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闹学潮是宝宝总是哭闹怎么回事事?

世博园迎来学生潮 亲子游展馆闹中取静(图)
暑假已至,世博园迎来了学生潮。烈日骄阳下,如何让孩子们在硕大的世博园内找到自己心仪的展馆,是家长们临行前最为犯愁的事情。从今天开始,我们会推出一组世博亲子游的介绍,根据孩童的不同年龄、性别特点,分别推荐一些特别的展馆,这些展馆既能够让活泼好动的男孩们找到共鸣,也可以让爱美的女孩们感受到世博园内的浪漫色彩。相信世博会的魔力能够让今年这个暑假变得五彩缤纷。
当然,我们的暑期游世博推荐同样适合于大人们,跟着孩子们的脚步走一走,时光也许可以倒回到无比珍贵的童年……
比起大中小学生,去游世博园更纠结的或许是学龄前孩子的父母——烈日当空,气温动辄36℃以上,只有一丁点大的宝贝,如何感受世博的精彩和美妙?
浦西片区的育乐湾、可口可乐快乐工坊,这几天已经成了亲子游家庭的“必争之地”,只可惜人满为患,挤不进去的孩子往往哭闹收场;浦东片区的德国馆、瑞士馆、荷兰馆、俄罗斯馆等,不仅是众所周知的热门馆,也因其中有适合儿童游玩和观赏的项目,吸引了大批亲子游家庭前往,排队不可避免。
事实上,对学龄前孩子来说,世博园浦东C片区的欧洲站有个闹中取静的大型“儿童乐园”,参观游览基本不用排队,供亲子家庭吃喝玩乐的项目十分集中。只可惜很多年轻父母随大流挤热门,竟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推荐一 捷克馆
  推荐项目:模拟开飞机
所谓的大型“儿童乐园”,其实是指以白俄罗斯、波黑、捷克馆等为代表的这一片区。因为这些国家相对而言比较冷门,所以这一片区的人流始终不是很多。
捷克馆是亲子游家庭无论如何都不该错过的,这里好看好玩的地方太多了!
进馆后,先带孩子去“触摸好运”——捷克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从布拉格查理大桥扬·聂波姆斯基雕像拆下的两块青铜浮雕,据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让捷克共和国之外的人分享好运。不过,家长最好让孩子用左手去触摸,因为捷克人相信,用离心脏更近的左手触摸,更显虔诚,可以带来好运。
接着,三口之家最好一起去开飞机,这可是捷克馆最受孩子欢迎的项目。轻型飞机驾驶舱只允许两人进入,所以建议父母中的一人带孩子乘坐,而另一个则要在场外提前站位,找一个好的拍摄角度。因为一旦开始模拟开飞机,驾驶舱里的人可以通过上下左右的调控,从空中领略捷克的自然美景和历史古迹。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同时通过摄像头清晰地显现在飞机前方的大屏幕上,这时站在场外的家长就可以对着大屏幕拍下一张张非常逼真的宝贝开飞机的照片了。不过记得抓紧时间,因为排队的游客太多,一般开上三四十秒就得换人。
捷克馆专为学前儿童设计的互动活动还有两项。一是“孩童幻想”,通过这个互动系统,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不通种类的动物。结果很多孩子都会为自己创造的“四不像”或“怪物”而自豪。还有个好玩的地方是展厅里的“中捷友谊农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孩子们可以像开心网上的游戏一样,体验一把饲养动物的乐趣。比如喂熊猫吃竹子,喂小狗啃骨头,无论喂对或者喂错,在屏幕上都有反应。
捷克馆吸引孩子眼球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纯金打造的一颗泪滴“捷克新知”;而“大都市”、“捷克装饰”以及能够看到3D展品的“城市与时尚”展区,也都因其美轮美奂,吸引小朋友的眼球。
走出捷克馆前,会看到出口处附近有一个录音设备。不妨让孩子对着摄像头讲讲自己参观后的感想,或者送上几句简单的祝福,给捷克人民留个言吧。
  推荐二:白俄罗斯馆
  推荐项目:坐在舞台上看仙鹤
世博园里外形靓丽的场馆不少,最五颜六色的场馆是哪一个?其实就是位于C片区一角的白俄罗斯馆。
白俄罗斯馆的外墙,就足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通体是一幅巨型的儿童画,色彩极为艳丽,正门是一个巨大的白色拱门。进入场馆,宛如进入了“画中画”,馆内四壁也被色彩斑斓的儿童画所覆盖,描绘的是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街头的景观。按照参展国的设计理念,就要让游客“走”在画中,感受白俄罗斯城市街区的浪漫气息和自然风光的美妙。这时,家长千万记得掏出相机,对孩子们来说,这里的每一处壁纸都很漂亮,处处可以留影。
白俄罗斯馆的中央是一个巨型舞台,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纯正的民族歌舞表演。如果没有赶上演出,家长和孩子别错过“玩”的好机会——径直走上馆中央的舞台吧,伴着轻快的音乐和舞台上闪烁的灯光,孩子王们会有想踩着光点跳跃的冲动。玩过一阵之后,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坐在舞台边上,然后抬头看。该馆的另一个看点正是天花板,不仅能看见蓝天白云,还时不时地有白色仙鹤飞过。
  推荐三:波黑馆
推荐项目:“装拉链”的鸡蛋工艺制品走出白俄罗斯馆,边上就是波黑馆。它的外形也是一个童话城堡,外墙由60幅儿童素描和水彩画拼接装饰组成,无论是色彩还是画风,却与之前的白俄罗斯馆截然不同。
一进波黑馆,小男孩们就会被门口的“沙盘模型”吸引。这个沙盘模型背后有一个典故:它重现了中国观众最早接触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战场之一。当然,对孩子来说,了解这一典故太困难,吸引人的还是沙盘模型本身:“战场”做工十分精细,森林覆盖下的山丘,运送物资的火车栩栩如生,能够沿着“铁轨”翻山越岭。沙盘模型背后,陈列着很多火车模型。据说,波黑馆陈列的火车模型,其制作工艺要高出中国馆里卖的模型,只可惜其价格也要高出不少,动辄上千元。所以多数孩子在这里只能享享眼福。
馆内的8字坡形通道,推着手推车的家长们,参观起来会感到十分便利。临近出口的地方,一个大的玻璃橱柜里展示着不少波黑手工制品。很多小朋友路过这里时,都会盯着橱柜里的鸡蛋瞧上半天,感到妙不可言。原来,看似普通的鸡蛋,居然被固定在了马蹄钉上,肉眼看上去就像在鸡蛋外壳上缝制了好几条拉链,但蛋壳却丝毫无损。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神奇的鸡蛋制品都是纯手工的,反映了波黑当地手工艺的精妙和高超。
走出波黑馆前,不妨给孩子们买点原汁原味的波黑冷饮,降降暑气,30元可以买两个冰淇淋球。在园区普遍的“高”物价下,波黑冰淇淋不能算贵。难怪销售人员不断宣传着:“比哈根达斯价廉物美”。(记者 樊丽萍)
(本文来源:
没有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论坛帖
更多相关搜索: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世博48小时评论排行
世博每周点击排行榜
