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 习水县人民政府 官店镇 官店村 三角石有什么历史流传

《广东省县域历史文化资源(梅?? 县)》丛书
  《广东省县域历史文化资源(梅&& 县)》丛书《广东省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梅&& 县)编撰:朱迪光麦娟娟叶铭光制作:古志元& 叶茂盛摄影:朱迪光校对:杨庆南梅 县 博 物 馆二○○五年1月初稿二○○六年二月定稿朱迪光 00:49《广东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梅县)》目&& &&录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环境与现状………………………………………………………………(1)第二节& 历史沿革…………………………………………………………………(2)一、 梅县历代县城图…………………………………………………………(3)清嘉应州(梅县)城图……………………………………………………(3)1987年梅县城区街道图 ………………………………………………(3)二、 梅县历代变迁图…………………………………………………………(4)1987年梅县行政区划图 ………………………………………………(4)1988年梅县行政区划图 ………………………………………………(5)2004年梅县行政区划图 ………………………………………………(6)第二章 不可移动文物资源…………………………………………………(7)第一节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叶剑英故居………………………………………………………………(7)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8)灵光寺……………………………………………………………………(8)元魁塔 …………………………………………………………………(10)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11)棣华居 …………………………………………………………………(12)联芳楼 …………………………………………………………………(13)南华又庐 ………………………………………………………………(14)三、梅县文物保护单位 ……………………………………………………(15)蔡蒙吉故居 ……………………………………………………………(15)宋湘故居………………………………………………………………(15)张民达故居…………………………………………………………… (16)邓仲元故居……………………………………………………………(17)爱春楼…………………………………………………………………(17)中山公园………………………………………………………………(18)作庐……………………………………………………………………(19)龙岩寺…………………………………………………………………(19)金山顶(含七贤亭)…………………………………………………(20)第二节& 地上文物资源…………………………………………………………(21)一、古村镇…………………………………………………………………(21)1、松口镇…………………………………………………………………(21)2、桥溪村…………………………………………………………………(22)二、塔………………………………………………………………………(23)三、寺庙……………………………………………………………………(23)四、石刻……………………………………………………………………(23)五、名人故居………………………………………………………………(23)附:梅县历代名人故居一览表……………………………………………(24)六、客家民居………………………………………………………………(26)七、纪念建筑………………………………………………………………(27)第三节& 地下文物资源…………………………………………………………(27)一、古文化遗址……………………………………………………………(27)附:梅县主要古文化遗迹(址)…………………………………………(28)二、古窑址…………………………………………………………………(30)附:梅县主要古窑址………………………………………………………(30)三、历代墓葬………………………………………………………………(31)第三章 博物馆、纪念馆及馆藏文物……………………………………(31)第一节& 博物馆& 纪念馆………………………………………………………(31)梅县博物馆(梅县客家书画艺术馆)………………………………(31)叶剑英元帅纪念馆……………………………………………………(33)第二节& 馆藏文物………………………………………………………………(35)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35)民间艺术………………………………………………………………(35)一、客家山歌………………………………………………………………(35)二、木偶戏…………………………………………………………………(36)第五章 历史文献 ……………………………………………………………(36)第一节& 古籍& 抄本……………………………………………………………(36)第二节& 历代县志要录…………………………………………………………(36)第六章 历史名人……………………………………………………………(36)蔡蒙吉…………………………………………………………………(38)李士淳…………………………………………………………………(38)郑兰甫…………………………………………………………………(38)罗芳伯…………………………………………………………………(38)谢清高…………………………………………………………………(38)宋& 湘…………………………………………………………………(38)吴兰修…………………………………………………………………(38)叶璧华…………………………………………………………………(39)温仲和…………………………………………………………………(39)张榕轩、张耀轩…………………………………………………………(39)饶芙裳…………………………………………………………………(39)陈敬岳…………………………………………………………………(39)温生才…………………………………………………………………(39)卢耕甫…………………………………………………………………(40)谢逸桥、谢良牧…………………………………………………………(40)郭典三…………………………………………………………………(40)陈济轩…………………………………………………………………(40)饶辅庭…………………………………………………………………(40)梁密庵…………………………………………………………………(40)谢鲁倩…………………………………………………………………(40)谢英伯…………………………………………………………………(40)潘君勉…………………………………………………………………(41)黃慕松…………………………………………………………………(41)张民达…………………………………………………………………(41)丘& 哲…………………………………………………………………(41)古& 直…………………………………………………………………(41)邓仲元…………………………………………………………………(41)李公剑…………………………………………………………………(42)黃任寰…………………………………………………………………(42)叶秉中…………………………………………………………………(42)刘志陆…………………………………………………………………(42)李时可…………………………………………………………………(42)周& 增…………………………………………………………………(42)郭冠杰…………………………………………………………………(42)叶剑英…………………………………………………………………(43)赵一肩…………………………………………………………………(43)黄琪翔…………………………………………………………………(43)黄镇球…………………………………………………………………(43)钟鲁斋…………………………………………………………………(43)林一青…………………………………………………………………(43)李金发…………………………………………………………………(43)黄子卿…………………………………………………………………(44)林风眠…………………………………………………………………(44)钟惠澜…………………………………………………………………(44)郭翘然…………………………………………………………………(44)罗桂祥…………………………………………………………………(44)梁锡祜…………………………………………………………………(44)李雾仙…………………………………………………………………(45)胡一声…………………………………………………………………(45)李& 蔼…………………………………………………………………(45)谢& 发…………………………………………………………………(45)陈启昌…………………………………………………………………(45)廖安祥…………………………………………………………………(45)肖向荣…………………………………………………………………(45)卢伟良…………………………………………………………………(45)李学炎…………………………………………………………………(45)蒲& 风…………………………………………………………………(46)杨& 简…………………………………………………………………(46)温& 流…………………………………………………………………(46)李得奇…………………………………………………………………(46)陈卜人…………………………………………………………………(46)黎尚豪…………………………………………………………………(46)刘复之…………………………………………………………………(46)谢森中…………………………………………………………………(46)李国玺…………………………………………………………………(46)丘碧秀 丘铮 丘峙……………………………………………………(47)附:梅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47)朱迪光 01:00《广东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梅县)》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环境与现状梅县位于梅州市中部,建置始于南齐,历经1500多年。现辖19个镇、1个办事处、36个居委会、387个村委会。辖区面积2755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60.7万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称誉。山地广阔,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初步探明煤的储量1.25亿吨,是全国产煤重点县之一;铁1318万吨,锰720万吨,居广东省前列;水能蕴藏量40多万千瓦,发展资源型工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清朝广东第一才子宋湘,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山诗人、雕塑家李金发,中国现代画坛著名大师、国际著名画家林风眠等。客家山歌很具地方特色,蜚声海内外。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梅县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等称号。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众多。有阴那山五指峰、千年古刹灵光寺、叶剑英元帅故居、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南华又庐、联芳楼、仁厚温公祠、客家围龙屋和雁南飞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两个国家4A级旅游区等。交通便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境内有梅县机场、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205和206国道、韩江水运以及建设中的梅河、梅揭、梅龙高速公路,县到镇公路全面实现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公路。城内现已初建成沿江金岸等9个行政、商住小区,建成区面积近6平方公里,“一江两岸”建设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49.33亿元,各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市各县(市、区)前列。农业逐步走上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的轨道。先后被国家评为“全国水果百强县”、“中国金柚之乡”、“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工业形成了资源型、生物型、高新技术型“三大支柱”产业和电力、电子通讯、建材、汽车配件、工艺、医药化工“六大基地”。