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可为人类施工员要做些什么么?

人类驯化猫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猫干什么?_百度知道
人类驯化猫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猫干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最初是捕鼠,后来渐渐被广大有爱人士尤其是女士所喜爱,培育出了很多种宠物猫旦础测飞爻读诧嫂超讥。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了五千年,至今很多地方依然养猫防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驯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网6月27日讯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6月24日报道,来自苏格兰爱丁堡的学者们将人的健康状况和家庭宠物的饲养联系在一起。超过1000个年龄从40到85岁的人参加了调查。猫咪成为对人类健康最有益的冠军。猫主人患心肌梗塞和中风的机率平均比不养宠物的人要低18%-20%,比狗主人的机率低10%。而另一个有趣的点引起男人们的注意。专家断言,猫咪能够延长男性的寿命。不管怎样在英国活到85岁的居民当中有超过70%的人家里始终饲养着猫咪。所以,不要嘲笑那些在社交网站上上传猫咪照片的姑娘们,她们可能是在关心您寿命的延长。
爱猫者的心脏更强健
正如心脏病医生塔玛拉·奥金耶娃所述,有确实可信的研究证明轻轻抚摸猫咪的毛发能够降低动脉血压。如果抛开神秘论而只以科学数据为依据,那么这源自于静电的消除,因此,紧张的状况也没了。众所周知,动脉血压的升高通常是由血管的过度紧张和痉挛引起的。研究证明,爱猫者患心肌梗塞和中风的几率明显较低。
呼噜声治疗压力
在德国、芬兰和瑞典,人们通常在养老院和伤后及术后康复中心里饲养猫咪“护士”。猫咪甚至被专门训练来与病人交流。
研究了多年动物疗法的来自柏林的临床心理专家艾维琳娜·多普认为猫咪掌握有一套独一无二的与人类保持“有利的友谊”的感知。
只有猫科动物才会打一种呼噜。而这种呼噜声是一种特殊的频率在20到50赫兹之间的,这种声音振动能对人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频率能影响到我们大脑中的快感中心,促进让心情愉悦的荷尔蒙的产生。而且已证实猫的呼噜声不仅能减少压力而且还能刺激植物神经系统和血管的紧张。
它们能感受到您的疼痛
猫咪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动物(它们下丘脑负责情感的部分异常发达)。可能因此猫咪们不仅能准确猜出主人们的心情,还有他们的自我感受。
心脏病医生塔玛拉·奥金耶娃说:“不久之前我有个刚做完分流术的患者。他说,当他出院之后,他的猫咪米拉一心想扑进他怀里直接躺在他手术后缝合的地方。但是它很小心,因此并不疼,更准确的说还挺舒服。这么说来猫咪以某种方式感受到了主人疼痛的源头,而且试图提供帮助。”
然而,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据说,疼痛发炎的地方会有较高的温度,而猫咪只是喜欢靠近温暖的地方而已。其实猫咪有没有这种“治愈者的天赋”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爱您,您也爱它。要知道这样的生灵不能不爱!(实习编译:梁玮琦)1.C  2.D 
1. C项为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并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性格的理由。不能说明猫影响人的性格的说明。
2. 解析:D项中“养宠物猫还是有利无害的”错,从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中“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这真是个两难困境”可以看出。
A中错在“是由于他们养宠物猫而引起的”,因果不当。大绝对,并不是所有这种性情的改变都是养
宠物猫引起的。B项中错在最后—句,从原文书第1自然段和倒数第2段可以看出给自己、 “给生活增添
了许多困扰”。D项中错在“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以改变”,原文材料是“从而很可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
答:&&&&&&&&&&&&&&&&&&&&&&&&&&&&&&&&&&&&&&&&&&&&&&&&&&&&&&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作品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6、下列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拨”、“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6.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10个字)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
B.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C.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如何给初中学历的人解释「薛定谔的猫」?
