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林业理论角度。我国社区林业问题,影响人为因素管理理论,以及对策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现状和对策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1页¥80.0011页¥3.005页¥3.005页¥2.007页¥3.005页¥2.004页¥2.0019页免费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6页免费3页免费30页免费5页免费5页免费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现状和对策研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北京市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北京市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近几年,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对林业生产经营的限制正在逐步放开。200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本文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市的林农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林业合作化生产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基于调研资料和数据,首先较为系统和全面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民合作组织的现状、北京市林业合作组织及林改的现状,其次介绍分析了北京市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及参与过程中的问题及成因。为了提高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北京市林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发展,本文接下来研究了林农参与合作组织的影响因素,以实地调研的566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从户主个人特征、家庭生产特征、林农对合作组织的认识和政府政策等4个方面14个特征对影响林农参与合作组织的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林农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暴露出缺乏专业知识、林地资源匮乏导致了生产积极性不高、缺乏能人带动、管理水平欠佳等问题;当前北京市林农参与合作的意愿依次是林业收益因子、林业资源禀赋因子和林业合作组织认知程度因子的影响,个人特征因子影响不显著。最后针对林农参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寻找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326.2【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1 绪论9-19 1.1 问题的提出9-10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1.2.1 研究目的10
1.2.2 研究意义10-11 1.3 研究综述11-15
1.3.1 国外研究综述11-12
1.3.2 国内研究综述12-14
1.3.3 相关研究评述14-15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7
1.4.1 研究内容15-16
1.4.2 研究方法16-17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17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7-19
1.5.1 主要创新点17-18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18-192 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19-24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9-20
2.1.1 林农和农民19
2.1.2 农业合作组织19
2.1.3 林业合作组织19-20 2.2 理论基础20-24
2.2.1 交易费用理论21
2.2.2 产权理论21-22
2.2.3 委托代理理论22-243 北京市林业合作组织现状24-47 3.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24-26
3.1.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24-25
3.1.2 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25-26 3.2 北京市林业及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26-31
3.2.1 北京市林业及林改概况26-28
3.2.2 北京市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28-29
3.2.3 北京市林业产业的特征及对合作组织的需求29-30
3.2.4 北京市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30-31 3.3 北京市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现状分析31-43
3.3.1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31-32
3.3.2 北京市林农参与林业组织现状分析32-43 3.4 北京市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43-47
3.4.1 北京市林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43-44
3.4.2 北京市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44-45
3.4.3 问题的成因分析45-474 北京市林农参与合作组织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7-57 4.1 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的理论模型47-48 4.2 研究方法选择48-50
4.2.1 因子分析法48-49
4.2.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49-50 4.3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分析50-57
4.3.1 影响林农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多因素分析50-53
4.3.2 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53-54
4.3.3 实证结果讨论54-575 结论及政策建议57-61 5.1 主要研究结论57-58 5.2 政策建议58-61
5.2.1 重视林农的需求,正确引导林农的参与行为58
5.2.2 建立健全林业合作组织制度,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质量58
5.2.3 完善和落实政府政策,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58-61参考文献61-64附录 2010年北京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户调查问卷64-68个人简介68-69导师简介69-70获得成果目录清单70-71致谢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敏;;[J];中国城市林业;2006年02期
王春娟;郭恒;;[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张志才;陈琼;;[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李丽纯;[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孙亚范;[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周立群,曹利群;[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肖雪群;况军萍;熊华平;郭军才;;[J];江西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李树祥;梁巧转;孟瑶;伍勇;;[J];科技与经济;2011年02期
杨永军;;[J];辽宁林业科技;2006年05期
王登举;李维长;郭广荣;;[J];林业经济;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侯怀;王珺;;[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胡启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张启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崔宝玉;李晓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张义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李丽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张朝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李萍;许月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林德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贾伟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必良;;[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刘素春;;[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郭艳芹;;[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杨伟民;胡定寰;;[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郭红东;蒋文华;;[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许建明;;[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蒋立山;;[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孙亚范;余海鹏;;[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曹永辉;;[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胡腾旭;陈奇榕;;[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宇列;[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董传岭;[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建勋;[D];山东大学;2010年