有梅雁、宝丽华两家上市公司和华银、超华、恩华、线艺、BPW车轴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省批准建设的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在梅县。第二节 历史沿革梅县建置始于南齐(479——502年),时称程乡,为纪念乡贤程旻而得名,拆海阳地而置。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领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名梅州,因山水而得名。明代,撤梅州,仍设程乡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连同嘉应本属(原程乡县)称为“嘉应五属”。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嘉应本属复名梅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梅县。1979年划出县城梅州镇和附城部分乡镇成立县级的梅州市。1983年6月县、市合并,称梅县市。1988年1月,撤销梅县地区,设立地级梅州市。梅县市拆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县级),梅县人民政府暂驻梅州市江南路。为改变“有县无城”的状况,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和省、市批准,梅县新县城正式实施建设。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新城区总体规划范围含程江、南口两镇的20个村(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8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整体划分为“三区两走廊”(行政旅游区、流通商住区、高新区和沿江特色走廊、沿205国道工业经济走廊)。目前,建成区面积7.1平方公里。日,径义镇并入畲江镇,白宫镇并入西阳镇,三乡镇并入雁洋镇。日,松东镇、松南镇并入松口镇,瑶上镇、荷泗镇并入南口镇。朱迪光 01:02一、梅县历代县城图清嘉应州(梅县)古城图1987年梅县城区街道图朱迪光 01:04二、梅县历代县境变迁图1987年梅县行政区划图1988年梅县行政区划图2004年梅县行政区划图第二章& 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第一节&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故居叶剑英(),名宜伟,字沧白。梅县雁洋镇上村人。叶剑英元帅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叶剑英这句诗,正是他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叶剑英故居,坐东北向西南,建于清代。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平房灰瓦面,夯墙,木梁架,悬山式。中轴线上依次为硬山门庭、天井、上堂。中间以花墙分成东西两个小庭院,共有15间房,分列南北面,形成细长的天街,其中西前庭北侧4间,南侧3间及厨房,东后庭南北侧各有4间,此外西前庭北侧设有敝厅。叶剑英元帅诞生在西前庭南侧第二间房。故居陈列叶剑英家中当年使用过的的部分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等50多件。2001年6月,公布为梅州市迄今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叶剑英元帅纪念馆负责日常保护和管理。朱迪光 01:05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灵光寺灵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雁洋镇阴那管理区。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860—874)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史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门殿的门额上。书法圆润,结构严谨。始后历代屡有修葺扩建,民国时期曾修葺佛殿藻井未果。寺前有相传为唐代高僧潘了拳手植的千年古柏两株,一枯一荣,俗称“生死树”。荣者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枯者傲然矗立,历经300余年不倒。(据清光绪《阴那山志》记载,枯者死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想映成趣,蔚然奇观。清至民国屡有修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广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于1957年、年、1985年将灵光寺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阴那山列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1989年阴那山公布为广东省风景名胜区。“文革”期间,灵光寺遭受严重破坏。1980年梅县人民政府成立“梅县修复灵光寺筹备委员会”,对该寺进行全面修葺,1982年竣工对外开放。至始,灵光寺的建筑、文物、古树、环境及阴那山植被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1998年,经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对灵光寺最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佛殿及重要构件“藻井” 全面修葺。2000年1月,经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的古建筑文物专家现场验收,修复工程评为优秀。灵光寺位于梅州市梅县雁洋镇阴那管理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达4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629平方米。寺宇由佛殿、天王殿、罗汉殿、诸天殿,钟楼、鼓楼,经堂、斋堂、大悲阁、太史馆、半日闲、僧房等建筑群。总体平面布局兼容北京“四合院”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空间上既有连接又有间隔,宽敞明亮,均衡对称,结构合理。建筑为“三合土”夯墙,木梁架,木(石、瓷)窗棂,采用的建筑材料与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相同,在建筑形式的艺术风格上,既显现了佛殿的庄严肃穆,又使整体建筑群颇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寺内主要建筑──佛殿,为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殿前设有卷棚式木轩通廊,殿顶设有玲珑精致的“斗八藻井”,状似菠萝,故俗称“菠萝顶”。该“藻井”为独立构件,由内转斗拱承托在“井”字梁架上,底座为八角形,每朵五铺作,双抄天昂,藻井结构为九层,形成螺旋形圆穹,穹顶饰太极图案,藻井底座的外八角形和螺旋形圆穹构成道教中的“八卦太极图”。同时佛殿藻井左次间天花板及天王殿(山门殿)栋梁中段和其他寺内建筑的飘风板上均饰太极图案,形成建筑装饰和宗教文化的奇特色彩。此外,藻井工艺精湛、结构严谨。民间视为“鬼斧神工”之作。在寺内建筑中最具建筑工艺特色和保存研究的价值,为全国罕见,广东仅有。移动的文物有钟楼悬挂的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铁钟一口,高170厘米。汉白玉观音坐像(年代不详)一尊,通高53厘米。明清以来的历代匾额18块。楹联12付(其中不可移动的石柱楹联5处)。书体各异,真、草、隶、篆等俱全。相传为灵光寺开山祖师唐高僧潘了拳(惭愧祖师)涅槃时的坐化椅一张(用一条山藤编织而成)。寺外小溪旁有“大歇石”、“小歇石”摩崖石刻共2处。寺庙天王殿门前的二株千年古柏(俗称“生死树”),一枯一荣,相映成趣。枯者己有三百余年,柏质坚硬,霜雪不摧,依然挺立,蔚然奇观。2、元魁塔元魁塔位于梅县松口镇铜琶管理区,梅江河畔的凉扇岌咀上。距城区约58公里,距松口镇约4公里。该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己未年(1619年),竣工于明朝崇祯己巳年(1629年),由邑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李士淳(号二何)募资建造。该塔初建时名为“松口塔”,李士淳中会魁的第二年(1629年)遂改称为“元魁塔”。塔高39.5米,为八角形平面布局的仿楼阁式八层砖石塔。整塔除塔基和首层用花岗岩石砌筑外,其余皆为青砖砌筑。塔腔内设有螺旋式阶梯154级至第七层。首层阶梯21级为花岗岩石砌筑,其余均用青砖砌筑。第二层至第七层,每层均用十字木樑以45°角交错为樑,上置木板为平座。每层均用青砖砌成犬牙状出檐,第八层檐上设有砖砌平座、栏杆、可游人环塔凭栏观望。各层均交互设置4个瞭望窗采光孔。塔刹为双葫芦(铁铸)。首层檐裙30厘米,环塔壁彩绘麒麟、鳄鱼、鹿等飞禽走兽等吉祥物。塔门坐东南朝西北,门额署“元魁塔”,门联署“澜向阁前迴,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门额和门联均是李士淳楷书,用花岗岩石阴刻。元魁塔为梅县仅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遭雷电打击,致使该塔二层、四层、七层塔体外墙及塔基平台等处剥落破损,“文革时期”塔腔隔层十字木樑及木质平板座盗损。1986年由旅外华侨捐资修复塔基平台。日公布为梅县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日上升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同时,由市、县、乡组织对该塔全面修复,于同年8月底竣工。3、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桥溪村是梅县东北部雁洋镇辖区内的一个自然村落。位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广东省名胜风景区中的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毗邻广东省100个旅游新亮点之一的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距梅县城区约50公里。桥溪村落,四面环山,面积约1平方公里。仅有朱、陈两姓人家,目前村中户口统计数为216人,而据不完全统计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人数则多达6000余人。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侨乡村。明万历年间(),桥溪村朱、陈两姓人家先后在该村卜筑营居,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创业,营造了一个风光秀丽、别有洞天的桥溪村庄,村內各种形制的客家民居建筑林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桥溪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源自阴那山五指峰的山涧溪水,自东至西从村中流过,这里民风淳朴,世代重教兴文,且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桥溪村不但田园风光秀丽,堪称洞天福地。而且是客家民俗自然村、侨乡村,又是革命老区。客家地区目前较为少见的春秋两祭——祭孔尊孔,祭祖尊祖的习俗承传至今,体现了客家人崇尚文化,牢记慎终追远,不忘先祖的民族传统。桥溪村家家户户存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体现的客家民俗风情,堪称梅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一个缩影和梅县“客都”之称中的一个客家民俗村。吸引了中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和大专院校建筑专业的师生及中外游客前来考察、观光。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包括继善楼、宝善楼、世德楼、燕怡楼、渊庆楼、逸庐、世安居、祖德居、宝庆居、慎安居、仕德堂、朱氏祖祠、守庆公祠、凌云馆、桥溪小学(原称“宝园”)、宝善家塾。