来自微博:@咆哮女郎柏邦妮: 平行宇宙我算大概搞懂了,薛定谔的猫死活没懂。谁能用一个高中数学考了 9 分的人能懂的语言给我解释一下,谢谢。
按投票排序
208 个回答
关于普朗克,有一个笑话,说是他四处演讲,每次讲的都差不多,所以他的司机都记住了。有一次司机就说,让他来讲,普朗克带上司机的帽子坐在台下听。后来演讲结束,有一个教授起来发问。普朗克的司机不能回答,就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我的司机来回答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理科生把自己的理论写的让外行都能看懂,主要是忽悠他们支持他的研究,理科生之间交流的时候,才是内容的实质。
我觉得这里的回答中有许多都没有正确区分『叠加态』和『混合态』。不过很抱歉,我这里并不是在回答楼主的问题,而是试图纠正许多回答中的概念混乱,很难让高中以下的读者理解。量子系统所处的任何一个明确的状态(量子态)都有无穷多种方法分解为若干其他量子态的叠加,就好像一个向量总是有无穷多种方法分解为若干向量一样。如果一个量子态S可以分解为量子态X和Y的叠加,可以写成S=aX+bY(a和b是两个复数系数)。再次提醒,这种分解有无穷多种方法:S = aX+bY = a'X'+b'Y'+c'Z'+... = ...到了这里,学过向量加法的同学们应该知道,S虽然可以写成X和Y的线性叠加,但S显然既不是X也不是Y,说S既是X又是Y也根本不对,甚至说S部分处于X部分处于Y也非常不合适,因为S在任何不跟S正交的量子态上都有非零的分量。事实上,S是一个跟X和Y都不同的新的量子态。如果你选取了一组正交完备的量子态作为基向量,那么任何一个量子态S都可以在这组基向量上做唯一的分解。这种正交完备的基向量组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有无穷多种不同的选择。那么什么是混合态呢?如果系统明明处于某个明确的量子态,但我们却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只知道系统可能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处于若干量子态之一,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说体系处于这若干量子态的概率混合,简称混合态。但必须明确一点,混合态不是量子态,只是若干量子态上的一个概率分布。一个处于混合态的系统的实际量子态完全是明确的,只是我们这些观察者并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个而已,这跟前面解释的叠加态的含义完全不同。量子力学实验中所谓的测量,就是让『被测量子体系』跟『仪器+观察者+环境』这个大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具体的测量方式会在无穷多不同的正交完备基向量组中选择一个特殊的基向量组。例如让电子通过Z方向的非均匀磁场测量电子的自旋,这种测量就会选择Z+和Z-这两个特定的自旋量子态构成的正交完备基向量组。执行测量操作时,『仪器+观察者+环境』这个大系统跟被测体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会让被测体系的量子态从其原来所处的量子态迅速演化到测量方式选择的那个特殊基向量组中的某一个基向量上。那么测量后被测体系的量子态到底会演化到这个特殊基向量组中的哪一个基向量上呢?这同时取决于『被测量子体系』和『仪器+观察者+环境』二者在测量之前所处的量子态。由于后者是个硕大无朋的宏观体系,其具体的量子态信息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了解(就算把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存储这个巨大的信息也可能要占满整个宇宙,更不要说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计算的难度多大了),所以我们根本就没可能明确计算测量后被测体系到底会进入测量方式所选定的哪一个基向量上,只能做统计预测。而统计预测的规则很简单:测量后被测体系量子态进入基向量X的概率,正比于测量前被测体系的量子态S在基向量X上投影长度的平方,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测量原理。早年人们在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很糊涂,导致了波尔和爱因斯坦在这个原理的诠释上旷日持久到死都没结果的争论。后来有人做了贝尔不等式的实验,实验结果不支持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局域性的观点,但却被大量错误地引申成了波尔战胜了爱因斯坦。事实上波尔对测量原理提出的哥本哈根诠释在贝尔不等式的实验中根本就不涉及,该诠释不但破坏量子力学的自洽性,也跟近年来的实验结果相悖。这事儿说来话长暂且打住。还有一件事,做量子力学实验,通常要将被测量子体系与仪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彻底隔离,相互间连热交换都不能有,否则在测量之前被测体系的状态就已经乱掉了。虽然某些实验中如果相互作用非常微弱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纠正消除环境干扰,但尽可能地隔绝环境相互作用是非常必要的。隔离个把原子不长的时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目前也可以隔离病毒尺度的物体,尺度越大隔离就越难。把像猫这么大的东西跟外部环境几乎彻底隔绝,其技术难度可以说超出了我对未来科学技术最疯狂的幻想。如果不能做到几乎是完美的隔离,那么被测体系根本就不可能处于那组基向量的叠加态,也就谈不上什么薛定谔猫佯谬了。