标题点击数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1:26:22】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新华网新疆频道和兵团网联合推出的嘉宾访谈。日,兵团党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是兵团第一次以兵团党委的名义对兵团党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充分体现了兵团党委对党史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意见》从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兵团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就为大家邀请到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兵团新闻发言人刘和鸣做客演播室,请他和我们一起聊一聊新形势下兵团党史工作的发展和意义。刘主任,您好,欢迎您,先跟我们的网友打声招呼吧。 【11:26:50】刘和鸣:各位网友大家好,主持人您好。【11:28:16】主持人:刘主任,我们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神秘,或者知之甚少,那么兵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组织?它是做什么的?兵团人都穿军装吗?您作为兵团党史研究室的主任,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兵团吗?【11:29:20】刘和鸣:兵团的建立要从毛主席的一个命令说起。1952年毛主席作为人民军事委员会主席发布了一道命令,其中有这么一段,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毛主席这个命令颁布以后,在全军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一部分部队从国防序列分离出来,组成了生产建设部队,新疆兵团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组建的。 【11:34:00】刘和鸣:兵团成立于1954年,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一野一兵团二、六军组成,第二部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组成,第三部分是由解放军第五军组成。这三部分组成时有17.5万人。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时被撤销了,1981年底恢复,1990年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 【11:36:03】刘和鸣:兵团按照中央的定性来说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说到兵团组成,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向各位网友介绍一下。一兵团二、六军是兵团的中坚力量。二军5师是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359旅,这是一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英雄部队。1941年国民党封锁革命圣地延安,当时延安部队开始了大生产运动,359旅在大生产运动中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得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嘉奖。 【11:37:01】刘和鸣:
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它又奉命南下中原,直插敌人心脏,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最后又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胜利返回延安。这段历史被毛主席称作第二次长征。这是二军5师。 【11:39:13】刘和鸣:六师是以359旅为骨干,1947年山东组成的教导旅。这个部队组成了现在的二师,像刚才359旅就组成了一师。就是现在的农一师、农二师。
六军是由十六师、十七师组成。十六师在历史上是非常辉煌的,它参加了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大家是很熟悉的,这就出现在六军十六师的前身部队。这支部队进疆以后驻守在北疆,在解放初期,这个部队的46团一营二连驻守在伊吾县城,当时遭到了乌斯满匪帮700多人的包围,情况非常紧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的带领下坚守了40多天,等到大部队增援,最后消灭了匪帮。现在在伊吾还有伊吾保卫战的展览馆,也有烈士陵墓。【11:41:23】刘和鸣:十六师以后就组成了现在的农五师,农五师西迁到了博乐,留下哈密管理处。现在十三师和农五师都是英雄部队的传人。
十七师在中国军事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都是英雄部队创造的。尤其是《亮剑》主人公李云龙,就是以这个部队的前身新四旅旅长王近山为原形之一塑造了李云龙这个形象,《亮剑》连续剧大家百看不厌,在民众中有很大的反响。这支部队就是这么来的。前身部队是新四旅,毛主席说他是敢打硬仗的王疯子。【11:42:42】刘和鸣:还有一部分是22兵团,主要是由驻疆国民党部队于日起义的,这是在陶峙岳将军的率领下,9月25日起义。这种举动使新疆人民本来就非常苦,免遭了战火的涂炭,可以说为解放新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陶峙岳将军起义时是国民党的中将,在1955年授衔时,他是被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这在国民党起义中,据我所知只有三位,可见陶峙岳将军的起义贡献是非常大的。 【11:44:38】刘和鸣:第三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它的前身就是三区革命(民族军),伊犁、塔城、阿勒泰。在上世纪40年代初三区革命,可以说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由新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进步人士在苏联共产党的支持下,他们反对盛世才以及国民党统治的,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的一场运动。毛主席有一个评价,三区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当时国民党已经是节节败退了,但是南京政府也希望新疆国民党部队能够入关去参加战斗,以挽救退败的的局势。三区革命重要贡献是牵制、动摇了新疆国民党的统治,使它没办法到内地去参战。这是它的一个贡献。