4、棣华居棣华居,位于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与中西合璧式的客家民居——联芳楼毗邻。是由旅印尼华侨丘宜星、丘添星昆仲兴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竣工落成,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纵向椭圆形,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是客家民居建筑“三堂四横一围龙”形式的典型代表。其特别之外在于围龙屋连于第一横屋。棣华居,取自《诗经.小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名兄弟”而命名,门联曰:棣堂并茂,华萼相辉。由中国同盟会员、梅县第一任县长卢耕甫()题写。棣华居依前低后高地势而建,以外门楼池塘,晒谷坪、堂屋、厢房、天井、通廓、周匝厢房等建筑和构筑物组成。大门门前及厅堂屏风,栋架等镂雕艺术,色彩绚丽、造型生动、装饰性强、富有客家民间工艺特色。保存有可移动的民俗文物——家具、饰灯、农业生产工具等。现由业主负责管理、开放。 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朱迪光 01:075、联芳楼联芳楼,位于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与客家民居围龙屋——棣华居毗邻。是由旅印尼华侨丘麒祥、丘麟祥、丘呈祥(十九世祖丘赛玉之子)丘星祥、丘庆祥、丘云祥(十九世祖丘千玉之子)等耗资24万光洋兴建。于民国20年(1931年)动工兴建,民国23年(1934年)竣工。平面布局为方形,均衡对称的两层砼砖混结构建筑,共有84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一个藻井。中轴线上分上、中、下三堂;正立面中轴线上设主门楼。左右对称各设副门楼、小门楼及厢房。上堂左右为枕屋式厢房。1950年土改时,该楼没收近十间分给贫雇农,直至1990年落实国家侨房政策时才归还给业主。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天井铁网、门户铁窗等铁铸(饰)件遭拆除。该楼除了在平面上沿袭了客家民居建筑的传统形式外,在立面上几乎完全改变为西洋形式。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集西洋古典风格、巴罗克、洛可可风格以及中国闽粤客家风格为一体,被誉为中西合璧式的客家民居。堪称客家建筑之精品。该楼还保存有可移动的民俗文物——家具、贺镜、贺幛、农业生产工具等。现由业主负责管理开放。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6、南华又庐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毗邻206国道。由旅印尼华侨侨领潘祥初(),建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动工兴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竣工落成。是梅县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梁画栋,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南华又庐因创建人潘祥初(字承先)生于本村的祖屋南华庐而得名。座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0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0平方米。外观宏伟,正立面为硬山式,庐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中、兴、伊、始,右边长、发、其、详),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左右各一座),枕屋背有果园,种有各种优良的岭南佳果。右边有花园,建有莲池、石山、种植奇花异草。全屋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人称“十厅九井(天井)。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则拥有八厅八井(天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所谓“十厅九井”的来由。房屋外表是一座完整的屋,其实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联体,所以俗有“屋中屋”的称号。创建人的儿孙后裔计有100多人,分布海内外(美国、印尼、加拿大、台湾、澳门和香港)各地,有多名博士、学者和企业家。现由创建者后裔居住使用和负责管理、开放。200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梅县文物保护单位1、蔡蒙吉故居蔡蒙吉(),字梅庵,梅县松源镇人。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登进士,有“神童进士”之誉。其祖父若霖,父定夫,均为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之称。是宋代梅州著名诗人,抗元英雄。文天祥题谥“忠节”。蔡蒙吉故居,座落在松源镇金星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式布局的传统客家民居围龙式建筑。前有池塘,禾坪,后有围龙,建筑面积1505平方米。硬山顶,夯墙,穿斗式梁架、灰瓦面。中轴线两侧各有厢房一列,中堂两侧山墙上书“忠、孝、廉、节”楷书大字。每字约1.8米见方。相传为文天祥所书。此外,中堂屏门门额悬挂“三代进士”木匾一方,以彰蔡蒙吉继其父定夫,祖父若霖三代登进士。大门门额题匾“科甲忠贤”。上堂悬挂“忠贤遗徽”木匾一方,下为神龛,供奉蔡氏列祖神牌。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2、宋湘故居朱迪光 01:08宋湘(),字焕襄,号芷湾,梅县白渡镇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官至湖北督粮道。著有《红杏山房集》传世。其遗墨诗联星散民间,不计其数。宋湘故居,座落在梅县白渡镇象湖村。建于清代,坐东向西,为三进院落式,中轴对称布局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历代屡有修葺。土木结构,夯墙,灰瓦面,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式,上堂屏风楷书“京兆堂”,下设神龛,供奉宋氏列祖神牌。下堂门坪右侧设硬山式斗门。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3、张民达故居张民达()。梅县桃尧镇石螺岗村人。马来西亚归侨。中国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历任援闽粤军第二军第八旅旅长,第二师师长,其时叶剑英均担任其参谋长。1925年遇难,1926年追赠陆军上将。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张民达故居,座落在梅县桃尧镇石螺岗村,建于民国,坐西向东,是仿照孙中山先生故居而建造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凸”字形,中轴对称,砖混结构,门楼为券顶式,底层及二楼均有宽敞迥廊,视野广阔,主楼立面为联拱形,底层大厅中轴线上置步级木楼梯,左右折上连接二层。楼宇风格为近代西洋式建筑。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4、邓仲元故居邓仲元(),原名仕元,别字铿,梅县丙村镇白沙坪村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历任中华革命党军务部副部长,援闽粤军参谋长,粤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兼第一军参谋及第一师师长。被誉为“南州铁汉”,“平民式名将”。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追赠其为陆军上将。邓仲元故居,座落在梅县丙村镇白沙坪村银场。建于1918年,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6平方米。前院平面布局为方形,分前后院,间中中轴线左右辟天井,天井外侧设步级楼梯。四面坡式,砖混结构,灰瓦面。立面为券顶式内置迴廊,后院为硬山式,灰瓦面,吸收客家围龙屋式设计建筑成直线排列,与中轴线形成直角平面布局。楼宇周围有夯筑花园护墙。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5、爱春楼爱春楼,座落在梅县松口镇铜琵村。建于清末,是一座合杠式客家民居建筑。正立面为硬山式,中轴对称,轴线置歇山顶方形亭楼,坐西向东。西南辟一硬山式斗门及护庭围墙,形成前庭院落,地面用花岗岩方形刻条石铺砌。土木结构、夯墙、灰瓦面、琉璃瓦当滴水。侧立面为悬山式。整体建筑平面布局为长方形。楼高二层,占地面积9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30平方米。楼内廊厅装饰以民间工艺为主,木质门屏镂孔雕花,饰以吉祥富贵图案。国民革命时期,松口同盟会的党人常在此聚集,进行革命联络活动。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下榻爱春楼并为爱春楼撰联曰:“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6、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在梅县松口镇。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占地面积37180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7000平方米,水域面积30180平方米。该园“以总理孙公曾亲莅松口鼓励民众参加革命,其功德不可不有纪念,乃名之曰:中山公园”。公园大门为四柱三间平顶券门牌坊式建筑,明间正面楷书“中山公园”,背面塑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手迹,左右柱嵌“筑建松口中山公园志略”碑,详细记载了建园的缘由和经过。抗日战争后,为纪念抗日烈士李霭,在园内湖面上架造一座由南至北,全长83米的“洛阳桥”以资纪念。1940年,乡人为景慕乡贤翊赞革命之慧和伟功,并嘉其热心兴学,复在园内加建“密庵亭”。亭内复制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特为梁密庵颁发的“旌义状”,以及蒋介石、于右任、林森等国民党要人的挽联,题词手迹。1986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在公园牌楼入口处置孙中山先生汉白玉胸像一尊。作为近现代公共性纪念建筑,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7、作庐作庐,座落在梅县畲江镇江头村。是梅县早期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人陈炳传(一名启昌,又名劲军)的故居。该庐建于民国时期,坐北向南,平面布局为曲尺形,砖木结构,主体建筑楼高二层,夯墙,灰瓦面,四面坡与硬山式组合。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4平方米。主体建筑西侧面用鹅卵石垒筑成硬山式碉楼,该碉楼是为掩护文化名人而建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1942年4月至1942年9月,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邹韬奋先生在此避难。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8、龙岩寺朱迪光 01:09龙岩寺,又称龙牙寺,在梅县隆文镇岩前村。该寺为天然钟乳岩洞,宽敞明亮,占地面积896平方米,其中岩洞面积548平方米。清代所建,历代屡有修葺的僧人用房占地348平方米。迄今发现存寺最早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立的“重修龙牙寺楼序”碑。另有清同治年间()重修该寺僧人墓碑上记载的名字。岩洞建寺始建于何时,无从查考。岩洞寺殿后岩壁平缓下垂,中轴上塑有“三宝大佛”等佛像,两边岩壁,依凹凸高低状貌,彩塑观音和十八罗汉像,皆形态生动。面部表情各有特征,举手投足,形神兼备,衣褶线条清晰流畅,色彩明亮丰富。岩洞景观,天然造化,栩栩如生。造形有:观音宝座、石柳倒垂、金猴火眼、石蝉列壁、鹦鹉含花、仙人出洞、天窗高照、山羊爬壁、番客返乡等。该寺的自然环境之幽,洞景之奇,山水之翠,皆具天地造化之绝,是梅县境内最大的岩洞寺院。