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暗点兵嬴政让群臣给自己拟定的称号除了泰皇还有哪些?

小考“皇帝”之称谓
·本帖位置:
·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相关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
值班斑竹:
小考“皇帝”之称谓
11:08 发表
  小考“皇帝”之称谓
皇帝宝座虚位以待……
终究有人会坐上来……
始皇帝画像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可见古人对“名”之重视与讲究。古人,但凡知书达礼、略通文墨之人,即便是最普通之士人於名之外尚有号、字等等诸多称谓。 而作为掌管军国大权号称天下第一人的皇帝,则其“名”显得尤为重要。“皇帝”这一古今第一“职称”来自于秦始皇。秦王嬴政(也有说叫赵政)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而“王”已不足以显其尊贵,因而借“三皇五帝”之名改称“皇帝”。(亦有说法认为,是嬴政让群臣众议,结果云:‘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称泰皇。’嬴政则又采上古“帝”号,曰“皇帝”。)嬴政便是“始皇帝”,史称“秦始皇”,他是想让秦朝一世、二世、三世……,绵延不断,直至万世,永世不绝。至于能否如愿就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自此后长达2131年的中国封建史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咸称“皇帝”,“皇帝”这一名词即正式成为了中华帝国之最高“职称”。而“王”则退而求其次,成为次一级的最高官职(至于王又要分为亲王、郡王则为后话。),反而要受“皇帝”领导。此为题外话,权作序。
皇帝本人除却大名之外历史上对皇帝尚有许多称谓,可谓林林总总、不拘一格,详查之下也算是巍为壮观。缘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皇帝者又是神州大地致为尊崇之第一人,因而说起名号来特别繁琐。当然历史上也有习惯称呼,基本算约定俗成,比如一说秦始皇大家都知是谁,但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叫嬴政的。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则随着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而名驰遐迩,老幼咸知。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时间内,共产生了230位皇帝。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中国最末一个皇帝是宣统帝。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帝,在位61年(一说62年)。中国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明朝的明光宗,在位仅1个月。如果再算上自立或篡位又或是地方武装、农民起义军的,未经历史认定的则更多了。比如王莽的大新;武瞾的周;李自成的大顺等等。还有例如建文帝这样的,根本没有什么正式名称更不要说封号、尊号了。建文实则为朱允炆的年号,由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的战斗把侄儿建文帝赶跑,自己坐了皇位,自此明代的其他12位皇帝都是朱棣一脉皇子皇孙,就不可能有那位敢于替建文帝平反的,至于上尊号则更不必说,否则即面临着得位不正之忧患。其实说起帝王名号也是特别挠头的一件事,由于历史原因致使称谓问题混乱不堪,叫人莫衷一是。
本人简单研究了一番,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而对皇帝大约有五种叫法。一,直呼其名者,如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孝帝;二,称谥号者,如汉武帝即汉世宗刘彻;三,称庙号者,如宋太祖即宋孝帝赵匡胤;四,称尊号者,如所谓“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即唐太祖、唐元帝李渊耶;五,称年号者,如雍正即清世宗清宪帝爱新觉罗-胤禛等等。大体上唐之前皆称谥号,唐至明咸称庙号(唐、明之间的五代十国仍然用谥号。),从明太祖朱元璋始尽称年号。随便打开一本字典、词典的附录页,即会看到历朝历代之皇帝年表,其中的称呼便有庙号、谥号、年号等不同称谓.
