也不会学他们逆向民族主义者;其余的1.5亿人中也不是都和他们一伙,比如我这种一心一意干实业的无党派人士;手机码字累,人数占比问题不分析太多,沉默的我们占比绝对是大多数!&br&&br&其实任何事都要辩证的看,政党的好坏没有绝对,人的好坏亦然。但你说这些他们会听?不骂你八辈祖宗简直不符合他们的风格,更难消他们心头恶气。此时与之争辩毫无意义,我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庆幸统治阶层不是他们,否则我们是不是都得被挂路灯?&br&&br&当然,从现在的情况看,相信有生之年,只要我们这一代人还活着,他们是绝对看不到中国解体的那年了,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来自中小城市、甚至农村,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进入了大城市,怎么能容忍一小撮人破坏这难得的奋斗拼搏成果,键盘上无理取闹就随他去吧。&br&&br&ps:不用人肉,自报家门,农村娃,不是公务员,不是党员,不是富一代,(靠,五毛是什么?太高看我了,他们是不是认为除了他们,全人类都是五毛?)在两个一线城市、四个二线城市待过,现在打工ing。相比于他们的“远大理想”,跟大多数平凡人一样,我这种爱走平凡之路的人思想确实很low,只求可以每天买菜做饭,安居乐业,六十岁前拥有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窝就知足了。&br&&br&如果生命的前三十年动乱了,我肯定还在老家修理地球,后三十年动乱了,我的小理想实现不了,他们负责?有多少人跟我一样的想法?咱们伸出小手点赞统计统计呗。&br&&br&估计他们这群人轻点的要说我秀智商了,严重点的直接问候我家人了,不会关评论,但为何我们这么礼貌,他们这么恶毒?我们这么包容他们,他们却用最粗俗的态度嘲笑讽刺甚至诅咒我们?什么规矩?什么规律?我非常low,我没看懂!
他们言必称贵国,好像他们是印度人似的;他们巴不得明天中国就分裂成五胡十六国,好像他们可以顺利当国王一样; 他们巴不得tg早日下地狱,好像tg杀光了他们全家一样;他们总是觉得我们其余所有人都太low,需要拯救或是无药可救,好像我们全是弱智容易洗脑一…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三国演义》出了名的七真三假。大方面统摄周全,小方面出入颇多,一时说之不尽。&br&&br&事件上:&br&三英战吕布纯属虚构。&br&草船借箭的事儿倒是有,孙权的。&br&借东风纯属虚构。&br&蒋干访周瑜倒是有,但没劝降,群英会更是扯淡,事见《江表传》。&br&绝大多数著名单挑均是虚构。除关羽万军斩颜良外,基本一切阵斩均是虚构。&br&割须弃袍虚构,虽然夺船避箭有类似事迹。&br&五关六将、七进七出等均为虚构。&br&等等等等。&br&&br&——————————————————————————————————&br&数字上:&br&原著写袁曹官渡之战是七十万对七万,实际上袁绍动兵大概十万。&br&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也是胡扯,二十万还比较像。&br&夷陵之战刘备动七十五万大军也是瞎编,实际取个零头差不多了。&br&诸葛亮南征孟获动大军五十万、六出祁山三十四万——实际上蜀汉末年人口也才38万户94万,诸葛亮北伐没一次超过十万。&br&诸如此类。&br&&br&——————————————————————————————————&br&&br&人物形象上:&br&鲁迅说了,貌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br&就是说,刘备历史上是有枭雄之称,有刘邦之风,曹操何等眼光,怎么会把个庸人赞美成”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小说里却把他描绘成个爱哭鬼。赤壁、汉中、入川等多次战役,都把刘备的指挥功绩抹没了。&br&&br&&br&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贤相,所谓:&blockquote&”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blockquote&看看这是何等动人的评价?小说里基本没体现。&br&而且诸葛亮用兵,其实是严整有序、善于正兵,但奇变不足的人。但小说里却把他描述成个半妖道型,罢了罢了。&br&PS:这里补一句。因为陈寿来了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结果现在颇流行”诸葛亮不会打仗“的说法。这是又一种误读了。看看当时人的说法:&br&关于诸葛亮的军政天才和百姓威望:&blockquote&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b&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b&,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blockquote&简单说,屡次出兵打仗,国人可以不担心,而且死后数十年,歌思以纪念。&br&关于诸葛亮的行军和办事风格:&blockquote&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圊溷、籓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袁子曰:蜀人轻脱,亮故坚用之。曰:何以知其然也?袁子曰: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馀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曰:子之论诸葛亮,则有证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所长也,故不敢用其短。曰:然则吾子美之,何也?袁子曰:此固贤者之远矣,安可以备体责也。夫能知所短而不用,此贤者之大也;知所短则知所长矣。夫前识与言而不中,亮之所不用也,此吾之所谓可也。&/blockquote&吴国的大鸿胪张俨曾经这么比较诸葛亮和司马懿:&blockquote&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blockquote&简单说,天下十三州,诸葛亮蜀国只有一州,只及魏国九分之一。结果他还能打到占十倍之地的司马懿”无擒敌之意“,”使孔明自来自去“。就不多说了吧。陈寿也承认,诸葛亮所以不成功,是众寡不侔、对手又是人杰,加上将略非其所长,所以不成。这意思是:&br&我人手又比你少得多,将略又不是我的长处,你又是人中豪杰,所以我每次来以少打多,都搞不定你——不觉得这个”你是人中豪杰“其实挺讽刺的么……&br&&br&&br&&br&&br&其他形象:&br&曹仁本身是魏国第一猛将。《魏略》说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焉,张辽其次。但小说里基本没怎么体现。&br&&br&夏侯惇历史上是个偏文治型将领。被绑过票,尊敬读书人,务农出色,但小说里描述成了个好斗的莽夫。&br&&br&张郃历史上被评价”长于巧变“,小说里描述成个了无脑血气之勇的家伙。&br&&br&周瑜历史上性情恢廓、风度翩然,小说里把他描写成了个心胸狭窄之人。&br&&br&鲁肃历史上端方温厚,小说里把他笨蛋化了。&br&&br&张昭历史上地位约等于诸葛亮之于蜀汉、荀彧之于早期曹家,而且刚正不阿,小说里把他奸臣化了。&br&&br&荀攸历史上是曹家真谋主,小说里光环被郭嘉夺了许多。&br&&br&蒋干是江左一带风流人物,而且雅量非常,小说里他就是个丑角。&br&&br&曹真、曹休都是不错的将领,战绩斐然,小说里都是亲贵+废物。&br&&br&&br&大体上,《三国演义》妖魔化了诸葛亮、庸碌化了刘备、给关张编了许多段子,为赵云加了许多传奇,把曹家诸将挨个脸谱化了一遍。&br&&br&但《演义》最狡猾也最妙的地方,是许多对历史细节的衍生。比如:&br&《江表传》,蒋干来说周瑜,被周瑜含蓄拒绝,蒋干也就微笑着不失风度回去了。小说里乘机来了出群英会。&br&《英雄记》,界桥之战,公孙瓒和袁绍打得风云变色,小说里摘了这段,演化为赵云初次登场。&br&《三国志》里马超被许褚瞪住,不敢冒险去捉曹操。小说里乘势衍生出许褚裸衣战马超。&br&《三国志》里只说赵云保护阿斗得脱、张飞亲自断后。小说里描绘出七进七出、喝断长坂这些传奇。&br&诸如此类,都是因文生事的妙笔。