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9、金山顶(含七贤亭)金山顶,位于梅州市文保路一号,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保护范围内有建于1935年原为“梅县图书馆”今作梅县博物馆的庑殿式仿古建筑,殿宇巍峨,古色古香,美轮美奂。同时山顶建有纪念先贤程旻、张九龄、韩愈、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而建的“七贤亭”。亭为六角形,绿色琉璃瓦面,宝瓶顶。伫立亭中,凭栏可眺历史名城风景。1929年10月,中共红四军在朱德军长率领下攻打梅城时,以金山顶作攻城突破口与国民党守军展开激战。山顶西北角仍有明清时期的嘉应古城墙遗址。金山顶(含七贤亭),是梅州市区名胜之一,也是市区天然制高点。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七 贤 亭第二节& 地上文物资源一、古村镇1、松口镇松口镇是梅县重点侨乡。座落在梅江北岸,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距梅县新城约60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英才辈出的千年古镇。据《松口镇志》载:西汉赵佗称南越王时,曾统一岭南,和集百越。梅县属南海郡龙川县,无独立县名,时松口主户为畲族人,故称“东畲寨”。东汉、三国、两晋时,属广州义安郡海阳县,松口改称义安围(至今松口溪南仍存“义安围”遗址)。松口镇始称梅口镇,初址在溪口,后移今址,改称松口,迄今为止千年之久。自明代便设有农贸市场,距今巳400多年。松口又是著名的“山歌艺术之乡”,自古山歌从(松)口出的客家山歌闻名中外。由于从古至今松口作为商业重镇,重点侨乡,加之水陆交通发达,商贸活跃,造成“百姓杂居”的现象,现有120多个姓氏,总人口13000多人。历史上民间有“松口不认州”之说。镇辖区内仍保存有明清时期的世德新街,甘露寺和元魁塔(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五显宫(显光寺),五龙桥、云车桥、关帝庙、铜琵桥、名人故居和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莅临松口的中山公园(梅县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纪念性建筑“洛阳桥”,“密庵亭”等,富有园林特色。民国时期华侨捐资兴建的“梅东桥”横跨梅江,天堑通途。此外,还有分布在镇辖区内的古街、古桥,古码头,古民居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桥溪村雁洋镇桥溪村是梅县东北部雁洋镇辖区内的一个自然村落位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广东省名胜风景区中的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毗邻广东省100个旅游新亮点之一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距梅县城区约50公里。桥溪村落,四面环山,面积约1平方公里。仅有朱、陈两姓人家,目前村中户口统计数为216人,而据不完全统计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人数则多达6000余人。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侨乡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桥溪村朱、陈两姓人家先后在该村卜筑营居,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创业,营造了一个风光秀丽、别有洞天的桥溪村庄,村内各种形制的客家民居建筑林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桥溪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源自阴那山五指峰的山涧溪水自东向西从村中流过,这里民风淳朴,世代重教兴文,且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桥溪村不但田园风光秀丽,堪称洞天福地。而且是客家民俗自然村、侨乡村、又是革命老区。客家地区目前较为少见的春秋两祭——祭孔尊孔,祭祖尊祖的习俗承传至今,体现了客家人崇尚文化,牢记慎终追远,不忘先祖的民族传统。桥溪村家家户户存用的生产用具以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体现的客家民俗风情,堪称梅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一个缩影和“客都”之称中的一个客家民俗村。吸引了中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和大专院校建筑专业师生及中外游客前来考察、观光。(详见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二、塔梅县古塔,以“风水”塔为多,也有为彰文风且兼有“风水”而建的。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松口“元魁塔”便是两者兼而有之的明代砖塔。塔形平面布局多为方形,塔刹主要有葫芦及拱尖,建筑塔基底层多用花岗岩,其余各层为砖砌,各塔层平面辅设木板平座并设有窗口采光,可瞭望。迄今为止,梅县现存古塔仅有明清两代所建。且以清代建造为多。三、寺庙梅县客家人南迁沿途受各种宗教的影响,溶化,形成了较多较深的宗教信仰,宗教组织较杂,主要有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基督教,然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教,寺庙建筑以佛教“灵光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典型代表。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不同规模的寺庙建筑,其建筑形式也与传统客家民居相似,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夯墙,灰瓦面,土木石结构,装饰既朴素而又不失庄严。四、石刻迄今为止,据文物普查,梅县古代摩崖石刻为数不多。畲江镇莲江村双头潭吴勾洞口的“水光接天”,为清铁印总兵吴六奇未发迹前潜遁隐身该洞时所凿刻。桃尧镇黄沙乡与福建红山乡的王寿山分水岭山凹里的崖壁上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所凿的闽粤两省界摩崖石刻。雁洋镇阴那村阴那山灵光寺前有凿刻明代李士淳(号二何)诗文的“大歇石”、“小歇石”等。此外,梅县博物馆藏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的道教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特调广东琼州抚黎军民府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学前东界碑”、“学前西界碑”,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梅州试院记”碑,清光绪三年(1877年)“筹备乡试文闱卷价碑记”及清代梅西镇龙虎圩碑。以及残缺“铁汉楼”,石刻匾额。此外,在部分寺庙建筑与民居祠堂建筑中,存有记事碑刻及楹联,匾额等石刻。五、名人故居阴那毓秀,梅水长流。梅县历代名人,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秉承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变革等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为后人所传颂。他们的故居,是地方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追忆凭吊,缅怀学习的特殊场所,同时,又是人们旅游观光的亮丽景点。附:梅县历代名人故居一览表编号名& 称时代所 在 地备& 注1蔡蒙吉故居清松源镇金星村梅县文物保护单位2李士淳故居明松口镇下店村客家民居“世德堂”3罗芳伯故居清石扇镇西南村罗芳伯,侨领。创建西加里曼丹兰芳大总制共和国,首任大唐总长。4宋湘故居清白渡镇象湖村梅县文物保护单位。5温仲和故居清松口镇大塘村温仲和,晚清著名学者,方志家。6张榕轩张耀轩故 居清松南镇南下村张榕轩、张耀轩昆仲,我国近代著名华侨实业家和爱国侨领,创建我国第一条侨办铁路——潮汕铁路。7饶芙裳故居清松口镇车田村饶芙裳,《光绪嘉应州志》编辑和梅江桥倡筑人之一,创办松口公学。曾任广东省教育司司长,琼崖道尹,擅长书法。8陈敬岳故居清丙村镇楼下村陈敬岳,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9温生才故居清丙村镇井塘村温生才,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10周辉甫故居清荷泗镇太平村周辉甫,“五甫闹梅州”当事人之一,华侨抗日大刀队队长。11卢耕甫故居清白宫镇太平村卢耕甫“五甫闹梅州”事件的主角,梅州首任州长。12饶辅庭故居清松口镇石盘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梅州市区有街命名为“辅庭路”。其村中建有纪念碑。13梁密庵故居清松口镇大力村松口中山公园内筑有“密庵亭”。14潘君勉故居清南口镇寺前村侨领“旅港嘉属商会”首任会长”朱迪光 01:1015黄慕松故居清松源镇宝坑村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16张民达故居民国桃尧镇石螺岗村国民党陆军上将。其故居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17邓仲元故居民国丙村镇白沙坪村国民党陆军上将。其故居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18黄任寰故居清西阳镇黄坊村历任国民党师长、军长、高级参谋、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等职。19叶秉中故居清雁洋镇长教村我国著名测绘学家。20刘志陆故居清程江镇古塘坪村曾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第四集团军新编第二师师长等职,号“远威将军”。21李时可故居清松北镇洋坑村梅县著名教育家,南华学院教授。22周增故居清松口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梅州市区有街名命名为“周增路”。23郭冠杰故居清丙村镇联和村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24叶剑英故居清雁洋镇雁上村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其故居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赵一肩故居清西阳镇莆蔚村抗日名将。26钟鲁斋故居清三乡镇石楼村著名教育家。27黄琪翔故居清水车镇茶山村北伐名将,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28林一青故居清白宫镇阁公岭村早期中共梅县县委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29曾友豪故居清南口镇双桥村我国著名法学家。30李金发故居清梅南镇罗田村我国著名诗人,雕塑家。31黄子卿故居清程江镇长滩村中国现代化学奠基人之一。32林风眠故居清白宫镇阁公岭村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33钟惠澜故居清三乡镇石楼村著名医学家,有“热带医学之父”之称。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34罗桂祥故居清三乡镇世界“维他奶大王”,香港“太平绅士”。社会活动家。35李伯球故居清城东镇潮塘村著名爱国民主人士。36陈启昌故居清畲江镇江头村梅县早期中共党员,其故居“作庐”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37肖向荣故居清石扇镇新田上村曾任中央军委和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 副秘书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38蒲风故居清隆文镇坑美村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诗歌会”创始人之一。39李得奇故居清隆文镇王堂村牙科专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40陈卜人故居清雁洋镇南福村中共党员,烈士。