这就是为什么薛定谔猫佯谬提出之后大家始终在争论却一直没办法直接进行试验验证的原因(最近据说终于成功地在病毒上进行了类似实验)。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暂且假定光年之后我们在技术上终于能够满足上述隔离要求。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谈薛定谔猫这个思想实验了,这里假设读者知道这个实验的设定。我们打开盒子进行观察,都可能看到些什么呢?有人觉得打开盒子可能观察到所有可能的量子态只有两个,一个是猫死了,一个是猫活着。事实上这是很严重的误解。即便是猫死了的状态,都有数不清的不同可能,例如死在一角还是另一角等等,猫死和猫活都对应很大很大一批不同的量子态。除此之外,按照量子力学,打开盒子的时候甚至可以有极小但非零的概率里面会出现一只狗,还可能没猫也没狗只有一滩水。虽然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极其微小,但量子力学并不绝对禁止盒子中的物质发生这种剧烈重组的可能性。把所有这些量子力学允许我们在打开盒子时看到的状态全算上,才构成我们测量手段所选择的正交完备的基向量组。所以,许多科普文章甚至是早期的学术讨论中认为只有『死猫』、『活猫』这区区两个基向量的说法是完全不符合量子力学的。如果关上盒子(假设能做到很严格的与世隔绝)的时间不是特别漫长,打开盒子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只狗或一滩水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最可能看到的是对应死猫或活猫的数不清的量子态之一。但如果盒子关得太久(例如漫长到庞加莱回归周期那样的时间尺度)就难说打开时会看到什么了。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打开盒子之前,盒内体系的量子态又会是什么呢?事实上,由于盒子中的猫和杀猫装置本身也是一个在量子力学意义上极为巨大的宏观系统,而触发杀猫装置的放射性元素也在跟这个宏观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相当于被测量,所以会在这个过程中会迅速演化到杀猫装置所选定的基向量之一:衰变或不衰变,具体演化到哪个状态取决于之前整个系统的量子态。虽然在打开盒子之前,盒内体系时刻都处于明确的量子态,但由于这个系统仍然很巨大,所以我们并没有办法对结果做出明确的预测,只能谈概率。因此在打开盒子之前,猫要么已经被杀死,要么没有被杀死,或者以极低的概率进入了某种稀奇古怪的奇葩状态,但并不会处于某种“不死不活”或“稀里糊涂”的量子态。虽然盒内体系的量子态S是明确的,却几乎不可能刚好处于打开盒子后可能看到的基向量状态之一,而是它们的某种叠加。所以在打开盒子的时候盒内体系的量子态仍然会发生进一步的演化,但这种演化不会像许多科普书上写的那样,从某种猫不死不活的状态嗖~地演化成死猫或活猫的状态,而是从原来猫的死活本来就很明确的量子态以一定的概率分布演化到打开盒子后可能看到的基向量状态之一。而且我们还可以明确一件事儿,如果打开盒子之前盒内体系的量子态S是猫活着的某个状态,那么打开盒子之后盒内体系的量子态几乎肯定会演化到跟S在宏观上看上去几乎没有差别的仍然对应猫活着的量子态,几乎完全没可能演化到对应猫死了的某个量子态。因为对于如此巨大的宏观系统,宏观上能看出差别的两个量子态几乎是完全正交的,宏观上几乎完全看不出差别的两个量子态之间才可能会有明显的非零投影分量。总结:薛定谔猫在打开盒子之前并不会处于什么『不死不活』『稀里糊涂』的量子态。一个对应死猫的量子态和一个对应活猫的量子态叠加出来的量子态是一个很奇葩但并不糊涂的量子态,这样的量子态可能对应一只开膛破肚奄奄一息的猫,也可能连个完整的猫形都没有。任何一个量子态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量子态的线性叠加,也就是说,你现在的状态就等价于若干跟你目前状态不同的量子态的叠加,但你并不会因此感到自己稀里糊涂或不死不活。打开盒子,盒子里面的量子态会因为跟外部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演化,但这个演化并不是从一种不死不活的糊涂量子态演化到有明确死活的量子态,而是从原本死活就很明确的量子态演化到宏观地看上去与原来极其接近的另一个量子态,演化到一个宏观地看上去与原来很不相同的量子态的概率几乎为零。
薛定谔的猫实验,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符合量子力学的随机触发装置。先简单介绍一下实验流程吧。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有一只猫,和一个装满毒气的装置。装置有50%的概率开启,如果开启的话,装置内的毒气会杀死盒子里的猫。好,现在回到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装置的随机性。这50%的概率,不是简简单单的投一枚硬币,50%几率正面,50%几率反面这么简单。假如你只是投一枚硬币的话,那么你的掷出力度、掷出角度、硬币旋转的线速度,空气助力,硬币旋转产生的空气动力,甚至是硬币表面的分子分部、地球的地转偏向力,任何细微的数据全部集中在一起,经过庞大的计算的话,那么在硬币投掷出去的瞬间,得到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根本没有所谓50%的随机性可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投掷硬币的所有数据,都在“宇宙”的观察中,所以“宇宙”知道“装置”是否会喷射毒气,换言之,盒子里的猫是无法“量子化”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既不是盒子,也不是猫,而是可以产生真正的“随机”的装置。其原理就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可预测性。