谢邀。《三国演义》出了名的七真三假。大方面统摄周全,小方面出入颇多,一时说之不尽。事件上:三英战吕布纯属虚构。草船借箭的事儿倒是有,孙权的。借东风纯属虚构。蒋干访周瑜倒是有,但没劝降,群英会更是扯淡,事见《江表传》。绝大多数著名单挑均是虚…
来自子话题:
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为日军不重视补给,采取现地自活,以战养战的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抢光。抢光的同时当然可以顺便杀光,烧光。此外,还与日本人民族性格,时代背景相关。&br&中共的游击战在1943年之前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日军的报复,但在1943年之后,游击战有效的制止了日军的屠杀。而正规战一直不能制止日军的屠杀。具体如下:&br&&br&1.日军的特点&br&相对于西方军队,日军非常残暴和肆无忌惮,这是多个原因的综合。其一,日军向来不重视补给,比如日军兵站参谋地位极低,也很少设兵站(关于最经典的日式战役,参见&a href=&/link?url=W2HpIf1irL_YXGqDtqlBdOgZGCDFEErdTCmriwtCYQwFtIyo_MtOqFx70sCD7ncV&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英帕尔战役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日军采用的是现地自活政策,也就是抢光政策。日军的粮食等几乎全部是从占领区强抢的。既然官方政策是抢光,那顺便杀光,烧光也很自然了。其二,日本
军事教育制度,
日军内部为军人子弟设了很多小学,中学,军人子弟在这些学校里只进行学习,从不与外界接触,然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陆军大学,最终成通过军部掌握了最高权力,这群人对政治和社会一无所知,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那就是打和杀,实际上,大量的屠杀都是由日军高级参谋军官策划并系统实施的。
其三,日本国民性格使然,一方面日本人极端欺软怕硬,另一方面日本国民缺乏罪恶感,日本人认为人死之后,生前所有的罪孽会一笔勾消,所以从来不怕做坏事,
只要最后可以剖腹,便什么罪孽都没有了。&br&由此可见,日军的残暴主要归因于日军自己,声称中国的反抗导致日军的暴行是非常荒谬和无耻的。&br&&br&2.关于屠杀平民的时代背景&br& 二战时期是整体战的年代,在总体战的体制里,普通民众是国家军事力量的基础,军队从民众中征招,武器由民众生产。所以在二战中,打击敌国的民众是最有效的战争手段。事实上,整个二战中,除了没有能力打出国门的我国外,所有国家对敌对国国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包括纳粹德国对波兰,英国,苏联城市大规模的轰炸,纳粹德国对占领国平民的大规模奴役和屠杀,德国,苏联,美国等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英国,美国的战略轰炸,苏联对战败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大规模的人口掠夺和奴役等。至于西方类似三光的政策,可以参考德军在占领国对付游击队及游击队活动地域平民的方式。&br&&br&3.关于游击战&br&游击战会导致敌军报复,这是事实。但游击战是弱国反抗强国的唯一利器。游击战并非是中共的专利,也不是中国的专利。实际上,最有名的游击战就是美国独立战争,因为美国民兵阵地战必败,所以只能借助游击战托住英军,直到法国卷入战争,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电影《爱国者》反映的很好。实际上,美国进行游击战确实导致了英军对民众的大规模屠杀(让美国人恨之入骨的黑森佣兵),但确实美国能拖住英军的唯一手段,而且我从没听说过美国人会为游击战责骂当时的领袖们。在二战中,大规模运用游击战的国家很多,包括苏联,南斯拉夫,希腊,法国,荷兰,挪威,后期的意大利(虽然意大利国军很不靠谱,但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非常生猛,有红衫军团的遗风)。&br&游击战的意义在于配合正规战,主要目的包括发动群众对抗以阻碍敌人利用占领区的资源,同时迫使敌人无法在占领区获取资源,同时还要投入资源进行镇压,从而使占领区成为敌人的累赘而非红利; 通过打击补给线以削弱敌人的物资供应和补给能力,可以有效制约敌人的战斗力;搜集情报,尤其是敌人兵力布置情报(通过统计敌人火车运输的方向和规模,可以非常精确的得出敌人用兵方向及兵力大小)等。&br&最典型的游击战配合阵地战的,便是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原计划5月4号发动战役,结果由于苏联游击队对铁路系统及军列的大规模破坏,德军直到7月5号才发动进攻。而且根据游击队的情报,苏联对德军进攻方向和军力配置了如指掌。尽管德军投入虎式豹式等先进武器,但最终大败而归,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br&&br&4.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游击战&br&国民党方面,游击战是蒋介石所力推的,早在1937年3月,针对日本的战争威胁,国民政府便已经制定了游击战的指导方针。1937年冬,在武汉军事会议上,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制定详尽的游击计划。1938年底,蒋介石要求各战区将1/4以上的兵力投入到敌后游击战中。由于敌后游击战要求非常高的民众基础,国民党无法做到这一点,结果导致数百万敌后国军都转变为了伪军。这也说明,通过胁迫群众的方式进行游击战是不可能的。&br&共产党方面,太祖系统的总结了游击战的精髓,并写成《论持久战》一书。通过加强军队与人民的关系并且发动人民群众,中共建成了一系列的底后根据地,极大的制约了日军的行动。但游击战并非一帆风顺,尽管百团大战极大的打击了日军,但在年,为了在太平洋战役前一劳永逸的解决后方问题,日军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八路军和新四军事实上全军覆没。但随着日军大批军队在太平样战场覆灭,敌后抗日逐渐恢复。到1944年,中共实际上收复了整个的华北农村,中原,淮海一带同样有大批领土被解放,在这些区域,县城的日军从来不敢肆意妄为,为了完成征粮任务,日军经常用步枪和手榴弹和当地老百姓换,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日军到地主家当长工的奇葩场面。