六、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号称中国五大民居之一。与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棵印”蜚声中外。梅县,作为世界客家聚居中心,以“围龙屋”建筑形式为特色的客家民居,遍布城乡,成为地方丰富的人文资源。建国以来,先后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南华又庐、联芳楼、棣华居、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梅县文物保护单位蔡蒙吉故居、宋湘故居、邓仲元故居、张民达故居、作庐、爱春楼等。一批有研究、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客家民居。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以及人居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座落在城区、圩镇中的有特色、大型的客家民居灰飞烟灭,保护客家民居,成为地方文物保护的当务之急,任重道远。客家民居,以“围龙屋”建筑形式为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合杠式”、“多杠式”、“锁头屋”、“下山楼”、“走马楼”、“一字屋”等等。平面多为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布局。建筑结构多为抬粱式,早期有部分穿斗式,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的土木砖石,近代随着华侨建房,出现了“中西合璧”式的民居楼房,建筑材料也引进了“洋灰”(水泥)。据近期不完全统计,全县19个乡镇、1个办事处,问卷调查了2814座客家民居。七、纪念建筑梅县纪念性建筑,大多为近现代所构造。近代仅存有不完整的清牌坊构件。松口镇大涧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贞寿之门”牌坊构件,丙村镇溪联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热心兴学”牌坊,松口镇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的“中山公园”园内架设有纪念抗日烈士李霭的“洛阳桥”,纪念中国同盟会会员、爱国华侨梁密庵的“密庵亭”,丙村镇黄石村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筑的“陈烈士敬岳纪念表”,丙村镇白沙坪村为纪念邓仲元而建的“仲元纪念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缅怀先烈,在各乡镇建筑了不同规模和建筑形式不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1987年,徐向前元帅题写的“梅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镶嵌在梅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正立面,成为梅州市剑英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第三节& 地下文物资源一、古文化遗址梅县素有“人文秀区”的称誉,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1965年,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来梅视察时就曾赞誉:“文物由来第一流”。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表明,梅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着历史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保护文物做了大量的工作,公布了一批辖区内的古代建筑、近现代建筑以及名人故居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辖区内进行了全县性的文物普查,发掘和采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标本,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客家名城——梅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见附表)朱迪光 01:12附:梅县主要古文化遗迹(址)编号遗址名称所在地面 积(平方米)采& 集& 遗& 物1石 桥 头畲 江硬陶为主,有方格纹、双线方格纹、曲尺纹和变形雷纹2松 林松林村15×17软陶较多,有方格纹、曲尺纹等3井 头 脑10×10石锛、族。有软陶、硬陶,以硬陶为主,有方格纹、圆涡纹、菱形纹、云雷纹等4大 湖 洋大湖洋村30×10硬陶为主,有方格纹、曲尺纹5官& 村官 村5×10石锛。软陶较多,有粗细方格纹、双线方格纹、曲尺纹、附加堆纹、云雷纹等6罗 屋 岭罗屋岭30×20玉饰、硬陶为主,有曲尺纹和细方格纹7杉& 里杉里村20×20砺石、石凿、锛、族。硬陶为主,有细方格纹、曲尺纹等8罗 屋 村罗屋村50×25硬陶为主,软陶次之,有细方格纹9上 坑 村上坑村14×6软陶较多,主要是方格纹10熊& 屋上墩村50×40石族、锛。硬陶,有曲尺纹11下& 村水车下村8×5石族、锛。硬陶为主,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12廖 屋 背曾田村50×20石族。硬陶为主,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13矮& 岭安和村126×60Ⅲ式石锛、斧、Ⅰ式戈。硬陶、软陶,有粗细方格纹、双线方格纹、鼎足14轩坑小学背梅南轩外村20×20软陶、硬陶,主要是细方格纹,有双线方格纹15轩& 坑轩外村15×10硬陶,主要是细方格纹16厂二村圆岭程江厂二村20×10硬陶为主,有菱形雷纹、绳纹、编织纹方格纹等17程 江 岌程一村100×70Ⅱ式石锛。硬陶、软陶,有双线方格纹、方格纹、粗细纹、篮纹等18圆& 岭松源新圩50×30硬陶、软陶,有云雷纹、编织纹、对角三角线几何纹、水波纹、方格纹、回字纹等19宝& 坑宝坑小学30×30硬陶为主,有双线方格纹、绳纹、曲尺纹、篮纹、菱形纹等20松 光 坪松源新圩200×50石锛、硬陶为主,有雷纹、粗线方格纹、回字纹等21麻 坝 圩张塘村50×35石锛、矛。硬陶为主,有雷纹、菱纹、方格纹、绳纹、曲尺纹、篮纹等22双 芭 英松口河塘背100×80玉饰。石族、凿。硬陶、软陶,有方格纹、雷纹、绳纹、曲尺纹、篮纹等23龙 舌 坝松南大同村20×10硬陶、软陶,有方格纹、绳纹、篮纹等24梅& 西龙虎乡下山岌石器、陶片25梅& 西龙虎乡寨岌顶石器、陶片26梅& 西龙虎乡旱塘山陶片27梅& 西龙虎乡棉岌上石器、陶片28梅& 西龙虎乡雷打山石器、陶片29梅& 西西凹乡阎排岗石器、陶片30梅& 西龙虎乡镰子角石器、陶片31梅& 西龙虎乡蒲萝寨石器、陶片32梅& 西石篆乡马子嶂石器、陶片33隆& 文月光树下山陶片34松& 口寺坑乡龙颈山石器、陶片35松& 口大沥乡瓜头石器、陶片36松& 口下坪云车桥石壁山石器、陶片37松& 口下坪二水庵石器、陶片38石& 坑大崩岗石器、陶片39石& 坑澄江牛形山石器、陶片40南& 口南龙和尚岌顶石器、陶片41石& 坑澄江崩岗下山石器、陶片42南& 口南龙老屋背岭石器、陶片43南& 口戏院背黄岌岗石器、陶片44畲& 江红光凤凰山石器、陶片45畲& 江红星凹峰里石器、陶片46畲& 江红星大崩岗石器、陶片47畲& 江红星赖屋山石器、陶片48畲& 江牛 轭 岭石器、陶片49瑶& 上瑶上白沙角石器、陶片50梅& 南黄 坑 山石器、陶片51水& 车石示下小学背石器、陶片52水& 车石示下长岗岌石器、陶片二、古窑址梅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表明,梅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着历史文明,尤其唐代水车瓷窑的产品,釉色晶莹透润,造型古朴大方,远销东南亚等国家。该窑的发掘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对外交通史、贸易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宋代瑶上凸印花饰,布局严谨,瓷胎质白嫩薄,质坚声脆,釉色晶莹如玉,图案清晰,线条流畅,所饰花鸟鱼草,造型巧妙,形态栩栩如生。该窑的发掘,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鉴定,为中国南方罕见之古瓷。附:梅县主要古窑址编号名& 称时 代所& 在& 地备& 注1合子里窑址新石器时代畬江镇大湖村馒头窑,曲尺纹2牛轭岭窑址战 国畬江镇公和村弧形窑,夔纹、方格纹等3水车瓷窑唐 代水车镇瓦坑口馒头窑、开片青釉,出土器物:花辨碗、盆、单耳提壶、双耳提壶等4瑶上印花瓷宋 代瑶上镇郭屋山龙窑、印花青瓷、出土器物:盘、碗等5陶土山窑址宋代松东镇桃宝村青瓷窑:出土器物:盘、碗等6洋坑里瓷址宋代荷泗镇董田村青瓷窑:出土器物:盘、碗等7压粤威窑址明畲江镇莲江村青瓷窑、出土器物?8东溪瓷窑民国丙村镇东溪村龙瓷、出土器物:盘、碗等三、历代墓葬迄今为止,梅县境内发掘古墓葬上限至春秋战国,下限至明清时期。早期墓葬大多分布在平坡山岭或河流台地上。晚期墓葬分布在僻远山岭及平原坡地,墓式有梅西、瑶上的战国土坑墓,畲江、南口、程江的南朝砖室墓,以及原梅县(今梅江区)东郊晋和唐的砖室墓、西郊唐代砖室墓,瑶上清代砖室墓,东郊清代砖室墓。其中,南朝砖室墓墓砖纹饰丰富,制作较为精美。陪葬物多为陶瓷品,并在晋墓和唐墓中发现铭文砖。此外,1990年11月在荷泗镇董田村洋坑里首次发掘清代墓葬打破宋代窑址地层关系的遗址。第三章 博物馆、纪念馆及馆藏文物第一节 博物馆、纪念馆梅县博物馆(梅县客家书画艺术馆)梅县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8月,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文保路1号(金山顶)。隶属于梅县文化局。初始该馆设在东较场(现梅县体育场)“忠烈祠”,1962年6月撤销,工作人员与馆藏文物并入梅县图书馆(金山顶),1978年12月,梅县所辖梅州镇升格为梅州市(县级建制),原梅县图书馆划归梅州市。1979年5月复办博物馆,人员与馆藏文物重新划分。馆名为“梅州市博物馆”。馆址设在金山顶与图书馆共址。1980年,梅县在西区月影塘筹建博物馆、图书馆(现址为银利来发展有限公司)。1983年1月,梅县、梅州市合并为梅县市时,梅县博物馆、梅州博物馆合并称为“梅县市博物馆”。馆址设在金山顶仍与图书馆共址。馆舍使用面积仅180平方米左右。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建制,设立梅州。原梅县市分设为梅县和梅江区(县级建制)时博物馆划归梅县,复称“梅县博物馆”。1991年3月,图书馆另迁新址(即今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原馆舍全部移交博物馆使用。同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为“梅县博物馆”题了馆名。柳体楷书,笔力遒劲。用大理石凸字镌刻,白底红字,镶嵌在博物馆大门门额上,格外醒目。梅县博物馆位于梅州市区金山顶上。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90平方米。1987年11月,金山顶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民国11年(1929年)10月由朱朱迪光 01:16德率领的中共红四军攻打梅城时曾在此展开攻城激战。馆内西北面有明清时期的嘉应古城墙遗址及民国24年(1935年)为纪念先贤兴建的七贤亭,亭为六角,宝瓶式亭顶。馆舍主体建筑分为前后两栋,布局在同一中轴线上,均为二层楼房,坐南向北,依山建造,气势雄伟。后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其时将原金山顶“观音堂”拆除改建“梅县县立图书馆”。民国26年(1937年)建成。占地面积911平方米,建筑面积1228平方米,为歇山庑殿式的仿古建筑,绿色琉璃瓦面,混凝土斗拱,转角辅作为纹花格,变形喜字木窗格,正门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整体建筑平面布局为长方形。高台基使殿更显巍峨气派。底层设陈列室,二楼作业务工作用房。正立面中轴上设步级台阶,东西北面设栏杆。南面设挡土墙,20世纪80年代加砌围墙。2002年东北面围墙裂坠,改建成仿古城墙。前栋建于1975年,立面为“凸”字形。砖混框架结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底层门楼面阔一间,进深一间,门前砌平台护栏,平台东西走向设对称式步级台阶。占地面积548平方米,建筑面积866平方米,主要用作临时陈列。21世纪之前,因梅州市、梅江区均未有博物馆建制,梅县博物馆实际肩负着市、县、区的文物陈列宣传工作。