机关由一个放射性原子所控制,其裂变则触发机关。这个装置可以捕获“宇宙”所无法观察和计算到的随机数,并根据随机数的结果,有50%的概率将毒气释放。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在盒子封闭起来时,猫就会处于活着和死去的叠加状态。因为连“宇宙”都不知道盒子里的猫,是活着还是死亡。再这之后,我们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在我们开启盒子时,我们就充当了宇宙的“观察者”的角色。在我们开启盒子时,原本处于生死叠加状态的猫,就会通过我们的眼睛,被“宇宙”所观察。“观察者”存在时,原本包裹着猫的“概率云”就会坍塌。根据装置给出的结果,假如装置喷射了毒气,那么叠加状态的猫的“活猫”部分,就会随着“概率云”塌缩,我们就只能观察到死去的猫。反之,如果装置没有喷射毒气,那么“死猫”就会塌缩,我们会观察到一只活着的猫。另外,猫为什么不是宇宙的一部分呢。首先,猫被封闭在盒子内,盒子中的随机装置将左右它的生死。所以,猫本身会被“概率云“包裹。也就是说,猫处于活着和死去相叠加。这个叠加无法互相观察。叠加状态的”活猫“部分,认为自己一直活着。而”死猫“部分就只知道毒气喷射,随后就成为了一具尸体。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装置喷射了毒气”,和“一个装置没有喷射毒气”的两条平行世界,在盒子里交汇了。在盒子开启时,在”宇宙“的观察下,其中一条平行世界塌缩。( ?_ゝ`)这也是量子力学的魅力啊,微观世界的现象,在宏观世界投影到”猫“身上,就是这么奇怪、纠结、和难以置信。
很赞同的答案,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顶上去……这个实验的关键完全不在于猫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而是:1. 怎么规定猫的状态;2. 观测对猫干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抛开关于经典的部分固有印象。先说结论:猫处在“某个”状态,是死是活取决于观测手段。猫是巨大的宏观系统,如果视作许多微观粒子组成的话,有许多种可能性,提到了这一点。其次,就算是我们考虑一个量子系统,从“经典”观点来看他只有“两个”状态,比如电子自旋问题,直观解释起来经常是“朝上”或者“朝下”,这也是与观测有密切关系的。从本质上来说,观测就是设置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产生的结果是已知的,与被观测系统的性质的对应也是已知的。对于微观系统,我们用“态”来描述他们的状态,而不是经典的“位置”和“速度”,因为我们发现他们不能同时确定。以上这些东西都很自然,接下来的假设才是重要的,也就是“观测干了什么”才是重要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观测使系统塌缩到一系列态中的某一个态上去,这一系列态就是观测手段结果所对应的一系列态(本征态)。这个诠释到目前为止没有反面的实验证据。所以,对于电子来说,如果你用只会产生“朝上”、“朝下”两种结果的手段去观测,那么他不是朝上就是朝下,但是如果你用“朝左”、“朝右”的手段观测,那么就不是朝左就是朝右(假设手段的完备性);至于没观测的时候到底是朝上朝下朝左朝右,都不是,我们怎么能用我们卑微大脑预设的结果去揣测复杂的大自然呢(当然这句话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以下讨论不考虑猫是由复杂的粒子组成的,只考虑它是像电子一样的两状态系统)所以,不如我们不去讨论猫在没有观测的时候到底是死是活,而是讨论猫处在什么状态上比较好吧。猫处在什么状态上呢?这个由猫的初始状态和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方程描述,“死”“活”只不过是对状态的命名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叫“TOM状态”或者“大花状态”嘛。再次强调一下,这里需要摒弃的经典观念是,粒子的状态只需用位置和速度就可以完全表述,而是抽象地为系统规定一个态,由这个态来描述粒子的状态。这个是傻子都会的规定,不就是把粒子的状态起了个名字叫“态”吗……真正伟大的地方时我们为这个态配套了一系列方程和手段,使得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跟踪态的变化,得到我们想知道的一切系统性质,这个就要牵扯数学了,不在科普范畴内。上面有点乱,总的来说我们回答了怎么规定猫的状态的问题,发现没什么新鲜的东西;我们也回答了测量干了什么的问题,这个需要牵扯哥本哈根诠释,除此之外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明确了一件事情:测量可能得到什么结果,完全取决于测量手段而不是态,只有测量结果出现的概率取决于态,也取决于测量手段。体现在猫的问题上,猫并没有处在“死”“活”“半死不活”中的任何一个态上,而只是处在“某个”态上,如果你用“非死即活”的手段观测,那么得到的结果不是死就是活,概率取决于态和观测手段;如果你用“非胖即瘦”的手段观测,则不是胖就是瘦;极端情况,如果你的观测手段只有一个可能结果“可爱”,那么不论猫处在什么态上,你都会看到一只可爱的猫,完全取决于观测手段。借用张永德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量子系统就像是一个小女孩,你用good news去逗她,她就给你笑面孔;你用bad news去逗她,她就给你哭面孔,你能说小女孩就是笑面孔或者哭面孔吗?她还是一个小女孩。PS:高票回答基本上是对的,只是直接使用“半死半活”这样的说法容易让人认为是死是活完全取决于状态,而实际上基本上是完全取决于观测手段的。单次测量的结果当然与态有关,因为还要乘以概率嘛。