当然,与此同时,国军正处于豫湘桂大溃败之中。南方人民被日军肆意屠杀。这说明抗日战争中游击战而非正规战有效的制止了日军的屠杀。&br&抗日战争中游击战和正规战的配合: 由于正规战和游击战分属两党,因此配合很差。不过中共和某些将领或者军阀配合很好。典型的是卫立煌和孙蔚如。孙蔚如是杨虎城的老部下,率领杨虎城的旧部守卫中条山,归第一战区司令卫立惶管辖。在中共的配合下,连续打退了日军13次进攻。但由于卫立惶和孙蔚如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封锁延安的计划,最终导致卫立惶为蒋介石软禁,孙蔚如的军队被调走。蒋介石派中央军接管中条山防卫,有何应钦全权指挥。中央军到达中条山后大肆欺压百姓,搜捕共产党游击队,结果日军趁机大举进攻,中央军全军覆没,损失了超过10万人,而日军损失不过600。此外抗日战争中阎锡山和傅作义也和中共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傅作义的军队当时被称为七路半。最好反例就是豫湘桂战役,尽管战役开始后中共大力开辟敌后根据地,并阻断日军交通,但奈何国军兵败如山倒,而且日军后期物资几乎全部来自占领的国军仓库,中共对日军补给线的打击毫无作用。
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为日军不重视补给,采取现地自活,以战养战的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抢光。抢光的同时当然可以顺便杀光,烧光。此外,还与日本人民族性格,时代背景相关。中共的游击战在1943年之前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日军的报复,但在1943年之后,游击战…
来自子话题:
这就得看越南和朝鲜敢不敢去打脸了。
这就得看越南和朝鲜敢不敢去打脸了。
来自子话题:
杀个把人对秦舞阳这种暴徒来说没啥问题,因为他的「勇敢」建立在对自身「暴力」的自信上。&br&面对一个人,甚至十倍于自己的人,我想秦舞阳都可以鼓勇奋威,拔剑死战,因为他相信自己拥有这个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暴力」;但是在刺秦的时候,他的自信被绝大的恐惧摧毁了——因为他终于见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暴力」,秦王。这时候秦王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天下国家」的威仪。在「天下国家」这四个字面前,没有人可以不曲膝俯首,秦舞阳不过是「色变振恐」,已经远超常人了。&br&秦舞阳身负「勇士」之名,却只不过配当荆轲的一个副手,为何?那是因为在太史公心目中最强的刺客,根本不必会武功。因为他的对手不是「人」,而是整个「天下国家」。要想刺杀始皇帝,单凭飞檐走壁是不够的,最最要紧的,乃是主事者临场的判断力,也就是一份从容胆识。唯独如此,才能穿过秦国严密的保安系统,在千万名高手的注视下,一举格杀秦始皇。&br&单从这一点说,秦舞阳不过只配当一个「武士」,跟荆轲差了不是几个量级啊!&br&面红血勇,面白骨勇,面青气勇,而面不改色……才是「神勇」!
杀个把人对秦舞阳这种暴徒来说没啥问题,因为他的「勇敢」建立在对自身「暴力」的自信上。面对一个人,甚至十倍于自己的人,我想秦舞阳都可以鼓勇奋威,拔剑死战,因为他相信自己拥有这个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暴力」;但是在刺秦的时候,他的自信被绝大的恐惧…
来自子话题:
我觉得这个题目不太严密, 历史上发生的,是北伐军联合部分北方军阀(西北军和晋军)打败另一部分北方军阀(吴佩孚的直军残部、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直鲁联军、奉军)。 北伐军中, 可称为黄埔军的,不过是八个军中的第一军。 所谓黄埔军打败北洋军的说法,应当可以说是国共双方的事后宣传造成的影响吧。 &br&&br&首先, 北伐军和黄埔军不能划等号。 北伐军的主力是粤军改编的第四军和新桂系的第七军,以及唐生智的第八军, 可称为黄埔军的第一军反而表现乏善可陈。黄埔军能战之名是在1925年东征时打出的, 当时确实是舍生忘死, 有个数字, 在东征期间, 军校生的阵亡率达到10%。但经过内部斗争, 献身精神已经大损,而在北伐中的阵亡率不过2%。 &br&&br&其次, 他们的对手, 也不是民国前期铁板一块的北洋集团. 到了1926年,北洋军阀已经到了自我瓦解的边缘了。北方其实找不到正宗的北洋军了。
控制北京政府的奉军本是土匪出身, 根本不能称为北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也只是北洋军边缘部队,靠了政变才迅速上位,而且因为无伦理的倒戈成为所有北方军人的公敌; 晋军一直就和其他北方军阀井水不犯河水,阎锡山还是老同盟会员, 也不能算北洋军。 正宗的北洋军, 只是控制了湖北和河南的吴佩孚直军残部,以及盘踞东南的孙传芳的五省联军。 可是吴佩孚新败之余,又为了个人意气把精锐北调,和奉军晋军一起围攻西北军,对南方没有多少军队防御。 孙传芳也只是上一年打败直鲁联军后才控制了这五省, 各省地方军都心怀鬼胎。 可见北方阵营四分五裂, 没有一个共主。 &br&而南方就在过去的两年里, 广东经过多次战争终于控制住了各只客军,加上广西和湖南, 三省整合, 实力并不差。 &br&&br&第三,北洋军并不比南方军局势素质高。
按一般印象, 北洋军好像从袁世凯练兵开始就很正规,而南方军似乎感觉是草草练就的。但是, 从小站练兵到1927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方军事整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比北方更注重利用清季以来新型军事教育的成果,适应了民初作战方式日益“现代化”的实际需求。 由于在南北双方偏旧的多数军队中都存在排斥军校毕业生的现象,保定军校及与之相关的所谓“四校”毕业生在既存军事系统中不仅不易得到升迁,有时甚至找不到工作,即或找到也多非实际带兵的工作。(按所谓“四校”,即清季开办的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入民国后陆军中学改设的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 比较起来,南方反而比较重视军校生。
有个说法: “北洋政府以11年的时间和大量人力财力,训练出6000余名军官,但由于北洋军阀对保定生不予重用甚至排斥,而孙中山却对他们信任关怀,结果这些学生泰半投向革命阵营,以与北洋军阀战,真是莫大的讽刺。(注:李宗黄:《李宗黄回忆录》(二)).鲍罗廷在1926年5月就承认,第四、第七和第八军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保定派”。 第四军主要是许崇智、李济深等指挥的建国粤军改编而成,据李宗黄观察,其“团以上的军官,几于无一不出身陆军四校”;第七军即“新桂系”部队,从军长、纵队司令以下,“所有的团、营、连长,一律全是四校同学”;而第八军则为湖南唐生智部,其军官也从上到下几乎全是四校同学。这些新兴军事力量皆非黄埔系统,是北伐的主力。其实黄埔军校不少教官即来自保定军校,且在黄埔系统的第一军中,也只有中下级干部才是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上级军官则“俱为四校出身”。 谭延闿的第二军、朱培德的第三军、李福林的第五军和程潜的第六军就较少任命四校同学。这四个军并非北伐主力,战斗力较弱且组织方式也相对偏旧,可知当时北伐军内部的新旧之分也是很明显的。&br&(以上资料来自罗志田先生的著作《北伐前南北军政格局的演变》)。 另一方面, 黄埔生都只上半年就毕业, 想来军事素质高不到哪里去。 &br&&br&&br&第四 。上面@毛奇所说:
如《中苏关系史纲》所说,苏联顾问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建设,北伐计划也是加伦为首建议和主持制订的。北伐途中,部队从军到师一级几乎都配有苏联顾问,严格执行加伦的计划。 这也是个很大的加分。 当时中国军队和外国军队的差距,不仅在于中下级军官和武器上, 还在于没有高级的战略人才来做整体的战略方案。从民国后中国不管哪方军队都没打过现代意义的战争, 没培养出多少人才。
分共后蒋介石还是感念加伦的才干,很想把他留下来, 而且他后来从29年蒋桂战争开始就倚重德国顾问做战略计划。 反观国内其他各方, 军事首领的战略素养都乏善可陈,吴子玉也不过浪得虚名。&br&&br&&br&第五. 当然从政治上来说, 北方政权打来打去, 已经自己丧失了合法性,北洋的失道,更使国民党的北伐不再是地方对抗中央,反成为有道伐无道。这就是各个地方小军阀争着投靠北伐军的主要原因。 军阀也需要投靠合法理的中央么。 这一点在孙传芳的溃败中特别明显。 &br&&br& 那么, 这个所谓黄埔军打败北洋军的说法为什么深入人心呢? 后来的两个最终胜利者,蒋靠黄埔学生来管制天下, 当然要推动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对在黄埔起比较大作用的我党来说, 当然也是很有用的,不过他们更强调叶挺独立团的作用罢了。 这就像是两党对孙中山的共同神化,也是一种共谋吧。 &br&&br&那其他那些北伐战争中的PLAYER呢? 唐生智在27年底就被桂系赶走, 29年桂系也被赶回广西, 30年中原大战中, 西北军和晋军被蒋借用东北军的力量荡平, 这下变成蒋与张共天下了。 一年之后, 东师入沈阳, 东北军又变成没有根的流浪部队了。 这下蒋的领袖地位就无可匹敌啦。 从结果追溯起因, 编出黄埔师生打败北洋军阀的传奇, 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觉得这个题目不太严密, 历史上发生的,是北伐军联合部分北方军阀(西北军和晋军)打败另一部分北方军阀(吴佩孚的直军残部、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直鲁联军、奉军)。 北伐军中, 可称为黄埔军的,不过是八个军中的第一军。 所谓黄埔军打败北洋军的说法,应…
来自子话题:
&p&花园口的前因是兰封会战国军十个师20万包围日军土肥原一个2万的师团,结果被打的全线溃败而逃,&/p&&br&&p&国军如此“精锐&,蒋公如此英明,仗打成这样,靠往自己的地方种蘑菇(比喻)换取时间和空间,直接间接导致豫皖苏89万百姓死亡,以及成百上千万的难民。&/p&&br&&p&不管有没有达到效果,国军打的就是千古笑柄(蒋介石日写给程潜的密函中自己说的),这场仗就是让人感觉恶心&/p&&br&&p&打仗不行自损三千的事国军真没少干,比如长沙大火,把长沙烧了个精光。让茅以升亲手炸掉唯一并且刚造好两个月的双层铁路公路大桥阻止日军夺取萧山,结果日军利用夜晚用很少的兵力就偷渡过江占领了萧山。&/p&&br&&p&粉共是立场问题,粉果是智商问题&/p&
花园口的前因是兰封会战国军十个师20万包围日军土肥原一个2万的师团,结果被打的全线溃败而逃,国军如此“精锐",蒋公如此英明,仗打成这样,靠往自己的地方种蘑菇(比喻)换取时间和空间,直接间接导致豫皖苏89万百姓死亡,以及成百上千万的难民。不管有没…
来自子话题:
先说我的建议吧:&b&在外尽量避免敏感话题。&/b&&br&&br&上面的答主们讲的已经很好了,我就加点私货吧。&br&&br&讲一个故事。之前有个日本朋友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当成了两个国家,我当时并不在意,因为日本人基本上是都这么认为的(此外香港和澳门也被日本人给“独立”了)。但另一个日本人立马告诉他最好不要这么说,尤其是在大陆或者台湾人的面前尽量避免谈到台湾和大陆关系的话题,很敏感。我当时很惊讶,原来日本人当中也有知道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啊,而且还注意考虑大陆和台湾人民的立场和感情,避免矛盾,真是不简单。&br&&br&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想告诉题主,&b&别人不一定比你懂得少&/b&。&br&&br&另外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跟日本外教去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了顿饭,其间为了让我练习说日语,外教一直用日语跟我聊天。快吃完的时候我听见隔壁桌几个人恶狠狠地盯着我们,嘴里骂骂咧咧的,说“小日本XXXX滚回去”之类的粗俗恶语,还讨论抗日战争的事,听内容应该说了有段时间了。我心里一惊,赶紧找一个话题吸引外教的注意力,并迅速结账走人。出门之后外教用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谢谢你,不过你也不用那么紧张,我能理解,毕竟有那段历史,他们这么说也不是出自恶意。”但我看见她眼圈还是红了。之后她顿了一下,说:“我很喜欢中国的,中日两国是朋友,中日友好!”&i&(这两句话根据回忆再现,肯定不是原话,但我保证是&/i&&i&她当时的语意&/i&&i&。预防回复里有人吐槽这个,先注明一下。)&/i&忘了说了,我那个外教是中文系毕业来中国留学读硕士的,比我其实大不了几岁。虽然历史是确实存在的,不可否认也不容忘却,但在一个热爱中国,喜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面前我们是否应该表现得稍微大度一些,保持一种欢迎的姿态,展现一种大国的气质。你的那个日本室友可能也是因为喜欢汉语或者中国文化才去的台湾吧(我猜的,如不是请指正。我们学校有很多去台湾学中文的日本人),有话可以私下说,也可以交流,但不应该一见面就当着对方的面显示出排斥和敌意,说一些让对方难堪的话,这是极不礼貌也是很没有风度的。&br&&br&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题主,&b&故意在别人面前说一些很敏感的事会显得自己很粗俗&/b&。&br&&br&最后一个故事。一次跟日本学生一起去野营,晚饭过后我跟同一个房间的小哥聊天,聊到了311大地震的事,我刚开始没听清他说的“福岛”这个词,当第二遍听清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带了一点笑腔。本来是因为听懂了这个词自然地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但他却认为我是在为大地震叫好。他一个劲问我你为什么笑,我跟他说没笑,他却恶狠狠盯着我说你就是笑了,并且要动手。我无奈,就问他你为什么认为我是在笑,他说之前在网上看到中国人在日本人网站上发“贺电”,于是他就认为所有中国人都会拍手叫好。这时聪明的人肯定会明白,如果这时候说汶川地震的时候你们日本人也有叫好的,那肯定,一场中日小战争一触即发。于是我说,地震的时候我就在日本,我亲身经历过。日本小哥一惊,拍了拍我的肩膀:“ごめん、悪かったな。”一场国际争斗被化解了w。&br&&br&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题主,&b&如果你的室友是个保守派,一不小心戳到对方的敏感处很容易打起来&/b&。&br&&br&&b&最后再强调一下,在外少谈敏感话题。如果无意中谈到了聊几句交流交流也无伤大雅,但也要注意分寸别伤了和气。千万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刻意谈论敏感话题,伤害对方感情,会显得很粗俗,没有教养,还会被打。&/b&&br&&br&睡前匆匆码字,肯定有片面或疏漏之处,还请原谅并指教。