该馆现有国家珍贵文物800多件及考古标本一批,主要藏品有陶瓷及古字画。其中以本地水车镇唐窑开片青瓷产品及瑶上镇宋窑印花青瓷产品最具特色,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有明清时期的李士淳、宋湘及近现代王利亨、林风眠、周育麟、王春华(南岭梅)等客家著名书画家作品;以及其它古代名家名作。梅县博物馆地处市区,闹中有静,是人们求知研史和游览观光的好去处。馆舍在金山顶制高点上,登临山顶七贤亭,凭栏可俯瞰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上树木婆裟,竹影摇曳,石径环山,20世纪70年代供应梅城居民饮水的水塔仍风貌不改,耸立在山顶,与博物馆仅一墙之隔,是梅州市政建设的历史性建筑。梅县博物馆曾编辑出版不定期刊物《梅县文博简讯》共7期、《文物普查简报》特刊3期(1980年10月——1982年11月)、《客家的源流与梅县的地名沿革》(梁养吾著,1982年)《黄遵宪与人境庐》、《黄遵宪研究》(论文集,1983年),《梅县文物志》(定稿本,1986年)、《叶剑英生平事迹陈列说明词》(1987年)《广东名胜古迹辞典》(梅县、梅江区条目),同时,还有本馆专业人员撰写的论文在多种刊物发表或收进其它论文集中出版。此外,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人境庐,是清末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的书斋,1992年初评为梅州市唯一的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主要陈列黄遵宪先生生前使用过的实物和藏书8000多册及黄遵宪研究的部分成果和资料。是梅州市的旅游景点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景点,原由梅县博物馆保护管理,1994年移交梅州市文化部门接管。随着梅县新城的崛起,梅县县委、县政府为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梅州”和实施梅县“文化兴县”的战略措施,决定在梅县新城“梅县人民广场”兴建梅县博物馆新馆,相信不久,更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博物馆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为弘扬客家先进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位于梅县阴那山北麓的雁洋镇雁上村虎形山下,并排于叶剑英元帅故居左侧。1987年动工兴建。日竣工,国家主席杨尚昆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国家副主席王震亲临剪彩。扩建工程于日梅州市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剪彩,正式启用。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3846平方米,其中故居300平方米。纪念馆建筑布局分前庭和侧庭组成。建筑依庭而筑,平面图呈“矩形与马蹄形组合”,其风格具有客家民居的特性和现代园林建筑的手法相结合。独树一格。叶剑英铜像安置在馆区门前左侧平台中,像座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鲜花翠柏环绕。纪念馆正门两边嵌饰了四组叶剑英革命历程的汉白玉雕。前庭以水为主题,堂室建筑物环水池而立。前部楼层为一层,后部楼层是二层,池中突立露天云梯,连接前部楼层天台和后部楼层厅室。后部楼均为展览室、影视厅、办公厅、工作用房、闭路电视联网报警监控室,前部楼层为序厅、接待、服务、保卫等功能区。前部楼层楼顶开辟天台花园,又是观景平台,园内各类小品景物溶于黄瓦粉墙的轻盈建筑中。侧庭以草坪为主题,前后以巨石点缀和绿化,格外显出苑中风情的姿趣。近2000平方米的陈列大楼,平面似“马蹄型”图形,各展厅的分布宽畅明快,一气呵成。《叶剑英伟大光辉的一生》生平事迹展览。陈列分四大部分二十六个专题,用240米的展线,反映了叶剑英元帅各个时期的历史珍贵照片386幅,绘画6幅,图表12幅,文献、手稿、著作、刊物等史料近300多幅(件、篇、册),文字说明版34块,展橱14个,向人们展示了叶剑英元帅伟大光辉的一生。在陈列形式上,与陈列内容紧密配合,在版面设计上既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也使重点版面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叶剑英办公室、卧室实物陈列》分别复原叶剑英元帅在北京西山二号楼办公室和卧室,通过108件实物(部分复制品)生动地再现了叶剑英元帅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风范传万代,书画寄情深》的陈列厅,通过大量的书画作品、题词、签名纪念册、文史资料,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及外国贵宾对叶剑英元帅的崇敬之情。这里不但有人民群众来瞻仰纪念馆和故居的动人画面,还纪录了江 泽民、温家宝、李长春、乔石、李岚清、李铁映、杨尚昆、王震、杨汝岱、耿飚、陈丕显、李德生、宋平、宋任穷、邹家华、叶选平、谢非、王汉斌等党和国家领人来这里参观的真实情景。馆区设施逐步完善配套,安装达到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闭路电视监控和防护报警及消防保安系统,达到应有的安全防护目的。影视厅风采用大型投影设备,主要播放《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虎形山下的丰碑》、《剑魂》等专题片,还可作会议场所,提供演讲宣教活动。服务区设有旅游纪念品商店、接待厅、休息室等配套设施,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1995年,授予“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梅州市学生德育基地”,1998年,被评为“梅州市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区”。2000年,授予“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扩大叶剑英纪念馆的规模,划分为人文秀区、风景区、生态风景区、旅游休闲服务区四个功能区进行建设。力争在2007年叶帅诞辰110周年之际,把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建成集展现伟人风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客家传统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面向社会开放。第二节 馆藏文物迄今为止,梅县博物馆共收藏历代各类型珍贵文物866件,其中陶器574件,书画215件,铜铁器56件,玉石18件,工艺品3件,此外,还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物标本和考古资料一批。馆藏文物最具特色的有本地水车唐窑生产的青釉瓷和瑶上宋窑生产的印花青釉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馆藏书画作品则有宋湘、林凤眠、周育麟、王春华(南岭梅)等客家乡贤的艺术精品。第四章& 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一、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由来已久,它随客家先民南迁而来,它上承《诗经》之遗风,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常用“重章迭句”和“比喻、双关”等形式,每首4句,每句7字,第1、2、4句末押韵(多用平声韵),字句平仄也较讲究,以客家口头语组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琅琅上口,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国民间文学独树一帜。客家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为客家人民所喜爱,是极为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梅县山歌按地区主要分为梅城山歌和松口山歌两种。前者流行于附城一带;后者以松口最有代表性。梅城山歌曲调高亢,刚健豪放;“五名板”则长于叙事。松口山歌柔润婉转,旋律悠扬,情意绵绵。内容上,大都包含爱情、婚姻、家庭、劝善、盼望、安慰、生活、戏谑等,但又以恋歌(情歌)为主。建国后,梅县山歌进行了全面改革。唱腔唱法上,在保留原有客家山歌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地民歌精华,丰富了山歌的表现力,内容上,从表达爱情为主转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歌颂新人新社会新风尚为主;活动形式上,由过去在高山僻壤的地方唱发展到大庭广众中唱,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并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发展成为地方剧种而蜚声中外。1985年起,梅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每年中秋举办“中秋山歌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二届中秋山歌节。与此同时,广泛开展山歌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进农村活动,培养了大批山歌新人,古老的客家山歌得以推陈出新,弘扬发展。二、木偶戏梅县木偶戏俗称“吊线戏”,古称“傀儡戏”,于明朝万历年(1575年)由江浙经福建传入梅县客家地区的,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稀有提线木偶艺术之一。由于提线木偶操作难度大及其它种种原因,现民间已无流传,仅靠梅县木偶剧团传承和发展。提线木偶是高台提线,操纵木偶的艺术表演。木偶多为木头雕刻,配上手足,穿上衣、戴巾帽,头、肩、背、手、脚等用各种线拉动,便演出各种动作,与古装人戏一样。提线分“硬线”和“软线”。硬线系于木偶的两耳和背部,呈三角形,用于控制木偶身躯站立平衡,方可做动作。“软线”则系于木偶的手脚和腰部,用于表现较细致的动作。提线木偶戏有“唱、做、念、打、舞”等艺术特点,唱腔采用传统的汉调音乐和客家山歌。其中“唱”和“念”是演员直接表演部分,而“做”“打”和“舞”则是通过演员双手操纵木偶间接表现出来。梅县木偶剧团对表演形式进行大胆创新,以提线木偶为主,结合布袋木偶、杖头木偶、人偶合演的表演形式,采用皮影戏光学效应,进一步扩展了几千年提线木偶活动的舞台空间,丰富了艺术表演形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传统木偶戏剧目有《水漫金山寺》、《大名府》及其折子戏《化子进城》、《七姐下凡》等至今历演不衰。第五章&& 历史文献第一节& 古籍 抄本梅县现有古籍及抄本遗存不多。据目前统计,尚存有梅县博物馆馆藏清光绪十四年(1898年)木刻版《光绪嘉应州志》;梅县图书馆馆藏古籍、抄本37册(套),其中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薜文清公全书》,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江西南昌府木刻版《宋本左传注疏》,清乾隆年间木刻本《增补崇文彙》,清道光二年(1822年)《书经体注》,清道光七年(1827年)木刻本《康熙字典》(共38册)等,清末及民国多为年代不详,有《绝妙好词》,《本草纲目》,《中华字典》(梁启超题款),《古文辞類篆》(1935年),《古文评注》,《通鉴纲目》,手抄本有《御篆医全》,《四书备皆》。第二节& 历代县志要录梅县古称程乡,南朝齐(479——502年)置县。编修县志,始于宋代,编成有《梅州图经》,其后,有明朝嘉庆年间编修的《程乡县志》,清代编修的《程乡县志》、《嘉应朱迪光 01:20州志》、《嘉应州志增补考略》、《嘉应乡土志》等九部。目前,尚存于梅州市图书馆、梅县档案局、梅县方志办、梅县博物馆等单位的仅有《清程乡县志》、和《乾隆嘉应州志》、《光绪嘉应州志》等三部,其余散落民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9年编成《梅县志》初稿,1961年续编,一年后因故中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把修志工作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84年12月成立梅县市地方编纂委员会,1985年秋开始建国后第一部新县志的编纂工作,于1991年夏完成编纂任务,1993年付印出版。