三区革命以后就组成了农四师和农三师。【11:45:33】主持人:
放下武器组建兵团的这些部队都是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 【11:46:39】刘和鸣:对。不管是有老红军、老八路以及解放军老战士一路走过来的部队,还是驻疆国民党起义部队,还有民族革命军的部队,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突出的贡献。【11:48:14】刘和鸣:从1949年进疆以后,大体上是按照战略的布局进驻各个地方的。毛主席有一句话,你们到新疆去要不与民争利,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做贡献。 【11:49:08】刘和鸣:所以解放军进疆以后,包括驻疆部队,包括以后的22兵团和三区革命军,他们在新疆整体的布局是战略性的布局。好的地方,能够种地的地方实际上已经被当地的老百姓用了,水能到的地方都已经种植了。解放军来了以后,这么多人不可能占用老百姓的地来种粮,养活自己。所以只能到一些风头水尾路尾的地方去开荒。【11:50:18】刘和鸣:于是就在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开展大生产。在1962年伊塔事变时,边民在前苏联蛊惑下外逃,总理有一个指示,兵团要迅速地拉上去。 【11:51:20】刘和鸣:我们和前苏联关系比较好时,大家是有边无防,边民外逃很容易,这时候在边境线留下很大一部分空白,周总理指示兵团,迅速组建值班部队驻守边防。从1962年以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兵团一共在边境线组成了58个边境农场,其中38个是在一线。这38个边境农场和边防部队共同驻守着新疆的边防安全。 【11:51:47】主持人:这些边境场既要负责屯垦开荒,还要负责驻守边防。【11:52:11】刘和鸣:
对。整个新疆,包括新疆管理的阿里地区,边境线有5700多公里,兵团驻守是2019公里。 【11:52:28】主持人:将近一半了。【11:53:10】刘和鸣:我们从新疆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只要有一个地区就有一个师,有一个县就有几个团。这是一个战略布局。所以兵团的屯垦戍边的作用也就突出的显示出来了。【11:55:28】刘和鸣:一方面是通过艰苦奋斗,开垦荒地生产粮食,保证自己,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是驻守边境线,维护国家的安全,同时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一旦有事,一旦哪个地方发生了动乱,最先冲过去的就是兵团。
常说兵团是三个队,三队之一是生产队,发挥了建设大军的作用。解放军进疆以后,一直到兵团生产时,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新疆在工业上几乎是个空白,农业生产条件也是非常的低级落后。兵团成立以后,在戈壁滩开了新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先河。【11:57:32】刘和鸣:工作队。兵团成立以后,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出技术,出人,组成医疗队等等。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兵团的建设已经达到非常好的状况。兵团创造了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这在兵团各个师团已经形成了规模。受到了当时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的称赞,而且要求兵团把经验传授给地方,也要求地方学习兵团。提出了兵团方向,公社特点,长远规划,逐步实现的发展方向。 【11:58:55】刘和鸣:
兵团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示范作用有时候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我到农八师的一个乡里和生产队干部聊天,他说你们兵团怎么种,我们就怎么种,你播种了,我也开始播种了,你灌溉我也灌溉,我就跟着做。结果有一年发生了倒春寒,气温比较低,种子全部都烂了。兵团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两三天的工夫就播好了。可是地方农村没有这个能力,一下子播不出来,所以那一年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11:59:13】主持人:这个和气侯有很大的关系。【12:00:19】刘和鸣:
对。这是讲到工作队。
战斗队的作用突出表现在维护新疆边防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对外和对内的作用。对外就是对我们不友好的国家,对内是对民族分裂主义起到了震慑作用。【12:01:21】刘和鸣:宣传队对兵团历史起了很大的贡献。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兵团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共同发展,互相学习,也形成了我们所提倡的“兵地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也是从历史中一步步走过来的。【12:01:39】主持人:现在加上宣传队就是四个队,以前是三个队。【12:02:08】刘和鸣:这是胡锦涛在兵团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要求。【12:02:46】主持人:现在兵团也越来越注重对外的宣传工作了。【12:03:40】主持人:听了刘主任对兵团的介绍,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刘主任,兵团党史研究室与地方的同类机构有什么不同呢?【12:05:36】刘和鸣:
作为一般的省级机构,党史和地方志是分开设的。自治区有党委党史研究室,有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所以很多相类似的工作是合在一起的,我们的机构从1984年成立,成立初期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它的主要任务有四项,征,征集资料;编,编辑党史地方志年鉴等;研,就是党史研究;宣就是宣传兵团。主要是这四个方面,具体还有十项工作,都是围绕这四大任务来展开的。【12:06:47】刘和鸣:
具体十项工作包括:党史的研究、党史的著作编写、党史的学习教育、党史的宣传、党史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的纪念,还有爱国主义基地场馆的建设、党史资料的征编、党史的咨询服务、党史类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审读,最后是对基层党史工作的指导。【12:07:06】主持人:兵团的文学影视首先要通过你们的审核。【12:07:29】刘和鸣:我们有审读审看的职责。【12:07:49】主持人:兵团党史研究室都取得过哪些成就呢?【12:09:16】刘和鸣:1984年至今快30年了,开始时是史志合一的组织,共出版了各类包括史志鉴书籍784部,党史336部,地方志有323部,年鉴125部。这些书籍出版丰富了兵团的文化宝库,也为兵团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包括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等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12:09:57】刘和鸣:
现在很多地方,包括19个内地省市对口援疆,也到兵团对口支援,这些单位到了师,到了团,很多人就要兵团的地方志,要兵团的党史,了解一下这个单位在历史上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上的资料等。也为兵团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咨询服务。 【12:10:40】刘和鸣: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的出版,对历史的记载了解到历史上有哪些成功的,有哪些不足,同时吸取教训。 【12:11:04】主持人:刘主任,史志资料的整理是非常繁琐和复杂的,你们觉得辛苦吗? 【12:11:46】刘和鸣:以前没到党史部门,真的还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感觉就是在编年鉴,出版兵团史料选集,真正到了这个岗位,要想真正做点什么的话,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12:13:04】刘和鸣:
我们党史研究室是四个处,包括党史处、方志处、年鉴处、综合处,把工作做好,要作出一点成就的话,的确人员非常紧缺,师里面一般也是两到三人,团里还没有这个机构。我们做这个工作,的确比内地,包括比自治区来说困难要大一点。自治区一直到县都有专门的机构。所以我们每次搞这个工作时首先要培训,培训团场一级,师一级,包括兵团机关一级,然后加大督促,提前介入,和各个师团具体商量一些方法。 【12:13:48】主持人:刘主任,刚才前面也提到今年3月30日,兵团党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意见》从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兵团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请问刘主任,加强兵团党史工作对于推进兵团“三化”建设,发挥“三大作用”有着怎样的联系? 【12:16:51】刘和鸣:这个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兵团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间提到,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兵团50多年的历史在戈壁滩建立了一个个的绿洲新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增加了很多点,就是增加了很多的城市,开边疆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先河。 【12:20:23】刘和鸣:大的方面来说,兵团5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在向着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农业化不断迈进的历史。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对“三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兵团党委部署,真正建设一个小康式的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农业化。
兵团主要任务就是资政育人,在50多年“三化”建设不同阶段中,兵团历史中有哪些成功的东西,有哪些可以吸取的教训,通过党史工作把它认真的总结出来,好的方面发扬光大,一些挫折方面,甚至一些失误我们怎样在今后的工作中去避免,通过我们的工作向各级党委提供咨询服务,这就是资政。【12:21:50】刘和鸣:
育人说起来更重要。兵团党委的意见也提出,要在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中间加强党史的学习教育活动,尤其提出,教育的重点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少年,通过党史的学习和教育,要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前辈在历史中怎样发扬兵团精神,一步一步把屯垦戍边的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这种精神在兵团的第二代、第三代中间怎样继承,用这种精神去进一步加大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这是育人的教育。 【12:23:29】刘和鸣:我们把上面几点结合起来,通过党史工作要用党的伟大成就来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作用在这里。【12:24:16】主持人:说的非常好。党史部门既是党史研究部门,又是各级党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那么红色旅游作为兵团党史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是如何发展的呢? 【12:25:18】刘和鸣:确切地说,“红色旅游基地建设”是党史的重要工作。兵团50多年的发展,老前辈在兵团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这些财富就为我们建立“红色旅游”,为建立“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了非常好的内容,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12:26:20】刘和鸣:2005年,我们党史研究室和宣传部、团委、教委几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在兵团各师、团进行“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通知。在这之前,很多师、团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展览馆。我们从2005年开始把它规范起来,到现在为止已经评了20多个“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包括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还有农一师阿拉尔的359旅屯垦纪念馆。【12:26:35】主持人:
这都是比较有名的。 【12:27:38】刘和鸣:而且这两个已经被列入到“全国红色旅游基地”,最近有14个部门联合发文,包括中央党史研究室,又确认了农一师阿拉尔“359旅屯垦纪念馆”也作为第二批百家红色旅游基地名单。这种建设能够把老前辈的东西留下来,通过固定的场所展示给后人。实际上现在各个师、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每到节假日、节庆日,学校学生,单位职工、企业职工都组织到当地纪念馆去参观、学习。【12:27:59】主持人:刘主任,中国屯垦旅游主题品牌是如何打造的呢?【12:29:28】刘和鸣:现在我们在往这方面努力,我们要和有关部门,比如和旅游局配合起来。现在各个师团有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想在以后的发展中,一方面把我们优秀的,办的比较好,在全国有影响的基地进一步推向全国,成为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另一方面,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馆建设与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比如说和兵团新型工业园区的结合,兵团大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参观结合起来,甚至能和边境游结合起来,让内地人看一看,兵团的边境农场是怎样在边境线上屯垦戍边的。【12:30:14】刘和鸣:
边境团场就是一条国防路,右边铁丝网,左边就是庄稼,路就是刚好两辆车并行的。通过边境游让内地人了解,兵团人是怎么样守卫着祖国的边防,怎样来一边生产,一边保卫国家的。 【12:31:46】刘和鸣:如果把这方面都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以参观各地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新型工业园区的旅游线路,兵团现代化大农业参观,以及边境农场参观结合起来,使内地人到新疆以后,看完新疆的名山、名水、名景同时,也看看兵团特色的东西。如果把这方面做好的话,新疆屯垦的旅游品牌就能够打造出来了。
包括国外人到了新疆以后,看了新疆非常难忘的景色以后,兵团内容的旅游也一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12:32:24】主持人:不只是看新疆民族风情的东西,还要了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精神。这就是前面说的中国屯垦旅游品牌的远景规划。【12:32:52】主持人:刘主任,今年1月,兵团党委集中开展了“唱响兵团”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兵团党史工作,您对兵团精神是怎样认识的?【12:33:20】刘和鸣:兵团精神主要内容是四句话16个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是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12:34:38】刘和鸣:
首先从热爱祖国说起。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一个魂,是它的一个核心,也可以说是兵团精神的一个旗帜。兵团是国家治国安邦战略决策在边疆伟大的创举和成功的实践,是党执政的宝贵财富。兵团的成立和发展都是国家行为,按照国家命令成立和发展的。它受命于国家,服务于国家,国家需要什么,国家需要我们兵团怎么干,兵团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对国家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这对兵团来说是无条件的。 【12:36:19】刘和鸣:比如,当年兵团前身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大生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与民争利,自己节省东西办起工厂。以后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兵团把工厂的设备、人员交给地方政府时,兵团什么也没说,连人带设备都交给了地方。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兵团自己也困难,但是国家需要兵团支援,兵团自己勒紧裤腰带拿出500万公斤的粮食,支援河北、河南、山东等。而且还接纳了自动来疆求食就业的21万多人,为国家减轻负担。 【12:39:34】刘和鸣:1962年发生了伊塔事件,总理一声命令,兵团马上拉出去,在边境一带组成了边境农场,捍卫祖国,而且一去就是40多年。邓小平说过,上去了就不要下来了。兵团在边境线组成了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一支部队。
农十师185团是离边境线最近的一个团场,也就是几百米,它相邻哈萨克斯坦。当时185团和哈萨克斯坦中间有一个界河,叫阿拉克别克(哈萨克语)。由于当时边境线没有最后的确定,和苏联就以这条界河中间线为界,1988年4月,气温一下子骤升,山上的洪水冲下来,百年不遇的洪水把阿拉克别克靠中方的龙口冲毁了,冲到185团的喀拉苏的一个沟,这个河就等于是改道了。如果说这个水不回到当时的那个河的话,界限就要改了,这样一改的话,55平方公里就过去了,以后界限就以新的河水中间线来划分了。这时候,185团很多人家里被淹了都顾不上了,全体上去抗洪。师里和地方政府都来抗洪,经过了16天日夜奋战,终于使河水又回到了原来的河道了,才保住了这块土地。【12:40:08】刘和鸣:以后我们国家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划分时,还是以阿拉克别克为界限,这块还是属于我们。兵团50多年的发展,兵团守卫的土地一寸都没有丢,这都表明了兵团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12:40:25】主持人:个人利益永远在国家利益之后。【12:40:39】刘和鸣:对对。【12:40:58】主持人:
您对兵团精神是这样理解的。 【12:41:18】刘和鸣:兵团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无私奉献,这是兵团精神的一个本色。【12:42:58】刘和鸣:359旅原来在延安时是保卫党中央的部队,1949年解放时,中央也有意把这个部队留在北京继续保卫党中央,但是王震当时高瞻远瞩,从无私的角度想到,我们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主动请缨把这支部队带到了新疆,一呆就是一辈子。