就拿最常见的放射源触发的薛定谔猫来说,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总会有一个放射性事件的,所以这里猫的态演化就是趋向结果只有可能是“死”的状态,自然这个时候观察,得到“死”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即便如此,如果你用只有“活”一种结果的手段观测,也会得到“活”的结果,进一步说明结果与观测手段的关系。关于表白的类比,实际上女生的态度也是取决于表白的方式的。如果你使用只有“好人”的手段,那么好人卡无疑;如果你采用只有“相爱”这一种结果的表白方式(存在性单独讨论),那么相爱无疑,这也是符合上面的说法的。但是,哥本哈根诠释假设了态的坍缩,这个某种意义上是说系统几乎不能抵抗外界的影响,从而只能根据观测手段来坍缩。这一点与经典观测的系统完全不受影响是两个极端。所以,这个诠释对人这样复杂的系统不见得适用。比如,如果你用“滚床单”和“不滚床单”的观测手段探测女生,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使“滚……一边去”,并不是预设的任何一个态。关于考试成绩的类比,量子的概率与统计的概率是有差别的。统计的概率是指我们清楚每个粒子的运动,只不过懒得算(也算不出来)每个粒子所以采用统计的方法;量子,到目前为止都被认为是最根本的,无法通过更细致的研究了解的随机性,是本性的。对于考试来说,标准答案是已经知道的,所以在交卷的那一刻,你的分数就已经确定了,之后的概率只不过是你不知道分数而已;而量子,在任何时候都是随机的。对猫来说,经过了生死观测之后,如果发现他是活的,根据哥本哈根诠释,猫的态就是“活”,也就是生死观测以100%给出“活”这个结果,这时你再进行“可爱”和“不可爱”的观测,仍然可能得到两种结果,概率由具体的态给出。直觉上来说,假设你已经知道了猫是“活的”且“可爱的”,如果态不合适,仍然有可能再次通过生死观测得到“死”这个结果。所以,猫的死活是完全不确定的,状态是可能被观测大大改变的。END
我不赞同女神表白的比喻。因为你在表白之前,女神她就知道是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只是你不知道。当然,ls举了例子里说明了她不知道。其实“她也不知道喜欢不喜欢你"这点很重要,就是说,猫的死活在测量前是不确定的,但是一旦测量就确定了,注意“测量”这个动作。我想强调,什么是“测量”或者“观察”,这里测量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测量不是我们想象的完全客观的在盒子外面的观察,而是会参与并且改变猫的状态的一种行为。(想象你是一个教导处主任,你想“测量”一下隔壁班是不是在自习而不是在吵闹,当你站到在隔壁班的时。。。。你就改变了他们的状态)量子力学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有人说很“唯心”,因为虽然你不知道猫的死活,但是猫自己知道啊,你打个电话问猫或者开个小洞问猫都可以啊。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猫也不知道自己的死活,它处于半死半活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客观存在的。我常用这么一个比喻,一个量子态,例如薛定谔的猫就像一个色子(上图那个色子,不是玻色子那个色子),它的确客观存在,并且有6面,倒是如果有人问:色子的值是多少?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因为只有掷出来我才知道我。这里掷,相当于把猫的盒子打开,就是所谓的“测量”。就像sheldon对penny说的"你不试你就不知道“。但是你每次掷的值不一样,直觉得说,你有六分之一的机会得到1,六分之一的到2...所以你问我色子的“测量值”是多少,物理学家会说是3.5,因为是1~6的平均(那啥,123456的平均值不是3。。)。但是你不会掷到3.5,而且掷了无穷多次发现平均值是3.5(我会接下来给大家推倒出来,尽量不需要物理基础),所以物理学家用期望值或者说是平均值来表示量子态的某个物理量,所以薛定谔的猫的是半死半活的,但是你一旦打开或者测量,那么一万次里有五千次是活的,另外五千次是死的,而且你不能预测,只能给出概率。我常用这么一个比喻,一个量子态,例如薛定谔的猫就像一个色子(上图那个色子,不是玻色子那个色子),它的确客观存在,并且有6面,倒是如果有人问:色子的值是多少?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因为只有掷出来我才知道我。这里掷,相当于把猫的盒子打开,就是所谓的“测量”。就像sheldon对penny说的"你不试你就不知道“。但是你每次掷的值不一样,直觉得说,你有六分之一的机会得到1,六分之一的到2...所以你问我色子的“测量值”是多少,物理学家会说是3.5,因为是1~6的平均(那啥,123456的平均值不是3。。)。但是你不会掷到3.5,而且掷了无穷多次发现平均值是3.5(我会接下来给大家推倒出来,尽量不需要物理基础),所以物理学家用期望值或者说是平均值来表示量子态的某个物理量,所以薛定谔的猫的是半死半活的,但是你一旦打开或者测量,那么一万次里有五千次是活的,另外五千次是死的,而且你不能预测,只能给出概率。感谢@ Fan的解释,就是甩6次,一样甩到1次,所以就是123456,点数的平均值是3.5....因为甩到6个面概率一样...这里量子态有几个特征:1.客观以混合态存在,就像色子六个面,注意,客观存在,而且客观不确定是处于哪个态,猫在打开盒子前处于半死半活的状态,不是死也不是活;2.如果不测量,你无法知道它的值,这里”测量“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不去掷色子,你无法知道值,你不打开盒子,你不知道猫死活,但是一旦打开了,你就知道死活了;3.宏观上态以平均值来表示它的测量值,或者说无数次测量得到的平均值。如果你要问猫是死是活,物理学家表示,它是 0.5活着。(其实就是半死半活)4.