该志取了从南朝齐置县开始,各类事物的记述,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87年,为叙事完整,个别内容有所下延。全志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组成。志首设概述,综述县情,总摄全书,为全志之纲;志为主体,采用篇、章、节、目四个层次编排,共设28篇,计128篇519节,依次排列是: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总述、农业、林业、水利水电、乡镇企业、工业、能源、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业服务、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司法、民政、人文、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社会、华侨港澳同胞;后为人物;末为附记、附录,辑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及断限后大事,以补正文。200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续编梅县志。该志上限始于1979年,下限至2000年。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编纂工作。第六章& 历史名人梅县,这块世代繁衍着中原移民的客家聚居地方,钟灵毓秀,代有英才。在漫长的岁月中,养育了无数仁人志士,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外交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文学家、实业家以及侨领乡贤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解放、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彪史册。在历代无数的名人中,不乏蜚声环宇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梅县客家的精英和典范。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赞曰:“梅县地方,人才辈出,名不虚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素有爱国爱乡优良传统的梅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弘扬客家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又涌现了新一代的俊才英杰,他们与全县人民一道,为把梅县建设得更加文明富庶而再创辉煌。蔡蒙吉 (),松源镇金星村人。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登进士,有“神童进士”之誉,其祖若霖,父定夫,均为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之称。是宋代梅州著名诗人,抗元英雄。其故居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李士淳 (),字仲垒,号二何,人称“岭南夫子”。松口镇洋坑祥安围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集资兴建元魁塔(今塔仍存,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明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东宫侍讲。修《程乡县志》、《阴那山志》。郑兰甫 (?—?)石扇镇围村人。名医。“郑士隆喉风散”创始人。该药1982年获国家银质奖,成为畅销国内外的喉科“圣药”。罗芳伯 (),原名芳(一说芳柏),俗称罗大哥。石扇镇西南村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赴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创建西加里曼丹兰芳大总制共和国。首任大唐总长。立年号兰芳,在位19年。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民主雏型。谢清高 (),丙村镇人。国际旅行家。其著作《海錄》是我国近代史中有关华侨与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林则徐称其“所载外事颇为精审”并郑重地将其推荐给道光皇帝。后人谓:“中国人著书谈海事。远及太平洋及大西洋,自谢清高始”。宋湘 (),字焕襄,号芷湾,白渡镇象湖村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其故居“京兆堂”。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吴兰修 (),原名诗捷,字石华,自榜“经学博士”,松口镇到车村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著名古文经学家、金石学家、史学家、诗人。是我国研究南汉史的著名学者。著作甚丰。其《南汉经》五卷,被史学家称为“十国纪事之书之冠”。叶璧华 (),女,号润生,别字婉仙。丙村镇芦陵村人。岭东著名女诗人,女教育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梅城创办女子学校——懿德女校,亲任校长,为梅县最早开办的女校之一。温仲和 ()家名位中,字慕柳,号柳介。松口镇大塘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晚清著名学者,方志家。《光绪嘉应州志》总纂。被誉为“旧学界之经济家”,“新学界之教育家”。张榕轩 (),原名煜南,张耀轩(),原名鸿南。二张是同胞兄弟,榕轩为兄,松南镇南下村人。是我国近代代著名华侨实业家和爱国侨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筹建潮汕铁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潮汕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第一条侨办铁路。饶芙裳 (),原名赵曾,又名集蓉。别号松溪老渔。松口镇车田村人。《光绪嘉应州志》编修之一,梅江桥倡筑人之一,创办松口公学。1912年任广东省教育司司长。1924年任广东省琼崖道尹。擅长书法。1941年病逝。陈敬岳 (),字接祥,丙村镇横石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马来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其故乡横石村建纪念碑一座。温生才 (),字练生,丙村镇井塘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往南洋谋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马来西亚加入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为纪念温生才,梅州市区有街名命名为“生才路”,井塘村小学命名为“生才小学”,内设温生才烈士生平事迹陈列,置温生才烈士汉白玉雕像。卢耕甫 (),名文铎。白宫镇太平村人。辛亥革命前夕“五甫闹梅州”事件中的主角。梅州首任州长。1912改州为县,任梅县民国第一任县长。享有社会贤达美誉。朱迪光 01:21谢逸桥 (),家名锡元,谢良牧(),家名钧元。同胞兄弟,逸桥居长,牧良排行第三,松口镇铜琶村人。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同为中国同盟会会员,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郭典三 (),丙村联和村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印尼归侨。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辛亥革命先烈。 墓亭建于丙村口角对面山麓。陈济轩 (),原名风章,“富源”为其商号名。程江镇西山古塘坪村人。金融界,商界企业家。饶辅庭 (),名可权,字竞夫,松口镇石盘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梅州市区有街命名为“辅庭路”。其家乡建有纪念碑一座。梁密庵 (),松口镇大力村人。清末爱国华侨,中国同盟会会员,印尼巴城“寄南社” 社长,支持辛亥革命,获孙中山特颁旌义状。梅县文保单位——松口中山公园内有纪念建筑“密庵亭”。谢鲁倩 (),名声郎,字焕平。雁洋镇添溪村人。印尼归侨。1905年参予创办丙村三堡学堂,后任校长。先后参加饶平黄岗起义,策划辛亥广州起义,组建粤东光复军第四军并任参谋长,武昌起义后任广东都督府民政司司长。历任广东省警卫军统领,潮梅巡察区专员,全国众议院候补议员,广东讨袁护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秘书等职。1920年病逝。谢英伯 (),字挹香,雁洋镇长教村人。21岁时任《亚洲日报》总编辑,先后任职于《中国日报》,《少年中国报》,《民国日报》。等20多家报社。常撰社论,颇有文名。1908年加入中国盟会,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大总统秘书。曾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从事考古学、佛学之研究。1936年任广东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1939年病逝。潘君勉 (),原名权瑞,南口镇寺前村人。印尼侨领,华侨企业家。1916年,倡议将原嘉属商学公会改为“旅港嘉属商会”并任首届会长。黃慕松 (),名承恩,松源镇宝坑人。是民国早期高级将领。历任粤军总司令部编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黃埔军校高级班副主任,陆军第二师师长,军官团副团长,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军委参谋部测量总局局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军委参谋部次长。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36年7月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7年3月病逝于广州,追赠为陆军上将。张民达 (),桃尧镇石螺岗人。马来西亚归侨,中国同盟会会员。历任援闽粤军第二军第八旅旅长,第二师师长,叶剑英均担任其参谋长,1926年追赐陆军上将。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其故居1987年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丘哲 (),原名竞荣,字映美,松南镇黄沙坑美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与领导者之一。曾任广东省副省长。1959年在广州病逝。古直 (),字公愚,号层冰,梅南镇滂溪村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冷圃”诗社创建人之一。1908年在梅城创办梅州高等小学。曾任汕头《大风日报》社长。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专修《广东通志》,其《客人对》一书是研究客家源流的重要著作。1946年任梅县修志馆馆长兼总编纂。1949年后,历任南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邓仲元 (),原名仕元。别字铿,丙村镇白沙坪村人。清宣统元年(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历任中华革命党军务部副部长,援闽粤军参谋长。粤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兼第一军参谋及第一师师长。被誉为“南州铁汉”,“平民式名将”。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追赠其为陆军上将。其故居1987年被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区有街名命名为“仲元东路”、“仲元西路”。其家乡建有纪念碑亭一座。李公剑 (),名膘隆,别号大痴。松口镇到车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时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奉命到珠海市香洲训练新兵,组建新编团,叶剑英委派其为该团参谋长。次年在兵变中遇难,葬于珠海狮山“香洲烈士公墓”。黃任寰 (),字旭南,西阳镇黄坊村人。