现在的农九师、农十师,他们有的土地是30公分的土层,地下是石板,有时候大风一吹很容易把土地冲掉,露出石板,有些地方根本就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但是农九师和农十师在那里一守就是几十年。国家部委在那里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们说在这里呆下去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12:46:47】刘和鸣:2006年兵团评出十大人物,其中一个人物集体是现在农14师的47团,这是一支老部队,是二军五师15团的。当天进军时,二军五师15团驻防阿克苏,当时听说和田地区少数反动势力不同意和平解放,他们想搞一些暴动。听到这个命令以后,二军五师命令这支部队到和田去。当时,到和田有三条路线,其中一条是沿喀什,到皮山,再到和田,这条路要耽误十几天。他们选择了一条小路,但是这条小路要垮过恰恰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们用了18天的时间横跨了700多公里,垮过了死亡之海,把红旗插到了和田的城墙上,解放了和田。他们去了以后一呆就是几十年,1995年国家曾经组织了几个调查组到那里去调查,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说不苦,比我们刚来时好多了。 【12:51:10】刘和鸣:
他们刚去驻守那个地方时,不可能住在和田的城内,也不可能去种当地老百姓已经开好的土地,他们只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和田本身就很艰苦,那边的沙尘非常大,他们又在沙尘的最前缘。当时问他们有什么要求?他们说,我们在这里一呆就是40多年,不知道乌鲁木齐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火车。当时兵团领导听了以后特别感动,1995年马上安排他们坐飞机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南站坐到西站,让他们感受一下火车,到乌鲁木齐看一下。
现在那些老战士在世的已经不多了。【12:51:41】主持人:从他们身上更能诠释出兵团无私奉献的精神。【12:52:12】刘和鸣:对。就是把国家利益,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把全局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成了兵团人立言、立行的一个本色。【12:53:14】刘和鸣:艰苦创业是兵团的重要体现。兵团的发展就是靠艰苦创业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创业不断发展的。《戈壁母亲》电视剧播出以后,这个剧组找了老军垦一起座谈,作为党史研究室的一员我也去参加了。在座谈会上,老同志看了以后都非常感动,但是也感到有一点不足,电视连续剧上面反映的艰苦程度不如这些老军垦当年在开垦荒地,在建设农场时所受的那个苦。【12:53:48】主持人:的确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12:55:40】刘和鸣:
真实反映了,但是反映的程度不够。当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现在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把当时的场景重现。当时到底有多辛苦,只能从老军垦的回忆录和讲述当中了解。这种艰苦是我们现在人很难想象的。
我在29团呆了12年,中学时我们也搞社会调查,也进行了一些采访。当时采访一位老军垦,在解放战争时他的左胳膊被打伤了,后来截肢了。从库尔勒市到29团有一条渠是18团渠,当年挖的是一个水渠。这个老军垦一条胳膊没有了,去挖渠时领导不让去,他不听,拿布条把坎头捆在自己的右胳膊上。我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让人感动。这种东西通过他们的口述,真正和他们贴心谈起时,让人非常感动。【12:56:52】刘和鸣:《戈壁母亲》电视剧中有一个人物是钟槐,就是写一个人的哨所。电视剧表现的是这样,他每年骑着马去放牧,有时候一连几天回不到自己的驻守,要带着干粮去。这也是当时兵团真实情况的再现。
1962年兵团驻守边防线以后,有些地方不具备生产,但是还是要去。这个地方没办法种庄稼,但是每年还要播,这些地方没有什么草,但是每年还是要把羊群赶过去。每年去种,说明这个土地是我的,每年去放牧,说明这个草场是我的。因为当时两国边境线还没有确立。这是种政治田,放政治牧。电视连续剧中的钟槐这个角色反映的就是这个。【12:57:44】刘和鸣:一连几个月面对的都是静静的群山,都是默默吃草的羊群,连说话的人都没有,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情况,很难体会到他的孤独,心中的苦楚,但是兵团人就这样坚守住了,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了小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这是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12:58:04】主持人:特别真实的写照。【12:58:20】刘和鸣:对。这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时在座谈会上,一些老同志说,这部电视剧让我回忆起了当年的苦,那种苦和那种累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12:59:12】主持人:我们现在很难想象。【13:01:22】刘和鸣:
对。但是问他们后悔不后悔?这些老同志说,再苦都不后悔。反而觉得,有了这段经历,对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不懈的追求。兵团在两大沙漠沿线建立了175个农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现在的农七师在北纬以北的地区,按照当时苏联专家进行农场规划和农业生产时,他说北纬45度以北的地区是不能够种棉花的。但是当年部队硬是在那里种出来的,以后也成为了兵团的产棉区,到21世纪,农十师更是在北纬以北的46度又种出了棉花,打破了世界高纬度之棉的记录。这些东西都是靠着开拓精神实现的。
现在兵团棉花土地的面积大概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9%,但是我们的产量占全国棉花六分之一。【13:01:44】主持人:很了不起的。 【13:02:16】刘和鸣:现在的长绒棉,刚开始说新疆不能种,我们一直用科学精神来试验。【13:02:40】主持人:棉花对气侯和土壤的要求是比较高的。【13:03:42】刘和鸣:对,是比较高的。教科书中觉得什么地方不适应种,但编教科书的人是不是去实践了,这很难说。兵团人去实践了,证明教科书错了,兵团的实践表明这些地区是可以种棉花的。