先说我的建议吧:在外尽量避免敏感话题。上面的答主们讲的已经很好了,我就加点私货吧。讲一个故事。之前有个日本朋友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当成了两个国家,我当时并不在意,因为日本人基本上是都这么认为的(此外香港和澳门也被日…
来自子话题:
&b&回答历史类问题不能信口开河&/b&&br&&br&花了一点时间看了下@负二 的答案,不谈观点,只说史实硬伤就多到不能忍。更负面感受的是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和目前的读者表态中,我看不到编辑方有可靠的、相对专业的检验标准,也看不出知乎读者的鉴别能力。——似乎是只要论点夺眼球,论据又看上去洋洋洒洒,就“看上去靠谱”了。&br&&br&&b&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实际情况是岳飞之死根本不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负二& data-hash=&05cb7f4a0ddb161f779757& href=&/people/05cb7f4a0ddb161f779757& data-tip=&p$b$05cb7f4a0ddb161f779757&&@负二&/a& 答案中所说的“杀得对杀的应该”,而是“狡兔犹在,良犬先烹”“不知钟室事何缘”&/b&(与岳飞同时的名臣胡铨语)&b&的、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空前绝后的冤案&/b&(不要拿韩信、檀道济、袁崇焕、熊廷弼等人比,真熟悉这些历史事件就会发现情况差的太多并不能相比较)&b&,是宋高宗“忍弃中原,故忍杀飞”而酿成的恶果&/b&(为什么这么说,更具体的可以论证可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a&或者&a href=&/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i class=&icon-external&&&/i&&/a&;前者基本算是后者的浓缩精简版——后面那个帖子太长,正文+史料原文截图5万来字儿,知乎贴不下原文,精简版又有张成明知友发了,所以这个答案还是侧重摘bug。)&br&&br&这是一直以来对于岳飞冤案的传统认识,也是为历代学人考证、多次争鸣争论检验过的结论。&b&要推翻这个结论,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想来翻这个案的话,就必然要歪曲史料甚至空口编造一些事情。&/b&&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负二& data-hash=&05cb7f4a0ddb161f779757& href=&/people/05cb7f4a0ddb161f779757& data-tip=&p$b$05cb7f4a0ddb161f779757&&@负二&/a& 给出的答案也不例外。下面就尽一点力捉捉我作为一个宋史小白也能认出来的虫子,希望能多少澄清一些史实:&br&---------------------------------------------------以下是捉虫的分割线------------------------------------------------------------&br&&br&【1】&i&这篇文章清楚地揭示了高宗时期政府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当时赵构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每年朝廷都负担着巨额赤字。&/i&&br&——&b&错。实际情况是第二次绍兴和议之前,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略有结余(总收入6000多万贯左右,支出5100万贯左右),要支持北伐毫无问题。&/b&&br&&b&更为严重的是,议和后南宋百姓的税收负担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b&免掉的一些税种全是之前就收不上来的空头税,军队的数量也没有减少,加上皇室生活更加奢侈,整体支出在5300万贯左右,比和议前还多(如果想追究此处数字的史料依据可以看这个链接:&a href=&/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QA]南宋财政能否支持岳飞北伐?议和后人民生活幸福了吗?&i class=&icon-external&&&/i&&/a&)。正是在这种压榨加深的情况下,第二次绍兴议和前本已基本平息的兵变、民变又重新爆发,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二年后各种兵变、民变的记录明显多于和议前形势稳定的几年(更具体的统计参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南宋高宗如此昏庸,为何没能促成有效的农民起义推翻现有政权?&/a&)。&br&至于军事胜利并不只是消耗钱粮,还能获得新的税收、生产地区,扩大战略缓冲区从而避免让江淮、荆襄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前沿这样的道理,这里姑且不讨论,&b&只问问这个答案中“宋高宗为了保护民生才杀岳飞”的动机,究竟是凭什么证明的?凭“我觉得宋高宗一定不是昏君”的信念吗?&/b&&br&--------------------------------------------------------------------------------------------------------------------------------------------&br&【2】&i&但真要北伐,以彼时南宋与金的实力对比,绝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你觉得以南宋当时的财政状况,打这样的大战能坚持多久?赵氏宗室过点苦日子,祭祖的档次低一点也就算了,皇帝居无定所,移动办公也就算了,只怕仗没打完,高宗自己已皇位不保——史上历次改朝换代,哪次不是因为经济问题?&/i&&br&&b&——错。绍兴年间开始宋金的力量对比已经是宋强金弱,绍兴十年北伐金国更是已经到了亡国边缘,根本不存在“北伐必将是旷日持久的大战”的可能。&/b&&br&实际上金国入主中原以后,本来就面临着得胜太侥幸,所以一时消化不了这么大的统治地盘的问题,以致不得不成立伪齐政权帮助自己对中原地区进行统治。而南宋绍兴年间开始,金国的宿将迅速凋零,上层贵族集团腐化、内斗十分激烈血腥,部队士气消退严重,北边还面临蒙古部落的袭扰。因此南宋要收复中原两河乃至燕云地区,是完全合理的规划,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实也证明绍兴十年的北伐,金国就已经到了“燕京以南号令不行”,对中原两河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境地。如果不是宋高宗在秦桧作祟的情况下连发乱命,连降金字牌到岳飞军前,收复中原完全是水到渠成。