历任国民党师长,军长,高级参谋,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等职。叶秉中 (),字仲庸,雁洋镇长教村檀树下人。1912年12月以优等第一名毕业于广东省陆军测绘学校地形科。1918年7月以优等第一名毕业于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高等地形科。是我国著名测绘学家。刘志陆 (),字伟军,程江镇古塘坪村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历任潮梅镇守使兼潮循道尹,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第四集团军新编第二师师长等职。号“远威将军”。1940年倡筑梅西水利。李时可 (),字良楷,松北镇洋坑村人。梅县著名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数学系。历任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教务主任,校长。广州勷勤大学工学院教授,南华学院教授。周增 (),字能益,松口镇蟹形周屋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梅州市区有街名命名为“周增路”。郭冠杰 (),丙村镇联和村人。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1949年9月,当选为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1951年10月在家病逝。叶剑英 (),名宜伟,雁洋镇雁上村人。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叶剑英这一句诗,正是他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其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一肩 (),原名良勋,西阳镇莆蔚村人。历任十九路军参谋处长,第五军第九师师长,第四路军参谋长,十二集团军总参谋处长,陆军一八六师师长,第七战区司令部高参,国防部第四厅(后勤)厅长。抗日名将,积极支持爱国进步力量,1946年病逝。黄琪翔 (),字御行,水车镇茶山村人。北伐名将。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黄镇球 (),字剑灵,松源镇宝坑村人。中共同盟会会员。曾任台湾当局“联勤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台北卫戍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79年7月病逝于台北。钟鲁斋 (),三乡镇石楼村人。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教育家。1923年,任广益中学教务主任,并协助创办嘉应大学。先后任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及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指导教授。1938年在香港创办南华学院任院长。其一生悉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著作甚丰。林一青 (),又名萌安,敏回,白宫镇阁公岭村人。是早期中共梅县县委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李金发 (),原名权兴,又名淑良,遇安,梅南镇罗田上村人。著名诗人、雕塑家。“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的第一个人”。是我国最早去法国攻读雕塑的留学生之一李希白 (),原名李孝先,丙村镇横石村人。毕生致力于煤炭事业,是一位煤炭专家。黄子卿 (),程江镇长滩槐子岗人。博士,中国现代化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化学科)奠基人之一。历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并被聘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林风眠 (),又名凤鸣,白宫镇(今西阳镇)阁公岭村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钟惠澜 (),三乡镇石楼村人,归国华侨。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热带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有医坛“超级巨星”、“热带医学之父”之称。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郭翘然 (),原名郭文恩,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曾任民盟中央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罗桂祥 (),三乡镇人。世界“维他奶大王”,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鉴赏家。曾获香港“太平绅士”称号,香港政府授予名誉法学博士。梁锡祜 (),原名梁锡富。松口镇仙溪山口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曾任红二十二军政委,中共苏区红军大学主任。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后任新四军教导总队负责人。“皖南事变”中牺牲。时年39岁。李雾仙 (),女。又名凌莎,印尼归侨,梅县人。1939年苏联莫斯科东方民族殖民地研究院毕业。回延安后,历任中共党校班主任,政治经济室研究员,延安女子大学校务处处长,延安保育院长,当选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创办中南财经学校,北京师范学院院长。1958年调中央联络部,驻捷克。1962年病逝。胡一声 (),梅南镇罗田村人,诗人、华侨教育家。曾任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李蔼 (),字蔼椿。松口镇盘龙村人,抗日英烈。葬于广州沙河顶十九路军坟场。松口镇中山公园内筑有“洛阳桥”纪念。谢发 (),家名鸿发,字柏雄,梅城东区人,是梅县“乐尧天”线戏班和梅县木偶剧团的创始人之一。著名艺人。陈启昌 (),家名炳传,字劲军,畲江镇江头村人,梅县早期的中共党员。1914年,掩护文化名人邹韬奋、柳亚子、陈汝堂等从香港安全转移到内地,秘密把邹韬奋安置在江头村“作庐”自己家中。1969年病逝。其故居“作庐”1987年被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廖安祥 (),三乡镇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统战工作者。人称“梅州大侠”。肖向荣 (),原名木元,石扇镇新田上村人。1932年后,曾任红军总政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军委和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6年3月病逝。卢伟良 (),大坪镇大坪村人。是梅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干部。李学炎 (1910—&&& ),又名亚炳,梅西镇人。1936年“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派遣其驾专机到延安接中共代表团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1947年赴台湾。1967年任空军指挥参谋大学校长,空军少将。蒲风 (),姓黄,原名日华。又名飘霞,隆文镇坑美村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1932年“中国诗歌会”创始人之一。中共党员。曾任新四军皖南文联副主任。1942年8月病逝。杨简 (),梅县人。是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实验肿瘤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朱迪光 01:24温流 (),家名梁启佑,学名梁惜芳,笔名温流。松口镇人。现代著名诗人。李得奇 (),隆文镇公王堂村人。牙科专家。1942年,在延安任中共中央医院门诊部主任兼牙科主任等职。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做过医疗保健工作。1949年后,历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国家卫生部对外联络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等职。陈卜人 (),名晏丞。雁洋镇南福大塘村人。中共党员,烈士。历任新四军二支队瑞金办事处主任。闽西南特委宣传部长,特派员,副书记兼王涛支队政治部主任。黎尚豪 (),梅县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刘复之 (1917—&&& ),梅县人。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国家公安部长,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起诉审判工作。谢森中 (1919—&&& ),程江镇人。农业经济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农业学院教授,台湾“中央银行”总裁,亚洲发展银行理事等职。李国玺 (),号鸣铮,城东镇潮塘村人。马来西亚归侨。1940年春,“梅县七君子事件”当事人之一。1940年7月,到新四军改名李进。任连队指导员,后调军政治部。“皖南事变”中被捕,押送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12月,随东江纵队与日军激战于东莞黄田时牺牲,年仅22岁。丘碧秀 丘铮 丘峙& 城东镇谢田村人。同生于一个侨属之家。国内有堂兄妹11人,均于解放前后参加革命。有9人参加中共。其中丘碧秀,女()、丘铮()、丘峙()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誉为“一门三英烈”。附录:梅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名&&& 称级别时代所在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布时间叶剑英故居国家级清雁洋镇4003502001年6月灵 光 寺省级明雁洋镇429046291978年7月元 魁 塔省级明松口镇15093(首层)42米(高)1989年6月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省级清雁洋镇约1平方公里2002年7月继 善 楼省级清雁洋镇245026802002年7月宝 善 楼省级清雁洋镇150014702002年7月世 德 楼省级清雁洋镇102018702002年7月燕 怡 楼省级清雁洋镇5206202002年7月衍 庆 楼省级清雁洋镇5809002002年7月慎 安 居省级清雁洋镇2803502002年7月世 安 居省级清雁洋镇10357502002年7月祖 德 居省级清雁洋镇3352102002年7月宝 庆 居省级清雁洋镇8503302002年7月守庆公祠省级清雁洋镇2402102002年7月仕 德 堂省级清雁洋镇14809202002年7月逸 庐省级清雁洋镇2803902002年7月观 音 厅省级清雁洋镇3001902002年7月宝善家塾省级清雁洋镇2151802002年7月桥 溪 小 学( 宝 园 )省级清雁洋镇3803302002年7月凌 云 馆省级清雁洋镇403遗址2002年7月联 芳 楼省级民国白宫镇246029302002年7月棣 华 居省级民国白宫镇345018502002年7月南华又庐省级清南口镇10816112202002年7月蔡蒙吉故居县级宋松源镇15128391987年11月宋湘故居县级明白渡镇361024001987年11月张民达故居县级民国桃尧镇69313861987年11月邓仲元故居县级民国丙村镇27509321987年11月爱 春 楼县级清松口镇91917421987年11月中山公园县级民国松口镇7000(陆地)30180(水面)1987年11月作& 庐县级清畲江镇12008041987年11月龙 岩 寺县级清隆文镇8963481987年11月金 山 顶(含七贤亭)县级民国梅州城区430027421987年11月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水县人民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