量子态是一个几率分布,它只能预测几率,但是不能预测什么时候会在那个态,你只能说猫有一半几率死一半几率活,但是你永远没法预测下一次打开是活的还是死的。================= 分割线, 欢迎女神止步 ================为了体现专业,那我们拽点公式吧,回到色子的例子,刚才说了你有六分之一几率掷到1-6,量子力学喜欢用|态& 来表示一个态,然后“掷”这个动词我们用Zhi来表示,Zhi叫做算符,一定要注意算符不是一个值。我用|1&来表示正面是1的状态,我们把|1&叫做本征态,1叫做本征值,你可以理解成一个色子,但是每个面都是1,本征态的特点是你测量这个量,总是能得到他的本征值(也就是说,这种态,处于“|死猫&”状态的猫肯定是死的,|活猫&状态的猫肯定是活的)那么对于|1&来说,你可以想象成一个色子,6各面全是1,当然怎么扔都扔出1来,所以对于这样的变态色子Zhi|1&=1|1&这个意思就是,你怎么掷这个|1&色子,都得到的是个1.对于|2&~|6&来说也一样一个色子由六个本征态组成,见上面量子态特征(1)|色子&=a|1&+b|2&+c|3&+d|4&+e|5&+f|6&这里abcd是系数它的平方值是它的本征态出现的概率(这是哥本哈根派的解释),刚才说了,1-6都有1/6的几率,所以a=b=c=d=e=f=1/sqrt(6), sqrt就是根号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用|色子&=1/sqrt(6)(|1&+|2&+|3&+|4&+|5&+|6&)表示, 或者|薛定谔的猫&=1/sqrt(2) (|死猫&+|活猫&)现在我们有了色子的表达式,我们准备扔了,Zhi|色子&=Zhi(a(|1&+|2&+|3&+|4&+|5&+|6&))=a(Zhi|1&+Zhi|2&+Zhi|3&+Zhi|4&+Zhi|5&)=a(1*|1&+2*|2&+3*|3&+4*|4&+5*|5&), 用a来表示根号六分之一。然后呢?量子态这个东西没有物理意义,只是个名字,真正有物理意义的是测量值(比如量子态的位置,动量),这个测量值从宏观上说就是平均值。我们来求一下这个“掷”这个动作的测量值,不过先透露一下,答案已经提到过。量子态有个前提就是归一,因为态是一个几率分布(就像你1/6的几率扔到1-6,然后几率的总和是1对吧?),表示就是"&态|态&=1", 其实就是"&态| * |态& = 1", 这个"&态| "是 "|态&"的共轭,在实空间里是两个是一样的,如果学过复数的话(虽然提问的人要求数学不高),就是a+ib和a-ib的关系。另外一个前提是本征态正交, &1|2&=0, 也就是说,一个全是2的色子永远扔不出1。所以我们把上面那个公式乘以&色子|&色子|Zhi|色子&=a(&1|+&2|+&3|+&4|+&5|+&6|)*a(1*|1&+2*|2&+3*|3&+4*|4&+5*|5&+6*|6&))=a*a(1*&1|1&+2*&2|2&+3*&3|3&+4*&4|4&+5*&5|5&+6*&6|6&)=a*a(1+2+3+4+5+6)=1/sqrt(6)*(1/sqrt(6))(1+2+3+4+5+6)=1/6*(1+2+3+4+5+6)=3.5这个数字很熟悉对么?没错,这就是从宏观上测量一个量子态得到的期望值。手机码字不容易,大家给个好评吧亲。
为前面很多答案概括出重点:1.观测之前,猫本身的状态是:50%活着并且50%死着。这两种状态同时叠加在这只猫身上。2.观察之后,叠加态坍缩成确定的单一的状态:死,或者活。不要误解为:观察之前,猫已经死了(或者猫还活着),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正确的理解是:观察之前,猫就TMD处于一种既死又活的状态。观察本身让猫的状态改变了。
其实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是为了证明量子理论的不完备性的,没法理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薛定谔的目的就是让你没法理解,从而抨击量子理论不完备。那么如何解释这个实验呢?可以这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哥本哈根的地方有一群疯子,他们发明了一种疯子理论,宣称在一个微观的尺度,事实在观测之前不存在。譬如说一个放射性原子是不是已经衰变,在你没去观测他之前他处于衰变和没衰变叠加的状态,由于人们只能通过复杂的仪器来查看如此微观尺度的事情,而这些仪器掌握在这群疯子手里,人们虽然知道这很荒谬却苦于没有证据。这时,一个大侠薛定谔出现了,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的实验装置。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但是,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者只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系统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处于两种不同状态的叠加态而成为其中的一种?在打开盒子观察以前,这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抑或半死半活?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猫处于既死既活的叠加态。===========================================一年后的补充这个问题一直在知乎上有人关注,薛定谔的猫的实验流传是如此之广,恐怕是量子物理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思想实验,甚至比相对论双生子佯谬流传更为广泛。但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薛定谔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思想实验,更别说什么意识导致波函数坍塌的奇怪的结论。