&br&&b&-------------------------------------------------------------------------------------------------------------------------------------------&/b&&br&【3】&i&岳飞第一次北伐胜利收回襄阳六郡之后,高宗也曾多次暗示岳飞,别老想着打仗,咱也发展发展经济,过点儿好日子,结果这种美好的愿望被人曲解为苟安求和,实在是令人无语。皇帝的劝慰,岳飞完全听不进去,根本没有停战罢手的意思。&/i&&br&&b&——这段完全是信口开河。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后,高宗从不曾对岳飞做过这些指示,倒是干过不少督促岳飞筹划北伐的事情。&/b&&br&实际上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之后到绍兴七年,南宋在赵鼎、张浚主持下,正是举国上下筹备北伐的时期。而赵构本人,因为刘豫和他父亲徽宗之死的多次刺激,也多次公开表示过要北伐,并说过“(两河之民),料(金人)不能有”这样的话,甚至还将刘豫整理的汇编他本人种种恶行的小册子抄送给岳飞,要求岳飞“主辱臣死”,尽快为他灭了刘豫;绍兴七年岳飞在向宋高宗上奏陈述北伐总方略时,也一再强调“望陛下勿拘臣以淹速”。&br&--------------------------------------------------------------------------------------------------------------------------------------------&br&【4】&i&建炎十年是金国先挑起战端,却被岳飞率军一路打到开封,全国上下都很亢奋,但高宗心里其实是很慌的——这就好比,台湾先挑衅,被我们一路返攻到台北,但是解放军没打过瘾,总参总后总政三大总部不听军委主席/总书记的号令,号召大家军民一心,北收复蒙古,南占领越南,再灭了日本韩国,全国愤青群起响应,你是总书记,你心里什么感觉?此时的岳飞,绝对是高宗的心腹大患。&/i&&br&——&b&错。首先那是绍兴十年不是建炎十年。基本年号和纪年都弄错,可见提供答案的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但偏偏就敢做这样的“翻案”。其次比喻不伦外加搞错史实,绍兴十年兀术撕毁第一次绍兴和约后,赵构只下令各路大军反击,并没规定什么作战范围,而且还开出了擒杀兀术的赏格,因此根本谈不上超出赵构的心理预期。第三,“全国愤青群起响应”这个比方实在是好笑之至,当时群起响应的是中原两河义军和百姓。那是金人的国内,可不是南宋国内。&/b&&br&--------------------------------------------------------------------------------------------------------------------------------------------&br&【5】&i&当时的形势是,襄阳六郡归宋,南朝的江山基本上是守稳了,亦有韩世忠、张浚、吴玠等名将,军事上并不是只倚赖岳飞一个人,这几员大将听中央招呼,胸中韬略虽不及岳飞,领兵打仗攻击力也不及岳家军,但守个城是绝无问题的。高宗纵然有爱才之心,政治上唯一正确的选择也只有把岳飞给杀了,不然中央政府有破产倒台的危险——穆巴拉克为什么倒台,就是因为他没钱了,军队不听他的了——岳飞虽然冤,但赵构也没做错。&/i&&br&——&b&错。吴玠绍兴十年北伐前就去世了,而且你搞混了张浚和张俊。另外韩世忠、吴玠、张俊都没有岳飞听中央招呼。&/b&张俊累次简慢朝廷军令避敌,吴玠生前因为钱粮转运的矛盾杀过数个负责转运的官员,还动过念头要杀中央派遣的转运使,为幕僚劝阻才罢。韩世忠在第一次绍兴和议时一度打算派部下装扮成土匪劫杀朝廷使节以破坏和议。所以这个“比岳飞听中央招呼”和“为了确保军队听话必须杀掉岳飞”实在不知道是怎么的出来的结论,估计是拍脑袋想当然。&br&-----------------------------------------------------------------------------------------------------------------------------------------&br&【6】&i&其后,直到孝宗中兴,朝廷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又有钱了,岁入过亿缗了,孝宗一直谋划北伐,史称“隆兴北伐”,为了政治需要,陆续将岳飞追封为鄂王,及赐谥号“武穆”,树立榜样,这是后话。&/i&&br&&b&——错。而且又是隐瞒重要史实的编造。史实是经过二十年的文恬武嬉偏安淫乐之后,南宋的国防力量大为削弱,以至于1162年完颜亮南侵时,南宋派李宝率水军出海北上,还要靠收缴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的财产和船只来凑军费。而和完颜亮接战的初期,南宋的荆襄战区、江淮战区,军队战斗力都大不如前,赵构自己差点又要航海避难,被大臣竭力劝阻才罢。急于传位给宋孝宗,也是被吓惨了又惦记着以后逃跑方便而已。&/b&&br&------------------------------------------------------------------------------------------------------------------------------------------&br&【7】&i&赵构和他儿子其实一生都没忘记北伐收复失地的事,孝宗即位后,隆兴一年给岳飞平反,隆兴二年就北伐了,当时赵构是太上皇,北伐这么大的事,没赵构恩准,孝宗是不敢擅自决定的。&/i&&br&&b&——错。原因见前一条。而且赵构本人根本不支持隆兴北伐,曾经直接跟孝宗说过“北伐的事儿等我死了再说。”&/b&&br&------------------------------------------------------------------------------------------------------------------------------------------&br&【8】&i&鉴于有知友质疑“为何要杀岳飞,而不能仅仅是罢黜他”,我就多说两句:赵构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来后,并不是和评书里说的一样,回来马上就风波亭毒酒一杯了,而是升他做了枢密副使。了解宋朝官制的朋友都知道,宋朝是文官治军,“枢密副使”是个文官官职,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职务,其实意思就是让他进入中央决策层,帮着稳住整个战事的大局,而不是在前线带兵打仗,当时朝廷其实还是很信任岳飞的,证据就是并没再派一个统帅给当时前线的屯驻大兵,而是让岳飞的左膀右臂王贵和张宪统领。之后右谏议大夫万俟、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也就是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中纪委和监察部三家联合弹劾岳飞,罪名是在去枢密院上班之前,领兵增援淮西不及时(这是真的,后人说是张浚阻挠,但不排除岳飞领了十二道金牌后心里不爽的原因,岳飞的脾气大家都知道的)&/i&&br&——&b&错。首先又把张浚和张俊混了。这种错误是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绝不应该犯的错误。其次不管岳飞情绪如何,事实都是岳飞绍兴十一年的第三次援淮西没有任何迟延,而且出兵速度还是他三次援淮西中最快的一次&/b&。他之所以没赶上救援杨沂中、张俊的濠州之败,是因为之前张俊为独占战功,给他发信不准他到淮西前线,岳飞为避与同僚相争之嫌,加上张俊的官职确实比他高,因而不得不上报朝廷请示行止,这才导致没能参加淮西之战。