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大全100首中的小节怎么解释

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诠释
永嘉大师证道歌诠释
◎唐慎水沙门玄觉 撰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宣化上人诠释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 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 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比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 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 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 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根 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怎拈得
常独行 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 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 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 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 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 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 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 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 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觉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 莫愁末 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 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 解虎锡 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 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 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 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 鉴无碍 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 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 拨因果 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着空病亦然 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 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 灭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 秉慧剑 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 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 击法鼓 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 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 不可赞 体若虚空无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 舍不得 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 说时默 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 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 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 不是等闲相诳惑
建法幢 立宗旨 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 入此土 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 后人得道何穷数
真不立 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着 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 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 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 魔强法弱多冤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 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 殃在身 不须冤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旃檀林 无杂树 郁密森沉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 走兽飞禽皆远去
师子儿 众随后 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 百年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 没人情 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 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 是不是 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 非则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 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 错知解 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 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 亦小騃 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医王怎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 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 早时成佛于今在
师子吼 无畏说 深嗟懵懂顽皮靼
祗知犯重障菩提 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 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 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 解脱力 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 万两黄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 一句了然超百亿
法中王 最高胜 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应
了了见 无一物 亦无人 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 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 月可热 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 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了吾今为君诀
法界佛教总会
DRBA / BTTS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年中班语言儿歌教学设计.doc9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班语言儿歌教学设计:《小雨点》
设计思路: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而儿歌《小雨点》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池塘里、田野里的情形,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很适合中班幼儿特点。因此我尝试运用图谱来进行儿歌《小雨点》的教学。让幼儿通过图谱来轻松的理解和记住儿歌,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儿歌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并让幼儿通过生活经验来大胆地进行儿歌的仿编。
活动目标:
1、利用图谱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理解动词:张、摇、爬。
3、体验儿歌所带来的和谐、美好的情境,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活动准备:
课件、与儿歌有关的可操作图谱、小雨点图片。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宝宝们,今天老师要让你们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最爱动脑筋。
师: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幼儿动脑筋想)宝宝们真聪明,猜出了是雨,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和雨有关的儿歌。
2、出示小雨点图片,引出儿歌名称
师:是一首什么儿歌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看看图里有什么?(小雨点)对,是小雨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儿歌就叫《小雨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儿歌的名字吧!
3、观看课件,欣赏儿歌。
让幼儿边观看课件边欣赏儿歌。
4、学习儿歌《小雨点》。
(1)、出示可操作性图谱,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内容及理解动词张、摇、爬。
师:宝宝们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查看: 11453|回复: 2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798293主题精华84帖子
1、《小草之歌》这是一首现代诗,是精读课文。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小草的伟大。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作者通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自述的形式,抓住小草的特点,赞颂了小草的奉献精神。诗歌共7小节。第1—3小节,每节由“我是一株小草”分别引出自己渺小、不足道、索取少。然后突然转折,提出自己的立场:不惭愧、不气馁;不灰心、不计较;全心奉献。说明小草不求索取,不图富贵,不讲享受。第4—6节,每小节都是从呼唤开始,即使自己太弱太小,但是小草对防洪、固沙及美化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三小节的结构相同。第7小节描绘了小草蓬勃的生命力。“不要担心”道出了安慰的语气,表明自己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生命力。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这是本学期学习的第2首诗歌,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感受与众不同的文章特点。学生通过简洁、诗化的句子体会诗歌的魅力,在学习了《快乐的暑假》这首诗歌的前提下,进一步将诗歌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一是学习小草的特有作用,唤起学生爱护绿色的良知;二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不论地位高低,奉献第一;三是了解作者怎样描写小草来赞美奉献精神。
1.这是本学期学习的第2首诗歌,他们有了一定的诗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读通,读好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诗歌含义。
2、由于本班有十几个差生,所以有必要建立二对一“结对子”学习模式,实行先进带后进。本课教学中,学生采用精读多想,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共同交流、总结,分工汇报,引领学习,联系实际、感悟精神的方法学习。
3、学生认知障碍点:诗歌要求是在识读、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其实际意义。
& && && && && && && &
& & 1、& && && && &&&1、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小草虽然弱小,但它的精神却令人敬佩,培养学生奉献精神。
2、& && && && &&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小草虽然弱小,但它的精神却令人敬佩。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798293主题精华84帖子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11:32 编辑
预设学生行为
一、整体感知诗歌
1、播放录音。
2、抽学生分小节朗读诗歌。3、对比、引导、纠正。&&4、学生齐读,谈感受?