梁巧;[D];浙江大学;2011年
徐健;[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仵希亮;[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张琳琳;[D];吉林大学;2011年
刘祖军;[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马小华;[D];兰州大学;2011年
梁波;[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前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彭科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春玲;[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刘自杰;[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周健;[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谢思香;[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杜亮亮;[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蔡斌;[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张虹;[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波;[J];安徽林业;2005年04期
张美珍;陈冲;李录堂;;[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郭红东;陈敏;;[J];商业研究;2010年06期
冯祈善,王善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徐力行;[J];财经研究;2002年11期
左彤舢,熊跃平;[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年02期
侯元兆;吴水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吴锡麟,叶功富,陈德旺,郑孝坡,叶锋;[J];福建林业科技;2002年03期
陈萍;[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林景源;陈庆铨;林名堂;;[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傅明静;[J];西伯利亚研究;2002年05期
吴汶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年01期
何世仁;[J];林业经济问题;1989年01期
;[J];上海医药;2007年06期
陶绿;[J];林业与社会;1997年05期
刘之杰;[J];绿色中国(理论版);1984年06期
;[J];中国经济快讯;2000年29期
;[J];广西林业;2007年04期
朱君;;[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4期
陈树根,詹学齐;[J];林业经济问题;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仁;;[A];《“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08)[C];2009年
;[A];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C];2010年
陆亚东;;[A];现代农业工程与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夏文彬;胡志勇;;[A];2008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郑州)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2008年
过建春;夏勇开;王芳;;[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张存岭;赵德勤;孙浩;;[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马文学;张颖;;[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陈文志;周保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侯保疆;;[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丁洪美;[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李慧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洛桑才让;[N];青海日报;2009年
茅露姬 邹晓红;[N];三明日报;2009年
刘卫东;[N];三峡日报;2009年
陈湘萍;[N];南宁日报;2007年
;[N];远东经贸导报;2006年
李潇;[N];人民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吴宏雄;[N];福建日报;2006年
陈永生?王胜男;[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润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乔羽;[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谢和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周峻;[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银小柯;[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赵凯;[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何国平;[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胡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宋扬;[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尹志超;[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虞啸;[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桂涛;[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李安涛;[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闫渊源;[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李佳茜;[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瓦丽雅;[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王丹;[D];黑龙江大学;2007年
邵彬;[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李林;[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秦邦凯;[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章快速检索
2007年&6卷&4期
刊出日期:
&&&&&&&论文
生态文化视野下的“十八杉”民俗解析
本文从分析我国南方“杉木文化带”内各族林农历史上盛行“十八杉”民俗的文化源流入手,应用民俗学、历史学、森林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的学术观点,剖析了“十八杉”民俗的生态文化内涵,阐释了“十八杉”民俗的生态文化底蕴,寻溯了“十八杉”民俗传承的生态文化轨迹,进而提出“十八杉”民俗在生态文化视域下的重构与调适。
2007&Vol. 6&(4):&1-15
森林问题的伦理根源
造成当今世界性森林问题的因素很多,从伦理的视角透视森林问题反映出的人与森林的关系,可能是解决森林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下几个方面是造成森林问题的伦理根源:人类重视森林的经济效益,忽视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把森林只看作是木材资源;人类通常更少关心诸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之类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问题,而更多地关心自己近期的需要,例如更关心森林生产木材的经济利益;人类常常从个人、小团体、地区的“私利”出发,导致对森林的掠夺性开发和入侵;人们在并没有损人利己的动机下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集合起来却会造成森林减少,从而破坏环境。
2007&Vol. 6&(4):&16-19
古代梓、楸考异
梓和楸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古代二者指同一种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不同的树。文章通过考察古代典籍发现,在得名上梓源于“子”,楸得名于“秋”,古人以是否有子来区分梓和楸;在栽培方法上梓树采用播种育苗,楸树采用插根育苗;在用途上两树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区别也很明显;在文化意蕴上二者各有特色。由此文章认为古代梓树和楸树是两种不同的树。
2007&Vol. 6&(4):&20-24
明清婺源木商兴盛原因初探
梁明武;李莉
木业为明清时期徽商从事的四大行业之一,以江西婺源人为多。本文对明清婺源木商之盛进行了叙述,对木商之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既有客观的外在条件,也有内在的文化底蕴,以期通过对明清婺源木商成功原因的分析,为当今社会的木材贸易及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2007&Vol. 6&(4):&25-28
颐和园和北京植物园水景植物应用调查与分析
封蕾?;韩辉?;徐峰?