事后所谓的迁延,完全是张俊的诬陷,以至于张家后人后来为给张俊洗地争“配享”,要专门向档案管理人员行贿,把岳飞狱案的原始记录买出来毁掉。&br&&b&最后岳飞的脾气,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但写这个答案的人显然是不知道的,否则不会闹出“韩世忠吴玠张俊都比岳飞听中央话”这样的笑话。——岳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可参考这两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 class=&internal&&岳飞不为人知的一面&/a&或者&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真实的岳飞是什么情况&/a&。和负二答案中描述的基本是南辕北辙。&/b&&br&&i&-------------------------------------------------------------------------------------------------------------------------------------------&/i&&br&【9】&i&后来岳飞、岳云被下狱,其实是受张宪案的牵连,这是十二道金牌后一年半的事情——王俊告张宪想发动兵变,给朝廷施加压力,迫使朝廷把兵权还给岳飞。后人说是秦桧使人构陷,但理智地想一想,张宪恃兵权给朝廷施压的事,恐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i&&br&&b&——错。而且简直是信口开河。&/b&如果谋反这种罪名也能“理智的想一想”就认定一定有,那么今天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理智的想一想”随便哪个人是不是杀过人偷过东西?&b&何况岳飞的狱案,最后三条罪状全都是“无验”,没有物证也没有案犯自己的招供,只有王俊和董先并不符合要求的口供而已。&/b&当时定案时,就有大理寺三名法官和之前的主审官、秦桧党羽何铸力持反对意见,写答案的这位又是凭什么就大笔一挥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你这个空穴来风用错了我知道。&br&-------------------------------------------------------------------------------------------------------------------------------------------&br&【10】&i&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把岳飞株连进去,稍懂点政治的恐怕都看得懂吧——岳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主战派的领袖人物,这个人不杀,朝廷中整个主战派恐怕是不会收手的。&/i&&br&——&b&错。事实是杀了岳飞之后,赵构还放纵秦桧杀掉了邵隆、牛皋、胡舜渉、赵鼎,差点弄死李光、张浚、胡铨、洪浩等一大批文臣。&/b&当然李光张浚胡铨这样的主战派我们姑且算他们活该,但是请问赵鼎难道也是主战派?这位中兴名相可是如假包换的主和派,不但支持过秦桧和议,还对秦桧有举荐之恩。对了,其实赵构即位之初就违背过太祖“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杀了批评他荒淫无道不思进取的陈东和欧阳澈。难道陈东和欧阳澈也威胁到中央了,也是不杀主战派就不能收手?&br&-------------------------------------------------------------------------------------------------------------------------------------------&br&&b&以上,所谓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大致如是。&/b&&br&&b&不过还有一个最大的bug没摘——那就是这版答案中极力塑造的“深谋远虑,既不忘北伐大业又顾惜民生”的宋高宗赵构,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b&真实历史中的宋高宗,不单单是个看人点子奇差,甘心放弃中原的昏君,还同时是个在作亲王时就经常折磨死婢女、在逃难途中还不忘“搜求拆洗女童”以致搞的“比屋声怨”、七老八十了还不断招纳年龄相当于他孙辈的宫女以致吴皇后“见之叹息”的BT虐待狂(纯客观描述非人身攻击)。其一生中或者自己亲自下令、或者放任秦桧干掉的文武大臣并不止岳飞一个,而且除了岳飞之外,从欧阳澈陈东到赵鼎胡舜渉全都是文人名士,还不全是坚决的主战派,最典型的比如赵鼎和李光就都支持过秦桧,战略主张也倾向保守。&br&&b&总之这样的一个皇帝,要给他洗地翻案,光问一个“如果你是宋高宗,你杀不杀岳飞”并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恐怕是不够的。还得继续问“杀不杀陈东欧阳澈”,“杀不杀赵鼎”,“要不要逼死李光”,blabla。我真心的觉得要作这样一长串问对比较困难,不如索性放弃比较省大家的事儿,对人对己都好。&/b&&br&&b&--------------------------------------------------------------------------------------------------------------------------------------------&/b&&br&首次答题&br&二次补充
回答历史类问题不能信口开河花了一点时间看了下@负二 的答案,不谈观点,只说史实硬伤就多到不能忍。更负面感受的是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和目前的读者表态中,我看不到编辑方有可靠的、相对专业的检验标准,也看不出知乎读者的鉴别能力。——似乎是只要论点夺眼…
谢邀。&br&&br&这问题实在被讨论烂了,真没什么好继续说的……&br&&br&简单说,子午谷之策要成功,须满足以下条件:&br&A 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内急行军到达长安(顺便:曹真西征时,军马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br&B 长安夏侯懋完全不设防,而且二到一听说蜀军来了,就立刻屁滚尿流逃走,而不选择闭门坚守——你急行军是不可能带攻城器械的。&br&C 此次偷袭保持信息的零泄漏,让魏国关中和南阳方面完全聋掉。&br&D 夏侯懋二到逃走了还给蜀汉五千人留足粮食。&br&E 诸葛亮二十日内把后续部队和粮草全部运到长安。&br&&br&&b&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魏延这五千人就完了,打下长安,也会立刻被魏国反过来包饺子吃掉。&/b&&br&&br&&br&&b&至于你说,五千人不多,没了就没了……话说,蜀汉灭亡时,一共38万户94万人口,诸葛亮北伐时人口估计还没这么多;所以诸葛亮历次动兵,兵力从不多过十万,这十万里精兵有多少?五千精兵是什么地位?全国人口的1/200分之一啊,为了撞个大运白白送掉?&/b&&br&&br&再说了,哪怕取了长安又如何?马超当年也拿过长安,还不是在潼关被曹操按住了?魏国防御纵深太了得,拿了长安,你要搞定洛阳和许都还是麻烦。这又不是关羽时代了,襄樊大捷就能让各路反曹势力蜂起,“威震华夏”。&br&&br&&br&&br&至于你说,哪怕概率低到近乎于零,诸葛亮也可以赌一把嘛……想一想好了:&br&诸葛亮的资源地盘人力都不及对手,冒不起险。