1、学生聆听录音美读。
2、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对比评价。3、回答、交流、评价。
1、让学生识读、读通、读懂诗歌。
2、感受诗歌美读的魅力。
二、品读诗歌
1、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小草有哪些地方值得歌颂赞美?在课本中找出来。
1、学生默读,边读边作简单批注。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小草值得赞美的地方。2、培养自学能力。
三、学习第1—3节
指导理解下列问题:1、& &小草为什么不感到惭愧和气馁?
2、& &小草向大自然索取了什么?
抽小组同学回答、评价、读一读,谈感受,再读出感受。
1、让学生理解作者赞美小草的理由。2、学习小草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向。
四、学习第4—6节
1、怎样理解“大伙儿拉起手会击退洪水的咆哮”、“沙丘被我锁住了手脚、“把祖国的山河打扮得更俏更娇”这三句话?
2、出示洪水、沙尘和风景图片,帮助理解。3、小草还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试写一写。出示有关图片。
1、朗读、讨论、联系实际回答、评价。2、学生练笔
1、认识小草的作用, 继续理解作者赞美小草的理由。2、激发学生对小草的喜爱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扩大学生视野。
五、学习第7节
1、“枯槁”是什么意思?枯槁的小草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不要担心”?
解释、讨论、汇报
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五、总结全文
1、你最想对小草说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谈论、汇报
1、知识回顾,小结。2、通过切身体会身边的人和事,加深对小草奉献精神和顽强品质的理解,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渺小不足道& && && && && && &认识自“我”& &&&不惭愧,不气馁,不计较& && && && && && && && && && && &&&索取很少,全心奉献& && && && &小& && &草& && && && && && && && && & 防洪& && && && && && && && && && && &赞& && &之& && && && &&&讲述贡献& && &固沙& && && && && && && && && && &美& && &歌& && && && && && && && && & 美化环境& && && && && && && && && & 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歌& && && && && && && && && && && && && && &一岁一枯荣& && && && && && && &&&唱响心声& && && && && && && && && && && && & 生命力强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798293主题精华84帖子
1、全文共节,前三小节转折、条件关系的句子表明小草虽渺小却为天地间献一点绿色,作一丝奉献,而且向大自然的索取很少。朗读这三小节时,前半句的声调要抑,读出小草自责的心情;后半句的声调要扬,表达出小草的奉献精神。第四到第六小节描绘了小草在防洪、固沙及美化环境方面的贡献。第七小节描绘了小草蓬勃的生命力,要用坚定的语气来读,表现出小草的自豪和生机勃勃。
2、& &2、在讲授四、五小节时,学生对小草“防风、固沙”的贡献认识不足,感受不深。教师应该结合实例,对小草的这些作用适当介绍一番。
3、&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汇报时,基础差些的同学,进入讨论角色有一定难度,更不懂什么是自主学习,回答问题不全面等等。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培养。应将后进生合理分配到各组,实现优秀生带后进生的自学模式。生让学生从不懂向懂一些去转变,然后懂得更多,一步步走向发展。
4、& & 4、课堂纪律的把握,有待以后进一步实践、总结、加强、改进。