其实有时想一想,做皇帝有时很可怜。就说他的名号,除却年号外,即便贵为“第一人”也不由自主,自己决定不了。还有些皇帝冲龄即位则连年号都由别人定。比如清圣祖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他是8岁(此处所说为虚岁。)即位,估计可能是他的奶奶孝庄皇太后所定。包括他的父亲福临及后世的同治、光绪也是如此。而皇帝本身名字由父母所起,谥号、庙号、尊号等通常死后由继承人定,他自己所能决定的就是年号,何况有的依前所述自己也定不了。当然也有例外,有的皇帝或自觉功德伟岸或胆大妄为则敢为天下之先,另作打算。比如由于父皇玄烨赐圆明园给自己,于是胤禛便自号“圆明居士”,而胤禛又为其子弘历起号“长春居士”。还有个更为特殊的例子则有点滑稽。明武宗、明毅帝朱厚照可算是历史上少有的另类皇帝(明武宗 朱厚照,出生于公元1491年,公元1505年即位,到1521年病死,享年31岁,在位17年,年号正德。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康陵。皇后夏氏。无子女。)他任用阉党、亲近小人、淫乐嬉游 、纵情声色、大兴土木等等诸如此类的明朝皇帝的通病切不说,就说他的御驾亲征和自上封号就够另类。1517年鞑靼小王子伯颜猛可犯边,朱厚照不顾群臣的苦谏自封为“威武大将军”,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号领兵出战,群臣搞了半天才明白原来朱寿正是当今。朱厚照以伤亡600多名士兵的代价打死了16名鞑靼军人的结果历经四个月宣布大败蒙古人而凯旋班师回朝,回朝之际还要命百官着新官服出迎。这还不算,不久即1518年秋再次以“威武大将军”之名义巡视北方,在征途中又自封为“镇国公”,岁支俸米五千石。五个月后,他又再次加封自己为“太师”。至此,朱厚照便成为自己手下最高级的文官,位居所有的大学士之上。(不过经此一役蒙古人再没犯边倒也是真的。)他死后庙号武宗则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不过,朱厚照的这种做法也有其超前之处,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安于现状,最敢于自我表白的皇帝了,可能还要甚于后世以胆大著称的胤禛。
● 先说谥号。
谥号即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所谓“献”者即献出国土者也。而他做皇帝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当然小说演义毕竟与史实不通,可以随意称呼,但是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 次说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於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後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於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後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漤,始於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後赵、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後,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越南李朝、越南陈朝、後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 再说年号。
自从汉武帝首建建元年号之后,年号就成为皇帝的直接附属品。 到了明清,甚至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而一些比较利益百姓的政策也直接反映到年 号上来,比如乾隆初政很得人心,于是,当时老百姓就流传这样一句话:乾隆宝 ,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反之亦然,比如海瑞上书中所说:嘉靖者,实乃家 家皆净也。所以,自古以来皇帝对年号就非常重视。