他北伐时,经常往祁山陇右那边晃,一度攻占过南安天水安定,后来又永久性占领了武都阴平。这打法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能把陇右割裂开就好。这是消耗弱化对手,不是求跟对手短兵相接赌命。&br&&br&吴国的大鸿胪张俨曾经这么比较诸葛亮和司马懿:&blockquote&&b&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b&&/blockquote&&br&&b&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北伐,但他历次北伐,客观上起到的结果,就是牵制、骚扰和&/b&&b&削弱魏国:只要他存在,魏国凉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国始终紧张于他的出征,不敢加兵(曹真伐过一次蜀,没贯彻始终)。这可能才是他真正的战略:能北伐成功自然好,如果不能,至少让魏国头疼,自己也能平安回去;他自己在《隆中对》里早说过了,北伐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中原有变,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他大多数的进攻,都是以攻为守的牵制,而不是没等到机会,就一股脑下狠注赌一把,你死我活。&/b&&br&大致如此。
谢邀。这问题实在被讨论烂了,真没什么好继续说的……简单说,子午谷之策要成功,须满足以下条件:A 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内急行军到达长安(顺便:曹真西征时,军马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B 长安夏侯懋完全不设防,而且二到一听说蜀军来了,就立刻屁滚尿流…
来自子话题:
&p&不读书不读史,用着在文革红卫兵里也是最偏激的方法,只不过换了一个方向就自以为自己是民主青年,洋洋得意的对着屠杀大声叫好,对,说的就是楼上jlb king和给他点赞的人。&/p&&p&站在当时富裕地主商人的立场上,用极其敌视的眼光看待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现在当然算不得什么,在这个立场上觉得被害惨了也似乎符合逻辑——当然,如果有机会扯远的话,可以看到史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抛弃和唾弃了国民党,这一点其实会令当代民主红卫兵们非常尴尬。&/p&&p&王奇生在《革命与反革命:&a href=&/view/1117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i class=&icon-external&&&/i&&/a&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a href=&/view/16252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 class=&icon-external&&&/i&&/a&、《党员、党权与党争:年中国&a href=&/view/848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民党&i class=&icon-external&&&/i&&/a&的组织形态》等著作已经分析的非常清楚——确实,在年间,中共对于国民党内部的党务具有极大的发言权,或者说是在很大程度上“包办”了国民党党务也不为过。但是不是一种“借尸还魂”的阴谋呢?首先这么说的人需要重修语文,或者承认国民党在27年就是一具僵尸了。事实上,与国民党合作初中共才三百多名党员,为何能操控百倍于己的国民党党务,这答案对组织管理稍有常识者就可以看出——因为国民党自己根本没有可实际运作的组织制度和人才储备,所以只能借助于中共的外力,也正是由于中共代行党务有力,国民党的组织活力在1920年代中期达到了它在大陆时期空前绝后的巅峰。这个叫做阴谋,世界上恐怕有无数人都会求着被阴谋了。&/p&&p&反对革命,尤其是反对二十世纪左翼革命,现在在全球都有相当的政治正确性,但这种政治正确性本来至少还会用一个“反对暴力反对流血”的人道主义光环作为理论基础,可在中国现在就有人能赤裸裸为军阀的屠杀叫好,只要他们杀得是“赤党”就行。不禁要问一句,即使陈赞贤在工运上盲动偏激,要求工资的提高幅度是正常商户承担不起的,这就是把他枪毙掉的正当理由吗?为这种残忍野蛮叫好是一种什么心态?&/p&&p&而声称国民党不是不重视农民不愿意土改,只是想要团结大多数地主,那请问在它把包藏祸心的中共清出去之后,整整二十二年里,它又什么时候采取了真正有意义的土改呢&/p&&br&扯得太远,关于题主的问题。回答是:当然有。&br&&p&从清共前后的客观历史就可以看出,中共当时根本就没有挑战国民党在革命领导层地位的计划,也完全不具备制订并实施此种计划的条件,最直接的障碍就是中共受中山舰事件打击后,即使对有大量黄埔生中下级军官的部队,实际影响力也已经衰落到边缘地位,更不用说实际与广州革命政权是合股关系的桂系粤军湘军。所以,即使真需要“分共”,至少并不一定需要采取大屠杀的手段。更不用说,历史证明大屠杀的手段不仅残暴不仁,而且从效果上看,反而促成了中共坚定的走上了独立武装斗争的道路,而本来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共党员身兼两党成员身份的,除了少数核心成员,大多数中共党员原来的身份认同其实同时针对两党,正是大屠杀迫使剩余的中共党员和被认为是亲共的进步青年,只能坚定的团结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清共屠杀为中共完成了第一次独立自主的洗礼。(清共屠杀的残忍和荒唐到什么程度,举一例,浙江多县抓共党的标准是胸前口袋配钢笔,或者脚上穿皮鞋的,就可以直接枪毙。)&/p&&p&其实蒋介石在这段历史中的动机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历史学者们大多认为,掌握军权的蒋氏与汪精卫为首的党内元老争夺领导权,才是清共运动的真正导火索,已经掌握嫡系黄埔军的蒋,利用旧军(桂系粤军湘军等部)对土改的不满,与他们达成了默契,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在广州时期效法苏联初步建立起来党政合一,以文(党)制军的体制束缚。清共对于国民党的最大后果,“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作为一个有自己纲领的政治组织实际已经名存实亡,或者说国民党的组织从此成为了少数军事强人(军阀)的附庸。国民党军队虽然此后仍然延续苏联援助提出时的党军之名,但实际上直到他们败退出大陆为止,仍然是四分五裂的军阀私人军队。这也意味着中国从晚清开始,企图将军队私人化的魔鬼收回瓶中的努力再次失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再等到中共在二十二年后了。&/p&
不读书不读史,用着在文革红卫兵里也是最偏激的方法,只不过换了一个方向就自以为自己是民主青年,洋洋得意的对着屠杀大声叫好,对,说的就是楼上jlb king和给他点赞的人。站在当时富裕地主商人的立场上,用极其敌视的眼光看待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现在当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的摘要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