点击下载: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X2歌舞引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歌舞引
《歌舞引》是于1925年系观意大利歌剧表演引起的灵感而创作的第一首琵琶曲。乐曲充满了歌舞情调,表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采用中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但在曲式、节奏、气氛、弹奏技巧方面又新颖别致。其速度快慢幅度变化大,节奏强弱对比强烈。[1]作&&&&者刘天华创作时间1925年创作,1927年定稿
《歌舞引》完成于先生受聘晋京后的1927年。该曲无论从题材还是风格上,都与以往的琵琶曲截然不同。它具有鲜明轻快的节奏,活拨爽朗的性格。题名为《歌舞引》,顾名思义,也即像他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那样,既有如歌的吟诵,又有似舞的情韵。说到此曲的创作背景,有两点需要提及。一是当时他萌发了“洋为中用求新声”的思想,重视发展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注重对西洋演奏方法和作曲理论的学习。就在他晋京不久的1927年春(时32岁),甘愿以小学生的身份向音乐系的外籍教授托诺夫求教学习,后又师从欧罗伯教授。正如刘半农所言“天华以国乐西乐,方域虽殊,理趣无异,而当时士子,每重新声,鄙夷旧物,贯通之责,难望他人“一纳赞于欧西某名师称弟子”而犹虚心师率他人,以求其艺事之完成者,天华而外吾不知当世尚有几人也”。那样,他的创作正是牢牢地建立在民族音乐墓石上,灵活熟练地把握外来先进的技能技巧而求新。二是当时正处于组织同仁初创“国乐改进社”和编辑出版《音乐杂志》的情绪张扬时期。一天,他在“北京饭店看到一场精彩歌舞”,因有深深的感触而将其渗透于创作的意境之中,激情发于笔端,一气呵成,写出了象征性的《歌舞引》一曲。[2]
(注:图册来源[3])该曲第一、二、三、五乐段是舞的象征,第四乐段是歌的吟诵形象。在指法的运用上,他巧妙地使用了扣搭法,曲调因而显得活泼、矫健。尤其可贵的是其中穿插了泛音段,用泛音作结,这更增加了音色的对比和前后的呼应。乍听来似乎变化万千,但音乐却始终贯穿在万变不离其宗的统一的歌舞形象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受。[2]乐曲第一段是由两个乐思由慢至快相继发展而成的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类似引子的段落(1-19小节),从慢板渐快到舒板。以八度分弦演奏的sol音开始,缓起,前两小节每小节一音。从第三小节开始,逐渐从每拍一音到每拍两音。随着音的不断增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发展四小节后解决到sol音,紧接着过渡到第二部分-快板(20-31小节)。
快板的前7小节(第20-26小节)做小反复之后,音乐在相把位音域进行发展,渐弱收在do音上,并将这个音持续到第二段。[2]第二段(36-88小节)在乐思上较单一,基本上是一个单一的旋律以不同的音域和不同的演奏法进行了三次反复构成了三个发展部分。以急板开始,延续了第一段结束时的do音继续发展,而且由这个do音的节奏变化从而构成四小节的乐句,在继续了第一段的节奏律动外,又继而发展为第二段的音乐律动,成为一个过渡的引人句。因此,这个do音既可以说是结束音又可以说是延长音、过渡音。[2]第三段(89-149小节)为快板由两个部分构成,是大段运用勾搭演奏技法的段落。节奏单一,持续地用八分音符进行演奏。前半拍为旋律音,后半拍一直是反弹一弦空弦,旋律变化不大。后部分采用前部分结尾的材料进行发展,并采用实音和泛音交替演奏作为形成音乐变化的手段,以持续并交替地在三、四弦上演奏sol音的泛音而结束。[2]第四段(150-176小节)是本曲中最具表现力的段落,是抒情如歌的极慢板,节奏自由变化,音乐表情的变化幅度也很大。三个部分均由一个由泛音构成的小尾缀-即“合尾”作为结束,使各部分相互呼应,并拥有了内在的关联,这个“合尾”也成为第五段音乐开始的音调发展素材。[2]第五段(182-240小节)回到了舞曲风格,慢起渐快直至急板,由两个部分构成,是具有再现性质的快板段落。由第四段合尾的素材开始发展变化,同时,又再现了乐曲第一段的音乐,并基本上采用了双音进行演奏,这样既在结构和旋律上呼应了第一段,又相对第一段听觉上更加丰满,音乐性格上也更加坚强。[2]结尾部分(241-252小节)以整段的泛音作为全曲的结束。由第五段的急板单音演奏延续变为这一段的泛音演奏,渐弱渐缓直至结束。