兵团的开拓进取精神是敢想敢干,不是违反科学的蛮干。我们的地膜植棉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国家有一份调查,把兵团的农业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的话,传统农业必将发生一次革命。【13:04:13】主持人:兵团的工业在开拓进取这方面也做出了不起的成绩。 【13:06:10】刘和鸣:
50年代,我们建造了一批工厂,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的需要,我们把这些工厂连人带设备交给了地方。1958年以后,兵团又借着全国的号召大办农业,大办工业,我们建了一批工业。比如,棉纱我们占到90%多,制糖我们也占到90%,尤其是八一糖厂,在计划时间和资金内,我们大大提前,而且节省了很多资金。成为当时西部地区最大的一个糖厂,这为国家的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兵团精神源远流长,源头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兵团精神也是博大精深的,主要是这些方面。靠着兵团精神,我们兵团在各个方面发展中都有一个长足发展,不断的前进过程,靠着兵团精神,我们兵团从昨天做到今天,靠着兵团精神,我们也一定会走向胜利的明天。【13:07:04】主持人:刘主任,我了解到您是兵团的第二代,您对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有着怎样的认识呢?【13:07:28】刘和鸣:以前对兵团的历史我是通过我父亲了解到的。【13:07:53】主持人:您父亲是兵团人。【13:09:39】刘和鸣:我父亲是22兵团的,在这之前是国民党驻新疆部队的,属于陶峙岳部队。9?25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后是22兵团。兵团成立以后在兵团机关工作。【13:12:00】刘和鸣:
我父亲是1946年中央政法大学法政系毕业的,毕业后回到了老家甘肃,在甘肃军法处工作。从我父亲那里了解到,当然大学生主要有三个出路,一个是革命青年,有志青年到延安,一部分是被国民党特务笼络了,还有一部分在政府部门寻一个职,养家糊口。我父亲就属于最后一类的。
因为我父亲是学法律的,当时在新疆和苏联有一个边境纠纷,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人向张治中介绍我父亲,说他是学法律的。当时张治中让我父亲到新疆来处理这个案子,我父亲就从甘肃来到了新疆。处理完以后准备回去,张治中说,新疆也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你干脆留下来。他还给我父亲200元大洋,作为处理纠纷的奖赏,还给了张治中自己的照片。这张照片在文化大革命时抄家时抄走了。我父亲就这样留到了新疆,“9?25起义”后,当时解放军计划是1950年开始进疆的,新疆的冬天是很冷的,部队的给养准备不足,准备是当年开春以后进疆的,但是,起义以后在国民党部队中有一些顽固分子不同意起义,觉得这是一种背叛。他们煽动一些士兵进行暴乱。【13:14:18】刘和鸣:库车有把老百姓的商店抢了,杀人。国民党政府调陶峙岳部队入关的黄金,途中到了哈密,这个消息被散出去以后,黄金就被抢了。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没进来,陶峙岳将军一方面希望解放军火速进疆,另外一方面他成立了三个组,一个组是宣抚组,宣传起义政策,投向人民政府,一个组是救灾组,另外一个组是军法组。两个组的组长都是国民党少将,我父亲党史是新疆警备区军法课长,是中校。我父亲担任了军法组的组长,他处理了新疆当时的叛乱,和解放军先期部队一起平息了哈密的暴动,也追回了一些黄金。
我父亲是发自内心对共产党感激和热爱。1989年闹学潮时,我父亲听不得说共产党不好的话,他就跟你吵,跟你急。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写入党申请书,因为他的出生是个旧军官,但是一直到1981年才入党,他一直追求着这种信仰。【13:14:57】主持人:您的父亲为新疆的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3:15:23】主持人:刘主任,您认为作为兵团的下一代应该怎样传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呢? 【13:19:49】刘和鸣:
作为兵团的下一代,首先是不能忘兵团前辈们所付出的艰辛,所创造的这段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其他的单位对兵团不了解这个我们不能说什么,但是,兵团人对自己的子女有教育责任,兵团的子女对父辈们历史不能忘记。不能像看一些电视连续剧一样,看完以后就觉得是一个故事,甚至觉得那时候的人怎么那么傻啊,我们不能这么认为,作为兵团下一代一定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我女儿从懂事开始,我就给她讲很多兵团人的故事。其中把我父亲的一些事也讲给她听,她是很有兴趣的。
还有是要去体验兵团生活。要找当年的那种艰苦环境去体验,去生活的话,很难找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但是相比较来说,新疆比内地生活要苦一些,团场比乌鲁木齐还要苦一些。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去体验的。【13:21:23】刘和鸣:兵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提出干部要到艰苦团场和边境团场去体验和锻炼一年,这就很好。
最近兵团党委提出来,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和群众“三同”,这个措施非常好。
没有在基层生活过的人,都应该到基层去体验,这样对基层才没有距离感,基层的同志来办事才没有那种门难进,脸难看的事,你的心才会和基层贴的近一些。【13:21:44】主持人:要知民苦、解民忧。【13:22:37】刘和鸣:另外还要继承兵团精神,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在一些人眼里可能会觉得学习精神很虚,比较笼统,但是我觉得对兵团子弟来说,要学习这种精神,不管干什么都要有兵团的精神。不能说谋一个职业,就是解决衣食住行,就是生活状态的需要,这是不行的,还要把兵团精神代代传下去。【13:24:03】主持人:我也相信,兵团的后人如果继承了兵团精神的话,不管到哪里去,都能够立足生根。【13:26:19】刘和鸣:对,你说得很对。我有一年到海南一个摩托厂,我说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他们一个副厂长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而且是29团的。我问他是怎么到这里来的?他说在团场每天那样干,没办法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他就只身到了海南。他到海南应聘时,厂长就给他说,你把这个汽车修好,我就聘你,结果他硬是把这个汽车修好了,当时也是从基层干起,一直到后来成了副厂长。