本文调查研究了颐和园和北京植物园水景植物的使用种类与频率,对比分析了两种类型园林水景植物配置的特点,总结了两者水景植物配置的基本规律,最后针对水景营造原则提出了建议。
2007&Vol. 6&(4):&29-32
中国园林景观评论学的主体论
园林景观评论的主体论是园林景观评论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评论主体的构成和特点。主体是评论的提出者,他们当中有专家、艺术家、社会公众和业主,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和局限性,不同的评论主体有不同的评论结果。研究评论主体可以了解评论结果差别的原因和各自的侧重点,从多方面揭示园林景观设计构成和价值观的体现,指出设计和创作过程的缺陷,为完善和发展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服务。
2007&Vol. 6&(4):&33-36
产业结构与中国木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程宝栋;宋维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逐渐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本文总结了一般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得出了木材产业结构演变的启示;回顾了中国木材产业结构的现实状态及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从理论角度探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木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文章最后从政府角度出发,探讨了木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2007&Vol. 6&(4):&37-4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刘诚?;刘俊昌?
在运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动情况。同时利用国家林业局出版的年度全国重点林业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对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的影响。本文认为,在短期内,退耕还林工程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但在长期内,退耕还林将对我国的粮食产量以及粮食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7&Vol. 6&(4):&42-47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及后续政策建议
孔忠东;?;徐程扬;赵伟
2007&Vol. 6&(4):&48-51
关于在我国退耕还林地区发展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的探索
王莹;张彩虹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国家相关补贴政策的陆续到期,退耕还林地区后续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日益迫切。在广大退耕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贫困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政策和资金补贴的。另外,退耕地区农民采取的传统薪柴直燃生活方式也对当地脆弱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现状,提出了将生物质固体燃料作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建议,从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燃烧特性、资源供给、技术条件、消费需求和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在退耕地区发展该产业的可行性探索,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7&Vol. 6&(4):&52-55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吴成亮??;?;高岚?;袁功英?;彭华?
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问题是现代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涵义及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数量经济原理,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几种主要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基于这些分析,对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我国的应用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2007&Vol. 6&(4):&56-59
深化校务公开构建和谐校园
邹国辉?;田阳?;汪海洋?;樊新武?;朱逸民?
文章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校务公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着手,结合高校开展校务公开工作的实际,提出了我国高校深化校务公开、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通过提高认识,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健全机构、分工合作,畅通渠道、广开言路,落实行政主体到位等措施来实现。
2007&Vol. 6&(4):&60-63
机译商务英语评析
本文通过实例评析证明商务英语机译的中文质量甚差,平均误译率为56%;并结合语用-语法学理归纳出信息型商务文本的翻译准则——APC,即准确、专业、精练。
2007&Vol. 6&(4):&64-66
关 注 全 球 气 候 变 暖
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候都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这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质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何在?!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和行动?? 一、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 荷兰气象机构报告说,2007年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温暖的1月。2007年1月份是1706年荷兰首次开始气象观测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达到7.1℃,比正常高出2.8℃,荷兰的水仙花提前开花了。莫斯科比以往冬季气温高10℃。俄罗斯气象专家称, 莫斯科2006年冬天气温反常,不仅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在莫斯科有气温记录以来的120年中还是第一次。日莫斯科气温达12℃,打破了1902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圣彼得堡2006年12月出现了10?7℃的高温,也创下了该市12月的最高温度。美国纽约入冬温度为10℃,日达20℃以上,是百年以来第一次。美国新泽西州是11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街上几乎看不到穿厚冬衣的人们。 意大利刚刚度过了200年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高4~5℃。法国气象台报导,进入2007年以来,法国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8℃左右。瑞士气象局发布消息,该国年冬季3个月平均气温比140多年来有正式记录的冬季月均气温高出3℃,创 下历史记录。日本气象厅观测数据显示,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日本平均气温比往年高1?52℃,与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持平。德国2006年的冬天是自19世纪中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气温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大约4?5℃。澳大利亚则同时饱受旱涝打击,东北部多个城市陷入洪水中,南部新南威尔士却是数十年不遇的干 旱。美国和加拿大被雷雨和暴风雪所袭击,随后形成龙卷风,不少建筑被毁。2007年年初发生席卷北美洲、欧洲的强风暴,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暴雨洪水,以及袭击美国中南部、日本的暴风雪,成为全球重大灾害事件。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说,2007年沈阳下了50年不遇的大雪。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4℃,为中国自 1951年以来的第2个暖冬。北京日气温达16℃,远远高于0℃以下的历史平均气温,因为气温如4月,玉兰花已盛开。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相隔几千公里的东部江苏和西部新疆都经历了56年来的最高温。