这样就使这首乐曲的结束部分在曲意上有着音乐逐渐消失的感觉,听起来犹如热闹的歌舞场面结束后,舞者和歌者逐渐散开、远去的情景。延续了长达四拍的sol音(四弦六品)的泛音的演奏成为整首乐曲的结束音。[2]这首标题性很强的乐曲基本上每段最后的音都与下一段开始的音形成首尾互搭的形式,使乐曲在整体上一气呵成。在演奏上除了右手快速勾搭的使用外,还要注意左手打音等演奏技法的运用;在创作手法上,刘天华一方面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所使用的变奏的方式,一方面也使用了西方曲式中再现的创作方法,在充分突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旋律特征的同时,又将中国音乐节奏渐变的创作原则与西方音乐节奏变化幅度明确等特点相结合。[2]这首乐曲从演奏上看非常有特点。虽然音乐主题比较单一,但是由于刘天华非常熟悉琵琶演奏,所以他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演奏技法不断变换和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变奏的方式,使这首乐曲在音乐上相应地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和发展,并不因主题的单一而显得枯燥、乏味。[2]
乐曲一开始,在音乐的低声部由慢渐快地出现了类似锣鼓音乐的律动,用以表现舞蹈前的起势,使音乐更顺畅地由慢板节奏过渡到快板节奏。[2]
这一段在演奏技法上,以快速的挑弹和勾搭演奏为主,这也是刘天华创新运用传演奏法的独到之处。以急板的速度开始,从第一段用挑弹演奏的持续音do构成的引人句开始变化发展。这个持续音由四分音符开始过渡到八分音符,暗示了后面紧接着出现的节奏。
在这段开始时作者采用挑弹的技法来演奏旋律,快速挑弹使得演奏速度更快,将音乐平顺地引人到之后出现的快速勾搭段落,并与之形成音响上的对比。乐曲第二段出现了很明显的对句,比如第二段第36-47小节与第50-65小节,其中只在第54-57小节由于音乐发展需要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只是前面一段的旋律在正拍,后面一段的旋律在后半拍;前面的旋律(第36-47小节)音域较低,后面的对句旋律(第50-65小节)音域相对较高。
而从第二段的第72小节开始也是对之前的音乐素材加以展开,用双音轮指,丰富并加强了旋律的音响效果。通过音域的不断降低,使音乐顺利地与下一段落相连。
由于第三段以泛音演奏开始,因此第二段的最后在音域逐渐降低的同时在演奏上要注意力度的减弱,从而与第三段在音色上相连接。[2]
这一段落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右手演奏技法上都是用勾搭进行演奏,在左手技法上却先后分别使用泛音与实音交替并配以持续的空弦音进行演奏。后一部分的泛音演奏是对实音演奏的模仿,与之形成对句,听起来犹如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出现在眼前,交相闪动。[2]
极慢板如歌声—这是作者给予这一段落的标题。从演奏角度来看,这一段落相对比较重视音色的对比与变化,并在不同的音乐表情标记的要求下来完成,对轮指的技术要求也很高,或紧或松,或急或慢,既要音色清亮又要舒缓得当,切合曲意又不做作。左手的吟、揉也要配合得恰到好处。合尾中泛音的演奏要求晶莹剔透,并结合其它演奏法使整段听起来清新流畅,富于表情,宛如歌声,又若即若离。此外,段落结尾的情绪转换在演奏过程中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既不能转换过慢使音乐不够流畅而停滞,也不能操之过急使音乐表现过于仓促。[2]
慢起渐快至急板的速度,前后两部分由于演奏技法的变化从而显得层次分明。整个段落在演奏上基本运用打音、快速遮分和勾搭技法,从音响上展现了歌舞升平的热闹场面。在演奏中要特别注意左手打音的节奏感和清晰度。[2]
完全的泛音演奏段落,是由第四段合尾的材料发展变化而来。在泛音演奏上要求均匀、颗粒性强、有跳跃感,泛音的十六分音符连奏与滚奏也要清晰连贯。[2]刘天华先生[4]刘天华(),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之子,与诗人、音乐家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歌舞引》、《》等。[5-6]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手打字中 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