他开始作为工人时,不断给车间主任和厂长提建议,实际上就是把29团管理的一些方法拿过来了,当地主任和厂长觉得这个建议挺好的,觉得他很有本事。其实他也是把兵团精神和管理方法带了出去,并且把它进行了发扬。【13:26:48】主持人:
刘主任,我了解到,4月22日,兵团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实施,您作为这个制度正式实施后的首位党委部门新闻发言人作了发言,您是怎样理解新形势下兵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实意义? 【13:27:40】刘和鸣: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落实中央党务公开的一个具体措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各级党委和群众之间的一个桥梁。兵团现在进行“三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实现这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怎样让老百姓知道,要怎样带领老百姓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新闻发言人就是把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目标任务告知于民,宣传于民,动员于民的过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宣传民众,动员民众的过程。【13:28:28】刘和鸣:同时,它还是交心于民、取信于民、受监督于民的制度。你提出的目标任务完成得怎样,要给民众一个交待。哪些地方完成得好,哪些地方没完成,原因是什么,要告诉老百姓,要接受老百姓的监督。【13:28:54】主持人:就是一个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更好地让政府和百姓之间进行沟通。【13:29:35】主持人:刘主任,有网友这样问,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语言,是否经过了政府多次筛选?比如说你们在新闻发布会所使用的语言,是您自己的,还是有专人帮您准备的?【13:30:55】刘和鸣:作为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新闻发言人,我也是第一次面对新闻媒体,关于党史工作的新闻发布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兵团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下发以后,应该抓住机会把贯彻党委的意见和各种措施告诉社会,要宣传出去。我们给新闻办提出这个要求,列入计划以后,我自己开始准备这方面的材料,材料是我自己写的,语言也是我自己组织的。 【13:31:29】刘和鸣:
当时在新闻发布会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的稿子给了新闻办以后,一次就通过了,也没有通过多次修改。只要是围绕着中心工作和主要思想,把你的思想告诉社会,告诉媒体,我认为就可以了,没有过多的修饰。 【13:31:56】主持人:没有必要过多修饰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最真实的意思表达出来。【13:32:15】刘和鸣:对。【13:32:41】主持人:刘主任,在节目的最后,能谈谈您对兵团的感情吗?【13:36:52】刘和鸣:我是兵团第二代,尤其是我从事了兵团党史工作以后,随着对兵团历史的不断了解,我对兵团的感情也一步一步地在加深。
我是身在兵团,长在兵团,50多年中,只有12年是在地方大学上学,然后留校工作,其他时间都在兵团。从南疆一所大学到调到乌鲁木齐时,其中也有机会留在地方工作,但是,自己对兵团还是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有了一个机会我还是回到了兵团。【13:37:05】刘和鸣:我是1975年参加工作的,作为兵团第二代,老一辈的艰辛和艰苦奋斗,我没有那样的亲身体验,但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年代,农场还是比较苦的,那种情况下比现在苦多了,在我的感情之中很容易和我们的老一辈感情上相通,也能够像他们那样去吃苦。
1975年刚工作不久,我就遇到了割小麦。那天晚上刚好是看电影,第二天要去割小麦。因为夏天黑的比较晚,看完电影以后几乎是凌晨一点了。回去以后把镰刀磨了,稍微睡了一会,凌晨5点我们几个就一起去干活,一干就是一天。那时候没有人督促你必须几点起床,就是你追我赶,都是比着干。到了天亮,炊事员把饭送到地里,才发现碗没带,那时候吃的就是白菜汤、馒头。炊事员是用水桶挑菜的,我用镰刀挖了一个坑,把一个塑料袋放在这个坑里,炊事员就把饭放在这个地面,我就拿着树枝开始吃饭。
挖大渠时,那时候用的铁锹是半圆形的。有些同志也是没带碗,把铁锹在水渠里洗一洗,饭放在铁锹里就可以吃了。那时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13:37:20】主持人:
现在回想一下特别艰苦。 【13:38:40】刘和鸣:有这样一份感情,在兵团生活,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以后也会在兵团生活下去。在兵团辉煌时做一个兵团人是很自豪的,那时候能到兵团工作,据说还要领导批条子才可以进。
当兵团事业走向低谷时,也有些让人瞧不起,说兵团人是二等公民。我自己从来没有觉得作为兵团人后悔过,我和我爱人是上世纪80年代结婚的,她是在地方工作。她的一些同事非常惊讶,说怎么找了个兵团人,有些话说得也很难听。不过,她通过对兵团慢慢地了解和认识,觉得找兵团人没错。
我一辈子在这里工作、生活,退休以后我也想为兵团事业再做点贡献。【13:39:07】主持人:只要你活着,不管在哪里,你对兵团这份感情永远都是割舍不掉的。 【13:39:23】刘和鸣:对,是永远割舍不掉的。【13:40:01】主持人:
今天通过和刘主任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兵团的光辉历史和职能作用,更加深刻体会到兵团精神的内涵。非常感谢刘主任做客我们的访谈,感谢各位网友收看本期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 『』『Email推荐:
刘和鸣,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兵团党委部门新闻发言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睡前哭闹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