正常年份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也经历了40年来的高温。陕西省有30万人现正饱受干旱折磨,因为2007年1月降雨量比平均水平少90%。2006年中国遭遇了数十年来最强的台风和严重干旱。我国长江流域的川东盆地出现干旱、高温,降水也少。2006年,我国年平均气温9.9℃,比常年偏高1.1℃,是50多年最暖的一年。由于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多种气象灾害频发。受干旱及高温影响,全国48%的陆地生态质量不如常年水平,较2005年低31%。川渝发生严重干旱,林区火灾频发, 损失严重。草地、荒漠、城市生态质量明显低于常年水平,草地载畜量下降,沙尘天气频发,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大幅下滑。中国2006年的气象灾害造成500万亩农作物受灾,影响4亿人口,造成GDP损失1%~2%。近年来各国出现的暖冬、气候变暖和异常现象,根据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的数据,在过去30年其出现频率大大超过以前, 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后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并出版。参加编写这个报告的有113个国家的官员及数千名专家。他们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得出了具有很高可信度的结论,即气候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 近5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有90%~95%的可能性是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所造成的。他们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幅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为1.9~4.5℃,有的地方可能达6℃,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9 cm?,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上升7 m?。据IPCC评估报告初稿称,地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两极冰盖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澳大利亚将出现严重干旱,全国缺水,而著名的大堡礁将在数十年内被毁;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32亿人受水荒影响。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对某些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不是一个可怕的预言,而是迫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印尼全国1.8万个岛屿中的?2 000?个将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法国巴黎气候与环境中心完成了模拟海平面升高的实验,结果显示,非洲热带地区将因干旱而受到严重打击,暴风雨将在南亚肆虐,北极的冰层将融化,亚马逊热带雨林将逐渐变成草原。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显示,英国21世纪将经常发生大规模洪水;2003年袭击欧洲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热浪将成为常规现象。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生态学院科学家罗兰·普森纳经过研究后说:如果阿尔卑斯山冰川按目前的速度融化,大部分冰川在2037年就会消失。南北两极冰层厚度己降至100年来的最低点。两极冰层一旦融化引发洪水,对低洼地区的国家与居民来说,将是一场重大灾难。印度英迪拉·甘地发展研究所的最新报告说,全球变暖首先可能直接导致洪水频发,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印度农业的发展。报告预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2%,降水量减少7%,印度稻米产量可能减少15%~42%,小麦产量将减少3?4%;如果海平面上升?1 m?,印度将有?5 764 km?2?土地被淹没,大约710万居民失去家园。有的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物种灭绝,也就是100万个物种消失。北极冰层在过去50年中已变薄4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北极熊将在未来30年内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日本环境研究所研究结果表示, 如果不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日本农业、渔业、环境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受气温上升影响,日本著名的“越光”稻米50年后将减产10%,柑桔生长北移,番茄等农作物糖分下降。海水升温2℃会使日本秋刀鱼、沙丁鱼的渔场北移。海平面上升?1 m?,日本90%的沙滩将消失,占全国?1/2?的日本沿海人口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科技部、气象局、科学院等6部门最近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气候变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近100年我国气温年平均明显增高,升幅达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略高。在未来50年到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未来气候变暖将给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等其他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农业产量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下降37%,草原承载力及载畜量都会改变。水的供需矛盾加大,蒸发量将增加15%,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西部缺水严重,缺口约在200亿m?3以上。沿海受灾可能加大,风暴潮等极端事件频发,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最为脆弱。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将上升1~?16 cm?,风暴潮将使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群落遭破坏,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森林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森林组成和结构在东北地区变化较大,阔叶树将逐渐代替针叶树成为优势树种。估计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冰川融水总量增加,年 增20%~30%。青藏高原冻土带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高原湖泊依冰川融水而变化。疾病发生面积增加,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气候变暖使热浪频率增加,心血管、虐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强度和范围扩大。雪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使山区、海岸、海岛风景地变迁,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旅游者安全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暖会加剧空调电力制冷消费增长,给电力供应带来压力。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有的科学家归纳为以下7点:1)水供应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2)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台风)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3)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会存在;沿海滩涂及城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4)夏天热浪频仍: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北美受热浪侵袭次数将增加3~8倍,各地热浪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多。)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或北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变化将导致迁入地或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到时植物因气候变化不适应,也会有大量物种消亡。