不得不说这个问题下大多数正确的答案都跑题了。因为问题问的是如何解释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而不是解释量子态。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的本质就是说: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当然,我们今天已经知道,量子力学仍在发展而且得到了很多实验的证实。如同我上面的答案所说,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通过一个装置试图将量子叠加态的现象带到宏观世界,但我们是从未在宏观世界观察到量子叠加态的现象,从而抨击量子叠加态的理论是错误(不完备)的!这个思想试验在公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有了很多个解释的版本,如意识导致波函数坍塌论、平行宇宙论。但我想说的是,事实上这个实验是不成立的。在量子力学出来之后,无数的科学家抨击量子物理理论,除了薛定谔的猫抨击量子叠加态还有爱因斯坦的EPR吊诡()抨击量子纠缠态。但在量子物理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已经被一一解决。解决薛定谔的猫的实验的理论最新的应该是:在今天我们再来看薛定谔的猫的试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得到结论,猫不处于叠加态,由于量子退相干,薛定谔的猫的实验装置在每一确定的时刻会退化到一个确定的状态。与观测或是意识没有关系。
我只想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甚至想到我自己都害怕的地步,如果你跳楼,或是喝农药,或者是拿刀子戳心脏,在正常人看来都会死,但如果用哥本哈根解释的话,必定会有一个平行世界的你是不会死的,无论怎么自杀都是不会死的,或是气流影响空中缓冲减速,或是农药失效,或是心脏长歪或是刀子折断,也就是那个不死的你就变成了永生的,那是不是我们可以去尝试然后去成为那个死不了的人。。
请不要跟他解释,不要让他以为他懂了。
别干这种事情.....没错,我的意思是,在他没学量子力学之前,干这种事情没有任何益处;况且知道科学的结论也没有益处(目指基督教的基要派的反进化论者如果真的这样做,我的意见是将量子力学相关的实验一个一个讲下来,说明为何量子力学可以很好的预测这些....然后再讲喵是什么......Updated: 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是某个物理学家的吐槽,如果将故事中的箱子装置,猫和人换成其他东西,例如干涉装置,然后就可以得到物理学家实际实验得到的结果并且通过这个实结果物理学家们得出的这个宇宙很蛋疼的感想,于是,有个物理学家吐槽了Updated:看到平行宇宙大概懂了的时候我整个人崩溃了........
摘一个传的很广的段子 你肯定能懂~在向你心仪的女神表白之前,你不知道她到底是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也许连她自己都不是很明确,这时候她对你的感情就处于“喜欢+不喜欢”状态,或者叫薛定谔猫态。在你表白之后,这个状态就坍缩成“我也喜欢你”和“你是个好人”两种确定的不同的状态,其概率取决于你是高帅富还是吊丝等诸多因素。在一个宇宙中,你们俩幸福地抱在了一起;而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你回家看了个爱情动作片
下面的图就可以理解了:没看这幅图的时候,黑白都有。因此薛定谔的猫既alive又dead。然而,当你观测的时候:只看白色:活着(alive)只看黑色:死了(dead)也就是:你不观测的时候,猫既死又活。当你非要观测个结果的时候,那只能要么死,要么活。————————————————————————————————————————————(下面的这个可以不看)拿高中数学开刀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在正式成绩出来之前,你的成绩是一个分布,这个分布可以取的值是0到150,每个分数都有相对应的概率。前提是你蒙的所有答案。 可以假设这么一个粗略的概率分布函数:1%的概率考150分,2%的概率考100分,80%的概率考9分(-_-|||)等等等等……在你的成绩出来之前(或是你还没得到你的成绩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只能说有1%的概率满分,80%的概率考9分。然后会不会及格呢?没看到分数,你就处于要么及格要么挂掉的叠加态,所以这个时候就十分纠结——回家后会不会被打屁股呢?(那个猫咪主人也是这样纠结的——喵的,老夫的小花到底会不会死呢?)只能说有那么a%的概率要被打屁股,b%的概率屁股完好。当你看到成绩的时候(观测薛定谔的猫,概率成为了唯一的一个结果)——90分!(屁股完好。)9分。。。(可怜的屁股 T^T)————————————————————————————————————————————类似的图:当年量子力学老师上课的时候,就给了我们这个图片。少女还是老妇呢?你一次观测,只能得到一个结果。当然,这个描述还不是很准确的——因为你可以选择看成少女,也可以选择看成老妇(这也是你提出的问题)。量子力学就是代表了这种叠加态,但是这种态是无法在宏观现实中实现的。回答中的两张图,都是尽量去形象地解释一下“叠加态”这个概念。
cat 这只是对量子力学原理的一个不准确的描述 ,不需要懂,其实物理雪茄也不懂 量子世界为什么那样
「薛定谔的猫」,这是当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到了量子层次时,所遇到的一个与人类牢固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与经典科技理论相矛盾的一个描述。