当然,凡是年号都要挑选最好的字眼和最为讲究的解释,但是, 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年号起的好,不等于政治抓的好,相反, 很多时候,好的年号也未必能给昏暗的王朝带来一丝曙光。例如汉光武帝的年号 建武多次被后人延袭,目的就是希望光武中兴也能再度出现,然而,比较讽刺的 是历史没有重演。西晋惠帝、东晋元帝都是使用了建武的年号,可是,他们自己 都被权臣挟持,行政一塌糊涂,本人也庸劣不堪。由此可见,年号不等于救命的 菩萨。
一般来说,帝王忌讳前朝死于非命或者被短期颠覆的王朝皇帝的 年号,就是平庸的年号一般也被屏蔽。然而,自汉武帝以降,中国封建史一共有 近千个年号,很少有人能够把他们完全、准确的复述出来,所以,雷同的笑话还 是层出不穷。比如东晋末年桓玄篡位,自号大楚,定年号为永始,后来一查,竟 然是西晋篡位者赵王司马伦的年号,而此前这个年号就是汉成帝这个荒淫无度的 家伙的年号,所以,桓玄那个时候,人们就说他的“朝廷”长久不了,果然,最 后很快垮台。
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宋太祖定立年号曰:乾德。太祖本人没 有多少文化,这件事就是交给宰相赵普等人去办理,赵普他们拟定的就是乾德, 可是不久就有人指出,这个乾德是五代十国前蜀后主王衍曾经使用过的。如果说 桓玄和司马伦相距一百多年还能够用无可考证这样的话来搪塞,那么,王衍距离宋朝立国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大笑话,而且,真像是 太祖在年号公开颁布之后才知道的,虽则,不能对赵普过多的责备,但是,宋太 祖却感叹道:宰相一定要用读书人啊。
北宋末年,蔡京当权,蔡本人是书法家,而且,喜欢标新立异, 颁布年号崇宁的时候,蔡京独出心裁,把崇字一笔写到底,这是南北朝时期库狄 干发明的粗人写法,叫做:穿锤。蔡京这一穿锤可不要紧,却坏了宋家的江山, 当时迷信的人说,崇字是一个山下面一个宗,蔡京一笔下来,把宗的一点给破了 ,所以,宋朝很快宗室离乱、厄运当头了。当然,这是因循附会,不能作为信史 考证的,但是,新近出土的宋朝崇宁通宝确实是崇字一笔带下的,这也是事实。
年号的另一作用是宣明政治方针,例如宋徽宗即位之初,选定年 号为:建中靖国。目的在于平息日益严重的党争,然而,正如建中靖国年号本身 只有一年的短命一样,徽宗的愿望随即很快破灭。崇祯即位的时候,下面送选四个年号给崇祯挑,朱由检选定了崇 祯,意思是希望天下粗安,但是,当时就有人指出,崇祯年号和宋末崇宁年号接 近,是一个不祥的年号。其实,满清皇太极大清国建立时用的年号还是崇德呢, 也不见得不祥。再有,明成祖永乐年号是非常有名的,殊不知这是几百年前反贼 方腊使用过的,但是,朱棣岂能是方腊可以比得了的呢?可见,事在人为,关年 号何?
有的年号还有点谶语,清末的同治也是类似这个意思,一方面希 望两宫垂帘、亲王秉政达到顺治时期的光荣,另一方面顺治之后是康熙,希望同 治之后盛世再现。可是,这两个目的一个都没有达到,反而是同治皇帝和他的祖 宗一样暴卒而且死因不明,再者,顺治之前满清是两代,而同治之后满清也是两代,可谓始终相系。另则元顺帝的年号叫至元(史称:后至元,有别于至元), 和他的祖宗忽必烈的年号相同,而元朝起于至元,也亡于至元。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明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同治的意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共同治理",本人在看了一些资料以后认为不确。我认为“大同之治”才是这一年号的意思或者来历。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 后说尊号。
尊号,顾名思义就是尊祟的名号。什么人才能受到尊祟,具有算祟的名号?在等级森严的漫长中国古代社会之中,只有贵族阶层的君主密王才能受到尊祟,具有尊祟的名号。尊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尊号,是指在唐以前对古代帝王(含后妃)的各种称号,比如君王皇帝以及其死后的谥号、庙号等,都是尊祟之号。
“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图片” 古文,象君形。”
此字描绘了一个只会枯坐拱手、发号施令的剥削阶级统治者形象。且言“君,尊也”,即君主是个至尊人物。郑玄在《仪礼·丧服传》。君,至尊也“句下注云:“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这道出了君是至尊人物、受到尊祟的社会根源,即占有土地。这就是说,凡占有土地的地主都称“君”。天子是天下的大地主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是一国的大地主,卿大夫是一邑一乡的大地主。这些人占有土地,发号施今,奴役人民,有威可畏,必然受到尊祟!