6)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7)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亿美元,升至290亿美元。与上述看法相反,俄罗斯、巴西、中国等不少学者认为:现在气候变暖确实不假,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在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史上,有过远比现在还温暖的气候。比如在白垩纪,温室气体高达现在的5倍,它造就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并不坏,水草繁茂,巨大恐龙横行。中国科学院几位专家指出,气候变暖有坏处也存在好处,对内陆国家来说好处多于坏处,这些好处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气候变暖将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雨水。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以及我国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将由暖干性变为暖湿性。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戈壁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变得更适宜人居住。其次,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增长很快,这里有人的因素,老天帮忙是更重要原因。第三,气候变暖使作物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现象持续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作物普遍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增加。近十几年,美国、印度、中国等世界重要产粮区五谷丰登,牧草丰产,各种牲畜数量增加。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暖冬使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取暖用油用气大量减少,使国际油价下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都有多样性,要全面看待气候变暖。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说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工业包括各种工厂及汽车等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不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聚集,温室效应增强,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IPCC的专家们认为气候变暖90%以上是温室效应造成的。使地球变暖的真凶是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地球气候变暖说的主要理论依据。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说简称为温室效应说,也可称为变暖说。除上述人们最常见的“温室效应说"外,对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几种说法。1)太阳辐射说。英国电视台4台在2007年3月份播出了“伟大的全球变暖丑闻”记录片,认为“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 “再过5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说法将彻底变为一句废话。”此记录片得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麦国家航天中心和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9位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学教授的支持。他们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从南极取得的冰核样本显示,地球变暖在CO?2排放量增加前800年就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繁荣发生在二战后,产生了大量CO?2,按照其他科学家的观点,这应该导致气温上升,但大部分全球变暖都发生在1940年以前,1940年后,全球气温不升反降了40年。俄罗斯“观点报”引用英国学术杂志文章说,新研究显示,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处于近?1 000?年来最强烈的时期,而且太阳辐射增强对臭氧层和云层影响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太阳光的影响更大。 对英国电视台的观点,许多科学家认为不代表主流,他们的观点都被反驳了。我国科学家、北京大学气象学教授王绍武,也曾分析过太阳辐射对温室效应的直接影响,认为这并不构成主要的原因。大量的以科学论证为基础的论文都认为:人类行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科学界2007年用了“非常可能”,概率增到了90%来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 活动的结果,应该说是更可信了。2)宇宙射线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2007年2月的一篇文章认为“宇宙射线可能在云层形成中扮演主要角色”。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 能比许多科学家以前所认为的小得多。3)动物废气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说,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牛的屁等排泄物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3,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牛屁中有大量甲烷,其暖化地球的速度比CO?2快20倍。4)冰河期说,也称变冷说。以日本科学家为代表,预言21世纪“第4小冰期”将于未来20~30年后到来,地球气温将降低到18世纪80年代的水平。5)冷暖交替说。世界气候变化尽管有冷有热、有湿有干,但基本上都遵循一定时空规律,并以冷暖交替出现为重要特征。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冰期情况看,从震旦纪到侏罗纪这段6亿多年的时期内,发生过3次大的冰期,第1次距今约6亿~7亿年,第2次距今约2亿~3亿年,第3次距今约200万年前。3次大冰期时间间隔大体上都是3亿年。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气候也有过多次冷暖变迁,冰期寒冷,间冰期温暖。我国?2 000?多年气候变迁过程正是一个例子。冷暖交替说认为:全球现在变暖是因为正处于间冰期,并未超出历史上的变动尺度和界限。在突变中切勿惊慌失措,也不能根据偶然变异,判断今后气候更将“恶化”。
尽管“冷暖交替说”有一定历史根据,但完完全全一样冷暖的冰期和间冰期重复交替出现是不存在的。气候是螺旋式循环交替变化的,不可能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科学家们用90%的概率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而形成的,但仍还有10%是其他原因使地球变暖。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受人类活动影响外,自然界还有诸多因素,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磁场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速度、宇宙的变化及海洋变化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中,有的因素可能引起气候变暖,有的因素则会有相反的作用,所以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仍然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能简单认为温室气体增多是地球气候变暖的唯一原因。所以IPCC用90%的概率表达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比较科学的。 四、行动起来,给地球降温 由于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活动引起的,因而气候变暖只有靠我们自己行动来阻止和控制。全球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行动起来,积极做好温室气体的减排,直至零排放。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工作中,要坚持走绿色道路,做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双赢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欧推行的生态现代化,现已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发展生态现代化,建立起既有利于环境发展,又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出,做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减排或零排放温室气体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绿色工程如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绿色家园工程、绿色服务工程、绿色消费工程等,做到高效低耗、高标低排、无毒无害、清洁健康、提高碳汇量,加快吸收大气中温室气体,使地球“退烧”。