量子理论认为,物质最小的化学单位是原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电子在核外一定的轨道上在“偶现”(偶现这个词是我个人提出的,我认为这样描述比较形象)。而问题就出在电子的这个“偶现”上,这就是「薛定谔的猫」的问题的起因。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任何物质及物质现象都是有其运动规律的。但电子并没有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是按照某种方式在核外轨道上在“转动”或者“移动”,而是不知何时在这个轨道的某一点出现,另一时又在这个轨道的另一点莫名其妙的到来(以人们当前确定的没有被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而中间没有任何移动的轨迹可寻,即呈现出“偶现”的状况。电子“偶现”在某一个地方的这种不确定性,量子理论中称为“不确定原理”。就是说,我们观察时,电子就在某个地方出现了,再观察时,它又在另一个地方出现了,这个现象不是“客观”的,是由我们的“观察”才呈现的。这里面没有出现的规律,只有出现的概率。对这种“偶现”的现象、这种违反了我们目前科技认识的“无因之果”,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无法相信,他说:上帝永远不会掷骰子!其它科学家对此也莫衷一是;生在那个年代的科学家薛定谔也是如此。对此,薛定谔为了形象的比喻和“调侃”这个话题,提出一个模型,这就是人类量子史上著名的思想理论实验:「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提出,将一只猫放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是不确定的,即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就是说,对于猫的死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不观察时,我们并不确定,而只能是在一个小时后的观察时,才知道是“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
量子力学以“概率”处理所有物理问题。经典物理认为猫不是死的就是活的;量子力学说猫有“死”,“活”两种状态,每种状态的概率是50%,也就是说,猫是“半死半活”的。我觉得“薛定谔的猫”之所以不好懂,还是因为翻译问题,看看英文,至少有一半的同学都会明白这个表述是什么意思了。
你不表白不知道,表了就悲剧了
----------英国公开大学----------
如果他是这种基础,我觉得不如选择不解释。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或者生活中的类比来揭示薛定谔的猫这一理想实验的某方面特性。诸如前面的大部分回答,基本上都是片面不完整,而且很可能相似点只是形式上相似,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长久的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对一个人科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实际上他并没有懂。就像向一个人解释电子,喜欢用刚性球这种模型,但是实际上电子完全不是这回事。久而久之人类理解事物的习惯变成了倾向去寻找平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进行概念替代,到了质子,夸克,依然是喜欢这样去理解。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想象力的局限,容易在思想上将二者等价起来。不是所有概念都可以这样来替代理解的,而且这样的理解方式无法认识到事物的全部特性,不少科学家就曾经表示过这样的担忧。如果只是对一般民众的科普,这样的说法可能太严重了,但如果解释的对象是你所说的学生之类的以后依然要深入学习的,我觉得系统的看书学习才是正道。
物理白忍不住插一句话。薛定谔的猫整个实验的精髓难道不是以猫类比放射性原子核,借以说明半衰期这个由100%随机事件所组成的确定事件么?好吧上面这句有点绕口。我想说的是:1.半衰期的确定性跟衰变的不确定性是个悖论。2.由此递推,随机事件却能持续形成确定事件,又是个悖论。3.猫既死且活的悖论只是个相对通俗的例证说明。综上,纯个人观点认为这只猫的关键不在于它是死是活,而在于它既死且活的理论依据。当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半衰期的不确定性是因为目前的学术能力尚未掌控而已。“科学”本身就是个强盗,它将一切自己不能解释的东西归为“不存在”或“伪科学”,一旦它能解释了,曾经的对立面马上又被它收编为“真科学”。
其实这个问题挺好解释的,你可以想象把这个猫不是放在盒子里,而是放在明天,后天,或者大后天..... 我们从猫的寿命来判断这只猫可以再活很多年,但是明天后天或者大后天或者几个月后,这只猫的命运将被这个世界的各种变化影响着他的命运,让其可能会死掉或者继续活着。现在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无法确定明天的猫是否还活着,也就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薛定谔的猫。但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来看,想象成就是量子的世界,今天和明天对这个世界而言是平行的,在这个世界里是没有先后顺序的。无论是今天的猫还是明天的猫都是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猫与人类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