“王”,在甲骨文中像燃烧的火苗之形。王国维认为即“旺”的本字,“当以旺盛为本义”,盖用以推崇君主治国安邦,兴旺发达为王的名之由。首先,奴隶社会专制君主称王。比如商王、周文王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说明“王”与“帝”的区别与联系及古今称谓的变更。所谓“今之王”,是指殷周、春秋时的王:“古之帝”,是指殷周以前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酋长称帝,如帝喾、帝尧、帝舜
“皇”与“帝”由于其特殊的含义,都被用来作为君主的尊号。
甚至于庙号、谥号也都是尊祟之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祭祀,追尊为某祖、某宗,并题为庙室,以示尊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宗庙社稷是一个国家的标志。皇帝死后人太庙称祖称宗,表示他开业鸿烈,治国有方,功德高尚,因此并非每个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在太庙制中,称祖最高,一般称宗。开国皇帝多称祖,继业皇帝称宗,而个别功劳太大的也称祖,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称明太祖,其四子朱棣则称明成祖。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品行评定的褒贬名号。谥号中虽有美谥、平谥、恶谥,但并非总是与死者生前行为相称,往往有溢美之词,甚至是非颠倒。
狭义的尊号,是指从唐代武则天、中宗之世开始,在皇帝名号之前增加的阿谀奉承之词,褒奖溢美之语。比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于乾德元年(%3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简直把天下的好词语都用尽了。
在历代,不仅帝王受尊崇具有尊号,皇后也同样受尊祟具有尊号。这多是新帝尊敬原皇后或母妃,为其加尊号,称皇太后、太皇太后。如南朝宋少帝生母是宋武帝张夫人,少帝即位后,即为其加尊号为里太后。除此之外,还加别的词语。比如《汉书·外戚传):“武帝崩,大将军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从以上看,帝王尊号有一个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同一般事物发展过程一样由广义到狭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简单的称谓到一加再加的阿谀奉承之辞。尊祟溢美之词,走上了夸饰虚妄的歧途。
尊号出现之早,几与帝王相伴而生。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项峻《如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号天灵,即王帝尊号之始也。尧曰放勋,舜曰重华,禹曰文命,或以为三帝之号。周列国或有之,如楚郏敖、杞东楼公、莒兹平公是也。秦有天下,李斯、王绾请上尊号曰泰皇。至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壬辰,始称天皇。中宗神龙元年十一月,上尊号曰应天皇帝,景龙二年八月丙戌,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玄宗开元以后,宰相始率百官上尊号,以为常制。宋朝神宗熙宁中,上以虚名无实,遂罢之。这是说尊号产生于传说的天皇、地皇、泰皇(或曰人皇)的三皇时代,且五帝继之,沿传到唐成为常制。宋神宗以为虚名无实,一度罢之。天灵,尊为天神;放勋,放上世之功纪,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重华,言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文命,言有文德教命;泰皇、郏敖、东楼公、兹平公、天皇、应天、应天神龙等等,都是尊祟之辞。
尊号,从某种角度说有一定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对帝王、皇后等正名位,同时有所谓庆吉祥、祟功德、转时运的意义。不过尊号发展到一定时期即唐以后,走上了虚名无实的歧途,对此上尊号者和受尊号者都有所察觉和拒绝。比如《旧唐书·陆贽传》载唐德宗已上尊号“圣神文武”,后因“寇难,诸事宜改更”,想再加尊号。贽劝阻道:“尊号之兴本非古制。行于安泰之日,已累谦冲;袭乎丧乱之时,尤仿事体。”“人主轻重不在自称,崇其号无补于徽猷,损其名不伤其德美。然而损之有谦光稽古之善,祟之获矜能纳馅之讥,得失不侔,居然可辩。”《宋史·刘敞传》载:嘉祐四年群臣请上尊号,刘敞上疏谏止说:“陛下不受徽号且二十年,如今复加数字,不足尽美德.而前美并弃,实在可惜!”宋仁宗于是不受。《宋史·礼志·上尊号仪》载,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吕公著反对上尊号,其道理就在于“先帝治平二年,辞尊号不受,天下莫不称颂圣德”,“陛下诚能断以圣意,推而不居,仍令更不得上表请,则颂叹之声将洋溢四海矣!”即臣民都反对阿谀奉承,华而不实,皇帝不接受尊号,自然四海沸腾,同声赞颂。这就是尊号走上歧途的反映。
不过封建帝王有其接受阿谀奉承的阶级属性,因此尽管历代贤君明臣反对上尊号,宋代以后却并没有休止,一直延续到清末。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
是篇历史小文参考了甚多来自於网上之信息,尤其是某些历史名词。不过毕竟是有剽窃之嫌,特此说明。
——此文实乃2007年发於在下百度博客之一篇旧作。
想来已有2个月未有原创奉献 ,甚感汗颜,缘於在下尝说过每月2篇原创,而今……因而,权以此文以充数! ——烟涛居——於未侯斋 ——.10:18评论留言请进入---&
( 11:08) 10368字 (回复1/点击46)
( 23:36) 14字 (回复0/点击8)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 个阅览者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王李世民传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