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开展工作。我国从1980年到2005年,通过造林植树种草活动累计净得的碳吸收大约为30.6亿t CO?2。从1991年至2005年,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8亿t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85亿t。中国正在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如加强了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煤成气或油的开发利用等。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对改善中国及全球气候、遏制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总之,走生态现代化之路,全球都来减排或治排,用绿色发展碳汇,双管齐下,地球是会慢慢“退烧”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贺庆棠.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62. [2]秦大河.气候变暖90%以上是人为温室气体导致[N].光明日报,. [3]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等六部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N].新华社,2007-01?-17. [4]张聪聪.地球变暖谁是真凶[N].环球时报,. [5]王绍武.全球气候变暖的检测及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2):227-233. [6]现代化研究所.要现代化也要生态现代化[N].光明日报,2007-02-26. (责任编辑
2007&Vol. 6&(4):&67-70
第二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日至11月1日,由北京林业大学和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在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从2007年3月开始论文和演讲报告的征集工作;5月,北京林业大学发出会议预通知;9月,两家主办单位发出正式通知。会议共收到演讲报告15份,论文全文13篇。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的领导有: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张福寿,武夷山市副市长张智勇,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宝银。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苏孝同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张福寿副厅长、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颜帅博士、张智勇副市长分别致词。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都提交了演讲报告或论文全文。颜帅首先回顾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02年创刊以来组织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2003年举办“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代表编辑部介绍了该刊在国内首创“森林文化”栏目的有关情况,并就森林文化、生态文明的概念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注重森林文化学科框架建设、开展森林文化比较研究等建议。北京林业大学铁铮教授、黎德化教授、张慧平博士,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苏祖荣高工、苏孝同研究员分别就绿色文化的概念、林业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现代林业发展的文化维度、森林哲学、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意境进行了演讲。他们的演讲立意新颖,观点明确,给人深刻印象。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的还有皖西学院关传友副教授(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邹新球书记(红茶文化起源与传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和爱军博士后(森林文化村建设与展望)、北京林业大学铁牛博士(蒙古人起名与生态文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杨馥宁博士(浅谈森林文化与可持续经营)、福州森林公园管理处王梅松主任(浅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策略)、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吴后建工程师(生态文化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爱军博士后介绍的森林文化村建设的实例,应该被视作森林文化在中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的良好开端。此外,提交会议报告的还有豪树奇(北京市生态公益林文化初探)、樊宝敏(森林生态体系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的关系)、李良厚(牡丹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解析)、吴志文(森林美学、森林文化与大地园林化模式)。 在会议收到的论文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风平教授的《森林文化成语发掘整理研究》和《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意义初探》格外引人注目。这两篇论文选题独特,材料丰富,佐证严密,为森林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会议收到的论文还有:但新球《现代森林文化特征初探》、《生态文化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湖北省荆门市现代林业中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张国庆《论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苏孝同《感受日本森林文化》,苏祖荣、苏孝同《城市森林文化及其理论表述》、《林火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试论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苏孝同、苏祖荣、陈传馨《森林文化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探讨》,王梅松《浅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策略》。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还有:北京林业大学孙艳玲副编审、赵勃副编审,中国林业出版社徐小英编审、沈登峰副编审,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会丁光军干事,国际木文化协会许志福、王培文,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古开弼研究员,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李维锦讲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朱凯编辑,河南大学研究生魏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云鹏副教授,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林道茂,福建省林业厅周敏高工,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黄毅新高级讲师,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办主任李肇锋,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裘晓雯副教授、孙华、李霞等。福建省林业厅黄建兴厅长、北京林业大学吴斌书记和张启翔副校长对此次研讨会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有关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并对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
2007&Vol. 6&(4):&71-7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 E-mail:sheke@
本系统由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因素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